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75093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106612.7

申请日:

2003.02.26

公开号:

CN1441141A

公开日:

2003.09.1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5C21/00

主分类号:

E05C21/00

申请人:

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发明人:

濑川志朗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2.02.26 JP 49545/2002; 2003.02.03 JP 25838/200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天安;杨松龄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从具有平面把手或杆式把手的门扇的内部也能够紧急撤离的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在从门扇外侧解锁的平面把手和杆式把手等把手中,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在该把手的门扇的内侧设有操作片,该操作片能够对将所说门扇锁在箱体或框架等本体上的舌片相对于所说门扇进行拉动或/和推动,因此,能够很容易地从门扇内部撤离到门扇外面。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通过操作门扇外侧的把手使舌片相对于框架、箱体或者 立柱等固定的本体卡合或脱离的门结构中的内部解锁装置,其特征 是,由在所说门扇的内侧通过操作销枢轴安装在与所说把手相连的底 座上的操作片、以及通过经由该操作片和弹簧设置在所说门扇内侧的 工作销而能够自由转动的舌片构成;在常态下,通过操作所说把手, 可使得所说底座、操作片及根部在所说操作片在所说弹簧的拉力作用 下与所说舌片相抵接的状态下转动,从而使所说舌片相对于本体实现 卡合或脱离,并且,在紧急状态下,通过按压所说操作片的距所说操 作销较远的部位,可使得所说操作片解除与所说舌片抵接的状态而脱 离,从而使所说舌片在所说弹簧的作用下从所说本体上脱离而能够将 门扇向内侧打开。
2: 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其特征是,在 所说紧急状态下,通过拉动所说操作片的距所说操作销较远的部位, 可使得所说操作片从所说舌片上脱离,从而使舌片在所说弹簧的作用 下从所说本体上脱离而能够将所说门扇向内侧打开。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其特征是, 在距所说操作销较远的部位设置有操动部。
4: 如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权利要求所说的门结构的内部解锁 装置,其特征是,所说操作片与所说舌片分别由枢轴安装在所说底座 上的操作销和工作销枢轴支持,并且,所说底座上设有接触片,在所 说舌片卡合在所说本体上时,该接触片与操作片的前端共同对舌片的 根部进行夹持。
5: 一种通过操作门扇外侧的把手使舌片相对于框架、箱体或者 立柱等固定的本体卡合或脱离的门结构中的内部解锁装置,其特征 是,由在所说把手的门扇的内侧一端通过操作销枢轴安装在与所说把 手相连的底座上、并且以弹簧使其向与枢轴安装部位的相反端打开的 方向施加作用力的操作片、以及通过设在所说底座的另一端的工作销 而能够自由转动地弯曲的舌片构成;在常态下,通过操作所说把手, 可使所说操作片的前端克服所说弹簧的作用力而与设置在所说舌片上 的突起抵接,从而使所说舌片与所说底板成一条直线并卡合在所说本 体上,并且,在紧急状态下,通过对所说操作片的距所说操作销较远 的部位进行拉动操作,可使所说操作片的前端以所说工作销为轴从所 说突起上脱离,使所说舌片在所说弹簧的作用下从所说本体上脱离, 从而可将所说门扇向内侧打开。
6: 如权利要求5所说的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其特征是,在 与所说操作销相反一侧的操作片上设置有操动部。
7: 一种通过操作门扇外侧的把手使舌片相对于框架、箱体等固 定的本体卡合或脱离的门结构中的内部解锁装置,其特征是,由固定 在所说把手的门扇的内侧的固定底板、以及在能够沿着该底板向所说 本体方向滑动的端部上具有舌片的操作片构成,在所说操作片与所说 固定底板的任意一方上设有进行所说滑动的导向机构,在所说操作片 上设有对所说滑动的幅度进行限制的横向长的长孔,并且,在所说固 定底板上对所说操作片的滑动幅度进行限制的固定销配置在所说长孔 内,从而,在常态下,通过操作所说把手可使所说舌片转动而使所说 舌片相对于本体卡合或脱离,并且,在紧急状态下,通过使所说舌片 沿着所说长孔滑动,可将所说门扇向内侧打开。
8: 如权利要求7所说的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其特征是,在 所说舌片的与所说本体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可使所说舌片的滑动变得容 易的操作部。

