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杀灭非典肺炎冠状病毒的消毒剂.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155267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8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310113429.3

申请日:

2003.11.10

公开号:

CN1543795A

公开日:

2004.11.1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01N 31/02申请日:20031110授权公告日:20060621终止日期:20091210|||授权|||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变更项目: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殷生章变更后权利人:广州市欧替克消毒剂生产有限公司变更项目:地址变更前:510663广东省广州市科学城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A区1002号变更后:510663广东省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A区1001房变更项目:共同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刘 星变更后权利人:登记生效日:2005.9.9|||实质审查的生效|||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变更项目: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广州市欧替克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殷生章变更项目:地址变更前:广东省广州市科学城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A区1002号变更后:510000广东省广州市科学城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A区1002号变更项目:共同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变更后权利人:刘 星登记生效日:2005.3.18|||公开

IPC分类号:

A01N59/00; A61L9/00

主分类号:

A01N59/00; A61L9/00

申请人:

广州市欧替克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殷生章

地址:

510000广东省广州市科学城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A区100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华科联合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王为;涂荣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杀灭非典肺炎冠状病毒的消毒剂,该消毒剂是以适当比例(1∶2.5-1∶6)组成的过氧乙酸复合物溶液,使用时用水以1∶100-1000的比例稀释,对消毒目标以浸泡喷洒,蒸发等方式进行消毒,可杀灭导致非典肺炎的冠状病毒。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消毒剂,其组成为: 过氧化氢25-30%; 乙酸8-1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3%; 阳离子型高分子增稠剂3-5%; 分子量≥4000大分子络合剂0.01-0.1%; 过氧戊二酸2-4%; 羟基喹啉0.3-0.5%; 余量为水。
2: 权利要求1的消毒剂,其特征在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烷基醇聚氧乙烯 醚。
3: 权利要求1的消毒剂,其特征在于,阳离子型高分子增稠剂为聚乙烯吡咯 烷酮。
4: 权利要求1的消毒剂,其特征在于,分子量≥4000大分子络合剂为乙二胺 四乙酸二钠。
5: 权利要求1的消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过氧化氢25-30%、冰乙 酸8-12%、烷基醇聚氧乙烯醚1-3%、聚乙烯吡咯烷酮3-5%、乙二胺四乙酸 二钠(EDTA)0.01-0.1%的原料混合,进行反应,加水到总量,测过氧乙酸 为4.5-5.5时,加入过氧戊二酸2-4%,羟基喹啉0.3-0.5%混合均匀。
6: 权利要求1的消毒剂用于抑制和/或灭杀非典型性肺炎冠状病毒。
7: 权利要求1的消毒剂,作为抑制和/或灭杀非典型性肺炎冠状病毒的消毒剂 的应用。
8: 权利要求7的应用,适用范围为: (1)大范围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消毒; (2)常规性高密度人群公共场所车站、机场及各种交通工具的消毒; (3)特殊要求场所如医院及医疗垃圾的消毒; (4)海关进出口车辆等消毒; (5)饮用水源及供水系统的消毒; (6)家庭橱、卫空间消毒; (7)养殖农场的消毒; (8)海产养殖消毒; (9)体育器械及其他消费性场所的消毒; (10)办公室场所、文化娱乐场所等的消毒。
9: 权利要求1的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时用水以1∶100---1000 的比例稀释,对消毒目标以选自漫泡、喷洒、蒸发的方式进行消毒。
10: 权利要求1的消毒剂,质量控制标准是: 外观:无色澄明液体,有泡沫和刺激性气味 砷:≤10ppm(A 3 5+ ) 重金属:≤5ppm 稳定期(T 90 ):≥1.5年。

说明书


一种可杀灭非典肺炎冠状病毒的消毒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杀灭非典肺炎冠状病毒的消毒剂,该消毒剂是以适当比例(1∶2.5---1∶6)组成的过氧乙酸复合物溶液,使用时用水以1∶100---1000的比例稀释,对消毒目标以浸泡喷洒,蒸发等方式进行消毒,可杀灭导致非典肺炎的冠状病毒。

