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洗真空吸尘器的分离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洗真空吸尘器的分离器。
背景技术
通常的分离器有大量的夹槽,夹槽由肋条分割形成,锲形的肋条相互交织,会聚成环圈并呈对外发散状。由此结构的分离器就形成了空气的通道,当分离器高速旋转时,空气就可以从每个肋条的两边进入。而随空气一同进入的灰尘和水珠也在分离器内混合在一起。潮湿的灰尘和的肮脏的粒子顺着空气进入通道散布在机器内部,这使得机器内部不可避免地成了滋生细菌的温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洗真空吸尘器的分离器,它可以阻止灰尘粒子进入分离器,而进入分离器的微粒则稳定地沉降在分离器内,水珠在进入时即蒸发。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洗真空吸尘器的分离器,包括有一个底部和边壳,边壳有肋条分隔出夹槽所成,混有灰尘杂质或水珠的空气可以通过夹槽,所述肋条有外展条沿着分离器旋转方向延伸,并和肋条的其他截面形成涡流风区;所述肋条地横截面呈近“L”型或呈近“T”型或“U”型。
改进后的分离器由于肋条的变宽,灰尘杂质也会在肋条的内侧区域受到像涡流一样的风作用而螺旋上升,并且涡流风形成的下气压上升,水珠也蒸发。在涡流风区域的灰尘全部附在肋条的内表面。而且肋条由于边宽而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肋条边宽后,肋条之间所形成的区域也随之增大,更利于清扫。改进后的分离器在去除灰尘、杂质、水珠时要经过四个步骤:第一步,混在空气中的灰尘、杂质、水珠等被肋条的外表面挡住并弹回。第二步,随空气进入分离器的灰尘杂质等沉降在肋条之间的区域。第三步,进入涡流风区域的水珠在下压力作用下蒸发,因此涡流风区域得以保持绝对干燥。第四步,在肋条间的轴线开阔区域形成的下压力会将灰尘杂质离心甩出分离器,即使有极少灰尘进入分离器内部,气流也可以裹挟带出分离器。
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的肋条,在竖条间有相当大的空间,水系吸尘器的使用者可以很轻易的用清洁刷清除沉淀在涡流风区的灰尘杂质。
2.本发明的肋条有着很好的稳定性,同样,分离器的圆周向和纵向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因此,分离器可以做得比现在的大得多。
3.本发明的肋条结构有利于控制分离器内的不同压力,并且具有自清洗功能,灰尘杂质很难进入吸尘器内部,能有效地免于堵塞。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分离器的侧面结构;
图2为分离器横截面图;
图3为放大的部分肋条示意图;
图4-图11为其他类型的肋条示意图;
图12为带珠形盒的分离器半面组装图;
图13为图12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肋条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水洗真空吸尘器的分离器,包括有一个底部和边壳,边壳有肋条分隔出夹槽所成,混有灰尘杂质或水珠的空气可以通过夹槽,所述肋条(3)有外展条(7)沿着分离器旋转方向(P)延伸,并和肋条的其他截面(8)形成涡流风区(21)。
图1和图2中展示的分离器(1)适用于水洗真空吸尘器(图中为显示),此吸尘器有一个能容纳液体(最好是水)是像水盆一样的位于下部的容器。在下部的容器上有一个部件(25)(图12,13),电机和电机轴就置于部件内。分离器(1)稳定在电机轴上。分离器(1)高速旋转形成吸力。分离器(1)沿周围一圈肋条,肋条间分割成许多夹槽(2)。容器有一个同吸尘软管接插的插口,周围的空气通过软管被吸进容器并为水过滤。混有灰尘杂质的空气通过水过滤后绝大部分留在了水中,少量灰尘粒子随空气通过夹槽(2)进入分离器(1)。在分离器(1)的涡流风区(21)(后有详述),灰尘还通过涡流风区(21)内肋条朝外一侧表面(11-13)(见图14)的空隙(50)返回容器。而且附在肋条(3)上的灰尘也会在离心力作用下通过夹槽(2)飞出去。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分离器(1)外形是一个去了尖头的圆锥体,平整的底部(4)向上增大口径,四周环绕夹槽(2)。分离器(1)的外表面辐射状向外突出。在图1和图2中,夹槽(2)沿着分离器(1)的圆周均匀分布,并从底部(4)延伸至边缘(6)。事实上更少的夹槽(2),甚至少于四个夹槽(2)也是可以的。相比原来,夹槽(2)就相对宽一些,最有利清洁空气,同时灰尘能附着表面也相应减少了。夹槽(2)少了,分离器(1)具有自我清洁的功能,能部分清除在肋条(3)表面的灰尘。除此之外,用清洁刷也更容易清洁分离器(1)内表面。
