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速/变速启动机.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142711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10520.X

申请日:

2009.06.04

公开号:

CN101907087A

公开日:

2010.12.0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04B 49/02申请公布日:20101208|||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4B 49/02申请日:20090604|||公开

IPC分类号:

F04B49/02; F04B49/06; E21B43/00; H02P27/02; H02P23/00

主分类号:

F04B49/02

申请人:

丛俊贞

发明人:

郎占山; 丛俊贞; 卢元德

地址:

118100 辽宁省凤城市爱阳镇东新村三组090097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利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209

代理人:

王东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减速/变速启动机由机械装置和电气节能控制柜两部分所组成,机械装置设有减速齿圈、滑套、星齿轮和主驱动齿轮,主驱动齿轮位于减速齿圈内,多个星齿轮位于主驱动齿轮和减速齿圈之间并相互啮合,减速齿圈和滑套内孔中分别设有内齿且一端分别设有齿块并相互啮合,多个星齿轮的后端设有销轴并与输出轴转动连接,主驱动齿轮装设在电机轴上。电气节能控制柜由主回路单元和控制单元所组成;交流电源经空气开关Q分别与接触器KC和控制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接,控制单元输出端穿设电机综合保护器DJ的对应端口与电机接线端相连接;本发明设计科学,结构紧凑,稳定可靠,实用效果佳,成本低廉,效率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发明适宜抽油机制作和改装。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减速 / 变速启动机由机械装置和电气节能控制柜两部分所组成, 所述机械装置 包括壳体 (12) 及装设在壳体 (12) 中的减速 / 变速机构 ; 所述壳体 (12) 的前、 后端分别设 置有连接法兰 (14) 和端法兰 (9), 壳体 (12) 与连接法兰 (14) 和端法兰 (9) 固定连接 ; 壳 体 (12) 后端的端法兰 (9) 的中心装设有轴承座 (8), 端法兰 (9) 与轴承座 (8) 通过螺丝固 定连接, 轴承座 (8) 的中心装设有输出轴轴承 (5), 输出轴轴承 (5) 套设在输出轴 (4) 上, 输 出轴轴承 (5) 的后面装设有轴承压盖 (6) ; 壳体 (12) 前端的连接法兰 (14) 通过螺丝与前 罩盖 (24) 固定连接, 前罩盖 (24) 中心设置有轴孔, 电机轴头 (21) 穿设轴孔 ; 其特征在于 : 1)、 上述的减速 / 变速机构由减速机构和变速机构所组成, 减速机构包括主驱动齿轮 (19)、 星齿轮 (23)、 减速齿圈 (18) 和输出轴 (4) ; 所述减速齿圈 (18) 的前端沿圆周均匀布 设多个凹窝 (26), 每个凹窝 (26) 里放置有滚子 (29), 减速齿圈 (18) 的前部装设在离合器 外环 (17) 的内孔中, 减速齿圈 (18) 的后端设有多个梯形凸起的齿圈齿块 (27), 多个齿圈齿 块 (27) 与减速齿圈 (18) 一体连接 ; 减速齿圈 (18) 的内孔中设有齿圈内齿 (28) ; 上述减速齿圈 (18) 前端的中心孔装设在定位轴承 (20) 上, 定位轴承 (20) 镶嵌在电机 轴头 (21) 上, 在定位轴承 (20) 的后侧并列设置有主驱动齿轮 (19), 主驱动齿轮 (19) 装设 在电机轴头 (21) 上并位于减速齿圈 (18) 内, 多个星齿轮 (23) 均匀布设在主驱动齿轮 (19) 和减速齿圈 (18) 之间 ; 每个星齿轮 (23) 中心设置有星齿轮销轴 (22), 销轴 (22) 的一端穿 设输出轴 (4) 的前部销轴孔 (34), 星齿轮 (23) 与输出轴 (4) 转动连接, 输出轴 (4) 的前部 设置有法兰 (32), 法兰 (32) 与输出轴 (4) 为一体连接, 法兰 (32) 的边缘设置有输出轴 (4) 的外齿 (33), 法兰 (32) 的前端面上设置有与多个星齿轮销轴 (22) 相对应的销轴孔 (34) ; 主驱动齿轮 (19) 与多个星齿轮 (23) 相啮合, 多个星齿轮 (23) 与减速齿圈 (18) 的内 齿 (28) 相啮合, 主驱动齿轮 (19)、 多个星齿轮 (23) 和减速齿圈 (18) 构成减速机构 ; 所述变速机构包括滑套 (3)、 离合器外环 (17)、 滑套支撑环 (1)、 变速杆 (11)、 变速连杆 (13)、 变速转盘 (15)、 变速支撑杆 (25) 和变速弹簧 (7) ; 上述滑套 (3) 与减速齿圈 (18) 并列设置, 滑套 (3) 位于减速齿圈 (18) 的后面, 滑套 (3) 的前部设置有多个梯形凸起的滑套齿块 (31), 多个滑套齿块 (31) 与滑套 (3) 一体连接, 多 个滑套齿块 (31) 与多个齿圈齿块 (27) 相啮合 ; 滑套 (3) 的后端与变速弹簧 (7) 的一端抵 顶, 变速弹簧 (7) 的另一端与输出轴轴承 (5) 相抵 ; 滑套 (3) 的内壁设置有滑套内齿 (30), 滑套内齿 (30) 与输出轴 (4) 的外齿 (33) 啮合 ; 上述离合器外环 (17) 装设在连接法兰 (14) 的内孔中, 连接法兰 (14) 的内沿设置有 环型凹槽 (16), 环型凹槽 (16) 内装设变速转盘 (15) 的外环, 变速转盘 (15) 可在环型凹槽 (16) 内浮动旋转 ; 上述变速杆 (11) 位于壳体 (12) 的上部, 变速杆 (11) 的后端穿设端法兰 (9), 并与端 法兰 (9) 转动连接, 且变速杆 (11) 的后端部固定设置一变速拨杆 (10), 变速杆 (11) 的前端 装设在杆座上, 杆座与连接法兰 (14) 固定连接, 变速杆 (11) 的前部设置有变速连杆 (13), 变速杆 (11) 与变速连杆 (13) 固定连接, 变速连杆 (13) 装设在变速转盘 (15) 上, 变速连杆 (13) 通过轴销与变速转盘 (15) 转动连接, 变速转盘 (15) 的周边均匀设置多个变速支撑杆 (25), 变速支撑杆 (25) 的一端装设在变速转盘 (15) 上设有的孔内, 变速支撑杆 (25) 的另 一端抵顶在滑套支撑环 (1) 的 V 型槽内 ; 所述的滑套支撑环 (1) 的前端面均匀布设多个 V 型 槽 (35), 滑套支撑环 (1) 镶嵌有滑套支撑环轴承 (2), 滑套支撑环轴承 (2) 套设在滑套 (3) 2 上, 滑套支撑环 (1) 的上面固定设有一个定位支架 (36), 变速杆 (11) 位于定位支架 (36) 上 部的缺口 (37) 中, 运转时滑套 (3) 旋转, 滑套支撑环 (1) 静止 ; 所述的变速连杆 (13)、 变速 转盘 (15)、 变速支撑杆 (25)、 变速杆 (11) 构成变速机构 ; 2)、 上述电气节能控制柜内的主回路单元包括空气开关 Q、 接触器 KC、 电机综合保护器 DJ 和旁路接触器 KO ; 交流三相四线电源 A、 B、 C、 N 分别连接到柜体 (38) 内端子排的 L1、 L2、 L3 和 N0 端子上 ; L1、 L2、 L3 端分别对应与空气开关 Q 的输入端相连接, 空气开关 Q 的输出 端分为两路, 分别对应与接触器 KC 的输入端和控制单元 (39) 的输入端 L1、 L2、 L3 端子相连 接; 控制单元 (39) 的输出端 U、 V、 W 分别穿设电机综合保护器 DJ 的对应端口与电机接线端 对应相连接 ; 控制单元 (39) 包括控制器 (40)、 三个 MTC 模块 (41)、 (42)、 (43) 和操作控制回路 ; 所 述控制器 (40) 设置有五组接口分别为 CONN2、 CONN3、 CONN4、 CONN6 和 CONN7A, 三组接口 CONN2、 CONN3 和 CONN4 每组设置有四个端子, 分别对应为 K1、 G1、 G2、 K2 端、 K1′、 G1′、 G2′、 K2′端和 K1″、 G1″、 G2″、 K2″端 ; 控制器 (40) 的接口 COONN2 的 K1 端与 G1 端并联电阻 R20 和二极管 D1, 二极管 D1 的正 极连接 K1 端, G1 端连接电阻 R21 一端, 电阻 R21 的另一端串联电阻 R22, 电阻 R22 的另一端 分别连接光电耦合器 M2 的 4 端和电阻 R37 的一端, 电阻 R37 另一端连接 G2 端, G2 端与 K2 端并联电阻 R23 和二极管 D2, 二极管 D2 的正极连接 K2 端 ; 光电耦合器 M1 的 3 端与 G1 端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1 的 4 端同时与光电耦合器 M2 的 3 端、 电阻 R21 和电阻 R22 的连接点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1 的 1 端先后经电阻 R38、 集成电 光电耦合器 M1 的 2 端与光电耦合器 M2 的 1 端连接, 光电 阻 RN3 与芯片 U2 的 39 脚相连接, 耦合器 M2 的 2 端与光电耦合器 M6 的 2 端相连接 ; K1 端与 K2 端并联一相互串联的电阻 R17、 电容 C15 ; K2 端经电阻 R18 接整流桥 Q2 的 交流电源端的一端, 交流电源端的另一端接 K1 端, 整流桥 Q2 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连接光电 耦合器 PC1 的 3 端, 负极连接光电耦合器 PC1 的 4 端, 光电耦合器 PC1 的 1 端分别连接芯片 U2 的 34 脚、 电容 C14 和电阻 R40 的一端、 电容 C14 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 R40 的另一端接电源 V1, 光电耦合器 PC1 的 2 脚接地, 光电耦合器 PC1 的 5 脚经电阻 R39 接电源 V1, 光电耦合器 PC1 的 6 脚经电阻 R11 接地 ; K1 端经电阻 R10 分别与二极管 D7 的正极、 二极管 D8 的负极、 反向器 F1 的正向连接, 二极管 D7 的负极接电源 V1, 二极管 D8 的正极接地, 反向器 F1 的反向连接到芯片 U2 的 12 脚; 芯片 U2 的 32 脚经集成电阻 RN3 连接反向器 F2 的正向, 反向器 F2 的反向经电阻 R47 连接到三极管 BG1 的基极, 三极管 BG1 的发射极接地, 三极管 BG1 的集电极经继电器 J1 的 线圈接电源 V0, 继电器 J1 线圈的两端并联二极管 D9, 二极管 D9 的正极与三相管 BG1 的集 电极相连接 ; 芯片 U2 的 31 脚和 28 脚之间并联一串联的电阻 R4 和发光二极管 D11, 芯片 U2 的 31 脚 和 26 脚之间并联一串联的电阻 R5 和发光二极管 D12 ; K2 端经电阻 R19 连接到三极管 BG4 的基极, 三极管 BG4 基极分别经二极管 D15 连接电 源 V1 和二极管 D16 接地, 二极管 D15 的正极和二极管 D16 的负极连接三极管 BG4 的基极 上, 三极管 BG4 的发射极接地, 三极管 BG4 的集电极与集成电阻 RN4 相连接, 同时与反向器 3 F4 的正向相连接, 反向器 F4 的反向经集成电阻 RN4 与芯片 U2 的 25 脚相连接 ; 芯片 U2 的 21、 22、 23 脚分别连接到集成电阻 RN4, 芯片 U2 的 1、 2、 3、 4、 5、 7 和 8 脚分别 经集成电阻 RN1 及芯片 U2 的 10、 11、 13、 14 和 15 