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模板.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164074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60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80014425.2

申请日:

2004.05.26

公开号:

CN1795311A

公开日:

2006.06.2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4D 3/362申请日:20040526授权公告日:20080903终止日期:20100526|||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4D3/362(2006.01); E04B5/40(2006.01)

主分类号:

E04D3/362

申请人:

蓝野钢铁有限公司;

发明人:

坎贝尔·约翰·塞科姆

地址: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

优先权:

2003.05.28 AU 2003902650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武玉琴;黄永武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具有相对纵边(11,12)的模板组件(10),所述纵边各自制成上重叠部和下重叠部的形状。当一个组件(101)的上重叠部(251)和另一组件(10)的下重叠部(26)相互连接时,设置所述纵边以形成叠式连接(24)。在形成所述叠式连接中,通过施加向下的压力,上重叠部设置得与下重叠部啮合,通过所述啮合,在向下压力的继续作用下,使得所述组件产生横向移动的分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具有相对纵边的模板组件,所述纵边各自加工成上重叠部和下重叠部的形状,并设置为通过组件的上重叠部和另一所述组件的下重叠部相互连接形成叠式连接,其中在形成叠式连接中,通过施加向下的压力,上重叠部设置得与下重叠部啮合,并且通过所述啮合,继续施加向下的压力时,使得所述组件产生横向移动的分量。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模板组件,其中继续施加向下的压力时,使得所述组件产生横向分开的移动分量。

3.
  一种用于复合结构中的金属模板组件,所述组件具有相对的纵边,与这些纵边相邻的边缘加工成一个边缘具有上重叠部的形状,同时另一边缘具有下重叠部的形状,所述组件设置得通过一个组件的上重叠部与另一相邻组件的下重叠部形成叠式连接而与其它所述组件一起铺设,从而能够形成连续模板,其中上重叠部和下重叠部形成互补啮合面,且设置得当一个所述组件和另一所述组件之间形成叠式连接时,所述下重叠部能位于上重叠部内,且组件基本呈水平,并且一旦下重叠部位于上重叠部内,上重叠部和下重叠部的互补啮合面设置得相互啮合,引起所述组件在一个啮合面连续滑过另一啮合面时横向移动,以形成所述叠式连接。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属模板组件,其中所述横向移动引起组件移动分开。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金属模板组件,其中所述上重叠部包括空间上彼此分开、通过桥接部相互连接的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内侧壁包括相对于组件的邻接部分向上且向外延伸的内啮合面,所述外侧壁包括向内取向的尾部,使得上重叠部形成向下开口,所述向下开口从内侧壁向尾部的内边延伸。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金属模板组件,其中所述下重叠部含有直立壁,该直立壁含有相对于组件的邻接部分向上且向内延伸的外啮合面。

7.
  一种用于复合结构的金属模板组件,所述组件由金属薄板形成,具有相对的纵边;与这些纵边相邻的边缘加工成一个边缘具有上重叠部的形状,另一边缘具有下重叠部的形状,所述组件设置得通过一个组件的上重叠部与另一相邻组件的下重叠部相互啮合而与其它所述组件一起铺设以形成连续模板;
所述上重叠部包括空间上彼此分开、通过桥接部相互连接的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内侧壁包括相对于组件的邻接部分向上且向外延伸的内啮合面,所述外侧壁包括向内取向的尾部,使得上重叠部形成向下开口,所述向下开口从内侧壁向尾部的内边延伸;以及
下重叠部含有直立壁,所述直立壁含有相对于组件的邻接部分向上且向内延伸的外啮合面。

8.
  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金属模板组件,其中通过施加向下的压力,将上重叠部移动以与相邻组件的下重叠部互锁,同时两个组件基本为水平取向,其中下重叠部最初被上重叠部的开口所容纳,使得上重叠部和下重叠部的啮合面移动进入啮合,且在向下压力作用下继续移动时,一个啮合面滑过另一啮合面的移动引起组件横向移动分开直至处于完全互锁的位置,与此同时,由于上重叠部向内取向的尾部阻止下重叠部脱开而使下重叠部保留于上重叠部内。

