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眩晕证的药品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品及其生产工艺,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治疗眩晕证的药品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治疗眩晕证的中药,虽然采用了传统的中药理论和临床经验组方,但不科学全面,而且在生产工艺方面没有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疗效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传统的中药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全面、科学的组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更新生产工艺,提供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眩晕证的药品及其生产工艺。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药品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白芍4-6 天麻3-5 龟甲3-5
枸杞2-4 当归2-4 川牛膝3-5
川芎2-4 郁金2-4 地龙1-3
本发明药品采用如下生产工艺:
a.取川芎、当归、郁金加水浸泡过夜,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备用;
b.药渣与地龙、川牛膝、龟甲、枸杞一起水煎三次,分别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5-1.35(50℃);
c.将白芍、天麻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与上述浸膏拌匀,低温干燥(60℃以下),粉碎、过筛,喷入提取的挥发油,混合均匀,装入胶囊中即得。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多属肝的病变,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阳盛体制的人,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亢可发眩晕;忧郁病人,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伤阴,肝阴耗伤,风阳上扰头目也可出现眩晕;烦躁恼怒后肝气郁结加重而眩晕症状也愈加重。气滞导致血痰,阻滞经脉,而致气血不能上蒙于头目上扰心神而发眩晕头痛、失眠等症。由于眩晕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所以一般常须标本兼顾,滋养肝肾和平肝潜阳兼以息风通络治疗。
针对眩晕的主病主因选用白芍、天麻共为君药,白芍苦酸微寒,入肝脾经,有平肝柔肝敛阴的作用,“肝为刚脏”,如肝血亏虚,则肝阳偏亢,肝失柔和,出现肝阳上亢的眩晕证,白芍药既能养血敛阴,又能平肝柔肝的作用,适用于肝血不足,肝阴亏损,肝阳偏亢引起的头晕目眩等证。天麻甘平,入肝经,肝藏血主风,肝血不足则虚风内动,天麻柔润入肝经,有平肝息风定悸之效,是治疗虚风眩晕头痛的良药。两君药共奏滋阴平肝息风之功效。以龟甲、枸杞为臣,龟甲味咸甘,性寒,入肾心经。功擅滋肾补肝,养血明目。历来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视力减退等证。《本草通玄》载枸杞“补肾遗精,水旺则骨强,平而不热,有补水制火之能。”二臣药助君药增强滋阴潜阳功效,从本治疗。佐以当归、川牛膝、川芎、郁金诸药,当归甘平性温,入心、肝、脾经,补血活血行气,《纲目》记载“治头痛,心腹诸痛”。川牛膝入肝、肾经,性善下行,直达肝肾二经,有滋补肝肾,逐瘀通经之功效。川芎气温味辛,为血中之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引药上行入脑,血行则瘀散痛止。郁金能入血分而行血中之气,诸佐药活血行气、通络、活络。气血畅通,荣于头目,助君臣药改善淤阻脑络所出现的眩晕。佐以地龙少许行经通络,引导诸药达经入络,则阴虚得滋,阳亢能平,血瘀能化,气滞能行,眩晕得清,合诸药共奏滋养肝肾,平肝潜阳,息风通络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瘀阻脑络证眩晕地治疗。
本发明药品滋养肝肾、平肝潜阳、息风通络。适用于肝阳上亢瘀阻脑络所出现的眩晕、耳鸣、头痛、急躁易怒、烦燥后恼怒加重、失眠、肢麻、面红耳赤、口苦等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处方】白芍125克 天麻100克 龟甲100克
枸杞75克 当归75克 川牛膝100克
川芎75克 郁金75克 地龙50克
【生产工艺】取川芎、当归、郁金加10倍量水浸泡过夜,水蒸气蒸馏4小时,提取挥发油备用。药渣与地龙、川牛膝、龟甲、枸杞一起水煎三次,加水量依次为8、6、4倍,提时间依次为3、2、1小时,分别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5-1.35(50℃)。另将白芍、天麻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与上述浸膏拌匀,低温干燥(60℃以下),粉碎、过筛,喷入提取的挥发油,混合均匀,装入胶囊(0.25g/粒)中即得。
实施例2
【处方】白芍300克 天麻300克 龟甲300克
枸杞200克 当归200克 川牛膝300克
川芎200克 郁金200克 地龙100克
按照实施例1的生产工艺制得1.0g/粒胶囊。
实施例3
【处方】白芍500克 天麻500克 龟甲500克
枸杞400克 当归400克 川牛膝500克
川芎400克 郁金400克 地龙300克
按照实施例1的生产工艺制得0.25g/粒胶囊。
