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回收空气压缩机的压缩热的热回收系统。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 1 公开了一种热回收系统, 其使用锅炉向供水箱的供水, 实现来自 压缩机的压缩空气或润滑油的冷却, 并且由此实现向供水箱的供水的加热。 具体地说, 经空 气冷却器 (32) 和油冷却器 (31) 向锅炉 (2) 的供水箱 (7) 供应水, 在空气冷却器 (32) 实现 压缩空气的冷却, 另一方面, 在油冷却器 (31) 实现压缩机 (5) 的润滑油的冷却, 在各冷却器 (31、 32) 对给供水箱 (7) 的供水进行加热。
但是, 压缩机的冷却方式有水冷式和空冷式, 在水冷式的情况下, 压缩机单元 (6) 的空气冷却器 (32) 以及油冷却器 (31) 通常使水在与冷却塔那样的冷却水冷却器之间循 环, 通到空气冷却器以及油冷却器的水在冷却水冷却器被冷却并被再利用, 但在专利文献 1 记载的发明中, 可以说是取代这样的冷却水的循环, 要制造温水。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10-38385 号公报
但是, 在所述专利文献 1 记载的发明中, 空气冷却器以及油冷却器仅各设置一个。 也就是说, 是使用压缩机单元原本应具备的空气冷却器以及油冷却器, 实现热回收的构造。 而且, 是根据通到空气冷却器的压缩空气的温度、 或者根据通到油冷却器的润滑油的温度, 调整通到各冷却器的水量, 以将温度维持在希望水平的构成。
因此, 在水冷式压缩机中, 不是使冷却水在空气冷却器以及油冷却器与冷却塔那 样的冷却水冷却器之间循环, 而且, 在空冷式压缩机中, 也不是向空气冷却器以及油冷却器 通外部气体以冷却压缩空气或润滑油。因此, 并不是留下压缩机原本具备的既存的冷却系 统。
另外, 也无法对应于通过各冷却器而得到的温水的使用负荷 ( 要求量 ) 来调整供 水的有无或供水量。 例如, 即便存在完全不使用温水或少使用温水, 想要停止温水的制造的 情况, 停止温水的制造将导致停止向各冷却器供应冷却水, 无法实现压缩空气以及润滑油 的冷却。因此, 无法对应于温水的使用负荷来制造温水。
进而, 由于调整对各冷却器的供水量, 以将压缩空气或润滑油维持在希望温度, 所 以也不是为了将通过各冷却器而得到的温水维持在希望温度而调整对各冷却器的供水的 有无或供水量。也就是说, 无法得到希望温度的温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将既存的压缩机冷却系统原封不动 留下的同时, 能够回收压缩热的热回收系统。另外, 优选的是, 提供一种能够对应于温水的 使用负荷进行运转或为得到希望温度的温水而进行运转的热回收系统。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 技术方案 1 所述的发明是一种热回收系 统, 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空气冷却器, 其冷却来自压缩机的压缩空气 ;
第一油冷却器, 其冷却所述压缩机的润滑油 ; 以及
第二油冷却器, 其作为热回收用热交换器, 被设置于通向所述第一油冷却器的送 油路上, 并利用送往所述第一油冷却器的润滑油的热量来加热水。
根据技术方案 1 所述的发明, 除了第一空气冷却器以及第一油冷却器以外, 还具 备第二油冷却器, 在第二油冷却器中可以回收压缩热。 此时, 可以将第一空气冷却器以及第 一油冷却器作为既存的压缩机冷却系统加以利用, 同时在第二油冷却器中回收压缩热。另 外, 即使对应于温水的使用负荷等来调整通向第二油冷却器的水的有无或者量, 也可以构 成为在第一空气冷却器以及第一油冷却器中不对压缩空气或润滑油的希望的冷却造成影 响的结构。
技术方案 2 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 1 所述的热回收系统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 回收系统除了所述第二油冷却器以外还具备第二空气冷却器, 该第二空气冷却器是热回收 用热交换器, 其被设置于通向所述第一空气冷却器的送气路上, 并利用送往所述第一空气 冷却器的压缩空气的热量来加热水, 所述第二空气冷却器和所述第二油冷却器以使水串联 或并联通过的方式配置。 根据技术方案 2 所述的发明, 除了第一空气冷却器以及第一油冷却器以外还具备 第二空气冷却器以及第二油冷却器, 可在第二空气冷却器以及第二油冷却器中回收压缩 热。 此时, 可将第一空气冷却器以及第一油冷却器作为既存的压缩机冷却系统加以利用, 同 时在第二空气冷却器以及第二油冷却器中回收压缩热。另外, 即使对应于温水的使用负荷 等来调整通向第二空气冷却器以及第二油冷却器的水的有无或者量, 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 空气冷却器以及第一油冷却器中不对压缩空气或润滑油的希望的冷却造成影响的结构。
