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设于液压挖掘机等工程车辆的驾驶室上的前窗中,有的前窗具有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自由开闭的结构,上述关闭位置关闭驾驶室前面的窗用开口部,上述打开位置容纳在驾驶室的顶棚部内、打开窗用开口部。进而,在这种前窗中,为了减轻在前窗开闭时操作者的劳力,提供一种以如下方式构成的带有辅助功能的前窗,即,将前端侧连接到前窗的下部的辅助缆索的基端侧卷绕到配置在驾驶室的后部的卷绕装置上。
在带有这种辅助功能的前窗中,对该前窗的开闭移动进行导向的导轨,从驾驶室的前面一直到顶棚面,配置成倒L形,作为这种导轨,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将对安装在前窗的上下部的上侧辊及下侧辊进行导向的辊导向部和对前述辅助缆索进行导向的缆索导向部并列地设置的导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例如,在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驾驶室上配置并列地设置前述辊导向部和缆索导向部的情况下,当配置在驾驶室前面和驾驶室顶棚面的拐角部上的导轨拐角部分的曲率半径大时,由于该导轨拐角部分向室内侧突出,驾驶室的室内的空间变窄、妨碍操作者的视野,所以,要求尽可能地缩小导轨拐角部分的曲率半径。然而,当在导轨拐角部分缆索导向部的曲率半径小时,在辅助缆索一面推压到槽内侧面上一面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变大,发生辅助缆索和导向辊过早磨损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前窗位于关闭位置上的状态下,为了防止雨水从该前窗与窗用开口部的间隙侵入,在前窗开口部的周缘部安装密封材料,但是,在关闭前窗时,当不能将前窗垂直地推压到密封材料上时,存在着不能确保良好的密封性的问题。
因此,专利文献1的发明通过在导轨拐角部分的缆索导向部上,设置具有耐磨损性及润滑性的滑动构件,配置缆索导向辊,可以减轻在导轨拐角部分上辅助缆索和导向辊之间产生的摩擦。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发明中,为了确保前窗与密封材料的密封性,提出了一种将前窗在相对于密封材料垂直的方向推压用的装置。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32757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274135号公报
然而,在前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利用滑动构件的情况下,需要将该滑动构件埋入的特殊的导轨,存在着成本增高、不能够广泛使用的问题。另外,在配置缆索导向辊的情况下,当采用与拐角部的曲线半径相当的大小的缆索导向辊时,由于该缆索导向辊向室内侧突出得很多,成为障碍,所以,最好是配置多个小的缆索导向辊,但是,这样的话,部件数目增多,缆索导向辊的安装花费时间和劳力,仍然存在着成本增高的问题。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结构,作为将前窗垂直地推压到密封材料上用的装置,需要杆、弹簧、止动件、止动件解除体等多个部件,存在着结构复杂、成本增高的问题,这些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中,1是设置在液压挖掘机等工程用机械上的驾驶室,在本实施方式中呈大致的长方体,在该驾驶室1的前面2上,开设窗用开口部2a。另外,3是开闭前述窗用开口部2a的前窗,该前窗3,通过将玻璃板等透明板3b组装到上下左右的窗框3a上构成,在左右窗框3a的上下部,分别经由托架6、7及支承轴8、9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左右一对上侧辊4、下侧辊5。并且,通过后面描述的左右一对导轨10对这些上侧辊4、下侧辊5导向,从而,前窗3在关闭窗用开口部2a的关闭位置上以及容纳在驾驶室1的顶棚部内、打开窗用开口部2a的打开位置上开闭移动。另外,位于关闭位置、打开位置的前窗3被图中未示出的锁定装置锁定到各个位置上。另外。图中未示出,在窗框3上,安装有在开闭该前窗3时操作者把持的把手。