本发明药品对眩晕、耳鸣等肝阳上亢、瘀阻脑络证候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结果表明,本发明对眩晕、耳鸣等肝阳上亢、瘀阻脑络证候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经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表1(+++重度眩晕症状、++中度眩晕症状、+轻度眩晕症状、±偶尔眩晕症状、-无眩晕症状)症状 N 治疗前 治疗后 U P +++ ++ + ± - +++ ++ + ± -眩 晕12054 54 12 0 01 13 54 4 48 12.0 <0.01耳 鸣1203 42 50 1 240 3 28 3 86 8.82 <0.01烦躁恼怒12011 31 46 1 310 8 30 3 79 6.75 <0.01加 重120头 胀 痛1201 48 52 0 190 5 35 3 77 8.66 <0.01头 刺 痛1203 17 17 0 830 3 9 3 105 3.73 <0.01急躁易怒12010 24 46 1 390 8 24 6 82 6.21 <0.01面红目赤1204 16 41 2 570 1 17 1 101 6.23 <0.01□ 苦1203 20 47 1 490 1 19 2 98 6.87 <0.01失 眠1209 28 39 2 420 7 22 4 87 6.40 <0.01呕 吐1204 4 18 0 940 0 5 11 14 3.88 <0.01肢 麻12012 20 38 2 480 9 28 3 80 4.74 <0.01五心烦热1202 11 38 2 670 0 14 2 104 5.51 <0.01小 便 赤1200 14 27 1 780 0 5 3 112 5.60 <0.01大便秘结1202 12 32 2 720 1 8 4 107 5.34 <0.01腰膝酸软12012 31 32 1 440 5 38 5 72 5.24 <0.01
本发明药品对舌象、脉象的治疗效果见表2。结果表明本发明药品对舌红、紫暗淤斑、脉眩或涩等病理舌象较明显改善作用,经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表2n 舌象 脉象紫暗或瘀斑 舌红 淡红 脉眩 脉涩 脉和缓治疗前120 39 67 14 98 20 2治疗后120 8 22 90 29 8 83P(X2) <0.01(98.7) <0.01(119.8)
本发明药品对血压、心率、失眠的治疗效果见表3。结果表明有明显的降低血压、心率、改善睡眠时间作用,经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比较p<0.01。
表3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收缩压(Kpa) 120 19.2±4.19 17.5±3.33 9.35 <0.01舒张压(Kpa) 120 12.6±2.41 10.4±1.3 7.76 <0.01心率(次/分) 120 81.1±10.3 77.9±7.42 5.86 <0.01睡眠时间(h) 120 6.1±1.68 7.1±1.37 9.54 <0.01
本发明药品对血三脂的改善效果(X±SD)见表4。结果表明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脂作用,经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表4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胆固醇 (mmol/L) 120 501±1.15 4.6±0.79 8.28 <0.01 甘油三脂 (mmol/L) 120 1.5±0.64 1.3±0.63 5.54 <0.01
本发明药品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效果(X±SD)见表5。结果表明有明显的降低血浆比粘度、改善红细胞压积作用,经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表5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血浆粘度 40 1.9±0.22 1.7±0.13 5.24 <0.01 红细胞压积 40 0.50±0.07 0.40±0.07 3.31 <0.01 全血比粘度 40 5.2±0.65 4.4±0.68 7.14 <0.01
本发明药品对心电、颈椎片等检测指标的影响见表6。结果表明对心电及颈椎片无明显改善作用,经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1。
表6 心电 颈椎片 N 正常 异常 N 正常 异常治疗前 53 39 14 24 0 24治疗后 53 41 12 24 1 23P >0.01 >0.01
中医证候与疗效相关性见表7。由表7秩和检验分析可以看出,本品对肝阳上亢及瘀阻脑络两证候均有较好的疗效,经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1。
表7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U p
肝阳上亢 74 12 25 33 4
0.39 >0.01
痰阻脑络 46 10 10 22 4
病情与疗效相关性分析见表8。由表8检验分析可以看出,眩晕症状之轻重与疗效无明显相关性,说明本品对轻、中、重三种眩晕症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组间比较无显著性。
表8
轻 中 重 Hc P
(+) (+) (+++)
治愈 1 13 8
显效 4 10 21
2.06 >0.05
有效 6 27 22
无效 1 4 3
安全性评价:
A、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肝功 肾功
N N
正常 异常 正常 异常
治前 80 80 0 60 57 2
治后 80 80 0 60 58 2
P >0.01 >0.01
B、对血常规的影响
血常规 血常规
N N
正常 异常 正常 异常
治前 80 78 2 80 66 14
治后 80 78 2 80 74 6
P >0.01 >0.05
由A、B可见,本发明药品对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影响,临床观察也末发现毒副作用,说明本品临床应用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