技术方案 3 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 1 所述的热回收系统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 回收系统取代所述第二油冷却器而具备第二空气冷却器, 该第二空气冷却器是热回收用热 交换器, 其被设置于通向所述第一空气冷却器的送气路上, 并利用送往所述第一空气冷却 器的压缩空气的热量来加热水。
根据技术方案 3 所述的发明, 除了第一空气冷却器以及第一油冷却器以外还具备 第二空气冷却器, 可在第二空气冷却器中回收压缩热。 此时, 可将第一空气冷却器以及第一 油冷却器作为既存的压缩机冷却系统加以利用, 同时在第二空气冷却器中回收压缩热。另 外, 即使对应于温水的使用负荷等来调整通向第二空气冷却器的水的有无或者量, 也可以 构成为在第一空气冷却器以及第一油冷却器中不对压缩空气或润滑油的希望的冷却造成 影响的结构。
技术方案 4 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 1 ~ 3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系统中, 其特 征在于, 根据通过所述热回收用热交换器之后的温水的使用负荷, 控制对所述热回收用热 交换器的供水的有无或者量。
根据技术方案 4 所述的发明, 通过根据温水的使用负荷来控制供水, 从而可以制 造希望的温水。 另外, 即使根据温水的使用负荷控制供水, 也可以由第一空气冷却器可靠地 实现压缩空气的冷却, 而且可以由第一油冷却器可靠地实现润滑油的冷却。
技术方案 5 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 1 ~ 3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系统中, 其特 征在于, 根据通过所述热回收用热交换器之后的温水的温度, 控制对所述热回收用热交换
器的供水的有无或者量。
根据技术方案 5 所述的发明, 通过根据温水的温度来控制供水, 从而可以制造希 望的温水。 另外, 即使根据温水的温度控制供水, 也可以由第一空气冷却器可靠地实现压缩 空气的冷却, 而且可以由第一油冷却器可靠地实现润滑油的冷却。
技术方案 6 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 1 ~ 3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系统中, 其特 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是油润滑式压缩机, 所述热回收系统具备从压缩机喷出的压缩空气中 分离出润滑油的油分离器, 由该油分离器分离了润滑油的压缩空气被送往所述各空气冷却 器, 来自所述油分离器的润滑油被送往所述各油冷却器。
根据技术方案 6 所述的发明, 即使对于油润滑式压缩机, 也可以起到与技术方案 1 ~ 3 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同样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 7 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 1 ~ 3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系统中, 其特 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是具备低段压缩机和高段压缩机的无润滑式压缩机, 来自所述低段压 缩机的压缩空气经第一中间冷却器被送往所述高段压缩机, 在所述高段压缩机被进一步压 缩之后, 被送往作为后冷却器的所述各空气冷却器, 所述热回收系统还具备作为热回收用 热交换器的第二中间冷却器, 其设置于从所述低段压缩机通向所述第一中间冷却器的送气 路上, 并利用送往所述第一中间冷却器的压缩空气的热量来加热水。
