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药物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
药物。
背景技术
消化性溃疡(PU)主要包括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是临床常见
病、多发病,以反复发作性、节律性的胃院部疼痛为典型临床表现,祖国医
学多参照“胃脘痛”进行辨证论治。PU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
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粘膜自身
的防御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当前认为:胃淸嫁的发生常与胃黏膜自身保护
作用的减弱或相对减弱,即与胃黏膜损伤因子及自身防御因子失衡有关。HP
感染、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胃薪膜防御功能减弱是引起胃淸痕的主要原因。
其他原因如:长期服用非留体类抗炎药(NSAIDs)或皮质类固醇,急慢性应激、
遗传、酗酒、吸烟及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等均会诱发胃馈荡的形成。具体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胃酸和胃蛋白酶
自从1910年Schwartz提出“无酸无溃病”学说以来,抗酸治疗一直是
治疗消化性馈疡的基本原则。胃渍炼是胃酸/胃蛋白酶对胃黏膜自身消化、损
伤的结果,胃蛋白酶是由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经胃酸转化而来,能降解
包括胃粘液中凝胶样高分子糖蛋白在内的蛋白质,对黏膜亦有侵烛作用,因
此二者是溃病形成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抑制胃酸分泌能显著促进溃病的
愈合,但是,胃酸过多仅仅是引起馈窃的基本条件,而不是其发生的唯一因
素。
(2)幽门螺杆菌(HP)
从1983年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RobinWarren和BarryMarshal丨发现
HP,继之Goodwin提出“漏屋顶学说”后,HP感染作为引起消化性渍窃的
主要原因,已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大约80%的胃溃窃和90%的十二指肠
溃荡是由HP感染引起的。目前认的致病机制包括:HP定植于胃型黏膜,通
过分泌毒素、诱导炎症介质的释放和刺激免疫应答,损伤局部胃黏膜的防御-
修复机制;HP感染后也会引起胃泌素及生长抑素的调节失衡,进而导致胃
酸分泌异常等。
(3)非甾体类抗炎药
近年来,NSAIDs因具有消炎、镇痛、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特点而
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中,应用较为普遍,这
也使得NSAIDs相关性胃溃疡发病率有所增高。NSAIDs不仅通过细胞毒作
用使胃黏膜局部血流量减少,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还能抑制COX的合成,
导致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PGs)合成减少,削弱了胃黏膜的防御
因素,而使胃酸、胃蛋白酶等损伤因子相对增强,故而引起胃黏膜的广泛损
伤
(4)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相关研究显示,部分GU患者常伴有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失调,主要
体现在幽门括约肌的功能障碍以及胃的排空延缓,这就易于导致混合有胰液、
胆盐、溶血卵磷脂酷胆碱等的十二指肠液逆流入胃腔,溶解點着于黏膜上的
粘液,破坏粘液一碳酸氧盐屏障,从而损伤胃黏膜,并且加快了溃疡的形成
以及发展。
(5)胃黏膜屏障
正常情况下,胃黏膜可以通过表面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屏障、生
长因子等避免胃酸、胃蛋白酶等损伤因子对胃黏膜的侵烛或促进胃黏膜的修
复。只有当上述有害因素导致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胃黏膜屏障遭到破坏
时,胃蛋白酶与胃酸才能对其进行侵袭,H+反弥散入胃黏膜,引起黏膜炎症
和上皮细胞的损伤,形成演病,因此,胃黏膜防御功能减弱是GU发病的首
要因素。
中医古籍中并没有“胃溃疡病”一说,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将其归属于
祖国医学“胃脘痛”、“痞证”、“肝胃气痛”等范畴。“胃脘痛”的症状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提到:“胃病者,
腹嗔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即指出疼痛部位位于上腹胃胺部近心
窝处,可牵引至上肢和两胁。由于《内经》各篇中未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区
分,以至唐宋以前,常统称为“胃心痛”,“心胃痛”,如张仲景《伤寒论》
第138条中提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
主之”,此言心下,即为胃院部。唐·孙思邈于《千金要方·心腹痛》中列
出“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
来去心痛”九种心痛,实际上多言胃脘痛。直到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将
二者从证候、病因病机及治法上加以区别,首立“胃脘痛”一门,使胃痛成
为独立的病证而存在。明清以后,医家逐渐完善胃胺痛的辨证论治体系,胃
脘痛作为病证名而在著作中广泛使用。
中医药在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及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作用机制也将更为明朗。随着放大内镜、染色内镜
等的逐渐应用,我们可以更明确地观察到镜下血管结构、腺体排列及黏膜厚
度等情况,这对于揭示中医药对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有重要的作用。但纵
观目前的研究文献,可发现近年的研究成果多以实验研究居多,从临床上探
讨中医药防治胃溃荡的机制相对较少。再者目前的实验研究多属于辨病论治,
而中医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因此单方、单用于实验动物尚不足以
体现中医诊疗特色,不足以全面揭示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理。本发明
制剂正是基于临床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临床经验方,在进行中药筛选后,
组方配伍而成,并且通过临床观察,证实其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有效的
减少复发率,结合现代研究进展,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
疗胃溃病的相关机制,从而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最终为胃溃疡的临床治
