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34467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92490.4

申请日:

2014.08.11

公开号:

CN104145833A

公开日:

2014.11.1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A01K 3/00登记生效日:20170609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宁波市鄞州云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如皋市下原科技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315192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长丰老菜场朝南第11间2-11室变更后权利人:226500 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桃李路98号7楼|||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K 3/00申请日:20140811|||公开

IPC分类号:

A01K3/00

主分类号:

A01K3/00

申请人:

宁波市鄞州云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发明人:

何文仙

地址:

315192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长丰老菜场朝南第11间2-11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蛙类饲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实验用蛙圈养防逃逸隔拦板。它由多个隔栏板单元构成,每一个隔栏板单元由顶轮、上三角架、中边框、中外轮、中内轮、防爬布、底轮、基墙、连接柱和下三角架构成。中边框与上三角架、下三角架共同构成一个指向右上方方向的箭头形构架。防爬布是通过无纺布和聚四氟乙烯塑料薄膜粘合而成的柔性卷材。防爬布绕过所述顶轮、中外轮、中内轮和底轮并在竖直截面上围成闭合图形。本发明能够阻止蛇向上运动,能够起到防止蛇向外逃逸的作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由多个隔栏板单元构成,每一个隔栏板单元由顶轮、上三角架、中边框、中外轮、中内轮、防爬布、底轮、基墙、连接柱和下三角架构成,所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的特征是:上三角架和下三角架是具有一条共同的边框的两个三角形构架,上三角架位于下三角架的上方,所述的共同的边框是中边框,中边框与上三角架、下三角架共同构成一个指向右上方方向的箭头形构架,在所述箭头形构件的左端、下端以及中边框的下端依次设置有顶轮、底轮和中内轮,在中内轮的右上方的中边框上还设有中外轮,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都套于与所述箭头形构架焊接为一体的转轴上并能够绕各自的转轴转动,下三角架的下端与竖直的连接柱的上端焊接为一体,连接柱的下端固定于砖砌的基墙的顶端,防爬布是通过无纺布和聚四氟乙烯塑料薄膜粘合而成的柔性卷材,防爬布绕过所述顶轮、中外轮、中内轮和底轮并在竖直截面上围成闭合图形,所述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处于此闭合图形的外壁,其中,顶轮、中外轮和底轮在防爬布所围成的闭合图形以内,中内轮在所述闭合图形以外,在竖直面和水平面上,中内轮均处于顶轮和底轮之间的位置,当防爬布绕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发生竖向运动时,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均能够以相同的线速度转动,在每一个隔栏板单元中,两个箭头形构架分别位于防爬布的两侧边,多个隔栏板单元沿着基墙的纵向排列并在地面上围合成一个封闭结构,相邻两个隔栏板单元的所述箭头形构架彼此相贴,当蛇沿着基墙向上爬行时,一旦爬到防爬布上,只要蛇身要继续向上移动必定会对防爬布施加向下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会立即驱使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转动,并使防爬布向下运动,使得蛇身难以继续向上运动,这样就起到了防止蛇向外逃逸的作用,由于顶轮处于中内轮的朝向所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内部的斜向上方向,中内轮也处于底轮的朝向所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内部的斜向上方向,因此蛇在向上爬行过程中,其身体没有依托物,其自身的重力缺乏支撑点,使其爬行困难,进一步起到了防止蛇逃逸的作用。

