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带芯线及收纳有该光纤带芯线的光缆.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48827 上传时间:2018-01-2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12235.6

申请日:

2013.02.27

公开号:

CN104204884A

公开日:

2014.12.1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2B 6/44申请日:20130227|||公开

IPC分类号:

G02B6/44

主分类号:

G02B6/44

申请人:

株式会社藤仓;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发明人:

伊佐地瑞基; 佐岛由惠; 大里健; 冈田直树; 松泽隆志; 武由纪子; 山田裕介; 浜口真弥; 角田大祐; 中根久彰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2.03.02 JP 2012-04644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高培培;车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一种能够兼顾中间后分支性和线缆制造性的光纤带芯线。光纤带芯线(1)中,3芯以上的光纤(2)并列配置且将彼此相邻的2芯的光纤(2)之间用连结部(3)连结,将该连结部(3)分别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及带芯线宽度方向(Y)上间断地设置。该光纤带芯线(1)中,使连结部(3)的扯裂强度处于1.50~21.0gf的范围,由此能够兼顾中间后分支性及线缆制造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光纤带芯线,3芯以上的光纤并列配置且将彼此相邻的2芯的光纤之间用连结部连结,将该连结部分别在带芯线长度方向及带芯线宽度方向上间断地设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的扯裂强度处于1.50~21.0gf的范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带芯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为如下形状:在带芯线长度方向的截面中,从一端朝向中央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增加而在中央位置成为最大厚度,进而朝向另一端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减少。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带芯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的最大厚度处于50~320μm的范围。