分离器(1)高速旋转,每分钟5000到10000转。空气更容易从靠近底部的夹槽(2)空间进入分离器(1)。进入肋条(3)间的涡流风区(21)后,水珠蒸发,灰尘螺旋上升,重新飞出分离器(1)。
如图2和3所示,肋条(3)的横截面呈“L”形。肋条(3)的横条(7)沿分离器(1)圆围方向分布,而竖条(8)辐射状向内。竖条(8)朝内方向变细。竖条(8)的二个侧面(9和10)光滑连接,接触面略呈弯曲。肋条(3)也具有同样的结构。
肋条(3)的横条(7)向后延伸与分离器(1)的旋转(P)相反。横条(7)的外表面有一个靠前的斜面(11)和靠后的斜面(12)。前侧面(11)和竖条(8)的侧面(9)相交成一个小钝角。前侧面(11)与中侧面(13)相邻成一个较大钝角,同样中侧面(13)与后侧面(12)相邻成一个较小钝角。侧面(11-13)都与肋条(3)同长。侧面(11)和侧面(12)的倾斜方向相反。中侧面(13)与分离器(1)旋转的虚拟圆周相切,而且中侧面(13)与横条(7)的内侧面(15)平行。内侧面(15)与后侧面(12)中间隔一个小侧面(16),小侧面(16)与内侧面(15)垂直、与后侧面(12)成一个小钝角。小侧面(16)与相邻肋条(3)的侧面空开一段距离。
横条(7)的内侧面(15)与竖条(8)的侧面(10)有一个过度截面(14),过度截面(14)弯曲成一个圆弧(或一个角度)。
如图3所示,内侧面(15)与竖条(8)的中心截面(17)垂直,中心截面等距切分横条(7)的前侧面(11)。侧面(9)与侧面(11)的前角(18)和侧面(16)与(12)的角(19)同在一水平线上。
肋条(3)具有较宽的侧面(11)和(12)。在风力的作用下,水箱的水激荡浸湿了灰尘(20)(见图3),灰尘(20)因此聚集一起而增大了进入分离器(1)的难度。在侧面(11、12、13)的阻挡下,灰尘被挡回了水箱。
相邻两个肋条(3)的侧面(11)和(12)形成一个进入区(45),这个进入区域(45)与分离器(1)等高,并呈向内缩小的趋势。这些进入(45)区与夹槽(2)相通,并使得空气由此进入分离器(1)。肋条(3)的横条(7)相对较宽,使得分离器外壳(5)的夹槽(2)相对狭窄,造成分离器(1)具有基本封闭的结构。夹槽(2)的数量可以消减到5个以下,这样只有极少的灰尘可以进入分离器(1)。灰尘粒子(20)和细水珠(22)主要在前侧面(11)结合,并被离心甩回。通过这种方式,绝大部分灰尘被挡回水箱。
少量通过夹槽(2)进入分离器(1)的灰尘杂质(20)进入涡流风区(21),涡流风区(21)是内侧面(15)、过度侧面(14)和竖条(8)的侧面(10)的一部分之间的区域。在涡流风区(21)灰尘翻腾飞旋。逃离涡流风的灰尘在内侧面(15)的半径范围内的面上沉降。同时,进入狭窄夹槽(2)的水珠在涡流风区(21)强大的下气压力下迅速蒸发。涡流风区(21)起了二级和三级的阻挡作用。
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肋条(3),在竖条(8)间有相当大的空间,水系吸尘器的使用者可以很轻易的用清洁刷清除沉淀在涡流风区(21)的灰尘杂质。
具有“L”型横截面的肋条(3)有着很好的稳定性,同样的,分离器(1)的圆周向和纵向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因此分离器(1)可以做得比现在的大得多。
而且,“L”型横截面的肋条(3)结构有利于控制分离器(1)内的不同压力。水洗吸尘器的护盖(25)内,分离器(1)的边缘(6)和珠形盒(24)的边缘(23)之间具有半自动清洗功能(见图12、13)。如图12,13,水洗吸尘器的护盖(28)的边(27)位于边缘(6)和(23)之间的空隙(26)。分离器(1)吸尘器内部的气流(28)要通过迷宫一样的空隙(26)。这样灰尘杂质很难通过空隙(26)进入吸尘器内部,而空隙也能有效的免于堵塞。
