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织机.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18230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4.18CN102418230A*CN102418230A*(21)申请号 201010569527.8(22)申请日 2010.11.30102010046587.9 2010.09.25 DED04B 27/34(2006.01)D04B 27/00(2006.01)(71)申请人卡尔迈耶(中国)有限公司地址 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高新技术园常武南路518号(72)发明人 F弗里德里希 G约翰逊M米勒 U迪特里希(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代理人李永波 梁冰(54) 发。
2、明名称针织机(57) 摘要介绍一种针织机(1),其带有织物退绕机构(5)和设置在机架(6)上的针织区域(2)。希望即使在织物宽度较大的情况下也能确保针织物质量良好。为此规定,退绕辊(15、16)在振动方面与针织区域(2)解耦。(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CN 102418240 A 1/1页21.一种针织机(1),其带有织物退绕机构(5)和设置在机架(6)上的针织区域(2),该织物退绕机构具有至少一个退绕辊(15、16),其特征在于,退绕辊(15、16)在振动方面与针织区域(2)。
3、解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织物退绕机构(5)在振动方面与针织区域(2)解耦。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在退绕辊(15、16)与针织区域(2)之间设置有减振装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减振装置具有多个减振部件(18、21)。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减振部件(18、21)被构造成弹性体。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减振装置使得织物退绕机构(5)相对于针织区域(2)定位。7.如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织物退绕机构(5)与机架(6)通过减振装置相互连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
4、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减振装置使得织物退绕机构(5)与机架(6)在至少三个位置相连接。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位置沿宽度方向布置在织物退绕机构(5)的端部区域中。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位置设置在不同的高度。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18230 ACN 102418240 A 1/3页3针织机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机,其带有织物退绕机构和设置在机架上的针织区域,该织物退绕机构具有至少一个退绕辊。背景技术0002 在针织机中,通过针织过程制得针织物。在针织过程中同时形成多个圈。为此,使得织针和导纱针彼此相对移动。
5、。另外,针织物必须从针织区域中抽出,以便结束成圈过程。0003 为了使得针织机能以尽可能高的生产率运行,人们致力于使得针织机以较高的作业速度运行。因而经常允许针织机以每分钟数千转的速度工作。另外,人们致力于使得针织机的建造宽度越来越大。0004 现在已观察到,作业速度和作业宽度同时增大会对生产的针织物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如下措施得到部分防止:将所产生的织物带分开,并使得多个这种织物带在织物退绕机构中彼此平行地并排卷绕。0005 然而这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可行。故例如就工程用纺织品而言还要求织物带宽度较大。所述宽度可以明显大于6m。发明内容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织物宽度。
6、较大的情况下确保针织物质量良好。0007 就开头部分所述类型的针织机而言,所述目的通过如下措施得以实现:使得退绕辊在振动方面与针织区域解耦。0008 该解决方案认为:宽度较大的织物带的质量问题归因于振动,所述振动由针织机传递到织物退绕机构上,进而传递到退绕辊上。如果退绕辊一起振动,则织物带从针织区域不能均匀地抽出,而为了实现质量良好需要这种均匀地抽出。如果使得退绕辊在振动方面与针织区域解耦,则振动从针织区域就不会直接机械地传递到退绕辊上。退绕辊因而可以明显减小振动地工作。在振动方面解耦并非一定意味着退绕辊彻底不再振动,尽管理想状态下当然希望如此。但可以防止退绕辊因为由针织机引入的振动而起振。而。
7、在振动方面未解耦的情况下,特别是当退绕辊又长又细时,这种风险会比较高,例如在很宽的机器上必须使用所述退绕辊。0009 优选使得织物退绕机构在振动方面与针织区域解耦。于是可以使得整个织物退绕机构或多或少地保持不变,而仅需在总体上不再将振动由针织机传递到织物退绕机构上,所述针织机具有针织区域,必要时还具有其它会产生振动的部件,如引纬机构。于是还自动地使得振动不会由针织区域传递到退绕辊上。0010 优选在退绕辊与针织区域之间设置有减振装置。减振装置负责使得振动不会由针织机的针织区域或其它产生振动的部件传递到退绕辊上。利用减振装置还使得织物退绕机构与针织机的其余部分机械地连接。0011 优选减振装置具。