疗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药物,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药物治疗胃溃疡鲜果显著,能有效的减少复发率,充分发
挥中医治疗优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药物,
其原料药包括川黄连、海螵蛸、柴胡、三七、赤芍、青皮、法半夏、陈皮、
砂仁、吴茱萸、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炒栀子、牡丹皮、薏苡仁、竹茹、茯
苓、枳实、生白术、延胡索、佛手、生姜和大枣。
其中,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分别为川黄连20~30重量份、海螵
蛸15~25重量份、柴胡20~30重量份、三七10~15重量份、赤芍15~20重量
份、青皮10~15重量份、法半夏10~15重量份、陈皮10~15重量份、砂仁10~15
重量份、吴茱萸20~30重量份、白花蛇舌草15~30重量份、蒲公英10~15重
量份、炒栀子20~30重量份、牡丹皮10~20重量份、薏苡仁15~30重量份、
竹茹10~15重量份、茯苓10~15重量份、枳实15~30重量份、生白术10~20
重量份、延胡索10~15重量份、佛手10~15重量份、生姜10~15重量份、大
枣10~15重量份。
其中,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分别为川黄连25~30重量份、海螵
蛸15~20重量份、柴胡20~25重量份、三七10~15重量份、赤芍15~20重量
份、青皮10~15重量份、法半夏10~15重量份、陈皮10~15重量份、砂仁10~15
重量份、吴茱萸20~25重量份、白花蛇舌草20~25重量份、蒲公英10~15重
量份、炒栀子25~30重量份、牡丹皮15~20重量份、薏苡仁15~20重量份、
竹茹10~15重量份、茯苓10~15重量份、枳实20~25重量份、生白术15~20
重量份、延胡索10~15重量份、佛手10~15重量份、生姜10~15重量份、大
枣10~15重量份。
其中,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分别为川黄连25重量份、海螵蛸
20重量份、柴胡25重量份、三七15重量份、赤芍20重量份、青皮10重量
份、法半夏10重量份、陈皮10重量份、砂仁10重量份、吴茱萸20重量份、
白花蛇舌草25重量份、蒲公英15重量份、炒栀子30重量份、牡丹皮20重
量份、薏苡仁15重量份、竹茹10重量份、茯苓10重量份、枳实20重量份、
生白术20重量份、延胡索10重量份、佛手10重量份、生姜10重量份、大
枣15重量份。
其中,所述药物的剂型为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滴丸剂、煎煮液、口
服液、糖浆剂和散剂。
其中,所述药物的剂型进一步优选为散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药物制备成散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第一步,取各原料药,分别洗净,混合在一起,每次加入相对于各原料
药质量之和8~10倍量的醇浓度为80%~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
次1~2小时,合并提取液;所得的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0.5g生药
/ml,用酸调节pH为2.5~4,放冷,滤过,滤液上树脂体积相当于生药药
液体积2~4倍的大孔树脂柱,先用1~1.5倍柱体积水冲洗,水洗液弃去,
再用3~5倍柱体积的醇浓度为85~95%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洗脱液减
压浓缩至浸膏,60℃真空干燥,取出,超微粉碎机粉碎,过300目筛,获得
粉末;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粉末与淀粉以质量比1:2的比例进行混合,获
得散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健胃散,其原料药包
括川黄连、海螵蛸、柴胡、三七、赤芍、青皮、法半夏、陈皮、砂仁、吴茱
萸、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炒栀子、牡丹皮、薏苡仁、竹茹、茯苓、枳实、
生白术、延胡索、佛手、生姜和大枣。
有益的技术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药物治疗胃溃疡鲜果显著,能有效的减少复发率,充
分发挥中医治疗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药物,其原料药包括川黄连、
海螵蛸、柴胡、三七、赤芍、青皮、法半夏、陈皮、砂仁、吴茱萸、白花蛇
舌草、蒲公英、炒栀子、牡丹皮、薏苡仁、竹茹、茯苓、枳实、生白术、延
胡索、佛手、生姜和大枣。
进一步优选,所述药物仅由上述原料药制备而成。
胃溃疡治疗的目标在于祛除病因,改善症状,愈合溃疡,避免复发及防
止并发症的发生。西医对于根除HP,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有明显的优势。研
究已表明,HP感染和NSAIDs是引起GU的主要因素,黏膜保护因子功能减
退和侵袭因子力量增强是GU形成的主要机制,故根除HP、抑制胃酸分泌、
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保护胃黏膜防御屏障是目前治疗GU的主要治疗原则。
中医结合西医的病因学研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在临床针对患者脾胃湿热
证型胃溃疡的病因病机,进行组方配伍用药,创立本发明制剂,本方重用四
川道地药材川黄连为君药,清热泻火,燥湿,泄脾胃之火,现代医学研究,
川黄连中有效成文对于根除HP有明显的作用;方中加入海螵蛸,味咸、涩,
性微温,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的作用,针对胃溃疡治疗第二大原则进行
辨证施治,故为臣药;火热结聚之时单纯用苦寒药则郁结难开,因此又佐用
少量辛热吴茱英将结聚的火散开,使苦寒的黄连能充分发挥清热降火的效用,
这便体现了“辛开苦降”的用药法则;同时,吴茱英入肝经,配合砂仁,还
能行气解郁,引热下行,又体现了“反佐”的思想,方中柴胡,其味苦、辛,
性微寒,归肝、胆经,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其疏肝之力最
强,又能通达三焦,切中本病病机,针对病机“郁”,又配合陈皮味辛、苦,
性温,归脾、胃、肺经;青皮味苦、辛,性温,归肝、胆、胃经,方中取其
舒肝解郁之功,青皮、陈皮、枳实合用,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
而降,入肝胆气分,一体二用,枳实破气导滞,三药合用,升降相应,从而
助柴胡舒肝解郁,使气机调达,方中炒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
三焦经,《本草纲目》:“泻三焦火,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气结”,在
方中起到清心肝之火的作用,方中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本草经疏》:
治心虚,胃肠积热,心火盛,《本草纲目》: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
火,除烦热,起清热凉血散瘀之功,赤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
《本草纲目》:泻肝,安脾肺,收胃气,止泻痢,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