说明书

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蛙类饲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养殖户在圈养蛇的过程中,经常遭遇蛇越过圈养的拦板逃逸的事件。由于蛇是依靠摩擦力行走,其鳞甲能够和各种倾斜度的平面贴合并产生所需的摩擦力来提供其前行的动力,因此现有的圈养栏板无论做多高、多厚都难以对蛇进行拦截。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杜绝蛇逃逸的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的方案是: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由多个隔栏板单元构成,每一个隔栏板单元由顶轮、上三角架、中边框、中外轮、中内轮、防爬布、底轮、基墙、连接柱和下三角架构成。其中,上三角架和下三角架是具有一条共同的边框的两个三角形构架,上三角架位于下三角架的上方,所述的共同的边框是中边框,中边框与上三角架、下三角架共同构成一个指向右上方方向的箭头形构架。
在所述箭头形构件的左端、下端以及中边框的下端依次设置有顶轮、底轮和中内轮,在中内轮的右上方的中边框上还设有中外轮。
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都套于与所述箭头形构架焊接为一体的转轴上并能够绕各自的转轴转动。
下三角架的下端与竖直的连接柱的上端焊接为一体,连接柱的下端固定于砖砌的基墙的顶端。
防爬布是通过无纺布和聚四氟乙烯塑料薄膜粘合而成的柔性卷材。防爬布绕过所述顶轮、中外轮、中内轮和底轮并在竖直截面上围成闭合图形。所述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处于此闭合图形的外壁。其中,顶轮、中外轮和底轮在防爬布所围成的闭合图形以内,中内轮在所述闭合图形以外。在竖直面和水平面上,中内轮均处于顶轮和底轮之间的位置。
当防爬布绕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发生竖向运动时,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均能够以相同的线速度转动。
在每一个隔栏板单元中,两个箭头形构架分别位于防爬布的两侧边。
多个隔栏板单元沿着基墙的纵向排列并在地面上围合成一个封闭结构。相邻两个隔栏板单元的所述箭头形构架彼此相贴。
采用上述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进步:
1.当蛇沿着基墙向上爬行时,一旦爬到防爬布上,只要蛇身要继续向上移动必定会对防爬布施加向下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会立即驱使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转动,并使防爬布向下运动,使得蛇身难以继续向上运动,这样就起到了防止蛇向外逃逸的作用。
2.由于顶轮处于中内轮的朝向所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内部的斜向上方向,中内轮也处于底轮的朝向所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内部的斜向上方向,因此蛇在向上爬行过程中,其身体没有依托物,其自身的重力缺乏支撑点,使其爬行困难,进一步起到了防止蛇逃逸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邻隔栏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中:01.顶轮 02.上三角架 03.中边框 04.中外轮 05.中内轮 06.防爬布 07.底轮 08.基墙 09.连接柱 10.下三角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由多个隔栏板单元构成,每一个隔栏板单元由顶轮01、上三角架02、中边框03、中外轮04、中内轮05、防爬布06、底轮07、基墙08、连接柱09和下三角架10构成。其中,上三角架02和下三角架10是具有一条共同的边框的两个三角形构架,上三角架02位于下三角架10的上方,所述的共同的边框是中边框03,中边框03与上三角架02、下三角架10共同构成一个指向右上方方向的箭头形构架。
在所述箭头形构件的左端、下端以及中边框03的下端依次设置有顶轮01、底轮07和中内轮05,在中内轮05的右上方的中边框03上还设有中外轮04。
顶轮01、底轮07、中内轮05和中外轮04都套于与所述箭头形构架焊接为一体的转轴上并能够绕各自的转轴转动。
下三角架10的下端与竖直的连接柱09的上端焊接为一体,连接柱09的下端固定于砖砌的基墙08的顶端。
防爬布06是通过无纺布和聚四氟乙烯塑料薄膜粘合而成的柔性卷材。防爬布06绕过所述顶轮01、中外轮04、中内轮05和底轮07并在竖直截面上围成闭合图形。所述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处于此闭合图形的外壁。其中,顶轮01、中外轮04和底轮07在防爬布06所围成的闭合图形以内,中内轮05在所述闭合图形以外。在竖直面和水平面上,中内轮05均处于 顶轮01和底轮07之间的位置。
当防爬布06绕顶轮01、底轮07、中内轮05和中外轮04发生竖向运动时,顶轮01、底轮07、中内轮05和中外轮04均能够以相同的线速度转动。
在每一个隔栏板单元中,两个箭头形构架分别位于防爬布06的两侧边。
多个隔栏板单元沿着基墙08的纵向排列并在地面上围合成一个封闭结构。相邻两个隔栏板单元的所述箭头形构架彼此相贴。
当蛇沿着基墙08向上爬行时,一旦爬到防爬布06上,只要蛇身要继续向上移动必定会对防爬布06施加向下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会立即驱使顶轮01、底轮07、中内轮05和中外轮04转动,并使防爬布06向下运动,使得蛇身难以继续向上运动。
由于顶轮01处于中内轮05的朝向所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内部的斜向上方向,中内轮05也处于底轮07的朝向所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内部的斜向上方向,因此蛇在向上爬行过程中,其身体没有依托物,其自身的重力缺乏支撑点,使其爬行困难,进一步起到了防止蛇逃逸的作用。

