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式热交换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蓄冷式热交换器.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36877A43申请公布日20141105CN104136877A21申请号201280070517722申请日20121206102012001832320120223KRF28F9/02200601F28D20/0020060171申请人汉拿伟世通空调有限公司地址韩国大田市72发明人李德浩吴光宪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86代理人孙昌浩李盛泉54发明名称蓄冷式热交换器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蓄冷式热交换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在使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的蒸发器中由于在制冷剂管之间配备有蓄冷管而在引擎停止时也能够释放车辆的空调工作时贮存于蓄冷管的冷气。
2、,从而防止车辆室内的温度急剧温度而能够提高用户的制冷舒适性并可以使重新制冷时消耗的能量和时间最小化的蓄冷式热交换器。30优先权数据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40822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PCT/KR2012/01055820121206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3/125774KO20130829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7页附图14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7页附图14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36877ACN104136877A1/2页21一种蓄冷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要素而构成一对顶箱100,。
3、被隔板划分而由三列形成,以使第一列和第三列形成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顶箱110,并使中间的第二列形成用于贮存蓄冷剂的蓄冷顶箱120,且所述一对顶箱100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形成;入口歧管160和出口歧管170,形成于所述顶箱100的两端而与所述第一列和第三列的制冷剂顶箱110连通,且所述入口歧管160使制冷剂流入而所述出口歧管170使制冷剂流出;多个制冷剂管200,两端连接于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的所述第一列和第三列的制冷剂顶箱110,以使制冷剂流动;多个蓄冷管300,两端连接于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的所述第二列的蓄冷顶箱120,以用于贮存蓄冷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
4、管200和蓄冷管300形成为一体型管500而在两列制冷剂管200之间形成蓄冷管300,所述一体型管500在两端形成切口槽510,以用于插入而结合于形成在所述顶箱100的连通孔140。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冷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还包括连接于蓄冷顶箱120的泵600和储藏器700而构成,从而使蓄冷剂沿着所述蓄冷顶箱120和蓄冷管300而循环。4一种蓄冷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要素而构成一对顶箱100,由两列形成制冷剂顶箱110而使制冷剂流动,且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形成;入口歧管160和出口歧管170,形成于所述顶箱100的两端而与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连通,且所述。
5、入口歧管160使制冷剂流入而所述出口歧管170使制冷剂流出;多个制冷剂管200,两端连接于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的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以使制冷剂流动;蓄冷管300,配备于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之间而用于贮存蓄冷剂。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冷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相隔预定距离。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冷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使所述一对顶箱100中形成于上部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大于形成于下部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以使形成于下部的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在宽度方向上相隔预定距离。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冷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冷剂贮存容器31。
