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尤其是具有多个浇注混凝土的钢管柱和可焊接在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
建筑行业中,日益广泛地采用浇注混凝土的钢管柱与钢梁的组合结构,出现过多种柱梁组合形式,其中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在钢管柱上钻孔或开槽,通过插入孔或槽中的钢棒或钢板将钢梁与钢管柱连接在一起,或者将钢梁直接穿过钢管,后者要求采用直径较大的钢管柱,不仅导致房屋成本的增加,而且会削弱钢管柱的强度,降低整幢房屋质量;另一种则是在钢管柱外加套环状钢节点,将钢梁与环状钢节点连接在一起,现场施工时必须先将环状钢节点套入钢管柱,然后再与钢梁连接,这势必给装配带来麻烦,浪费大量工时,加长建筑周期。尤其是在外墙拐角处或者外墙边上的钢管柱上采用这种环状钢节点,还会浪费大量钢材。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人在1999年6月2日申请的第99107918号发明专利申请,提出过一种可根据要求任意进行组合的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只需将几种标准结构的支架加以组合,便可以获得适于焊接在整幢建筑不同部位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该构件特别适合采用U字型钢梁的场合,而在采用U字型钢梁,特别是钢筋混凝土梁的情况下,其应用就会受到限制。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可根据要求任意进行组合,施工操作灵活简便,其构件可标准化和通用化,适于大批量生产地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它特别适用于采用U字型钢梁,特别是U字型钢梁与钢筋混凝土梁复合结构钢梁的场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包括浇注混凝土的多个钢管柱、可焊接在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和可固接在钢梁支架间的钢梁,所述钢梁呈U字型,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垂直侧板、一个连接两侧板下边缘的水平底板和自两侧板上边缘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两个顶板,所述钢梁支架由绕所述钢管柱焊接的至少一个支架构成,所述支架由平行设置的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以及沿平行钢管柱直径方向垂直设置在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之间的至少一对连接板组成,通过焊接形成整体结构,所述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分别具有与所述钢管柱的外圆柱面配合的一个圆弧面、一个围绕该圆弧面的一个本体部分和自各自的本体部分沿每对连接板走向延伸的伸出部,所述钢梁支架上形成至少两对连接板,每对连接板及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的相应伸出部与所述U字型钢梁的一端固接在一起。
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中间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可由4个标准支架拼接而成,每一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α=90°,每一支架具有一对连接板;或者由2个连体支架拼接而成,每一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α’=180°,每一支架具有两对连接板,相邻两对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为90°。
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可由2个标准支架拼接而成;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该钢梁支架由2个对称支架拼接而成,每一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α”介于90°~130°之间,每一支架的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分别具有一径向公共侧边和一平行各自连接板的侧边。后者使拼接成的钢梁支架对钢管柱形成的包角大于180°,有利于将上下抱柱板作用在钢管柱上的拉力传递给钢管柱内的混凝土,使钢管柱的应力分布均匀,同时还有利保持整幢建筑结构外廓大体平整。试验证明,每一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α”介于105°~115°之间,效果更为明显。后一种支架称为增强型对称支架。在一种替换方案中,所述钢梁支架由一个连体支架构成,该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α’=180°,每一支架具有两对连接板,两对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为90°。
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可由3个标准支架拼接而成;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该钢梁支架由3个支架拼接而成,中间一个支架采用标准支架,两侧支架,采用上述增强型对称支架。在一种替换方案中,所述钢梁支架由一个标准支架和一个连体支架拼接而成。
