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HIT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1497945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7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1090552.1

申请日:

2016.11.30

公开号:

CN106531834A

公开日:

2017.03.2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L 31/074申请日:20161130|||公开

IPC分类号:

H01L31/074(2012.01)I; H01L31/0352; H01L31/18

主分类号:

H01L31/074

申请人:

华中科技大学

发明人:

曾祥斌; 郭富城; 徐素娥; 李寒剑; 丁佳; 王文照; 王硕; 付永胜; 胡一说; 周广通; 吴少雄

地址: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代理人:

方可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HIT(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该电池的组成包括N型单晶硅衬底(N‑c‑Si)、本征氢化非晶硅层(a‑Si:H)、低氢气稀释比(RH)的P型微晶硅层、高RH的P型微晶硅层、ITO(indium tin oxide)透明导电薄膜、正面栅线电极、DBRs(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s)、背电极。DBRs是由三层重掺杂N型非晶硅薄膜和氮化硅薄膜构成。本发明优化了HIT太阳能电池窗口层和背反射层的结构,能够大大提升电池对近红外光的吸收,降低串联电阻,提升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进而提升太阳能电池效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HIT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N型单晶硅衬底(5)、本征氢化非晶硅层(4)、第一P型微晶硅层(3)、第二P型微晶硅层(2)、第一ITO透明导电薄膜(1)、正面栅线电极(9)、第二ITO透明导电薄膜(10)和背电极(6);在N型单晶硅衬底(5)的一面依次附着有本征氢化非晶硅层(4)、第一P型微晶硅层(3)、第二P型微晶硅层(2)和第一ITO透明导电薄膜(1),在N型单晶硅衬底(5)的另一面附着有第二ITO透明导电薄膜(10),在第二ITO透明导电薄膜(10)上设置有背电极(6);正面栅线电极(9)设置在第一ITO透明导电薄膜(1)上;所述第二P型微晶硅层的氢气稀释比RH大于所述第一P型微晶硅层的氢气稀释比RH。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HIT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HIT太阳能电池还包括设置在第二ITO透明导电薄膜(10)上的DBRs,所述DBRs包括:依次附着在第二ITO透明导电薄膜(10)上的第一N型非晶硅薄膜、第一氮化硅薄膜,第二N型非晶硅薄膜、第二氮化硅薄膜,第三N型非晶硅薄膜和第三氮化硅薄膜。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HIT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P型微晶硅层的厚度为4nm~10nm;第二P型微晶硅层的厚度为15nm~40nm。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HIT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DBRs中,第一N型非晶硅薄膜、第二N型非晶硅薄膜和第三N型非晶硅薄膜的厚度da-Si=λ/4na-si,第一氮化硅薄膜、第二氮化硅薄膜和第三氮化硅薄膜的厚度其中λ为波长,na‐Si为N+非晶硅层的折射率,为氮化硅层的折射率。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HIT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N型非晶硅薄膜、第二N型非晶硅薄膜和第三N型非晶硅薄膜的厚度为57nm~78nm,第一氮化硅薄膜、第二氮化硅薄膜和第三氮化硅薄膜的厚度为99nm~136nm。6.一种HIT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清洗硅片并制备绒面,得到洁净并具有绒面的单晶硅片A; -->(2)采用H等离子钝化A的上表面、并用PECVD在A的上表面制备本征非晶硅层,得到带有本征非晶硅薄膜的硅片B;(3)在PECVD系统中通入SiH4、H2和BH3,并在B的上表面制备低RH的P型微晶硅层,得到的硅片C;(4)在PECVD系统中通入SiH4、H2和BH3,在C的上表面制备高RH的P型微晶硅层,得到的硅片D;(5)在D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制备ITO透明导电薄膜后获得硅片E;(6)用掩膜板遮住E的部分下表面,采用PECVD的方法,在E的下表面依次沉积厚度为57nm~78nm重掺杂的N型非晶硅和厚度为99nm~136nm氮化硅;并重复两次后获得带DBRs的硅片F;(7)在F的上表面制备铝栅电极后获得H;(8)用掩模板遮住H的下表面制备了DBRs的区域,在H的下表面制备金属铝背电极,获得带DBRs的HIT太阳能电池。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BH3/SiH4=0.01~0.03,SiH4/(H2+SiH4)=0.7%~1.5%,时间30s~60s,功率80W~120W,温度150℃~200℃,真空室压强保持在80Pa~150Pa,流量控制在30sccm~60sccm。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BH3/SiH4=0.01~0.03,SiH4/(H2+SiH4)=0.3%~0.5%,时间150s~300s,功率80W~120W,温度150℃~200℃,真空室压强保持在80Pa~150Pa,流量控制在30sccm~60sccm。 -->

