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135655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888.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272588.0

申请日:

2015.05.25

公开号:

CN105165726A

公开日:

2015.12.23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K 67/033申请日:20150525|||公开

IPC分类号:

A01K67/033; A01G31/00

主分类号:

A01K67/033

申请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

张礼生; 张亚玲; 黄凤霞; 刘爱萍; 陈红印

地址: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创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03

代理人:

尹振启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阶段:1)培育寄主植物菊三七;2)接蚜繁蚜;3)接蜂繁蜂;4)收集僵蚜制作蜂卡。本发明具有周期时间短、需求空间小,僵蚜易于收集的特点。该方法组合可以大大节约繁蜂成本,能促进烟蚜茧蜂的大规模繁殖乃至商品化生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阶段:
1)培育寄主植物菊三七;
2)接蚜繁蚜;
3)接蜂繁蜂;
4)收集僵蚜制作蜂卡。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阶段中,采用扦插方法培育菊三七,在室内一年四季均可扦插。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2)、3)、4)阶段中,使用立体扩繁架,架体内部分为若干层育苗床,育苗床深度20cm,每层育苗床上方悬挂LED灯。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床采用的育苗基质为:以蛭石、珍珠岩、草炭土为基质,在育苗床内铺置厚度8-10cm的基质,刮平,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灭菌消毒。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菊三七采用的插条为:从健壮的菊三七母茎上取成熟嫩茎扦插,插条长3-5片叶,摘去基部叶片插于育苗床,遮荫保湿。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扦插前先将备好的插条用浓度为0.5%的多菌灵浸泡20-30min,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待其表面的水分晾干后再扦插;
扦插时先将育苗床基质开沟,或者用小木棍扎穴,深度均为3-4cm,再将插条放进去,扶正并填沙压住,间距5-7cm,留出根系生长的空间;
多行扦插保持行距8-10cm;
扦插完毕喷水,使疏松的基质自然沉积,最后用透明的塑料膜盖严,保湿。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阶段中,待扦插的菊三七恢复长出10片叶片或20d生长期时接入蚜虫。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株菊三七接烟蚜成蚜50头,使其产卵,7d后,烟蚜数量实现饱和式接虫。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7d后进入所述第3)阶段,接烟蚜茧蜂,连续培养25d。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阶段中,对扩繁的烟蚜茧蜂收集僵蚜,并制作蜂卡。

