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1362813 上传时间:2018-06-10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76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1130257.7

申请日:

2001.12.28

公开号:

CN1365895A

公开日:

2002.08.2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公开|||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分类号:

B41J15/04

主分类号:

B41J15/04

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明人:

藤冈聪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0.12.28 JP 404660/00; 2001.01.17 JP 9527/01; 2001.12.12 JP 378132/01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天安;杨松龄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记录装置,包括收容并供给记录媒体的供给部110,在从供给部移送来的记录媒体上记录信息的记录部120,以及把通过记录部移送来的记录媒体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部130,使记录媒体翘起的翘起部130a和支持在翘起部中所翘起的记录媒体的两端部的支持部133在记录部下游侧的记录媒体移送路径上形成。借此,特别是,由于发生起皱现象的记录未完部分与记录完了部分的边界区的两端部靠支持部托着,所以支持部间的记录媒体因自重下垂而弯曲成凹状,可以防止上述边界区的抬起。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记录装置,包括:收容并供给记录媒体的供给部,在从
前述供给部移送来的前述记录媒体上记录信息的记录部,把通过前述
记录部移送来的前述记录媒体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部,其特征在于,
使前述记录媒体翘起的翘起部在配置于前述记录部下游侧的朝
重力方向倾斜的记录媒体移送路径上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翘起
部一样地在平面上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吸附
前述记录媒体的吸引部配置在前述翘起部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
在于,排出前述记录媒体的排出辊配置在紧接前述翘起部后。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
在于,前述翘起部备有使移送来的前述记录媒体的移送方向变化而使
前述记录媒体翘起的倾斜的记录媒体移送面。
6.一种记录装置,包括:收容并供给记录媒体的供给部,在从
前述供给部移送来的前述记录媒体上记录信息的记录部,把通过前述
记录部移送来的前述记录媒体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部,其特征在于,
前述记录媒体翘起的翘起部和支持在前述翘起部中所翘起的前
述记录媒体的两端部的支持部在前述记录部下游侧的记录媒体移送
路径上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翘起
部备有使移送来的前述记录媒体的移送方向变化而使前述记录媒体
翘起的倾斜的记录媒体移送面,前述支持部备有与前述记录媒体移送
面共面的支持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中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
支持部在比尺寸不同的前述记录媒体的各宽度要窄的位置上设置多
个。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中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持
前述记录媒体的两端部之间的辅助支持部在前述记录媒体移送面上
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5、7、8或9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记录装置,
其特征在于,前述翘起部的倾斜的记录媒体移送面通过沿着与移送方
向垂直的方向弯曲板状材料来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
征在于,前述翘起部使前述记录媒体记录面一侧成为凹状地翘起。
12.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翘
起部的倾斜的记录媒体移送面的倾斜角为6度。

说明书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记录媒体上记录信息的记录装置,特别是涉及在记
录媒体的运送上下工夫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作为现有技术的记录装置之一的大型打印机的结构
为,成为供给作为记录媒体的例如卷纸的供纸部,在所供纸的卷纸上
记录信息的印刷部,排出所印刷的卷纸的排纸部按此一顺序从上部配
置。在使用这种大型的例如喷墨式打印机的场合,使用者把卷纸装入
供纸部并把卷纸的前端部拉出。然后使卷纸的前端部通过作为用纸移
送面起作用的平坦的供纸导向器上,夹入供纸辊与从动辊之间而起动
打印机。

于是,喷墨式打印机一边使供纸辊旋转把卷纸送出到台板上,一
边从打印头的喷嘴开口喷出墨滴把信息印刷在卷纸上。然后,使排纸
辊旋转把卷纸通过作为用纸移送面起作用的平坦的排纸导向器上向
外部排出。

可是,在打印机中,作为记录媒体使用的是纤维沿用纸移送方
向、即副扫描方向延伸,且沿与用纸移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即主扫描
方向并列的卷纸。因为在对这种卷纸印刷完了的时刻,卷纸因墨水而
处于吸水状态,故沿纤维彼此的结合稀薄的方向、也就是主扫描方向
发生起伏现象,即所谓起皱现象。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打印机中,因为从台板到排纸导向器的
用纸移送面平坦地形成,故存在着如果上述起皱现象发展则卷纸的记
录面蹭到配置在台板上方的打印头的危险。