根据技术方案 7 所述的发明, 即使对于无润滑式压缩机, 也可以起到与技术方案 1 ~ 3 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同样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 8 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 7 所述的热回收系统中,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 热回收用热交换器中, 加热水而产生蒸汽, 根据该热回收用热交换器的水位, 控制对该热回 收用热交换器的供水的有无或者量。
根据技术方案 8 所述的发明, 可以回收空气压缩机的压缩热, 得到蒸汽。
进而, 技术方案 9 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 1 ~ 3 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系统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是水润滑式压缩机, 取代所述润滑油而使用润滑用水, 伴随于此, 所述第一油冷却器成为冷却润滑用水的第一水冷却器, 另一方面, 所述第二油冷却器成为 利用送往所述第一水冷却器的润滑用水的热量来加热水的作为热回收用热交换器的第二 水冷却器, 所述热回收系统具备从所述压缩机喷出的压缩空气中分离润滑用水的分离器, 不设置所述第一空气冷却器, 来自所述压缩机的压缩空气经所述分离器喷出。
根据技术方案 9 所述的发明, 即使对于水润滑式压缩机, 也可以起到与技术方案 1 ~ 3 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同样的作用效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 可以实现一种能够在将既存的压缩机冷却系统原封不动留下的同 时, 能够回收压缩热的热回收系统。另外, 根据实施方式, 还可以对应于温水的使用负荷运 转或为得到希望温度的温水而进行运转。 而且, 可以形成即使调整得到的温水的量或温度, 也不会对压缩机的冷却造成影响的系统。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热回收系统的实施例 1 的概略图。 图 2 是表示本发明的热回收系统的实施例 2 的概略图。图 3 是表示本发明的热回收系统的实施例 3 的概略图, 仅示出与实施例 1 或实施 例 2 不同的变更部位。
图 4 是表示本发明的热回收系统的实施例 4 的概略图。
图中
1 热回收系统
2 压缩机
7 油分离器
8 第一空气冷却器
9 第二空气冷却器
10 第一油冷却器
11 第二油冷却器
12 送气路
14 送油路
17 冷却水冷却器
18 压缩机单元
21 水位传感器 23 供水阀 24 温度传感器 31 低段压缩机 32 高段压缩机 33 第一中间冷却器 34 第二中间冷却器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 1】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热回收系统的实施例 1 的概略图。
本实施例的热回收系统 1 是一种回收油润滑式 ( 供油式 ) 且水冷式的电动空气压 缩机的压缩热的系统。 具体地说, 是一种使来自压缩机 2 的压缩空气或润滑油与从软水器 3 向锅炉 4 的供水箱 5 的供水进行间接热交换, 从而实现压缩空气或润滑油的冷却与对供水 箱 5 的供水的加热的系统。
本实施例的热回收系统 1 主要具备 : 吸入、 压缩外部气体并将其排出的压缩机 2、 驱动压缩机 2 的电动机 6、 从压缩空气分离润滑油的油分离器 7、 实现压缩空气的冷却的第 一空气冷却器 8 及第二空气冷却器 9、 实现润滑油的冷却的第一油冷却器 10 及第二油冷却 器 11。
压缩机 2 由电动机 6 驱动, 且吸入、 压缩外部气体并将其排出。从压缩机 2 喷出的 压缩空气被送向油分离器 7, 在油分离器 7 实现润滑油的分离除去。
在为现有公知的压缩机单元的情况下, 在油分离器 7 除去了润滑油的压缩空气经 第一空气冷却器 8 被送向压缩空气利用机器 ( 图示省略 ) ; 在为本实施例的情况下, 在油分离器 7 除去了润滑油的压缩空气经第二空气冷却器 9 及第一空气冷却器 8 被送向压缩空气 利用机器。也就是说, 在本实施例中, 在从油分离器 7 通向第一空气冷却器 8 的送气路 12 上设置第二空气冷却器 9, 来自油分离器 7 的压缩空气经第二空气冷却器 9 及第一空气冷却 器 8 被送向压缩空气利用机器。而且, 在第一空气冷却器 8 的出口侧根据希望设有干燥器 13, 压缩空气被干燥器 13 除去水分, 而被送向压缩空气利用机器。