说明书

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具体涉及载体植物筛选、载体植物扦插快繁、模块繁蜂、僵蚜收集等方法组合。
背景技术
烟蚜[Myzuspersicae(Sulzer)]属同翅目,蚜科。又名桃蚜,俗称蜜虫、腻虫。烟蚜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南北各烟区普遍发生。其食性比较杂,我国已知烟蚜的寄主植物达170种以上。世界上已报道的寄主多达50个科400多种,主要为茄科,十字花科,菊科和豆科植物。该虫除直接刺吸植株汁液,造成植株水分和营养失调而萎缩外,还通过刺吸的途径传播多种病毒病,由于分泌蜜露而导致煤烟病,是烟草上的一个重要害虫。
烟蚜的天敌种类很多,常见的种类有烟蚜茧蜂、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等。烟蚜茧蜂以其生殖力强,自然寄生率高,世代周期短,适应性强并易于人工繁殖等优良性状成为蚜茧蜂科中利用价值很高的天敌昆虫之一(赵万源,1980;忻亦芬,1986;Fukuietal.,1988;毕章宝,1996;ChiandSu,2006)。该蜂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韩国,日本等亚洲东部地区(ChiandSu,2006;OhtaandOhtaishi,2006),对寄主蚜虫的自然控制力较强,其寄主范围广泛,可寄生烟蚜、萝卜蚜、小麦长管蚜、大豆蚜、棉蚜、及茄无网蚜等(Takada,1976;忻亦芬,1986;Nakata,1995;Yamamoto,1997;Ohtaetal.,2001;Takada,2002;OhtaandOhtaishi,2004),对烟蚜的防治效果尤其显著(任广伟等,2000)。在烟田,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通常为20%-60%,高者可达89.16%(陈家骅等,1990;贺仲麟,1986)。近年来,烟蚜茧蜂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其扩繁与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极好的防控效果。鉴于该寄生蜂的优良生防能力,总结筛选高效扩繁技术,大量生产天敌昆虫产品,对于防控我国蔬菜、园艺、农业、林业上的蚜类害虫具有重大的意义。
以往扩繁烟蚜茧蜂,往往采用先种植烟草、再接入蚜虫、继而接入并扩繁天敌的方法。近年来,见到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市公司、云南省烟草公司大理州公司、云南省烟草公司红河州公司、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关于烟蚜茧蜂扩繁相关的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上述单位主要采用在小型温棚内,先种植烟草、再接入烟蚜、再接入烟蚜茧蜂,并回收烟蚜茧蜂成虫的扩繁技术路线。该类发明主要适用于在我国南方(特别是云南省)利用烟草为载体植物在温棚内扩繁寄生蜂。
在扩繁烟蚜茧蜂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上述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烟草生长周期长,从播种到接蚜虫往往需要90d以上时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第二,烟草生长需要较大空间,单株烟草可长至2米高,需要1×1米的间距来安排烟草栽培,需要较大面积的扩繁场所;第三,烟草叶片具有粘性,不利于寄生蜂收集;第四,该专利收集成蜂,不利于产品储存及运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选取菊三七作为寄主植物,并通过扦插方法培育,在菊三七上进行接蚜繁蚜,接蜂繁蜂,收集僵蚜制作蜂卡,具有周期时间短、需求空间小,僵蚜易于收集的特点。该方法组合可以大大节约繁蜂成本,能促进烟蚜茧蜂的大规模繁殖乃至商品化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阶段:
1)培育寄主植物菊三七;
2)接蚜繁蚜;
3)接蜂繁蜂;
4)收集僵蚜制作蜂卡。
进一步,所述方法中还包括该阶段:在所述第1)阶段之前,建立烟蚜和烟蚜茧蜂的保种种群,并定期从野外采集土著种群进行复壮。
进一步,所述烟蚜和烟蚜茧蜂种群适宜的保种环境条件为:白天温度25±1℃,夜间温度20±1℃,相对湿度RH65%-70%,光周期L∶D=14h∶10h,光照强度5000Lx。
进一步,所述第1)阶段中,采用扦插方法培育菊三七,在室内一年四季均可扦插。
进一步,所述扦插的时间由当年的12月至第二年的3月之间进行。
进一步,所述第1)、2)、3)、4)阶段中,使用立体扩繁架,架体内部分为若干层育苗床,育苗床深度20cm,每层育苗床上方悬挂LED灯。