说明书


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具有平面把手或杆式把手的门扇的外侧通过转动把手杆使门扇相对于箱体、框架或支柱等本体开关的门结构中,即使从门扇的内部也能够紧急撤离的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杆式把手如图27和图28所示,通过转动门扇51外侧的把手52,可使设在门扇内侧的舌片88卡合在本体99上。即,将把手52穿过门扇51的3个孔内之后将固定螺母53拧在其前部的阳螺纹54上而固定在门扇51上的,之后,将设有方孔56的舌片88装到把手52前端的方形突起55上并以舌片安装螺栓58进行紧固。于是,杆式把手以图28所示的状态将门扇51固定在本体59上,打开门扇51时,向箭头所示方向(关闭时为反方向)转动把手52后向外(图中的纵深侧)拉门扇51即可打开。

    此外,作为将门扇从外侧打开的把手装置的把手,除了上述杆式把手之外,还有图29至图33所示地平面把手。

    图29和图30是该现有把手装置的主视图和纵向剖视图。该把手装置60是通过孔和螺钉等安装在作为本体的框架59的门扇51上的。构成该把手装置60的把手底壳61,是通过金属浇铸等方式呈具有长方形凹部61a及与其一端相连的圆形凹部61b的容器形状形成,在各凹部61a、61b的开口部周边形成有凸缘部62。凹部61a中设置有相连的高底部63及比其低一截的低底部64,在这些高底部63和低底部64中,容纳有可从中脱出的后述的把手本体71和作为该把手本体的一部分的锁定单元部73。

    此外,在高底部63的中央部位,有与之成一体设置的、对把手本体进行支撑而使之相对于凸缘部62在同一个面上的支撑销65、66。而在低底部64的下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爪卡止部67,并且在该爪卡止部67附近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对后述按钮的操动量进行限制的突出的支撑突起68。

    另一方面,在所说圆形凹部61b内,容纳有可在该凹部61b内自由旋转的缺口圆盘69,在形成于该缺口圆盘69上的矩形的缺口70内,所说把手本体71的上端部得到支轴72的支持而能够以支轴72为轴自由垂直转动。另外,把手本体71从正面看整体呈长方形,其如前所述地得到支撑销65、66的支撑,位于把手本体71的下部的锁定单元部73容纳在所说低底部64内。该锁定单元部73呈向低底部64侧大大突出的形态,在其一部分中容纳有锁74。

    再有,在把手本体71的下部,以水平支轴76为轴自由转动地支撑有大致呈L形的作为把手脱出机构的按钮75,该按钮75在夹在其与锁74之间的弹簧77的作用下,在图30中始终趋向于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作为该按钮75,在低底部64侧一端具有向下突出的卡合爪78,当将把手本体71按进长方形凹部61a内时,在其顺沿于所说爪卡止部67的头部下移之后,在所说弹簧77的反作用力的推压下,将自动卡合在爪卡止部67上。因此,当用手指推压按钮75的操作部75a时,该按钮75将以水平支轴76为轴,在图30中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解除爪卡止部67对卡合爪78的卡止状态。另外,在所说支轴72上,装有驱使把手本体71始终趋向于向缺口70及凹部61a的外部突出出来的扭簧79。

