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1596080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2.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641329.6

申请日:

2014.11.13

公开号:

CN104733883A

公开日:

2015.06.2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R 12/79申请日:20141113|||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2/79(2011.01)I; H01R13/02

主分类号:

H01R12/79

申请人: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中村惠介; 桥口徹

地址:

日本东京都涉谷区道玄坂1丁目21番2号

优先权:

2013-265881 2013.12.24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00

代理人:

满靖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多个触点,每个触点的一端具有与第一连接对象的配线图案电连接的第一接点,另一端具有通过锡焊而安装固定在第二连接对象的配线图案上的第二接点,多个触点相对应设定的配线图案设置,在第二接点被安装固定在第二连接对象的配线图案上后,每个触点上除了第二接点之外的部分不被第二连接对象束缚固定。对于本发明,即使因在电路基板上安装电连接器时发生外力作用等而产生变形,也能防止触点的第二接点和电路基板的配线图案的锡焊部分的损坏,且本发明的作业性高,可轻易设置多个触点。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电连接器,对分别具有设定配线图案的第一连接对象和第二连接对 象进行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多个触点,每个触点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对象的 配线图案电连接的第一接点,而另一端具有通过锡焊而安装固定在所述第二连 接对象的配线图案上的第二接点, 其中,所述多个触点相对应设定的所述配线图案设置,在所述第二接点被 安装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对象的配线图案上后,每个触点上除了所述第二接点 之外的部分不被所述第二连接对象束缚固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座部件,该基 座部件至少包括在所述多个触点的配置方向上设置于两端部的一对堆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部件包括将所 述一对堆部相互连接并具有对应所述多个触点设置的多个收容槽的连接部, 每个收容槽的宽度比每个所述触点在设置方向上的宽度宽,以使在收容槽 与收容在收容槽内的所述触点之间形成设定的间隙, 所述多个触点以插入到所述多个收容槽内的状态被设置。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收容槽具有第 一槽部和第二槽部,该第一槽部收容所述触点的所述第一接点侧,以使在收容 槽与对应所述触点之间形成第一间隙,该第二槽部收容所述触点的所述第二接 点侧,以使在收容槽与对应所述触点之间形成比所述第一间隙大的第二间隙。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收容槽仅收容 对应所述触点的所述第一接点侧。 6.  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临 时触点固定部件,该临时触点固定部件从所述一对堆部中的一个堆部延伸到另 一个堆部,使得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两端部可装卸地固定在所述一对堆部上且 中间部分临时固定所述多个触点, 其中,在每个所述触点的所述第二接点被安装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对象的 配线图案上后,所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被去除。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 的两端部可剥离地粘接在所述一对堆部的上端面上,以可装卸地被固定在所述 一对堆部上,所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中间部分可剥离地粘接在所述多个触点 的上端面上,以对所述多个触点临时固定。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 包括具有可剥离的粘接面的粘接带。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 包括具有可剥离的粘接面的粘接带,以及被固定在所述粘接带上并具有所述多 个触点被插入的多个配置槽而使所述多个触点与所述设定的配线图案对应设 置的配置辅助部件。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触点固定部 件为由形成有粘接面和多个配置槽构成的单一部件,所述粘接面可剥离地粘接 在所述一对堆部的上端面和所述多个触点的上端面上,所述多个触点被插入的 多个配置槽使得所述多个触点与所述设定的配线图案对应设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触点固定部 件的两端部和所述一对堆部具有能够相互嵌合的嵌合部和被嵌合部,所述嵌合 部与所述被嵌合部相互嵌合使得所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两端部可装卸地固 定在所述一对堆部上, 其中,所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中间部分具有用于临时固定形成在所述多 个触点上的临时固定部B的多个临时固定部A,以及被临时固定在所述多个临 时固定部A上来临时固定所述多个触点的所述临时固定部B。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合部由分别形 成在所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两端部上的突出部构成,所述被嵌合部由形成在 所述一对堆部上且所述突出部可插入的突出部插入孔构成。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临时固定部 B由形成在所述触点的所述第二接点侧的突起构成,每个所述临时固定部A由 所述触点的所述突起可插入的突起插入孔构成。 14.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临时固定部 B由形成在所述触点的所述第二接点侧的U型部构成,每个所述临时固定部A 由被插入到所述触点的所述U型部内的板状部构成。 1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部件的每个 所述堆部具有通过锡焊而被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对象上的固定加强金属零件。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触点的所述 第一接点是弹簧接点。 1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对象和 所述第二连接对象中的至少一个是电路基板。