4.
  一种光缆,将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纤带芯线收纳在线缆内而构成。

说明书

光纤带芯线及收纳有该光纤带芯线的光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连结部将相邻的光纤彼此间断地连结的间断固定结构的光纤带芯线及收纳有该光纤带芯线的光缆。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光缆的技术领域中,高密度细径化的要求逐步提高。作为实现高密度细径化的方法之一,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的光纤带芯线为如下结构:仅将并列的3芯以上的光纤中的彼此相邻的2芯的光纤之间连结的多个连结部在光纤带芯线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二维上间断地配置,且施加于同一光纤的连结部的长度比所述同一光纤的非连结部的长度短,且在光纤带芯线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连结部彼此之间以在所述光纤带芯线的长度方向上分离且在宽度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相互不同地配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436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不过,这种光纤带芯线中,在作为从线缆的中途取出任意的光纤的作业的中间后分支性(中間後分岐性)和线缆制造性这两方面中,所述连结部的强度影响较大。
例如,若连结部的强度过高,则由于将连结部切开时的张紧力等 而在活线的中间后分支(中間後分岐)时传输损失增加。另一方面,若连结部的强度过低,则在线缆制造时及施工时等,对光纤带芯线施加局部的弯曲等之际,有时连结部被破坏而单芯分离,在施工作业时不能进行带芯线的识别。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兼顾中间后分支性和线缆制造性的光纤带芯线及收纳有该光纤带芯线的光缆。
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光纤带芯线,3芯以上的光纤并列配置且将彼此相邻的2芯的光纤之间用连结部连结,将该连结部分别在带芯线长度方向及带芯线宽度方向上间断地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的扯裂强度处于1.50~21.0gf的范围。
第2技术方案基于第1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为如下形状:在带芯线长度方向的截面中,从一端朝向中央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增加而在中央位置成为最大厚度,进而朝向另一端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减少。
第3技术方案基于第2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的最大厚度处于50~320μm的范围。
第4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光缆,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记载的光纤带芯线收纳在线缆内而构成。
根据本发明,使将相邻的2芯的光纤之间连结的连结部的扯裂强度设在1.50~21.0gf的范围,因此如果为该范围的强度,则在中间后分支时连结部破坏并能够抑制光纤的传输损失,并且在光纤带芯线的制造时、施工时等不会不慎使连结部破坏而不会使各光纤单芯分离。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兼顾中间后分支性及线缆制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带芯线的一例的上表面立体图。
图2中,图2(A)是图1的光纤带芯线的连结部中的A-A线剖视图,图2(B)是其B-B线剖视图。
图3是调查图1的光纤带芯线的连结部的抗拉强度的扯裂试验机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对图1的光纤带芯线进行中间后分支的分支方法的图。
图5是调查对图1的光纤带芯线进行了中间后分支时的损失变动的测定器的示意图。
图6是通过用护套覆盖多根图1的光纤带芯线而收纳于线缆内的光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间断固定结构的光纤带芯线的一例,图2(A)是图1的连结部的A-A线剖视图,图2(B)是其B-B线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带芯线1如图1所示,形成为如下结构:3芯以上的光纤2并列配置且用连结部3将彼此相邻的2芯的光纤2之间连结,将该连结部3分别间断地设置在带芯线长度方向(图1中箭头X方向)及带芯线宽度方向(图1中箭头Y方向)上。
图1中,合计由N根光纤2构成,这些N根光纤2中的彼此相邻的2芯的光纤2分别间断地被连结部3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及带芯线宽度方向Y上连结。将相邻的2芯的光纤2之间连结的连结部3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上以规定间距P1形成多个。
另外,关于将相邻的2芯的光纤2之间连结的连结部3,在带芯线宽度方向Y上仅有1个,与其他的将相邻的2芯的光纤2之间连结的连结部3不在同一线上,而是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上错开其位置。 因此,在光纤带芯线1上形成的连结部3作为整体呈锯齿状配置。此外,连结部3的配置不限于图1所示的配置,也可以是其他的配置构成。图1的配置不过是一实施例。另外,连结部3除了在带芯线宽度方向Y上仅设置1个以外,也可以将间隔空出1个以上而设为2个以上。
连结部3例如像表示带芯线宽度方向Y的截面的图2(A)那样,通过向相邻的2芯的光纤2之间的间隙填充树脂(例如紫外线硬化树脂)并使其硬化,而将两光纤2彼此连结。该例的连结部3以相比将光纤2置于水平面时的切点彼此连接的线4、5稍微突出的方式填充到所述间隙。图2(A)是一例,连结部3也可以处于相比所述线4、5靠下的位置。
另外,连结部3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的截面上,如图2(B)所示,形成为如下形状:从一端3a朝向中央3c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增加而在中央位置成为最大厚度T,进而朝向另一端3b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减少。若换一个观察方法,则所述连结部3形成为连结部两端的厚度薄而中央部分的厚度厚的椭圆形状。成为最大厚度T的位置是带芯线长度方向X的连结部3的全长的一半的位置,但该位置包括稍微前后错开的位置。
连结部3的最大厚度T优选在50~320μm的范围。另外,连结部3的扯裂强度优选在1.50~21.0gf的范围。通过将这些连结部3的最大厚度T和扯裂强度的大小分别设定在所述的范围,在中间后分支时可抑制传输损失并且在线缆制造时及施工时等可防止连结部3的破坏。得到这种结果的情况用后述的实验结果即实施例说明。
所述光纤2由在中心设置的裸的玻璃光纤6、及覆盖该玻璃光纤6的外周围的覆盖层7构成。玻璃光纤6的直径例如为125μm。覆盖层7例如由一次覆盖层和二次覆盖层构成,一次覆盖层是用于对施加于玻 璃的侧压进行缓冲的比较柔软的树脂层,二次覆盖层是用于防止外伤的比较硬的树脂层。此外,通过在二次覆盖层上进一步设置着色层,还能够识别各光纤2。通过在最外层设置着色层,能够通过目视容易地判别光纤2。
[实施例]
实施例中,将直径250μm的着色光纤并列4根而用连结部将彼此相邻的光纤之间连结,将该连结部分别间断地设置在带芯线长度方向及带芯线宽度方向上,由此如图1所示那样制造4心间断结构的光纤带芯线。此处使用的光纤使用作为光纤的IEC标准的ITU-T G.652B规定的光纤。
并且,关于制造了的光纤带芯线,用以下所示的方法进行连结部的扯裂试验和中间后分支试验。连结部的扯裂试验如图3所示,例如将4根光纤2中的一根光纤2固定于固定夹具8,将与该固定的光纤2用连结部3连结的相邻的光纤2以从固定夹具8远离的方式牵拉,测定此时的连结部3的扯裂载荷,将其最大载荷值设为扯裂强度。
扯裂试验的条件如下所述。从一方的光纤2中的连结部3直至固定夹具8的距离和从连结部3直至牵拉的一侧的另一方的光纤2的前端的距离均设为10cm。另外,将从连结部3的扯裂端起距离L设为15cm的位置固定。另外,光纤2以100mm/min牵拉。
另一方面,中间后分支试验如图4所示,将直径约200μm的由尼龙制圆柱构成的分支工具9插入到彼此相邻的光纤2之间并沿带芯线长度方向X移动,由此使连结部3破裂而进行中间后分支。使用图5所示的测定器求出此时的损失变动。测定器将各光源10和各光纤2分别经由连接线11连接,并且将各长余辉示波器12和各光纤2分别经由连接线13连接,将波长1.55μm的光从光源10插入到光纤2,用采样周期0.1ms的长余辉示波器12进行了测定。试样的光纤带芯线1 的长度设为10m。表1中示出扯裂试验和中间后分支试验的结果。
【表1】

