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围墙式壁葬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壁葬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围墙式壁葬。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上死亡的总人数逐年增加,死亡人士骨灰存留的
数量越来越多,骨灰安葬所需的墓穴用地面积逐年增加。但是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
张,传统的墓葬用地与社会发展用地的矛盾日益凸显,存在着死人与活人争抢土地资源的
问题,公墓价格年年攀升,而且墓地价格已远超房产价格,一些大中城市的骨灰存放问题
已成为城市中的一大难题。壁葬这种存放骨灰形式的出现大大缓解了墓地问题,原本安葬
一个人骨灰所需要的土地,现在可以安葬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骨灰,有效的利用了资源,
而且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设计壁葬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围墙式壁葬,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围墙式壁葬,包括牌楼、墓穴壁、装饰壁、立柱和围墙,所述墓穴壁包括左侧墓
穴壁和右侧墓穴壁,装饰壁包括左侧装饰壁和右侧装饰壁,立柱包括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
牌楼位于正中间位置,左侧墓穴壁位于牌楼的左侧,右侧墓穴壁位于牌楼的右侧,左侧墓
穴壁和右侧墓穴壁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左侧墓穴壁之间设置有左侧装饰壁,两个右侧墓
穴壁之间设置有右侧装饰壁,墓穴壁、装饰壁和牌楼均通过围墙相连,围墙的最左端设置
有左侧立柱,围墙的最右端设置有右侧立柱,牌楼、墓穴壁、围墙和装饰壁上端均设置有
延伸至外面的人字形屋檐,右侧墓穴壁包括居中墓穴壁、左墓穴壁、左立柱、右立柱和右
墓穴壁,左墓穴壁位于居中墓穴壁的左端,右墓穴壁位于居中墓穴壁的右端,左墓穴壁的
左端设置有左立柱,右墓穴壁的右端设置有右立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左侧墓穴壁和右侧墓穴壁、左侧装饰壁和右侧装饰壁
均对称的分布在牌楼两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上均设置有带弧形机构的顶板和
托盘。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左侧墓穴壁和右侧墓穴壁均为单面墓穴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围墙上设计有装饰图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结构设计合理,采用牌楼、围墙以及
装饰壁的对称结构,整体美观大方,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设置有两个左侧墓穴壁和两个
右侧墓穴壁,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围墙可以遮挡风沙并且具有装饰图案,满足实用性
和美观性;采用人字形外伸屋檐,流水性好,可以防止雨水打湿墓穴壁,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围墙式壁葬的正视图。
图2为围墙式壁葬的背视图。
图3为围墙式壁葬的俯视图。
图4为围墙式壁葬中右侧墓穴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牌楼,2-左侧墓穴壁,3-左侧装饰壁,4-左侧立柱,5-围墙,6-右侧墓穴壁,
61-居中墓穴壁,62-左墓穴壁,63-左立柱,64-右墓穴壁,65-右立柱,7-右侧装饰壁,
8-右侧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4,一种围墙式壁葬,包括牌楼1、墓穴壁、装饰壁、立柱和围墙5,所述
墓穴壁包括左侧墓穴壁2和右侧墓穴壁6,装饰壁包括左侧装饰壁3和右侧装饰壁7,立
柱包括左侧立柱4和右侧立柱8,牌楼1位于正中间位置,左侧墓穴壁2位于牌楼1的左
侧,右侧墓穴壁6位于牌楼1的右侧,左侧墓穴壁2和右侧墓穴壁6的数量均为两个,两
个左侧墓穴壁2之间设置有左侧装饰壁3,两个右侧墓穴壁6之间设置有右侧装饰壁7,
墓穴壁、装饰壁和牌楼1均通过围墙5相连,围墙5的最左端设置有左侧立柱4,围墙5
的最右端设置有右侧立柱8,牌楼1、墓穴壁、围墙5和装饰壁上端均设置有延伸至外面
的人字形屋檐,右侧墓穴壁6包括居中墓穴壁61、左墓穴壁62、左立柱63、右立柱65和
右墓穴壁64,左墓穴壁62位于居中墓穴壁61的左端,右墓穴壁64位于居中墓穴壁61的
右端,左墓穴壁62的左端设置有左立柱63,右墓穴壁64的右端设置有右立柱65。左侧
墓穴壁2和右侧墓穴壁6、左侧装饰壁3和右侧装饰壁7均对称的分布在牌楼1两端。左
侧立柱4和右侧立柱8上均设置有带弧形机构的顶板和托盘。左侧墓穴壁2和右侧墓穴壁
6均为单面墓穴壁。围墙5上设计有装饰图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根据实际情况,围墙5不仅可以遮挡风沙,围墙5上还设
计有不同的装饰图案,满足装饰性和实用性;人们可以将骨灰放置在左侧墓穴壁2和右侧
墓穴壁6,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延伸至外面的人字形屋檐的流水性好,可以防止雨水打湿
墓穴壁。该结构设计合理,采用牌楼1、围墙5以及装饰壁的对称结构,整体美观大方,
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设置有两个左侧墓穴壁2和两个右侧墓穴壁6,有效的利用了土地
资源;围墙5可以遮挡风沙并且具有装饰图案,满足实用性和美观性;采用人字形外伸屋
檐,流水性好,可以防止雨水打湿墓穴壁,使用效果好。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
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