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及其均压成型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及其均压成型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41988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5.09CN102441988A*CN102441988A*(21)申请号 201010506905.8(22)申请日 2010.10.14B29C 59/02(2006.01)B29L 11/00(2006.01)(71)申请人晟铭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中国台湾台北市内湖区民权东路六段27号2楼(72)发明人庄元立(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宏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0代理人金利琴(54) 发明名称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及其均压成型方法(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及其均压成型方法,其包含两主模。
2、具,其为相互对应的两半壳体,且其具有一第一液压槽及一第一半模穴,且在第一液压槽内部设有一第一控温盘管,且在第一半模穴上设有一第一模板;及至少一夹层模具,其外型配合于主模具且对应可分离地设于两主模具之间,夹层模具具有一第二液压槽及两第二半模穴,第二液压槽内设有一第二控温盘管,此外,第二半模穴上设有一第二模板,且第二半模穴对应于第一半模穴且可与第一半模穴配合组成一完整的模穴。本发明可有效提供生产效率,且保证产品质量。(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4 页CN 102442001 A 1/3页21.一种多层式均压。
3、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含:两主模具,其为相互对应的两半壳体,且各该主模具包含一主壳,且该主壳分别在其上一相对应侧凹入设有一容室,且该容室自一外环壁面的中段处横断地设有一弹性导热模,该弹性导热模将该容室进一步分隔为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导热膜内侧的第一液压槽及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导热膜外侧的第一半模穴,且其中该第一液压槽的壁面上设有连通至主壳外的一第一进液管路及一第一排液管路以供一加压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且在该第一液压槽内部进一步设有一第一控温盘管,其为一盘踞的管路,且该第一控温盘管具有一第一控温进液端及一第一控温出液端,该第一控温进液端及该第一控温出液端皆延伸穿出该主壳,以供一控温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
4、此外,该第一弹性导热膜的一外侧壁面上设有一第一模板,该第一模板在其一外侧表面上设有待印的纹路凹凸结构,再者,该主壳上在对应该第一半模穴处设有一真空控制管路,该真空控制管路对应连通该第一半模穴;及一夹层模具,其外型配合于所述主模具且对应可分离地设于该两主模具之间,该夹层模具具有一主框架,该主框架中部为一镂空区,且该主框架的内环壁面中段处设有两横断的第二弹性导热膜,该两第二弹性导热膜相互间隔且将该镂空区区隔为位于该第二弹性导热膜内侧的一第二液压槽及分别位于该两第二弹性导热膜外侧的两第二半模穴,该第二半模穴对应于该第一半模穴且可与该第一半模穴配合组成一完整的模穴,且其中该第二液压槽的壁面上设有一连通。
5、至该主框架外的第二进液管路及一第二排液管路,以供一加压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且在该第二液压槽内部进一步设有一第二控温盘管,其为一盘踞的管路,且该第二控温盘管具有一第二控温进液端及一第二控温出液端,该第二控温进液端及该第二控温出液端皆延伸穿出该主框架,以供一控温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此外,该第二弹性导热膜的一外侧壁面上设有一第二模板,该第二模板在其一外侧表面上设有待印的纹路凹凸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为金属主壳。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液压槽及主壳间进一步设有一第一隔热层,且所述第二液压槽及主框架间进一步设有一第二隔。
