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梓木草和夏枯草,具体地说,是以梓木草和夏枯草的提取物治疗结核病。
背景技术
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报告:全国有4亿多人感染了结核菌,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达15万。目前,我国结核病流行形势十分严峻,其特点为高感染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耐药率,低逆降率,农村疫情高于城市,青壮年结核病患病和死亡比例高。
淋巴结结核是人体感染结核菌后发生在淋巴系统的结核病,其特点为病程长,经久不愈和愈后易复发。因此,淋巴结结核的防治工作,是控制消灭结核病的重要课题。
虽然西药治疗结核病有效,但是其毒副作用,尤其是对人体的实质脏器肝、肾功能的严重损害,已被公认,其发生率为12.3-54.5%,联合用药毒副作用更大。
近年来,结核菌的耐药性,特别是耐多药病例的增多也是结核病重新抬头的因素之一,已引起全球的关注。
结核分支杆菌初始耐药率为18.6%,继发耐药率为46.5%,按初治菌阳患病率107/10万,复治菌阳患病率52.6/10万推算,在全国200万菌阳肺结核患者中,有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患者55.5万,即全国四分之一以上菌阳肺结核患者为耐药患者。对两种主要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耐药率高,两药的初始耐药率分别为11.0%和10.3%,继发耐药率分别高达31.0%和29.5%。高耐药率给结核患者地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也是导致结核病流行的一个因素。
根据《中药大词典》《新华本草纲要》记载:梓木草(Lithospermum zollingeriDC)为紫草科植物梓木草的全草。药源分布广泛,主产地在华东地区,梓木草又名地仙桃、琉璃草。其味甘、辛温,有温中健胃,消肿止痛的功用。用于胃寒痛、胃涨反酸、吐血、跌打损伤等症。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属唇形科,药源广布于我国各地,全草入药,性寒,味苦辛,功能清肝火、散郁结,主治瘰疬、瘿瘤、乳痈、乳癌、肺痨、黄疸、头痛眩晕、目珠疼痛、筋骨疼痛等病症,并有降血压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结核病治疗效果好,耐药性小的中药组合物的提取物及其制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它由下列质量组分的药材所得的提取物组成:
梓木草10份,夏枯草2~10份。
上述治疗结核痛的药物组合物,优选的质量组分是:
梓木草10份,夏枯草2.5~3.5份。
一种上述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的制法:
取梓木草10份,夏枯草2~10份,用6~10倍药材质量的50%-90%乙醇回流提取2~3次,每次提取0.5~2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回收乙醇至相对密度1.20-1.40(40-60℃热测),喷雾干燥,制粒,即得本发明的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
梓木草有健脾化痰、消肿止痛的功用,其味甘、辛温。对梓木草的药效学试验证实:该药能使结核病豚鼠体重降低百分率明显减小,颈部肿大淋巴结数目明显减少,还可减轻脾、肺、肝的病变程度;病理检查发现,该药可使脾、肺、肝、淋巴结的干酪样坏死发生率降低;并能减少脾、肺、肝、淋巴结结核杆菌培养的活菌单位数目。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该药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标准菌株,牛型结核杆菌,草分歧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急性毒性试验,给药小鼠的LD50为14.09±2.12g/kg,相当于人体用量的163倍。
本发明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梓木草方剂中加入辛凉药物夏枯草,完善配伍,得到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用其治疗淋巴结结核,在临床试验中,现已治愈3万多人次,其中属疑难重症及结核耐多药病例约1万多人次,疗效显著。特别是对于阴虚火旺证的患者,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有独特的疗效。
四、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梓木草乙醇提取工艺参数优选条件的确定
1.1正交试验设计
选取醇浓度、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四个因素进行试验,检测指标为总提取物,找出相对显著因素进行工艺优选。
表1.1 因素水平表
A B C D
因素水平 醇浓度% 醇用量倍 提取时间h 提取次数次
1 60 6 1.0 1
2 75 8 1.5 2
3 90 10 2.0 3
表1.2 La(34)交试验表及结果
试验 总提取物
序号 A B C D g/100g
1 1 1 1 1 8.16
2 1 2 2 2 15.10
3 1 3 3 3 17.27
4 2 1 2 3 13.35
5 2 2 3 1 9.90
6 2 3 1 2 11.68
7 3 1 3 2 7.38
8 3 2 1 3 8.99
9 3 3 2 1 5.46
总 K1 40.53 28.89 28.83 23.52
提 K2 34.93 33.99 33.91 34.16
物 K3 21.83 34.41 34.55 39.61
R 18.70 5.52 5.72 16.09
表1.3 总提取物方差表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方差 F值 P值
SA 61.40 2 30.70 9.76
SB 6.29 2 3.145
SC 6.54 2 3.27 1.04