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配合三七、竹茹,功效为清热凉血,
养血柔肝,和营止痛,敛阴平肝,结合延胡索、佛手、柴胡、陈皮、青皮、
枳实等行气药以达气血调和的目的,方中蒲公英味甘苦,性寒,归肝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的作用,白花蛇舌草味甘苦,性寒,归胃、小肠、
大肠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之功,以上两药共用可增强清热解毒消痈
之功,加入炒白术、法半夏、茯苓、薏苡仁,可以健脾助运,诸药合用,共
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亦加强缓急止痛,顾护脾胃的功能,为使药。
全方配伍,辛开苦降甘润,疏中有清,肝胃同调,既能疏肝,又能和胃,既
能清热,又能解毒消痈,诸药合用,共达疏肝泻热,和胃止痛,去腐生新之
效。对于脾胃湿热型胃溃疡具有良好的疗效。
各原料药药理如下:
川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肺、胆、胃、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
解毒,凉血明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泻心经之火,心火旺之心烦不眠,及温
热病之壮热神昏、心烦、口渴等证。
海螵蛸:拉丁名SepiaeEndoconcha,味咸、涩,性温,归脾、肾经,具
有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的功效,主治吐血,崩漏便血,
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吞酸,损伤出血,湿疹湿疮,溃疡不敛等证。
柴胡:拉丁名bupleuriradix,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味苦,性微寒,归肝经、胆经,具有疏散退热、升阳舒肝的功效,用于感冒
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等证。
三七:拉丁名notoginsengradixetrhizoma,为五加科植物三七干燥根和
根茎,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具有止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
用,主治: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症瘕,产后血晕,恶
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等证。
赤芍:拉丁名PaeoniaeRadixRubra,味苦、微苦,入肝经,有泻肝火,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肝火旺盛之目赤肿痛,头晕目眩,胸
胁疼痛,温热病热入血分之身热舌绛,斑疹出血,以及血瘀经闭;火热炽盛
迫血妄行之吐血尿血;妇女血热之行经过多;血行阻滞所引起的各种疼痛。
青皮:味苦、辛,性温,入肝、胆、胃经,具有舒胆破气、消积化滞的
作用,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小儿疳积,老人停食腹胀,对胃肠道有温
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体内气体,又能舒张胃肠平滑肌,
主要表现为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
法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的功效,主治痰
多咳嗽,风痰眩晕,痰厥头痛等证。
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主治脾胃气滞,湿浊中阻所致之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胃寒气逆
或胃有虚热之呕逆少食等证。
砂仁:拉丁名AmomiFructus,味辛,性温,归脾经、胃经、肾经,具有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效,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
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证。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
用于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
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等证。
白花蛇舌草:味苦、甘,性寒,入心,肝,脾,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
利水渗湿的作用,用于肺热喘咳,咽喉肿痛,肠痈,疖肿疮疡,毒蛇咬伤,
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湿热黄疸,癌肿等证。
蒲公英:亦称黄花地丁,味甘、苦,性寒,入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利尿通淋的作用,主要用于疮疡肿毒的治疗,对乳痈
效果尤其显著,亦可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等症状的治疗。
炒栀子:拉丁名gardeniaefructus,味苦,性寒,入心、肺、三焦,有除
烦泻火、疏肝解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作用,主要用于温热病热郁胸脘
之心烦不安、烦扰不宁;肝郁不舒或肝经有热之头晕目眩,胸胁疼痛,目赤
咽干;湿热黄疸;气滞血瘀之脘腹胀痛等证。
牡丹皮:性寒,味苦、凉,入心、肝、肾、肺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
散瘀的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发热,
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等证。
薏苡仁:性凉,味甘、淡,归脾、胃、肺经。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排
脓、除痹、利水的功能,用于脾胃虚弱,便溏腹泻,或妇女带下病,脾
虚湿盛水肿,小便不利,或脚气肿痛;湿热痹痛,手足拘挛,酸楚疼痛;
肺痈咳唾脓痰,或肠痛拘急腹痛。
竹茹:性微寒,味甘,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
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
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证。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膀胱、心经,有渗湿利水、健脾宁
心的作用,主要用于水湿停滞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蕴结之热淋,脾虚湿
困之食少便溏、痰饮停滞、癫痫等证。
枳实: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经,有破气消积,消痰除痞的作用,
主要用于积滞内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之阳明腑实证。