6、热层。4.一种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含:两主模具,其为相互对应的两半壳体,且各该主模具包含一主壳,且该主壳分别在其上一相对应侧凹入设有一容室,且该容室自一外环壁面的中段处横断地设有一第一弹性导热模,该第一弹性导热模将该容室进一步分隔为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导热膜内侧的第一液压槽及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导热膜外侧的第一半模穴,且其中该第一液压槽的壁面上设有连通至主壳外的一第一进液管路及一第一排液管路以供一加压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且在该第一液压槽内部进一步设有一第一控温盘管,其为一盘踞的管路,且该第一控温盘管具有一第一控温进液端及一第一控温出液端,该第一控温进液端及该第一控温出液端皆延伸穿出该主壳。
7、,以供一控温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此外,该第一弹性导热膜的一外侧壁面上设有一第一模板,该第一模板在其一外侧表面上设有待印的纹路凹凸结构,再者,该主壳上在对应该第一半模穴处设有一真空控制管路,该真空控制管路对应连通该第一半模穴;及多个夹层模具,其外型配合于所述主模具且对应可分离地相互邻设于所述两主模具之间,该夹层模具具有一主框架,该主框架中部为一镂空区,且该主框架的内环壁面中段处设有两横断的第二弹性导热膜,该两第二弹性导热膜相互间隔且将该镂空区区隔为位于该第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41988 ACN 102442001 A 2/3页3二弹性导热膜内侧的一第二液压槽及分别位于该两第二弹性导热。
8、膜外侧的两第二半模穴,其中最外侧的两该夹层模具的该第二半模穴对应于一该第一半模穴且可与该第一半模穴配合组成一完整的模穴,且该些夹层模具中未与该第一半模穴相对应的该些第二半模穴则相对应与另一该第二半模穴配合,且相互配合组成一完整的模穴,且其中各该第二液压槽的壁面上设有一连通至该主框架外的第二进液管路及一第二排液管路,以供一加压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且在该第二液压槽内部进一步设有一第二控温盘管,其为一盘踞的管路,且该第二控温盘管具有一第二控温进液端及一第二控温出液端,该第二控温进液端及该第二控温出液端皆延伸穿出该主框架,以供一控温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此外,该第二弹性导热膜的一外侧壁面上设有一第二模板。
9、,该第二模板在其一外侧表面上设有待印的纹路凹凸结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为金属主壳。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液压槽及主壳间进一步设有一第一隔热层,且所述第二液压槽及该主框架间进一步设有一第二隔热层。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的均压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A.置入待压印板材步骤,其为将多个待压印板材对应置入于其中一该完整的模穴内,而后驱动所述主模具及夹层模具相互贴靠使其相互接合,并使该些完整的模穴封闭而固定该待压印板材于其中;B.合模步骤,其为利用一抽真空装置接设于该真空控制管路上,并抽取各。
10、所述完整模穴内部的空气使其呈真空状态,进而让所述主模具与夹层模具透过真空吸引力达到结合固定;C.升温软化待压印板材步骤,其为首先在所述第一液压槽及第二液压槽中盛装有施压用液体,且在所述第一控温盘管及第二控温盘管中分别透过该第一控温进液端及该第二控温进液端注入高温液体,而后通过该第一控温盘管及该第二控温盘管将所述第一液压槽及第二液压槽加热,且进而以高温令所述待压印板材的表面逐渐软化;D.升压步骤,其为在所述第一液压槽及第二液压槽中透过所述第一进液管路及第二进液管路注入施压用液体,进而提高所述第一液压槽及第二液压槽中的压力,并压迫所述第一模板及第二模板,使其均匀地受施力而压迫于所述待压印板材的表面。
11、,并进而得以在所述待压印板材的表面上转印对应的纹路;E.降温硬化待压印板材步骤,其为在所述第一控温盘管及第二控温盘管中分别透过所述第一控温出液端及第二控温出液端排出高温的液体,且同时分别透过所述第一控温进液端及第二控温进液端注入低于常温的液体,而后通过所述第一控温盘管及第二控温盘管降低所述第一液压槽及第二液压槽的温度,以令所述待压印板材的表面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硬化;F.降压步骤,其为在所述第一液压槽及第二液压槽中透过所述第一排液管路及第二排液管路排出施压用液体,进而降低所述第一液压槽及第二液压槽中的压力;及G.开模步骤,其为透过所述真空控制管路解除所述完整的模穴中的真空状态,而后将各所述主模具。