进一步,所述育苗床采用的育苗基质为:以蛭石、珍珠岩、草炭土为基质,在育苗床内铺置厚度8-10cm的基质,刮平,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灭菌消毒。
进一步,所述菊三七采用的插条为:从健壮的菊三七母茎上取成熟嫩茎扦插,插条长3-5片叶,摘去基部叶片插于育苗床,遮荫保湿。
进一步,所述菊三七的插条选取条件为:冬季及早春室内扦插选择生长4-6周的枝条,夏季室内扦插选择生长3-5周的枝条,生长时间超过60d以上的枝条只取其近顶端的部分;选取的枝条下端粗细大于0.3cm,插条的插端用刀具切平齐或切成45度角的斜面,插条的长度8-10cm,上端保留1/4-1/3的叶片,其余的叶片全部剪掉。
进一步,所述扦插前先将备好的插条用浓度为0.5%的多菌灵浸泡20-30min,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待其表面的水分晾干后再扦插;扦插时先将育苗床基质开沟,或者用小木棍扎穴,深度均为3-4cm,再将插条放进去,扶正并填沙压住,间距5-7cm,留出根系生长的空间;多行扦插保持行距8-10cm;扦插完毕喷水,使疏松的基质自然沉积,最后用透明的塑料膜盖严,保湿。
进一步,所述插条的扩繁条件为:温度应保持20-26℃,床内的相对湿度应保持75%,温度过高应注意通风,每隔1-2d向插条上喷少量的水,以保持插条的生命活力和床内的湿度;当插条长出的根的长度达到5cm时,适当控制育苗床中的水量,降低育苗床中的湿度,防止根系过分徒长,增加通风时间和光照时间,使插条逐步适应自然环境。
进一步,所述第2)阶段中,待扦插的菊三七恢复长出10片叶片或20d生长期时接入蚜虫。
进一步,单片叶面可负虫400头,单位面积幼虫数为35头/cm2
进一步,每株菊三七接烟蚜成蚜50头,使其产卵,7d后,烟蚜数量实现饱和式接虫。
进一步,7d后进入所述第3)阶段,接烟蚜茧蜂,连续培养25d。
进一步,接蜂时的蜂蚜比1:150-200。
进一步,放蜂时的雌雄比为2∶1,每天6000头,连续5d;烟蚜茧蜂28℃时约11d完成一代,高温保证营养条件下雌雄蜂性比约为1.2:1,孵化率90%,25d后烟蚜茧蜂可扩繁2代。
进一步,所述第4)阶段中,对扩繁的烟蚜茧蜂收集僵蚜,并制作蜂卡。
进一步,利用僵蚜电动刷将菊三七叶面的烟蚜茧蜂僵蚜刷下,在蜂卡上涂抹双面胶,将收集的僵蚜粘附于双面胶上,制成200粒僵蚜的蜂卡。
进一步,每间隔25d按上述方法分别培育种苗、接虫、接蜂,实现周年接力性的批次式生产,满足防控要求,保证产品供给。
采用上述技术特征的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本专利之烟蚜茧蜂高效扩繁技术,便捷、经济、易于标准化操作,可快速大量扩繁烟蚜茧蜂,达到对害虫生物防止的目的。
(1)快速方便:采取扦插的方式,极大地减轻了载体植物繁殖时的工作量。以往烟蚜茧蜂扩繁要种植烟草、油菜等,耗时耗力,周期太长。本发明采用的是无性繁殖方式,扦插菊三七即可用于扩繁烟蚜茧蜂。
(2)成本低廉:技术采用各扩繁环节,菊三七属常见植物,扩繁的基质(蛭石、珍珠岩等)可多次使用,只需经日光曝晒即可,制作立体扩繁架的原材料,易购得并能自行加工。
(3)空间利用率高:本技术采取立体扩繁的方式,改进了以往扩繁烟蚜茧蜂的单层平面式(只能利用地面扩繁烟草等植物)方法,大幅度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全部扩繁环节不限扩繁空间,大至扩繁天敌的生产线、小至简易的温室和塑料棚,均可用来扩繁烟蚜茧蜂天敌产品。
(4)便于工厂化操作:本技术涉及扩繁烟蚜茧蜂的各个环节,均可集约化操作,便于工厂化生产。
(5)僵蚜收集快速,便于烟蚜茧蜂产品贮存、运输及释放,节省大量的人工物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烟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仔量统计图;
图2是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取得烟蚜茧蜂的百头僵蚜重量统计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到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结构、工作流程详细说明如下。
本发明涉及的烟蚜茧蜂(Aphidiusgifuensis)以其生殖力强、自然寄生率高、世代周期短、适应性强并易于人工繁殖等优良性状成为蚜茧蜂科中利用价值最高的天敌昆虫之一。应用这种寄生蜂控制蚜虫具有很多优点,最重要的是能替代化学农药,达到防控蚜虫危害的目的,生产绿色农产品。此外,该寄生蜂还有其他优点,主要包括:(1)它生态适应性强,分布地域广阔,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南、西南等各农区都可生存;(2)可适用于多种农作物、果树、蔬菜、水果等;(3)它可寄生多种蚜虫,特别是我国广泛发生的重要农林蚜虫,如烟蚜、麦二叉蚜、萝卜蚜等;(4)它的发育速率快,种群可以快速地增长和定殖;(5)它控害效果好,能快速、有效地阻止蚜虫的为害;(6)它的蛹和成虫都能在田间很容易用肉眼观察到,昆虫产品容易贮存,生产上利用容易被农民接受。