脚分别经集成电阻 RN2 对应与软件的常开 接点 KA1、 KA2、 KA3、 KA4、 常闭接点 KA5、 常开接点 KA6、 KA7、 KA8、 KA9、 KA10、 常闭接点 KA11 和常开接点 KA12 的一端相连接, 软件接点 KA1-KA12 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并接地 ; 芯片 U2 的 18 脚、 19 脚并联晶振 X1、 晶振 X1 的两端并联一串联的电容 C12 和 C13, 电容 C12 和 C13 的 连接点连接芯片 U2 的 20 脚并接地 ; 芯片 U2 的 9 脚经电容 C10 分别与电源 V1 和芯片 U1 的 8 脚相连接, 芯片 U2 的 9 脚与 芯片 U1 的 5 脚连接, 芯片 U1 的 7 脚经电源 V1 共用插排与芯片 U2 的 24 脚相连接, 芯片 U1 的 2 脚连接电源 V1, 芯片 U1 的 2 脚和 3 脚并联电容 C8、 C9, 芯片 U1 的 3 脚与 4 脚相连并接 地; K2′端与 K2″端分别连接到变压器 TR 的一次侧, 变压器 TR 的二次侧连接到整流桥 Q1 的交流电源输入端, 整流桥 Q1 的直流输出端的负端接地, 正端分别接电容 C5、 C6 的一端和 三端稳压器 T3 的输入端, 电容 C5、 C6 的另一端接地, 三端稳压器 T3 地端接地, 三端稳压器 T3 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稳压管 DW、 电容 C7 的一端和电源 V1, 稳压管 DW、 电容 C7 的另一端接 地; 芯片 U2 的 6 脚和 16 脚分别与整流滤波器 T1 和 T2 的输出正端相连接, 整流滤波器 T1、 T2 输出负端相连接并接地, 整流滤波器 T1、 T2 的正负输出端之间分别并联电容 C3 和 C4, 整 流滤波器 T1 的输入 1 端经电阻 R1 与电阻 R2 串联, 电阻 R2 的另一端连接整流波波器 T2 的 输入 1 端, 整流滤波器 T1 和 T2 的输入 2 端分别对应与控制器 (40) 接线插插座端 1 和 4 相 连接, 接线插座端的 1 和 2 端、 2 和 4 端分别对应并接电容 C1 和 C2 ; 控制器 (40) 的接口 CONN3 的 K1′端与 G1′端并联电阻 R25 和二极管 D3, 二极管 D3 的 正极连接 K1′端, G1 端连接电阻 R26 一端, 电阻 R26 的另一端串联电阻 R27, 电阻 R27 的另 一端分别连接光电耦合器 M4 的 4 端和电阻 R28 的一端, 电阻 R28 另一端连接 G2′端, G2′ 端与 K2′端并联电阻 R29 和二极管 D4, 二极管 D4 的正极连接 K2′端 ; 光电耦合器 M 3 的 3 端与 G1′端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 3 的 4 端同时与光电耦合器 M 4 的 3 端、 电阻 R26 和电阻 R27 的连接点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3 的 1 端经电阻 R24、 集成电 阻 RN3 与芯片 U2 的 38 脚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3 的 2 端与光电耦合器 M4 的 1 端连接, 光电 耦合器 M4 的 2 端与三极管 BG3 的集电极相连接 ; 三极管 BG3 的基极经电阻 R9 与反向器 F3 的反向相连接, 反向器 F3 的正向经集成电阻 RN4 与芯片 U2 的 27 端相连接 ; 反向器 F3 的反 向同时经电阻 R8 与三极管 BG2 的基极连接, 三极管 BG2 的集电极经继电器 J2 的线圈接电 源 V1, 继电器 J2 线圈的两端并联二极管 D14, 二极管 D14 的正极与三相管 BG2 的集电极相 连接, 同时继电器 J2 线圈的两端并联一电阻 R7 和发光二极管 D 13 的串联回路 ; K1′端与 K2′端并联一相互串联的电阻 R41、 电容 C17 ; K2′端经电阻 R44 接整流桥 Q3 的交流电源端的一端, 交流电源端的另一端接 K1′端, 整流桥 Q3 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连接 光电耦合器 PC2 的 3 端, 负极连接光电耦合器 PC2 的 4 端, 光电耦合器 PC2 的 1 端分别连接 芯片 U2 的 35 脚、 电容 C16 和电阻 R12 的一端、 电容 C16 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 R12 的另一端 接电源 V1, 光电耦合器 PC2 的 2 脚接地, 光电耦合器 PC2 的 5 脚经电阻 R13 接电源 V1, 光电 耦合器 PC2 的 6 脚经电 R42 接地 ; 4 控制器 (40) 的接口 CONN4 的 K1 ″端与 G1 ″端并联电阻 R31 和二极管 D5, 二极管 D5 的正极连接 K1″端, G1″端连接电阻 R32 一端, 电阻 R32 的另一端串联电阻 R33, 电阻 R33 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光电耦合器 M6 的 4 端和电阻 R34 的一端, 电阻 R34 另一端连接 G2″端, G2″端与 K2″端并联电阻 R35 和二极管 D6, 二极管 D6 的正极连接 K2″端 ; 光电耦合器 M5 的 3 端与 G1″端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5 的 4 端同时与光电耦合器 M6 的 3 端、 电阻 R32 和电阻 R33 的连接点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5 的 1 端经电阻 R43 与芯片 U2 的 37 脚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5 的 2 端与光电耦合器 M6 的 1 端连接, 光电耦合器 M6 的 2 端与 光电耦合器 M2 的 2 端相连接 ; K1″端与 K2″端并联一相互串联的电阻 R45、 电容 C19 ; K2” 端经电阻 R46 接整流桥 Q4 的交流电源端的一端, 交流电源端的另一端接 K1″端, 整流桥 Q4 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连接 光电耦合器 PC3 的 3 端, 负极连接光电耦合器 PC3 的 4 端, 光电耦合器 PC3 的 1 端分别连接 芯片 U2 的 36 脚、 电容 C18 和电阻 R14 的一端、 电容 C18 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 R14 的另一端 接电源 V1, 光电耦合器 PC3 的 2 脚接地, 光电耦合器 PC3 的 5 脚经电阻 R15 接电源 V1, 光电 耦合器 PC3 的 6 脚经电 R16 接地 ; 控制器 (40) 装设有发光二极管 D17 做指示灯, 发光二极 管 D17 的正端经电阻 R48 连接电源 V1, 发光二极管 D17 的负端接地 ; 上述 MTC 模块对应交流 A、 B、 C 三相设置三个, 第一个 MTC 模块 (41) 的 1 端连接到控 制单元 (39) 输出端 U, 第一个 MTC 模块 (41) 的 2 端与 3 端连接后接到控制单元 (39) 的输 入端 L1 端, 第一个 MTC 模块 (41) 的第一控制线 (44)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2 的 G1 端相 连接, 第一个 MTC 模块 (41) 的第二控制线 (45)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2 的 K1 端连接, 第 一个 MTC 模块 (41) 的第三控制线 (46)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2 的 G2 端连接, 第一个 MTC 模块 (41) 的第四控制线 (47)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2 的 K2 端连接 ; 第二个 MTC 模块 (42) 的 1 端连接到控制单元 (39) 输出端 V, 第二个 MTC 模块 (42) 的 2 端与 3 端连接后接到控制单元 (39) 的输入端 L2 端, 第二个 MTC 模块 (42) 的第一控制线 (48)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3 的 G1′端相连接, 第二个 MTC 模块 (42) 的第二控制线 (49)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3 的 K1′端连接, 第二个 MTC 模块 (42) 的第三控制线 (50) 与控 制器 (40) 接口 CONN3 的 G2′端连接, 第二个 MTC 模块 (42) 的第四控制线 (51)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3 的 K2′端连接 ; 第三个 MTC 模块 (43) 的 1 端连接到控制单元 (39) 输出端 W, 第三个 MTC 模块 (43) 的 2 端与 3 端连接后接到控制单元 (39) 的输入端 L3 端, 第三个 MTC 模块 (43) 的第一控制线 (52)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4 的 G1″端相连接, 第三个 MTC 模块 (43) 的第二控制线 (53)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4 的 K1″端连接, 第三个 MTC 模块 (43) 的第三控制线 (54) 与控 制器 (40) 接口 CONN4 的 G2″端连接, 第三个 MTC 模块 (43) 的第四控制线 (55)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4 的 K2″端连接 ; 操作控制回路包括市电转换开关 QT, 启动开关 QT1、 控制器 (40) 接口 CONN7A 和 CONN6 ; 所述市电转换开关 QT 的一端经熔丝管 FU 连接进线端子 L11 端, L11 端与市电 220V 火线相 连接, 转换开关 QT 的另一端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7A 的 1 端连接, 通过导线又与启动开 关 QT1 的一端连接, 启动开关 QT1 的另一端经电机保护器的常闭接点 ZJ1-1 与旁路接触器 KO 线圈的一端连接, 旁路接触器 KO 线圈的另一端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7A 的 2 端相连接同 时又与市电 220V 零线相接 ; 5 接口 CONN6 的 1、 2 两端为继电器 J2 的一组常开接点, 接口 CONN6 的 1、 2 两端通过导线 与启动开关 QT1 的两端并联, 用以自动控制切换旁路接触器 ; 在旁路接触器 KO 的线圈两端 并联一阻容吸收器 RC 和电容 C 串联的回路。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减速 / 变速启动机, 其特征在于 : 上述变速支撑杆 (25) 的后端部呈球体状。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减速 / 变速启动机, 其特征在于 : 上述控制单元 (39) 的 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对应与旁路接触器 KO 的输入、 输出端相并联。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减速 / 变速启动机, 其特征在于 : 上述接触器 KC 的输出 端与角形连接的补偿电容器组 CZ 相连接。