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45833A43申请公布日20141119CN104145833A21申请号201410392490422申请日20140811A01K3/0020060171申请人宁波市鄞州云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地址315192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长丰老菜场朝南第11间211室72发明人何文仙54发明名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57摘要本发明涉及蛙类饲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实验用蛙圈养防逃逸隔拦板。它由多个隔栏板单元构成,每一个隔栏板单元由顶轮、上三角架、中边框、中外轮、中内轮、防爬布、底轮、基墙、连接柱和下三角架构成。中边框与上三角架、下三角架共同构成一个指向右上方方向的箭。

2、头形构架。防爬布是通过无纺布和聚四氟乙烯塑料薄膜粘合而成的柔性卷材。防爬布绕过所述顶轮、中外轮、中内轮和底轮并在竖直截面上围成闭合图形。本发明能够阻止蛇向上运动,能够起到防止蛇向外逃逸的作用。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45833ACN104145833A1/1页21一种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由多个隔栏板单元构成,每一个隔栏板单元由顶轮、上三角架、中边框、中外轮、中内轮、防爬布、底轮、基墙、连接柱和下三角架构成,所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的特征是上三角架和下三角架是具有一条。

3、共同的边框的两个三角形构架,上三角架位于下三角架的上方,所述的共同的边框是中边框,中边框与上三角架、下三角架共同构成一个指向右上方方向的箭头形构架,在所述箭头形构件的左端、下端以及中边框的下端依次设置有顶轮、底轮和中内轮,在中内轮的右上方的中边框上还设有中外轮,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都套于与所述箭头形构架焊接为一体的转轴上并能够绕各自的转轴转动,下三角架的下端与竖直的连接柱的上端焊接为一体,连接柱的下端固定于砖砌的基墙的顶端,防爬布是通过无纺布和聚四氟乙烯塑料薄膜粘合而成的柔性卷材,防爬布绕过所述顶轮、中外轮、中内轮和底轮并在竖直截面上围成闭合图形,所述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处于此闭合图形的外壁。

4、,其中,顶轮、中外轮和底轮在防爬布所围成的闭合图形以内,中内轮在所述闭合图形以外,在竖直面和水平面上,中内轮均处于顶轮和底轮之间的位置,当防爬布绕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发生竖向运动时,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均能够以相同的线速度转动,在每一个隔栏板单元中,两个箭头形构架分别位于防爬布的两侧边,多个隔栏板单元沿着基墙的纵向排列并在地面上围合成一个封闭结构,相邻两个隔栏板单元的所述箭头形构架彼此相贴,当蛇沿着基墙向上爬行时,一旦爬到防爬布上,只要蛇身要继续向上移动必定会对防爬布施加向下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会立即驱使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转动,并使防爬布向下运动,使得蛇身难以继续向上运动,。

5、这样就起到了防止蛇向外逃逸的作用,由于顶轮处于中内轮的朝向所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内部的斜向上方向,中内轮也处于底轮的朝向所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内部的斜向上方向,因此蛇在向上爬行过程中,其身体没有依托物,其自身的重力缺乏支撑点,使其爬行困难,进一步起到了防止蛇逃逸的作用。权利要求书CN104145833A1/3页3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蛙类饲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背景技术0002现有的养殖户在圈养蛇的过程中,经常遭遇蛇越过圈养的拦板逃逸的事件。由于蛇是依靠摩擦力行走,其鳞甲能够和各种倾斜度的平面贴合并产生所需的摩擦力来提供其前行的动力,因此现。

6、有的圈养栏板无论做多高、多厚都难以对蛇进行拦截。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杜绝蛇逃逸的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0004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的方案是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由多个隔栏板单元构成,每一个隔栏板单元由顶轮、上三角架、中边框、中外轮、中内轮、防爬布、底轮、基墙、连接柱和下三角架构成。其中,上三角架和下三角架是具有一条共同的边框的两个三角形构架,上三角架位于下三角架的上方,所述的共同的边框是中边框,中边框与上三角架、下三角架共同构成一个指向右上方方向的箭头形构架。0005在所述箭头形构件的左端、下端以及中边框的下端依次设置有顶轮、底轮和中内轮,在中内轮的右上方。