说明书

说明书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对分别具有设定的配线图案的第 一连接对象和第二连接对象进行连接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这种电连接器中,一般地,经由被配置形成在连接器壳体内的多个触点 进行第一连接对象和第二连接对象的电连接。
例如,JP2013-62098A公开了如图34所示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被固定 在连接器壳体1内的多个触点2,且与连接对象进行连接,例如,柔性印刷电 路板(FPC)、柔性扁平电缆(FFC)。
每个触点2具有压入用突起3和4,并被压入固定在连接器壳体1内,在 触点2的前端形成有接点部5,在触点2的后端形成有通过锡焊而被安装固定 在基板6的配线图案上的安装部7。而且,在连接器壳体1内形成有连接对象 插入部8,连接对象的端部被插入到连接对象插入部8内,因而被配置在连接 对象下表面的配线图案与触点2的接点部5接触,并经由触点2的安装部7而 与基板6的配线图案电连接。
然而,如果外力等作用在安装于连接器的基板6上,在基板6上产生变形, 那么由于每个触点2分别经由压入用突起3和4而被压入固定到连接器壳体1 内,所以因基板6的变形而引起的应力集中在被锡焊在基板6的配线图案上的 安装部7。结果,触点2的安装部7很有可能损坏。
特别地,近些年来,伴随着电子机器的小型化和高密度化,要求连接器的 外形尺寸缩小化,因而小型、薄化的触点被用做触点2。正是因为此种原因, 当在基板6上产生翘曲、畸变、弯曲等变形时,存在触点2的安装部7容易损 坏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即使在基 板上安装电连接器产生变形,也能减少触点的安装部损坏的危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对分别具有设定配线图案的第一连接对象和第二连接对象 进行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多个触点,每个触点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对象的 配线图案电连接的第一接点,而另一端具有通过锡焊而安装固定在所述第二连 接对象的配线图案上的第二接点,
其中,所述多个触点相对应设定的所述配线图案设置,在所述第二接点被 安装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对象的配线图案上后,每个触点上除了所述第二接点 之外的部分不被所述第二连接对象束缚固定。
本发明的优点是:
在本发明中,即使因在电路基板上安装电连接器时发生外力作用等而产生 变形,也能防止触点的第二接点和电路基板的配线图案的锡焊部分的损坏。并 且,当将临时触点固定部件安装在基座部件上时,可提高作业性且能够轻易设 置多个触点。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1的俯视图。
图1B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1的后视图。
图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1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1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4是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5是在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基座部件和触点的局部立体 图。
图6是触点被收容在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1的基座部件上形成的收容 槽内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触点被收容在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1的基座部件上形成的收容 槽内状态的正面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1的侧面剖视图,其中,触点的第二接点 被安装固定在第二连接对象的配线图案上。
图9是将第一连接对象连接在被安装固定在第二连接对象上的本发明电连 接器实施方式1上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10是将第一连接对象连接在被安装固定在第二连接对象上的本发明电 连接器实施方式1上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1A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2的俯视图。
图11B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2的后视图。
图12A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整体立 体图。
图12B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放 大立体图。
图12C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俯 视图。
图12D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主 视图。
图12E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仰 视图。
图12F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侧视 图。
图12G是图12D的B-B向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2的侧面剖视图。
图14是触点被收容在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2的基座部件上形成的收 容槽内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15A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3的俯视图。
图15B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3的后视图。
图16A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3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整体立 体图。
图16B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3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放 大立体图。
图16C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3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俯 视图。
图16D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3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主 视图。
图16E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3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仰 视图。