从表1的结果可知,在扯裂强度为21.0gf以下的情况下,中间后分支时的最大损失(传输损失)为0.1dB以下,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另外,如图6所示,制造出将制造的光纤带芯线1集合50根并用护套14覆盖由此收纳于线缆内的光缆15。护套14使用聚乙烯。另外,在护套14配置有2根抗张力体16、16。并且,对于具有200芯的光纤的光缆15,以张力130kg、芯棒直径250mm、弯曲角度90度实施减薄拉深试验(しごき試験),在试验后将线缆解体来确认有无连结部的分离。它们的结果如表2所示。减薄拉深试验基于IEC60794-1-2提示的方法进行。
【表2】

由表2的结果可知,在扯裂强度为1.50gf以上的情况下,不产生线缆内的连结部3的破坏,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若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则在间断固定结构的光纤带芯线1中,在连结部3的扯裂强度为1.50~21.0gf的范围的情况下,中间后分支性良好,且在线缆制造时等在线缆内连结部3不会破坏,可靠性高。
除此以外,改变带芯线长度方向X上的连结部3的截面形状,进行该连结部3的扯裂试验和中间后分支试验。准备连结部3的截面形状为图2(B)的本发明的形状的试样(试样A~E)、连结部3的截面形状为如表3所示相对于本发明形状使一端3a的厚度大于中央3c的厚度的形状的试样(试样F~H)、同样如表3所示相对于本发明形状使两端3a、3b的厚度大于中央3c的厚度的形状的试样(试样I~K)。
并且,使这些连结部3的各形状中的最厚部的厚度变化,准备A~K的试样。对于这些各试样,进行所述的扯裂试验和中间后分支试验。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由表3可知,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的截面中的成为连结部3的最大厚度的部位位于中央3c且其最大厚度为320μm以下的情况下,中间后分支时的损失变动为0.1dB以下,在活线后分支时有效。在一端3a或两端3a、3b具有成为连结部3的最大厚度的部位的试样F~K中,都在使连结部3开始破坏时需要大的加重,因此最大损失增加量变高。
另外,对于使试样A~K的光纤带芯线1如所述的图6同样地进入线缆内而制造的光缆15进行了减薄拉深试验。其结果如表4所示。光纤带芯线1的数量与上次相同,设为50根。
【表4】