说明书


一种减速 / 变速启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启动机, 具体的是应用在油田抽油机上使用的一种依具体工作情 况可进行减速或变速运转的启动机。
     背景技术 抽油机是油田常见而必用的主要设备, 抽油机是由多个较大部件组成的一个大型 机械设备。 因抽油机启动的瞬间要克服很大的静荷载, 因此需要有很大的扭矩, 而运行起来 之后相比较又需要小了很多的扭矩就可以连续运转。
     目前抽油机因为配置了较大的电动机, 所以启动时可以提供较大的转矩, 而正常 运转后负载减小了, 需要较小的扭矩, 再用原来配置的电动机就相当于大马拉小车, 有一定 的能耗被浪费。这种问题的产生缘于机械和电气部分均存在着需要改进之处, 比如机械部 分就不具有适应实际工况的减速或变速机构 ; 在电气控制方面没有针对设备运转装设相应 的节能装置, 也就是说目前电气控制柜没有节电的功能, 运行中的工作状态需要人为监视
     和人为去调整。
     现在尚没有能提供较大启动扭矩, 又可以在启动后自动减低扭矩的, 即满足启动 要求又能实现节能且自动控制的抽油用的启动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使用的抽油机转矩始终不变既浪费了能源又使设 备在运行中受到损害的问题而提供利用行星减速原理实现减速启动, 扩大启动转矩又能满 足正常运行负载扭矩需要, 具有节能功能的一种减速 / 变速启动机。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减速 / 变速启动机由机械装置和电气节能控制柜两部分所组成, 所述机械装 置包括壳体及装设在壳体中的减速 / 变速机构 ; 所述壳体的前、 后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法兰 和端法兰, 壳体与连接法兰和端法兰固定连接 ; 壳体后端的端法兰的中心装设有轴承座, 端 法兰与轴承座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轴承座的中心装设有轴承, 轴承套设在输出轴上 ; 壳体前 端的连接法兰通过螺丝与前罩盖固定连接, 前罩盖中心设置有轴孔, 电机轴头穿设轴孔。
     上述的减速 / 变速机构由减速机构和变速机构所组成, 减速机构包括主驱动齿 轮、 星齿轮、 减速齿圈和输出轴 ; 所述减速齿圈的前端沿圆周均匀布设多个凹窝, 每个凹窝 里放置有滚子, 减速齿圈的前部装设在离合器外环的内孔中, 离合器外环的内孔与减速齿 圈通过滚子的摩擦传动在任意位置结合构成超越离合器, 能进行逆时针逆止和顺时针旋 转。 减速齿圈的后端设有多个梯形凸起的齿圈齿块, 多个齿圈齿块与减速齿圈一体连接 ; 减 速齿圈的内孔中设有内齿 ; 减速齿圈前端的中心孔装设在定位轴承上, 定位轴承镶嵌在电 机轴头上, 在定位轴承的后侧并列设置有主驱动齿轮, 主驱动齿轮装设在电机轴头上并位 于减速齿圈内, 多个星齿轮均匀布设在主驱动齿轮和减速齿圈之间 ; 每个星齿轮中心设置 有星齿销轴, 星齿销轴穿设输出轴前部法兰上的销轴孔, 多个星齿轮与输出轴转动连接 ; 所
     述的输出轴前部设置有法兰, 法兰与输出轴为一体连接, 法兰的边缘设置有输出轴外齿, 法 兰上均匀设置有与多个星齿销轴相对应的销轴孔 ;
     主驱动齿轮与多个星齿轮相啮合, 多个星齿轮与减速齿圈的内齿相啮合, 主驱动 齿轮、 多个星齿轮和减速齿圈构成减速机构 ;
     上述变速机构包括滑套、 离合器外环、 滑套支撑环、 变速杆、 变速拨杆、 变速连杆、 变速转盘、 变速支撑杆和变速弹簧 ;
     所述的滑套与减速齿圈并列设置, 滑套位于减速齿圈的后面, 滑套的前部设置有 多个梯形凸起的滑套齿块, 多个滑套齿块与滑套一体连接, 同步时多个滑套齿块与多个齿 圈齿块相啮合 ; 滑套的后端与变速弹簧的一端抵顶, 变速弹簧的另一端与输出轴轴承内环 相抵 ; 滑套的内壁设置有滑套内齿, 滑套内齿与输出轴的外齿啮合 ;
     上述离合器外环装设在连接法兰的内孔中, 连接法兰的内沿设置有环型凹槽, 环 型凹槽内装设变速转盘的外环, 变速转盘可在环型凹槽内浮动旋转,
     上述变速杆位于壳体的上部, 变速杆的后端穿设端法兰, 且变速杆后端部固定设 置一变速拨杆, 变速杆的前端装设在杆座上, 杆座与连接法兰固定连接, 变速杆的前部设置 有变速连杆, 变速杆与变速连杆固定连接, 变速连杆装设在变速转盘上, 变速连杆通过轴销 与变速转盘转动连接, 变速转盘周边均匀设置多个变速支撑杆, 变速支撑杆一端装设在变 速转盘上设有的孔内, 变速支撑杆的另一端抵顶在滑套支撑环的 V 型槽内 ; 所述的滑套支 撑环前端面均匀布设多个 V 型槽, 滑套支撑环内镶嵌有滑套支撑环轴承, 滑套支撑环轴承 套设在滑套上, 滑套支撑环上面固定设有一个定位支架, 变速杆位于定位支架上部的缺口 中, 运转时滑套随输出轴旋转, 滑套支撑环静止。所述的变速拨杆、 变速连杆、 变速转盘、 变 速支撑杆、 变速杆构成变速机构。 上述电气节能控制柜包括柜体及装设在柜体内的主回路单元和控制单元 ; 所述的 主回路单元包括空气开关 Q、 接触器 KC、 电机综合保护器 DJ 和旁路接触器 KO ; 交流三相四 线电源 A、 B、 C、 N 分别连接到柜体内端子排的 L1、 L2、 L3 和 N0 端子上, 端子排位于柜体内的 下部 ; L1、 L2、 L3 端分别对应与空气开关 Q 的输入端相连接, 空气开关 Q 的输出端分为两路, 分别对应与接触器 KC 的输入端和控制单元的输入端 L1、 L2、 L3 端子相连接, 控制单元的输 出端 U、 V、 W 分别穿设电机综合保护器 DJ 的对应端口与电机接线端对应相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 三个 MTC 模块和操作控制回路 ; 所述控制器设置有五 组接口分别为 CONN2、 CONN3、 CONN4、 CONN6 和 CONN7A, 三组接口 CONN2、 CONN3 和 CONN4 每 组设置有四个端子, 分别对应为 K1、 G1、 G2、 K2 端、 K1′、 G1′、 G2′、 K2′端和 K1″、 G1″、 G2″、 K2″端 ;
     所述控制器接口 COONN2 的 K1 端与 G1 端并联电阻 R20 和二极管 D1, 二极管 D1 的 正极连接 K1 端, G1 端连接电阻 R21 一端, 电阻 R21 的另一端串联电阻 R22, 电阻 R22 的另一 端分别连接光电耦合器 M2 的 4 端和电阻 R37 的一端, 电阻 R37 另一端连接 G2 端, G2 端与 K2 端并联电阻 R23 和二极管 D2, 二极管 D2 的正极连接 K2 端 ;
     光电耦合器 M1 的 3 端与 G1 端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1 的 4 端同时与光电耦合器 M2 的 3 端、 电阻 R21 和电阻 R22 的连接点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1 的 1 端先后经电阻 R38、 集成 电阻 RN3 与芯片 U2 的 39 脚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1 的 2 端与光电耦合器 M2 的 1 端连接, 光 电耦合器 M2 的 2 端与光电耦合器 M6 的 2 端相连接 ;
     K1 端与 K2 端并联一相互串联的电阻 R17、 电容 C15 ; K2 端经电阻 R18 接整流桥 Q2 的交流电源端的一端, 交流电源端的另一端接 K1 端, 整流桥 Q2 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连接光 电耦合器 PC1 的 3 端, 负极连接光电耦合器 PC1 的 4 端, 光电耦合器 PC1 的 1 端分别连接芯 片 U2 的 34 脚、 电容 C14 和电阻 R40 的一端、 电容 C14 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 R40 的另一端接 电源 V1, 光电耦合器 PC1 的 2 脚接地, 光电耦合器 PC1 的 5 脚经电阻 R39 接电源 V1, 光电耦 合器 PC1 的 6 脚经电阻 R11 接地 ;
     K1 端经电阻 R10 分别与二极管 D7 的正极、 二极管 D8 的负极、 反向器 F1 的正向连 接, 二极管 D7 的负极接电源 V1, 二极管 D8 的正极接地, 反向器 F1 的反向连接到芯片 U2 的 12 脚 ;
     芯片 U2 的 32 脚经集成电阻 RN3 连接反向器 F2 的正向, 反向器 F2 的反向经电阻 R47 连接到三极管 BG1 的基极, 三极管 BG1 的发射极接地, 三极管 BG1 的集电极经继电器 J1 的线圈接电源 V0, 继电器 J1 线圈的两端并联二极管 D9, 二极管 D9 的正极与三相管 BG1 的 集电极相连接 ;