SD 44.64 2 22.32 7.10
1.2正交试验样品的制备
分别称取梓木草150g,按正交试验表(表1)各行所列条件制备样品,用70%乙醇定容至500ml。
1.3总提取物的测定:
上述样品各取20ml,水浴蒸干,105℃恒温干燥3小时,移至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迅速称重。
1.4结果:见表1.2、1.3。
1.5数据分析
对总提取物的影响:以提取次数和醇浓度对其影响较大。醇浓度越高,总提物含量越低。
1.6结论
确定梓木草醇提取的优选条件为:70%乙醇10倍量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
实施例2.夏枯草提取工艺参数优选条件的确定
2.1供试品提取方法
(1)30%乙醇提取:称取夏枯草5g,加20倍量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1.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调整体积至100ml。
(2)50%乙醇提取:称取夏枯草5g,加20倍量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1.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调整体积至100ml。
(3)70%乙醇提取:称取夏枯草5g,加20倍量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1.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调整体积至100ml。
(4)90%乙醇提取:称取夏枯草5g,加20倍量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1.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调整体积至100ml。
(5)水提取:称取夏枯草5g,加20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调整体积至100ml。
2.2.指标测定:
(1)总提取物的测定:
分别取夏枯草30%、50%、70%、90%乙醇提取、水煎煮样品各10ml,水浴蒸干,105℃恒温干燥3小时,移至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迅速称重。
(2)熊果酸含量测定:
分别取夏枯草30%、50%、70%、90%乙醇提取、水煎煮样品各50ml,水浴蒸干,用95%乙醇定容至5ml,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熊果酸含量。
2.3.结果:见表2.1
表2.1夏枯草不同提取方法比较试验
方法 总提取物% 熊果酸含量mg/g
30%乙醇提 4.16 0.11
50%乙醇提 5.05 1.32
70%乙醇提 4.92 2.81
90%乙醇提 2.75 3.08
水提 5.92 0.12
2.4.数据分析与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总提取物:水>50%乙醇>70%乙醇>30%乙醇>90%乙醇;熊果酸含量:90%乙醇>70%乙醇>50%乙醇>水>30%乙醇,因此,拟选用50%以上的乙醇先提取。
原料准备:梓术草,除去杂质,略洗,切小段,干燥,供提取用;夏枯草,除去杂质,晒干,供提取用。
实施例3.本发明的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
取梓木草3000克,夏枯草900克,加70%乙醇39000克,回流提取二次,每次回流1.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40℃),喷雾干燥,制粒。即得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
实施例4.本发明的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
取梓木草3000克,夏枯草600克,加70%乙醇21600克,回流提取三次,每次回流0.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60℃),喷雾干燥,制粒。即得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
实施例5.本发明的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
取梓木草3000克,夏枯草3000克,加50%乙醇48000克,回流提取三次,每次回流0.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4(40℃),喷雾干燥,制粒,即得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
实施例6.本发明的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
取梓木草3000克,夏枯草900克,加90%乙醇29000克,回流提取三次,每次回流2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4(40℃),喷雾干燥,制粒,即得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
实施例7.本发明的治疗结核病药物组合物与抗结核中药优福宁对照疗效观察
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实施的中医病证(瘰疬病)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纳入标准:本组研究对象为住院患者中,确诊为淋巴结结核并符合中医辩证者。
排除标准:年龄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