此外,如图22(A)中所示,起皱现象在印刷未完部分(图示斜
线部分)附近的卷纸R的端部成为向印刷未完部分的倾斜轨迹。也就
是说,在卷纸R的端部起皱的棱线和谷线倾斜地向印刷未完部分集
束。结果,如图22(B)中所示,在印刷未完部分附近存在着卷纸抬
起而蹭到打印头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样的种种问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
种可以防止记录媒体的起皱现象的发生的记录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记录装置中,包
括收容并供给记录媒体的供给部,在从前述供给部移送来的前述记录
媒体上记录信息的记录部,以及把通过前述记录部移送来的前述记录
媒体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部,其特征在于,其中使前述记录媒体翘起的
翘起部在配置于前述记录部下游侧的朝重力方向倾斜的记录媒体移
送路径上形成。

借此,由于即使在记录部记录完了的记录媒体上发生起皱现象,
也可以沿与起皱现象的发生方向垂直的方向弯曲记录媒体,所以可以
在该弯曲部产生沿起皱现象的发生方向展宽记录媒体的应力,完全消
除起皱现象。

技术方案2的发明特征为在技术方案1中所述的记录装置中,其
中前述翘起部一样地在平面上形成。借此,在翘起部上移送记录媒体
之际可以在平坦的状态下移送,可以防止起皱现象的再发生。

技术方案3的发明特征为在技术方案1或2中所述的记录装置
中,其中吸附前述记录媒体的吸引部配置在前述翘起部附近。借此,
由于在翘起部所翘起的记录媒体容易接触于吸引部,所以可以提高记
录媒体的吸附性。

技术方案4的发明特征为在技术方案1~3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
的记录装置中,其中排出前述记录媒体的排出辊配置在紧接前述翘起
部后。借此可以把完全消除起皱现象的状态的记录媒体迅速地向外部
排出。

技术方案5的发明特征为在技术方案1中所述的记录装置中,其
中前述翘起部备有使移送来的前述记录媒体的移送方向变化而使前
述记录媒体翘起的倾斜的记录媒体移送面。借此,由于可以从平坦面
沿着倾斜面移送记录媒体,所以可以容易地使记录媒体翘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记录装置中,
包括收容并供给记录媒体的供给部,在从前述供给部移送来的前述记
录媒体上记录信息的记录部,以及把通过前述记录部移送来的前述记
录媒体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部,其特征在于,其中使前述记录媒体翘起
的翘起部和支持在前述翘起部中所翘起的前述记录媒体的两端部的
支持部在前述记录部下游侧的记录媒体移送路径上形成。

借此,由于即使在记录部记录完了的记录媒体上发生起皱现象,
也可以沿与起皱现象的发生方向垂直的方向弯曲记录媒体,所以可以
在该弯曲部产生沿起皱现象的发生方向展宽记录媒体的应力,可以完
全消除起皱现象。进而,由于发生起皱现象的记录未完部分与记录完
了部分的边界区的两端部靠支持部托着,所以支持部间的记录媒体因
自重下垂而弯曲成凹状,可以防止上述边界区的抬起。

技术方案7的发明特征为在技术方案6中所述的记录装置中,其
中前述翘起部备有使移送来的前述记录媒体的移送方向变化而使前
述记录媒体翘起的倾斜的记录媒体移送面,前述支持部备有与前述记
录媒体移送面共面的支持面。借此,由于可以从平坦面沿着倾斜的记
录媒体移送面移送记录媒体,所以可以容易地使记录媒体翘起。进
而,由于可以把记录媒体从记录媒体移送面顺利地移送到支持面,所
以可以把记录媒体可靠地弯曲成凹状。

技术方案8的发明特征为在技术方案6或7中所述的记录装置
中,其中前述支持部在比尺寸不同的前述记录媒体的各宽度要窄的位
置上设置多个。借此,即使记录媒体的种类改变也能可靠地支持该记
录媒体的两端部。

技术方案9的发明特征为在技术方案7或8中所述的记录装置
中,其特征在于,支持前述记录媒体的两端部之间的辅助支持部在前
述记录媒体移送面上形成。借此,即使因为是刚性大的记录媒体而支
持部间不弯曲成凹状,也可以通过靠辅助支持部使记录媒体弯曲成凸
状,在此一辅助支持部与支持部之间弯曲成凹状。

技术方案10的发明特征为在技术方案5、7、8或9中的任何一
项中所述的记录装置中,其中前述翘起部的倾斜的记录媒体移送面通
过沿着与移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弯曲板状材料来形成。借此,由于可以
以简单的结构来构成翘起部,所以可以使记录装置的制造过程简化。

技术方案11的发明特征为在技术方案1~10中的任何一项中所
述的记录装置中,其中前述翘起部使前述记录媒体记录面一侧成为凹
状地翘起。借此,由于可以使发生起皱现象的一侧的记录媒体压在记
录媒体移送面上,所以可以可靠地防止记录媒体与记录头的磨蹭。