另一方面, 在为现有公知的压缩机单元的情况下, 压缩机 2 的润滑油经第一油冷 却器 10 回到压缩机 2 ; 但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 压缩机 2 的润滑油经第二油冷却器 11 及第 一油冷却器 10 回到压缩机 2。 也就是说, 在本实施例中, 在从油分离器 7 通向第一油冷却器 10 的送油路 14 上设置第二油冷却器 11, 来自油分离器 7 的润滑油经第二油冷却器 11 及第 一油冷却器 10 回到压缩机 2。
另外, 从油分离器 7 通向第二油冷却器 11 的送油路与从第一油冷却器 10 通向压 缩机 2 的送油路由分支路 15 连接。而且, 在从油分离器 7 通向第二油冷却器 11 的送油路 与分支路 15 的分歧部设有调温三向阀 16。该调温三向阀 16 适合采用蜡式三向阀, 根据来 自油分离器 7 的润滑油的温度, 自行调整将润滑油送向各油冷却器 11、 10 或者不经各油冷 却器 11、 10 而经分支路 15 回到压缩机 2 的分配比例。由此, 可以调整通向各油冷却器 11、 10 的润滑油的流量, 将压缩机 2 内的润滑油维持在希望温度。 以下, 顺次说明各冷却器 8 ~ 11。 首先, 第一空气冷却器 8 是压缩空气与其冷却水 的间接热交换器。而且, 第二空气冷却器 9 是压缩空气与对供水箱 5 的供水的间接热交换 器。
另一方面, 第一油冷却器 10 是压缩机 2 的润滑油与其冷却水的间接热交换器。另 外, 第二油冷却器 11 是压缩机 2 的润滑油与对供水箱 5 的供水的间接热交换器。
在本实施例中, 对第一空气冷却器 8 以及第一油冷却器 10 通冷却水, 该冷却水在 与冷却塔那样的冷却水冷却器 17 之间循环。也就是说, 冷却水冷却器 17 对通向第一空气 冷却器 8 以及第一油冷却器 10 的冷却水进行冷却, 并使冷却水在冷却器 8、 10 之间循环。
压缩机 2、 电动机 6、 油分离器 7、 第一空气冷却器 8 以及第一油冷却器 10 可以如双 点划线围成的图示那样, 作为压缩机单元 18 构成。此时, 还可以由现有公知的压缩机单元 ( 包括已设已存的压缩机单元 ) 构成, 也可以在从压缩机 2( 更具体地说是油分离器 7) 通向 第一空气冷却器 8 的送气路 12 上设置第二空气冷却器 9, 在从压缩机 2( 更具体地说是油分 离器 7) 通向第一油冷却器 10 的送油路 14 上设置第二油冷却器 11, 从而构成本实施例的热 回收系统 1。此外, 也可以在压缩机单元 18 内还设置干燥器 13。
下面, 对通向锅炉 4 的供水系统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 来自软水器 3 的水 ( 软 水 ) 顺次经过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及第二油冷却器 11 之后, 被喷出到供水箱 5。然后, 供水 箱 5 的水适当地被供水泵 19 经止回阀 20 供应给锅炉 4。然后, 在锅炉 4 中, 对水进行加热, 产生蒸发, 该蒸汽被送向蒸汽使用设备 ( 图示省略 )。而且, 从软水器 3 通向供水箱 5 的供 水虽然经过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及第二油冷却器 11 而提供, 但在此基础上, 也可以不经过 所述冷却器 9、 11 而直接进行供水。
在本实施例的热回收系统 1 中, 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及第二油冷却器 11 作为用于 回收压缩热来制造温水的热回收用热交换器起作用。也就是说, 对供水箱 5 的供水在第二 空气冷却器 9 中与压缩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温, 并且在第二油冷却器 11 中与压缩机 2 的
润滑油进行热交换而被加温, 成为温水被供应给供水箱 5。
在本实施例的热回收系统 1 中, 根据通过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及第二油冷却器 11 之后的温水的使用负荷, 控制是否向所述冷却器 9、 11 供水或控制供水量。另外, 取而代之 或者除此之外, 根据通过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及第二油冷却器 11 之后的温水的温度, 控制 是否向所述冷却器 9、 11 供水或控制供水量。