    背景技术:

    以过氧化氢、过氧乙酸为成分的高稳定复合体系消毒剂,是一种主要用于医院、公共场所、畜牧养殖场、家庭、公用供水系统、污染物处理等方面的消毒剂。可有效杀灭各种常见病原体。

    过氧化氢、过氧乙酸高稳定复合消毒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助剂工业的发展在克服原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作为单一活性成分消毒剂的不足而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消毒剂。由于各种活性介质助剂的发展,使得原先不可能稳定共存的体系得以实现。十几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加深,其杀灭微生物的效力不断提高,稳定期也不断延长,已成为一种高效,成熟的实用型产品。

    目前北美和欧洲的主要消毒剂生产企业均生产该类产品,过氧复合消毒剂以化学稳定平衡原理将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表面活性剂、络合剂和附着剂各成份融为一体的体系。其杀灭微生物的能力是同浓度过氧乙酸的4-6倍,二氧化氯的3-5倍,更远超过传统地醛类、酚类、季胺盐类消毒剂。并且在常温下贮存稳定,使用后在环境中全部降解,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及损害。

    随着本类产品的开发成功,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美国环保署于1989年批准用于物品表面消毒,后逐渐批准用于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医院和公共场所空间消毒、家庭消毒、交通工具和饮水系统的净化消毒。1996年批准用于肾脏渗洗设备和各种医疗导管的消毒灭菌。欧洲各国也逐渐批准了以上各项用途。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本产品作为疫病暴发期间的各种专业消毒,尤其是空间和硬表面消毒。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通用型消毒剂多以杀菌为主,在常规使用浓度下对病毒、衣原体等微生物体杀灭作用较差,或者说只有钝化作用。而国内高效消毒剂只有二氧化氯和单组分过氧乙酸溶液,目前病原体和感染链又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消毒剂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2003年在世界范围,特别是中国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使研制开发具有抑制和灭杀非典型性肺炎冠状病毒作用的的消毒剂具有重要意义,寻找一种稳定、高效、副作用小、适用广泛同时具有抑制和灭杀非典型性肺炎冠状病毒作用的的消毒剂构成了本发明的内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过氧化氢、过氧乙酸复合物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剂。

    本发明还提供该消毒剂的新的应用,即:使用该消毒剂抑制和灭杀非典型性肺炎冠状病毒。

    本发明还提供该消毒剂的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本发明的消毒剂的主要组成为过氧化氢和过氧乙酸组成的复合体系,用结构式代表为:H2O2+CH3COOH和CH3COOOH+H2O的氧化共存平衡体系,其他组成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10-12),阳离子型高分子增稠剂,大分子络合剂(分子量≥4000),过氧戊二酸,羟基喹啉,其余量为水。

    本发明的消毒剂优选的配方组成为:

    过氧化氢25-30%

    冰乙酸8-12%

    烷基醇聚氧乙烯醚1-3%

    聚乙烯吡咯烷酮3-5%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0.01-0.1%

    过氧戊二酸2-4%

    羟基喹啉0.3-0.5%

    其余量为水。

    以上百分比是重量百分比。

    本发明的消毒剂是一个多成分的稳定协同体系。根据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各自的敏感浓度(MBC)设计的最佳比例(1∶5)。当将过氧化氢浓度提高至过氧乙酸浓度的5倍时,体系可得到最高的氧化-还原单位,而氧化能力正是本类消毒剂的作用基础。

    本发明的消毒剂制造步骤如下:

    精密称量原料,主原料过氧化氢和冰乙酸混合搅拌,加入其他原料,停止反应,灌装,包装。

    具体的步骤可以是:将过氧化氢25-30%、冰乙酸8-12%、烷基醇聚氧乙烯醚1-3%、聚乙烯吡咯烷酮3-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0.01-0.1%的原料混合,进行反应,加水到总量,测过氧乙酸为4.5-5.5时,加入过氧戊二酸2-4%,羟基喹啉0.3-0.5%混合均匀即可。