按照本发明,构成所述钢梁支架的各种支架与U字型钢梁的固接方式可采用三种基本方式:(一)插接方式:每一支架的上抱柱板介于每对连接板之间的部分具有一个沿径向向外敞开的缺口,从而在所述支架上形成由每对连接板和下抱柱板构成的U字形凹槽,在所述上抱柱板的所述缺口两侧形成两条突缘,每对连接板外端面与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的相应伸出部端面齐平,所述U字型钢梁的一端插入所述U字形凹槽,所述U字型钢梁的两顶板与所述两条突缘搭接,通过搭焊或者用紧固件连成一体。(二)对接方式;每一支架的每对连接板外端面与上抱柱板的相应伸出部端面齐平,每对连接板外端面与上抱柱板的相应伸出部端面分别与所述U字型钢梁的两侧板和两顶板的一端对接,通过对焊或者夹接连成一体,每一支架的下抱柱板的各伸出部端面超出相应一对连接板外端面,与所述U字型钢梁的所述底板搭接。所述的“夹接”系指在两对接件的一侧或两侧设置包覆两件接合部的夹板后,将夹板与两对接件焊接在一起或者用紧固件连接成一体。其替换方案是,每一支架的每对连接板外端面与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的相应伸出部端面齐平,每对连接板外端面与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的相应伸出部端面分别与所述U字型钢梁的两侧板、两顶板和底板的一端对接,通过对焊或者夹接连成一体。(三)搭接方式:每一支架的每对连接板外端面超出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的相应伸出部端面,并分别与所述U字型钢梁的两侧板的一端搭接,通过搭焊或者用紧固件连成一体,而上抱柱板和下抱柱板的相应伸出部端面分别与U字型钢梁的两顶板和底板的一端对接,通过对焊或者夹接连成一体。
本发明的建筑构件具有如下优点:(一)只需将几种标准结构的支架加以组合,便可以获得适于焊接在整幢建筑不同部位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由于是组合式结构,勿需从钢管柱顶端套入,因而不受建筑结构的任何限制,施工灵活方便,可以分段多层(例如4层)同时进行施工,从而大大缩短施工周期;(二)采用的特殊U字型钢梁,可兼作模板,在钢梁内浇注钢筋混凝土,形成的这种特殊复合梁的承载能力,是常规钢梁或者钢筋混凝土梁不可比拟的;(三)由于不需要在钢管柱上进行钻孔或开槽等作业,有利于提高整幢建筑结构强度。例如,采用直径300mm的浇注混凝土的钢管柱与本发明的建筑构件,便能建成30层楼房的整体结构,可替代600mm×600mm的常规钢筋混凝土方柱,减少立柱所占建筑面积75%左右,扩大使用面积5%左右,并能减少单位建筑面积的成本;(四)由于各种支架的构件的形状整齐划一,可用机械冲裁等方法成形,因而特别适于大批量生产,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确保构件的施工质量;(五)试验证明,浇注混凝土的钢管柱与本发明的建筑构件形成的整体结构,具有优良的抗地震性能;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几种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中间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一种实施例,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
图2为图1所示按照本发明的钢梁支架实施例及各U字型钢梁的俯视图;
图3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组成图1所示钢梁支架的标准支架的一种实施例;
图4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组成图1所示钢梁支架的标准支架与U字型钢梁的一种装配形式;
图5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中间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另一种实施例,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
图6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组成图5所示钢梁支架的标准支架的一种实施例;
图7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6所示标准支架与U字型钢梁的一种装配形式;
图8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6所示标准支架的一种替换实施例;
图9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8所示标准支架替换实施例与U字型钢梁的一种装配形式;
图10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6所示标准支架的又一种替换实施例;
图11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10所示标准支架替换实施例与U字型钢梁的一种装配形式;
图12为一俯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中间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另一种实施例,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
图13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一种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
图14为图13所示钢梁支架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的俯视图;
图15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另一种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
图16为一俯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再一种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