    所说缺口圆盘69在其背面的中心部位具有与之成一体的轴部80,该轴部80从设在凹部61b的底部的支持孔81中穿过并向后方突出,靠嵌装在该突出部上的卡圈82防止其脱落。此外,在凹部61b的底部与缺口圆盘69之间装有弹簧垫圈83及密封圈84。再有,所说轴部80上设有螺纹孔85,以拧入该螺纹孔85内的螺钉86,将依次装在轴部80外周上的轴部80用的转动限制片87、舌片88、垫圈89、以及弹簧垫圈90固定住。另外,转动限制片87通过在凹部61b的底部后端(背面)与之成一体设置的突出的止挡突起91,将缺口圆盘69的转动量限制在90度以内,以此限制图31所示把手本体71的下部呈圆弧状进行的旋转不会超过90度。

    如上构成的把手装置中,在处于图29和图30所示状态时,舌片88大致位于水平位置,卡合在框架59上的未图示的卡止框内,因此,门扇51相对于框架59关闭的状态将得到保持。而要在该关闭状态下打开门扇时,将锁74开锁后用手指轻轻推压按钮75的下端。于是,按钮75将以水平支轴76为轴,在图30中克服弹簧77的作用力顺时针转动,卡合爪78从爪卡止部67中脱出。因此,与该按钮75成一体的把手本体71将在扭簧79的作用下,以支轴72为轴转动而弹起,变成图31虚线所示状态。

    然后,用手握住把手本体71,如图31的实线所示,进行使其以缺口圆盘69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箭头方向)转动的操作。通过该操作,轴部80与缺口圆盘69一起向相同方向旋转,以螺钉86安装在该轴部80上的舌片8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该舌片88从所说框架59的卡止框中脱离,当接着将把手本体71向身体一侧拉动时,框架59的门扇51便可打开。而关门时,进行与上述打开门扇51的操作相反的步骤,便能够简单地变成图29、图30所示的状态。

    图32与图33示出近似于现有例子的分解图和安装在门扇上时的操作状况。

    另一方面,作为现有技术,除了上述图27至图33之外,还有图34至图37。该图34至图37与图30至图33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后者,具有在转动舌片88时需要在将锁74开锁后方能按下的按钮75,通过向顺时针方向推压该按钮75,把手本体71在扭簧79的作用下弹起,之后,通过将把手本体71转动约90度而使舌片88转动并从框架59上脱离。作为前者,具有打开锁74后可按下的按钮75,当克服弹簧77’的作用力将该按钮75按下时,与按钮75相卡合的把手本体71的卡合部95脱离,把手在弹簧79作用下弹起。而且在弹起的同时,作为从云形的孔95中突出出来的突出部的压杆105,以轴102为轴向右转从而下推从云形的缺口95处突出出来的上述压杆105,于是,舌片88将以操作销107为轴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下降到工作销109与孔95的上边接触为止。如上所述,仅仅靠弹簧79将把手弹起,便能够使舌片88下降而将门扇51从本体59上打开。

    在把手底壳61上设置有向门扇51上安装用的螺钉孔和螺钉93、94。

    但是,如图28和图33所示,上述现有的杆式把手或平面把手的背面(门扇内侧)的结构是从门扇51外侧转动把手52、71从而使舌片88从本体59上脱离的,而不具有从内侧简便地使之脱离的结构。例如,在人员进入进行作业的配电盘内,而外面的作业人员误将配电盘门扇关闭并锁住,或者,在公寓的PS或贮电间等封闭的无其它出入口的房间内需要撤离到外面等场合,在上述门扇51被舌片锁紧的情况下,有时因该锁紧力很大而很难撤离到外面。