12、及该夹层模具分离,以取出已转印完毕的待压印板材。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的均压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槽及第二液压槽内的施压用液体为油。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41988 ACN 102442001 A 3/3页4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的均压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注入所述第一控温盘管及第二控温盘管中的液体为水、油或其混成物。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41988 ACN 102442001 A 1/7页5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及其均压成型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及其均压成型方法,特指一种利用控温液体均匀加压的。
13、导光板成型装置及方法。背景技术0002 已知的导光板(LGP)热压成型方式主要将待压印物放置于一压印模具的模腔内,压印模具包含一组上下模板,此上下模板各具一有压印花纹的压印面,将压印物置于上下模板具有压印花纹的面之间后闭合此压印模具,此时上下模板会形成一个封闭模腔,而压印物即存在此封闭模腔内,压印模具闭合后,压印模具会加热使压印物软化至可塑状态,再由压印模具施压于压印物,使上下模板的压印花纹于压印物上成型,最后再加以冷却压印物,压印模具打开后取出成型品。0003 而现有技术中的加压装置以油压、气压或其他驱动器作为输出压力的来源,配合曲轴或轴直接连结压印模具施压于模板,与传递压力的轴相比,模板为。
14、大面积的平面,所以轴所传递于模板的压力可视作点施压,故不易使模板达到全面的受压,因此透过模板受压的压印物,其受到的压力亦不均匀,所以压印成品的良率不容易提升,且压印成品的尺寸仅能成型小尺寸制品,后续另有多轴施压的加压装置出现以及使用硅胶板作缓冲材,其效果仅有些许改善。0004 且已知的加热装置在上下模板或是压印模具上钻孔设置水路,再通以热液体或是冷液体加热或冷却压印物;或是热管以及水路交叉配置,热管用于加热压印物,再另通以冷液体于水路冷却压印物,上述的已知加热方式,皆要先加热压印模具本体后,再经由热传导将热能传至压印物,此种方式热能的传递容易因为压印模具的大小、加热管或是水路埋设的位置以及压印。
15、物的尺寸等原因,而形成传递不等速,进而出现压印物软化不平均的现象,因此压印成品的良率不容易提升,故基于上述原因考量,本发明的发明人思索并设计一种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及其均压成型方法,以期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加以改善,进而增进产业上的实施利用。发明内容0005 因为上述已知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及其均压成型方法,以期克服现有技术的难点。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其包含:两主模具,其为相互对应的两半壳体,且各该主模具包含一主壳,且该主壳分别在其上一相对应侧凹入设有一容室,且该容室自一外环壁面的中段处横断地设有。
16、一第一弹性导热模,该第一弹性导热模将该容室进一步分隔为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导热膜内侧的第一液压槽及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导热膜外侧的第一半模穴,且其中该第一液压槽的壁面上设有连通至主壳外的一第一进液管路及一第一排液管路以供一加压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且在该第一说 明 书CN 102441988 ACN 102442001 A 2/7页6液压槽内部进一步设有一第一控温盘管,其为一盘踞的管路,且该第一控温盘管具有一第一控温进液端及一第一控温出液端,该第一控温进液端及该第一控温出液端皆延伸穿出该主壳,以供一控温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此外,该第一弹性导热膜的一外侧壁面上设有一第一模板,该第一模板在其一外侧表面上设有。
17、待印的纹路凹凸结构,再者,该主壳上在对应该第一半模穴处设有一真空控制管路,该真空控制管路对应连通该第一半模穴;及一夹层模具,其外型配合于该主模具且对应可分离地设于该两主模具之间,该夹层模具具有一主框架,该主框架中部为一镂空区,且该主框架的内环壁面中段处设有两横断的第二弹性导热膜,该两第二弹性导热膜相互间隔且将该镂空区区隔为位于该第二弹性导热膜内侧的一第二液压槽及分别位于该两第二弹性导热膜外侧的两第二半模穴,该第二半模穴对应于该第一半模穴且可与该第一半模穴配合组成一完整的模穴,且其中该第二液压槽的壁面上设有一连通至该主框架外的第二进液管路及一第二排液管路,以供一加压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且在该第二。