     芯片 U2 的 31 脚和 28 脚之间并联一串联的电阻 R4 和发光二极管 D11, 芯片 U2 的 31 脚和 26 脚之间并联一串联的电阻 R5 和发光二极管 D12 ;
     K2 端经电阻 R19 连接到三极管 BG4 的基极, 三极管 BG4 基极分别经二极管 D15 连 接电源 V1 和二极管 D16 接地, 二极管 D15 的正极和二极管 D16 的负极连接三极管 BG4 的基 极上, 三极管 BG4 的发射极接地, 三极管 BG4 的集电极与集成电阻 RN4 相连接, 同时与反向 器 F4 的正向相连接, 反向器 F4 的反向经集成电阻 RN4 与芯片 U2 的 25 脚相连接 ;
     芯片 U2 的 21、 22、 23 脚分别连接到集成电阻 RN4, 芯片 U2 的 1、 2、 3、 4、 5、 7 和 8 脚分 别经集成电阻 RN1 及芯片 U2 的 10、 11、 13、 14 和 15 脚分别经集成电阻 RN2 对应与软件的常 开接点 KA1、 KA2、 KA3、 KA4、 常闭接点 KA5、 常开接点 KA6、 KA7、 KA8、 KA9、 KA10、 常闭接点 KA11 和常开接点 KA12 的一端相连接, 软件接点 KA1-KA12 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并接地 ; 芯片 U2 的 18 脚、 19 脚并联晶振 X1、 晶振 X1 的两端并联一串联的电容 C12 和 C13, 电容 C12 和 C13 的 连接点连接芯片 U2 的 20 脚并接地 ;
     芯片 U2 的 9 脚经电容 C10 分别与电源 V1 和芯片 U1 的 8 脚相连接, 芯片 U2 的 9 脚与芯片 U1 的 5 脚连接, 芯片 U1 的 7 脚经电源 V1 共用插排与芯片 U2 的 24 脚相连接, 芯 片 U1 的 2 脚连接电源 V1, 芯片 U1 的 2 脚和 3 脚并联电容 C8、 C9, 芯片 U1 的 3 脚与 4 脚相 连并接地 ;
     K2′端与 K2″端分别连接到变压器 TR 的一次侧, 变压器 TR 的二次侧连接到整流 桥 Q1 的交流电源输入端, 整流桥 Q1 的直流输出端的负端接地, 正端分别接电容 C5、 C6 的一 端和三端稳压器 T3 的输入端, 电容 C5、 C6 的另一端接地, 三端稳压器 T3 地端接地, 三端稳 压器 T3 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稳压管 DW、 电容 C7 的一端和电源 V1, 稳压管 DW、 电容 C7 的另一 端接地 ;
     芯片 U2 的 6 脚和 16 脚分别与整流滤波器 T1 和 T2 的输出正端相连接, 整流滤波 器 T1、 T2 输出负端相连接并接地, 整流滤波器 T1、 T2 的正负输出端之间分别并联电容 C3 和 C4, 整流滤波器 T1 的输入 1 端经电阻 R1 与电阻 R2 串联, 电阻 R2 的另一端连接整流波波器 T2 的输入 1 端, 整波滤波器 T1 和 T2 的输入 2 端分别对应与控制器接线插插座端 1 和 4 相 连接, 接线插座端的 1 和 2 端、 2 和 4 端分别对应并接电容 C1 和 C2。所述控制器接口 CONN3 的 K1′端与 G1′端并联电阻 R25 和二极管 D3, 二极管 D3 的 正极连接 K1′端, G1 端连接电阻 R26 一端, 电阻 R26 的另一端串联电阻 R27, 电阻 R27 的另 一端分别连接光电耦合器 M4 的 4 端和电阻 R28 的一端, 电阻 R28 另一端连接 G2′端, G2′ 端与 K2′端并联电阻 R29 和二极管 D4, 二极管 D4 的正极连接 K2′端 ;
     光电耦合器 M3 的 3 端与 G1′端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 3 的 4 端同时与光电耦合器 M4 的 3 端、 电阻 R26 和电阻 R27 的连接点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3 的 1 端经电阻 R24、 集成电 阻 RN3 与芯片 U2 的 38 脚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3 的 2 端与光电耦合器 M4 的 1 端连接, 光电 耦合器 M4 的 2 端与三极管 BG3 的集电极相连接 ; 三极管 BG3 的基极经电阻 R9 与反向器 F3 的反向相连接, 反向器 F3 的正向经集成电阻 RN4 与芯片 U2 的 27 端相连接 ; 反向器 F3 的反 向同时经电阻 R8 与三极管 BG2 的基极连接, 三极管 BG2 的集电极经继电器 J2 的线圈接电 源 V1, 继电器 J2 线圈的两端并联二极管 D14, 二极管 D14 的正极与三相管 BG2 的集电极相 连接, 同时继电器 J2 线圈的两端并联一电阻 R7 和发光二极管 D13 的串联回路 ;
     K1′端与 K2′端并联一相互串联的电阻 R41、 电容 C17 ; K2′端经电阻 R44 接整流 桥 Q3 的交流电源端的一端, 交流电源端的另一端接 K1′端, 整流桥 Q3 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 连接光电耦合器 PC2 的 3 端, 负极连接光电耦合器 PC2 的 4 端, 光电耦合器 PC2 的 1 端分别 连接芯片 U2 的 35 脚、 电容 C16 和电阻 R12 的一端、 电容 C16 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 R12 的另 一端接电源 V1, 光电耦合器 PC2 的 2 脚接地, 光电耦合器 PC2 的 5 脚经电阻 R13 接电源 V1, 光电耦合器 PC2 的 6 脚经电 R42 接地 ; 所述控制器接口 CONN4 的 K1″端与 G1″端并联电阻 R31 和二极管 D5, 二极管 D5 的正极连接 K1″端, G1″端连接电阻 R32 一端, 电阻 R32 的另一端串联电阻 R33, 电阻 R33 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光电耦合器 M6 的 4 端和电阻 R34 的一端, 电阻 R34 另一端连接 G2″端, G2″端与 K2″端并联电阻 R35 和二极管 D6, 二极管 D6 的正极连接 K2″端 ;
     光电耦合器 M5 的 3 端与 G1″端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5 的 4 端同时与光电耦合器 M6 的 3 端、 电阻 R32 和电阻 R33 的连接点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5 的 1 端经电阻 R43 与芯片 U2 的 37 脚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5 的 2 端与光电耦合器 M6 的 1 端连接, 光电耦合器 M6 的 2 端与光电耦合器 M2 的 2 端相连接 ;
     K1″端与 K2″端并联一相互串联的电阻 R45、 电容 C19 ; K2” 端经电阻 R46 接整流 桥 Q4 的交流电源端的一端, 交流电源端的另一端接 K1″端, 整流桥 Q4 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 连接光电耦合器 PC3 的 3 端, 负极连接光电耦合器 PC3 的 4 端, 光电耦合器 PC3 的 1 端分别 连接芯片 U2 的 36 脚、 电容 C18 和电阻 R14 的一端、 电容 C18 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 R14 的另 一端接电源 V1, 光电耦合器 PC3 的 2 脚接地, 光电耦合器 PC3 的 5 脚经电阻 R15 接电源 V1, 光电耦合器 PC3 的 6 脚经电 R16 接地 ;
     上述 MTC 模块是市售成品件, 是可控硅导通模块 ; 对应交流 A、 B、 C 三相设置三个 MTC 模块, 第一个 MTC 模块的 1 端连接到控制单元输出端 U, 第一个 MTC 模块的 2 端与 3 端 连接后接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 L1 端, 第一个 MTC 模块的第一控制线与控制器接口 CONN2 的 G1 端相连接, 第一个 MTC 模块的第二控制线与控制器接口 CONN2 的 K1 端连接, 第一个 MTC 模块的第三控制线与控制器接口 CONN2 的 G2 端连接, 第一个 MTC 模块的第四控制线与控制 器接口 CONN2 的 K2 端连接 ;