更具体地说, 在供水箱 5 设有水位传感器 21。作为该水位传感器 21 例如可以使 用电极式水位探测器、 静电容量式水位探测器、 或浮子式水位探测器等。而且, 根据水位传 感器 21 的检测信号, 改变在通向供水箱 5 的供水路 22 设置的供水阀 23 的开闭或开度。例 如, 在没有温水的使用负荷或负荷少时, 若供水箱 5 内的水位超过上限水位, 则只要关闭供 水阀 23 即可, 之后, 若供水箱 5 内的水位下降到下限水位以下, 只要打开供水阀 23 即可。 或 者, 也可以调整供水阀 23 的开度, 以使供水箱 5 内的水位达到设定水位。
取代这种根据温水的使用负荷的控制, 或者除了这种控制以外, 也可以根据温水 的温度来控制是否向供水箱 5 供水或控制供水量。此时, 在通过两冷却器 9、 11 之后的供水 路或供水箱 5 设置温度传感器 24。而且, 根据温度传感器 24 的检测信号, 改变在通向供水 箱 5 的供水路 22 设置的供水阀 23 的开闭或开度。例如, 为了将温度传感器 24 的检测温度 维持在设定温度, 只要调整供水阀 23 的开度即可。 另外, 在该控制期间, 通过水位传感器 21 监视供水箱 5 内的水位, 若超过设定水位, 则可以控制为不制造温水, 关闭供水阀 23。 如此, 即使停止向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及第二油冷却器 11 的供水, 在第一空气冷却器 8 以及第一 油冷却器 10 中, 也可将压缩空气以及润滑油冷却到希望程度, 这与前述相同。 而且, 不管是哪种情况, 供水阀 23 都可以设置于比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及第二油 冷却器 11 这两个冷却器更靠出口一侧, 但考虑到施加于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及第二油冷却 器 11 的水压或温度的影响, 优选如图示例那样, 将供水阀 23 设置于比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 及第二油冷却器 11 这两个冷却器更靠入口一侧。
如上所述, 在本实施例的热回收系统 1 中, 除了第一空气冷却器 8 以及第一油冷却 器 10 以外, 还具备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及第二油冷却器 11。而且, 即使在经第二空气冷却 器 9 以及第二油冷却器 11 向供水箱 5 的供水被停止的状态下, 也可以在第一空气冷却器 8 以及第一油冷却器 10 中进行期望的冷却。典型的情况下, 只要将第一空气冷却器 8 以及第 一油冷却器 10 作为既存的压缩机冷却系统加以利用, 同时设置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及第二 油冷却器 11 即可。
根据本实施例的热回收系统 1, 在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及第二油冷却器 11 中, 可以 回收压缩热来制造温水。另外, 可以对应于温水的使用负荷进行温水制造或进行希望温度 的温水制造。而且, 即使调整通向第二空气冷却器 9 或第二油冷却器 11 的水的有无或量, 也可以成为在第一空气冷却器 8 以及第一油冷却器 10 中不会对压缩空气或润滑油的希望 的冷却造成影响的结构。即, 即使调整通向第二空气冷却器 9 或第二油冷却器 11 的水的有 无或量, 在第一空气冷却器 8 或第一油冷却器 10 中也可以使压缩空气或润滑油降低到各自 的目标温度以下。
【实施例 2】
图 2 是表示本发明的热回收系统 1 的实施例 2 的概略图。
本实施例 2 的热回收系统 1 也基本上与所述实施例 1 的热回收系统 1 同样。 因此,
以下以两者的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对对应的部位标注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在所述实施例 1 中, 来自压缩机 2 的压缩空气都经第二空气冷却器 9 送往第一空 气冷却器 8, 但在本实施例 2 中构成为 : 能够进行经过第二空气冷却器 9 或不经过第二空气 冷却器 9 输送的切换, 或者能够改变经过第二空气冷却器 9 或不经过第二空气冷却器 9 的 分配比例。为此, 由分支送气路 25 连接第二空气冷却器 9 的入口侧和出口侧, 在通向第二 空气冷却器 9 的送气路 12 和分支送气路 25 的分歧部设有三向阀 26。但是, 也可以取代设 置三向阀 26, 而在从所述分歧部通向第二空气冷却器 9 的送气路 12 或分支送气路 25 上设 置电磁阀或电动阀等。不管哪种情况, 根据本实施例, 在将来自压缩机 2 的压缩空气送向第 一空气冷却器 8 时, 能够进行经过第二空气冷却器 9 输送或不经过第二空气冷却器 9 输送 的切换, 或能够调整其分配比例。