18、液压槽内部进一步设有一第二控温盘管,其为一盘踞的管路,且该第二控温盘管具有一第二控温进液端及一第二控温出液端,该第二控温进液端及该第二控温出液端皆延伸穿出该主框架,以供一控温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此外,该第二弹性导热膜的一外侧壁面上设有一第二模板,该第二模板在其一外侧表面上设有待印的纹路凹凸结构。0007 其中,该主壳或可为金属所制;且其中于该第一液压槽及该主壳间可进一步设有一第一隔热层。0008 且为达到前述目的,本发明进一步提出一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其包含:两主模具,其为相互对应的两半壳体,且各该主模具包含一主壳,且该主壳分别在其上一相对应侧凹入设有一容室,且该容室自一外环。
19、壁面的中段处横断地设有一弹性导热模,该弹性导热模将该容室进一步分隔为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导热膜内侧的第一液压槽及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导热膜外侧的第一半模穴,且其中该第一液压槽的壁面上设有连通至主壳外的一第一进液管路及一第一排液管路以供一加压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且在该第一液压槽内部进一步设有一第一控温盘管,其为一盘踞的管路,且该第一控温盘管具有一第一控温进液端及一第一控温出液端,该第一控温进液端及该第一控温出液端皆延伸穿出该主壳,以供一控温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此外,该第一弹性导热膜的一外侧壁面上设有一第一模板,该第一模板在其一外侧表面上设有待印的纹路凹凸结构,再者,该主壳上于对应该第一半模穴处设有一真空。
20、控制管路,该真空控制管路对应连通该第一半模穴;及多个夹层模具,其外型配合于该主模具且对应可分离地相互邻设于该两主模具之间,该夹层模具具有一主框架,该主框架中部为一镂空区,且该主框架的内环壁面中段处设有两横断的第二弹性导热膜,该两第二弹性导热膜相互间隔且将该镂空区区隔为位于该第二弹性导热膜内侧的一第二液压槽及分别位于该两第二弹性导热膜外侧的两第二半模穴,其中最外侧的两该夹层模具的该第二半模穴对应于一该第一半模穴且可与该第一半模穴配合组成一完整的模穴,且该些夹层模具中未与该第一半模穴相对应的该些第二半模穴则相对应与另一该第二半模穴配合,且相互配合组成一完整的模穴,且其中各该第二液压槽的壁面上设有一。
21、连通至该主框架外的第二进液管路及一第二排液管路,以供一加压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且在该第二液压槽内部进一步设有一第二控温盘管,其为一盘踞的管路,且该说 明 书CN 102441988 ACN 102442001 A 3/7页7第二控温盘管具有一第二控温进液端及一第二控温出液端,该第二控温进液端及该第二控温出液端皆延伸穿出该主框架,以供一控温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此外,该第二弹性导热膜的一外侧壁面上设有一第二模板,该第二模板在其一外侧表面上设有待印的纹路凹凸结构。0009 其中,该主壳可为金属所制;且其中在该第一液压槽及该主壳间可进一步设有一第一隔热层。0010 又为达到前述目的,本发明所提出的另一。
22、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的均压成型方法,其包含: A.置入待压印板材步骤,其为将多个待压印板材对应置入于其中一该完整的模穴内,而后驱动该主模具及该夹层模具相互贴靠使其相互接合,并使该些完整的模穴封闭而固定该待压印板材于其中;B.合模步骤,其为利用一抽真空装置接设于该真空控制管路上,并抽取各该完整模穴内部的空气使其呈真空状态,进而让该主模具与该夹层模具透过真空吸引力达到结合固定;C.升温软化待压印板材步骤,其为首先在该第一液压槽及该第二液压槽中盛装有施压用液体,且在该第一控温盘管及该第二控温盘管中分别透过该第一控温进液端及该第二控温进液端注入高温液体,而后通过该第一控温盘管及该第二控。
23、温盘管将该第一液压槽及该第二液压槽加热,且进而以高温令该待压印板材的表面逐渐软化;D.升压步骤,其为在该第一液压槽及该第二液压槽中透过该第一进液管路及该第二进液管路注入施压用液体,进而提高该第一液压槽及该第二液压槽中的压力,并压迫该第一模板及该第二模板,使其均匀地受施力而压迫于该待压印板材的表面,并进而得以于该待压印板材的表面上转印对应的纹路;E.降温硬化待压印板材步骤,其为在该第一控温盘管及该第二控温盘管中分别透过该第一控温出液端及该第二控温出液端排出高温的液体,且同时分别透过该第一控温进液端及该第二控温进液端注入低于常温的液体,而后通过该第一控温盘管及该第二控温盘管降低该第一液压槽及该第二。
24、液压槽的温度,以令该待压印板材的表面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硬化;F.降压步骤,其为在该第一液压槽及该第二液压槽中透过该第一排液管路及该第二排液管路排出施压用液体,进而降低该第一液压槽及该第二液压槽中的压力;及G.开模步骤,其为透过该真空控制管路解除该些完整的模穴中的真空状态,而后将各该主模具及该夹层模具分离,以取出已转印完毕的待压印板材。0011 其中,该第一液压槽及该第二液压槽内的施压用液体可为油;且其中,注入该第一控温盘管及该第二控温盘管中的液体可为水、油或其混成物。0012 而透过本发明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及其均压成型方法于设计上的巧思,主要透过使用加热的液体作为热源,并透过厚度较薄的导热膜。
