一种选矿摇床传动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石开采机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选矿摇床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选矿主要是根据矿石的矿物性质,主要是不同矿物的物理、化学、或者物理化学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将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分开,并使各种共生的有用矿物尽可能相互分离,除去或者降低有害物质,以获得冶炼或其他工业所需原料的分选过程。目前的选矿方法大致有采用重选法、浮选法、磁选法、电选法等。重选法是利用矿石中不同成分重力的不同,从而使矿石不同成分产生分层从而将其进行分离。而目前国内重力选矿设备有淘汰机、螺旋选矿机、6-S摇床、云汤摇床等等,作为细颗粒矿物选别回收设备的6-S摇床和云汤摇床的冲次为245-280次/分,冲程为12-28mm,其矿物的选别粒级均在0.17-2mm,由于冲程、冲次可调范围的限制,使得0.17mm一下粒级的矿物跑矿严重,回收率低,存在极大的矿产资源浪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选矿摇床传动装置。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选矿摇床传动装置,包括底板装置、位于所述底板装置左右两侧的固定装置、位于所述底板装置上方的框体、位于所述框体内部的定滑轮装置、位于所述定滑轮装置右侧的摇杆装置、位于所述定滑轮装置下方的移动装置、位于所述移动装置下方的驱动装置、位于所述驱动装置左侧的凸轮装置及位于所述凸轮装置上方的上升装置,所述底板装置包括底板及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支撑柱,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斜杆、位于所述第一斜杆一侧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斜杆下方的固定钉及位于所述第一斜杆上方的第一弯曲杆,所述框体上设有第一通孔、位于右侧的保护框、位于内部的第一弹簧及位于所述第一弹簧左侧的矩形块,所述摇杆装置包括摇杆、位于所述摇杆周围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摇杆下方的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下方的第一竖杆及位于所述摇杆上方的第二竖杆,所述定滑轮装置包括左右排列的若干第二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柱下端的滚轮、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柱之间的固定杆、位于右侧的第二支架及位于左侧的第一横杆,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第一移动杆、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下表面上的第一锯齿、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上方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左侧的第一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右侧的第二移动杆、位于所述第二移动杆下方的第二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下方的第二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杆上方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右侧的第四弹簧及位于所述第四弹簧上下两侧的支撑块,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轮、设置于所述驱动轮表面上的第二锯齿、位于右侧的第三支撑柱及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柱上方的第三定位杆,所述凸轮装置包括弯曲板、位于所述弯曲板左右两端的封闭块、位于所述弯曲板下方的凸轮、位于所述凸轮左右两侧的第五弹簧、位于所述弯曲板右侧的第四支撑柱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柱右侧的第四支架,所述上升装置包括三角块、位于所述三角块下方的第三固定块、位于三角块上方的第一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转轮、位于第一支撑杆下方的第五支架、位于第一支撑杆上方的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方的第三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上方的第四支撑杆及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杆上的第二转轮,所述第一移动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移动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移动杆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锯齿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移动杆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竖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呈L型,所述第一移动杆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二移动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移动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二移动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接触,所述第二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块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移动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定位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定位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杆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第三弹簧竖直放置,所述第三弹簧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竖直放置,所述第四弹簧的端部与所述支撑块固定连接。
所述摇杆呈长方体,所述摇杆水平放置,所述摇杆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弹簧包围在所述摇杆的周围,所述第二弹簧的左端与所述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表面与所述摇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框体的内部,所述第一竖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竖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二竖杆的下表面与所述摇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柱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柱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上表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柱轴转连接,所述固定杆呈长方体,所述固定杆水平放置,所述固定杆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左端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轮呈圆柱体且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下方,所述第二锯齿均匀的设置在所述驱动轮的表面上,所述第二锯齿与所述驱动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锯齿与所述第一锯齿相互齿合在一起,所述第三支撑柱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支撑柱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柱的下表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柱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定位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定位杆呈L型,所述第三定位杆的一端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定位杆的另一端呈竖直向上。
所述弯曲板呈向上凸起的弯曲状,且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的下方,所述封闭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位于左侧的封闭块的右表面与所述弯曲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其左表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位于右侧的封闭块的左表面与所述弯曲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其右表面与所述第四支撑柱的左表面滑动连接。
所述第五弹簧设有两个且分别左右两侧,所述第五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弯曲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柱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支撑柱竖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撑柱的下表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柱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下表面滑动连接。
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柱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选矿摇床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块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三角块的左表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三角块的上表面呈倾斜状,且下表面呈水平状,所述第三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三固定块水平放置,所述第三固定块的左表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的上表面与所述三角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杆呈L型,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一转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转轮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轴转连接,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支撑杆呈L型,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另一表面上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下端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呈长方体,所述固定柱竖直放置,所述固定柱的上表面与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中,所述固定柱的下端设有第六弹簧,所述第六弹簧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中,所述第六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选矿摇床传动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摇杆上下前后振动,从而扩大了其冲程、冲次调整范围,可满足0.17mm一下细微颗粒矿物的选别回收,矿物回收率高,减少了矿产资源浪费,并且结构稳固,可以实现摇杆的稳定摇晃,减少误差及不稳定性,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可以实现对其进行固定,减少其自身的晃动,减小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选矿摇床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选矿摇床传动装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选矿摇床传动装置包括底板装置1、位于所述底板装置1左右两侧的固定装置2、位于所述底板装置1上方的框体3、位于所述框体3内部的定滑轮装置5、位于所述定滑轮装置5右侧的摇杆装置4、位于所述定滑轮装置5下方的移动装置6、位于所述移动装置6下方的驱动装置7、位于所述驱动装置7左侧的凸轮装置8及位于所述凸轮装置8上方的上升装置9。