本发明利用扦插植物立体规模扩繁烟蚜茧蜂,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载体植物筛选—载体植物快繁—模块繁蜂—收集僵蚜。以下对各环节详细说明技术方案:
(一)载体植物筛选技术
菊三七[Gynuradivavicata(L.)DC.]菊科三七属,又叫百子菜、菊三七。菊三七是一种可以食用嫩梢和嫩叶,营养丰富的名优特菜。菊三七植株生长旺盛,分枝再生能力强,抗逆性强,耐旱、耐热、耐瘠薄,喜高温湿润气候,生长适温20-30℃,较耐荫。在适温及阳光充足环境下,生长快速健壮。菊三七的茎节部易生不定根,适宜扦插繁殖,从健壮的母茎上取成熟嫩茎扦插,插条长10cm,3-5片叶,摘去基部叶片插于苗床,遮荫保湿,10-15天可成活,以春秋两季容易生根。
烟蚜主要寄生在烟草和十字花科植物上,我们在实验中发现菊三七可扩繁烟蚜,进而扩繁烟蚜茧蜂。菊三七有扦插繁殖这一大优势,因此预测其可以替代其他常见寄主植物如烟草等来扩繁烟蚜茧蜂。菊三七对烟蚜发育的影响以及对烟蚜茧蜂的扩繁的效果都未见报道。因此,选择烟草、小麦、油菜、茄子、菊三七这5种寄主植物,探讨烟蚜在其上的发育和繁殖等特性及烟蚜茧蜂的个体发育情况,比较烟蚜在几种寄主植物上存活率和繁殖力的差异及不同寄主植物对于烟蚜茧蜂的扩繁效果。
实验1:载体植物筛选及适合性评价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植物
供试植物为茄科的烟草、小麦、油菜、茄子和菊三七。在温室育苗盘内培育幼苗,待烟草、油菜、茄子长至3-4片真叶时,移栽至营养钵(直径9cm,高10cm)内,采用新型混合肥料继续培育,每盆一株。麦苗直接置于育苗盘,不再分钵。菊三七为常年扦插繁殖,截取长势良好的10cm嫩茎,去掉下部叶片移栽至营养钵(直径9cm,高10cm)内,采用新型混合肥料继续培育,成活后待用。分别放置养虫笼(40×40×50cm)内作为供试植物,试验选用植物(5-8叶龄期)的上部叶片。
1.1.2供试烟蚜
采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廊坊基地实验室烟草苗绿色型烟蚜,在温室内饲养烟蚜数代后,将足量均一化的烟蚜转接到四种寄主植物上连续饲养数代,待其完全适应后,烟蚜发育至3-4龄时待用。
1.1.3供试烟蚜茧蜂
烟蚜茧蜂采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廊坊基地实验室烟草苗,供试时在温室内以烟蚜作为寄主连续饲养10代以上。
1.2试验方法
1.2.1不同寄主植物对烟蚜的发育历期和繁殖的影响试验
采用单头饲养法:用供试植株苗期的幼嫩叶片饲养单头成蚜,24h后除去成蚜。将叶片背面朝上放入底层覆盖有湿润滤纸片的透明塑料培养皿(直径9cm,高1cm)中,用软毛笔将1龄若蚜转移到叶片上,每皿1头,每个寄主30个重复。每天8:00和20:00各观察1次,详细记载烟蚜的蜕皮、产仔量、死亡情况,直至所有试虫死亡为止。每次观察均剔除蜕皮和新产若蚜,隔天加水并换新鲜叶片。
1.2.2不同寄主植物对烟蚜扩繁速度的影响试验
分别取5种寄主植物上的4头烟蚜成蚜接在同类寄主植物上,为了便于计数蚜量,将除了小麦之外的另4种寄主植物均去除心叶,只留3-4片叶,并用养虫笼罩严,每2天观察1次,连续观察10d。统计每株苗上蚜虫数,每处理调查5株。
1.2.3不同寄主植物对烟蚜茧蜂发育的影响试验
烟蚜茧蜂按1∶1(雌∶雄)配对,按照1:250的蜂蚜比,释放在装有5种寄主植物的养虫笼内。从植株上出现僵蚜开始,逐日将其挑下,装入指形管内。取不同寄主植物上产生的24h后的烟蚜茧蜂僵蚜,称量百头重量。羽化后的成蜂继续配对,接在有烟蚜寄生的寄主植物上,置于温室内扩繁。从廊坊基地试验田的小麦上采集若干烟蚜茧蜂的僵蚜回实验室,作为对照。
1.3种群参数的计算
以d(x)为单位间隔,构建烟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各生命表参数:
净增殖率R0=∑lxmx
平均世代周期T=∑xlxmx/∑lxmx
内禀增长率rm=lnR0/T;
周限增长率λ=erm
种群加倍时间t=ln2/rm=0.6931/rm
式中:x为特定年龄,d;lx为在x期间的存活率;mx为在x期间平均每雌产仔数。
因蚜虫以孤雌生殖方式繁衍下一代,因此不设计性比这一栏目。
1.4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均采用Excel2003和SAS9.1版本,进行ANOVA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检测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寄主植物对烟蚜发育历期的影响
表15种寄主植物上烟蚜的发育历期