25、片作为介质,故可达到均匀传热,使待压印物的表面均匀地受热软化,且因使用高压的液体作为施压源,受液体均匀方向性的力量压迫,可使待压印物上各点均匀受压,不会有受力不均匀而影响印制良率的担扰,且因为使用高压液体作为施压源,受液体分子等力分布的影响,其中待压印物的尺寸较不易受限制,且具有可一次同时进行多个待压印物的压印优势,有助提高生产作业的效率,故可见其增益性所在。附图说明0013 图1为本发明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的侧视剖面分解图。说 明 书CN 102441988 ACN 102442001 A 4/7页80014 图2为本发明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的侧视剖面图。0015 图3为本发明的多层式均压成。
26、型模具的变形实施形式侧视剖面分解图。0016 图4为本发明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的均压成型方法的步骤流程图。0017 图5为本发明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及其均压成型方法的实施例图。0018 图6为本发明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及其均压成型方法的实施例图。0019 图中。0020 10 主模具11 主壳12 第一弹性导热模13 第一液压槽131 第一进液管路132 第一排液管路14 第一半模穴15 第一隔热层16 第一控温盘管161 第一控温进液端162 第一控温出液端17 第一模板18 真空控制管路20 夹层模具21 主框架22 第二弹性导热膜23 第二液压槽231 第二进液管路232 第二排液管路2。
27、4 第二半模穴 25 第二控温盘管251 第二控温进液端252 第二控温出液端26 第二模板27 第二隔热层90 待压印板材。具体实施方式0021 为利于贵审查员了解本发明的发明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兹将本发明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图式,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之用,未必为本发明实施后的真实比例与精准配置,故不应就所附图式的比例与配置关系局限本发明在实际实施上的专利范围,合先叙明。0022 请配合参看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为一种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其在一较佳的实说 明 书CN 102441988 ACN 102442001 A 5/7页9施方。
28、式中包含两主模具10及一夹层模具20。0023 前述的主模具10为相互对应的半壳体,且其包含一主壳11,该主壳11为金属所制,且该主壳11分别在其上一相对应侧凹入设有一容室,且该容室自一外环壁面的中段处横断地设有一第一弹性导热模12,该第一弹性导热模12将该容室进一步分隔为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导热膜12内侧的第一液压槽13及一位于该第一弹性导热膜12外侧的第一半模穴14,且在该第一液压槽13及该主壳11间进一步设有一第一隔热层15以作为与该金属制主壳11间的隔热措施,且其中该第一液压槽13的壁面上设有一连通至主壳11外的第一进液管路131及一第一排液管路132以供一加压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且在该第。
29、一液压槽13内部进一步设有一第一控温盘管16,其为一盘踞的管路,且该第一控温盘管16具有一第一控温进液端161及一第一控温出液端162,该第一控温进液端161及该第一控温出液端162皆延伸穿出该主壳11,以供一控温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此外,该第一弹性导热膜12的一外侧壁面上进一步设有一第一模板17,该第一模板17在其一外侧表面上设有待印的纹路凹凸结构,再者,该主壳11上在对应该第一半模穴14处设有一真空控制管路18,该真空控制管路18对应连通该第一半模穴14。0024 前述的夹层模具20的外型配合于该主模具10且对应可分离地设于该两主模具10之间,该夹层模具20具有一主框架21,该主框架21中。