说明书

一种HIT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制造技术领域,也属于新能源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带DBRs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s,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的HIT(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带有本征薄层的异质结)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发展之本。本世纪人类面临着实现经济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在有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下人类如何进行可持续
发展已成为全球热点问题。人类一切活动均离不开能源,社会发展依赖能源。常规能源如
煤、石油和天然气匮乏不足,可支撑全球发展时间不多,更重要的是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带
来了如土地资源被毁、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
太阳能清洁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符合未来新能源的发展
要求。

目前,占主流的太阳能电池仍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虽然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转
换效率目前已达到25%左右,但是成本还是太贵,原因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需要经过高温
扩散工艺形成PN结,还需要许多复杂工艺来获得高转换效率。为了降低成本,同时保持高转
换效率,采用非晶硅/单晶硅异质结是很好的选择。HIT太阳能电池采用非晶硅薄膜/单晶硅
衬底异质结结构,综合了单晶硅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优点,是充分发挥各自长处的最佳
设计。

HIT太阳能电池一般通过PECVD(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制备。其P型窗口层在低氢气稀释比(RH)下制备,其光透
过率和电导率都比较低;而在高RH下制备,高能氢等离子会对本征非晶硅层造成损伤,使得
界面复合增加。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HIT太阳能电池效率,旨在解决P型
窗口层性能不佳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HIT太阳能电池,包括:N型单晶硅衬底、本征氢化非晶硅层、第
一P型微晶硅层、第二P型微晶硅层、第一ITO透明导电薄膜、正面栅线电极、第二ITO透明导
电薄膜和背电极;在N型单晶硅衬底的一面依次附着有本征氢化非晶硅层、第一P型微晶硅
层、第二P型微晶硅层和第一ITO透明导电薄膜,在N型单晶硅衬底的另一面附着有第二ITO
透明导电薄膜,在第二ITO透明导电薄膜上设置有背电极;正面栅线电极设置在第一ITO透
明导电薄膜上;所述第二P型微晶硅层的氢气稀释比RH大于所述第一P型微晶硅层的氢气稀
释比RH。

更进一步地,HIT太阳能电池还包括设置在第二ITO透明导电薄膜上的DBRs,所述
DBRs包括:依次附着在第二ITO透明导电薄膜上的第一N型非晶硅薄膜、第一氮化硅薄膜,第
二N型非晶硅薄膜、第二氮化硅薄膜,第三N型非晶硅薄膜和第三氮化硅薄膜。

更进一步地,第一P型微晶硅层的厚度为4nm~10nm;第二P型微晶硅层的厚度为
15nm~40nm。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DBRs中,第一N型非晶硅薄膜、第二N型非晶硅薄膜和第三N型
非晶硅薄膜的厚度da-Si=λ/4na-si,第一氮化硅薄膜、第二氮化硅薄膜和第三氮化硅薄膜的
厚度其中λ为波长,na‐Si为N+非晶硅层的折射率,为氮化硅层的折射
率。

更进一步地,第一N型非晶硅薄膜、第二N型非晶硅薄膜和第三N型非晶硅薄膜的厚
度为57nm~78nm,第一氮化硅薄膜、第二氮化硅薄膜和第三氮化硅薄膜的厚度为99nm~
136n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HIT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清洗硅片并制备绒面,得到洁净并具有绒面的单晶硅片A;