     第二个 MTC 模块的 1 端连接到控制单元输出端 V, 第二个 MTC 模块的 2 端与 3 端
     连接后接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 L2 端, 第二个 MTC 模块的第一控制线与控制器接口 CONN3 的 G1′端相连接, 第二个 MTC 模块的第二控制线与控制器接口 CONN3 的 K1′端连接, 第二个 MTC 模块的第三控制线与控制器接口 CONN3 的 G2′端连接, 第二个 MTC 模块的第四控制线 与控制器接口 CONN3 的 K2′端连接 ;
     第三个 MTC 模块的 1 端连接到控制单元输出端 W, 第三个 MTC 模块的 2 端与 3 端 连接后接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 L3 端, 第三个 MTC 模块的第一控制线与控制器接口 CONN4 的 G1″端相连接, 第三个 MTC 模块的第二控制线与控制器接口 CONN4 的 K1″端连接, 第三个 MTC 模块的第三控制线与控制器接口 CONN4 的 G2″端连接, 第三个 MTC 模块的第四控制线 与控制器接口 CONN4 的 K2″端连接 ;
     上述操作控制回路包括市电转换开关 QT, 启动开关 QT1、 控制器接口 CONN7A 和 CONN6 ; 所述市电转换开关 QT 的一端经熔丝管 FU 连接进线端子 L11 端, L11 端与市电 220V 火线相连接, 转换开关 QT 的另一端与控制器接口 CONN7A 的 1 端连接, 通过导线又与启动开 关 QT1 的一端连接, 启动开关 QT1 的另一端经电机保护器的常闭接点 ZJ1-1 与旁路接触器 KO 线圈的一端连接, 旁路接触器 KO 线圈的另一端与控制器接口 CONN7A 的 2 端相连接同时 又与市电 220V 零线相接 ; 接口 CONN6 的 1、 2 两端为继电器 J2 的一组常开接点, 接口 CONN6 的 1、 2 两端通过 导线与启动开关 QT1 的两端并联, 用以自动控制切换旁路接触器 ; 在旁路接触器 KO 的线圈 两端并联一阻容吸收器 RC 和电容 C 串联的回路, 用以提高动作的速率。
     上述可控硅模块和电机综合保护器 DJ 均为市售成品件。
     上述接触器 KC 的输出端与角形补偿电容器组相连接。
     上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对应与旁路接触器 KO 的输入、 输出端相并 联。
     上述变速支撑杆的后端部呈球体状。
     上述控制器装设有发光二极管 D17 做指示灯, 发光二极管 D17 的正端经电阻 R48 连接电源 V1, 发光二极管 D17 的负端接地。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
     概括地说, 本机初始启动时实现行星减速启动, 提供一个较大的启动扭矩, 正常运 转时又可以将较大的启动转矩撤除, 转换为较小的转矩, 保持正常运转速度, 这是实现节能 的关键。从而可以将电动机的配置减小一半。比如正常在油田广泛使用的配置 45KW 电动 机的抽油机使用本机后可以仅配置 22KW 电动机就能正常运转。通过调整, 实现更精确动力 配置, 可以实现节电 20% 30%。具体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 :
     减速 / 变速启动工作过程的实现是在电机输出轴外套一个主驱动齿轮, 利用多个 星齿轮 ( 四个或者三个星齿轮 ) 将力矩减速传递给减速齿圈, 减速齿圈静止反推星齿轮带 动输出轴转动。即在减速时, 为了输出轴转动并输出减速的旋转速度、 输出转矩, 装置中用 超越离合器将齿圈反向锁住, 提供一个外力。 这个力就是在齿圈受到顺时针转矩时, 离合器 的外环和减速齿圈间用滚子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构成超越离合器, 离合器外环通过滚子限制 了齿圈做顺时针旋转, 这样减速齿圈静止, 星齿就不能做逆时针旋转, 多个星齿轮只能跟随 着且围绕主驱动齿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且减速比就是主驱动齿轮齿数和减速齿圈齿数的 反比。减速比根据电机和负载转速及电机功率和负载大小来计算确定。主驱动齿轮、 星齿
     轮、 减速齿圈的齿数、 模数、 厚度等参数根据实际负载计算确定。 简单讲 : 多个星齿轮 ( 四个 或三个 ) 与输出轴连接在一起, 减速启动时减速齿圈静止, 输出轴随星齿轮和电机主轴顺 时针方向减速转动。通过减速运转实现提高转矩的目的。
     变速操纵时, 拨动变速拨杆, 变速杆随变速拨杆转动, 变速杆带动变速连杆, 变速 连杆带动变速转盘, 变速转盘上面安装有多个变速支撑杆, 因变速转盘的转动使变速支撑 杆沿滑套支撑环的 V 形凹槽移动至槽底, 从而使滑套支撑环做轴向移动, 滑套便在滑套支 撑环和变速弹簧的作用下做轴向移动, 滑套前部有 6 个梯形凸起齿块和减速齿圈后部的 6 个梯形凸起齿块啮合, 构成变速接合子传递扭矩, 滑套和减速齿圈分离时本启动机处于减 速启动工作状况, 滑套和减速齿圈接合时本启动机处于同步正常运转工作状态。滑套的内 孔中设有内齿和输出轴的外齿滑动配合, 滑套既能通过内齿沿输出轴外齿移动, 又能直接 传递同步运转时的扭矩。
     减速启动机同步运转的实现过程是在输出轴上加一个滑套, 滑套有内齿, 输出轴 有外齿, 滑套和输出轴之间通过内外齿实现轴向顺内外齿滑动配合, 径向靠内外齿传递转 矩。本启动机减速启动后手动将滑套轴向移动, 滑套前端的齿块和齿圈后端的齿块错位啮 合后, 齿圈和滑套同步, 滑套和输出轴同步, 这样行星减速工作状态被破坏。 输出轴、 主驱动 齿轮、 星齿轮、 齿圈整体都与电机主轴同步运转。提高转速的同时降低转矩。 本机的电气控制是针对电动机负载变化特点, 应用相控技术, 始终保持一个合适 的转差率以实现跟踪调整电动机电流, 实现节电目的。抽油机工作时上行和下行过程负 荷变化明显, 还有由于井下油液黏度不同, 结腊等情况不同导致抽油机出现空捞、 半捞等情 况。总之抽油机的工作存在负荷变化大, 变化情况复杂的特点。利用相控技术, 适时跟踪控 制调整, 保持电动机恒定的转差率, 从而适时跟踪调整电流, 达到节电的目的是最好的控制 手段。本发明是利用嵌入式微电脑控制技术, 其核心器件采用美国 ATMEL 公司的 89S 系列 的 8-bit 高性能高频单片处理器 (CPU), 是大容量闪存器, 可以将复杂的控制内容编辑成简 单的控制程序存储在其中。使得整机的调整、 控制极其方便合理, 配用 MAX 公司独有的看门 狗监控电路, 使电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专用的 C++ 语言编写的控制 程序, 远优于通用的汇编语言 ; 先进的模块化成组控制方式, 使操作更加人性化。
     控制回路具体工作原理简要说就是工频电源经特殊定制的采用欧盟标准的高压 隔离变压器 (TR), 变压的同时不仅给控制回路提供一个合适的控制器工作电源而且将电 网与整机操控部分完全隔离, 极大的提高了整机操作的安全系数。反馈电流控制信号通过 PC1、 PC2 和 PC 3 光电耦合器以双脉冲形式输入到 89S 系列的 8-bit 高性能高频单片处理 器 (CPU) 即芯片 U2 中, 经过内部电路进行摸数转换、 信号比较, 根据内部预先编制的程序输 出控制信号, 输出控制信号经过反向器 F1F4 进行信号强化处理后以固定的顺序将控制信 号输出, 输出端子采用了可控硅专用有源光电耦合器 (M1、 M2、 M3、 M4、 M5、 M6) 直接触发 MTC 模块, 实现可控硅导通角调整, 改变输出电压, 实现适时动态调整可控硅模块导通角, 改变 控制柜输出电压, 进而改变负载电机的电流, 并且实现动态调整。 控制柜内配置电力电容进 行末端无功功率补偿, 直接提高末端电压, 减少线路压降造成的损失。 控制柜还安装了 JD 5 型的电机综合保护器 DJ, 可以实现电机缺相、 过流等保护。
     控制柜还安装了操作控制回路, 是由市电 220V 供电, 当市电转换开关 QT 闭合, 闭 合启动开关 QT1 后, 电流经电机保护器的常闭接点 ZJ1-1 与旁路接触器 KO 线圈回到市电
     220V 零线, 这时旁路接触器 KO 动作, 就切除控制器触发 MTC 模块, 电机直接跟随市电进行运 行。当开启启动开关 QT1 后, 不构成回路, 旁路接触器 KO 打开, 控制器触发 MTC 模块, 电机 的运行就受到控制器的控制。
     接口 CONN7A 的 1.2 两端分别与市电转换开关 QT 的出端和市电 220V 零线端连接, 以取 220V 电源做控制器电源。
