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和钢筋笼的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和钢筋 笼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构件或结构是由钢筋笼与混凝土组成的, 其中, 钢筋笼由纵向钢筋与 箍筋组成, 绑扎钢筋笼之后, 浇注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构件或结构。 传统钢筋笼是由纵向 钢筋与闭合箍筋在构件或结构施工现场由工人进行现场绑扎而形成的, 即, 首先将纵向钢 筋在构件或结构中定位, 然后对闭合箍筋进行定位, 最后依次对闭合箍筋和纵向钢筋进行 绑扎, 形成钢筋笼。
随着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 以密肋复合墙、 网格抗震墙、 密框剪力墙等为主要抗震 墙的新型结构体系出现并在工程中得到应用。以密肋复合墙为例, 它是以截面较小的钢筋 混凝土为框格, 内嵌以具有一定强度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制作而成。密肋复合墙采用现砌现 浇的传统方法施工时, 施工顺序为 : 首先架立肋梁、 肋柱的纵向钢筋, 对闭合箍筋进行定位,
然后现场人工将闭合箍筋与纵向钢筋依次绑扎在一起, 形成完整的肋梁、 肋柱钢筋龙骨, 最 后浇注混凝土形成肋梁和肋柱。
密肋复合墙及框架 - 密肋复合墙抗震性能试验表明, 在密肋复合墙结构体系中, 由于肋梁、 肋柱的截面高度较小, 且以承受拉 ( 压 ) 弯作用为主, 肋梁、 肋柱中箍筋的主要作 用是对纵筋 ( 即纵向钢筋 ) 发挥约束作用, 加强纵筋与混凝土的协同工作性能, 减少纵筋与 混凝土的粘结滑移程度, 而不承担剪力 ; 另一方面, 箍筋在肋梁肋柱中发挥支撑纵筋形成钢 筋笼及对纵筋的定位作用。
密肋复合墙的构造形式决定其肋梁、 肋柱数量多, 梁柱节点多, 对于密肋复合墙结 构的施工而言, 采用传统钢筋笼的最大缺点是 :
(1) 绑扎工序非常复杂, 由于其肋梁、 肋柱数量多, 梁柱节点多, 且由纵向钢筋和闭 合箍筋构成的钢筋笼必须由工人进行现场绑扎而形成。因此, 在施工现场用于绑扎钢筋笼 而花费的人力和工时较多, 传统的钢筋笼布置方式及绑扎方法决定了人工绑扎钢筋的施工 速度难以得到本质的提升 ;
(2) 由于采用工人在施工现场对钢筋笼进行绑扎的方法, 受现场施工条件如高空 绑扎作业、 恶劣天气绑扎作业等的影响, 绑扎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对于密肋复合墙而言, 钢筋笼分布于所有的肋梁和肋柱内, 绑扎钢筋笼一直是施 工过程耗费人力和工时的项目之一, 因此, 若能从改进钢筋笼的形式入手, 减少钢筋笼的现 场绑扎工作量, 必将大大加快密肋复合墙的施工速度, 间接创造经济价值。
总之, 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就是 : 如何能够提出一种用 于密肋复合墙的新型钢筋笼, 减少钢筋混凝土构件或结构施工现场的钢筋绑扎工作量, 加 快施工速度。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和钢筋笼的安 装方法, 能够减少钢筋混凝土构件或结构施工现场的钢筋绑扎工作量, 并加快施工速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 所述钢筋笼置 于肋梁或肋柱内, 包括 : 纵向钢筋 (1)、 第一半环箍筋 (2)、 第二半环箍筋 (3) 和定位闭合箍 筋 (4) ; 其中,
定位闭合箍筋 (4) 的两条侧边和两条底边围成矩形 ;
第一半环箍筋 (2) 为下 / 右端开口的槽形, 第一半环箍筋 (2) 的两条侧边分别与 底边垂直, 两条侧边的端部向槽内弯折 ;
第二半环箍筋 (3) 为上 / 左端开口的槽形, 第二半环箍筋 (3) 的两条侧边分别与 底边垂直, 两条侧边的端部向槽内弯折 ;
第一半环箍筋 (2)、 第二半环箍筋 (3) 和定位闭合箍筋 (4) 的箍筋面分别与纵向钢 筋 (1) 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 定位闭合箍筋 (4) 横向围束在整个纵向钢筋 (1) 的外围, 第一 半环箍筋 (2) 横向围束在上 / 左半部分的纵向钢筋 (1) 的外围, 第二半环箍筋 (3) 横向围 束在下 / 右半部分的纵向钢筋 (1) 的外围。
优选的, 纵向钢筋 (1)、 第一半环箍筋 (2)、 第二半环箍筋 (3) 和定位闭合箍筋 (4) 通过绑扎连接或焊接连接的形式构成钢筋笼。