(2)采用H等离子钝化A的上表面、并用PECVD在A的上表面制备本征非晶硅层,得到
带有本征非晶硅薄膜的硅片B;

(3)在PECVD系统中通入SiH4、H2和BH3,并在B的上表面制备低RH的P型微晶硅层,得
到的硅片C;

(4)在PECVD系统中通入SiH4、H2和BH3,在C的上表面制备高RH的P型微晶硅层,得到
的硅片D;

(5)在D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制备ITO透明导电薄膜后获得硅片E;

(6)用掩膜板遮住E的部分下表面,采用PECVD的方法,在E的下表面依次沉积厚度
为57nm~78nm重掺杂的N型非晶硅和厚度为99nm~136nm氮化硅;并重复两次后获得带DBRs
的硅片F;

(7)在F的上表面制备铝栅电极后获得H;

(8)用掩模板遮住H的下表面制备了DBRs的区域,在H的下表面制备金属铝背电极,
获得带DBRs的HIT太阳能电池。

更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BH3/SiH4=0.01~0.03,SiH4/(H2+SiH4)=0.7%~
1.5%,时间30s~60s,功率80W~120W,温度150℃~200℃,真空室压强保持在80Pa~
150Pa,流量控制在30sccm~60sccm。

更进一步地,在步骤(4)中,BH3/SiH4=0.01~0.03,SiH4/(H2+SiH4)=0.3%~
0.5%,时间150s~300s,功率80W~120W,温度150℃~200℃,真空室压强保持在80Pa~
150Pa,流量控制在30sccm~60sccm。

本发明通过优化P型窗口层既能减小对本征层的损伤,又能减少P型窗口层对光的
吸收和提高导电性。并在电池的背表面设计一个DBRs,可以提高HIT太阳能电池对800nm~
1100nm波段范围的光的吸收,进而能有更高的量子效率,提高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使电池
的转换效率有明显的提升。从而HIT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更加接近传统晶体硅太阳能
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带DBRs的HIT太阳电池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第一ITO透明导电薄
膜,2为高RH的P型微晶硅层,3为低RH的P型微晶硅层,4为本征氢化非晶硅层,5为N型单晶硅
衬底,6为背电极,7为重掺杂N型非晶硅薄膜,8为氮化硅薄膜,9为正面Al栅线电极,10为第
二ITO透明导电薄膜。

图2带DBRs的HIT太阳电池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
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当前HIT太阳能电池对近红外光的吸收不足,设计了一种
DBRs背反射结构;以及对HIT太阳能电池窗口层进行优化,来降低界面缺陷,减小窗口层对
光的吸收,并提高导电率,可以有效的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

HIT太阳能电池对800nm~1100nm波段范围内的太阳光吸收系数较低。在电池的背
表面设计一个DBRs,可以提高HIT太阳能电池对这个波段范围的光的吸收,进而能有更高的
量子效率,提高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使电池的转换效率有明显的提升。由N+-a-Si/Si3N4薄
膜构成的DBRs结构,其中da-Si=λ/4na-si,da-Si为N+非晶硅层的厚度,λ为波
长,na‐Si为N+非晶硅层的折射率(约为3.5),为氮化硅层的厚度,为氮化硅层的折
射率(约为2.02)。该结构对800nm~1100nm的光的反射率达到70%~90%,使得N型晶硅衬
底能够更好的吸收该波段范围内的光,从而其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更加接近传统晶体硅太阳
能电池。