    制造原理是比较简单的,但控制反应的动态平衡和各种辅助成份的加入,在过程中只是一段范围很窄的“点”条件,稍有偏离,整批产品即报废。工艺核心点为:

    PH:2.2---2.75。

    E°=2.16V:加入反应控制剂。

    E°=2.18V:加入表面活性剂和络合剂。

    C Ch3cooh/c H2O2=1.0/4.75时:降温并停止全过程。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包装材料的选择和设计:

    (1)要耐受几乎是氧化电位最高的化学物的破坏。

    (2)适应动态平衡的反应过程和较高的蒸气压,既能排释微量气体,但又必须保证不流出液体,并保证气体只是单向释放。这样,就要求必须严格选择固定分子量范围的PP及PE材料注压包装桶,用力学平衡方法设计形状和角弧度,并选择半透膜释气材料。

    本发明选用的最佳分子量的大分子络合剂,得到常温下可稳定贮存的产品,本发明选用的阳离子型高分子增稠剂,使产品使用后在硬表面的直接活性可存留1-1.5小时;

    本发明的消毒剂经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明在0.02%以上浓度时,可杀灭非典冠状病毒;同时中大第三附属临床医院传染病科实验证明对肝炎病毒在0.03%以上浓度时,可完全杀灭乙肝病毒。本发明的消毒剂在0.002~1.0%浓度可杀灭各种常见致病原如细菌、真菌、病毒和顽固性芽胞如炭疽杆菌。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特点为:

    (1)与其它各类消毒剂相比,具有最强的杀灭微生物的效力。两种活性成份稳定地融合为一体,达到更强效的消毒作用。以过氧乙酸含量等同的释液比较,复合体系的作用提高了4-5倍。0.002-1.0%浓度可杀灭各种常见致病原如细菌、真菌、病毒和顽固性芽胞如炭疽杆菌。

    (2)具有自蒸发性和渗透性,可发挥作用至各个死角;

    (3)过氧化氢、过氧乙酸含量在5∶1的情况下,具有最佳互增效作用,可减少杀灭病原体所需的时间。

    (4)充分延长保存时间,使产品的稳定保存期达到1.5年以上,克服普通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保存期只有几天至几周的缺陷。

    (5)为一种真正的环保型消毒剂,作用完成后即分解为水和氧氧等。对人和动物的刺激性极低,不产生三氯甲烷等致癌物,本产品发生作用的同时即自我降解,无需二次清洗,也不对环境构成任何损害。

    以下为本发明的消毒剂对于SARS-COV(非典冠状病毒)具有杀灭作用的实验研究报告

    实验方法:

    一、材料:

    1、A液:5%本发明消毒剂,称为:欧替克,B液:10%二氯乙酸作为对照:

    2、无菌标准硬水:硬度342mg/L,用于稀释欧替克与二氯乙酸:

    3、稀释液:2%小牛血清的MEM:

    4、细胞:VeroE6;

    5、病毒:SARS-COV。

    二、方法:微量细胞病变法

    1、用已预先灭菌的标闪硬水将5%欧替克(A液)依次进行稀释:

    1∶5→1∶10→1∶50→1∶100→1∶250→1∶500→1∶1000∶

    2、用已预先灭菌的标准硬水将10%二氯乙酸(B液)依次进行稀释:

    1∶5→1∶10→1∶50→1∶100→1∶200

    3、将己稀释好的各稀释度的欧替克或二氯乙酸0.5ml加入0.5mlSARS-COV,混匀作用10min:

    4、病毒对照混合液:0.5ml无菌硬水加入0.5mlSARS-COV,混匀作用10min;

    5、欧替克或二氯乙酸与SARS-COV的混合液用2%小牛血清的MEM稀释液依次10倍稀释:1∶10-1→1∶10-2→1∶10-3→1∶10-4→1∶10-5;病毒对照稀释方法同上;

    6、按常规方法消化细胞,配制VeroE6细胞悬液,并将细胞悬液加入到无菌96孔微量细胞板中,每孔0.1ml;