6、0而构成,所述蓄冷剂贮存容器310结合于形成在下部的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下侧,并连接有所述蓄冷管300的下端,且所述蓄冷剂贮存容器310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冷凝水排出孔311。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冷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歧管160、170的相反侧顶箱100在端部结合有一体型的端盖150。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冷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歧管160、170或端盖权利要求书CN104136877A2/2页3150上形成有与所述蓄冷管300结合的蓄冷管支撑部320。权利要求书CN104136877A1/7页4蓄冷式热交换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蓄冷式热交换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
7、在使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的蒸发器中由于在制冷剂管之间配备有蓄冷管而在引擎停止时也能够释放车辆的空调工作时贮存于蓄冷管的冷气,从而防止车辆室内的温度急剧上升而能够提高用户的制冷舒适性并可以使重新制冷时消耗的能量和时间最小化的蓄冷式热交换器。背景技术0002空调系统是一种在存在温差的两种环境之间吸收车辆内部的热量而将热量释放到车辆外部的装置,通常是由从周围吸收热量的蒸发器、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向周围释放热量的冷凝器、以及使制冷剂膨胀的膨胀阀构成。0003另外,在制冷装置中,借助于使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从周围吸收与汽化热一样多的热量而汽化的蒸发器而起到实际的冷却作用。从所述蒸发器流向压缩机的气体状态的制冷。
8、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为高温高压,且被压缩的所述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在经过冷凝器而液化的过程中向周围释放液化热,而被液化的所述制冷剂再通过膨胀阀,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湿饱和蒸汽状态之后再流入到蒸发器而汽化,由此形成循环。0004然而,由于车辆的制冷装置基于引擎的驱动力,因此在车辆处于空转状态或短时间停留的期间内不会产生冷却作用。另外,在车辆外部环境的温度很高的情况下,即使时间如此短暂,如果制冷装置不工作就会使车辆室内的温度很快上升,而只有待到车辆重新开始运转才会重新启动制冷装置,因此凉风不会立即吹来,由此会让用户的舒适性大为减少。0005随着近来在汽车产业中全世界对环境与能源的关心与日俱增而使旨在改善燃。
9、油费的研究正在进行,且为了满足多种多样的消费者的需求,用于轻量化、小型化以及高性能化的研发不断进行。0006尤其,由于燃油费的提高以及尾气等的排放限制,针对并用引擎动力和电能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研发处在增加的趋势,而混合动力车辆多为采用在信号等待等停车时自动停止引擎之后再通过变速器的操作使引擎重新启动的怠速停止/启动系统。0007然而,即使对于所述混合动力车辆而言,由于制冷装置也是通过引擎而启动,因此在引擎停止的情况下压缩机也将停止,并由此使蒸发器的温度急剧上升,从而存在降低用户的舒适性的问题。0008并且,蒸发器内部的制冷剂即使在常温下也容易汽化,因此在压缩机没有被启动的短时间内制冷剂将会汽化,。
10、从而即使重新启动引擎而使压缩机和蒸发器工作,也需要压缩汽化的制冷剂而实现液化,因此需要较多的用于向室内供应冷风的时间,而且还存在能源总需求量增加的问题。0009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曾提出利用贮存冷气的蓄冷剂的热交换器的多种多样的形态。0010图1和图2为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贮存有蓄冷剂的热交换器的图。0011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的贮存有蓄冷剂的热交换器中,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说明书CN104136877A2/7页5形成一对箱体,且所述箱体由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31构成。另外,所述第一箱体21与第一头部20结合,所述第二箱体31与第二头部30结合,从而分别形成独立的流路。0012而且,所述第。