HIT太阳能电池中N型单晶体硅衬底作为吸收层,因此要减少P型窗口层对光的吸
收。P型窗口层的晶化率越高,其导电性越好,吸收系数越小。通过控制氢气稀释比可以控制
P型窗口层的晶化率,且氢气稀释比越大,其晶化率越高。但是,过高的氢气稀释比会对底下
的本征层造成损伤。因此,通过先制备一层低RH的P型微晶硅层,然后在其上制备高氢RH的P
型微晶硅层。这样,既能减小对本征层的损伤,又能减少P型窗口层对光的吸收和提高导电
性。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HIT太阳能电池,包括:N型单晶硅衬底(N-c-Si)5、
本征氢化非晶硅层(a-Si:H)4、第一P型微晶硅层3、第二P型微晶硅层2、第一ITO(indium
tin oxide)透明导电薄膜1、正面栅线电极9、第二ITO透明导电薄膜10、背电极6;在N型单晶
硅衬底5的一面依次附着有本征氢化非晶硅层4、第一P型微晶硅层3、第二P型微晶硅层2和
第一ITO透明导电薄膜1,在N型单晶硅衬底5的另一面附着有第二ITO透明导电薄膜10,在第
二ITO透明导电薄膜10上设置有背电极6;正面栅线电极9设置在第一ITO透明导电薄膜1上。
其中,第二P型微晶硅层的RH大于第一P型微晶硅层的RH。

HIT太阳能电池中N型单晶体硅衬底作为吸收层,因此要减少P型窗口层对光的吸
收。P型窗口层的晶化率越高,其导电性越好,吸收系数越小。通过控制氢气稀释比可以控制
P型窗口层的晶化率,且氢气稀释比越大,其晶化率越高。但是,过高的氢气稀释比会对底下
的本征层造成损伤。因此先在本征层上制备低RH的第一P型微晶硅层,来减小对H等离子体
对本征层的损伤;再制备高RH的第二P型微晶硅层,来提高窗口层的电导率和光透过率。

在本发明中,HIT太阳能电池还包括DBRs,设置在第二ITO透明导电薄膜10上;且
DBRs是由三层重掺杂N型非晶硅薄膜7和氮化硅薄膜8相互交叠构成,即在第二ITO透明导电
薄膜10上依次附着有第一N型非晶硅薄膜、第一氮化硅薄膜,第二N型非晶硅薄膜、第二氮化
硅薄膜,第三N型非晶硅薄膜和第三氮化硅薄膜。

针对HIT太阳能电池对800nm~1100nm波段范围内的太阳光吸收系数较低。在电池
的背表面设计一个DBRs,可以提高HIT太阳能电池对这个波段范围的光的吸收,进而能有更
高的量子效率,提高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使电池的转换效率得到提升。

所述的HIT太阳能电池,从正面到背面,依次为正面Al栅线电极9、ITO透明导电薄
膜1、高RH的P型微晶硅层2、低RH的P型微晶硅层3、本征氢化非晶硅层4、N型单晶硅衬底5、ITO
透明导电薄膜10、第一N型非晶硅薄膜、第一氮化硅薄膜、第二N型非晶硅薄膜、第二氮化硅
薄膜、第三N型非晶硅薄膜、第三氮化硅薄膜。HIT太阳能电池,低RH的P型微晶硅层的厚度为
4nm~10nm;高RH的P型微晶硅层的厚度为15nm~40nm;N+非晶硅层的厚度为57nm~78nm,氮
化硅的厚度为99nm~136nm。低RH的P型微晶硅层的作用主要是保护本征非晶硅层,太厚会
增加电池的串联电阻和光学损失,太薄又起不到保护的作用;高RH的P型微晶硅层需要一定
厚度来形成PN结的势垒区,太厚也会增加电池的串联电阻和光学损失。选择合适厚度的N+
非晶硅层和氮化硅层,可以增加电池对800nm~1100nm波段范围内的太阳光的吸收。

如图2所示,HIT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清洗硅片并制备绒面,得到洁净并具有绒面的单晶硅片,记作A。

(2)采用H等离子钝化A的上表面、并用PECVD(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在A的上表面制备本征非晶硅层,得到带有本征非晶硅薄膜的硅片,记作B。