技术方案12的发明特征为在技术方案11中所述的记录装置中,
其中前述翘起部的倾斜的记录媒体移送面的倾斜角为6度。如果用此
一倾斜角,则不会使记录媒体产生折痕,而可以可靠地消除起皱现
象。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打印机构成例的透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主要部分的内部构成例的透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使用步骤的第1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使用步骤的第2图。

图5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使用步骤的第3图。

图6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使用步骤的第4图。

图7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使用步骤的第5图。

图8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使用步骤的第6图。

图9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使用步骤的第7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使用步骤的第8图。

图1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记录媒体的移送面的局部
剖视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中所示的排纸导向器细节的透视图。

图13是用来说明图11中所示的排纸导向器的作用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记录媒体的另一个移
送面的喷墨式打印机的透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中所示的移送面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4中所示的移送面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5中所示的排纸导向器细节的透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5中所示的排纸导向器细节的俯视图。

图19是用来说明图15中所示的排纸导向器作用的侧视图。

图20是用来说明图15中所示的排纸导向器作用的俯视图和侧视
图。

图21是用来说明图15中所示的排纸导向器作用的另外的俯视图
和侧视图。

图22是用来说明现有技术的问题所在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记录装置之一的喷墨式打
印机构成例的透视图,图2是表示该喷墨式打印机主要部分的内部构
成例的透视图。图1和图2中所示的喷墨式打印机100是能够印刷直
到例如JIS标准的A1开或JIS标准的B1开这样的比较大型尺寸的印
刷用纸的大型打印机,成为供纸部110、印刷部120、排纸部130、底
脚部140按此一顺序从上部配置的构成。印刷部120与排纸部130作
为主体被一体化,与供纸部110和底脚部140分别能够分离地构成。

供纸部110如图1中所示,突出地设在主体120、130的上部后
方。而且,在供纸部110的内部,如图2中所示,能够装入两个卷纸
(印刷用纸)的卷纸架111斜着上下设置,在供纸部110的前面,如
图1和图2中所示,覆盖卷纸架111地安装着弹上式的能够开闭的卷
纸罩112。

卷纸架111如图2中所示,备有保持卷纸的芯轴113和安装于供
纸部110的两侧壁内面上,芯轴113能够装拆和悬架的一对芯轴座
114、115。而且,芯轴113在中央装上卷纸后,两端装入芯轴座114、
115中,成为能够旋转地轴支承。卷纸罩112如图1和图2中所示,
上部能够转动地被支承着,下部可以通过握着抬起或按下来开闭。

印刷部120如图2中所示,备有搭载打印头121的托架122,把
打印头121与用来实行印刷的未示出的控制部连接起来的挠性扁平电
缆(以下称为FFC)123,连接打印头121与装入墨水的未示出的墨盒
的墨水管124,沿副扫描方向移送卷纸的未示出的供纸(送纸)辊,
防止卷纸抬起的未示出的吸纸机构等。而且,在印刷部120的上面和
前面,如图1和图2中所示,覆盖打印头121或托架122等地安装着
上盖125和前盖126。

打印头121备有喷出黑墨水的黑墨水用打印头,和喷出黄、淡青、
青、淡红、品红等各色墨水的多个彩色墨水用打印头。而且,打印头
121设有压力发生室和与之相连的喷嘴开口,在压力发生室内储存墨
水并以规定压力加压,借此从喷嘴开口向卷纸喷出大小受控制的墨水
滴。

托架122如图2中所示,经由滚轮吊挂在沿主扫描方向设置的导
轨127上,连接于托架皮带128上,如果托架皮带128靠未示出的托
架驱动装置动作,则与托架皮带128的运动联动,被导轨127导向而
往复移动。

FFC 123一端连接于控制部的连接器上,另一端连接于打印头121
的连接器上,从控制部向打印头121送出印刷信号。墨水管124配置
有各色墨水用的,各一端经由未示出的墨水加压供给机构连接于对应
的各色墨盒,各另一端连接于各色打印头121。

而且,墨水管124靠墨水加压供给机构把加压了的各色墨水从墨
盒送到打印头121。前盖126如图1和图2中所示,下部能够转动地
支承,上部通过握着按下或推上来而开闭。

排纸部130如图1和图2中所示,备有成为沿副扫描方向移送卷
纸的路径的一部分的排纸导向器131,和沿副扫描方向移送卷纸的未
示出的排纸辊。此外,在从排纸部130的前面侧观看右侧,如图1和
图2中所示,配置着收容夹持墨盒的墨盒座150。