另外, 在所述实施例 1 中, 压缩机 2 的润滑油都经第二油冷却器 11 被送往第一油 冷却器 10, 但在本实施例 2 中构成为 : 能够进行经过第二油冷却器 11 或不经过第二油冷却 器 11 输送的切换, 或者能够改变经过第二油冷却器 11 或不经过第二油冷却器 11 的分配比 例。为此, 由分支送油路 27 连接第二油冷却器 11 的入口侧和出口侧, 在通向第二油冷却器 11 的送油路 14 和分支送油路 27 的分歧部设有三向阀 28。但是, 也可以取代设置三向阀 28, 而在从所述分歧部通向第二油冷却器 11 的送油路 14 或分支送油路 27 上设置电磁阀或 电动阀等。不管哪种情况, 根据本实施例, 在将压缩机 2 的润滑油送向第一油冷却器 10 时, 能够进行经过第二油冷却器 11 输送或不经过第二油冷却器 11 输送的切换, 或能够调整其 分配比例。其他的构成以及控制由于与所述实施例 1 同样, 所以省略说明。
【实施例 3】
图 3 是表示本发明的热回收系统 1 的实施例 3 的概略图, 仅表示与实施例 1 或实 施例 2 不同的变更部位。
本实施例 3 的热回收系统 1 也基本上与所述实施例 1 以及所述实施例 2 的热回收 系统 1 同样。在此, 以下以两者的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对对应的部位标注同一符号进 行说明。
在所述实施例 1 以及所述实施例 2 中, 都将第二空气冷却器 9 和第二油冷却器 11 串联连接, 使得通向供水箱 5 的水顺次流动, 但在本实施例 3 中, 第二空气冷却器 9 和第二 油冷却器 11 并联设置, 通向供水箱 5 的水分支, 流向第二空气冷却器 9 和第二油冷却器 11。
具体地说, 来自软水器 3 的供水路 22 分支为第一供水路 29 和第二供水路 30, 在第 一供水路 29 设置第二空气冷却器 9, 在第二供水路 30 设置第二油冷却器 11。在图示例中, 在即将要分支为第一供水路 29 和第二供水路 30 之前的地方设置供水阀 23, 但也可以在第 一供水路 29 以及 / 或者第二供水路 30 设置孔 (orifice) 或电磁阀或电动阀等。其他结构 以及控制由于与所述实施例 1 或所述实施例 2 同样, 所以省略说明。
【实施例 4】
图 4 是表示本发明的热回收系统 1 的实施例 4 的概略图。
本实施例 4 的热回收系统 1 也基本上与所述各实施例的热回收系统 1 同样。 在此, 以下以两者的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对对应的部位标注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在所述各实施例中, 压缩机 2 是油润滑式 ( 供油式 ), 但在本实施例 4 中, 压缩机 2 是无润滑式 ( 无油干式 )。此时, 作为压缩机 2 具备低段压缩机 ( 低段圧縮機 )31 和高段压缩机 ( 高段圧縮機 )32。而且, 来自低段压缩机 31 的压缩空气经第一中间冷却器 33 被送往 高段压缩机 32, 在高段压缩机 32 中进一步被压缩后, 被送往作为后冷却器的所述各空气冷 却器 9、 8。
而且, 在从低段压缩机 31 通向第一中间冷却器 33 的送气路上, 设置作为热回收用 热交换器的第二中间冷却器 34。 与所述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及第二油冷却器 11 同样, 通向 供水箱 5 的供水被通向第二中间冷却器 34, 实现压缩热的回收。 此时, 如何配置第二中间冷 却器 34、 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及第二油冷却器 11, 如何使通向供水箱 5 的水通过可适当设 定。 作为一个例子, 比如顺次通向第二中间冷却器 34、 第二空气冷却器 9 以及第二油冷却器 11, 实现对供水箱 5 的供水的加热。
在无润滑式压缩机 31、 32 的情况下, 虽然在压缩机本体没有润滑油, 但在齿轮部 分有润滑油, 存在想要对其进行冷却的情况。此时, 齿轮箱 35 内的润滑油经供油泵 36 被送 往第一油冷却器 10, 在第一油冷却器 10 被冷却后, 回到齿轮部。 而且, 在通向第一油冷却器 10 的送油路上也可以与所述各实施例同样设置第二油冷却器 11。
在本实施例 4 的情况下, 也与所述各实施例同样, 根据通过各第二冷却器 34、 9、 11 之后的温水的使用负荷以及 / 或者温水温度, 控制对各第二冷却器 34、 9、 11 的供水的有无 或者量。其他的结构以及控制由于与所述各实施例相同, 所以省略说明。 【实施例 5】