由表4可知,仅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的截面中的成为连结部3的最大厚度的部位位于中央3c且其最大厚度为20μm的情况下,在线缆内发生连结部3的破坏。
若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则可知,作为具有中间后分支作业良好且在线缆制造时等在线缆内不发生连结部3的破坏的强度的连结部3的结构,是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的截面中连结部3的最大厚度不在端部3a、3b而在中央3c,且其最大厚度为50~320μm。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光纤带芯线,通过将间断固定结构的连结部的扯裂强度设为1.50~21.0gf的范围,而能够在中间后分支时使连结部破坏,另外,即使发生破坏也能够抑制光纤的传输损失增加。另外,在线缆制造时及施工时即使作用外力,也不发生连结部的破坏。由此,能够满足中间后分支操作性和线缆制造性这双方。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光纤带芯线,使连结部的带芯线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为从一端朝向中央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增加而在中央位置成 为最大厚度,进而朝向另一端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减少的形状,由此在中间后分支时容易扯裂连结部,且在线缆制造时不会不慎将连结部破坏。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光纤带芯线,将连结部的最大厚度设为50~320μm的范围,因此如果处于这些范围,则在中间后分支时能够抑制光纤的传输损失增加,且在线缆制造时及施工时即使作用外力也不会发生连结部的破坏。
另外,根据将本发明的光纤带芯线收纳于线缆内而构成的光缆,能够满足中间后分支操作性及线缆制造性这双方。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将相邻的光纤彼此用连结部间断地连结的间断固定结构的光纤带芯线。

光纤带芯线及收纳有该光纤带芯线的光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光纤带芯线及收纳有该光纤带芯线的光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光纤带芯线及收纳有该光纤带芯线的光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纤带芯线及收纳有该光纤带芯线的光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纤带芯线及收纳有该光纤带芯线的光缆.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204884A43申请公布日20141210CN104204884A21申请号201380012235622申请日20130227201204644320120302JPG02B6/44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藤仓地址日本东京都申请人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72发明人伊佐地瑞基佐岛由惠大里健冈田直树松泽隆志武由纪子山田裕介浜口真弥角田大祐中根久彰74专利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代理人高培培车文54发明名称光纤带芯线及收纳有该光纤带芯线的光缆57摘要提供一种能够兼顾中间后分支性和线缆制造性的光纤带芯线。光纤带芯线1中,3芯以上的光纤2并列配置且。

2、将彼此相邻的2芯的光纤2之间用连结部3连结,将该连结部3分别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及带芯线宽度方向Y上间断地设置。该光纤带芯线1中,使连结部3的扯裂强度处于150210GF的范围,由此能够兼顾中间后分支性及线缆制造性。30优先权数据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40902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13/05513820130227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3/129475JA20130906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4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4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204884ACN10。

3、4204884A1/1页21一种光纤带芯线,3芯以上的光纤并列配置且将彼此相邻的2芯的光纤之间用连结部连结,将该连结部分别在带芯线长度方向及带芯线宽度方向上间断地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的扯裂强度处于150210GF的范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带芯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为如下形状在带芯线长度方向的截面中,从一端朝向中央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增加而在中央位置成为最大厚度,进而朝向另一端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减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带芯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的最大厚度处于50320M的范围。4一种光缆,将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纤带芯线收纳在线缆内而构成。权利要求书C。

4、N104204884A1/6页3光纤带芯线及收纳有该光纤带芯线的光缆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利用连结部将相邻的光纤彼此间断地连结的间断固定结构的光纤带芯线及收纳有该光纤带芯线的光缆。背景技术0002近年来,在光缆的技术领域中,高密度细径化的要求逐步提高。作为实现高密度细径化的方法之一,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0003专利文献1记载的光纤带芯线为如下结构仅将并列的3芯以上的光纤中的彼此相邻的2芯的光纤之间连结的多个连结部在光纤带芯线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二维上间断地配置,且施加于同一光纤的连结部的长度比所述同一光纤的非连结部的长度短,且在光纤带芯线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连结部彼此之间以在所。