生白术:拉丁名atractylodismacrocephalaerhizoma,味甘、苦,性温,
入脾、胃经,有补脾利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运脾润燥的作用,主要用
于脾失健运、气不化水所致之痞满腹泻,痰饮水肿;中气不足之心烦懒言,
崩中漏下,久痢脱肛;脾虚气弱之奏里不固、虚汗自汗等证。
延胡索:味苦、辛,性温,归肝、心、胃经,具有善行走散,可升可降,
具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胸痹心痛,胁肋、脘腹诸痛,头痛、
腰痛、疝气痛、筋骨痛、痛经、经闭,产后瘀腹痛,跌打损伤等证。
佛手:味辛、苦,性温,归肝、胃、肺经,具有疏肝行气,和中化痰的
功效,用于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肝胃不和,脾胃气滞,呕恶食少等证。
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开胃止呕,化痰止咳,发
汗解表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痰饮呕吐,胃气不
和的呕吐;风寒或寒痰咳嗽;感冒风寒,恶风发热,鼻塞头痛等证。
大枣:拉丁名jujubaefructus,味甘,性温,入脾、胃经,具有补气
健脾、养血安神、调和营卫、缓和药性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
力,食少便溏,气血不足,头痛发热,汗出热风等证。
其中,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分别为川黄连20~30重量份、海螵
蛸15~25重量份、柴胡20~30重量份、三七10~15重量份、赤芍15~20重量
份、青皮10~15重量份、法半夏10~15重量份、陈皮10~15重量份、砂仁10~15
重量份、吴茱萸20~30重量份、白花蛇舌草15~30重量份、蒲公英10~15重
量份、炒栀子20~30重量份、牡丹皮10~20重量份、薏苡仁15~30重量份、
竹茹10~15重量份、茯苓10~15重量份、枳实15~30重量份、生白术10~20
重量份、延胡索10~15重量份、佛手10~15重量份、生姜10~15重量份、大
枣10~15重量份。
进一步优选,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分别为川黄连25~30重量份、
海螵蛸15~20重量份、柴胡20~25重量份、三七10~15重量份、赤芍15~20
重量份、青皮10~15重量份、法半夏10~15重量份、陈皮10~15重量份、砂
仁10~15重量份、吴茱萸20~25重量份、白花蛇舌草20~25重量份、蒲公英
10~15重量份、炒栀子25~30重量份、牡丹皮15~20重量份、薏苡仁15~20
重量份、竹茹10~15重量份、茯苓10~15重量份、枳实20~25重量份、生白
术15~20重量份、延胡索10~15重量份、佛手10~15重量份、生姜10~15重
量份、大枣10~15重量份。
最优选,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分别为川黄连25重量份、海螵蛸
20重量份、柴胡25重量份、三七15重量份、赤芍20重量份、青皮10重量
份、法半夏10重量份、陈皮10重量份、砂仁10重量份、吴茱萸20重量份、
白花蛇舌草25重量份、蒲公英15重量份、炒栀子30重量份、牡丹皮20重
量份、薏苡仁15重量份、竹茹10重量份、茯苓10重量份、枳实20重量份、
生白术20重量份、延胡索10重量份、佛手10重量份、生姜10重量份、大
枣15重量份。
本发明提供的药物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常规辅料,制备成任何常用内服
剂型,优选为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滴丸剂、煎煮液、口服液、糖浆剂,
散剂,进一步优选制备成散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药物制备成散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第一步,取各原料药,分别洗净,混合在一起,每次加入相对于各原料
药质量之和8~10倍量的醇浓度为80%~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
次1~2小时,合并提取液;所得的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0.5g生药
/ml,用酸调节pH为2.5~4,放冷,滤过,滤液上树脂体积相当于生药药液
体积2~4倍的大孔树脂柱,先用1~1.5倍柱体积水冲洗,水洗液弃去,再
用3~5倍柱体积的醇浓度为85~95%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洗脱液减压
浓缩至浸膏,60℃真空干燥,取出,超微粉碎机粉碎,过300目筛,获得粉
末;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粉末与淀粉以质量比1:2的比例进行混合,获
得散剂。
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
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
施。
实施例1散剂1
取川黄连25g、海螵蛸20g、柴胡25g、三七15g、赤芍20g、青皮10g、
法半夏10g、陈皮10g、砂仁10g、吴茱萸20g、白花蛇舌草25g、蒲公英15g、
炒栀子30g、牡丹皮20g、薏苡仁15g、竹茹10g、茯苓10g、枳实20g、生白
术20g、延胡索10g、佛手10g、生姜10g、大枣15g,分别洗净,混合在一
起,每次加入3.5kg的醇浓度为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
合并提取液;所得的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0.5g生药/ml,用酸调节
pH为3,放冷,滤过,滤液上树脂体积相当于生药药液体积3倍的大孔树脂
柱,先用1.5倍柱体积水冲洗,水洗液弃去,再用4倍柱体积的醇浓度为95%
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洗脱液减压浓缩至浸膏,60℃真空干燥,取出,超
微粉碎机粉碎,过300目筛,获得粉末,将300g获得的粉末与600g淀粉进
行混合,获得散剂。
实施例2散剂2
取川黄连25g、海螵蛸15g、柴胡20g、三七10g、赤芍15g、青皮10g、
法半夏10g、陈皮10g、砂仁10g、吴茱萸20g、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10g、
炒栀子25g、牡丹皮15g、薏苡仁15g、竹茹10g、茯苓10g、枳实20g、生白
术15g、延胡索10g、佛手10g、生姜10g、大枣15g,分别洗净,混合在一
起,每次加入3kg的醇浓度为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
合并提取液;所得的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0.5g生药/ml,用酸调节
pH为3,放冷,滤过,滤液上树脂体积相当于生药药液体积3倍的大孔树脂
柱,先用1.5倍柱体积水冲洗,水洗液弃去,再用4倍柱体积的醇浓度为95%
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洗脱液减压浓缩至浸膏,60℃真空干燥,取出,超
微粉碎机粉碎,过300目筛,获得粉末,将300g获得的粉末与600g淀粉进
行混合,获得散剂。
实施例3散剂3
取川黄连30g、海螵蛸20g、柴胡25g、三七15g、赤芍20g、青皮15g、
法半夏15g、陈皮15g、砂仁15g、吴茱萸25g、白花蛇舌草25g、蒲公英15g、