    此外,在采用图35的把手的场合,若不使用工具(未图示)等将操作销107的螺钉拆下,则无法从门扇内部撤离到外面。

    本发明着眼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旨在克服这些缺点,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舌片与门扇和本体之间作用有很大的摩擦力或没有工具等情况下仍能够很容易地从内部撤离的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根据上述目的而提出的,其技术方案1为一种通过操作门扇外侧的把手使舌片相对于框架、箱体或者立柱等固定的本体卡合或脱离的门结构中的内部解锁装置,其特征是,由在所说门扇的内侧通过操作销枢轴安装在与所说把手相连的底座上的操作片、以及通过经由该操作片和弹簧设置在所说门扇内侧的工作销而能够自由转动的舌片构成;在常态下,通过操作所说把手,可使得所说底座、操作片及根部在所说操作片在所说弹簧的拉力作用下与所说舌片相抵接的状态下转动,从而使所说舌片相对于本体实现卡合或脱离,并且,在紧急状态下,通过按压所说操作片的距所说操作销较远的部位,可使得所说操作片解除与所说舌片抵接的状态而脱离,从而使所说舌片在所说弹簧的作用下从所说本体上脱离而能够将门扇向内侧打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的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中,其特征是,在所说紧急状态下,通过拉动所说操作片的距所说操作销较远的部位,可使得所说操作片的前端从所说舌片上脱离,从而使舌片在所说弹簧的作用下从所说本体上脱离,能够将所说门扇从内侧打开。

    根据以上两种形态,即使因生锈或门扇与本体之间的很大压力导致从室内无法使舌片脱离时,也能够很容易地对操作片和舌片进行操作,并且与此同时将门扇从内向外推或拉从而能够很容易且可靠地从内侧打开门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的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中,其特征是,在距所说操作销较远的部位设置有操动部,由此使得紧急情况下从门扇内侧撤离的操作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是,将操作片与舌片二者枢轴安装在底座上,将舌片的根部夹持在操作片的前端与底座的接触片之间,使舌片在本体上保持稳定。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是一种通过操作门扇外侧的把手使舌片相对于框架、箱体或者立柱等固定的本体卡合或脱离的门结构中的内部解锁装置,其特征是,由在所说把手的门扇的内侧端通过操作销枢轴安装在与所说把手相连的底座上、并且以弹簧使其向与枢轴安装部位的相反端打开的方向施加作用力的操作片、以及通过设在所说底座的另一端上的工作销而能够自由转动地弯曲的舌片构成;在常态下,通过操作所说把手,可使所说操作片的前端克服所说弹簧的作用力而与设置在所说舌片上的突起抵接,从而使所说舌片与所说底板成一条直线并卡合在所说本体上,并且,在紧急状态下,通过对所说操作片的距所说操作销较远的部位进行拉动操作,可使所说操作片的前端以所说工作销为轴从所说突起上脱离,使所说舌片在所说弹簧的作用下从所说本体上脱离,从而可将所说门扇向内侧打开。

    根据该形态,使舌片与底座成一条直线形成,并且,将操作片的前端克服弹簧的作用力配置在设在舌片上的卡止板上,可使装置整体较薄,门扇内侧的空间可得到有效利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是在技术方案5的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中,其特征是,在与所说操作销相反一侧的操作片上设置有操动部,由此使得紧急情况下从门扇内侧撤离的操作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是一种通过操作门扇外侧的把手使舌片相对于框架、箱体等固定的本体卡合或脱离的门结构中的内部解锁装置,其特征是,由固定在所说把手的门扇的内侧的固定底板、以及在能够沿着该底板向所说本体方向滑动的端部上具有舌片的操作片构成,在所说操作片与所说固定底板的任意一方上设有进行所说滑动的导向机构,在所说操作片上设有对所说滑动的幅度进行限制的横向长的长孔,并且,在所说固定底板上对所说操作片的滑动幅度进行限制的固定销配置在所说长孔内,从而,在常态下,通过操作所说把手可使所说舌片转动而使所说舌片相对于本体卡合或脱离,并且,在紧急状态下,通过使所说舌片沿着所说长孔滑动,可将所说门扇向内侧打开。

    根据该形态,操作片上设有长孔,并且,在固定底板上设置固定销从而使所说操作片在该长孔内作横向滑动,因此,能够提供这样一种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即,靠简洁的结构和简单的操作而不必拉推舌片便能够很容易地从门扇内撤离到外面。