7、的中边框上还设有中外轮。0006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都套于与所述箭头形构架焊接为一体的转轴上并能够绕各自的转轴转动。0007下三角架的下端与竖直的连接柱的上端焊接为一体,连接柱的下端固定于砖砌的基墙的顶端。0008防爬布是通过无纺布和聚四氟乙烯塑料薄膜粘合而成的柔性卷材。防爬布绕过所述顶轮、中外轮、中内轮和底轮并在竖直截面上围成闭合图形。所述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处于此闭合图形的外壁。其中,顶轮、中外轮和底轮在防爬布所围成的闭合图形以内,中内轮在所述闭合图形以外。在竖直面和水平面上,中内轮均处于顶轮和底轮之间的位置。0009当防爬布绕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发生竖向运动时,顶轮、底轮、中内轮。

8、和中外轮均能够以相同的线速度转动。0010在每一个隔栏板单元中,两个箭头形构架分别位于防爬布的两侧边。0011多个隔栏板单元沿着基墙的纵向排列并在地面上围合成一个封闭结构。相邻两个隔栏板单元的所述箭头形构架彼此相贴。0012采用上述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进步00131当蛇沿着基墙向上爬行时,一旦爬到防爬布上,只要蛇身要继续向上移动必定会对防爬布施加向下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会立即驱使顶轮、底轮、中内轮和中外轮转动,并使防爬布向下运动,使得蛇身难以继续向上运动,这样就起到了防止蛇向外逃逸的作用。00142由于顶轮处于中内轮的朝向所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内部的斜向上方向,中说明书C。

9、N104145833A2/3页4内轮也处于底轮的朝向所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内部的斜向上方向,因此蛇在向上爬行过程中,其身体没有依托物,其自身的重力缺乏支撑点,使其爬行困难,进一步起到了防止蛇逃逸的作用。附图说明0015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0016图2为相邻隔栏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0017图中01顶轮02上三角架03中边框04中外轮05中内轮06防爬布07底轮08基墙09连接柱10下三角架具体实施方式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0019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由多个隔栏板单元构成,每一个隔栏板单元由顶轮01、上三角架02、中边框03、中外轮04、中内轮05、防爬布0。

10、6、底轮07、基墙08、连接柱09和下三角架10构成。其中,上三角架02和下三角架10是具有一条共同的边框的两个三角形构架,上三角架02位于下三角架10的上方,所述的共同的边框是中边框03,中边框03与上三角架02、下三角架10共同构成一个指向右上方方向的箭头形构架。0020在所述箭头形构件的左端、下端以及中边框03的下端依次设置有顶轮01、底轮07和中内轮05,在中内轮05的右上方的中边框03上还设有中外轮04。0021顶轮01、底轮07、中内轮05和中外轮04都套于与所述箭头形构架焊接为一体的转轴上并能够绕各自的转轴转动。0022下三角架10的下端与竖直的连接柱09的上端焊接为一体,连接柱。

11、09的下端固定于砖砌的基墙08的顶端。0023防爬布06是通过无纺布和聚四氟乙烯塑料薄膜粘合而成的柔性卷材。防爬布06绕过所述顶轮01、中外轮04、中内轮05和底轮07并在竖直截面上围成闭合图形。所述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处于此闭合图形的外壁。其中,顶轮01、中外轮04和底轮07在防爬布06所围成的闭合图形以内,中内轮05在所述闭合图形以外。在竖直面和水平面上,中内轮05均处于顶轮01和底轮07之间的位置。0024当防爬布06绕顶轮01、底轮07、中内轮05和中外轮04发生竖向运动时,顶轮01、底轮07、中内轮05和中外轮04均能够以相同的线速度转动。0025在每一个隔栏板单元中,两个箭头形构架分别。

12、位于防爬布06的两侧边。0026多个隔栏板单元沿着基墙08的纵向排列并在地面上围合成一个封闭结构。相邻两个隔栏板单元的所述箭头形构架彼此相贴。0027当蛇沿着基墙08向上爬行时,一旦爬到防爬布06上,只要蛇身要继续向上移动必定会对防爬布06施加向下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会立即驱使顶轮01、底轮07、中内轮05和中外轮04转动,并使防爬布06向下运动,使得蛇身难以继续向上运动。0028由于顶轮01处于中内轮05的朝向所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内部的斜向上方向,中内轮05也处于底轮07的朝向所述蛇类圈养防逃逸隔拦板内部的斜向上方向,因此蛇在向上爬行过程中,其身体没有依托物,其自身的重力缺乏支撑点,使其爬行困难,进一步说明书CN104145833A3/3页5起到了防止蛇逃逸的作用。说明书CN104145833A1/2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4145833A2/2页7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4583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