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先简支后连续的体外预应力连续梁桥T形截面施工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先简支后连续的体外预应力连续梁桥T形截面施工工艺.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42808A43申请公布日20110112CN101942808ACN101942808A21申请号201010298906822申请日20100930E01D21/00200601E01D101/2820060171申请人长沙理工大学地址410004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72发明人李传习杨美良夏桂云邓继华董创文74专利代理机构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43114代理人颜勇54发明名称一种先简支后连续的体外预应力连续梁桥T形截面施工工艺57摘要一种先简支后连续的体外预应力连续梁桥T形截面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预制混凝土T梁,张拉体内预应力束;B、架设混。
2、凝土T梁逐孔架设混凝土T梁就位后,穿体外预应力束;C、浇注混凝土T梁浇注墩顶处梁端湿接头在纵向形成结构连续;横向通过翼板及横隔板之间的现浇湿接缝在横向连成整体,然后第一次张拉体外预应力束;D、桥面系施工后,再次张拉体外预应力束,本发明采用上述施工工艺具有预应力束更换方便、摩阻损失小,梁体起吊重量轻、易于装配化施工,桥面铺装层厚度薄的特点。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2页CN101942814A1/1页21一种先简支后连续的体外预应力连续梁桥T形截面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预制混凝土T梁,张拉体内预应力束;B、架设混凝土T。
3、梁逐孔架设混凝土T梁就位后,穿体外预应力束;C、浇注混凝土T梁湿接缝浇注墩顶处梁端湿接头在纵向形成结构连续;横向通过翼板及横隔板之间的现浇湿接缝在横向连成整体,然后第一次张拉体外预应力束;D、桥面系施工后,再次张拉体外预应力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穿体外预应力束步骤包括,首先将体外预应力束安装在横隔板的体外预应力孔道、跨间转向块的转向装置和墩顶转向块的转向装置内,然后将体外预应力束的两端固定在锚固块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预制混凝土T梁时在混凝土T梁每跨跨间预制跨间转向块,在混凝土T梁每跨墩顶位置预制墩顶转向块。4根据权利要求。
4、1所述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5,张拉体内预应力束。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跨间转向块和墩顶转向块由标准横隔板加大、加厚截面尺寸构成。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预制的混凝土T梁为T型截面梁,所述混凝土T梁包括包括翼板、腹板、马蹄、横隔板、跨间转向块、横隔板上的体外预应力道孔、跨间转向块转向装置和布置在腹板之外的体外预应力束及锚固体系。权利要求书CN101942808ACN101942814A1/4页3一种先简支后连续的体外预应力连续梁桥T形截面施工工艺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梁桥施工工艺,特别是一。
5、种先简支后连续的体外预应力连续梁桥T形截面施工工艺。背景技术0002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对连接高速公路的桥梁质量要求相应提升,桥梁施工技术极为关键。目前的现状是对于小跨径的高等级公路桥梁多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板梁的形式,中等跨径的桥梁则采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T(箱)梁的形式,对于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目前的施工方法主要采用平衡悬臂浇筑法或拼装法。但由于现浇连续梁的施工复杂繁琐、费工费时,人们一直希望将简支梁的批量预制生产和连续梁的优越性能结合起来,实现用梁或板批量预制生产的方式来加快连续梁的建设这是我们常说的“先简支后连续施工”方法。先简支后连续桥梁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刚度大。