底脚部140如图1和图2中所示,备有具有移动用滚轮141的两
个支持柱142,和架设在这些支持柱142之间的加固杆143。而且,
供纸部110和主体120、130放置在支持柱142的上部,由螺钉固定。

在这种构成中,在使用喷墨式打印机100的场合,首先,从供纸
部110中取出构成卷纸架111的芯轴113,如图3中所示,把插入芯
轴113的卷纸压盖113a从芯轴113的一端拉脱。

然后,如图4中所示的,把芯轴113的一端从卷纸R的轴孔C的
一端插入贯通,如图5中所示,使卷纸R的轴孔C的一端配合接触于
插入固定于芯轴113另一端侧的卷纸压盖113b上。接着,把卷纸压
盖113a从芯轴113的一端插入,配合于卷纸R轴孔C的另一端。借
此,成为卷纸R能够与芯轴113一起旋转。

接着,如图6中所示,握着插入了卷纸R的芯轴113的两端成为
对喷墨式打印机100的前后方向倾斜的状态,也就是使插入了卷纸R
的芯轴113的另一端侧朝着一方的芯轴座114的状态。

这里,此一芯轴座114构成为能够沿水平方向旋转,虽然通常是
预先使承装芯轴113的端部的各芯轴座114、115的凹部114a、115a
相对向,但是在装入插入了卷纸R的芯轴113时,如图7中所示,使
一方的芯轴座114旋转而对另一方的芯轴座115成大约45度角。

然后,把插入了卷纸R的芯轴113的另一端部挂入一方的芯轴座
114的凹部114a上,使该芯轴座114与插入了卷纸R的芯轴113一
起旋转。然后,使各芯轴座114、115的凹部114a、115a相对向,把
插入了卷纸R的芯轴113的一端部挂入另一方的芯轴座115的凹部
115a上。借此,可以容易地把插入了卷纸R的芯轴113装入供纸部
110中。

接着,如图8中所示,把卷纸R的前端向下拉出通过印刷部120
的移送路径,进而如图9中所示,通到排纸部130的移送路径。然后,
如图10中所示,使卷纸R沿卷取方向旋转,把卷纸R的前端定位于
例如在排纸导向器131上所形成的标记M处。然后,起动喷墨式打印
机100,一边使卷纸R沿副扫描方向供纸一边使打印头121沿主扫描
方向移动,同时喷出墨水滴,在卷纸R上印刷规定的信息并排纸。

图1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记录媒体的移送面的局部
剖视侧视图。从供纸部110经由印刷部120向排纸部130的用纸移送
路径从喷墨式打印机100的上部后面倾斜地设置到下部前面。

此一用纸移送路径由从供纸部110配置到印刷部120的平坦的供
纸导向器211,对着配置的能够接触·离开的供纸辊212和从动辊
213,与搭载于托架122上的打印头121对着配置的平坦的台板214,
从印刷部120配置到排纸部130的平坦的纸吸引部215,配置于排纸
部130的一部分突出的排纸导向器131,与此排纸导向器131对着配
置的排纸辊216来构成。

供纸导向器211、台板214、纸吸引部215作为用纸移送面起作
用,分别平坦地形成。因而,从供纸导向器211经由台板214到纸吸
引部215的卷纸保持平坦状态而被移送。另一方面,排纸导向器131
虽然也作为用纸移送面起作用,但是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在此一
排纸导向器131上形成使所移送的卷纸翘起的翘起部131a。

此一排纸导向器131用板金来形成,翘起部131a通过使印刷部
120一侧的移送面沿与卷纸的移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凸出地弯曲加工板
金而形成。也就是说,在排纸导向器131的印刷部120一侧,形成有
对着纸吸引部215的平坦的用纸移送面向上倾斜的用纸移送面131aa
和向下倾斜的用纸移送面131ab的翘起部131a。

在这种构成中,卷纸R的前端如图13(A)中所示,通过纸吸引
部215到达排纸导向器131后,沿着翘起部131a的倾斜的用纸移送
面131aa被导向。因此,卷纸R如图13(B)中所示,在纸吸引部215
与排纸导向器131的交界处A弯曲翘起,也就是卷纸R的印刷面一侧
成为凹状。

这样一来,由于靠翘起部131a使卷纸R沿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
方向弯曲,所以即使在印刷部120中印刷完了的卷纸R上沿主扫描方
向发生起皱现象,也可以在该弯曲部发生沿起皱现象的发生方向展宽
卷纸R的应力,可以完全消除起皱现象。