测试内容 菊三七 烟草 油菜 茄子 小麦 1龄若虫 2.241±0.06a 1.828±0.11b 1.759±0.07b 2.142±0.11a 1.795±0.07b 2龄若虫 1.893±0.05a 1.917±0.10a 1.854±0.05a 2.012±0.32a 1.864±0.05a 3龄若虫 2.042±0.11a 1.905±0.41a 1.923±0.07ab 1.711±0.05b 1.886±0.08ab 4龄若虫 1.750±0.08b 1.838±0.21ab 1.952±0.10ab 1.824±0.06ab 1.971±0.11a 若蚜期 7.917±0.11a 7.811±0.21b 7.405±0.08b 7.324±0.05b 7.647±0.06ab 生殖前期 1.000±0.19b 0.7222±0.09c 1.136±0.14b 1.523±0.20a 1.500±0.07a 生殖期 13.00±0.19a 13.091±0.12a 9.933±0.10b 12.801±0.22a 13.786±0.13a 生殖后期 1.357±0.09ab 1.308±0.17b 1.273±0.09b 1.667±0.10a 1.465±0.22a 成虫寿命 15.143±0.12a 14.308±0.13a 14.60±0.11a 11.60±0.10b 13.223±0.73a 世代历期 22.225±0.13b 22.005±0.14b 18.924±0.15c 20.437±1.03b 22.79±0.16a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数±标准误;同行数据之后的不同英文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邓肯氏新复极差法)。
由表1可知,不同寄主植物对烟蚜的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在5种寄主植物上,1龄若虫历期在菊三七(2.241d)上明显长于其他三种寄主;2龄若虫历期在5种寄主植物上相差最大的为烟草(1.917d)和油菜(1.854d),菊三七趋于中间;3龄若虫历期在菊三七上最长为2.042d,茄子上最短为1.711d,相差0.331d;4龄若虫历期菊三七上最短为1.750d,而在小麦(1.971d)和油菜(1.952d)上相对来说比较长;总结若蚜期历期菊三七上最长(7.917d)与最短的茄子上(7.324)相差0.593d。烟蚜生殖前期历期在5种寄主植物上差距较大,最长的为茄子(1.5d),最短的为烟草(0.722d);生殖期历期除在油菜(9.933d)上最短外,在菊三七、小麦和烟草上均超过13d;生殖后期在5种寄主植物上均为1.5d左右;成虫寿命在菊三七上最长(15.143d),茄子上最短(11.6d)。
综上,烟蚜在5种寄主植物上的世代历期,油菜上最短为18.924d,茄子约20d,而其他3种寄主植物上差异不显著,均为22d左右。
2.2不同寄主植物对烟蚜繁殖力的影响
图1是烟蚜在5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仔量统计图。
注:图中标注不同英文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邓肯氏新复极差法)。
由图1可知,不同寄主植物对烟蚜产仔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在5种寄主植物上单头烟蚜的总平均产仔量在茄子上最多为63头,其次在油菜上为57.03头,菊三七上为52.33头,小麦上和烟草上之间没有差异,分别为42.67头和41.27头。
对5种载体植物单日产仔量测试表明,从开始产仔的16d里,烟蚜在5种寄主植物上的日平均产仔量都有一个高峰期,其中菊三七为3-10d、油菜是4-13d、小麦是3-10d、茄子为3-9d,烟草为4-12d。烟蚜在5种寄主植物上产仔高峰期内日平均产仔量表现差异显著,菊三七为5.095头,油菜为5.794头,小麦为5.0131头、茄子为4.806头、烟草为4.615头。综合比较产仔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早晚和产仔高峰期内日平均产仔量发现,菊三七都趋于中间值,油菜最适合烟蚜寄生,茄子和烟草稍微落后。
2.3不同寄主植物对烟蚜扩繁速度的影响
表2烟蚜在5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繁殖速度
不同寄主植物 1d 3d 5d 7d 9d 11d 菊三七 4头成蚜 24 77 143 350 500 油菜 4头成蚜 22 66 220 420 580 茄子 4头成蚜 22 59 165 294 385 小麦 4头成蚜 26 65 144 272 432 烟草 4头成蚜 35 64 145 370 464