11、一头部20和第二头部30上分别结合有两端被固定而形成热交换介质流路的多个制冷剂管40和蓄冷管50。0013此时,如图2所示,所述制冷剂管40构成于蓄冷管50的内部,从而使热交换介质与蓄冷剂的流路各自独立地形成。0014因此,难以形成蓄冷剂与热交换介质的独立的空间,从而具有其结构复杂且生产效率降低的问题。0015而且,在韩国公开专利1020090108380中公开的现有的层叠板类型的蓄冷式热交换器中,管由三列构成,从而在两侧注入制冷剂而在中间注入蓄冷剂,然而由于难以确保蓄冷剂存在的内部空间,因此蓄冷剂的量较少,所以存在难以获得适宜的蓄冷性能的问题。0016并且,在现有技术中的贮存有蓄冷剂的热交换。
12、器中,由于蓄冷剂妨碍热交换介质的流动或相互掺混使用的可能性较高,因此还将引起其他问题。0017现有技术文献0018专利文献0019KR1020090108380A20091015发明内容0020技术问题0021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成两列制冷剂管及其中间的蓄冷管而可以确保蓄冷剂与热交换介质的独立的空间,从而使蓄冷剂妨碍热交换介质的流动或被掺混使用的可能性较低并由于结构简单而可提高生产效率的蓄冷式热交换器。0022技术方案0023为了达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一种蓄冷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要素而构成一对顶箱100,被隔板划分而由三列形成,以。
13、使第一列和第三列形成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顶箱110,并使中间的第二列形成用于贮存蓄冷剂的蓄冷顶箱120,且所述一对顶箱100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形成;入口歧管160和出口歧管170,形成于所述顶箱100的两端而与所述第一列和第三列的制冷剂顶箱110连通,且所述入口歧管160使制冷剂流入而所述出口歧管170使制冷剂流出;多个制冷剂管200,两端连接于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的所述第一列和第三列的制冷剂顶箱110,以使制冷剂流动;多个蓄冷管300,两端连接于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的所述第二列的蓄冷顶箱120,以用于贮存蓄冷剂。0024而且,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管200和蓄冷管300形成为一。
14、体型管500而在两列制冷剂管200之间形成蓄冷管300,且所述一体型管500在两端形成切口槽510,以用于插入而结合于形成在所述顶箱100的连通孔140。0025并且,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还包括连接于蓄冷顶箱120的泵和储藏器而构成,从而使蓄冷剂沿着所述蓄冷顶箱120和蓄冷管300而循环。0026另外,本发明的一种蓄冷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要素而构成一对顶说明书CN104136877A3/7页6箱100,由两列形成制冷剂顶箱110而使制冷剂流动,且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形成;入口歧管160和出口歧管170,形成于所述顶箱100的两端而与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
15、连通,且所述入口歧管160使制冷剂流入而所述出口歧管170使制冷剂流出;多个制冷剂管200,两端连接于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的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以使制冷剂流动;蓄冷管300,配备于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之间而用于贮存蓄冷剂。0027而且,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形成为彼此相隔预定距离。0028并且,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使所述一对顶箱100中形成于上部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大于形成于下部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以使形成于下部的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相隔预定距离。0029而且,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还包括蓄冷剂贮存容器310而构成,所述蓄冷剂。