另一方面,11是辅助缆索,该辅助缆索11的前端侧,经由被可自由摆动地轴支承在支承前述下侧辊5的支承轴9上的连杆12,连接到前窗3的下部。另一方面,辅助缆索11的基端侧,在被前述导轨10导向的状态下,一直到达驾驶室1的顶棚后部,连接到配置在该顶棚后部的卷绕装置13上,同时,在该卷绕装置13中,内装总是将辅助缆索11向卷绕侧弹压的卷绕弹簧(图中未示出)。并且,通过该卷绕弹簧的弹压力经由辅助缆索11作用到前窗3上,可以减轻操作者开闭前窗3时的力量。另外,作为卷绕辅助缆索11的卷绕装置1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面所述,采用弹簧式装置,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利用马达驱动的电动驱动式的装置。
前述导轨10,直接或经由板15固定到构成驾驶室1的成为骨架结构体的左右框架14上,对前述上侧辊4及下侧辊5进行导向,同时,对辅助缆索11进行导向,该导轨10由以下部分构成:沿着驾驶室1的前面2配置的、指向上下方向的前侧导轨10A;沿着驾驶室1的顶棚面16配置的指向前后方向的上侧导向辊10B;以及,配置在驾驶室1的前面2和顶棚面16的拐角部上的弧形的拐角导轨10C。
这些前侧导轨10A、上侧导轨10B、拐角导轨10C,都是在并列设置对下侧辊5或上侧辊4进行导向的截面为コ字形的辊导向部10Aa、10Ba、10Ca和对辅助缆索11进行导向的截面为コ字形的缆索导向部10Ab、10Bb、10Cb的状态下形成的,其中,前侧导轨10A,在缆索导向部10Ab位于前侧、辊导向部10Aa位于后侧的状态下配置,同时,下侧辊5在前侧导轨10A的辊导向部1Aa上被导向。
另外,上侧导轨10B在辊导向部10Ba位于上侧、缆索导向部10Bb位于下侧的状态下配置,同时,上侧辊4被上侧导轨10B的辊导向部10Ba导向。进而,上侧导向辊10B的辊导向部10Ba的前部,从缆索导向部10Bb的前端向驾驶室前面2呈直线状延长,借助该延长部分10BaE,能够将上侧辊4向驾驶室2呈直线状地进行导向。并且,通过该上侧辊4被向着驾驶室前面2呈直线状地导向,可以将前窗3大致垂直地推压到安装在窗用开口部2a的周缘部的防止雨水侵入用的密封构件17上。
另一方面,拐角导轨10C,形成连接到前侧导轨10A的辊导向部10Aa的上端的弧形的辊导向部10Ca,借助该辊导向部10Ca,可以将下侧辊5导向到驾驶室1的顶棚前部。另外,拐角导轨10C的缆索导向部10Cb,形成在前述辊导向部10Ca的外径侧,该缆索导向部10Cb,以将前侧导轨10A的缆索导向部10Ab的上端和上侧导轨10B的缆索导向部10Bb的前端呈弧形地连接起来的方式形成。
这里,如前面所述,前侧导轨10A的缆索导向部10Ab,位于辊导向部10Aa的前侧,并且,上侧导向辊10B的缆索导向部10Bb位于辊导向部10Ba的下侧,同时,拐角导轨10C的缆索导向部10Cb,以将前侧导轨10A的缆索导向部10Ab的上端和上侧导轨10B的缆索导向部10Bb的前端连接成弧形的方式形成。并且,由于拐角导轨10C的缆索导向部10Cb位于辊导向部10Ca的外径侧,所以,即使为了能够与大致长方形的驾驶室1相对应而将拐角导轨10C的内径侧的曲率半径设计得小,也可以加大缆索导向部10Cb的曲率半径。进而,由于上侧导轨10B的辊导向部10Ba位于缆索导向部10Bb的上侧,所以,不会被该缆索导向部10Bb干扰,如前面所述,可以将上侧导轨10B的辊导向部10Ba的前部从缆索导向部10Bb的前端向驾驶室前面2呈直线状延长。
并且,在前窗3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上侧辊4位于上侧导轨10B的辊导向部10Ba的前端部,另一方面,下侧辊5位于前侧导轨10A的辊导向部10Aa的下端部。另外,辅助缆索11,以通过前侧导轨10A的缆索导向部10Ab、拐角导轨10C的缆索导向部10Cb、上侧导轨10B的缆索导向部10Bb而从前窗3的下部到达配置在驾驶室1的顶棚后部的卷绕装置13的方式配线。
当打开前述关闭位置的前窗3时,上侧辊4被上侧导轨10B的辊导向部10Ba导向而向后方移动,另一方面,下侧辊5被前侧导轨10A的辊导向部10Aa导向而向上方移动,进而到达拐角导轨10C的辊导向部10Ca。该前窗3向打开侧的移动,通过辅助缆索11被内装于卷绕装置13中的卷绕弹簧向卷绕侧弹压,减轻操作者的劳力。