    再有,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可以这样构成,即,在舌片上设置做成突起的操作部从而能够通过操作片很容易地将门扇从内侧打开。

    根据本发明,通常情况下,可从门扇外面对把手进行操作而使舌片相对于本体卡合或脱离,而在紧急情况下,从门扇内部也能够很容易地使舌片从本体上脱离,因此,从门扇内部也能够很简单地撤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平面把手的局部横向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舌片从本体上脱离后的局部横向剖视图。

    图4是图3的主视图。

    图5是将图1的球体向箭头方向推压而舌片从本体上脱离的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

    图6是进一步推压图5的球体而门扇打开的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

    图7是与图1不同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平面把手的局部横向剖视图。

    图8是图7的主视图。

    图9是图8的左视图。

    图10是少许拉动图7的拉环的状态下的局部横向剖视图。

    图11是进一步拉动拉环而舌片从本体上脱离的状态下的局部横向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1的立体图。

    图14是作为与图1和图7不同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平面把手的局部横向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主视图。

    图16是图15的左视图。

    图17是图14的拉环与拉簧一起使舌片从舌片卡合部中脱离的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

    图18是图14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7的立体图。

    图20是作为与图1、图7及图14不同的实施例的平面把手的横向剖视图。

    图21是示出图20的平面把手上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分解图。

    图22是图21的组装状态立体图。

    图23是与图20不同的其它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4是图23的组装状态立体图。

    图25是与图1不同的其它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立体图。

    图26是图25中的底座的立体图。

    图27是示出现有杆式把手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分解图。

    图28是图27的组装状态立体图。

    图29是现有的平面把手从门扇外侧观察时的主视图。

    图30是图29的纵向剖视图。

    图31是对图29、图30的舌片从舌片卡合部中脱离后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32是现有的平面把手的组装状态立体图。

    图33是图32的组装状态立体图。

    图34是与图29至图33不同的其它现有平面把手的纵向剖视图。

    图35是图34的组装状态立体图。

    图36是图34的把手弹出的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37是图36的组装状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凡与图27~图37所示者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的编号而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至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1示出平面把手的把手本体71安装在门扇51上,舌片88卡合在箱体、门框、框架等固定的本体59的舌片卡合部92上这一通常的状态(常态),是从上方观察时的局部横向剖视图,图2是从门扇内侧观察图1时的主视图,图3是通过把手本体71使舌片88从框架59上脱离后的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图4是图3的主视图,图5是从门扇51内侧使舌片88从本体上脱离的紧急状态下的局部横向剖视图,图6是在图5状态下进而将门扇51打开的状态的局部横向剖视图。

    在这些附图中,1是沿长度方向将两侧弯曲成导向片4、4’的槽形底座,设在底座的大约中央部位的方孔3中,插入有向把手本体71的背面(门扇的内侧)突出的作为把手的旋转轴的方形轴部80,垫上垫圈2后用舌片安装螺栓58将它们紧固。此外,在底座1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上,有与之一体成形的、与槽形的导向片4、4′横向垂直而对后述的舌片88的根部6进行保持的接触片5,该接触片5设在突出4”处。再有,导向片4、4′除了发挥增强件的作用之外,还在两个导向片之间隔开一定间隔设有两根销,其中一根销为操作销7,操作片8得到它的支持而能够转动,而另一根销为工作销9,舌片88得到它的支持而能够转动。

    舌片88,是从根部6到弯曲90度而成的可卡合在本体59的舌片卡合部92中的端部10呈角钢状一体形成。为了增加舌片的强度,该端部10的两个角端比其它部分厚。此外,在舌片88的根部6,两侧设有凸缘部11、11′,将其一个端部在将舌片与所说槽形底座1的导向片4、4′的一个端部重合后插在工作销9上,于是,舌片88以可相对于底座转动的状态得到支持。再有,将舌片88的根部6与端部10之间的拐角部分的外侧做得稍高,因此,还起着在与所说直立部4、4’之间对后述的操作片8的前端13进行阻挡的止挡部12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操作片8的两侧也设有凸缘部14、14’,将它们与所说底座1的导向片4、4′重叠后以所说操作销7枢轴支持,使得操作片8能够以操作销7为轴转动。在操作片8的、相对于操作销在舌片88的相反一侧,通过螺栓15设置有作为操动部16的球体。此外,该操作片上设有窗孔17,可从门扇51内侧将螺栓58拆下,从而使所说舌片88与操作片8、以及底座1从门扇51上脱离。