本实施例 5 的热回收系统 1 也基本上与所述实施例 1、 2 的热回收系统 1 同样。在 此, 以下以两者的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对对应的部位标注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在所述实施例 1、 2 中, 压缩机 2 是油润滑式 ( 供油式 ), 但在本实施例 5 中, 压缩 机 2 是水润滑式。此时, 在所述实施例 1、 2 中, 取代润滑油而使用润滑用水。伴随于此, 所 述实施例 1、 2 中的第一油冷却器 10 为冷却润滑用水的第一水冷却器 (10), 另一方面, 所述 实施例 1、 2 中的第二油冷却器 11 为利用送往所述第一水冷却器 (10) 的润滑用水的热量加 热水的作为热回收用热交换器的第二水冷却器 (11)。而且, 在水润滑式的压缩机 2 的情况 下, 各空气冷却器 8、 9 也可以省略其配置。
若更具体地说明, 则在水润滑式压缩机 2 的情况下, 来自压缩机 2 的空气首先被喷 出向分离器 (7)( 相当于所述实施例 1、 2 中的油分离器 7 的气水分离器 ), 在此实现气水分 离。在分离器 (7) 实现了润滑用水的除去的压缩空气通常不经过空气冷却器 8、 9( 即, 可 以省略空气冷却器 8、 9 的设置 ), 根据希望经过干燥器 13 被送往压缩空气利用机器。另一 方面, 在分离器 (7) 从压缩空气分离出来的润滑用水被适当送向第一水冷却器 (10), 实现 希望的冷却, 之后回到压缩机 2。而且, 在这种水润滑式压缩机 2 中, 在适用本发明的情况 下, 只要在通向第一水冷却器 (10) 的送水路中设置第二水冷却器 (11), 在该第二水冷却器 (11) 中回收压缩热即可。 其他的结构以及控制由于与所述实施例 1、 2 同样, 因此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热回收系统 1 不限于所述各实施例的构成, 可以适当变更。例如, 在所述 各实施例中, 在通向供水箱 5 的供水路 22 可以适当设置供水泵, 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 通 向热回收用热交换器 ( 第二空气冷却器 9、 第二油冷却器 11、 第二中间冷却器 34) 的水量虽 然通过供水阀 23 的开度调整来进行控制, 但也可以取而代之, 在供水路设置供水泵, 对该 供水泵进行变换器控制来调整流量。
另外, 在所述各实施例中, 虽然图示的例子是将对锅炉 4 的供水箱 5 的供水通向热
回收用热交换器, 实现锅炉 4 的供水的预热, 但通向热回收用热交换器的水的用途不限于 此, 可以适当变更。
另外, 在所述实施例 4 那样的无润滑式压缩机的情况下, 由于压缩热是高温, 所以 并非温水, 也可以得到蒸汽。即, 在热回收用热交换器 ( 尤其是最下游的热回收用热交换 器 ) 中, 也可以加热水而产生蒸汽。此时, 取代所述各实施例那样根据通过热回收用热交换 器之后的温水的温度来控制供水阀 23 的方式, 也可以根据蒸汽产生用热交换器中的水位 来控制供水阀 23。 即, 只要检测蒸汽产生用热交换器的水位, 控制通向该热交换器的供水的 有无或量, 以维持在设定水位即可。此时, 若蒸汽产生用热交换器内的蒸汽压力变得过高, 则在所述实施例 2( 图 2) 的情况下, 切换三向阀 26( 或三向阀 28), 使基于既存的第一空气 冷却器 8( 或第一油冷却器 10) 的冷却优先进行即可。
另外, 在所述各实施例中, 对于第一空气冷却器 8、 第一油冷却器 10、 第一中间冷 却器 33、 第一水冷却器 (10) 分别是水冷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但其中一个或两个或者全部 都可以是空冷式的。此时, 通过风扇的空气流来冷却压缩空气、 润滑油或者润滑用水。
另外, 在所述各实施例中, 对于设置第二空气冷却器 9、 第二油冷却器 11、 ( 进而实 施例 4 中的第二中间冷却器 34) 的例子进行了说明, 但其中的所有冷却器都没必要设置, 可 以根据希望省略某一个的设置。例如在所述实施例 1 或所述实施例 2 中, 也可以省略第二 空气冷却器 9 的设置, 或省略第二油冷却器 11 的设置。 另外, 在无润滑式压缩机的情况下, 也可以是完全没有润滑油的冷却系统的压缩 机。此时, 省略第一油冷却器 10 以及第二油冷却器 11 或送油路 14 等, 可成为在第二空气 冷却器 9 以及 / 或者第二中间冷却器 34 中回收压缩热的系统。
进而, 在所述各实施例中, 压缩机 2 的段数可以适当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