6、、变形小、伸缩缝少和行车舒适;(2)简支梁的预应力钢束在工厂进行张拉,而负弯矩区的预应力钢束布置及张拉均在混凝土梁上进行,仅需吊装设备起吊混凝土梁,减少了施工设备,又能避免张拉预应力钢束造成地面上的障碍;(3)预制梁能采用标准构件,进行工厂化统一生产和管理,有利于技术操作,节省了施工时间,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0003调查分析现有公路桥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桥梁服务期限已有20年30年,梁体已出现混凝土破损、剥落、钢筋锈蚀、裂缝等现象,桥梁承载能力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交通量增多,车辆载重加大,部分桥梁承载力明显不足,急需进行加固,这已为世界所关注。随着60年代以来斜拉索。
7、的防护问题不断得以解决和完善,也使与斜拉索属同一范畴的体外预应力的防腐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且由于体内预应力结构在腹板内往往布置大量的钢筋,而且弯道也多,拥挤的弯道使灌浆质量也无法保证,造成钢束的腐蚀,影响结构的耐久性,近20年来国际上的普遍看法已倾向于体外预应力钢束较体内配束的结构耐久性更好。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预应力束更换方便、摩阻损失小,梁体起吊重量轻、易于装配化施工,桥面铺装层厚度薄的先简支后连续的体外预应力连续梁桥T形截面施工工艺。0005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先简支后连续的体外预应力连续梁桥T形截面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
8、预制混凝土T梁,张拉体内预应力束;B、架设混凝土T梁逐孔架设混凝土T梁就位后,穿体外预应力束;C、浇注混凝土T梁湿接缝浇注墩顶处梁端湿接头在纵向形成结构连续;横向通过翼板及横隔板之间的现浇湿接缝在横向连成整体,然后第一次张拉体外预应力束;说明书CN101942808ACN101942814A2/4页4D、桥面系施工后,再次张拉体外预应力束。0006上述施工工艺中,所述步骤B中穿体外预应力束步骤包括,首先将体外预应力束安装在横隔板的体外预应力孔道、跨间转向块的转向装置和墩顶转向块的转向装置内,然后将体外预应力束的两端固定在锚固块上。0007上述施工工艺中,所述步骤A中预制混凝土T梁时在混凝土T梁。
9、每跨跨间预制跨间转向块,在混凝土T梁每跨墩顶位置预制墩顶转向块。0008上述施工工艺中,所述步骤A中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5,张拉体内预应力束。0009上述施工工艺中,所述跨间转向块和墩顶转向块由标准横隔板加大、加厚截面尺寸构成。0010上述施工工艺中,所述步骤A中预制的混凝土T梁为T型截面梁,所述混凝土T梁包括翼板、腹板、马蹄、横隔板、跨间转向块、横隔板上的体外预应力道孔、跨间转向块转向装置和布置在腹板之外的体外预应力束及锚固体系。0011由于采用上述方案,体外预应力结构将预应力筋布置于梁的主体结构之外,通过两端锚固块、跨间转向块、墩顶转向块与梁体相连,基本设计思想是,在施工阶段,最低。
10、限度地利用体内预应力束实现整体结构在施工阶段的受力,再利用二期的体外预应力束来承担二期恒载和使用荷载。0012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具有如下显著优点1体外预应力束布置在腹板外,便于维护及更换,同时减轻了梁体自重,增大了桥梁的跨越能力,避免了波纹管较密、腹板不易振实的缺点,梁体自重减轻,便于运输和安装。00132体外预应力束采用通长布置,节省了墩顶位置负弯矩束和锚具,减薄了桥面因锚固需要而设置的铺装层厚度。00143体外预应力束通过跨间转向块和墩顶转向块改变方向,且只在跨间转向块、墩顶转向块和锚固处与混凝土接触,从而预应力摩擦损失减小,提高预应力效益。附图说明0015图1为本发明的混凝土T梁架设及其。
11、体外预应力束、跨间转向块、墩顶转向块、锚固块布置的结构示意图。0016图2为图1A处的放大图。0017图3为本发明的混凝土T梁结构示意图。0018图4为本发明的体外预应力束的截面图。0019图5为本发明的混凝土T梁的截面图。0020附图15中1锚固块、2跨间转向块、3体外预应力束、4墩顶转向块、5减震器、6转向装置、7预埋管、8锚具、9环氧涂钢绞线、10预埋钢板、11PE套管、12油脂、13体外预应力道孔、14马蹄、15翼板、16横隔板、17腹板。具体实施方式0021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先简支后连续的体外预应力连续梁桥T形截面施工工说明书CN101942808ACN101942814A3/。