5、述光纤带芯线的长度方向上分离且在宽度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相互不同地配置。0004在先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43651号公报发明内容0007不过,这种光纤带芯线中,在作为从线缆的中途取出任意的光纤的作业的中间后分支性中間後分岐性和线缆制造性这两方面中,所述连结部的强度影响较大。0008例如,若连结部的强度过高,则由于将连结部切开时的张紧力等而在活线的中间后分支中間後分岐时传输损失增加。另一方面,若连结部的强度过低,则在线缆制造时及施工时等,对光纤带芯线施加局部的弯曲等之际,有时连结部被破坏而单芯分离,在施工作业时不能进行带芯线的识别。0009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6、,提供能够兼顾中间后分支性和线缆制造性的光纤带芯线及收纳有该光纤带芯线的光缆。0010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光纤带芯线,3芯以上的光纤并列配置且将彼此相邻的2芯的光纤之间用连结部连结,将该连结部分别在带芯线长度方向及带芯线宽度方向上间断地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的扯裂强度处于150210GF的范围。0011第2技术方案基于第1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为如下形状在带芯线长度方向的截面中,从一端朝向中央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增加而在中央位置成为最大厚度,进而朝向另一端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减少。0012第3技术方案基于第2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的最大厚度处于50320M的范围。0013。

7、第4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光缆,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记载的光纤带芯线收纳在线缆内而构成。0014根据本发明,使将相邻的2芯的光纤之间连结的连结部的扯裂强度设在150说明书CN104204884A2/6页4210GF的范围,因此如果为该范围的强度,则在中间后分支时连结部破坏并能够抑制光纤的传输损失,并且在光纤带芯线的制造时、施工时等不会不慎使连结部破坏而不会使各光纤单芯分离。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兼顾中间后分支性及线缆制造性。附图说明0015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带芯线的一例的上表面立体图。0016图2中,图2A是图1的光纤带芯线的连结部中的AA线剖视图,图2B是其BB线剖视。

8、图。0017图3是调查图1的光纤带芯线的连结部的抗拉强度的扯裂试验机的示意图。0018图4是表示对图1的光纤带芯线进行中间后分支的分支方法的图。0019图5是调查对图1的光纤带芯线进行了中间后分支时的损失变动的测定器的示意图。0020图6是通过用护套覆盖多根图1的光纤带芯线而收纳于线缆内的光缆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21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0022图1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间断固定结构的光纤带芯线的一例,图2A是图1的连结部的AA线剖视图,图2B是其BB线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带芯线1如图1所示,形成为如下结构3芯以上的光纤2并列配置且用连结部3将彼此相邻的。

9、2芯的光纤2之间连结,将该连结部3分别间断地设置在带芯线长度方向图1中箭头X方向及带芯线宽度方向图1中箭头Y方向上。0023图1中,合计由N根光纤2构成,这些N根光纤2中的彼此相邻的2芯的光纤2分别间断地被连结部3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及带芯线宽度方向Y上连结。将相邻的2芯的光纤2之间连结的连结部3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上以规定间距P1形成多个。0024另外,关于将相邻的2芯的光纤2之间连结的连结部3,在带芯线宽度方向Y上仅有1个,与其他的将相邻的2芯的光纤2之间连结的连结部3不在同一线上,而是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上错开其位置。因此,在光纤带芯线1上形成的连结部3作为整体呈锯齿状配置。此外,连结部3的配。