图16F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3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侧视 图。
图16G是图16D的C-C向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3的侧面剖视图。
图18是触点被收容在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3的基座部件上形成的收 容槽内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19A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4的俯视图。
图19B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4的后视图。
图20A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4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整体立 体图。
图20B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4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放 大立体图。
图20C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4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俯 视图。
图20D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4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主 视图。
图20E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4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仰 视图。
图20F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4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侧视 图。
图20G是图20D的E-E向剖视图。
图21是图19B的D-D向剖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4的侧面剖视图。
图23是触点被收容在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4的基座部件上形成的收 容槽内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24是被安装固定在第二连接对象上的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4的侧 面剖视图。
图25是将第一连接对象连接在被安装固定在第二连接对象上的本发明电 连接器实施方式4上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6A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5的俯视图。
图26B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5的后视图。
图27A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5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整体立 体图。
图27B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5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放 大立体图。
图27C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5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俯 视图。
图27D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5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主 视图。
图27E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5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局部仰 视图。
图27F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5中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的侧视 图。
图27G是图27D的G-G向剖视图。
图28是图26A的F-F向剖视图。
图29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5的侧面剖视图。
图30是触点被收容在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5的基座部件上形成的收 容槽内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31是被安装固定在第二连接对象上的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5的侧 面剖视图。
图32是将第一连接对象连接在被安装固定在第二连接对象上的本发明电 连接器实施方式5上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33是触点被收容在本发明电连接器实施方式6的基座部件上形成的收 容槽内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34是现有连接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图1A和图1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的构成。电连接器 11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基座部件12、被基座部件12保持的多个触点13以及 可转动地安装在基座部件12上的促动器14。
基座部件12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并具有被分别置于X方向上两端部且具 有设定高度的堆部15,以及沿X方向延伸并将两个堆部15相互连接的连接部 16。
此外,沿X方向延伸的、用于临时固定多个触点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 (下面简称为“临时触点固定部件”)以横跨基座部件12的两个堆部15的方 式设置。
此外,促动器14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能够围绕沿X方向延伸的转 轴转动,在图1A和图1B中,示出了位于关闭位置的促动器14。当促动器14 位于开启位置时,连接对象的连接端部可以被插入电连接器11内,当促动器 14位于关闭位置时,连接对象可被机械地保持在电连接器11内并与多个触点 13电连接。