病例分组:共观察200例,平均年龄35岁;平均病程3年;发病部位分别为颈部、腋下、腹股沟、纵隔、肠系膜淋巴结。初治病例80例,复治病例120例。上述病例按住院顺序分层随机、双盲分为瘰疬宁组,优福宁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辨证分型各项统计学处理P>0.25,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规格:每粒0.35g,每次6粒,每日2次,口服,连续给药,3个月为1个疗程。本发明的治疗结核病药物组合物按实施例3制备,由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制剂室提供,批号:990108;优福宁由南京同仁堂制药厂生产,批号:990530。
观察指标:
安全性观察:T、P、R、BP每天记录;血、尿、便常规,心、肝、肾功能检查,治疗前、治疗后各查1次。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随时记录。
疗效性观察:潮热、盗汗等全身症状,每天记录1次;局部肿块直径,窦道深度,每周记录1次;血沉、PPD试验、B超、窦道造影、CT,治疗前、后各1次。病理检查记录1次。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实施的中医病证(瘰疬病)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比较:见表7.1
表7.1 本发明药物、优福宁治疗淋巴结核疗效观察
组别 证型 例数 痊愈 好转 未愈 总有效率
本 气滞痰凝证 54 48* 3 3* 94.44*
发 阴虚火旺证 24 20 2 2 91.67
明 气血两虚证 22 18 2 2 90.91
优 气滞痰凝证 55 37 10 8 85.45
福 阴虚火旺证 23 10 7 6 73.91
宁 气血两虚证 22 11 4 7 68.18
合计 本发明组 100 86* 7 7 93.00*
优福宁组 100 58 21 21 79.00
*P<0.01
治疗后本发明组及优福宁组患者血、尿、便常规检查,心、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均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随访结果:200例患者均随访1年,本发明组无复发,优福宁组有2例复发。
实施例8.本发明的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与抗结核西药对照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纳入标准:本组纳入研究对象为瘰疬科住院患者,经临床和实验检查确诊的淋巴结结核患者。
排除标准:年龄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和精神病患者。
病例分组:共观察450例,平均年龄40.21±8.46岁;平均病程3.21±2.14年;患病部位分别为颈部、腋下、腹股沟、纵膈、肠系膜淋巴结。序号A为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组,序号B为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异烟肼组,序号C为异烟肼+乙胺丁醇组。所观察病例按住院顺序分层随机,分为A组B组C组。
A组:性别:男64例,女86例。年龄:18-40岁73例,41-65岁77例。病情:初期90例,酿脓破溃期60例。初治病例55例,复治病例95例。B组:性别:男65例,女85例。年龄:18-40岁73例,41-65岁77例。病情:初期91例,酿脓破溃期59例。初治病例55例,复治病例95例。C组:性别:男63例,女87例,年龄:18-40岁74例,41-65岁76例。病情:初期:92例,酿脓破溃期58例。初治病例56例,复治病例9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25),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药物:本发明的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每粒0.35g,按实施例4制备,由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制剂室提供,批号:20000805。异烟肼片,每片0.1g。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生产,批号:20001013。盐酸乙胺丁醇片剂,每片0.25g;由杭州民生药厂生产,批号:20001006。
方法:A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B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合用异烟肼;C组:异烟肼合用乙胺丁醇。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每次5粒,每日2次,口服。异烟肼片:每次0.3g,每日1次,口服。乙胺丁醇片:每次0.75g,每日1次,口服。疗程:三个月。
管理:所有药品由专人保管,药品保管人根据指定医师的专门处方取药。
伦理: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经过动物实验证明其安全、有效,自1969年开始临床应用至今,自愿接受该方法治疗的患者中,临床观察未发现毒副作用。
观测项目:
安全性观测:T、P、R、BP每天记录;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治疗前、后各查一次。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均仔细记录,并判定不良反应与治疗药物密切相关性。如出现严重毒副反应,须立即中止,及时报告并予以治疗。
疗效性观测:全身症状:潮热、盗汗等全身症状,每天记录1次。局部:肿块直径,窦道深度,每周记录1次。化验:血沉、PPD试验、B超检查、窦道造影、CT,治疗前、后备一次。病理检查:记录一次。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依据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
初期
临床治愈:肿块消退、全身症状消失,化验指标正常,随访3个月无复发。
显效:肿块缩小1/2,数量减少1/2,化验指标正常。
有效:肿块缩小或数量减少不足1/2,化验指标有所改善。
无效:治疗后肿块大小及数量无改善,或已酿脓,或破溃,有窦道形成。
酿脓破溃期