炒栀子30g、牡丹皮20g、薏苡仁20g、竹茹15g、茯苓15g、枳实25g、生白
术20g、延胡索15g、佛手15g、生姜15g、大枣15g,分别洗净,混合在一
起,每次加入4kg的醇浓度为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
合并提取液;所得的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0.5g生药/ml,用酸调节
pH为3,放冷,滤过,滤液上树脂体积相当于生药药液体积3倍的大孔树脂
柱,先用1.5倍柱体积水冲洗,水洗液弃去,再用4倍柱体积的醇浓度为95%
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洗脱液减压浓缩至浸膏,60℃真空干燥,取出,超
微粉碎机粉碎,过300目筛,获得粉末,将300g获得的粉末与600g淀粉进
行混合,获得散剂。
实施例4药理学急毒性试验
1实验材料
1.1实验动物
SPF级,昆明小鼠,40只,20±2g,雌雄各半,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动物
实验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鲁)2013-0140。
1.2受试药物
1.2.1实验组: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散剂,水溶解配成生药含量
2.0g/ml的溶液,4℃保存备用。
1.2.2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其余条件同本发明药物组。
2实验方法
2.1分组
取SPF级,昆明小鼠40只,雌雄各半,饲养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动物实
验中心,适应性饲养一周。按随机数表法,将小鼠分为2组,分别是对照组
20只,实验组20只,雌雄各半,分笼饲养。
2.2给药方法
实验前,各组小鼠禁食不禁水12h,对照组灌胃蒸馏水0.2ml/20g体重,
3次/日,实验组,灌胃本发明散剂,0.2ml/20g体重,3次/日,给药间隔4h。
连续给药7天,停药观察3天。
2.3观察指标
2.3.1一般情况
观察给药期间及停药观察期间,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如发育情况(体
温、体重、心率),皮毛情况,精神状态,各天然孔情况,自主活动情况。
2.3.2脏器检查及理化检测
根据实验要求,给药期间出现动物死亡,立即解剖,观察各脏器情况,
剥离各脏器,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心脏取血理化检测;如无死亡,则根
据实验要求,在观察期后,予10%水合氯醛麻醉,打开腹腔,观察各脏器情
况,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做理化检测,剥离各脏器,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
3结果
实验期间无小鼠死亡,根据实验安排进行相关检测。
3.1一般情况
给药期间及停药观察期间,各组小鼠在体重、体温等基础体征,无明显
异常,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观正常,无畸形,皮毛色泽正常,精神
状态良好,各天然孔干净,无异常分泌物,自主活动正常,无异常行为。
3.2脏器检查及理化检测
根据实验要求,在观察期后,予10%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处死,
打开腹腔,观察各脏器情况,各组小鼠脏器排列正常,无粘连,无出血,所
取血液做理化检测,各组小鼠血常规无异常,肝功、肾功检查无异常,剥离
各脏器,称重,计算脏器指数,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同期进
行比较,统计学无差异。
4结论
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小鼠给药量为60g/kg/d,换算成正常成人给药
量600g/kg/d(小鼠与60kg健康成人换算系数为10.0),为正常成人每日给
药量的150倍(正常60kg成人中药摄入量为4g/kg/d),一般认为,动物实
验中,给药为人100倍以上,而无明显毒副作用,可以认为药物是安全的。
通过本实验可以证实,本发明中药在急性毒性试验中,无急性毒性反应,无
迟发毒性,基本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故临床使用是安全的。
本发明小鼠长期毒性试验
1实验材料
1.1实验动物
SPF级,昆明小鼠,40只,20±2g,雌雄各半,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动物
实验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鲁)2013-0140。
1.2受试药物
1.2.1实验组: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散剂1,水溶解配成生药含量
1.0g/ml、0.75g/ml、0.5g/ml的溶液,4℃保存备用。
1.2.2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其余条件同本发明药物组。
2实验方法
2.1分组
取SPF级,昆明小鼠40只,雌雄各半,饲养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动物实
验中心,适应性饲养一周。按随机数表法,将小鼠分为2组,分别是对照组
10只、高剂量组10只、中剂量组10只、低剂量组10只,雌雄各半,分笼
饲养。
2.2给药方法
实验前,各组小鼠禁食不禁水12h,对照组灌胃蒸馏水0.2ml/20g体重,
2次/日,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本发明散剂1.0g/ml、0.75g/ml、0.5g/ml,
0.2ml/20g体重,2次/日,给药间隔6h。连续给药14天,停药观察7天。
2.3观察指标
2.3.1一般情况
观察给药期间及停药观察期间,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如发育情况(体
温、体重、心率),皮毛情况,精神状态,各天然孔情况,自主活动情况。
2.3.2脏器检查及理化检测
根据实验要求,给药期间出现动物死亡,立即解剖,观察各脏器情况,
剥离各脏器,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心脏取血理化检测;如无死亡,则根
据实验要求,在观察期后,予10%水合氯醛麻醉,打开腹腔,观察各脏器情
况,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做理化检测,剥离各脏器,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
3结果
实验期间无小鼠死亡,根据实验安排进行相关检测。
3.1一般情况
给药期间及停药观察期间,各组小鼠在体重、体温等基础体征,无明显
异常,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观正常,无畸形,皮毛色泽正常,精神
状态良好,各天然孔干净,无异常分泌物,自主活动正常,无异常行为。
3.2脏器检查及理化检测
根据实验要求,在观察期后,予10%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处死,
打开腹腔,观察各脏器情况,各组小鼠脏器排列正常,无粘连,无出血,所
取血液做理化检测,各组小鼠血常规无异常,肝功、肾功检查无异常,剥离
各脏器,称重,计算脏器指数,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同期进