12、4页5艺的具体实施方式。0022如图1、图2、图3所示,预制混凝土T梁,预制的混凝土T梁为T型截面梁,包括翼板、腹板、马蹄、横隔板、跨间转向块、横隔板上的体外预应力道孔、跨间转向块转向装置和布置在腹板之外的体外预应力束及锚固体系,待混凝土T梁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5,张拉体内预应力束,体内预应力束采用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然后安装各桥墩永久支座,逐孔架设混凝土T梁,混凝土T梁每跨跨间设置所述的跨间转向块2,在混凝土T梁每联中间墩顶位置设置所述的墩顶转向块4,梁端设置60CM湿接头;架设好混凝土T梁后,体外预应力束3穿过锚固块1的预埋管7、横隔板16的体外预应力道孔13、跨间转向块2的转向装。
13、置6、墩顶转向块4再连接到另一跨混凝土T梁,连续形成通长布置的体外预应力束,体外预应力束3的两端通过锚具8固定在锚固块1上;浇注墩顶处梁端湿接头使得混凝土T梁在纵向形成结构连续,横向通过翼板及横隔板之间的现浇湿接缝在横向连成整体,第一次张拉体外预应力束;桥面系施工后(桥面系施工包括浇筑防撞栏杆或安装波型护栏,浇筑桥面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安装排水设施等),第二次张拉体外预应力束。0023实施例如图1所示,为三跨混凝土T梁,采用先简支预制后结构连续的体外预应力连续T梁桥,桥跨布置左幅为(40M41M35M),右幅为(24M41M35M)的梁桥,荷载等级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混凝土T梁采用。
14、C50混凝土。如图5所示,为保持与前后联梁高相协调,减少梁高类型,混凝土T梁梁高采用23M,混凝土T梁采用T形截面,所述混凝土T梁包括翼板15、腹板17、马蹄14、横隔板16和布置在腹板17之外的体外预应力束3、转向装置6及锚固体系,将体外预应力束3布置在腹板17外,使跨中附近的梁肋宽度由原来的22CM减少为18CM,马蹄14的宽度由原来的54CM减少为42CM;采用体外预应力束3通长布置,节省墩顶位置负弯矩束和锚具,减薄桥面因锚固需要而设置的铺装层厚度,桥面铺装层的厚度由15CM减少为10CM。全联在支点处和跨中分别设置横隔板,桥面横坡由混凝土T梁翼板顺坡预制、盖梁斜置等共同组合形成。002。
15、4预应力体系该桥采用体内预应力和体外预应力混合配筋的方式。0025体内预应力束3采用公称直径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其抗拉标准强度,弹性模量,张拉控制应力,锚具8采用HVM群锚体系。0026如图1、4所示,体外预应力束3采用公称直径无粘结低松弛环氧喷涂钢绞线9,其抗拉标准强度,弹性模量。全桥采用26体外预应力束3沿混凝土T梁腹板17两侧通长布置。体外预应力束3外套装高密度聚乙烯PE套管11,张拉体外预应力束3后在PE套管11内灌入油脂12,使用OVM锚具8,沿PE套管11每隔810M设置一道减振装置5,减震装置5通过预埋钢板10固定在混凝土T梁上。0027转向及锚固体系转向块是体外预应力束在跨径内。
16、保持设计的弯曲形状并且牢靠地传递索力的重要部件。该联在每跨跨间、中间墩顶位置分别设置跨间转向块和墩顶转向块。根据体外预应力束的弯曲半径、弯曲角度及张拉力的大小等,所述跨间转向块对称设置在混凝土T梁第二说明书CN101942808ACN101942814A4/4页6道内横隔板位置,跨间转向块的厚度设为60CM,墩顶转向块设置在混凝土T梁梁端位置,墩顶转向块的厚度为75CM,构造布置见图1。采用ANSYS软件对跨间转向块和墩顶转向块局部受力进行空间分析,得到体外预应力束转向时产生的拉应力和剪应力分布,据此在跨间转向块和墩顶转向块内设置围住单根转向力筋的环筋和沿着跨间转向块和墩顶转向块周边围住块内所有力筋的闭口箍筋,并将环筋和箍筋与梁内的纵向钢筋相箍结。0028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可推广到多跨的先简支后连续的体外预应力连续梁桥,凡是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1942808ACN101942814A1/2页7图1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1942808ACN101942814A2/2页8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194280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