9.
  如权利要求3至8之任一项所述的金属模板组件,其中上重叠部的外侧壁基本垂直于组件的假想中心平面。

10.
  如权利要求5至7之任一项所述的金属模板组件,其中所述下重叠部包括端部,所述端部弯出直立壁所在的平面,当使用时,所述端部与上重叠部桥接部的内表面相邻。

11.
  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所述的金属模板组件,其中所述组件形成为具有在其每个纵边边缘的邻接处的槽,和至少一个纵向延伸的、位于纵边边缘中间的筋。

12.
  一种在基层结构上铺设金属模板组件以形成用于复合结构的连续模板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准备多个模板组件,每个组件均由薄金属带制成,且具有中心平面,并在组件每个纵边处形成上重叠部和下重叠部;
将第一组件固定于基层结构;
放置欲与第一组件互锁的第二模板组件,使第二模板组件的中心平面基本平行于第一模板组件的中心平面,并将第二模板组件的上重叠部置于第一模板组件的下重叠部之上;
将上重叠部移至下重叠部之上,使得下重叠部与上重叠部的内表面啮合,一旦啮合,当施加向下的压力时,啮合面使组件偏斜而横向移动,所述横向移动使得所述下重叠部与上重叠部移入完全互锁的位置,其中下重叠部有效地保留在所述上重叠部内。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使得所述组件横向移开直至移入完全啮合的位置。