    此外,在所说舌片88与操作片8之间,在各自通过点焊固定的支架18、19之间配设有两根拉簧20。

    下面,就上述门结构在常态下门扇相对于本体进行开关、以及在紧急状态下进行开关的原理说明如下。

    常态下门扇51的开关这样进行,即,对于位于本体59的舌片卡合部92中的舌片88,通过从门扇51的外侧使把手本体71弹起并使之旋转(如图31所示),使得舌片88从本体59的舌片卡合部92中脱离之后,将门扇51向外拉而打开(图3、图4),反之,将门扇51推回原位后,反方向旋转把手本体71而使舌片88卡合在本体59的舌片卡合部92中。

    另一方面,在遇到前述作业人员进入配电盘内而其它作业人员误将门扇关死,或者,在火灾现场无法从正门撤离而需要从PS中撤离等紧急情况时,可以在图1和图2状态下,如图5所示从门扇51的内外推压球体(操动部)16,从而使操作片8以操作销7为轴向箭头方向旋转,操作片8的前端13从舌片88的止挡部12中脱离,在一直作用着拉力的弹簧20的作用下,舌片88的端部10从本体59的舌片卡合部92中脱离,对门扇施加所说箭头方向的推压力即可将其打开(图6)。

    实施例2

    图7至图13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形态,图7示出常态下的平面把手71,是从上方观察时的局部横向剖视图,图8是图7的从(门扇的)内侧观察时的主视图,图9是图8的左视图。图10与图12是对紧急情况下拉动图10的拉环16′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及其立体图,图11与图13是对图10和图12的舌片完全脱离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及其立体图。

    上述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中由于操作片8的球体16位于操作销7所在位置的外侧(距前端13更远的位置),因此,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推压球体16,门扇便能够打开,而实施例2中,其主要特点是拉环16’位于舌片88附近。因此,实施例2的门扇内的撤离的人员只要拉一下拉环16’便能够使前端13’从舌片88的止挡部12’中脱离,向外推门扇即可将其打开。

    另外,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中舌片的拐角部分稍高从而形成止挡部12,而前者中由图12和图13可知,舌片88的拐角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有两个突出部分,可使操作片8的前端13’卡在上面从而对其进行阻挡。

    因此,实施例2的常态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即,从门扇51的外侧转动把手本体71使舌片88从本体59的舌片卡合部92中脱离后将门扇51打开,将门扇51推回原位后通过转动把手本体71将其关死。而在紧急状态下,通过将拉环16’向身体前方拉动可使操作片8的前端13’从舌片88的止挡部12’中脱离,从而使舌片88从本体59的舌片卡合部92中脱离,之后从内向前推门扇51便可将其打开。

    实施例3

    此外,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如图34至图37所示,与图1至图6的实施例那样如图31所示把手本体71弹出后使之旋转从而使舌片88从本体59的舌片卡合部92中脱离相比,仅仅通过使把手本体71在弹簧79作用下弹起的操作,便能够将门扇打开。即,在常态下,随着图25和图26所示把手本体71从把手底壳61中弹出,压杆105的端部在弹簧79的作用下在舌片88的云形孔95内移动,进一步下压舌片从而可将门扇51从本体59上打开。而在紧急状态下,与前述图6和图11同样,通过按压操作片8的操动部16,可使操作片的前端从舌片88中脱离,门扇可向内打开。显然,也可以将本实施例应用于图7至图13的实施例中,从而能够通过拉动操动部16’并进行按压而将门扇打开。