进而,在前述窗3到达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上侧辊4位于上侧导轨10B的辊导向部10Ba的后端部,另一方面,下侧辊5,位于拐角导轨10C的辊导向部10Ca的后端部。
另一方面,在关闭打开位置的前窗3的情况下,上侧辊4被上侧导轨10B的辊导向部10Ba导向而向前方移动,另一方面,下侧辊5,被拐角导轨10C的辊导向部10Ca及前侧导轨10A的辊导向部10Aa导向,向下方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上侧导轨10B的辊导向部10Ba的前部,从缆索导向部10Bb的前端向驾驶室前面2呈直线状延长,所以,通过上侧辊4被该延长部分10Ba向驾驶室前面2呈直线状导向,在前窗3到达关闭位置时,大致垂直地推压到安装在窗用开口部2a的周缘部的防止雨水侵入用密封构件17上。该前窗3向关闭侧的移动,通过辅助缆索11被内装于卷绕装置13内的卷绕弹簧向卷绕侧弹压,由于前窗3自身的重量产生的下降速度被减速,借此,可以减轻操作者的劳力。
在如上面所述的结构的本方式中,导轨10,对安装在前窗3的上下部的上侧辊4及下侧辊5,以及为了减轻前窗3的开闭所需要的劳力而连接到前窗3的下部的辅助缆索11进行导向,该导轨10,由沿着驾驶室前面2配置的前侧导轨10A、沿着驾驶室顶棚面16配置的上侧导轨10B和配置在驾驶室前面2和驾驶室顶棚面16的拐角部的拐角导轨10C形成,并且,前侧导轨10A以如下方式构成,即,缆索导向部10Ab位于前侧,辊导向部10Aa位于后侧,并且,下侧辊5在前侧导向辊10A的辊导向部10Aa上被导向,另外,上侧导轨10B以如下方式构成,即,辊导向部10Ba位于上侧,缆索导向部10Bb位于下侧,同时,辊导向部10Ba的前部从缆索导向部10Bb向驾驶室前面2呈直线状延长,并且,上侧辊4在上侧导轨10B的辊导向部10Ba上被导向,进而,拐角导轨10C包括:连接到前侧导轨10A的辊导向部10Aa的上端、将下侧辊5导向到驾驶室顶棚前面的弧形的辊导向部10Ca;形成在该辊导向部10Ca的外径侧、将前述导轨10A的缆索导向部10Ab的上端和上侧导轨10B的缆索导向部10Bb的前端连接成弧形的缆索导向部10Cb。
并且,辅助缆索11,以通过前侧导轨10A的缆索导向部10Ab、拐角导轨10C的缆索导向部10Cb、上侧导轨10B的缆索导向部10Bb而从前窗3的下部到达配置在驾驶室1的顶棚后部的卷绕装置13的方式配线,同时,在前窗3开闭时,借助其张力,一面被推压到拐角导轨10C的缆索导向部10Cb的槽内侧面上一面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拐角导轨10C,由于在辊导向部10Ca的外径侧形成缆索导向部10Cb,所以,例如即使在为了能够与长方体形状的驾驶室相对应而将拐角导轨10C的内径侧、即辊导向部10Ca的曲率半径设计得小时,也能够确保大的缆索导向部10Cb的曲率半径,可以减小辅助缆索11与缆索导向部10Cb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摩擦力而引起的辅助缆索11及导轨10的过早磨损的情况。
进而,在这种结构中,上侧导轨10B的辊导向部10Ba的前部从缆索导向部10Bb向驾驶室前面2成直线状延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辊导向部10Ba设置在缆索导向部10Bb的上侧,所以,上侧导轨10B不会被缆索导向部10Bb干扰,可以使辊导向部10Ba向驾驶室前面2成直线状延长。并且,通过上侧辊4被上述辊导向部10Ba的延长部分10BaE向驾驶室前面2呈直线状地导向,前窗3在达到关闭位置时,被大致垂直地推压到安装在窗用开口部2a的周缘部的防止雨水侵入用的密封构件17上,从而,可以确保前窗3与密封构件17之间的密封性,同时,消除密封构件17摩擦前窗3而产生过早的损伤的不适当的情况。
其结果是,在可以加大拐角导轨10C的缆索导向部10Cb的曲率半径、缩小辅助缆索11与缆索导向部10Cb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的同时,可以确保前窗3与密封构件17之间的密封性,而且,由于其结构简单,无需特殊的导轨及另外的构件,对降低成本可以作出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