(3)在PECVD系统中通入SiH4、H2和BH3,在B的上表面制备低RH的P型微晶硅层,BH3/
SiH4=0.01~0.03,SiH4/(H2+SiH4)=0.7%~1.5%,时间30s~60s,功率80W~120W,温度
150℃~200℃,真空室压强保持在80Pa~150Pa,流量控制在30sccm~60sccm,得到的硅片
记作C;

PECVD系统利用射频辉光放电在两电极间产生低温等离子体,样品置于低气压下
辉光放电的阴极上,利用辉光放电使样品升温到预定的温度,然后通入适量的反应气体,气
体经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等离子体反应,在样品表面形成固态薄膜。

通过控制BH3掺杂浓度、沉积功率、温度、压强和气体流量可以制备高质量P型微晶
硅薄膜,沉积时间主要是用来控制薄膜厚度,SiH4/(H2+SiH4)在0.7%~1.5%这个范围内为
低RH。

(4)在PECVD系统中通入SiH4、H2和BH3,在C的上表面制备高RH的P型微晶硅层,BH3/
SiH4=0.01~0.03,SiH4/(H2+SiH4)=0.3%~0.5%,时间150s~300s,功率80W~120W,温
度150℃~200℃,真空室压强保持在80Pa~150Pa,流量控制在30sccm~60sccm,得到的硅
片记作D;

通过控制BH3掺杂浓度、沉积功率、温度、压强和气体流量可以制备高质量P型微晶
硅薄膜,沉积时间主要是用来控制薄膜厚度,SiH4/(H2+SiH4)在0.3%~0.5%这个范围内为
高RH。

(5)在D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制备ITO透明导电薄膜,得到的硅片记作E;

(6)用掩膜板遮住E的部分下表面,采用PECVD的方法,在E的下表面依次沉积厚度
为57nm~78nm重掺杂的N型非晶硅和厚度为99nm~136nm氮化硅;

(7)重复步骤(6)两次,制备带DBRs的硅片,记作F;

(8)在F的上表面制备铝栅电极,得到H;

(9)用掩模板遮住H的下表面制备了DBRs的区域,在H的下表面制备金属铝背电极,
从而最终得到带DBRs的HIT太阳能电池。

本发明通过优化P型窗口层既能减小对本征层的损伤,又能减少P型窗口层对光的
吸收和提高导电性。并在电池的背表面设计一个DBRs,可以提高HIT太阳能电池对800nm~
1100nm波段范围的光的吸收,进而能有更高的量子效率,提高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使电池
的转换效率有明显的提升。从而HIT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更加接近传统晶体硅太阳能
电池。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
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带DBRs的HIT太阳电池示意图。低RH的P型微晶硅层的
厚度为4nm~10nm;高RH的P型微晶硅层的厚度为15nm~40nm;N+非晶硅层的厚度为57nm~
78nm,氮化硅的厚度为99nm~136nm。

现借助具体实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带DBRs的HIT太阳电池制备技术:

实例1:

(1)采用标准RCA清洗工艺处理N型单晶硅衬底,去除表面的颗粒物、有机物和金属
杂质,其中硅片厚度为250um;并采用1.1wt%NaOH、3vol%IPA和1.1wt%Na2SiO4的混合溶液
在80℃条件下腐蚀N型单晶硅衬底25min,获得洁净并具有绒面的单晶硅片,记作A;

(2)在PECVD系统中通入NH3,用H等离子轰击A的上表面来达到钝化效果,流量控制
在25sccm,真空室压强保持在1Pa,时间30s,功率60W,温度100℃,;在PECVD系统中通入
SiH4,流量控制在40sccm,真空室压强保持在133Pa,时间30s,功率80W,温度180℃,在A的上
表面制备本征氢化非晶硅层,得到B;

(3)在PECVD系统中通入SiH4、H2和BH3,在B的上表面制备低RH的P型微晶硅层,BH3/
SiH4=0.015,SiH4/(H2+SiH4)=0.9%,时间30s,功率100W,温度180℃,真空室压强保持在
100Pa,流量控制在40sccm,得到C;