注:记录数据为所有烟蚜数。
从表2中可以看到烟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繁殖速度差异显著。2天后的数据显示烟草更适合烟蚜初期产仔;4天后则是菊三七领先,表明烟蚜在其上的适口能力较强;6天及之后的数据都表明油菜是最利于烟蚜快速扩繁的寄主植物,而菊三七和烟草相比,繁殖速度更快,茄子最慢。
2.4不同寄主植物对烟蚜茧蜂发育的影响
图2是不同寄主植物上取得烟蚜茧蜂的百头僵蚜重量统计图。
注:图中标注不同英文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邓肯氏新复极差法)。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的寄主植物对烟蚜茧蜂的发育产生的影响差异显著。小麦上的僵蚜明显比其他四种寄主植物上的僵蚜重量高,与油菜差距最大有两倍之多。其次是其他3种寄主植物之间对烟蚜茧蜂的发育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油菜上的僵蚜发育较小,其他三种寄主植物上的烟蚜茧蜂发育之间差异不显著。
2.5主要生命表参数
表3烟蚜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生命表参数
参数 菊三七 小麦 油菜 茄子 烟草 净增殖率R0 52.334 69.267 49.132 42.668 41.262 周限增长率λ 1.319 1.320 1.295 1.327 1.290 内禀增长率rm 0.277 0.278 0.280 0.283 0.255 平均世代周期T/d 14.311 14.930 14.331 13.278 14.599 种群加倍时间t/d 2.506 2.497 2.609 2.452 2.720