如图2所示,每个触点13由在与X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延伸的平板状金属 件形成,并在被设置于X方向上的状态下,被相互平行地保持在基座部件12 上。
而且,如图3所示,每个触点13具有与基座部件12的两个堆部15大致 相同的高度,触点13的上端面13a和基座部件12的堆部15的上端面15a大 致互相平齐。
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由粘接带构成,该粘接带由聚酰亚胺等形成,且在 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的下表面具有一可剥离的粘接面。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 的两端部被可剥离地粘接在基座部件12的一对堆部15的上端面15a上,且其 中间部分被可剥离地粘接在多个触点13的上端面13a上。该临时触点固定部 件17是一种用于临时固定处于相互平行地设置在X方向上的多个触点13的部 件。
如图4所示,每个触点13具有位于前端的被叉开设置的音叉形状部13b、 位于后端的矩形安装部13c,在音叉形状部13b与安装部13c之间形成有向上 方凸状弯曲的弯曲部13d。音叉形状部13b的下侧端部沿着基座部件12的连接 部16的表面延伸到促动器14的正下方,并形成有第一接点13e,即向上方突 出的弹簧接点,音叉形状部13b的上侧端部延伸到与第一接点13e相对并形成 有可挂在促动器14内所形成的杆状部14a上的凹部13f。安装部13c在基座部 件12的连接部16的背部突出,在安装部13c的下表面形成有平坦的第二接点 13g。此外,在弯曲部13d的上表面形成有平坦的上端面13a,临时触点固定部 件17的下表面被可剥离地粘接在该上端面13a上。
此外,在基座部件12的连接部16上形成有插入部18,插入部18为用于 插入诸如FPC、FFC这种薄板状或平板状连接对象的连接端部的空间。
而且,在可转动地被安装在基座部件12上的促动器14上,形成有具有凸 轮构造的推压部14b。
如图5所示,在基座部件12的每一堆部15上固定安装有固定加强金属零 件19,其用于通过锡焊将基座部件12安装固定在作为第二连接对象的基板上。
而且,在基座部件12的连接部16上,设置形成有分别收容多个触点13 的多个收容槽20。每个收容槽20由第一槽部20a和第二槽部20b形成,第一 槽部20a收容形成在对应触点13前端的第一接点13e的周边,第二槽部20b 收容第二接点13g侧,而不是第一接点13e,具体而言,音叉形状部13b的根 部和弯曲部13d。
如图6所示,在第一槽部20a内,被收容的触点13两侧分别形成有很小 的第一间隙G1,在第二槽部20b内,被收容的触点13两侧分别形成有比第一 间隙G1大的第二间隙G2。这是因为触点13的第一接点13e侧设置于X方向 上,X方向为多个触点13的设置方向,但另一方面,在X方向上不固定束缚 触点13的第二接点13g侧。
这样,多个触点13以被收容在多个收容槽20内的状态而被设置在基座部 件12的连接部16上,每个收容槽20的宽度比触点13在配置方向即X方向上 的宽度宽。而且,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的中间部分被可剥离地粘接在多个触 点13的上端面13a上,且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的两端部被可剥离地粘接在基 座部件12的堆部15的对应上端面15a上,从而,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的位 置相对于基座部件12被固定,并经由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每个触点13的上 端面13a在X方向上的位置被临时固定。
此时,如图7所示,位于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下面的基座部件12的连接 部16的上表面16a处于比触点13的上端面13a低的高度。因此,临时触点固 定部件17未被粘接在基座部件12的连接部16上,而被粘接在各个触点13的 上端面13a上,以使触点13与连接部16之间形成第二间隙G2而保持触点13。
如图8所示,上述构成的电连接器11被安装在电路基板21(第二连接对 象)的表面上并被使用。在电路基板21的表面上,设置有与电连接器11的多 个触点13的安装部13c分别对应的多个配线图案22,每个触点13的安装部 13c的第二接点13g被锡焊在对应的配线图案22上。而且,在电路基板21的 表面上,与被设置在电连接器11的基座部件12的堆部15上的固定加强金属 零件19相对应,形成有安装垫(图中未示出),固定加强金属零件19被锡焊 在安装垫上,因而基座部件12被固定在电路基板21上。从而,电连接器11 被安装在电路基板21的表面上。
多个触点13的第二接点13g的锡焊和固定加强金属零件19的锡焊可利用 回流方法同时进行。
虽然每个触点13的第二接点13g侧,具体而言,音叉形状部13b的根部 和弯曲部13d被收容在连接部16的收容槽20的第二槽部20b内,以使在第一 接点13e侧形成有比第一间隙G1大的第二间隙G2,但触点13的上端面13a 被粘接在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上,故而处于X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因此, 每个触点13的第二接点13g可被准确地锡焊在电路基板21的对应配线图案22 上,且在锡焊结束后,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不再需要且可被去除。
如上所述,在电连接器11被安装在电路基板21的表面上后,如图9所示, 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从每个触点13的上端面13a和基座部件12的每个堆部 15的上端面15a被剥离而去除。因此,每个触点13处于设置在后端的第二接 点13g被锡焊固定在电路基板21的对应配线图案22上的状态,但除了第二接 点13g之外的部分处于未被电路基板21固定束缚的状态。此外,虽然位于触 点13前端的第一接点13e被收容在连接部16的收容槽20的第一槽部20a内, 但第一间隙G1形成于触点13与第一槽部20a之间,因此第一接点13e处于未 被固定束缚、能自由移动的状态。
当将诸如柔性印刷电路板(FPC)、柔性扁平电缆(FFC)这种薄板状或 平板状的连接对象23(第一连接对象)连接到电连接器11上时,如图9中双 点划线所示,在使促动器14转动到开启位置而打开连接部16的插入部18的 上部的状态下,连接对象23的连接端部被插入到插入部18的内部。此外,在 连接对象23的连接端部的下表面,设置形成有分别与电连接器11的多个触点 13的第一接点13e对应的多个配线图案24。
然后,如果转动促动器14,使促动器14位于关闭位置,如图9中实线所 示,促动器14的具有凸轮构造的推压部14b与插入部18的底表面之间的间隙 变狭窄,插入到插入部18内的连接对象23的连接端部被促动器14向插入部 18的底表面推压。从而,连接对象23的连接端部的下表面上形成的配线图案 24与触点13的第一接点13e之间的电连接被确立。
同时,连接对象23的连接端部以设定的保持力被机械地保持在促动器14 与插入部18的底表面之间。
图10中示出了上述与连接对象23连接的电连接器11。
除了多个触点13的第二接点13g被锡焊固定在电路基板21的对应配线图 案22上,多个触点13的其它部分未被电路基板21束缚固定。因此,当由于 在电路基板21上安装电连接器11时因外力作用等而产生变形,每个触点13 随着电路基板21的变形而变位。特别地,触点13的音叉形状部13b的根部和 弯曲部13d在连接部16的收容槽20的第二槽部20b与触点13之间具有大的 第二间隙G2,所以即使电路基板21的变形量与基座部件12的变形量相互不 同,也能减少基座部件12干涉触点13的危险,以及能够防止触点13的第二 接点13g和电路基板21的配线图案22的锡焊部分的损坏。
实施方式2