(4)在PECVD系统中通入SiH4、H2和BH3,在C的上表面制备高RH的P型微晶硅层,BH3/
SiH4=0.015,SiH4/(H2+SiH4)=0.4%,时间150s,功率100W,温度180℃,真空室压强保持在
100Pa,流量控制在40sccm,得到D;

(5)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D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制备80nm的ITO透明导电薄
膜,得到E;

(6)用掩膜板遮住E的部分下表面,采用PECVD的方法,在E的下表面依次沉积厚度
为57nm重掺杂的N型非晶硅和厚度为99nm氮化硅;

(7)重复步骤(6)两次,得到F;

(8)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在F的上表面印刷银浆,膜的厚度为10um,然后低温烧结制
成电极,烧结温度为300℃,时间为2小时,形成铝栅电极,得到G;

(9)用掩模板遮住G的下表面制备了DBRs的区域,在G的下表面,热蒸发制备厚度为
150nm的金属铝背电极,并在H2气氛下退火,退火温度为450℃,退火处理时间为30min,从而
最终得到带DBRs的HIT太阳能电池。

实例2:

(1)采用标准RCA清洗工艺处理N型单晶硅衬底,去除表面的颗粒物、有机物和金属
杂质,其中硅片厚度为250um;并采用1.1wt%NaOH、3vol%IPA和1.1wt%Na2SiO4的混合溶液
在80℃条件下腐蚀N型单晶硅衬底25min,获得洁净并具有绒面的单晶硅片,记作A;;

(2)在PECVD系统中通入NH3,用H等离子轰击A的上表面来达到钝化效果,流量控制
在25sccm,真空室压强保持在1Pa,时间30s,功率60W,温度100℃;在PECVD系统中通入SiH4,
流量控制在40sccm,真空室压强保持在133Pa,时间30s,功率80W,温度180℃,在A的上表面
制备本征氢化非晶硅层,得到B;

(3)在PECVD系统中通入SiH4、H2和BH3,在B的上表面制备低RH的P型微晶硅层,BH3/
SiH4=0.01,SiH4/(H2+SiH4)=0.7%,时间45s,功率100W,温度200℃,真空室压强保持在
150Pa,流量控制在30sccm,得到C;

(4)在PECVD系统中通入SiH4、H2和BH3,在C的上表面制备高RH的P型微晶硅层,BH3/
SiH4=0.02,SiH4/(H2+SiH4)=0.4%,时间225s,功率100W,温度200℃,真空室压强保持在
150Pa,流量控制在30sccm,得到D;

(5)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D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制备80nm的ITO透明导电薄
膜,得到E;

(6)用掩膜板遮住E的部分下表面,采用PECVD的方法,在E的下表面依次沉积厚度
为63nm重掺杂的N型非晶硅和厚度为109nm氮化硅;

(7)重复步骤(6)两次,得到F;

(8)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在F的上表面印刷银浆,膜的厚度为10um,然后低温烧结制
成电极,烧结温度为300℃,时间为2小时,形成铝栅电极,得到G;

(9)用掩模板遮住G的下表面制备了DBRs的区域,在G的下表面,热蒸发制备厚度为
150nm的金属铝背电极,并在H2气氛下退火,退火温度为450℃,退火处理时间为30min,从而
最终得到带DBRs的HIT太阳能电池。

由于制备太阳能电池的步骤是相同的,各个实施例之间的区别仅仅是各个参数的
区别的,为了节省篇幅,上述实例仅仅给出了个别实施例中的参数;具体实例如下表1所示,
表1示出了HIT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实施例。

表1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
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
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HIT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HIT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HIT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HIT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HIT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HIT(HeterojunctionwithIntrinsicThinlayer)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该电池的组成包括N型单晶硅衬底(NcSi)、本征氢化非晶硅层(aSi:H)、低氢气稀释比(RH)的P型微晶硅层、高RH的P型微晶硅层、ITO(indiumtinoxide)透明导电薄膜、正面栅线电极、DBRs(DistributedBraggreflectors)、背电极。D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