8、有多个减振部件。于是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各个减振部件,使得说 明 书CN 102418230 ACN 102418240 A 2/3页4它们能最佳地抑制在工作中产生的振动。还可以将这些减振部件定位在它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的位置。单独的一个减振部件通常仅有较小的质量,故使用各个减振部件能便于安装。0012 优选减振装置使得织物退绕机构相对于针织区域定位。为了高质量地生产针织物,需要使得针织区域和织物退绕机构非常精确地彼此相对定位。现在可以将减振装置同时用来确保织物退绕机构相对于针织区域的位置。0013 优选织物退绕机构与机架通过减振装置相互连接。织物退绕机构因而相对于机架不可移动地设置。但机架可。
9、以相对于织物退绕机构进行振动。只要这种振动不超过一定的幅度,利用减振装置同样能使得这种振动不会传递到织物退绕机构上。由此实现织物退绕机构非常稳定地运行,并实现针织物的高质量。0014 优选减振装置使得织物退绕机构与机架在至少三个位置相连接。这三个位置并不位于一条直线上,而是夹成一个多边形,即至少一个三角形。由此确保织物退绕机构能相对于机架具有精确的方向。在工作中,在减振装置不脱离于织物退绕机构或机架的情况下,这种方向就不会改变。0015 优选将至少两个所述位置沿宽度方向布置在织物退绕机构的端部区域中。由此避免织物退绕机构相对于机架发生倾斜。织物退绕机构经过调整,使得其两端沿宽度方向相距针织区域。
10、具有相同的距离。这种布置情况(Ausrichtung)通过两个减振部件得到精确的保持,这两个减振部件沿宽度方向设置在织物退绕机构的端部区域中。0016 同样有利的是,至少两个所述位置设置在不同的高度。由此避免织物退绕机构相对于机架倾斜,而所述倾斜也有可能导致针织区域与退绕辊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附图说明0017 下面借助优选的实施例,结合附图介绍本发明。图中示出:0018 唯一的附图为具有织物退绕机构的针织机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19 图1示意性地示出具有针织区域2和织物退绕机构5的针织机1,在针织区域仅示意性地示出了一些织针3和一些导纱针4。0020 针织区域布置在机架6上,在机架中以。
11、本已公知的方式还设置有用于针织区域的驱动电机。此外,机架还可以与其他一些部件连接,例如引纬系统或者单轴向或多轴向添纱系统(Legersystem)。0021 织物退绕机构5具有支架7,该支架带有两个侧翼8和多个横梁9。支架7通过底脚10竖立在相同的地面上,机架6也竖立在地面上。0022 在侧翼8中,在下面设有两个支撑辊11、12,其中有一个辊被驱动。两个支撑辊形成卷取座(Wickelbett)13,在该卷取座中放置有卷取辊14,在针织区域2中产生的针织物织物带卷绕在该卷取辊上。0023 此外,在侧翼8中支撑有两个退绕辊(Abzugswalze)15、16和一个压紧辊17。来自针织区域2的织物带。
12、从下面穿过退绕辊15与压紧辊17之间的辊隙,然后包绕压紧辊17,之后进入到压紧辊17与退绕辊16之间的辊隙中。织物带在退绕辊16的与机架6相邻的一说 明 书CN 102418230 ACN 102418240 A 3/3页5侧向下输送至卷取辊14,该卷取辊是所形成的织物带卷的芯子。0024 为了针对很宽的针织物例如工程用纺织品或建筑工业用纺织品来说,也能实现针织物的高质量,一方面必须使得具有退绕辊15、16的织物退绕机构5和针织区域2非常精确地配合工作。这意味着,织物退绕机构5必须以相对高的精度相对于针织区域2定位。织物退绕机构5相对于针织区域2的这种空间布局即使在工作中也不准许改变。另一方面。
13、必须防止在机架6中形成的振动,这种振动到达织物退绕机构5,并在那里激起辊15-17产生振动。特别是必须防止辊15、16或17在它们的共振频率范围内振动。这种风险特别是在辊又长又细、直径较小时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针织机的作业宽度约为270英寸(6.858mm)。退绕辊15、16、压紧辊17和支撑辊11、12必须具有相应的宽度。如果退绕辊15、16或压紧辊17振动太强烈,就会产生不能以所需要的均匀速度将织物带从针织区域2中抽出的风险,致使成圈过程不能令人满意地平稳地进行。0025 为了一方面相对于机架6调节和保持织物退绕机构5的位置,另一方面禁止振动从机架6传递到织物退绕机构5上,或者使得这种振。
14、动传递得到明显抑制,致使所述振动不再产生干扰影响,设置一种具有多个减振部件的减振装置,在图中可看到这些减振部件中的两个。0026 下面的减振部件18(所示方向系重力方向)沿宽度方向设置在织物退绕机构5的端部区域中,即设置在侧翼8的区域中。该减振部件18通过螺栓19与侧翼8连接,其中螺栓19基本上垂直于侧翼8。螺栓19因而大致平行于支撑辊11、12的轴向伸展。0027 减振部件18通过多个螺钉20与机架6连接。这些螺钉20基本上垂直于支撑辊11、12的轴向伸展。0028 减振部件18被构造成弹性体。减振部件18因而可在一定限度内变形。变形所需要的机械能量由来自于机架6的振动获得。0029 在此处。
15、未示出的另一端,大致在相同的高度上,在相应的侧翼8与机架6之间设置有另一减振件18。0030 在支架7的上横梁22的区域中设置有另一减振件21,该减振件使得支架7与机架6相连接。上减振件21也被构造成弹性体。使得减振件21一方面与支架7连接另一方面与机架6连接的固定部件被减振件21相互分开。0031 在织物退绕机构5的旁侧另一端区域中设有相应的减振件21。0032 由于在织物退绕机构的旁侧两端均设有减振件18、21,更确切地说,设置在四边形的角上,故可以使得具有退绕辊15、16的织物退绕机构5精确地处于平行于针织区域2的方向上,且即使在工作中也使得该织物退绕机构处于该方向上。减振件21防止织物退绕机构5在工作中相对于机架6倾斜。0033 可以基于所述设计做出各种不同的变型。特别是织物退绕机构也可以具有另一种结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存在减振装置,这些减振装置使得振动由针织区域或机架6上的其它能产生振动的部件例如引纬机构、单轴向或多轴向添纱系统等传递到织物退绕机构5上,或者也可以仅传递到位于织物退绕机构上的用于从针织区域抽出织物带的装置。说 明 书CN 102418230 ACN 102418240 A 1/1页6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1823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