图11A和图11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连接器31的构成。代替在 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中所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该电连接器31 使用了临时触点固定部件37,其它部件与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相同。也 就是说,电连接器31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基座部件12、被基座部件12保持 的多个触点13以及可转动地安装在基座部件12上的促动器14。沿X方向延 伸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37以横跨基座部件12两端部形成的一对堆部15的方 式设置。
如图12A~12G所示,临时触点固定部件37具有由聚酰亚胺等形成且沿X 方向延伸的粘接带38,以及固定在粘接带38的下表面38a上的配置辅助部件 39。
配置辅助部件39由诸如树脂的绝缘体形成,是与粘接带38同样沿X方向 延伸的部件。配置辅助部件39的长度比粘接带38短且其宽度比粘接带38窄, 从粘接带38的下表面38a向下突出形成。而且,在配置辅助部件39上,设置 形成有与多个触点13对应的多个配置槽39a。该配置槽39a的宽度比触点13 在X方向上的宽度稍大,如图13所示,这种结构使得各个触点13的一部分被 插入到对应的配置槽39a内,因而多个触点13以与在电路基板21的表面上排 列的多个配线图案22相对应而排列。
在被收容到基座部件12的连接部16的对应收容槽20内并插入到临时触 点固定部件37的对应配置槽39a内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多个触点13被 设置在基座部件12的连接部16上。而且,临时触点固定部件37的粘接带38 的下表面38a被可剥离地粘接在各个触点13的上端面13a上。而且,临时触 点固定部件37的粘接带38的下表面38a在X方向的两端部被可剥离地粘接在 基座部件12的堆部15的对应上端面15a上。从而,经由临时触点固定部件37, 每个触点13的上端面13a的位置被临时固定。
与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相似,多个触点13被收容在基座部件12的 连接部16的对应收容槽20内,并被临时触点固定部件37保持,以在每个触 点13与连接部16之间形成第二间隙G2。
实施方式2的电连接器31安装在电路基板21(第二连接对象)的表面上 的状态与图8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相同。在每个触点13的弯曲部13d 的后部和安装部13c的上部被插入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37的配置辅助部件39 的配置槽39a内,且临时触点固定部件37的粘接带38的下表面38a被可剥离 地粘接在触点13的上端面13a上的状态下,触点13的第二接点13g被锡焊到 电路基板21的对应配线图案22上。在锡焊结束后,临时触点固定部件37不 再需要且被去除。
因此,在实施方式2的电连接器11中,连接对象23(第一连接对象)被 连接的状态也与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相同。
这样,即使使用由粘接带38和配置辅助部件39构成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 37,也与实施方式1相似,除了多个触点13的第二接点13g被锡焊固定在电 路基板21的对应配线图案22上,多个触点13的其他部分未被电路基板21固 定束缚。因而,即使因在电路基板21上安装电连接器31时发生外力作用等而 产生变形,也能防止触点13的第二接点13g和电路基板21的配线图案22的 锡焊部分的损坏。
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触点13被插入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37的配置辅 助部件39的对应配置槽39a内,由此多个触点13与电路基板21的多个配线 图案22对应设置,并且,在该状态下,粘接带38的下表面38a被可剥离地粘 接在多个触点13的上端面13a上。因此,当将临时触点固定部件37安装在基 座部件12上时,可提高作业性且能够轻易设置多个触点13。
实施方式3
图15A和图15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连接器41的构成。代替在 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中所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该电连接器41 使用了临时触点固定部件47,其它部件与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相同。也 就是说,电连接器41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基座部件12、保持在基座部件12 上的多个触点13、可转动地安装在基座部件12上的促动器14。沿X方向延伸 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47以横跨基座部件12两端部所形成的一对堆部15的方 式被设置。
如图16A~16G所示,临时触点固定部件47由例如树脂的绝缘体构成, 是沿X方向延伸且具有L型截面的部件。临时触点固定部件47具有水平部48、 从水平部48的侧缘向下突出形成的垂直部49。水平部48的下表面48a形成有 涂敷了可剥离的粘接剂的粘接面。在垂直部49上,设置形成有与多个触点13 对应的多个配置槽49a。配置槽49a的宽度比触点13在X方向上的宽度稍宽, 如图17所示,由于这种结构,每个触点13的一部分插入到对应的配置槽49a 内,由此多个触点13与在电路基板21的表面上排列的多个配线图案22相对 应排列。
如图18所示,在被收容于基座部件12的连接部16的对应收容槽20内且 插入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47的对应配置槽49a内的状态下,多个触点13被设 置在基座部件12的连接部16上。而且,临时触点固定部件47的水平部48的 下表面48a被可剥离地粘接在各个触点13的上端面13a上。而且,临时触点 固定部件47的水平部48的下表面48a在X方向上的两端部被可剥离地粘接在 基座部件12的堆部15的对应上端面15a上。从而,经由临时触点固定部件47, 每个触点13的上端面13a的位置被临时固定。
与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相似,多个触点13被收容在基座部件12的 连接部16的对应收容槽20内,并被临时触点固定部件47保持,以在每个触 点13与连接部16之间形成第二间隙G2。
将实施方式3的电连接器41安装在电路基板21(第二连接对象)的表面 上的状态与图8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相同。在每个触点13的弯曲部 13d的后部和安装部13c的上部被插入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47的垂直部49的 配置槽49a内且临时触点固定部件47的水平部48的下表面48a被可剥离地粘 接在触点13的上端面13a上的状态下,触点13的第二接点13g被锡焊到电路 基板21的对应配线图案22上。在锡焊结束后,临时触点固定部件47不再需 要且被去除。
因此,在实施方式3的电连接器4中,连接对象23(第一连接对象)被连 接的状态也与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相同。