     当控制器出现异常, 芯片 U2(CPU) 发出信号, 使三极管 BG2 导通, 继电器 J2 动作, 其常开接点闭合, 即接口 CONN6 的 1.2 两端闭合, 接口 CONN6 的 1.2 两端通过导线与启动开 关 QT1 的两端并联, 用以自动控制切换旁路接触器 KO ; 在旁路接触器 KO 的线圈两端并联一 阻容吸收器 RC 和电容 C 串联的回路, 用以提高动作的速率。
     电气控制柜实现节能的原理简单地说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 根据反馈的电流信号 与电源电压相位差的比较, 对可控硅导通角进行自动控制调整, 通过改变可控硅导通角来 改变可控硅输出给电动机的线电压, 从而跟踪电动机负载变化, 快速改变电动机工作电流, 实现节电。控制柜也根据电动机工作特点 JD-5 电动机进行缺相、 过载等保护。控制柜还加 装了无功补偿电容, 直接在电机末端进行无功补偿, 提高电机末端电压, 减少线路损失, 增 强节电效果。
     本发明的特点 :
     1、 操作灵活
     2、 节约能源
     3、 功能齐全
     本发明设计科学、 合理、 富有创意、 结构紧凑、 严密, 整体投资小, 生产成本低廉, 效 率高, 结构简单, 稳定可靠, 实用性较强, 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本发明适宜抽油机制作和改 装。
     需要说明的是 : 在不改变本发明原理与构思的前提下, 所作出的改变或变形, 均属 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机械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 2 是本发明的减速齿圈结构示意图。
     图 3 是图 2 的左视并加装了滚子的示意图。
     图 4 是图 2 的右视示意图。
     图 5 是本发明的滑套结构示意图。
     图 6 是图 5 的左视示意图。
     图 7 是本发明的输出轴结构示意图。
     图 8 是图 7 的左视示意图。
     图 9 是本发明的滑套支撑环结构示意图。
     图 10 是图 9 的 A-A 向示意图。
     图 11 是本发明的变速转盘及变速连杆连接示意图。
     图 12 是图 1 的 B 局部放大向示意图。
     图 13 是图 12 的 C 向示意图。图 14 是本发明电气节能控制柜结构连接框图。 图 15 是本发明的控制器电路原理图。 图 16 是本发明的操作控制回路电路原理图。 图 17 是本发明的控制器指示灯回路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一种减速 / 变速启动机由机械装置和电气节能控制柜两部分所组成, 所述机械装 置包括壳体 12 及装设在壳体 12 中的减速 / 变速机构 ; 所述壳体 12 的前、 后端分别设置有 连接法兰 14 和端法兰 9, 壳体 12 与连接法兰 14 和端法兰 9 固定连接 ; 壳体 12 后端的端法 兰 9 的中心装设有轴承座 8, 端法兰 9 与轴承座 8 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轴承座 8 的中心装设 有输出轴轴承 5, 输出轴轴承 5 套设在输出轴 4 上, 输出轴轴承 5 的后面装设有轴承压盖 6 ; 壳体 12 前端的连接法兰 14 通过螺丝与前罩盖 24 固定连接, 前罩盖 24 中心设置有轴孔, 电 机轴头 21 穿设轴孔。
     所述的减速 / 变速机构由减速机构和变速机构所组成, 减速机构包括主驱动齿轮 19、 星齿轮 23、 减速齿圈 18 和输出轴 4 ; 所述减速齿圈 18 的前端沿圆周均匀布设六个凹窝 26, 每个凹窝 26 里放置有滚子 29, 减速齿圈 18 的前部装设在离合器外环 17 的内孔中, 离合 器外环 17 的内孔与减速齿圈 18 通过滚子 29 的摩擦传动在任意位置结合构成超越离合器, 能进行逆时针逆止和顺时针旋转。 减速齿圈 18 的后端设有六个梯形凸起的齿圈齿块 27, 六 个齿圈齿块 27 与减速齿圈 18 一体连接 ; 减速齿圈 18 的内孔中设有齿圈内齿 28 ;
     上述减速齿圈 18 前端的中心孔装设在定位轴承 20 上, 定位轴承 20 镶嵌在电机轴 头 21 上, 在定位轴承 20 的后侧并列设置有主驱动齿轮 19, 主驱动齿轮 19 装设在电机轴头 21 上并位于减速齿圈 18 内, 四个星齿轮 23 均匀布设在主驱动齿轮 19 和减速齿圈 18 之间 ; 每个星齿轮 23 中心设置有星齿轮销轴 22, 销轴 22 的一端穿设输出轴 4 的前部销轴孔 34 并 与输出轴 4 转动连接, 输出轴 4 的前部设置有法兰 32, 法兰 32 与输出轴 4 为一体连接, 法兰 32 的边缘设置有输出轴 4 的外齿 33, 法兰 32 的前端面上设置有与四个星齿轮销轴 22 相对 应的销轴孔 34 ;
     主驱动齿轮 19 与四个星齿轮 23 相啮合, 四个星齿轮 23 与减速齿圈 18 的内齿 28 相啮合, 主驱动齿轮 19 四个星齿轮 23 和减速齿圈 18 构成减速机构 ;
     所述变速机构包括滑套 3、 离合器外环 17、 滑套支撑环 1、 变速杆 11、 变速连杆 13、 变速转盘 15、 变速支撑杆 25 和变速弹簧 7 ;
     上述滑套 3 与减速齿圈 18 并列设置, 滑套 3 位于减速齿圈 18 的后面, 滑套 3 的前 部设置有六个梯形凸起的滑套齿块 31, 六个滑套齿块 31 与滑套 3 一体连接, 六个滑套齿块 31 与六个齿圈齿块 27 相啮合 ; 滑套 3 的后端与变速弹簧 7 的一端抵顶, 变速弹簧 7 的另一 端与输出轴轴承 5 相抵 ; 滑套 3 的内壁设置有滑套内齿 30, 滑套内齿 30 与输出轴 4 的外齿 33 啮合 ;
     上述离合器外环 17 装设在连接法兰 14 的内孔中, 连接法兰 14 的内沿设置有环型 凹槽 16, 环型凹槽 16 内装设变速转盘 15 的外环, 变速转盘 15 可在环型凹槽 16 内浮动旋 转;上述变速杆 11 位于壳体 12 的上部, 变速杆 11 的后端穿设端法兰 9, 并与端法兰 9 转动连接, 且变速杆 11 的后端部固定设置一变速拨杆 10, 变速杆 11 的前端装设在杆座上, 杆座与连接法兰 14 固定连接, 变速杆 11 的前部设置有变速连杆 13, 变速杆 11 与变速连杆 13 固定连接, 变速连杆 13 装设在变速转盘 15 上, 变速连杆 13 通过轴销与变速转盘 15 转 动连接, 变速转盘 15 的周边均匀设置四个变速支撑杆 25, 变速支撑杆 25 的一端装设在变 速转盘 15 上设有的孔内, 变速支撑杆 25 的另一端抵顶在滑套支撑环 1 的 V 型槽 35 内 ; 所 述的滑套支撑环 1 的前端面均匀布设多个 V 型槽 35, 滑套支撑环 1 镶嵌有滑套支撑环轴承 2, 滑套支撑环轴承 2 套设在滑套 3 上, 滑套支撑环 1 的上面固定设有一个定位支架 36, 变速 杆 11 位于定位支架 36 上部的缺口 37 中, 运转时滑套 3 旋转, 滑套支撑环 1 静止。所述的 变速连杆 13、 变速转盘 15、 变速支撑杆 25、 变速杆 11 构成变速机构。
     减速启动时, 主驱动齿轮 19 带动多个星齿轮 23 旋转, 多个星齿轮 23 带动输出轴 4 旋转, 减速齿圈 18 在离合器的作用下反向逆止 ; 同步运转时, 减速齿圈 18 和滑套 3 接合、 滑套 3 和输出轴 4 接合, 输出轴 4 和星齿轮 23 通过星齿轮销轴 22 连接, 因此减速 / 变速机 构呈现成一个整体, 减速 / 变速机构整体做顺时针同步旋转, 减速 / 变速机构处于正常的同 步运转工作状态, 是用于变速时减速齿圈 18 后端的齿圈齿块 27 和滑套 3 前端的滑套齿块 31 实现猫爪式接合。 变速拨杆 10 转动带动变速杆 11 旋转, 变速杆 11 旋转后通过变速连杆 13 带动变 速转盘 15 旋转大约 17°, 变速转盘 15 上的变速支撑杆 25 旋转大约 17°, 沿弧线移动大约 38mm, 滑套支撑环 1 的下面有 V 型槽, 滑套支撑环 1 的上面有一个定位支架 36, 定位支架 36 有一个缺口 37 夹挡了变速杆 11, 因此滑套支撑环 1 不能跟随旋转, 在变速支撑杆 25 旋转的 作用下, 滑套支撑环 1 沿 V 型槽做轴向滑动, 推动滑套 3 做轴向滑动 ( 减速启动时变速支撑 杆 25 端部在滑套支撑环 1 的 V 型槽 35 的底部, 变速后变速支撑杆 25 小球转出 V 型槽 35, 转动滑套支撑环 1 的端部 )。
     所述电气节能控制柜, 包括柜体 38 及装设在柜体 38 内的主回路单元和控制单元 39 ;