由表3可知,净增殖率R0,在小麦上最大(69.267),其次是菊三七(52.334),烟草上最小(41.262)。周限增长率λ均大于1,表明烟蚜的种群呈几何型增长,按其值大小排序为茄子>小麦>菊三七>油菜>烟草,其中菊三七和两年生萝卜仅差0.001。内禀增长率rm表示烟蚜对寄主植物的适应度和嗜食性,其与λ值的趋势一致,表明相同条件下,烟蚜更易于取食茄子、小麦和菊三七,该实验条件下的烟草有可能是抗虫品种。平均世代周期T则是茄子最短(13.278),其他4种载体植物均大于14d,种群加倍时间均在2.5d左右。综合评价,菊三七在各个参数上都在中间位置,可以作为替代常见寄主植物扩繁烟蚜及烟蚜茧蜂。
(二)载体植物培育技术
通过进行母根繁殖、越冬芽繁殖、扦插繁殖效果评比试验,证实利用扦插方式可以实现载体植物菊三七的规模化快速生产。
相关扩繁技术为:
(1)立体扩繁架:用货架三角铁制作160×60×180cm的育苗繁蜂架,架体内部分为四层,即分别在距地面20、60、100、140cm处分隔。每层分隔上方悬挂LED灯,满足菊三七、烟蚜、烟蚜茧蜂生长需求。用薄钢板制作150×50×20cm的育苗床,中间每50cm做隔断,即每个育苗床分成3个50×50cm的小育苗段。每育苗繁蜂架放置4张育苗床。
(2)育苗基质:以蛭石、珍珠岩、草炭土为基质,在育苗床内铺置厚度8-10cm的基质,刮平,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灭菌消毒。
(3)插条及方法:从健壮的菊三七母茎上取成熟嫩茎扦插,插条长10cm,3-5片叶,摘去基部叶片插于苗床,每个育苗床可扦插150株菊三七,遮荫保湿。
冬季及早春室内扦插应选择生长4-6周的枝条,夏季扦插应选择生长长3-5周的枝条,生长时间超过60d以上的枝条只能取其近顶端的部分。选取的枝条下端粗细应尽可能地大于0.3cm,过细生根慢而且少。插条的插端用锋利的刀具切平齐或切成450角的斜面,插条的长度以8-10cm为宜(芽尖可摘可不摘),上端保留1/4-1/3的叶片,其余的叶片全部剪掉,这样做可以减少枝条中营养成分大量地消耗,也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根的分化。
(4)扦插时间:一年四季均可扦插,但从生产的角度来考虑,扦插的时间可由当年的12月至第二年的3月之间进行。扦插前先将备好的插条用浓度为0.5%的多菌灵浸泡20-30min,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待其表面的水分晾干后再扦插。扦插时先将插床开沟,或者用小木棍扎穴,深度均为3-4cm,再将插条放进去,扶正并填沙压住,间距5-7cm,保证根系生长多有足够的空间。多行扦插保持行距8-10cm,每育苗床可扦插菊三七150株。扦插完毕喷水,使疏松的基质自然沉积,最后用透明的塑料膜盖严,保湿。
(5)扩繁管理:温度应保持20-26℃,床内的相对湿度应保持75%左右,温度过高应注意通风,每隔1-2d向插条上喷少量的水,以保持插条的生命活力和床内的湿度。正常的条件下5-7d开始形成愈伤组织,并逐渐膨大,再经过15d左右有小(不定)根从愈伤组织的边缘或中心部分分化出来,粗一点(0.5cm)的插条在2-3d就可分化出10余条根。当根的长度达到5cm时,适当控制插床中的水量,降低床中的湿度,防止根系过分徒长,多通风多见光,使之逐步适应自然环境。
(三)饱和式接蚜、批次式繁蜂技术
(1)寄主遴选:
选择烟蚜茧蜂优势寄生的寄主——烟蚜。
(2)保种维持:即保种种群的建立与维持。
为满足扩繁的需求,需建立烟蚜和烟蚜茧蜂的保种种群,此二种群适宜的保种环境条件为:白天温度25±1℃,夜间温度20±1℃,相对湿度RH65%-70%,光周期L∶D=14h∶10h,光照强度5000Lx。定期从野外采集土著种群进行复壮。
(3)接种时机:
待扦插的菊三七恢复长出10片叶片时(约20d生长期)接入蚜虫,此时单片叶面可负虫400头。单位面积幼虫数为35头/cm2左右,是最佳的时机。
(4)饱和接蚜:
每株菊三七接烟蚜成蚜50头左右,使其产卵。7d后,每株菊三七上烟蚜数量可达4000头左右,每育苗床可繁蚜虫60万头,每育苗繁蜂架共4层,可育蚜虫240万头左右,实现饱和式接虫。
(5)烟蚜、烟蚜茧蜂的产量:
温室(200m2)可放置养育苗繁蜂架30个,可繁育蚜虫7200万头左右。
放蜂3万头(雌雄比=2∶1,每天6000头,连续5d),期间蚜虫数量仍可增长,烟蚜茧蜂28℃时约11d完成一代,每雌产卵230粒,高温保证营养条件下性比约为1.2:1(雌蜂更多),孵化率90%,25d后烟蚜茧蜂可扩繁2代,僵蚜量每株菊三七约达2000个,每间温室可生产僵蚜3600万头左右(2000头/株×150株/层×4层/架×30架)。
注:理论上第一代后雌蜂量可达210万头[=30000头×2/3(雌性比)×200×90%×0.6(后代雌蜂比)=216万头],第二代雌蜂量理论值可达2.33亿头[216万×200×90%×0.6],但实际上由于死亡率、发育率、营养供给、空间限制等影响,目前的扩繁技术尚不能达到该水平。
(6)批次式扩繁:
每间隔25d按上述方法分别培育种苗、接虫、接蜂,实现周年接力性的批次式生产,满足防控要求,保证产品供给。
(7)技术组合:
通过反复试验,总结的利用扦插方法以菊三七为载体植物扩繁烟蚜茧蜂最佳组合为:
立体育苗繁蜂架:4层塔式立体架,无土基质。
扦插菊三七:菊三七插条长10cm,深度均为3-4cm,间距5-7cm,行距8-10cm,每育苗床可扦插菊三七150株。
环境条件:白天温度25±1℃,夜间温度20±1℃,相对湿度RH65%-70%,光周期L∶D=14h∶10h,光照强度5000Lx。
扩繁蚜茧蜂:生长期为20d的菊三七+50头烟蚜/株培育7d+接烟蚜茧蜂5万头,连续培养25d。