这样,即使使用单一部件形式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47,该单一部件具有作 为粘接面的水平部48的下表面48a以及垂直部49的多个配置槽49a,其也与 实施方式1和2相似,除了多个触点13的第二接点13g被锡焊固定在电路基 板21的对应配线图案22上,多个触点13的其他部分未被电路基板21固定束 缚。因此,即使因在电路基板21上安装电连接器41时发生外力作用等而产生 变形,也能防止触点13的第二接点13g和电路基板21的配线图案22的锡焊 部分的损坏。
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2相似,触点13被插入到临时触点 固定部件47的对应配置槽49a内,由此多个触点13与电路基板21的多个配 线图案22相对应设置,并且在该状态下,水平部48的下表面48a被可剥离地 粘接在多个触点13的上端面13a上。因此,当临时触点固定部件47安装在基 座部件12上时,提高了作业性且能够轻易设置多个触点13。而且,由于临时 触点固定部件47由单一部件构成,所以与实施方式2的电连接器31相比,其 能够实现电连接器41的制造工序简化以及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实施方式4
图19A和图19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连接器51的构成。代替实 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中所使用的多个触点13和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该电 连接器51使用多个触点53以及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而其它部件与实施方式 1的电连接器11相同。也就是说,电连接器51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基座部件 12、保持在基座部件12上的多个触点53、可转动地安装在基座部件12上的促 动器14以及横跨基座部件12的两个堆部15而沿X方向延伸的临时触点固定 部件57。如图19B所示,在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上,沿X方向设置形成有与 多个触点53对应的多个突起插入孔57a(临时固定部A)。
如图20A~20G所示,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由例如树脂的绝缘体构成, 是沿X方向延伸且具有L型截面的部件。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具有水平部58 和从水平部58的侧缘向下突出形成的垂直部59。在垂直部59上,设置形成有 与多个触点53对应的多个配置槽59a,每个配置槽59a的宽度比触点53在X 方向上的宽度稍宽。
另外,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在X方向上的两端部上,分别形成有沿与垂 直部59的壁面垂直的方向(也就是沿与水平部58平行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60(嵌合部)。每个突出部60具有从垂直部59突出且相互平行的一对臂部60a 以及从各个臂部60a前端突出、相互相背的一对爪部60b。
如图20G所示,形成的每个突起插入孔57a贯穿垂直部59的壁面并与对 应的配置槽59a相连。
如图21所示,在设置于基座部件12两端部的一对堆部15的背部,分别 形成有与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的突出部60对应的突出部插入孔15b(被嵌合 部)。如果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的突出部60的臂部60a前端被定位于突出部 插入孔15b内,并且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被朝向设置有促动器14的基座部件 12的前部推压,那么爪部60b与突出部插入孔15b的内表面接触,且一对臂部 60a以弹性压缩状态被嵌合到突出部插入孔15b内。由此,临时触点固定部件 57可装卸地固定在基座部件12上。
如图22所示,与图4所示实施方式1的触点13相似,每个触点53在叉 开的音叉形状部53b与矩形安装部53c之间具有向上弯曲、凸状的弯曲部53d。 在音叉形状部53b的下侧端部形成有第一接点53e,即弹簧接点,在音叉形状 部53b的上侧端部形成有可挂在促动器14的杆状部14a上的凹部53f。而且, 在弯曲部53d的上表面形成有平坦的上端面53a,在安装部53c的下表面形成 有平坦的第二接点53g。
此外,与实施方式1的触点13不同,每个触点53具有从弯曲部53d向后 方延伸、与安装部53c平行的突起53h(临时固定部B)。而且,在突起53h 上,形成有朝安装部53c稍微突出的凸部53i。
而且,如果每个触点53的突起53h插入到在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的垂直 部59上形成的对应突起插入孔57a内,那么形成在突起53h上的凸部53i推压 突起插入孔57a的内表面,突起53h被嵌合到突起插入孔57a内并被临时固定 (与突起插入孔57a卡合并锁住)。在每个触点53中,突起53h被插入到突 起插入孔57a内,由此弯曲部53d的后部和安装部53c的上部被插入到临时触 点固定部件57的配置槽59a内。因此,在与设置形成在电路基板21的表面上 的多个配线图案22相对应的状态下,多个触点53被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保 持。
如果保持了多个触点53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的突出部60被嵌合到基 座部件12的突出部插入孔15b内,如图23所示,那么多个触点53在被插入 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的对应配置槽59a内的状态下,被设置在基座部件12 的连接部16上。此时,每个触点53的突起53h被嵌入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 的对应突起插入孔57a内,由此经由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多个触点53的位 置被分别临时固定。
与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相似,多个触点53被分别收容在基座部件12 的连接部16的对应收容槽20内,并被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保持,以在每个 触点53与连接部16之间形成第二间隙G2。
这样一来,即使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没有允许粘接在触点53上的粘接面, 多个触点53也能临时固定。
如图24所示,将实施方式4的电连接器51安装在电路基板21(第二连接 对象)的表面上的状态与图8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相同。也就是说, 在每个触点53的突起53h被插入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的突起插入孔57a内且 触点53的弯曲部53d的后部和安装部53c的上部被插入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 57的配置槽59a内的状态下,触点53的第二接点53g被锡焊到电路基板21 的对应配线图案22上。在锡焊结束后,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不再需要且因此 被去除。