图17为一分解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
图18示意示出图17所示钢梁支架优选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U字型钢梁的俯视图;
图19为一分解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替换形式及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
图19A、19B和19C为透视图,分别示出图17所示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优选实施例的各种替换实施例;
图20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一种实施例,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
图21示意示出图20所示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一种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的俯视图;
图22为一俯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另一种实施例,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
图23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20所示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实施例的一种替换形式,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
图24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
图25为图24所示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优选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的俯视图;
图26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24所示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替换形式,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
参见图1和2,图中示意示出位于整幢建筑中间部分的按照本发明的钢结构房屋建筑构件,包括浇注混凝土(图中未示)的钢管柱1、焊接在钢管柱上1上的钢梁支架和固接在钢梁支架间的U字型钢梁2,U字型钢梁2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垂直侧板2b、2b,一个连接两侧板下边缘的水平底板2c,和自两侧板上边缘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两个顶板2a、2a。该钢梁支架由绕所述钢管柱1的4个支架3构成,通过焊接形成整体结构。
图3示意示出组成图1和2所示钢梁支架的4个相同支架中一个支架3的一种实施例,该支架3由平行设置的上抱柱板3a、下抱柱板3c和沿平行钢管柱直径方向垂直设置在上抱柱板3a和下抱柱板3c之间一对连接板3b组成。参见图1、2和3,每一标准支架的上抱柱板3a和下抱柱板3c分别具有与所述钢管柱1的外圆柱面配合的一个圆弧面,其圆心角α=90°、一个围绕该圆弧面的一个本体部分和自各自的本体部分沿每对连接板走向沿径向向外延伸的伸出部。这种支架可以自身组合也可以与下面将要述及的其它类型的支架组合,具有较大的通用性,故称为“标准支架”。4个标准支架组成的钢梁支架上形成四对连接板,两对相邻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为90°,每对连接板3b、3b及上抱柱板3a和下抱柱板3c的相应伸出部与所述U字型钢梁的一端固接在一起。
参见图3,图中示出上述标准支架3的具体结构细节。该支架3的一对连接板3b、3b外端面与上抱柱板3a和下抱柱板3c的相应伸出部端面齐平,上抱柱板3a介于每对连接板3b之间的部分具有一个沿径向向外敞开的缺口,从而在所述支架上形成由一对连接板3b,3b和下抱柱板3c构成的U字形凹槽,在所述上抱柱板的所述缺口两侧分别形成一条突缘,每一突缘上设有多个通孔7。
图4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组成图1所示钢梁支架的标准支架3与U字型钢梁的一种装配形式。将U字型钢梁的一端插入所述U字形凹槽后,U字型钢梁的两顶板2a,2a恰与标准支架的所述两条突缘搭接,其搭接部分也设有与所述多个通孔7共轴的通孔,在每个通孔7中穿入螺栓4并拧紧螺母后,便可方便地将U字型钢梁固接在支架3上。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紧固方式,例如搭焊或者采用其它紧固件,如铆钉等。
图5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中间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另一种实施例,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2,该钢梁支架同样由4个标准支架3构成。图6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组成图5所示钢梁支架的标准支架3的具体结构。如图所示,该支架3的一对连接板3b、3b外端面与上抱柱板3a的相应伸出部端面齐平,该支架3的下抱柱板3c的伸出部端面超出相应一对连接板3b、3b外端面。其上抱柱板3a和两连接板3b上,各设有多个通孔。