10、置不限于图1所示的配置,也可以是其他的配置构成。图1的配置不过是一实施例。另外,连结部3除了在带芯线宽度方向Y上仅设置1个以外,也可以将间隔空出1个以上而设为2个以上。0025连结部3例如像表示带芯线宽度方向Y的截面的图2A那样,通过向相邻的2芯的光纤2之间的间隙填充树脂例如紫外线硬化树脂并使其硬化,而将两光纤2彼此连结。该例的连结部3以相比将光纤2置于水平面时的切点彼此连接的线4、5稍微突出的方式填充到所述间隙。图2A是一例,连结部3也可以处于相比所述线4、5靠下的位置。0026另外,连结部3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的截面上,如图2B所示,形成为如下形状从一端3A朝向中央3C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增加。

11、而在中央位置成为最大厚度T,进而朝向另一端3B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减少。若换一个观察方法,则所述连结部3形成为连结部两端的厚度薄而中央部分的厚度厚的椭圆形状。成为最大厚度T的位置是带芯线长度方向X的连结部3的全长的一半的位置,但该位置包括稍微前后错开的位置。说明书CN104204884A3/6页50027连结部3的最大厚度T优选在50320M的范围。另外,连结部3的扯裂强度优选在150210GF的范围。通过将这些连结部3的最大厚度T和扯裂强度的大小分别设定在所述的范围,在中间后分支时可抑制传输损失并且在线缆制造时及施工时等可防止连结部3的破坏。得到这种结果的情况用后述的实验结果即实施例说明。00。

12、28所述光纤2由在中心设置的裸的玻璃光纤6、及覆盖该玻璃光纤6的外周围的覆盖层7构成。玻璃光纤6的直径例如为125M。覆盖层7例如由一次覆盖层和二次覆盖层构成,一次覆盖层是用于对施加于玻璃的侧压进行缓冲的比较柔软的树脂层,二次覆盖层是用于防止外伤的比较硬的树脂层。此外,通过在二次覆盖层上进一步设置着色层,还能够识别各光纤2。通过在最外层设置着色层,能够通过目视容易地判别光纤2。0029实施例0030实施例中,将直径250M的着色光纤并列4根而用连结部将彼此相邻的光纤之间连结,将该连结部分别间断地设置在带芯线长度方向及带芯线宽度方向上,由此如图1所示那样制造4心间断结构的光纤带芯线。此处使用的光。

13、纤使用作为光纤的IEC标准的ITUTG652B规定的光纤。0031并且,关于制造了的光纤带芯线,用以下所示的方法进行连结部的扯裂试验和中间后分支试验。连结部的扯裂试验如图3所示,例如将4根光纤2中的一根光纤2固定于固定夹具8,将与该固定的光纤2用连结部3连结的相邻的光纤2以从固定夹具8远离的方式牵拉,测定此时的连结部3的扯裂载荷,将其最大载荷值设为扯裂强度。0032扯裂试验的条件如下所述。从一方的光纤2中的连结部3直至固定夹具8的距离和从连结部3直至牵拉的一侧的另一方的光纤2的前端的距离均设为10CM。另外,将从连结部3的扯裂端起距离L设为15CM的位置固定。另外,光纤2以100MM/MIN牵。

14、拉。0033另一方面,中间后分支试验如图4所示,将直径约200M的由尼龙制圆柱构成的分支工具9插入到彼此相邻的光纤2之间并沿带芯线长度方向X移动,由此使连结部3破裂而进行中间后分支。使用图5所示的测定器求出此时的损失变动。测定器将各光源10和各光纤2分别经由连接线11连接,并且将各长余辉示波器12和各光纤2分别经由连接线13连接,将波长155M的光从光源10插入到光纤2,用采样周期01MS的长余辉示波器12进行了测定。试样的光纤带芯线1的长度设为10M。表1中示出扯裂试验和中间后分支试验的结果。0034【表1】0035说明书CN104204884A4/6页60036从表1的结果可知,在扯裂强度。