图4显示的是另外一种类型的肋条(3),与原来的肋条(3)唯一的区别在于横条(7)的结构不同,横条(7)有一个围绕分离器(1)的轴线的较大半径的圆弧外表面(29)。横条(7)的侧面(31)和(32)与外表面(29)都成直角。顺着旋转方向P,前侧面(31)与竖条(8)的侧面(9)在一条直线上。后侧面(32)与横条(7)的内侧面(15)相邻垂直。这样的结构特点具有原来一样的优势:灰尘在进入分离器(1)之前就被较长横条(7)挡回而浸湿。少量通过夹槽(2)进入分离器(1)的灰尘在涡流风区(22)飞旋翻腾,涡流风区(22)位于内侧面(15)和竖条(8)的侧面(10)之间的区域。水珠随后蒸发,灰尘粒子沉降在涡流风区(22)的内侧面上。
图5显示的与前不同在于横条(7),横条(7)略长并沿着圆周方向稍微突出侧面(9)。突出部分(33)的前平侧面(31)与竖条(8)的侧面(9)通过一个定位面(34)相连。定位面(34)与横条(7)的内侧面(15)基本平齐。灰尘在进入内侧表面就被浸湿并被挡住。少量进入分离器(1)的灰尘也在涡流风区(21)下旋沉降在内侧表面,由于相邻竖条(8)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形成的空隙特别容易清洗。较狭窄的夹槽(2)和较宽的横条(7)保证了分离器(1)具有一个极封闭的结构。
图6显示的肋条(3)比图(4)的有了进一步改进。横条(7)顺着旋转方向P有一个斜面(11)连接竖条(8)的侧面(9)和横条(7)的外侧面(13)。横条(7)的另一个侧面(32)呈半圆弧形。竖条(8)的内端头(9)背向旋转方向弯曲,使得侧面(10)呈凹形。竖条(8)的前侧面(9)是平直的,通过斜面(43)与竖条(8)的圆弧形的内端面(44)相连。斜面(43)逆着旋转方向P向后弯曲,比横条(7)的外斜面(11)要窄。带着斜面(11)的大横条(7)以及横条(7)和竖条(8)围成的涡流风区(21)有效地阻止了灰尘的进入,即使少量灰尘进入也很容易飞回去。横条(7)的斜面(32)和相邻肋条(3)的斜面(11)围成的入口区(45)从夹槽(2)向外加宽,这样甚至比在涡流风区(21)更加有效的蒸发水珠,沉降灰尘。
图7的结构与此类似。横条(7)的构成与图6是一样的,图7肋条(3)的竖条(8)甚至比图6中的竖条(8)弯曲度更大,朝内的端头也更细。因此横条(7)的内侧面(15)和竖条(8)的侧面(10)形成的涡流风区(21)更大,以形成更强大的涡流风。
图8与图6的区别在于:肋条(3)的竖条(8)稍短,内端面(37)顺着旋转方向P向外倾斜。竖条(8)的侧面(10)的弯曲程度使得竖条(8)的宽度,从横条(7)开始先是变窄,到1/2处再变宽。肋条(3)的其余结构与图6的一样。横条(7)与竖条(8)围成的涡流风区(21)使得少量进入分离器(1)的灰尘飞旋并沉降在涡流风区(21)的侧面上。
图9的肋条横截面呈“U”形。大体上肋条(3)就像二个对称的图4的肋条(3)合并组成,以旋转方向P为准,前侧面(38)和后侧面(39)的倾斜就像图6中肋条(3)的侧面。竖条(8)再次锥形的向内变细。两个竖条(8)通过一个共同的横条(7)连接。这样的结构使得灰尘在进入分离器(1)之前就被较宽的横条(7)、前侧面(38)和后侧面(39)离心挡回。少量进入分离器(1)的灰尘也在涡流风区(21)飞旋,干燥并沉降在涡流风区(21)的内侧面上,与前述例子结构不同的是:夹槽(2)顺着竖条(8)的走向延伸。相邻肋条(3)的相邻侧面(9和10)隔出夹槽(2)并向内扩大距离,夹槽(2)的宽度也随之向内增大。相邻肋条(3)的相邻侧面(38和39)形成通向夹槽(2)的进入区(45),并向内逐渐变窄。夹槽(2)的纵平面(17和46)与竖条(8)的平面组成了分离器(1)的横向表面。
图10的肋条(3)的横截面是“T”型,所以与图4的肋条(3)的唯一区别是横条(7)超过竖条(8)的侧面(9)和(10)。其他的结构与图4是一样。
图11的肋条(3)与图6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不同的是图11中竖条(8)的侧面(9)呈半圆形的内凹。侧面(9)与横条(7)的前侧面(11)呈直角连接。像图6中的肋条,竖条(8)的内侧端(36)有一个小斜面(43)和一个弧形的面(44)。灰尘(20)加快飞旋,也加快沉降在侧面,因此在涡流风区下压力增大,水珠也稳定的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