而且,由于卷纸R的印刷面一侧靠翘起部131a翘起成凹状,进
而靠排纸辊216把卷纸R压在翘起部131a的倾斜的用纸移送面131aa
上,所以把发生了起皱现象的纸吸引部215一侧的卷纸R可靠地压在
纸吸引部215上,可以可靠地防止卷纸R与打印头121的磨蹭。

这里,因为关于翘起部131a的倾斜的用纸移送面131aa的倾斜
角进行种种研究的结果,查明了该倾斜角为6度时,在纸吸引部215
与排纸导向器131的交界处A不会使卷纸R产生折痕,而可以可靠地
消除起皱现象,故翘起部131a的倾斜的用纸移送面131aa的倾斜角
最好是按6度来设计。

再者,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翘起部132中把卷纸R翘起以便
印刷面一侧成为凹状,但是把卷纸R翘起以便印刷面一侧成为凸状也
同样可以完全消除起皱现象。

图14是与图1对应地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记录媒
体的另一个移送面的喷墨式打印机的透视图,图15是与图11对应地
表示该移送面的局部剖视侧视图,图16是该移送面的俯视图,图17
是与图12对应地表示该移送面的排纸导向器的透视图,对同一构成
部位赋予同一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14~图17中所示,在此一喷墨式打印机100’的排纸导向器
131中的用纸移送面131ab下游侧的用纸移送面131b上,形成支持
卷纸R的两端部的棒状的支持部133。此一支持部133的上表面与用
纸移送面131aa共面地形成。而且,支持部133如图18中所示,在
比不同尺寸的卷纸R,例如24英寸尺寸、36英寸尺寸、44英寸尺寸
的卷纸R的各宽度w1、w2、w3稍微窄些的位置上配置多个。

通过设置这种支持部133,卷纸R的前端如图19(A)中所示,
通过纸吸引部215到达排纸导向器131后,如图19(B)中所示,成
为沿着翘起部131a的倾斜的用纸移送面131aa被导向,进而在支持
部133的上表面上被导向。

因此,即使在卷纸R的两端部处起皱的棱线和谷线倾斜地向印刷
未完部分集束,也如图20中所示,由于卷纸R的两端部靠支持部133
托着,所以支持部133间的卷纸R因自重下垂而弯曲成凹状。因而,
可以防止印刷未完部分附近的卷纸R的抬起。

再者,由于支持部133的上表面与用纸移送面131aa共面地形
成,所以可以从翘起部131a的倾斜的用纸移送面131aa顺利地移送
到支持部133的上表面,可以把卷纸R可靠地弯曲成凹状。此外,由
于支持部133在比不同尺寸的卷纸R的各宽度稍微窄些的位置上设置
多个,所以即使卷纸R的种类改变也能可靠地支持该卷纸R的两端
部。

进而,如图15~图18中所示,在此一喷墨式打印机100’的排纸
导向器131中的用纸移送面131ab上,形成支持卷纸R的两端部之间
的棒状辅助支持部134。通过设置这种辅助支持部134,即使在刚性
大的卷纸R的场合支持部133间不弯曲成凹状,也如图21中所示,
可以靠辅助支持部134使卷纸R弯曲成凸状,结果可以在辅助支持部
134与支持部133之间弯曲成凹状。因而,即使是刚性大的卷纸R也
可以防止印刷未完部分附近的卷纸R的抬起。

再者,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打印机,但是并不仅限于
此,也可以适用于有记录媒体的移送导向部的记录装置,例如传真装
置或复印装置。

像以上说明的这样,如果用根据本发明的打印机,则即使在记录
部中记录完了的记录媒体上发生起皱现象,也可以沿与起皱现象的发
生方向垂直的方向弯曲记录媒体,可以在该弯曲部发生沿起皱现象的
发生方向展宽记录媒体的应力,完全消除起皱现象。进而,由于发生
起皱现象的记录未完部分与记录完了部分的边界区的两端部靠支持
部托着,所以支持部间的记录媒体因自重下垂而弯曲成凹状,可以防
止上述边界区的抬起。因而,可以防止记录媒体对打印头的磨蹭而可
靠地保护打印头,可以把印刷的精度维持于高精度状态。

记录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记录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记录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录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录装置.pdf(3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记录装置,包括收容并供给记录媒体的供给部110,在从供给部移送来的记录媒体上记录信息的记录部120,以及把通过记录部移送来的记录媒体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部130,使记录媒体翘起的翘起部130a和支持在翘起部中所翘起的记录媒体的两端部的支持部133在记录部下游侧的记录媒体移送路径上形成。借此,特别是,由于发生起皱现象的记录未完部分与记录完了部分的边界区的两端部靠支持部托着,所以支持部间的记录媒体因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