15、为210GF以下的情况下,中间后分支时的最大损失传输损失为01DB以下,得到了良好的结果。0037另外,如图6所示,制造出将制造的光纤带芯线1集合50根并用护套14覆盖由此收纳于线缆内的光缆15。护套14使用聚乙烯。另外,在护套14配置有2根抗张力体16、16。并且,对于具有200芯的光纤的光缆15,以张力130KG、芯棒直径250MM、弯曲角度90度实施减薄拉深试验試験,在试验后将线缆解体来确认有无连结部的分离。它们的结果如表2所示。减薄拉深试验基于IEC6079412提示的方法进行。0038【表2】00390040由表2的结果可知,在扯裂强度为150GF以上的情况下,不产生线缆内的连结部3。

16、的破坏,得到了良好的结果。0041若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则在间断固定结构的光纤带芯线1中,在连结部3的扯裂强度为150210GF的范围的情况下,中间后分支性良好,且在线缆制造时等在线缆内连结部3不会破坏,可靠性高。0042除此以外,改变带芯线长度方向X上的连结部3的截面形状,进行该连结部3的扯裂试验和中间后分支试验。准备连结部3的截面形状为图2B的本发明的形状的试样试说明书CN104204884A5/6页7样AE、连结部3的截面形状为如表3所示相对于本发明形状使一端3A的厚度大于中央3C的厚度的形状的试样试样FH、同样如表3所示相对于本发明形状使两端3A、3B的厚度大于中央3C的厚度的形状的试。

17、样试样IK。0043并且,使这些连结部3的各形状中的最厚部的厚度变化,准备AK的试样。对于这些各试样,进行所述的扯裂试验和中间后分支试验。其结果如表3所示。0044【表3】00450046由表3可知,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的截面中的成为连结部3的最大厚度的部位位于中央3C且其最大厚度为320M以下的情况下,中间后分支时的损失变动为01DB以下,在活线后分支时有效。在一端3A或两端3A、3B具有成为连结部3的最大厚度的部位的试样FK中,都在使连结部3开始破坏时需要大的加重,因此最大损失增加量变高。0047另外,对于使试样AK的光纤带芯线1如所述的图6同样地进入线缆内而制造的光缆15进行了减薄拉深试验。

18、。其结果如表4所示。光纤带芯线1的数量与上次相同,设为50根。0048【表4】0049说明书CN104204884A6/6页80050由表4可知,仅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的截面中的成为连结部3的最大厚度的部位位于中央3C且其最大厚度为20M的情况下,在线缆内发生连结部3的破坏。0051若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则可知,作为具有中间后分支作业良好且在线缆制造时等在线缆内不发生连结部3的破坏的强度的连结部3的结构,是在带芯线长度方向X的截面中连结部3的最大厚度不在端部3A、3B而在中央3C,且其最大厚度为50320M。0052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光纤带芯线,通过将间断固定结构的连结部的扯裂强度设为15。

19、0210GF的范围,而能够在中间后分支时使连结部破坏,另外,即使发生破坏也能够抑制光纤的传输损失增加。另外,在线缆制造时及施工时即使作用外力,也不发生连结部的破坏。由此,能够满足中间后分支操作性和线缆制造性这双方。0053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光纤带芯线,使连结部的带芯线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为从一端朝向中央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增加而在中央位置成为最大厚度,进而朝向另一端逐渐使厚度呈圆弧状减少的形状,由此在中间后分支时容易扯裂连结部,且在线缆制造时不会不慎将连结部破坏。0054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光纤带芯线,将连结部的最大厚度设为50320M的范围,因此如果处于这些范围,则在中间后分支时能够抑制光纤的传输损失增加,且在线缆制造时及施工时即使作用外力也不会发生连结部的破坏。0055另外,根据将本发明的光纤带芯线收纳于线缆内而构成的光缆,能够满足中间后分支操作性及线缆制造性这双方。0056产业实用性0057本发明能够利用于将相邻的光纤彼此用连结部间断地连结的间断固定结构的光纤带芯线。说明书CN104204884A1/4页9图1说明书附图CN104204884A2/4页10图2说明书附图CN104204884A103/4页11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4204884A114/4页12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4204884A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