临床治愈:肿块消退或破溃创面痊愈,全身中毒症状消失,化验指标正常,随访3个月无复发。
显效:肿块缩小和数量减少,脓腔缩小均在1/2以上,全身症状消失,化验指标正常。
有效:肿块缩小或数量减少,脓腔缩小在1/2以下,全身症状减轻,化验指标有所改善。
无效:局部症状无改善。
疗效比较:见表8.1。
表8.1三组治疗淋巴结结核疗效比较
组别 分期 例数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A组 初期 90 67 14 6 3
酿脓破溃期 60 34 12 9 5
初期 91 68 13 6 4
B组
酿脓破溃期 59 32 12 10 5
初期 92 64 11 5 12
C组
酿脓破溃期 58 29 10 9 10
表8.1显示,A组初期患者愈显率90.00%,酿脓破溃期愈显率76.67%,合计愈显率84.67%;B组初期患者愈显率89.01%,酿脓破溃期愈显率74.58%,合计愈显率83.33%;C组初期患者愈显率81.52%,酿脓破溃期愈显率67.24%,合计愈显率76.00%。A、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全性观察:治疗后,A组血、尿、便常规检查,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B、C组有14例肝功能转氨酶轻度增高。
实施例9.本发明的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对淋巴结结核患者细胞免疫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诊断依据: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瘰疬病)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病例选择:本组研究对象为住院患者中,符合诊断标准的400例患者,经检查无心、肝、肾疾患,PPD1μ试验强阳性、血沉增快,均经细胞学检查或病理切片证实为结核,按住院顺序分层随机分为本发明组、优福宁组、西药组。
药物及用法: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胶囊,按实施例5制备,由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提供(批号990126);优福宁胶囊(批号990121)。两组均为每日2次,每次6粒,口服异烟肼0.3,1/日、利福平0.45,1/日。疗程三个月,采用双盲、组间相互对照法。
观察指标:
PPD试验:皮下注射110/次,人型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即PPD。北京高科技生命科学技术开发公司提供)。72小时测量局部红肿硬结直径。
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CD3+(总T淋巴细胞)、CD4+(T辅助/诱导细胞)、CD8+(抑制/杀伤功能的T细胞)、CD4+/CD8+.
IL-2、IL-2R:
血标本处理:取空腹静脉血3ml经离心后,取上清液分装。置-20℃以下保存备用。
检测指标: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IL-2、IL-2R水平。(试剂盒购于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统计学处理:检测数据以 X±S表示。结果分析采用统计学t检验。
观察结果:
PPD试验结果:本发明组治疗前患者局部红肿直径为13.0±2.7mm,硬结或水疱发生率为85%,治疗后患者局部红肿直径10.8±2.9mm,硬结发生率0。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给药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9.1。
表9.1治疗前后淋巴结结核患者PPD试验反应比较( X±S)
组别 例数 局部红肿直径(mm) 硬结或水泡发生率(%)
给药前 给药后 给药前 给药后
本发明组 100 13.0±2.7 10.8±2.9**Δ 85 0
优福宁组 100 13.0±2.9 11.9±3.2* 85 0
治疗前后比较:*P<0.05 **P<0.01 治疗后两组间比较:ΔP<0.05
T淋巴细胞亚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LTT),CD3+,CD4+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均降低,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上升至正常。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给药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9.2。
表9.2 治疗前后淋巴结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X±S)
组别 例数 LTT CD3+ CD4+ CD8+ CD4+/CD8+
正常人 100 64.8±5.2 62.8±6.7 41.4±6.6 25.5±5.8 1.6±0.6
前 100 62.5±6.2 58.1±7.2 37.8±5.8 27.0±5.6 1.4±0.4
本发明组
后 100 66.1±5.3Δ** 62.7±6.7Δ* 41.8±5.4Δ** 26.1±5.3 1.6±0.7*
前 100 62.1±4.3 58.3±7.1 37.9±5.5 27.1±5.2 1.4±0.5
优福宁组
后 100 64.2±5.1* 60.5±6.8* 40.1±5.7** 26.7±5.9 1.5±0.3
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ΔP<0.05。
细胞因子:瘰疬宁组与西药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IL-2有显著差异,瘰疬宁组治疗前后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9.3。