16、贮存容器310结合于形成于下部的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下侧,并连接有所述蓄冷管300的下端,且所述蓄冷剂贮存容器310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冷凝水排出孔311。0030并且,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歧管160、170的相反侧顶箱100在端部结合有一体型的端盖150。0031而且,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歧管160、170或端盖150上形成有与所述蓄冷管300结合的蓄冷管支撑部320。0032有益效果0033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蓄冷式热交换器具有如下优点构成两列制冷剂管及其中间的蓄冷管而可以确保蓄冷剂与热交换介质的独立的空间,从而使蓄冷剂妨碍热交。
17、换介质的流动或被掺混使用的可能性较低,并由于结构简单而可提高生产效率。0034而且,由于不具有连接两列制冷剂管的制冷剂连通路径结构,因此具有易于构成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路的优点。0035并且,由于制冷剂流路由两列构成,因此经过各列的顶箱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小,所以具有可减少制冷剂的压力下降的优点。附图说明0036图1为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蓄冷式热交换器的局部立体图。0037图2为表示图1的AA方向剖面的剖视图。0038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蓄冷式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0039图4为图3的组装立体图。0040图5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入口歧管、出口歧管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0041图6为图5的制冷剂管和蓄冷管的剖。
18、视图。0042图7和图8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体型管和顶箱的剖视图。0043图9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蓄冷剂循环结构的构成图。0044图10至图14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和剖视图。0045符号说明00461000本发明的蓄冷式热交换器100顶箱说明书CN104136877A4/7页70047110制冷剂顶箱120蓄冷顶箱0048130折流板140连通孔0049150端盖151蓄冷剂注入口0050160入口歧管170出口歧管0051200制冷剂管300蓄冷管0052310蓄冷剂贮存容器311排出孔0053320蓄冷管支撑部400翅片0054500一体型管510切口槽0055600泵700。
19、储藏器0056800控制部900配管具体实施方式0057以下,参考附图而详细说明具有如上所述的构造的本发明的蓄冷式热交换器。0058图3和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蓄冷式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和组装立体图。0059如图所示,本发明的蓄冷式热交换器1000包含如下要素而构成一对顶箱HEADERTANK100,被隔板划分而由三列形成,以使第一列和第三列形成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顶箱110,并使其中间的第二列形成用于贮存蓄冷剂的蓄冷顶箱120,且所述一对顶箱100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形成;入口歧管160和出口歧管170,形成于所述顶箱100的两端而与所述第一列和第三列的制冷剂顶箱110连通,且所述入口歧管160使。
20、制冷剂流入而所述出口歧管170使制冷剂流出;多个制冷剂管200,两端连接于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的所述第一列和第三列的制冷剂顶箱110,从而使制冷剂流动;多个蓄冷管300,两端连接于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的所述第二列的蓄冷顶箱120,从而用于贮存蓄冷剂。0060首先,所述一对顶箱100相隔预定距离而上下并排形成。此时,各个顶箱100沿着长度方向分别以两列形成制冷剂顶箱110,并在所述两列的制冷剂顶箱110之间形成蓄冷顶箱120。即,由三列形成,并在中间的列形成蓄冷顶箱120以使蓄冷剂得以贮存或流动。0061似此所述顶箱100由三列形成而上下配置,并使制冷剂管200和蓄冷管300与之结合。此时,制冷剂管。
21、200和蓄冷管300连接为使其两端连接于配置在上部和下部的一对顶箱100之间,且所述制冷剂管200构成为两端连接于顶箱100中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而使热交换介质能够流动,所述蓄冷管300构成为两端连接于所述蓄冷顶箱120而使蓄冷剂能够流动和被贮存。0062即,如图6所示,在两侧以两列形成制冷剂管200,并在中间以一列形成蓄冷管300,从而构成三列的管。0063另外,翅片400结合为与所述制冷剂管200和蓄冷管300接触,并形成为之字形ZIGZAG形态或褶皱形态的翅片,从而起到提高与经过所述管200、300的内部的热交换介质或蓄冷剂之间的热交换效率的作用。0064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蓄冷式热交换。