说明书

金属模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模板。本发明特别设计但不专用于复合结构件的模板,本文在此背景下说明本发明。
贯穿整个说明书,本发明参照金属模板的使用取向进行说明,其中板的假想中心平面基本为水平。但不应解释为本发明限于此种取向,因为板可以偏离水平的取向进行铺设。因此,涉及特殊的取向应解释为本发明包含这些其它的取向。
背景技术
复合结构包括金属模板的使用,所述金属模板为在该模板上浇注混凝土厚板提供模板并在所述厚板的养护中增强该结构的抗拉性。这种类型的复合结构广泛地用于形成地板和屋顶,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地板和屋顶。
传统上,金属模板由许多模板组件形成,所述模板组件彼此相邻以邻接或重叠的关系铺设。这些模板组件传统上由金属板带形成,通过将所述金属板带进行冷轧和/或冷冲压形成。
目前,本申请人生产一种这样的模板组件,注册商标为WdeK。该模板组件做得具有纵边边缘,所述纵边边缘加工成一个边缘具有上重叠部的形状,同时另一边缘具有下重叠部的形状。所述组件包括中间筋和板面,且设置得通过一个组件的上重叠部与另一相邻组件的下重叠部互锁而与其它组件铺设在一起,从而能形成连续模板。
浇注由叠式连接形成的互锁设计需要承受当混凝土或其它可凝固的材料浇注于板上时所施加的相当大的负荷。对于目前可得的WdeK组件,上重叠部与下重叠部通过如下方法互锁,即,使具有上重叠部的薄板在与水平呈一定角度的方向与已经铺设的薄板相接,使得下重叠部位于上重叠部内,然后旋转至水平方向,由此,互锁部件处于完全相互啮合状态下,重叠部保留在上重叠部内。
已经证实,相邻薄板之间的叠式连接可以令人满意地抵抗浇注厚板时所产生的力。然而,经证实,在某些情况下,使薄板以一定角度与已铺设的薄板进行连接的板间连接模式不方便且操作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具有相对纵边的模板组件,所述纵边各自形成上重叠部和下重叠部的形状,且设置得通过一个组件的上重叠部与另一组件的下重叠部相互连接而形成叠式连接,在形成叠式连接中,通过施加向下的压力,上重叠部设置得与下重叠部啮合,且通过所述啮合,继续施加向下的压力时,使得所述组件产生横向移动的分量。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用于复合结构中的金属模板组件,所述组件具有相对的纵边,与这些纵边相邻的边缘加工成一个边缘具有上重叠部的形状,同时另一边缘具有下重叠部的形状,所述组件设置得与其它组件通过一个组件的上重叠部与另一相邻组件的下重叠部形成叠式连接进行铺设,从而能形成连续模板,其中上重叠部和下重叠部形成互补啮合面,且设置得当一个所述组件和另一所述组件之间形成叠式连接时,所述下重叠部能位于上重叠部内,且组件基本呈水平,且其中一旦下重叠部位于上重叠部内,上重叠部和下重叠部的互补啮合面设置得相互啮合,引起所述组件在一个啮合面连续滑过另一啮合面时横向移动,以形成所述叠式连接。
在一个例子中,使组件在一个啮合面滑过另一啮合面连续移动时横向移动分开。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组件在其每个纵边边缘的邻接处加工有板面,且具有至少一个纵向延伸的、位于纵边边缘中间的筋。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上重叠部包括空间上彼此分开、通过桥接部相互连接的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内侧壁包括相对于组件的邻接部分向上且向外延伸的内啮合面,所述外侧壁包括向内取向的尾部,使得上重叠部形成向下开口,所述向下开口从内侧壁向尾部的内边延伸。所述内啮合面构成叠式连接的一个互补啮合面,且其中下重叠部设计成被所述开口所容纳。
在一个例子中,下重叠部含有直立壁,所述直立壁含有相对于组件的邻接部分向上且向内延伸的外啮合面。这样,所述外啮合面延伸过组件邻接部分的上方,形成叠式连接的另一互补啮合面。
根据上述设置,通过施加向下的压力,上重叠部移动以与相邻组件的下重叠部互锁,同时两个组件基本为水平取向,在该连接过程中,下重叠部最初被上重叠部的开口所容纳,使得上重叠部和下重叠部的啮合面移动而进入啮合,且其中继续施加向下的压力,一个啮合面滑过另一啮合面的移动引起组件横向移动分开直至处于完全互锁的位置。当处于完全互锁的位置时,下重叠部保留于上重叠部内,因为上重叠部向内取向的尾部阻止下重叠部由于互锁组件的垂直位移而脱开。
在一个例子中,上重叠部的外侧壁基本垂直于组件地假想中心平面。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下重叠部包括端部,所述端部弯出直立壁所在的平面,其中当使用时,所述端部位于上重叠部桥接部的内表面附近。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复合结构的金属模板组件,该组件由金属薄板形成,具有相对的纵边;与这些纵边相邻的边缘加工成一个边缘具有上重叠部的形状,另一边缘具有下重叠部的形状,所述组件设置得通过一个组件的上重叠部与另一相邻组件的下重叠部相互啮合而与其它所述组件一起铺设,以形成连续模板;
所述上重叠部包括空间上彼此分开、通过桥接部相互连接的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内侧壁包括相对于组件的邻接部分向上且向外延伸的内啮合面,所述外侧壁包括向内取向的尾部,使得上重叠部形成向下开口,所述向下开口从内侧壁向尾部的内边延伸;以及
下重叠部含有直立壁,所述直立壁含有相对于组件的邻接部分向上且向内延伸的外啮合面。
在操作中,当组件基本处于水平时,下重叠部最初为上重叠部的开口所容纳,通过对上重叠部施加向下的压力,形成叠式连接,使得上重叠部和下重叠部的啮合面移动进入啮合,且在向下压力作用下继续移动时,一个啮合面滑过另一啮合面的移动引起组件横向移动分开直至处于完全互锁的位置,其中当处于完全互锁的位置时,下重叠部保留于上重叠部内,形成所述叠式连接。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基层结构上铺设金属模板组件以形成连续模板的方法,所述连续模板用于复合结构,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准备多个模板组件,每个组件均由薄金属带制成,且具有一假想中心平面,并在组件每个纵边处形成上重叠部和下重叠部;