当除去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时,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相对于基座部件12 向后方滑动,也就是沿与电路基板21的表面平行、远离促动器14的方向滑动, 并可被拔出。从而,插入到一对堆部15的突出部插入孔15b内的临时触点固 定部件57的突出部60从堆部15脱离,且多个触点53的突起53h从临时触点 固定部件57的对应突起插入孔57a脱离。
当电连接器51安装在电路基板21上后,从电连接器51除去临时触点固 定部件57,由此,如图25所示,在实施方式4的电连接器51中,连接对象 23(第一连接对象)被连接的状态也与图9和图10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 器11相同。
这样,即使使用没有粘接面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与实施方式1~3相 似,除了多个触点53的第二接点53g被锡焊固定在电路基板21的对应配线图 案22上,多个触点53的其他部分未被电路基板21固定束缚。因此,即使因 在电路基板21上安装电连接器51时发生外力作用等而产生变形,也能防止触 点53的第二接点53g和电路基板21的配线图案22的锡焊部分的损坏。
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在每个触点53的突起53h被插入固定到临时触 点固定部件57的突起插入孔57a内,且触点53的弯曲部53d的后部和安装部 53c的上部被插入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的配置槽59a内的状态下,多个触点 53与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一起被安装在基座部件12上。因此,在基座部件 12上能够轻易设置多个触点53。
而且,在实施方式4中,虽然临时触点固定部件57的突出部60(嵌合部) 被插入到基座部件12的堆部15的突出部插入孔15b(被嵌合部)内,以将临 时触点固定部件57可装卸地固定在一对堆部15上,但相反地,突出部,即嵌 合部,也可以在堆部15上形成,突出部插入孔,即被嵌合部,可在临时触点 固定部件57上形成。
实施方式5
图26A和图26B中示出了实施方式5的电连接器61的构成。代替实施方 式1的电连接器11中所使用的多个触点13和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电连接器 61使用了多个触点63、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而其它部件与实施方式1的电 连接器11相同。也就是说,电连接器61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基座部件12、 保持在基座部件12上的多个触点63、可转动地安装在基座部件12上的促动器 14以及横跨基座部件12的两个堆部15而沿X方向延伸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 67。
如图27A~27G所示,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由例如树脂的绝缘体构成, 是沿X方向延伸且具有L型截面的部件。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具有水平部68 和从水平部68的侧缘向下突出形成的垂直部69。在垂直部69上,设置形成有 与多个触点63对应的多个配置槽69a。该配置槽69a的宽度比触点63在X方 向上的宽度稍宽。每个配置槽69a的后部和上部用形成的板状部69b来填充。
而且,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在X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从水平部 68的下表面沿垂直方向(也就是沿与垂直部69平行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70 (嵌合部)。每个突出部70具有从水平部68突出、相互平行的一对臂部70a 以及从各自臂部70a前端突出、相互相背的一对爪部70b。
如图28所示,在设置于基座部件12两端部的一对堆部15中,与临时触 点固定部件67的突出部70对应的突出部插入孔15c(被嵌合部)分别从堆部 15的上端面15a向下延伸地被形成。如果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的突出部70 的臂部70a前端被定位于突出部插入孔15c内,并且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被 朝下按压,那么爪部70b与突出部插入孔15c的内表面接触,一对臂部70a以 弹性压缩状态被嵌合到突出部插入孔15c内。从而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被可 装卸地固定在基座部件12上。
如图29所示,与图4所示实施方式1的触点13相似,每个触点63在叉 开的音叉形状部63b与矩形安装部63c之间具有向上弯曲、凸状的弯曲部63d。 在音叉形状部63b的下侧端部形成有第一接点63e,即弹簧接点,在音叉形状 部63b的上侧端部形成有可挂在促动器14的杆状部14a上的凹部63f。而且, 在弯曲部63d的上表面形成有平坦的上端面63a,在安装部63c的下表面形成 有平坦的第二接点63g。
此外,与实施方式1的触点13不同,每个触点63在安装部63c的上部具 有一个U型部63h(临时固定部B)。U型部63h邻接弯曲部63d,在U型内 部形成有向上敞开的插入空间S。而且,在U型部63h的端部形成有朝插入空 间S稍微突出的凸部63i。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的垂直部69的板状部69b插 入作为临时固定部A的插入空间S,插入空间S上形成有凸部63i的部分的宽 度比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的板状部69b的厚度稍窄。
而且,如果在将每个触点63的弯曲部63d的后部和安装部63c的上部插 入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的配置槽69a内的同时,将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的 板状部69b插入到U型部63h的插入空间S内,那么经由板状部69b,U型部 63h稍微变宽,使凸部63i被板状部69b推压,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的板状部 69b嵌入到插入空间S内。也就是说,触点63的U型部63h被临时触点固定 部件67的板状部69b临时固定(与板状部69b卡合并锁住)。从而,在与设 置形成于电路基板21的表面上的多个配线图案22相对应的状态下,多个触点 63被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保持。
如果使保持多个触点63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的突出部70嵌合到基座 部件12的突出部插入孔15c内,如图30所示,那么在插入到临时触点固定部 件67的对应配置槽69a内的状态下,多个触点63被设置在基座部件12的连 接部16上。此时,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的每个板状部69b分别嵌入到对应触 点13的U型部63h的插入空间S内,从而经由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多个触 点63的位置被分别临时固定。