测算结果是:50d内分两阶段,一是载体植物菊三七的扦插繁殖阶段,二是烟蚜及烟蚜茧蜂繁殖阶段,这两个阶段可同步进行。这样,在生产季节,每25d在200m2的温室内,可扩繁烟蚜茧蜂3600万头。
上述技术组合可以大大节约繁蜂成本,能促进烟蚜茧蜂的大规模繁殖乃至商品化生产。
实验2:利用菊三七扩繁烟蚜茧蜂试验
1:判定最佳接蚜虫时机的试验
试验方法:分别将扦插后12d、16d、20d、24d、28d生长期的菊三七各1钵移入接虫笼(30×30×30cm)中,并向笼中接入50头烟蚜,然后将接虫笼置于人工气候箱内。3天后计数各处理蚜虫数量,评价烟蚜对不同生长期菊三七的嗜食性。共5次重复。
试验结果:烟蚜对不同生长期的菊三七嗜好性存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烟蚜更喜取食20d生长期叶片,数量达到620头左右,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扦插后16d、24d、28d的菊三七叶片上平均蚜数均在300头以上,扦插12后菊三七叶片载蚜量最低,各处理间存有显著性差异。观察发现,扦插24d、28d的菊三七叶片上,蚜虫主要集中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叶片载蚜量很少。
考虑到培养成本等因素,生产中以扦插20d的菊三七为优。
表4烟蚜对不同生长期生长期菊三七的选择性
生长期 总幼虫数(头) 12 182±46d 16 336±81c 20 624±75a 24 415±68b 28 338±14c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
2:判断最佳接蚜虫数量的试验
试验方法:每个接虫笼(30×30×30cm)放入扦插20d后的菊三七1株,设5个处理,每处理5次重复。分别向笼中接入10头、30头、50头、70头、90头烟蚜,7d后将观察各处理蚜虫数量,估算单位面积载蚜量。
试验结果:随着接入蚜虫的增多,总体上呈现7d后蚜虫总量升高的趋势。综合分析显示,接蚜量多低时,如10、30头,并未充分利用菊三七有效叶片及载蚜空间;当接入50头烟蚜成虫时,总蚜量、单位面积载蚜量可达到4000头、35头/cm2的水平,既能避免种内竞争,又可以获得大量健康的烟蚜;当接入70、90头烟蚜时,由于虫口密度过高,7d后蚜虫数量并未显著高于50头。
因此,每钵苗接入烟蚜成虫的最适数量为50头,单位面积载蚜量约为35头/cm2的密度。
表5烟蚜最适接虫数量
接蚜量(头) 7d后总蚜量(头) 单位面积载蚜量(头/cm2)10 1310±60d 19c 30 2680±125c 24b 50 4020±120b 35a 70 4820±215ab 39a 90 5300±260a 42a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
3:判定最佳接蜂数量的试验
试验方法:在前述2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将扦插后20d的菊三七各1钵移入接虫笼(30×30×30cm)中,并向笼中接入50头烟蚜,3d后各笼内总蚜量约600头。分别向6个笼中接入2头(1∶300)、3头(1∶200)、4头(1∶150)、5头(1∶120)、10头(1∶60)、15头(1∶40)头健壮且有产卵经验的烟蚜茧蜂雌蜂,24h后取出烟蚜茧蜂,5d后计数僵蚜数量。待烟蚜茧蜂出蜂后记录出蜂数和产雌数。每处理3次重复。
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接蜂比显著影响僵蚜数量,对后代雌雄性比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后代孵化率影响不显著。综合分析接蜂比控制在1:150-200较合适,适于大规模扩繁需要。接蜂比例过低,造成空间浪费,效率较低;接蜂比过高,不利于僵蚜形成,且后代雄性比例增加,不利于田间防治害虫。
表6接蜂数量对僵蚜及孵化烟蚜茧蜂的影响
接蜂量(头) 5d后僵蚜量(头) 后代孵化率(%) 后代雌雄比 2 310b 95a 1.0ab 3 425a 95a 1.2a 4 475a 95a 1.1a 5 505a 90a 0.9b 10 495a 90a 0.9b 15 510a 90a 0.8bc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
(四)集约式繁蜂、自动化收集天敌产品技术
(1)集约式繁蜂:
基于本专利总结的技术组合,可大幅度节约繁蜂成本,促进烟蚜茧蜂的大规模繁殖乃至商品化生产。近年来,扩繁烟蚜茧蜂的实践中,我们按下述扩繁周期安排生产:即1-20天,扩繁扦插菊三七;第21-27天,接入并扩繁蚜虫;第28-50d,接入并扩繁烟蚜茧蜂。在生产季节,已25天为周期,交替进行各步骤,平均在每200m2的温室内,可扩繁烟蚜茧蜂3600万头。
(2)收集僵蚜制作蜂卡:
为便于储存、运输及释放,对扩繁的烟蚜茧蜂收集其僵蚜,并制作蜂卡。主要过程为:利用僵蚜电动刷将菊三七叶面的烟蚜茧蜂僵蚜刷下,在蜂卡上用双面胶涂抹成适宜大小,将收集的僵蚜粘附于双面胶上,制成200粒僵蚜的蜂卡。
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发明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阶段:1)培育寄主植物菊三七;2)接蚜繁蚜;3)接蜂繁蜂;4)收集僵蚜制作蜂卡。本发明具有周期时间短、需求空间小,僵蚜易于收集的特点。该方法组合可以大大节约繁蜂成本,能促进烟蚜茧蜂的大规模繁殖乃至商品化生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