表9.3抗结核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2、IL-2R水平的变化( X±S,PG/L)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IL-2 IL-2R 治疗后IL-2 IL-2R
瘰疬宁组 100 206.09±6.32 173.08±4.12 251.93±5.89* 187.54±4.96
西药组 100 205.16±6.34 182.53±4.25 198.04±5.45 181.34±4.58
*p<0.05
分析与讨论
淋巴结结核,中医称之为“瘰疬”。起病多因六淫、瘵虫所伤或因七情之变;劳逸失度等,导致脏腑气机逆乱,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阻塞经络而致病。病变早期多为肝郁痰凝,久则郁而化火伤阴,阴虚火旺;后期多为气血两虚。故其治法以健脾和中,化痰解郁,消肿散结为主。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是以紫草科植物梓木草和唇形科植物夏枯草提取而成,具有健脾化痰、消肿散结的作用。在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总有效率93.00%,与优福宁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临床试验通过450例淋巴结结核患者的随机阳性对照,平行组观察的临床研究,再一次证实,本发明的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加异烟肼的治疗,愈显率83.33%,高于异烟肼加乙胺丁醇治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现,本发明治疗组无毒副作用,治疗后各项理化检查均正常,而异烟肼+乙胺丁醇组有14例肝功能转氨酶轻度增高。本发明的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治疗淋巴结结核有效、安全。
结核病的发病与免疫功能互为因果,当机体免疫功能减弱时,可导致内源性感染复发而发病,进一步抑制免疫功能,复治结核患者往往由于治疗不合理、用药不规则、细菌产生耐药等原因使病变迁延、反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核病发病率呈回升趋势,其中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低下是主要原因之一。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胞内的寄生菌,宿主抗结核分枝杆菌以细胞免疫为主,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cell,TH)亚群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抗结核免疫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理情况下,内源性IL-2主要由T细胞产生。静止期T细胞可分为幼稚T细胞和记忆T细胞2类,两者均可产生IL-2。在成熟期T细胞亚群中,CD4+T细胞(Th)和CD8+T细胞产生IL-2的动力学有所不同。CD4+细胞中的Th1细胞可长期大量地产生IL-2,Th2细胞则不产生IL-2;CD8+T细胞只能小量的产生IL-2。
作用:
T细胞的增殖过程:由于IL-2的发现,人们对T细胞增殖过程有了新的认识。T细胞的生长可分成2个步骤。第一步是识别抗原或丝裂原上的决定簇,提供了免疫学特异性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抗原或丝裂原有2个作用,即:1、T细胞表达IL-2受体,获得对IL-2的反应性;2、抗原使Th细胞产生和释放IL-2。第二步则是IL-2与高亲和力的受体结合,使某一分化阶段的T细胞增殖,细胞进入S时相,最后细胞分裂。
IL-2R的高表达水平仅在淋巴细胞受特异性抗原刺激后的很短时间,以后受体表达而下降,尽管此时尚有高浓度的IL-2存在。
IL-2诱导细胞因子产生:纯化激活的T细胞加入IL-2以后可以引起多种细胞学功能,其中之一是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如IFN-r、IL-3、IL-4、IL-5、IL-6等。
对T细胞及非T细胞的作用:IL-2主要增强CD8+T细胞的生长,亦可增强CD4+Th细胞及几种CD8+Ts细胞的生长。
结核杆菌进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中性粒细胞,但不能将其杀死,结果细菌不仅能存在,且可随细胞的游动而转移至体内其他部位。T细胞在细菌侵入后受抗原刺激而增殖分化,成为致敏淋巴细胞。致敏淋巴细胞在再次接触抗原时,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是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活化的巨噬细胞对结核杆菌的摄取和破坏能力要比正常巨噬细胞强大,有利于消灭细菌。
细胞免疫强者可以痊愈,而细胞免疫低下者则因组织过度破坏而死亡。
因此,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容易感染结核杆菌。而细胞免疫力的强弱在结核病发生,发展与转归中又起着关键性作用,特别是T淋巴细胞的数量与功能更为重要。
人体结核病灶内有四类不同代谢状态的结核菌。其中一类菌体处于完全冬眠状态,现有化疗药物对耐药、体眠的结核菌株基本无效。加上淋巴结核病灶在淋巴结包膜内,难以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数目均存在异常。抗病能力低下,促使淋巴结核发生。而本发明的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可通过激发免疫系统,促使吞噬细胞变成活性吞噬细胞,增强T淋巴细胞的数量与功能,分泌细胞因子,配合药物杀死休眠的顽固结核菌,改善治疗效果。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研究证实,本发明的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组合物治疗结核与化学药物比较,有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