优选的, 第一半环箍筋 (2)、 第二半环箍筋 (3) 的两条侧边的端部向槽内弯折的角 度为 135 度或者 90 度。
优选的, 所述定位闭合箍筋 (4) 设置在肋梁或肋柱的两端 ; 和 / 或, 所述定位闭合 箍筋 (4) 设置在肋梁或肋柱长度的三分点或四分点的位置处。
优选的, 在纵向钢筋 (1) 的延伸方向上, 第一半环箍筋 (2) 的间距与第二半环箍筋 (3) 的间距相同。
优选的, 每一个第一半环箍筋 (2) 与一个第二半环箍筋 (3) 重叠设置在垂直于纵 向钢筋 (1) 的同一平面内。
优选的, 第一半环箍筋 (2) 与第二半环箍筋 (3) 相互交叉且间隔设置, 每一个第一 半环箍筋 (2) 位于两个第二半环箍筋 (3) 的中心位置处, 每一个第二半环箍筋 (3) 位于两 个第一半环箍筋 (2) 的中心位置处。
优选的, 第一半环箍筋 (2) 与第二半环箍筋 (3) 重叠的侧边长度范围为 : 肋梁或肋 柱截面高度的 3/5 ~ 2/3 ;
或者, 第一半环箍筋 (2) 与第二半环箍筋 (3) 在箍筋面投影所重叠的侧边长度范 围为 : 肋梁或肋柱截面高度的 3/5 ~ 2/3。
此外,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的安装方法, 所述方法包 括:
将上 / 左半部分的纵向钢筋 (1) 与第一半环箍筋 (2) 进行连接, 形成上 / 左半部 分钢筋笼 ;
将下 / 右半部分的纵向钢筋 (1) 与第二半环箍筋 (3) 进行连接, 形成下 / 右半部 分钢筋笼 ;
将上 / 左半部分钢筋笼、 下 / 右半部分钢筋笼和定位闭合箍筋 (4) 安置在肋梁或
肋柱模板内 ;
固定连接定位闭合箍筋 (4) 与纵向钢筋 (1), 形成钢筋笼。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
1)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半环箍筋结构的钢筋笼, 其中, 第一半环箍筋横向围束 在上 / 左半部分的纵向钢筋的外围, 第二半环箍筋横向围束在下 / 右半部分的纵向钢筋的 外围。 由于该结构, 纵向钢筋与第一、 第二半环箍筋可以在工厂或工地预先采用绑扎或焊接 的方式进行连接, 由于是在厂房或者地面进行操作, 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施工现场的绑扎方 式, 更容易保证绑扎或焊接的质量, 加快绑扎或焊接速度 ;
(2) 将绑扎好或者焊接好的部分钢筋笼安装在肋梁或肋柱的模板位置后, 仅需要 对肋梁或肋柱端部、 中间沿三分点或四分点位置的定位闭合箍筋进行现场绑扎工作, 即可 形成肋梁、 肋柱内部的钢筋笼, 现场绑扎的工作量大大降低, 从而加快了钢筋笼的现场施工 速度, 进而加快整个结构的施工速度。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图 ; 图 2 是本发明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实施例一的侧视图 ; 图 3 是本发明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图 ; 图 4 是本发明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 图 5 是本发明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图 ; 图 6 是本发明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的安装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 图 7 是本发明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的安装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 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 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所述的钢筋笼设置于密肋复合墙的肋梁或肋柱内部。 钢筋笼的长度与肋梁 或肋柱的长度相等。
参照图 1, 示出了本发明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图, 在 本实施例中, 钢筋笼设置在肋梁内。