图7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6所示标准支架3与U字型钢梁的一种装配形式。如图所示,将U字型钢梁2放在该标准支架3的下抱柱板3C的伸出部上,由于该标准支架3的两连接板3b,3b的间距选择为与U字型钢梁2的两侧2b,2b的间距相同,其上抱柱板3a下表面距下抱柱板3c上表面的高度选择为与U字型钢梁的两顶板2a,2a的下表面距底板2c下表面的高度相同,因而可以使该标准支架3的上抱柱板3a和两连接板3b,3b分别与U字型钢梁的两顶板2a,2a和两侧板2b、2b对接。U字型钢梁的两顶板2a,2a和两侧板2b,2b的对接处也设有多个通孔。两对接件的外侧设有包覆两件上表面接合部的两夹板5、5和包覆两件侧面接合部的两夹板6、6,将螺栓4穿过设在各夹板上的相应多个通孔和两件对接处的上述多个通孔后,旋紧螺母便可方便地将U字型钢梁固接在支架3上。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紧固方式,例如焊接或者采用其它紧固件,如铆钉等。
图8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6所示标准支架3的一种替换实施例。与图6所示标准支架3不同的是,其下抱柱板3c的伸出部端面与两连接板2b,2b的外端面和上抱柱板3c端面齐平。图9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8所示标准支架3与U字型钢梁的一种装配形式,除U字型钢梁的底板2c与该标准支架3的下抱柱板3c的伸出部外端面由搭接变为对接外,其余均相同。
图10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6所示标准支架的又一种替换实施例。与图6所示标准支架3不同的是,其上抱柱板3a的伸出部端面和下抱柱板3c的伸出部端面齐平,两连接板3b,3b的外端面超出上抱柱板3a的伸出部端面和下抱柱板3c的伸出部端面。其上抱柱板3a和各连接板3b上设有多个通孔。图11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10所示标准支架3与U字型钢梁2的一种装配形式,适当选择有关尺寸,便可使它的上抱柱板3a的伸出部端面和下抱柱板3c的伸出部端面分别与U字型钢梁的两顶板2a,2a和底板2c对接,同时使它的两连接板3b,3b与U字型钢梁2的两侧板2b,2b搭接。U字型钢梁的两顶板2a,2a的对接部也设有多个通孔,它的两侧板2b,2b的搭接处设有对应的多个通孔。两件对接处设有包覆两件上表面接合部的两夹板5、5,每一夹板5设有对应的多个通孔。通过将各螺栓4穿过上述对接和搭接处各相关件的通孔,并旋紧螺母,便可方便地将该标准支架3与U字型钢梁固接在一起。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固接方式,例如焊接或者采用其它紧固件,如铆钉等。
图12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中间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另一种实施例,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其中钢梁支架由2个相同的支架3’、3’拼接而成,每一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α’=180°,每一支架具有两对连接板,相邻两对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为90°。这种支架实际可看作是共用一个上抱柱板和一个下抱柱板的两个“标准支架”,故称为“连体支架”。它的上抱柱板3’a、下抱柱板和各对连接板(图中未示)和U字型钢梁的接合部结构和固接方式可以选用图3-4,6-7,8-9,10-11中的任一种。
图13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一种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两个U字型钢梁;图14为图13所示钢梁支架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U字型钢梁的俯视图。如图所示,该钢梁支架由两个图3所示的标准支架拼接而成,并采用图4所示相同的与U字型钢梁的固接方式,具体细节不再重复。
图15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另一种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两个U字型钢梁。如图所示,该钢梁支架由两个图6所示的标准支架拼接而成,并采用图7所示相同的与U字型钢梁的固接方式,具体细节亦不再重复。
从上述各种“标准支架”3的结构可以看出,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显然可由2个上述各种标准支架3拼接而成,并可采用相应的与U字型钢梁的固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图17为一分解透视图,示意示出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该钢梁支架由2个对称支架3”、3”拼接而成,每一支架具有一对连接板3”b、3”b,两对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为90°。图18示意示出图17所示钢梁支架优选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U字型钢梁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每一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α“介于90°~130°之间,每一支架3”的上抱柱板3”a和下抱柱板3”c具有一径向公共侧边F和一平行各自连接板的侧边E,该径向公共侧边F正好是该视图上两个所述“对称支架”的轴对称中心。从而使拼接成的钢梁支架对钢管柱形成的包角α“>180°,有利于将上下抱柱板3”a和3”c作用在钢管柱上的拉力传递给钢管柱内的混凝土,使钢管柱的应力分布均匀,同时还有利保持整幢建筑结构外廓大体平整。试验证明,每一支架上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心角介于105°~115°之间,效果更为明显。