     主回路单元, 如图 14 所示, 包括空气开关 Q、 接触器 KC、 电机综合保护器 DJ 和旁路 接触器 KO ; 交流三相四线电源 A、 B、 C、 N 分别连接到柜体 38 内端子排的 L1、 L2、 L3 和 N0 端 子上, 端子排位于柜体 38 内的下部 ; L1、 L2、 L3 端分别对应与空气开关 Q 的输入端相连接, 空气开关 Q 的输出端分为两路, 分别对应与接触器 KC 的输入端和控制单元 39 的输入端 L1、 L2、 L3 端子相连接, 接触器 KC 的输出端与角形补偿电容器组相连接 ; 控制单元 39 的输出端 U、 V、 W 分别穿设电机综合保护器 DJ 的对应端口与电机接线端对应相连接, 电机综合保护器 DJ 为市售成品件。控制单元 39 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对应与旁路接触器 KO 的输入、 输出 端相并联。
     控制单元 39, 如图 14、 15、 16 所示, 包括控制器 40、 三个 MTC 模块 41、 42、 43 和操作 控制回路 ; 所述控制器 40 设置有五组接口分别为 CONN2、 CONN3、 CONN4、 CONN6 和 CONN7A, 三组接口 CONN2、 CONN3 和 CONN4 每组设置有四个端子, 分别对应为 K1、 G1、 G2、 K2 端、 K1′、 G1′、 G2′、 K2′端和 K1″、 G1″、 G2″、 K2″端 ;
     控制器 40 的接口 COONN2 的 K1 端与 G1 端并联电阻 R20 和二极管 D1, 二极管 D1 的 正极连接 K1 端, G1 端连接电阻 R21 一端, 电阻 R21 的另一端串联电阻 R22, 电阻 R22 的另一
     端分别连接光电耦合器 M2 的 4 端和电阻 R37 的一端, 电阻 R37 另一端连接 G2 端, G2 端与 K2 端并联电阻 R23 和二极管 D2, 二极管 D2 的正极连接 K2 端 ;
     光电耦合器 M1 的 3 端与 G1 端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1 的 4 端同时与光电耦合器 M2 的 3 端、 电阻 R21 和电阻 R22 的连接点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1 的 1 端先后经电阻 R38、 集成 电阻 RN3 与芯片 U2 的 39 脚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1 的 2 端与光电耦合器 M2 的 1 端连接, 光 电耦合器 M2 的 2 端与光电耦合器 M6 的 2 端相连接 ;
     K1 端与 K2 端并联一相互串联的电阻 R17、 电容 C15 ; K2 端经电阻 R18 接整流桥 Q2 的交流电源端的一端, 交流电源端的另一端接 K1 端, 整流桥 Q2 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连接光 电耦合器 PC1 的 3 端, 负极连接光电耦合器 PC1 的 4 端, 光电耦合器 PC1 的 1 端分别连接芯 片 U2 的 34 脚、 电容 C14 和电阻 R40 的一端、 电容 C14 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 R40 的另一端接 电源 V1, 光电耦合器 PC1 的 2 脚接地, 光电耦合器 PC1 的 5 脚经电阻 R39 接电源 V1, 光电耦 合器 PC1 的 6 脚经电阻 R11 接地 ;
     K1 端经电阻 R10 分别与二极管 D7 的正极、 二极管 D8 的负极、 反向器 F1 的正向连 接, 二极管 D7 的负极接电源 V1, 二极管 D8 的正极接地, 反向器 F1 的反向连接到芯片 U2 的 12 脚 ; 芯片 U2 的 32 脚经集成电阻 RN3 连接反向器 F2 的正向, 反向器 F2 的反向经电阻 R47 连接到三极管 BG1 的基极, 三极管 BG1 的发射极接地, 三极管 BG1 的集电极经继电器 J1 的线圈接电源 V0, 继电器 J1 线圈的两端并联二极管 D9, 二极管 D9 的正极与三相管 BG1 的 集电极相连接 ;
     芯片 U2 的 31 脚和 28 脚之间并联一串联的电阻 R4 和发光二极管 D11, 芯片 U2 的 31 脚和 26 脚之间并联一串联的电阻 R5 和发光二极管 D12 ;
     K2 端经电阻 R19 连接到三极管 BG4 的基极, 三极管 BG4 基极分别经二极管 D15 连 接电源 V1 和二极管 D16 接地, 二极管 D15 的正极和二极管 D16 的负极连接三极管 BG4 的基 极上, 三极管 BG4 的发射极接地, 三极管 BG4 的集电极与集成电阻 RN4 相连接, 同时与反向 器 F4 的正向相连接, 反向器 F4 的反向经集成电阻 RN4 与芯片 U2 的 25 脚相连接 ;
     芯片 U2 的 21、 22、 23 脚分别连接到集成电阻 RN4, 芯片 U2 的 1、 2、 3、 4、 5、 7 和 8 脚分 别经集成电阻 RN1 及芯片 U2 的 10、 11、 13、 14 和 15 脚分别经集成电阻 RN2 对应与软件的常 开接点 KA1、 KA2、 KA3、 KA4、 常闭接点 KA5、 常开接点 KA6、 KA7、 KA8、 KA9、 KA10、 常闭接点 KA11 和常开接点 KA12 的一端相连接, 软件接点 KA1-KA12 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并接地 ; 芯片 U2 的 18 脚、 19 脚并联晶振 X1、 晶振 X1 的两端并联一串联的电容 C12 和 C13, 电容 C12 和 C13 的 连接点连接芯片 U2 的 20 脚并接地 ;
     芯片 U2 的 9 脚经电容 C10 分别与电源 V1 和芯片 U1 的 8 脚相连接, 芯片 U2 的 9 脚与芯片 U1 的 5 脚连接, 芯片 U1 的 7 脚经电源 V1 共用插排与芯片 U2 的 24 脚相连接, 芯 片 U1 的 2 脚连接电源 V1, 芯片 U1 的 2 脚和 3 脚并联电容 C8、 C9, 芯片 U1 的 3 脚与 4 脚相 连并接地 ;
     K2′端与 K2″端分别连接到变压器 TR 的一次侧, 变压器 TR 的二次侧连接到整流 桥 Q1 的交流电源输入端, 整流桥 Q1 的直流输出端的负端接地, 正端分别接电容 C5、 C6 的一 端和三端稳压器 T3 的输入端, 电容 C5、 C6 的另一端接地, 三端稳压器 T3 地端接地, 三端稳 压器 T3 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稳压管 DW、 电容 C7 的一端和电源 V1, 稳压管 DW、 电容 C7 的另一
     端接地 ;
     芯片 U2 的 6 脚和 16 脚分别与整流滤波器 T1 和 T2 的输出正端相连接, 整流滤波 器 T1、 T2 输出负端相连接并接地, 整流滤波器 T1、 T2 的正负输出端之间分别并联电容 C3 和 C4, 整流滤波器 T1 的输入 1 端经电阻 R1 与电阻 R2 串联, 电阻 R2 的另一端连接整流波波器 T2 的输入 1 端, 整流滤波器 T1 和 T2 的输入 2 端分别对应与控制器 40 接线插插座端 1 和 4 相连接, 接线插座端的 1 和 2 端、 2 和 4 端分别对应并接电容 C1 和 C2。
     控制器 40 的接口 CONN3 的 K1′端与 G1′端并联电阻 R25 和二极管 D3, 二极管 D3 的正极连接 K1′端, G1 端连接电阻 R26 一端, 电阻 R26 的另一端串联电阻 R27, 电阻 R27 的另 一端分别连接光电耦合器 M4 的 4 端和电阻 R28 的一端, 电阻 R28 另一端连接 G2′端, G2′ 端与 K2′端并联电阻 R29 和二极管 D4, 二极管 D4 的正极连接 K2′端 ;
     光电耦合器 M3 的 3 端与 G1′端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3 的 4 端同时与光电耦合器 M4 的 3 端、 电阻 R26 和电阻 R27 的连接点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3 的 1 端经电阻 R24、 集成电 阻 RN3 与芯片 U2 的 38 脚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3 的 2 端与光电耦合器 M4 的 1 端连接, 光电 耦合器 M4 的 2 端与三极管 BG3 的集电极相连接 ; 三极管 BG3 的基极经电阻 R9 与反向器 F3 的反向相连接, 反向器 F3 的正向经集成电阻 RN4 与芯片 U2 的 27 端相连接 ; 反向器 F3 的反 向同时经电阻 R8 与三极管 BG2 的基极连接, 三极管 BG2 的集电极经继电器 J2 的线圈接电 源 V1, 继电器 J2 线圈的两端并联二极管 D14, 二极管 D14 的正极与三相管 BG2 的集电极相 连接, 同时继电器 J2 线圈的两端并联一电阻 R7 和发光二极管 D13 的串联回路 ;