b)将第一组件固定于基层结构;
c)放置欲与第一组件互锁的第二模板组件,使第二模板组件的中心平面基本平行于第一模板组件的中心平面,并将第二模板组件的上重叠部置于第一模板组件的下重叠部之上;
d)将所述上重叠部移至下重叠部之上,使得下重叠部与上重叠部的内表面啮合,一旦啮合,当施加向下的压力时,啮合面使组件偏斜而横向移动,所述横向移动使得下重叠部与上重叠部移入完全互锁的位置,其中下重叠部保留在所述上重叠部内。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方便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附图的特殊性及其相关描述并未代替前面对附图的一般性描述。附图中:
图1为金属模板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金属模板组件的端视图;
图3a至3d为图1的两个所述模板组件之间的叠式连接示意图;以及
图4为使用权利要求1的金属模板组件形成的复合结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其示出了用作复合结构部件的金属模板组件10。在使用中,所述金属模板组件10通过冷加工金属板带制成。适宜的金属带包括具有耐腐蚀镀层的钢板如镀覆钢带。钢带的厚度可以改变,但典型的厚度在0.75mm至1.3mm之间。
所述金属模板组件10包括纵边11,12,所述金属模板组件10加工有两个纵向延伸的、位于纵边11和12之间的筋13和14。所述筋通过板面15,16和17彼此隔开且与纵边11,12隔开。筋的大体轮廓不是本发明的部分,但在示例形式中,每个筋13,14包括腹板18,19,该腹板18,19具有压纹20以加强所述腹板。腹板18,19通过含有加劲件22的桥部21相互连接。中间板面部分16也包括加劲件23。
图4表示了使用金属模板组件10制成的复合结构100的例子。所述金属模板组件10设置得与相同组件101,1011铺设在一起,并且沿纵边11和12相互连接以形成连续模板50。所述连续模板设计得为混凝土厚板51提供模板,所述混凝土厚板51浇注在连续模板的上表面52上,同时所述连续模板还使混凝土厚板51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增强抗拉性,因此制成复合结构100。
叠式连接24形成于互锁组件之间使得金属模板组件10与另一组件互锁。为了形成所述叠式连接,一个纵边边缘制成包含上重叠部25的形状,而另一个纵边边缘制成包含下重叠部26的形状。
参见图2,所述上重叠部25包括内侧壁27和外侧壁28,所述内侧壁27和外侧壁28通过桥接部29相互连接。所述内侧壁27包括相对于板面部分17向上且向外延伸的内啮合面30。所述外侧壁28基本向垂直于板面部分17的平面延伸且包括向内取向的尾部31。借助这样的设置,向下开口32从内侧壁27向尾部31的内边33延伸。
下重叠部26含有直立壁34,该直立壁含有外啮合面35,所述外啮合面35相对于板面部分15向上且向内延伸。所述下重叠部还包括端部36,所述端部36弯出直立壁34所在的平面。
如图3a至3d所示,上重叠部和下重叠部的相互连接处形成叠式连接24。为方便区分叠式连接24的构件,一个组件带上标标记,其特征也作了相似标记。
如图所示,一个金属模板组件10置于支持结构(未示出)上,使得该组件的下重叠部26能够放入正安装的后续金属模板组件101的上重叠部251。如图3a所示,所述后续金属模板组件101能与金属模板组件10相互连接,同时组件101基本为水平取向。具体地,形成于上重叠部251的向下开口321足够宽,能容纳组件10的下重叠部26。
如图3b所示,将上重叠部251向下推至下重叠部26,直到当其啮合面301与组件10的啮合面35相接触时为止。依靠啮合面301与35的此种取向,进一步对组件101施加向下压力,引起啮合面301滑过啮合面35的移动。如图3c所示,这使得组件10,101具有使得它们横向分开的移动分量。继续所述移动直至下重叠部26的端部36位于上重叠部251的桥接部291内。在此位置(如图3d所示)时,形成叠式连接24。由于下重叠部26被有效地保留在上重叠部251内,因此下重叠部26不会通过组件10,101的垂直位移脱开,这是因为上重叠部251的尾部311阻止下重叠部26的端部36脱开。
尽管所述端部36和尾部311并未直接啮合,所述叠式连接24对于承受以及在其上浇注混凝土厚板有效。这样,组件10,101间可以发生小的垂直位移,但这种位移不足以打开所述叠式连接24。
因此,所述组件10提供了一种设置,使得组件可以与同样的组件简易地相互连接以形成连续模板用于复合结构件上。
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前述的说明中,除非上下文由于明确说明或必然的暗示而有相反意思,词语“包含”或其变化比如“包括”、“有”等用于包含的涵义,也就是说,用于说明所述特征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在本发明的不同实施方式中可以存在或添加进一步的特征。
应当理解,可以对前述的各个部件进行变化和改变,但并未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金属模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金属模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金属模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属模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模板.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具有相对纵边(11,12)的模板组件(10),所述纵边各自制成上重叠部和下重叠部的形状。当一个组件(101)的上重叠部(251)和另一组件(10)的下重叠部(26)相互连接时,设置所述纵边以形成叠式连接(24)。在形成所述叠式连接中,通过施加向下的压力,上重叠部设置得与下重叠部啮合,通过所述啮合,在向下压力的继续作用下,使得所述组件产生横向移动的分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