所述钢筋笼包括 : 纵向钢筋 1、 第一半环箍筋 2、 第二半环箍筋 3 和定位闭合箍筋 4; 其中, 定位闭合箍筋 4 的两条侧边和两条底边围成矩形 ; 第一半环箍筋 2 为下端开口的 槽形, 第一半环箍筋 2 的两条侧边分别与底边垂直, 两条侧边的端部向槽内弯折 ; 第二半环 箍筋 2 为上端开口的槽形, 第二半环箍筋 2 的两条侧边分别与底边垂直, 两条侧边的端部向 槽内弯折 ; 第一半环箍筋 2、 第二半环箍筋 3 和定位闭合箍筋 4 的箍筋面分别与纵向钢筋 1 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 定位闭合箍筋 4 横向围束在整个纵向钢筋 1 的外围, 第一半环箍筋 2 横向围束在上半部分的纵向钢筋 1 的外围, 第二半环箍筋 3 横向围束在下半部分的纵向钢 筋 1 的外围。
通常的, 一个钢筋笼包括至少四条纵向钢筋, 图 1 所示的为具有四条纵向钢筋的 钢筋笼, 其中, 第一半环箍筋 2 横向围束在上边两条的纵向钢筋 1 的外围, 第二半环箍筋 3横向围束在下边两条的纵向钢筋 1 的外围。可以理解的是, 还可以在第一半环箍筋 2 和定 位闭合箍筋 4 的底边上、 在第二半环箍筋 3 和定位闭合箍筋 4 的底边上、 以及在第一半环箍 筋 2、 第二半环箍筋 3 和定位闭合箍筋 4 的侧边上分别设置其它的纵向钢筋。
如图 2 所示, 为本发明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实施例一的侧视图。在第一 半环箍筋 2 上端的两个拐角处分别连接有两条纵向钢筋 1, 在第二半环箍筋 3 下端的两个拐 角处分别连接有两条纵向钢筋 1。
需要说明的是, 图 1 所示的钢筋笼适用于密肋复合墙的肋梁, 则该钢筋笼横向设 置在肋梁内部, 纵向钢筋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 当钢筋笼用于密肋复合墙的肋柱时, 则该 钢筋笼纵向设置在肋柱内部, 纵向钢筋的延伸方向为垂直方向。
参照图 3, 示出了本发明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图, 在 本实施例中, 钢筋笼设置在肋柱内。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 第一半环箍筋 2 为右端开口的槽 形, 第一半环箍筋 2 的两条侧边分别与底边垂直, 两条侧边的端部向槽内弯折 ; 第二半环箍 筋 3 为左端开口的槽形, 第二半环箍筋 3 的两条侧边分别与底边垂直, 两条侧边的端部向槽 内弯折 ; 第一半环箍筋 2 横向围束在左半部分的纵向钢筋 1 的外围, 第二半环箍筋 3 横向围 束在右半部分的纵向钢筋 1 的外围。如 4 图所示, 为本发明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 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下面, 以设置在肋梁内部的以水平方向延伸的钢筋笼为例作进一步说明, 设置在 肋柱内部的垂直方向延伸的钢筋笼的实施例不再赘述, 可相互参照。
本发明所述的钢筋笼, 由纵向钢筋 1、 第一半环箍筋 2、 第二半环箍筋 3 和定位闭合 箍筋 4 通过绑扎连接或焊接连接的形式构成。
进一步,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 第一半环箍筋 2、 第二半环箍筋 3 的两条侧边 的端部向槽内弯曲的角度为 135 度, 如图 2 所示, 从而保证第一半环箍筋 2、 第二半环箍筋 3 能够稳固的处于在肋梁或者肋柱内部, 不易移出。可以理解的是, 为方便人工操作, 在本 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 采用半环箍筋作为密肋复合墙的箍筋时, 第一半环箍筋 2、 第二半 环箍筋 3 的两条侧边的端部向槽内弯折的角度也可以为 90 度的直角, 即弯折部分与侧边垂 直。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 所述定位闭合箍筋 4 设置在肋梁或肋柱的两端, 和 / 或所述定位闭合箍筋 4 设置在肋梁或肋柱长度的三分点或四分点的位置处。通过将定 位闭合箍筋 4 置于在肋梁或肋柱的两端, 通过定位作用, 以加强钢筋笼的稳固性。进一步, 当肋梁或肋柱较长时, 还可以在肋梁或肋柱的三分点或者肋梁或肋柱长度的四分点的位置 处设置定位闭合箍筋 4, 以稳固钢筋笼。