    实施例4

    图14至图19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形态,图14和图18示出常态下的平面把手71,是从上方观察时的局部横向剖视图及其立体图,图15是图14的从门扇内侧观察时的主视图,图16是图15的左视图,图17与图19是对拉动图14的拉环16’使舌片脱离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及其立体图。

    这些实施例4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设有槽形导向片4、4′的底座1上未设置接触片5,舌片88由工作销9枢轴支持成与底座1在一条直线上(图14至图16)。通常(常态下),人员从门扇外面进入内部时,可在该状态下或使平面把手弹出,或使把手弹出后将其旋转(图31),从而使舌片88同时旋转而脱离本体59。

    另一方面,在人员已进入门扇内部的状态(紧急情况)下,可在门扇内部将拉环16’向身体前面拉动,从而使操作片的前端13’从设置在舌片88的端部(进入本体59的舌片卡合部92内的部分)的冲压突起21中脱离(图17、图19)。并且,在进行该拉动的同时,舌片88从本体59的舌片卡合部92中脱离,之后从内向外推动门扇51即可打开。

    实施例5

    对于又一个实施形式,以图20至图22的平面把手和图23与图24的杆式把手为例进行说明。

    图20示出平面把手的把手本体71的背面一侧安装有本发明的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的状态,是从上方观察时的局部横向剖视图,图21是图20的安装说明图,图22是安装后的立体图。

    该发明的实施形式与上述各实施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操作片8与舌片88二者做成一片而作为操作兼用舌片25,在该片25的上下部设有断面呈“コ”字形的导轨23、23’,通过使它们在以螺钉86固定在把手本体71的轴部80上的固定底板24上向左右方向滑动,可使舌片88出入于本体59的舌片卡合部92中。作为安装所说固定底板24的固定销的螺钉86,位于设置在操作兼用舌片25的滑动方向上的中央部位的长孔26中,从而对左右滑动幅度进行限制。

    也就是说,本实施形式采用这样的结构,即,通过转动所说平面把手,可使外周为四边形的轴部80和套在它上面的设有四边形孔的高度调整衬垫81进入所说固定底板24的中央方孔27中,因此,通过使操作兼用舌片25与固定底板24一起转动,可使该舌片25从本体59的舌片卡合部92中脱离,从外面拉门扇51即可将其打开。要将门扇51关闭在本体59上时,进行与上述相反的操作。

    因此,在人员被关在上述门扇51内部的紧急情况下,即在处于操作兼用舌片88位于舌片卡合部92内的状态下人员被关在门扇内部时,门扇内部的人员可使所说操作兼用舌片从图22的状态向左方(箭头)滑动,从而使舌片从舌片卡合部92中脱离,从内部向外推门扇51便能够将门扇打开而撤离。

    另外,上述实施例的平面把手采用的是把手弹起后进行转动的结构,但并不受此限定,在使把手在弹簧79的作用下弹起的同时,靠图34至图37所示的压杆105使舌片88从本体的舌片卡合部92中脱离的例子也包括在本实施例中。

    图23和图24中,在把手52的门扇的内侧,设有作为固定销的螺钉58的方形突起从门扇内侧伸出,该固定销58位于形状细长的操作兼用舌片25的长孔26内,对沿着导轨23、23’左右滑动的舌片25的滑动量进行限制,在紧急情况下可使舌片25从本体上脱离而从门扇内部撤离到外部。

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pdf(4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从具有平面把手或杆式把手的门扇的内部也能够紧急撤离的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在从门扇外侧解锁的平面把手和杆式把手等把手中,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在该把手的门扇的内侧设有操作片,该操作片能够对将所说门扇锁在箱体或框架等本体上的舌片相对于所说门扇进行拉动或/和推动,因此,能够很容易地从门扇内部撤离到门扇外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锁;钥匙;门窗零件;保险箱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