    7、将己稀释好的混合液从高稀释度至低稀释度依次加入到已加VeroE6细胞的96孔微量细胞板中,每孔0.1ml;

    8、置5%CO236℃CO2孵箱培养。

    三、结果观察与分析:

    1、次日起观察结果,至病毒对照出现稳定病变(CPE)时记录结果,出现致细胞毒性记录“毒性”,未出现细胞病变记录“CPE-”,出现细胞病变记录为“CPE+”;

    实验结果见表1-7:

                      实验结果观察记录表(1)

                                   实验日期:2003年10月11日

                                   观察日期:2003年10月16日

                                        结果  A1原液  10-1  10-2  10-3  10-4  10-5  A2原液  10-1  10-2  10-3  10-4  10-5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1∶5稀释液灭活病毒后未发现致细胞病变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1∶10稀释液灭活病毒后未发现致细胞病变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

    说明:A液为5%欧替克:依次用消毒硬水按以下比例进行稀释

          A1:1∶5稀释液.5ml+0.5mlSARS-COV作用10min后依次10倍稀释

          A2:1∶10稀释液0.5ml+0.5mlSARS-COV作用10后依次10倍稀释

                            实验结果观察记录表(2)

                                       实验日期:2003年10月11日

                                       观察日期:2003年10月16日

                                            结果    A3原液    10-1    10-2    10-3    10-4    10-5    A4原液    10-1    10-2    10-3    10-4    10-5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1∶50稀释液灭活病毒后未发现致细胞病变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1∶100稀释液灭活病毒后未发现致细胞病变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

    说明:

    A3:1∶50稀释液.0.5ml+0.5mlSARS-COV作用10min后依次10倍稀释

    A4:1∶100稀释液0.5ml+0.5mlSARS-COV作用10后依次10倍稀释

                         实验结果观察记录表(3)

                                   实验日期:2003年10月11日

                                   观察日期:2003年10月16日

                                     结果    A5原液    10-1    10-2    10-3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1∶200稀释液灭活病毒后未发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CPE-CPE-CPE-CPE-CPE-CPE-CPE-CPE-

        10-4    10-5    V对原液    10-1    10-2    10-3    10-4    10-5CPE-CPE-CPE-CPE-CPE-CPE-CPE-CPE-现致细胞病变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病毒对照滴度为:4.0logTCID50/100ul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

    说明:

    A5:1∶200稀释液.0.5ml+0.5mlSARS-COV作用10min后依次10倍稀释

    V(病毒)对照:消毒硬水0.5ml+0.5mlSARS-COV作用10min后依次10倍稀释

                         实验结果观察记录表(4)                              2

                                   实验日期:2003年10月11日

                                   观察日期:2003年10月16日

                                         结果    B1原液    10-1    10-2    10-3    10-4    10-5    B2原液    10-1    10-2    10-3    10-4    10-5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1∶10稀释液灭活病毒后未发现致细胞病变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1∶20稀释液灭活病毒后未发现致细胞病变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

    说明:B液为10%二氯乙酸:依次用消毒硬水按以下比例进行稀释

    B1:1∶10稀释液.0.5ml+0.5mlSARS-COV作用10min后依次10倍稀释

    B2:1∶20稀释液0.5ml+0.5mlSARS-COV作用10min后依次10倍稀释

                               实验结果观察记录表(5)

                                       实验日期:2003年10月11日

                                       观察日期:2003年10月16日

                                      结果    B3原液    10-1    10-2    10-3    10-4    10-5    B2原液    10-1    10-2    10-3    10-4    10-5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1∶100稀释液灭活病毒后未发现致细胞病变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1∶200稀释液灭活病毒后未发现致细胞病变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

    说明:

    B3:1∶100稀释液.0.5ml+0.5mlSARS-COV作用10min后依次10倍稀释

    B4:1∶200稀释液0.5ml+0.5mlSARS-COV作用10min后依次10倍稀释

                       实验结果观察记录表(6)                                        2

                                        实验日期:2003年10月11日

                                        观察日期:2003年10月16日

                                      结果    A6原液    10-1    10-2    10-3    10-4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1∶250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