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装置1包括底板11及位于所述底板11上方的第一支撑柱12。所述底板11呈长方体,所述底板11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柱1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支撑柱1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柱12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柱12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柱12的上表面与所述框体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装置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固定装置2包括第一斜杆21、位于所述第一斜杆21一侧的第一支架22、位于所述第一斜杆21下方的固定钉及位于所述第一斜杆21上方的第一弯曲杆23。所述第一斜杆21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21的上表面与所述框体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2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2的一端与所述框体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斜杆2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钉呈竖直状,所述固定钉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斜杆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钉用于钻入到地面内部,用于对框体3进行固定。所述第一弯曲杆23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23的上端与所述框体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2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斜杆2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框体3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框体3竖直放置,所述框体3上设有第一通孔21、位于右侧的保护框32、位于内部的第一弹簧33及位于所述第一弹簧33左侧的矩形块34。所述第一通孔2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通孔21贯穿所述框体3的内外表面。所述保护框32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保护框32水平放置,所述保护框32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31且与所述框体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下两侧,所述第一弹簧33的右端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3的左端与所述矩形块34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矩形块34呈长方体,所述矩形块34竖直放置。
如图1所示,所述摇杆装置4包括摇杆41、位于所述摇杆41周围的第二弹簧42、位于所述摇杆41下方的第一固定块4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43下方的第一竖杆44及位于所述摇杆41上方的第二竖杆45。所述摇杆41呈长方体,所述摇杆41水平放置,所述摇杆41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1。所述第二弹簧42包围在所述摇杆41的周围,所述第二弹簧42的左端与所述框体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2的右端与摇杆41的右端与摇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43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43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固定块43的上表面与所述摇杆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43位于所述框体3的内部。所述第一竖杆44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44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44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块4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45呈长方体,所述第二竖杆45竖直放置,所述第二竖杆45的下表面与所述摇杆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定滑轮装置5包括左右排列的若干第二支撑柱51、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柱51下端的滚轮52、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柱51之间的固定杆53、位于右侧的第二支架54及位于左侧的第一横杆55。所述第二支撑柱51设有若干个且左右依次排列,所述第二支撑柱51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柱51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柱51的上表面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51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511,所述第一凹槽511呈长方体状。所述滚轮52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支撑柱51的数量相同,所述滚轮5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511中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柱5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滚轮5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511中旋转。所述固定杆53设有若干个,所述固定杆53呈长方体,所述固定杆53水平放置,所述固定杆53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5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54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5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5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54的另一端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支撑柱51起到较为稳固的支撑作用。所述第一横杆55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55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55的左端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55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51的侧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装置6包括第一移动杆61、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61下表面上的第一锯齿62、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61上方的第三支架63、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61左侧的第一定位杆64、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64右侧的第二移动杆65、位于所述第二移动杆65下方的第二固定块66、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66下方的第二定位杆67、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杆67上方的第三弹簧68、位于第二固定块66右侧的第四弹簧69及位于所述第四弹簧69上下两侧的支撑块60。所述第一移动杆6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移动杆61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移动杆61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块4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锯齿62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移动杆61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三支架63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63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6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6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6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竖杆45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竖杆45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定位杆64呈L型,所述第一移动杆61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定位杆6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64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二移动杆65呈长方体,所述第二移动杆65水平放置,所述第二移动杆65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64接触,并可以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固定块66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块66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固定块66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移动杆6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66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定位杆67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定位杆67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杆67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移动杆6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67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且可以上下移动。