行比较,统计学无差异。
4结论
通过小鼠长期毒性试验,小鼠给药量为20g/kg/d、15g/kg/d、10g/kg/d,
换算成正常成人给药量200g/kg/d、150g/kg/d、100g/kg/d,为正常成人每日给
药量的50倍、37.5倍、25倍,通过本实验可以证实,本发明中药在长期毒
性试验中,无蓄积毒性,无迟发毒性,基本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故临床使用
是安全的。
实施例5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选自住院和门诊患者共收治脾胃湿热型胃溃疡患者242例。
符合中医与西医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在人数、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发病时长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病例基本情况
组别
人数
性别比(男:女)
年龄分布
发病时长(年)
治疗组
118
56:62
45.22±6.47
18.78±4.55
对照组
124
67:57
46.86±7.02
17.99±5.10
2治疗前基线比较
表2治疗前两组溃疡面积比较![]()
组别
溃疡面积mm2
治疗组
105.44±70.53
对照组
109.17±76.55
X2检验,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3治疗HP感染率比较
表3治疗前HP感染率比较
组别
人数
感染人数
感染率%
治疗组
118
109
92.37
对照组
124
117
94.35
X2检验,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4诊断标准
4.1西医诊断标准
4.1.1诊断标准
(l)症状:长期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应用碱性药物
可缓解
(2)体征: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压痛
(3)内窥镜检查可见到活动性胃溃疡
4.1.2溃疡病胃镜下表现分期
(1)活动期(A期)为发病的初期阶段,溃疡边缘炎症,水肿明显,组织修
复尚未发生。
Al期:底披厚白苔,可污秽,苔在某些部位可以超出溃疡周边,苔上可
有出血点或凝血块附着,周围粘膜隆起成堤状,充血、水肿、糜烂,呈明显
炎症表现。
A2期:此期溃疡周边的炎症水肿明显减轻,白苔清洁,边界鲜明,边缘
部分开始出现呈红色的再生上皮,开始出现皱裳集中的表现。
(2)愈合期(H期)此期溃疡缩小,炎症消退,再生上皮及皱襞集中明显。
H1期:溃疡缩小,变浅,白苔边缘光滑,周边水肿消失,边缘再生明显,
呈红色栅状,皱璧集中,到达溃疡边缘。
H2:期:溃疡明显缩小,白苔变薄,再生上皮周围加宽。
疤痕期(s期),此期溃疡已完全修复,为再生上皮覆盖。
S1期:粘膜缺损己完全为再生上皮覆盖,再生上皮发红呈栅状,向心性
呈栅状排列,有称红色瘫痕期。
S2期:再生上皮增厚,红色消失,与周围粘膜大致相同,皱襞集中不明
显,但可见粘膜集中象,又称白色瘫痕期。
4.2中医诊断标准
4.2.1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
(1)胃院灼痛,痛势急迫,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渴喜凉饮,
便秘
(2)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4.2.2主次症划分辩证标准
主症:(1)胃院灼痛;(2)痛势急迫;口干口苦;(4)吞酸嘈杂;(5)烦躁易
怒
次症:(1)渴喜凉饮;(2)便秘;舌质红,苔黄;(4)脉弦数
4.2.3辨证标准
上述主症(1)必须具备,并应具备其余主症中任意一项加次症两项,即可
纳入病例。
4.2.4中医症状、体征记分标准
(1)胃院灼痛
0分:无疼痛2分:轻度疼痛,尚可忍受,对工作、生活无明显影响4
分:中度疼痛,较难忍受,对工作、生活有较大影响6分:重度疼痛,无法
忍受,对工作、生活有严重影响
(2)口干口苦
0分:无l分:稍感口干口苦2分:口干口苦3分:明显口干口苦
(3)吞酸嘈杂
0分:无1分:偶尔出现吐酸,1-2次/日2分:多次出现吐酸,3-4次/
日,吐酸欲呕3分:频繁出现吐酸,5次/日,吐酸欲呕
(4)烦躁易怒
0分:无1分:偶尔出现心烦2分:多次出现心烦,欲发怒,但尚能自
我控制3分:频繁出现烦躁,伴发怒,情绪不够稳定
(5)渴喜凉饮
0分:无l分:偶尔出现口渴2分:多次出现口渴,欲饮凉水3分:频繁
出现口渴,喜饮凉水
(6)便秘
0分:无1分:轻度便秘,对工作、生活无明显影响2分:中度便秘,对工
作、生活有较大影响3分:重度便秘,对工作、生活有严重影响
病情分级方法
根据中医症候积分确定:<7分为轻度,7-12分为中度,)13分为重度
3试验病例纳入标准
(l)符合上述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者,均可纳入
试验病例
(2)年龄在18-65岁者"
(3)2周内未参加其他临床试验及未服用与本病相关药物的
(4)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
4病例排除标准
(1)内窥镜证实为穿凿性溃疡、胃底部溃疡、胃溃疡合并重度异型增生者
(2)在试验前30天内发生并发症而进行手术者
(3)有特殊原因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如胃泌素瘤、肝硬变等
(4)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妊娠和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
(5)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6)有其他并发症可影响到疗效观察或对试验药物有禁忌的疾病
(7)酗酒或有其他不宜做药物试验观察者
(8)有合并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血液系统严重的原发病、精神病
患者
5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1)剔除:不应统计及无法统计的病例应予剔除(如:误纳、误诊,完全未
用药或完全无检测记录者),剔除的病例应说明原因。
(2)脱落:未完成临床方案的病例应视为脱落(如:病人自行退出,因依从
性差或夹杂症由医师令其退出)"脱落的病例应说明原因,并将其最后一次的
检测结果转接为最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6全面中止试验标准
(l)试验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应急时中止临床试验
(2)试验中发现试验药物治疗效果太差,甚至无效,不具有临床价值者
(3)在试验中发现所定临床试验方案,有重大失误,难以评价药物疗效;或
一项设计较好的方案,在实施中发生了重大偏差,难以评价药物效应
7.研究方法
7.1试验设计及分组
脾胃湿热型胃溃疡患者242例。符合中医与西医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
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18人,对照组124人。
7.2.试验药物、剂量与疗程
治疗组:给与实施例1制备的散剂1,5g/次,2次/日,溶解后口服,早
晚服用。治疗28天。
对照组:服用葵花胃康灵胶囊,4粒/次,2次/日,口服,温水送服。治
疗28天。
试验期间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禁服其他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
物
7.3.观察指标及方法