30、部为一镂空区,且该主框架21的内环壁面中段处设有两第二弹性导热膜22,该两第二弹性导热膜22相互间隔且将该镂空区区隔为位于该第二弹性导热膜22内侧的一第二液压槽23及分别位于该两第二弹性导热膜22外侧的两第二半模穴24,该第二半模穴24对应于该第一半模穴14且可与该第一半模穴14配合组成一完整的模穴以供置入一板件,且其中该第二液压槽23的壁面上设有连通至主框架21外的一第二进液管路231及一第二排液管路232以供一加压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且在该第二液压槽23内部进一步设有一第二控温盘管25,其为一盘踞的管路,且该第二控温盘管25具有一第二控温进液端251及一第二控温出液端252,该第二控温进液。
31、端251及该第二控温出液端252皆延伸穿出该主框架21,以供一控温用液体的流入及排出,此外,该第二弹性导热膜22的一外侧壁面上进一步设有一第二模板26,该第二模板26在其一外侧表面上设有待印的纹路凹凸结构,此外,在该第二液压槽23及该主框架21间进一步设有一第二隔热层27以作为隔热措施。0025 请进一步配合参看图3所示,而在本发明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在一变形实施形式中,该夹层模具20的数量可为多个,且该些夹层模具20相互邻设,且仅由位于最外侧的两该夹层模具20的该第二半模穴24对应于一该第一半模穴14并与其组成一完整模穴,且该些夹层模具20中的未与该第一半模穴14相对应的该些第二半模穴24则。
32、相对应与另一该些第二半模穴24配合,且相互配合组成一完整的模穴。0026 请进一步配合参看图4所示,本发明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的均压成型方法可包含有下述步骤:A.置入待压印板材步骤;B.合模步骤;C.升温软化待压印板材步骤;D.升压步骤;E.降温硬化待压印板材步骤;说 明 书CN 102441988 ACN 102442001 A 6/7页10F.降压步骤;G.开模步骤。0027 请进一步配合参看图5及图6所示,前述的A.置入待压印板材步骤为将多个待压印板材90置入于一对应的该完整模穴内,而后驱动该主模具10及该夹层模具20相互贴靠使其相互接合,并使该些完整模穴封闭而固定该待压印板材90。00。
33、28 前述的B.合模步骤为利用一抽真空装置接设于该真空控制管路18上,并抽取各该完整模穴内部的空气使其呈真空状态,进而让该主模具10与该夹层模具20透过真空吸引力达到结合固定。0029 前述的C.升温软化待压印板材步骤为首先在该第一液压槽13及该第二液压槽23中预先盛装有施压用液体(例如:油),且在该第一控温盘管16及该第二控温盘管25中分别透过该第一控温进液端161及该第二控温进液端251注入高温液体(例如:水、油或其混成物)而后通过该第一控温盘管16及该第二控温盘管25将该第一液压槽13及该第二液压槽23加热,且进而以高温令该待压印板材90的表面逐渐软化。0030 前述的D.升压步骤为在该。
34、第一液压槽13及第二液压槽23中透过该第一进液管路131及该第二进液管路231注入施压用液体,进而提高该第一液压槽13及该第二液压槽23中的压力,并进而压迫该第一模板17及第二模板26,使其均匀地受施力而压迫于该待压印板材90的表面,并进而得以于该待压印板材90的表面上转印对应的纹路。0031 前述的E.降温硬化待压印板材步骤为在该第一控温盘管16及该第二控温盘管25中分别透过该第一控温出液端162及该第二控温出液端252排出高温的液体,且同时分别透过该第一控温进液端161及该第二控温进液端251注入低于常温的液体,而后通过该第一控温盘管16及该第二控温盘管25降低该第一液压槽13及该第二液压。
35、槽23的温度,且进而以令该待压印板材90的表面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硬化。0032 前述的F.降压步骤为在该第一液压槽13及该第二液压槽23中透过该第一排液管路132及该第二排液管路232排出施压用液体,进而降低该第一液压槽13及该第二液压槽23中的压力。0033 前述的G.开模步骤为透过该真空控制管路18使该些完整模穴中的注入空气,进而解除该些完整模穴中的真空状态,而后将各该主模具10及该夹层模具20分离,并取出已转印完毕的待压印板材90。0034 而本发明的多层式均压成型模具及其均压成型方法在实施上,主要使用热液体作为热源,并透过第一弹性导热膜12及第二弹性导热膜22作为介质,故可达到均匀传热。
36、,使待压印物90的表面均匀地受热软化,且因使用高压的液体作为施压源,受液体均匀方向性的力量压迫,可使待压印物上各点均匀受压,不会有受力不均匀而影响印制良率的担扰,且因为使用高压液体作为施压源,故待压印物90的尺寸不受限制,且更可一次同时进行多个待压印物90的压印,可有效提高生产作业的效率。0035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使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当不能以之限定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均等变化或修饰,仍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0036 综观上述,可见本发明在突破先前的技术下,确实已达到所欲增进的功效,且也非熟悉该项技术的所容易想到的,其所具有的进步性、实用性,显已符合专利的申请要件,故说 明 书CN 10244198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