        10-5    A7原液    10-1    10-2    10-3    10-4    10-5CPE-CPE-CPE-CPE-CPE-CPE-CPE-CPE-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1∶500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

    说明:A液为5%欧替克:依次用消毒硬水按以下比例进行稀释

    A6:1∶250稀释液.0.5ml+0.5mlSARS-COV作用10min后依次10倍稀释

    A7:1∶500稀释液0.5ml+0.5mlSARS-COV作用10min后依次10倍稀释

                                实验结果观察记录表(7)

                                      实验日期:2003年10月11日

                                      观察日期:2003年10月16日

                                          结果    A8原液    10-1    10-2    10-3    10-4    10-5    V对原    液    10-1    10-2    10-3    10-4    10-5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1∶1000稀释液灭活病毒后于10-2稀释列发现2孔细胞病变(CPE+)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毒性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病毒对照滴度为:4.25logTCID50/100ul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CPE-

    说明:

    A8:1∶1000稀释液.0.5ml+0.5mlSARS-COV作用10min后依次10倍稀释

    V(病毒)对照:消毒硬水0.5ml+0.5mlSARS-COV作用10min后依次10倍稀释

    本发明的消毒剂,主要用途是:用作

    (1)大范围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消毒;

    (2)常规性高密度人群公共场所车站、机场及各种交通工具的消毒;

    (3)特殊要求场所如医院及医疗垃圾的消毒;

    (4)海关进出口车辆等消毒;

    (5)饮用水源及供水系统的消毒;

    (6)家庭橱、卫空间消毒;

    (7)养殖农场的消毒;

    (8)海产养殖消毒;

    (9)体育器械及其他消费性场所的消毒;

    (10)办公室场所、文化娱乐场所等的消毒。

    本发明的消毒剂,质量控制标准是:

    外观:无色澄明液体,有泡沫和刺激性气味

    砷:≤10ppm(A35+)

    重金属:≤5ppm

    稳定期(T90):≥1.5年

    本发明的消毒剂,使用方法是:

    使用时用水以1∶100---1000的比例稀释,对消毒目标以浸泡喷洒,蒸发等方式进行消毒,可杀灭导致非典肺炎的冠状病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处方组成:

    过氧化氢25%

    冰乙酸10%

    烷基醇聚氧乙烯醚2%

    聚乙烯吡咯烷酮4%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0.05%

    过氧戊二酸3%

    羟基喹啉0.4%

    其余量为水

    制法:

    将过氧化氢、冰乙酸、烷基醇聚氧乙烯醚、聚乙烯吡咯烷酮、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的原料混合,进行反应,加水到总量,测过氧乙酸为4.5-5.5时,加入过氧戊二酸,羟基喹啉混合均匀即可。

    实施例2

    处方组成:

    过氧化氢30%

    冰乙酸10%

    烷基醇聚氧乙烯醚2%

    聚乙烯吡咯烷酮4%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0.05%

    过氧戊二酸3%

    羟基喹啉0.4%

    其余量为水

    制法:

    将过氧化氢、冰乙酸、烷基醇聚氧乙烯醚、聚乙烯吡咯烷酮、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的原料混合,进行反应,加水到总量,测过氧乙酸为4.5-5.5时,加入过氧戊二酸,羟基喹啉混合均匀即可。

一种可杀灭非典肺炎冠状病毒的消毒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种可杀灭非典肺炎冠状病毒的消毒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种可杀灭非典肺炎冠状病毒的消毒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可杀灭非典肺炎冠状病毒的消毒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可杀灭非典肺炎冠状病毒的消毒剂.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杀灭非典肺炎冠状病毒的消毒剂,该消毒剂是以适当比例(12.516)组成的过氧乙酸复合物溶液,使用时用水以11001000的比例稀释,对消毒目标以浸泡喷洒,蒸发等方式进行消毒,可杀灭导致非典肺炎的冠状病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