与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相似,多个触点63被收容在基座部件12的 对应收容槽20内,并被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保持,以在每个触点63与连接 部16之间形成第二间隙G2。
这样一来,即使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没有粘接触点63的粘接面,多个触 点63也能临时固定。
如图31所示,将实施方式5的电连接器61安装在电路基板21(第二连接 对象)的表面上的状态与图8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相同。也就是说, 在每个触点63的弯曲部63d的后部和安装部63c的上部被插入到临时触点固 定部件67的配置槽69a内,且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的板状部69b嵌入到U型 部63h的插入空间S内的状态下,触点63的第二接点63g被锡焊到电路基板 21的对应配线图案22上。在锡焊结束后,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不再需要且被 去除。
当除去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时,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相对于基座部件12 向上滑动,也就是从电路基板2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离开,从而被拔出。由此, 被插入一对堆部15的突出部插入孔15c内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的突出部70 从堆部15脱离,且嵌入多个触点63的U型部63h内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 的板状部69b从触点63脱离。
当电连接器61安装在电路基板21上后,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从电连接 器61上除去,由此,如图32所示,连接对象23(第一连接对象)被连接的状 态也与图9和图10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1相同。
即使使用上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与实施方式1~4相似,多个触点63 的第二接点63g被锡焊固定在电路基板21的对应配线图案22上,而多个触点 63的其他部分未被电路基板21固定束缚。由此,即使因在电路基板21上安装 电连接器61时发生外力作用等而产生变形,也能防止触点63的第二接点63g 和电路基板21的配线图案22的锡焊部分的损坏。
此外,在实施方式5中,在触点63的弯曲部63d的后部和安装部63c的 上部被插入到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的配置槽69a内且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的 板状部69b嵌入到U型部63h的插入空间S内的状态下,与临时触点固定部件 67一起,多个触点63被安装在基座部件12上。由此,能够轻易地在基座部件 12上设置多个触点63。
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虽然临时触点固定部件67的突出部70(嵌合部) 被插入到基座部件12的堆部15的突出部插入孔15c(被嵌合部)内,以将临 时触点固定部件67可装卸地固定在一对堆部15上,但相反地,突出部,即嵌 合部,也可以在堆部15上形成,突出部插入孔,即被嵌合部,可在临时触点 固定部件67上形成。
实施方式6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虽然形成在基座部件12的连接部16上的每个收容 槽20具有收容每个触点13的第一接点13e侧的第一槽部20a和收容触点13 的第二接点13g侧的第二槽部20b,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像图33 所示的连接部86那样,收容槽80仅具有收容每个触点13的第一接点13e周 边的第一槽部80a。
与图6所示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槽部20a相似,该第一槽部80a的构成使 得在收容的触点13两侧分别形成非常小的第一间隙G1。也就是说,收容槽80 仅收容触点13的第一接点13e侧,且在触点13的配置方向,即X方向上对第 一接点13e侧定位。当触点13的第二接点13g侧上不存在收容槽80时,临时 触点固定部件17、37、47可被剥离地粘接在每个触点13的上端面13a上,由 此,触点13的第二接点13g侧与电路基板21的配线图案22相对应而设置并 保持。
即使使用形成有收容槽80的连接部86,当电路基板21上产生变形时,也 能防止触点13的第二接点13g和电路基板21的配线图案22的锡焊部分的损 坏。
在上述实施方式2~5中,与上述相似,同样也能采用仅由收容触点13、 53、63的第一接点13e、53e、63e的周边的第一槽部80a构成的收容槽80。
此外,虽然在实施方式1~5中所使用的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37、47、 57、67均由绝缘体形成,但由于在将电连接器11、31、41、51、61安装在电 路基板21上后除去临时触点固定部件17、37、47、57、67,所以临时触点固 定部件17、37、47、57、67也能由诸如金属材料的导电体制成。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6中,虽然每个触点13、53、63的第二接点13g、 53g、63g被锡焊在电路基板21(第二连接对象)的对应配线图案22上,第一 接点13e、53e、63e被连接到诸如FPC、FFC的连接对象23(第一连接对象) 的对应配线图案24上,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相反地,触点13、53、63的 第二接点13g、53g、63g被锡焊在连接对象23(第一连接对象)的对应配线图 案24上,第一接点13e、53e、63e被连接到电路基板21(第二连接对象)的 对应配线图案22上的结构也可以。
此外,第一连接对象并不局限于诸如FPC、FFC的连接对象23,与作为第 二连接对象的电路基板21相似,电路基板也可作为第一连接对象。在此情况 下,两个电路基板经由本发明电连接器而连接起来。
而且,本发明也适用于不具备促动器14而与连接对象连接的类型的电连 接器。

电连接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电连接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电连接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连接器.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多个触点,每个触点的一端具有与第一连接对象的配线图案电连接的第一接点,另一端具有通过锡焊而安装固定在第二连接对象的配线图案上的第二接点,多个触点相对应设定的配线图案设置,在第二接点被安装固定在第二连接对象的配线图案上后,每个触点上除了第二接点之外的部分不被第二连接对象束缚固定。对于本发明,即使因在电路基板上安装电连接器时发生外力作用等而产生变形,也能防止触点的第二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