22、器1000由在两层热交换器之间构成一层蓄冷部的形态形成。0065在此,所述顶箱100的制冷剂顶箱110的内部可形成用于划分内部空间的折流板BAFFLER130,以调节热交换介质的流动。此时,所述折流板130可形成于制冷剂顶箱110说明书CN104136877A5/7页8的内部,且可以在多样的位置上形成多样的数量而调节制冷剂的流动。0066而且,顶箱100上可结合用于使热交换介质流入的入口歧管160和用于使热交换介质流出的出口歧管170,所述入口歧管160和出口歧管170连接于所述顶箱100中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的两端,从而可以形成可以使热交换介质流动的两个流路。0067并且,蓄冷顶箱120的。
23、一侧形成蓄冷剂注入口151,从而使蓄冷剂可被注入到蓄冷顶箱120和蓄冷管300内部。此时,所述蓄冷剂注入口151可通过在结合于顶箱110、120的端部的端盖150上形成孔而与所述蓄冷顶箱120连通,并可以在注入蓄冷剂之后用插塞或封堵螺栓等堵住所述蓄冷剂注入口151而防止蓄冷剂泄漏。0068正是这样,本发明的蓄冷式热交换器形成有两个热交换介质流路并在其中间形成有作为单独的蓄冷剂贮存部的蓄冷顶箱120和蓄冷管300,因此可以确保蓄冷剂与热交换介质的独立的空间,从而使蓄冷剂妨碍热交换介质的流动或被掺混使用的可能性较低,并具有结构简单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优点。0069而且,由于不具有连接两列制冷剂管的。
24、制冷剂连通路径结构,因此易于构成制冷剂流路,并由于制冷剂流路由两列构成,因此经过各列的制冷剂顶箱和制冷剂管的热交换介质的流量变小,所以具有可减少热交换介质的压力下降的优点。0070另外,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蓄冷式热交换器形成有两个制冷剂流路,且使所述入口歧管160和出口歧管170的形状形成为在一个歧管中形成两个流路,从而可以使沿着两个制冷剂流路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互不相同。0071另外,所述制冷剂管200和蓄冷管300可形成为一体型管500而在所述两列制冷剂管200之间形成蓄冷管300,且所述一体型管500可在两端形成切口槽510,以用于插入而结合于形成在所述顶箱100的连通孔140。007。
25、2对此,如图7所示,形成为一体型管500以使两列制冷剂管200之间配置上蓄冷管300并在两端分别形成切口槽510,从而形成为可分别插入而结合于制冷剂顶箱110的连通孔140和蓄冷顶箱120的连通孔140,从而可以使一体型管500以一列结合于上下配置的一对顶箱100之间。0073因此,相比于将两列制冷剂管200和一列蓄冷管300分别结合于顶箱100,如果制作成一体型管500,则很容易组装于顶箱100。0074此时,所述一体型管500可通过模压成型而将制冷剂管200与蓄冷管300制作为一体型,且所述一体型管500可在两端插入到所述一对顶箱100之后通过钎焊BRAZING而得到结合,从而结合成可防止。
26、热交换介质和蓄冷剂的泄漏的发生。0075并且,如图8所示,所述制冷剂顶箱110和蓄冷顶箱120还可以形成为相隔预定距离。0076而且,如上所述地形成的蓄冷式热交换器1000还包括连接于蓄冷顶箱120的泵600和储藏器RESERVOIR700而构成,从而可以使蓄冷剂沿着所述蓄冷顶箱120和蓄冷管300而循环。0077对此,如图9所示,在蓄冷式热交换器1000的外部专门配备能够循环蓄冷剂的泵600和用于贮存蓄冷剂的储藏器700,并在一个蓄冷顶箱120的一侧通过配管900而与泵600连接,而在另一个蓄冷顶箱120的一侧通过配管900而与储藏器700连接。于是构成为使蓄冷剂经过储藏器700、泵600、。
27、蓄冷顶箱120、蓄冷管300而循环到储藏器700,因此蓄冷说明书CN104136877A6/7页9剂的量增加,从而即使在车辆的引擎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长时间冷却车辆的室内空气。0078此时,所述泵600可连接于控制部800,从而可通过所述控制部800而控制蓄冷剂的循环。即,在车辆内部的温度维持为适宜的温度时,通过启动泵600而使蓄冷剂循环,从而将冷气贮存于储藏在储藏器700的大量的蓄冷剂中,而在需要降低车辆内部的温度时,停止泵600的操作而使蓄冷剂得不到循环,从而防止蓄冷剂吸收制冷剂管200的冷气,由此可以控制为在短时间内降低车辆内部的温度。0079另外,本发明的蓄冷式热交换器1000可包含如下。
28、要素而构成一对顶箱100,由两列形成制冷剂顶箱110而使制冷剂流动,且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形成;入口歧管160和出口歧管170,形成于所述顶箱100的两端而与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连通,且所述入口歧管160使制冷剂流入而所述出口歧管170使制冷剂流出;多个制冷剂管200,两端连接于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的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从而用于使制冷剂流动;蓄冷管300,配备于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之间而用于贮存蓄冷剂。0080对此,构造与上述的前一实施例类似,然而如图10和图11所示,顶箱100上没有形成蓄冷顶箱120,而是只由两列制冷剂顶箱110形成,并在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上以两列结合制冷剂。