所述第三弹簧68竖直放置,所述第三弹簧68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第三弹簧68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块66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68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6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60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下两侧,所述支撑块60呈长方体,位于下方的支撑块60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移动杆6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位于上方的支撑块60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移动杆6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69竖直放置,所述第四弹簧69的上端与位于上方的支撑块60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69的下端与位于下方的支撑块6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装置7包括驱动轮71、设置于所述驱动轮71表面上的第二锯齿72、位于右侧的第三支撑柱73及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柱73上方的第三定位杆74。所述驱动轮72呈圆柱体且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61的下方,所述驱动轮71可以转动。所述第二锯齿72均匀的设置在所述驱动轮71的表面上,所述第二锯齿72与所述驱动轮7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锯齿72与所述第一锯齿62相互齿合在一起,从而所述驱动轮71转动时,可以带动所述第一移动杆61左右移动。所述第三支撑柱73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支撑柱73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柱73的下表面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柱73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定位杆7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定位杆74呈L型,所述第三定位杆74的一端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定位杆74的另一端呈竖直向上,从而防止所述第一竖杆44过度向左移动。
如图1所示,所述凸轮装置8包括弯曲板81、位于所述弯曲板81左右两端的封闭块82、位于所述弯曲板81下方的凸轮84、位于所述凸轮84左右两侧的第五弹簧83、位于所述弯曲板81右侧的第四支撑柱85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柱85右侧的第四支架86。所述弯曲板81呈向上凸起的弯曲状,且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64的下方。所述封闭块8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位于左侧的封闭块82的右表面与所述弯曲板8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其左表面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位于右侧的封闭块82的左表面与所述弯曲板8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其右表面与所述第四支撑柱85的左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凸轮84位于所述弯曲板81的下方,从而方所述凸轮84转动时,从而带动所述弯曲板81不断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五弹簧83设有两个且分别左右两侧,所述第五弹簧83的上端与所述弯曲板8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83的下端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柱85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支撑柱85竖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撑柱85的下表面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柱85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移动杆61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四支架86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86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柱85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86的另一端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上升装置9包括三角块91、位于所述三角块91下方的第三固定块92、位于三角块91上方的第一支撑杆93、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93上的第一转轮94、位于第一支撑杆93下方的第五支架95、位于第一支撑杆93上方的第二支撑杆96、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96上方的第三支撑杆97、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97上方的第四支撑杆98及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杆98上的额第二转轮99。所述三角块91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三角块91的左表面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三角块的上表面呈倾斜状,且下表面呈水平状。所述第三固定块92呈长方体,所述第三固定块92水平放置,所述第三固定块92的左表面与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92的上表面与所述三角块9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94呈L型,所述第一支撑杆94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64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93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转轮94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转轮94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杆93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转轮94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中旋转。所述第五支架95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9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64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9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9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96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杆96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96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杆9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96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支撑杆9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97呈L型,所述第三支撑杆97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64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97的另一表面上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呈长方体状。所述第四支撑杆98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支撑杆98竖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撑杆98的上端设有第五凹槽981,所述第五凹槽98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四支撑杆98的下端设有固定柱982,所述固定柱982呈长方体,所述固定柱982竖直放置,所述固定柱982的上表面与所述第四支撑杆9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982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中且可以上下移动。所述固定柱982的下端设有第六弹簧,所述第六弹簧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中,所述第六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97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柱98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55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杆98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轮99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981中且与所述第四支撑杆98轴转连接,所述第二转轮99顶靠在所述框体3的内表面上。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选矿摇床传动装置使用时,首先启动驱动轮71,通过第二锯齿72与第一锯齿62的转动,带动所述第一移动杆61向左移动,然后启动凸轮84,使得所述弯曲板81可以上下移动。当第一移动杆61在驱动轮71的带动下向左移动时,由于第二定位杆67及第四弹簧69的设置,带动所述第二移动杆65向左移动,同时第一定位杆64开始向左移动,同时由于三角块91的设置,使得第一定位杆64向左移动时,所述第一支撑杆93上的第一转轮94在三角块91的上表面上滑动,由于三角块91的上表面呈倾斜状,使得第一转轮94的高度不断升高,进入带动第一支撑杆93及第一定位杆64不断的升高,进而带动第一移动杆61不断的升高,由于定滑轮装置5上的滚轮52顶靠在第二移动杆65的上表面上,所以第二移动杆65的高度不便,此时第三弹簧68及第四弹簧69被压缩,同时第二定位杆67的上端在第二凹槽中向上移动,并且第三支撑杆97向上移动,此时第六弹簧被压缩,第四支撑杆98向左移动。同时凸轮84的转动带动所述弯曲板81不断的上下移动,当第一移动杆61向上移动时,所述弯曲板81也在向上移动,并且顶靠在第一定位杆64的下表面上,从而推动所述第一移动杆61向上移动。当第一移动杆61的高度不断升高直至第一锯齿62与所述第二锯齿72脱离时,此时弯曲板81顶靠在第一定位杆64的下方,然后在第二弹簧42的作用下第一移动杆61向右移动,并且由于弯曲板81的支撑,使得第一锯齿62与第二锯齿72不会齿合在一起,从而使得第一移动杆61顺利向右移动,使得第四支撑杆98不断的向右移动,直至第一竖杆44及第二竖杆45顶靠在矩形块34上,从而对其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然后弯曲板81开始向下移动,所述第五弹簧83向下拉动弯曲板81,然后第三弹簧68及第四弹簧69开始伸张,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此时第二锯齿72与第二锯齿62相互齿合在一起,并且重复上述步骤,从而完成摇杆41的上下左右移动。至此,本发明选矿摇床传动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