     K1′端与 K2′端并联一相互串联的电阻 R41、 电容 C17 ; K2′端经电阻 R44 接整流 桥 Q3 的交流电源端的一端, 交流电源端的另一端接 K1′端, 整流桥 Q3 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 连接光电耦合器 PC2 的 3 端, 负极连接光电耦合器 PC2 的 4 端, 光电耦合器 PC2 的 1 端分别 连接芯片 U2 的 35 脚、 电容 C16 和电阻 R12 的一端、 电容 C16 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 R12 的另 一端接电源 V1, 光电耦合器 PC2 的 2 脚接地, 光电耦合器 PC2 的 5 脚经电阻 R13 接电源 V1, 光电耦合器 PC2 的 6 脚经电 R42 接地 ;
     控制器 40 的接口 CONN4 的 K1″端与 G1″端并联电阻 R31 和二极管 D5, 二极管 D5 的正极连接 K1″端, G1″端连接电阻 R32 一端, 电阻 R32 的另一端串联电阻 R33, 电阻 R33 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光电耦合器 M6 的 4 端和电阻 R34 的一端, 电阻 R34 另一端连接 G2″端, G2″端与 K2″端并联电阻 R35 和二极管 D6, 二极管 D6 的正极连接 K2″端 ;
     光电耦合器 M5 的 3 端与 G1″端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5 的 4 端同时与光电耦合器 M6 的 3 端、 电阻 R32 和电阻 R33 的连接点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5 的 1 端经电阻 R43 与芯片 U2 的 37 脚相连接, 光电耦合器 M5 的 2 端与光电耦合器 M6 的 1 端连接, 光电耦合器 M6 的 2 端与光电耦合器 M2 的 2 端相连接 ;
     K1″端与 K2″端并联一相互串联的电阻 R45、 电容 C19 ; K2” 端经电阻 R46 接整流 桥 Q4 的交流电源端的一端, 交流电源端的另一端接 K1″端, 整流桥 Q4 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 连接光电耦合器 PC3 的 3 端, 负极连接光电耦合器 PC3 的 4 端, 光电耦合器 PC3 的 1 端分别 连接芯片 U2 的 36 脚、 电容 C18 和电阻 R14 的一端、 电容 C18 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 R14 的另 一端接电源 V1, 光电耦合器 PC3 的 2 脚接地, 光电耦合器 PC3 的 5 脚经电阻 R15 接电源 V1, 光电耦合器 PC3 的 6 脚经电 R16 接地 ; 控制器 40 装设有发光二极管 D17 做指示灯, 如图 17 所示, 发光二极管 D17 的正端经电阻 R48 连接电源 V1, 发光二极管 D17 的负端接地。上述 MTC 模块是市售成品件, 是可控硅导通模块 ; 对应交流 A、 B、 C 三相设置三个 MTC 模块, 第一个 MTC 模块 41 的 1 端连接到控制单元 39 输出端 U, 第一个 MTC 模块 41 的 2 端与 3 端连接后接到控制单元 39 的输入端 L1 端, 第一个 MTC 模块 41 的第一控制线 44 与 控制器 40 接口 CONN2 的 G1 端相连接, 第一个 MTC 模块 41 的第二控制线 45 与控制器 40 接 口 CONN2 的 K1 端连接, 第一个 MTC 模块 41 的第三控制线 46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2 的 G2 端连接, 第一个 MTC 模块 41 的第四控制线 47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2 的 K2 端连接 ;
     第二个 MTC 模块 42 的 1 端连接到控制单元 39 输出端 V, 第二个 MTC 模块 42 的 2 端与 3 端连接后接到控制单元 39 的输入端 L2 端, 第二个 MTC 模块 42 的第一控制线 48 与 控制器 40 接口 CONN3 的 G1′端相连接, 第二个 MTC 模块 42 的第二控制线 49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3 的 K1′端连接, 第二个 MTC 模块 42 的第三控制线 50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3 的 G2′端连接, 第二个 MTC 模块 42 的第四控制线 51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3 的 K2′端连接 ;
     第三个 MTC 模块 43 的 1 端连接到控制单元 39 输出端 W, 第三个 MTC 模块 43 的 2 端与 3 端连接后接到控制单元 39 的输入端 L3 端, 第三个 MTC 模块 43 的第一控制线 52 与 控制器 40 接口 CONN4 的 G1″端相连接, 第三个 MTC 模块 43 的第二控制线 53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4 的 K1″端连接, 第三个 MTC 模块 43 的第三控制线 54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4 的 G2″端连接, 第三个 MTC 模块 43 的第四控制线 55 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4 的 K2″端连接 ;
     操作控制回路, 如图 16 所示, 包括市电转换开关 QT, 启动开关 QT1、 控制器 40 接口 CONN7A 和 CONN6 ; 所述市电转换开关 QT 的一端经熔丝管 FU 连接进线端子 L11 端, L11 端与 市电 220V 火线相连接, 转换开关 QT 的另一端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7A 的 1 端连接, 通过导 线又与启动开关 QT1 的一端连接, 启动开关 QT1 的另一端经电机保护器的常闭接点 ZJ1-1 与旁路接触器 KO 线圈的一端连接, 旁路接触器 KO 线圈的另一端与控制器 40 接口 CONN7A 的 2 端相连接同时又与市电 220V 零线相接 ;
     接口 CONN6 的 1、 2 两端为继电器 J2 的一组常开接点, 接口 CONN6 的 1、 2 两端通过 导线与启动开关 QT1 的两端并联, 用以自动控制切换旁路接触器 ; 在旁路接触器 KO 的线圈 两端并联一阻容吸收器 RC 和电容 C 串联的回路, 用以提高动作的速率。

一种减速/变速启动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一种减速/变速启动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一种减速/变速启动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减速/变速启动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减速/变速启动机.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减速/变速启动机由机械装置和电气节能控制柜两部分所组成,机械装置设有减速齿圈、滑套、星齿轮和主驱动齿轮,主驱动齿轮位于减速齿圈内,多个星齿轮位于主驱动齿轮和减速齿圈之间并相互啮合,减速齿圈和滑套内孔中分别设有内齿且一端分别设有齿块并相互啮合,多个星齿轮的后端设有销轴并与输出轴转动连接,主驱动齿轮装设在电机轴上。电气节能控制柜由主回路单元和控制单元所组成;交流电源经空气开关Q分别与接触器KC和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液体变容式机械;液体泵或弹性流体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