图17还示意示出构成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钢梁支架的上述对称支架3”,3”及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的一种固接结构:每一支架3”的一对连接板3”b、3”b的外端面与上抱柱板3”a和下抱柱板3”c的相应伸出部端面齐平,上抱柱板3”a介于每对连接板3”b、3”b之间的部分具有一个沿径向向外敞开的缺口,从而在所述支架上形成由一对连接板3”b、3”b和下抱柱板3”c构成的U字形凹槽,并在所述上抱柱板的所述缺口两侧形成两条突缘。将U字型钢梁的一端插入所述U字形凹槽后,U字型钢梁的两顶板恰与所述两条突缘搭接,两件的搭接部分设有多个共轴的通孔,在每个通孔中穿入螺栓并拧紧螺母后,便可方便地将U字型钢梁固接在支架3上。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紧固方式,例如搭焊或者采用其它紧固件,如铆钉等。这种固接结构与图3和4所示标准支架的固接结构相同。
图19为一分解透视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替换形式及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并示出其中的对称支架3”、3”与U字型钢梁的另一种固接结构:每一支架3”的一对连接板3”b、3”b的外端面与上抱柱板3”a的相应伸出部端面齐平,每一对连接板3”b、3”b的外端面与上抱柱板3”a的相应伸出部端面分别与U字型钢梁的两侧板2b、2b和两顶板2a、2a的一端对接。每一支架3”的下抱柱板3”c的伸出部端面超出相应一对连接板3”b、3”b外端面,与所述U字型钢梁的所述底板的一端搭接。每一支架3”的一对连接板3”b、3”b和上抱柱板3”a与U字型钢梁的两侧板2b、2b和两顶板2a、2a对接处分别设有多个通孔,两对接件的上表面设有包覆两件接合部的两个夹板5、5,两对接件的侧面设有包覆两件接合部的两夹板6、6,将螺栓穿过设在各夹板上的相应多个通孔和设在两件对接处的上述多个通孔后,旋紧螺母便可方便地将U字型钢梁固接在支架3上。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紧固方式,例如焊接或者采用其它紧固件,如铆钉等。这种固接结构与图6和7所示标准支架的固接结构相同。
图19A、19B和19C为透视图,分别示出组成图17所示位于整幢建筑拐角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优选实施例的对称支架3”各种替换实施例。与图17所示对称支架不同的是,在图19A中,对称支架3”采用了与图6所示标准支架3相同的与U字型钢梁的固接结构,因而可以采用与图7所示的标准支架3与U字型钢梁固接方式相同的固接方式;在图19B中,对称支架3”采用了与图8所示标准支架3相同的与U字型钢梁的固接结构,因而可以采用与图9所示的标准支架3与U字型钢梁固接方式相同的固接方式;在图19C中,对称支架3”采用了与图10所示标准支架3相同的与U字型钢梁的固接结构,因而可以采用与图11所示的标准支架3与U字型钢梁固接方式相同的固接方式。
图20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一种实施例,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图21示意示出图20所示钢梁支架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的俯视图。如图所示,该钢梁支架由3个图3所示标准支架3拼接而成,每一标准支架3的结构与图3所示完全相同,并可采用图4所示的与U字型钢梁的固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图22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又一种实施例,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如图所示,该钢梁支架由3个图6所示标准支架3拼接而成,每一标准支架3的结构与图6所示完全相同,并可采用图7所示的与U字型钢梁的固接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图23为一俯视图,示意示出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另一种实施例,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如图所示,该钢梁支架由1个图3所示标准支架3和1个图12所示的“连体支架”3’拼接而成,其中标准支架3和连体支架3’的结构已在前面作过说明,与U字型钢梁的固接结构可以选用上述各种标准支架的固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图24示意示出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一种优选实施例,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图25为图24所示钢梁支架优选实施例及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的俯视图。如图所示,该钢梁支架由3个支架拼接而成,中间一个支架采用图3所示标准支架3,两侧支架,采用图17和18所示的对称支架3”、3”。与U字型钢梁的固接方式,可分别采用与图4和图17所示相同的形式,不再重复说明。
图26为一透视图,示意示出图24所示位于整幢建筑周边部分的钢管柱上的钢梁支架的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替换形式,包括与之连接的各U字型钢梁。该钢梁支架也由3个支架拼接而成,与图24所示优选实施例不同的是,中间一个支架采用图6所示标准支架3,两侧对称支架采用图19A所示的对称支架3”、3”,与U字型钢梁的固接方式,可采用与图7所示相同的形式,不再重复说明。
上述几种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和变型,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