7.3.1疗效性指标
(1)胃镜检查(2)中医症状(3)HP检查
7.3.2安全性指标
一般体格检查:心率、血压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化验,肝功能、肾功能检查
7.3.3观察时点
(1)相关症状和体征:用药前及用药后每两周记录一次
(2)胃镜及实验室检查:用药前及及疗程结束后一周内各检查一次
8.疗效判定方法
8.1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溃疡及周围炎症全部消失,为瘢痕
显效:溃疡消失,达愈合期,仍有炎症
有效:溃疡面缩小50%以上
无效:溃疡面缩小不及50%
8.2中医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积分法制定中医证候疗效: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主症与次症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主症与次症有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
有效:主症与次症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
无效:主症与次症均无改善,疗效指数<30%
8.3HP疗效判定标准及方法
(1)HP清除率=(疗前阳性者-疗后阳性者)/疗前阳性者×100%
(2)HP的检查方法:在常规胃镜操作下,选择取自胃窦小弯和胃体小弯
的胃黏膜组织进行warthin-Starry银染法检测Hp。
9.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
表示,两两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
料采用卡方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
10结果
10.1治疗前后胃溃疡面积差值比较
表4治疗前后胃溃疡面积差值比较![]()
组别
溃疡面积mm2
治疗组
67.18±39.88
对照组
49.07±42.83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可以说明治疗组与对
照组药物对胃溃疡均有治疗作用;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
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10.2治疗前后胃镜疗效评价
表5治疗前后胃镜疗效评价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治疗组
118
31
41
38
8
93.22
对照组
124
24
37
45
18
83.87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
与对照组药物对胃溃疡均有治疗作用;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说明在胃镜疗效对比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10.3Hp清除率比较
表6治疗前后Hp清除率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感染
治疗后清除
清除率%
治疗组
118
68
51
75.00
对照组
124
73
33
54.79
治疗前两组Hp感染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Hp清除率
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可以说明,治疗组清楚HP效果
优于对照组。
10.4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价
表7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价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治疗组
118
39
44
33
2
98.31
对照组
124
28
41
39
16
87.10
对于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得分的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显著
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药物对胃溃疡均有治疗作用;治疗前后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胃镜疗效对比中,治疗组优于对
照组。
11结论
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证明本发明制剂治疗胃溃疡具有明显疗效,其作用
效果优于临床常用药,因此,临床扩大本发明制剂的使用范围,可以很好的
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
实施例6实验研究
1材料
1.1实验动物SPF级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180~220g,由山东中
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鲁)2013-0027。
1.2药物与试剂
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散剂1,溶解在水中至生药含量1.0g/ml,4℃保
存备用。
100%冰醋酸由广东省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提供;
表皮生长因子(EGF)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胃泌素(GAS)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放免所提供。
2方法
2.1动物造模
大鼠乙酸烧灼性GU模型
大鼠禁食不禁水24h后,3%戊巴比妥钠1mL/kg腹腔注射麻醉,无菌操
作,自剑突正中向下沿腹中线剪约2cm开口,轻轻拉出胃体,将直径5mm、
长30mm的玻管垂直放于胃前壁窦体交界浆膜面上,向管内加入100%冰
醋酸0.1mL,接触1min后用棉签吸干,生理盐水冲洗后,将胃轻轻送回,并
以大网膜包裹,逐层缝合腹膜、腹壁肌层及皮肤,再次消毒。术后正常饲养。
2.2动物分组及给药
成模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尼替丁组、实验组(本发明散剂)
每组10只。实验组:灌胃本发明散剂,2ml/200g体重,2次/日;雷尼替丁
组:研碎加生理盐水制成3.1mg/mL混悬液,每次10mL/kg灌胃,每天1次;
模型组:造模后普食饲养,不进行治疗。14天后进行各项指标检测。
2.3标本采集与检测
2.3.1EGF、GAS测定
末次给药2h后,3%戊巴比妥钠1mL/kg腹腔注射麻醉(术前禁食不禁
水24h)。眼球取血冻存于-80℃,待全部动物实验完毕后一起用放射免疫法
测EGF、GAS。
2.3.2溃疡面积指数
取血完毕后,颈椎脱臼处死各组大鼠,剖腹取胃,结扎幽门、贲门,收
集全部胃液,摘出整个胃,取少量胃壁组织用于测定胃壁结合黏液含量,其
余部分置于1%甲醛溶液中固定10min。沿胃大弯剪开,冲洗后展开平铺,观
察GU情况,并用游标卡尺测量出溃疡的最大长径和垂直于长径的最大短径,
将两者的乘积作为溃疡面积指数。
2.3.3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测定
中和法测定胃液总酸度(pH值):将上述收集的胃液2000r/min离心15