29、管200。另外,所述蓄冷管300配备于所述两列制冷剂管200之间,并在蓄冷管300内部贮存蓄冷剂。此时,所述蓄冷管300结合为两侧相接于所述两列制冷剂管200,从而被构成为可吸收冷气。即,制冷剂管200的两端连接于制冷剂顶箱110以使热交换介质可流动到内部,然而蓄冷管300却以两端封闭的盒状形成而使蓄冷剂贮存于其内部。0081于是,用于贮存蓄冷剂的蓄冷管300以盒状形成,因此无需在顶箱100形成蓄冷顶箱120并连接蓄冷管300,所以构造简单,并具有易于组装和更换蓄冷管300的优点。0082此时,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可形成为彼此相隔预定距离。对此,将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各自独立地形成,从。
30、而使其在宽度方向上相隔预定距离,且两列制冷剂顶箱110可在端部结合上一体型端盖150或歧管160、170,从而实现固定和连通。0083这样,由于将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相隔预定距离而构成,因此可以制作为两层热交换器,从而组装为使制冷剂管200之间结合盒状的蓄冷管300,并在所述制冷剂顶箱110的两端结合一体型端盖150或歧管160、170,从而可以制作成一个蓄冷式热交换器。而且,由于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构成为相隔预定距离,因此在热交换时产生于制冷剂管200和蓄冷管300的表面的冷凝水可从构成于下部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之间排出,所以具有易于排出冷凝水的优点。0084并且,可以使所述一对顶。
31、箱100中形成于上部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大于形成于下部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从而使所述形成于下部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在宽度方向上相隔预定距离。0085对此,如图12所示,由于产生的冷凝水向构成于下部的制冷剂顶箱110侧排出,因此可以使构成于上部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形成为一体型且形成为较大,从而增加贮存并流动于其内部的热交换介质的量。因此,可以减小在制冷剂顶箱110的内部流动的热交换介质的流动阻力。而且,由于构成于下部的制冷剂顶箱110形成为相隔预定距离,因此还可以在其中间进行以盒状形成的蓄冷管300的更换和组装。0086并且,还可以包括蓄冷剂贮存容器310而构成,所述蓄冷剂贮存容器31。
32、0结合于所述形成于下部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下侧,并连接有所述蓄冷管300的下端,且所述蓄冷剂说明书CN104136877A7/7页10贮存容器310可形成上下贯通的冷凝水排出孔311。即,如图13所示,蓄冷剂贮存容器310沿长度方向形成,以使其两侧结合于所述构成于下部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的下侧,且所述蓄冷管300的下端连接于所述蓄冷剂贮存容器310,并为了排出产生的冷凝水而在所述蓄冷剂贮存容器310上形成多个排出孔311以使其上下贯通。这样,可在所述蓄冷剂贮存容器310中贮存大量的蓄冷剂,因此可以贮存大量的冷气。而且,可用沿着所述蓄冷剂贮存容器310周围流下的冷凝水冷却蓄冷剂,从而可以进一。
33、步提高蓄冷效率。0087并且,所述歧管160、170或端盖150上可形成与所述蓄冷管300结合的蓄冷管支撑部320。0088此时,如图14所示,可将所述蓄冷管支撑部320延伸形成以使两端结合于形成在上侧顶箱100的两端的入口歧管160和出口歧管170,或者可将所述蓄冷管支撑部320延伸形成以使两端结合于形成在下侧顶箱100的两端的一对一体型端盖150,且所述蓄冷管支撑部320可以与蓄冷管300结合而起到支撑所述蓄冷管300的作用。0089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的实施例,其适用范围多种多样,而且只要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普通知识的人员就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请求保护的本发明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多。
34、种多样的变形实施。说明书CN104136877A101/14页11图1说明书附图CN104136877A112/14页12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36877A123/14页13图3说明书附图CN104136877A134/14页14图4说明书附图CN104136877A145/14页15图5说明书附图CN104136877A156/14页16图6说明书附图CN104136877A167/14页17图7说明书附图CN104136877A178/14页18图8说明书附图CN104136877A189/14页19图9说明书附图CN104136877A1910/14页20图10说明书附图CN104136877A2011/14页21图11说明书附图CN104136877A2112/14页22图12说明书附图CN104136877A2213/14页23图13说明书附图CN104136877A2314/14页24图14说明书附图CN104136877A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