min,各取上清液1mL,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mol/L氢氧化钠滴定到出现
酚酞色所耗氢氧化钠的量×10即为胃液总酸度。改良Mett法测定胃蛋白酶
活性:取内径为2mm的毛细玻璃管截成10cm长。洗净烘干,取适量的鸡蛋
清,充分搅匀后用二层纱布过滤。将毛细玻璃管利用虹吸作用灌满蛋清(内无
气泡)后,置85℃恒温水浴中使蛋清凝固,制成蛋白管。冷却后,用石蜡将
毛细管两端封固,置冰箱中备用。取上述每只大鼠胃液上清液1mL,加入
0.05mol/L盐酸15mL摇匀。每瓶中放入长约2cm的蛋白毛细管2根,塞好
瓶口,于37℃的恒温箱放置24h后,取出毛细管,用游标卡尺测量毛细管两
端的透明长度,求4个端透明长度平均值,计算胃蛋白酶活性。胃蛋白酶活
性(kU/L)=平均值2×16。
2.3.4胃壁结合黏液含量的测定
取少量胃壁组织,中性甲醛固定,脱水,常规石蜡包埋,制备5μm厚
连续切片,用于AB-PAS组化染色。结果判定:酸性黏液物质呈蓝色,中性
物质呈红色,中性和酸性混合物呈紫色。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再生黏膜
总面积中PAS阳性面积的百分数(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中性黏液而被染
成红色,故呈PAS阳性)。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
表示,两两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
3结果
3.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模型组:造模处黏膜缺损,偶及肌层,胃底腺轻度不典型性增生,再生
腺细胞排列不整齐,黏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并可见瘢痕纤维生成,部分小
动脉血管内皮肿胀、增生,可见血栓或炎性栓塞;非造模处炎性细胞浸润;
浆膜层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标本有缺损。
雷尼替丁组:造模处可见被新生的胃上皮细胞和腺细胞覆盖,黏膜全层
均有炎性浸润,但较模型组和对照组少,胃底腺轻度不典型性增生,黏膜下
层有部分小动脉血管内皮肿胀、增生,可见少量血栓,浆膜层偶见炎性浸润。
肾气丸组:与雷尼替丁组差别不大,黏膜愈合情况相对较好,腺体细胞增生
数量较多,黏膜下血管未见明显病理改变,但炎性细胞浸润仍可见。
实验组组:黏膜表面基本完整,胃上皮细胞与腺细胞形态及分布良好,
腺体细胞增生数量较多,轻度不典型性增生,黏膜下层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
润,黏膜下微循环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浆膜层完整,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3.2各组溃疡面积、PAS阳性面积比较见表8。
两组溃疡面积与模型组比较明显缩小,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5,P<0.01),且以治疗组溃疡面积最小。雷尼替丁组、实验组PAS阳
性面积大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
表8各组溃疡面积、PAS阳性面积比较![]()
组别
N
溃疡面积mm2
PAS阳性面积%
模型组
10
5.87±1.66
9.10±2.01
雷尼替丁组
10
2.15±0.98
13.81±2.48
实验组
10
2.10±0.91
14.33±2.56
*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
3.3各组胃液pH值、胃蛋白酶活性结果比较
见表9。雷尼替丁组、实验组pH值、胃蛋白酶活性较模型组下降,差
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
表9各组胃液PH值机胃蛋白酶活性比较![]()
组别
N
PH值
胃蛋白酶活性
模型组
10
3.29±0.22
420.6±57.9
雷尼替丁组
10
2.77±0.31
305.4±68.5
实验组
10
2.85±0.29
315.3±70.1
*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
3.4各组血清EGF、GAS水平比较见表10。
实验组EGF水平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
组GAS水平较模型组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10各组血清EGF、GAS水平比较![]()
组别
N
EGF
GAS
模型组
10
0.3847±0.1124
16.84±3.02
雷尼替丁组
10
0.3015±0.0985
24.58±4.18
实验组
10
0.2871±0.0831
25.68±4.93
*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
4结论
本实验中,实验组与雷尼替丁组一样能改变受试大鼠胃液酸度和胃蛋白
酶的活性,说明它们与H2受体阻断剂一样能抑制胃酸分泌、减弱攻击因子
的作用。实验组可显著增加胃壁结合黏液的含量。而黏液具有保护胃黏膜免
受腔内胃酸、胃蛋白酶、微生物和毒物等损害的功能,它与碳酸氢盐一起构
成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是胃黏膜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实验提示本发明中
药制剂对GU的防治作用,可能与其对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
也有关,并且可能与增强胃黏膜的防御能力有关。
EG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由唾液腺和十二指肠Brunner腺分
泌的单链多肽,能够降低胃黏膜损伤程度,促进组织损伤修复。本实验结果
显示:经本发明中药治疗的组别,血清EGF含量较模型组下降(P<0.01),表
明本发明制剂能改善溃疡愈合的条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从而使血清的
EGF含量维持在正常的水平。
GAS是与GU密切相关的胃肠肽类激素之一,它具有强大的刺激胃酸
分泌效应。有实验证明,GAS起着刺激循环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双重作用,能
刺激胃酸分泌和营养胃黏膜,即促进胃肠道黏膜生长和刺激胃肠蛋白质,
RNA、DNA合成及胃窦运动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血清GAS
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提示本发明制剂可能通过抑制胃窦G细胞分泌
GAS,进而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而起抗溃疡作用。
综合分析,本发明中药制剂对于改善胃溃疡各项指标具有明显作用,与
西药阳性对照药相比,其效果优于西药,因此适合于临床推广。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
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
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
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
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