进一步, 在纵向钢筋 1 的延伸方向上, 第一半环箍筋 2 的间距与第二半环箍筋 3 的 间距相同, 所述间距按规范要求确定。 例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 肋梁长度为 2400mm, 所述定位闭合箍筋 4 设置在肋梁或肋柱的两端以及肋梁长度的四分点的位置处, 相邻两个 定位闭合箍筋 4 的间距为 600mm, 第一半环箍筋 2 的间距 L3 按规范要求确定为 L3 = 200mm ; 第二半环箍筋 3 的间距同样为 200mm。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 第二半环箍筋的间距的大小与 定位闭合箍筋的间距无关, 具体取值由相关规范要求确定, 例如, L3 还可以取值为 150mm, 或者 100mm。
在图 1 或图 3 所示的钢筋笼的立体结构图中, 第一半环箍筋 2 与第二半环箍筋 3
相互交叉且间隔设置, 每一个第一半环箍筋 2 位于两个第二半环箍筋 3 的中心位置处, 每一 个第二半环箍筋 3 位于两个第一半环箍筋 2 的中心位置处。
进一步, 第一半环箍筋 2 与第二半环箍筋 3 在箍筋面投影所重叠的侧边长度范围 为: 肋梁或肋柱截面高度的 3/5 ~ 2/3。假设在实施例一中, 密肋复合墙的肋梁截面尺寸如 下, 截面纵向高度为 100mm, 截面横向宽度为 200mm。根据密肋复合墙中肋梁的截面尺寸, 第 一半环箍筋 2 与第二半环箍筋 3 在箍筋面投影所重叠的侧边长度 L1 取 3/5 倍的肋梁截面 高度, 即 L1 = 100×3/5 = 60mm。相应的, 定位闭合箍筋 4 的侧边长度为肋梁截面纵向高度 减去保护层厚度, 当保护层厚度为 10mm 时, 定位闭合箍筋 4 的侧边长度为 80mm( 即 100mm 减去上下各 10mm)。
如图 5 所示, 示出了本发明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 图。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 实施例二所不同的是, 第一半环箍筋 2 与第二半环箍筋 3 设置 的位置不再交叉间隔, 在实施例三中, 每一个第一半环箍筋 2 与一个第二半环箍筋 3 重叠设 置在垂直于纵向钢筋 1 的同一平面内。进一步, 第一半环箍筋 2 与第二半环箍筋 3 重叠的 侧边长度范围为 : 肋梁或肋柱截面高度的 3/5 ~ 2/3。本实施例三所述的钢筋笼设置在肋 梁内部, 设置在肋柱内部的、 第一半环箍筋 2 与第二半环箍筋 3 重叠的钢筋笼的实例不再赘 述, 可相互参照。 需要说明的是, 本发明所述钢筋笼不仅适用于密肋复合墙, 同时适用于其它钢筋 混凝土材料的网格式抗震墙。
参照图 6, 示出了本发明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的安装方法实施例一的流 程图。 所述钢筋笼为上述钢筋笼实施例一、 二或三所述的钢筋笼, 方法将水平方向延伸的钢 筋笼设置在肋梁内部, 所述方法包括 :
步骤 601, 将上半部分的纵向钢筋 1 与第一半环箍筋 2 进行连接, 形成上半部分钢 筋笼 ;
步骤 602, 将下半部分的纵向钢筋 1 与第二半环箍筋 3 进行连接, 形成下半部分钢 筋笼 ;
步骤 603, 将上半部分钢筋笼、 下半部分钢筋笼和定位闭合箍筋 4 安置在肋梁模板 内;
步骤 604, 固定连接定位闭合箍筋 4 与纵向钢筋 1, 形成完整的钢筋笼。
参照图 7, 示出了本发明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的安装方法实施例二的流 程图。 所述钢筋笼为上述钢筋笼实施例一、 二或三所述的钢筋笼, 该方法将垂直方向延伸的 钢筋笼设置在肋柱内部, 所述方法包括 :
步骤 701, 将左半部分的纵向钢筋 1 与第一半环箍筋 2 进行连接, 形成左半部分钢 筋笼 ;
步骤 702, 将右半部分的纵向钢筋 1 与第二半环箍筋 3 进行连接, 形成右半部分钢 筋笼 ;
步骤 703, 将左半部分钢筋笼、 右半部分钢筋笼和定位闭合箍筋 4 安置在肋柱模板 内;
步骤 704, 固定连接定位闭合箍筋 4 与纵向钢筋 1, 形成完整的钢筋笼。
下面, 以设置在肋梁内部的钢筋笼为例对所述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本实施例中, 密
肋复合墙的肋梁的截面高度为 100mm, 截面宽度为 200mm。
可以理解的是, 在安装钢筋笼之前, 需要根据密肋复合墙中肋梁或肋柱的截面尺 寸, 制作第一半环箍筋 2、 第二半环箍筋 3、 定位闭合箍筋 4, 并根据现行混凝土规范的要求, 对第一半环箍筋 2、 第二半环箍筋 3 两条侧边的端部向槽内进行弯折。
A1, 将第一半环箍筋 2 与纵向钢筋 1 进行点焊连接, 形成上半部分钢筋笼, 第一半 环箍筋 2 的间距为 L3 = 200mm ;
如图 3 所示, 为由纵向钢筋 1 与第一半环箍筋 2 形成的上半部分钢筋笼示意。
A2, 将第二半环箍筋 3 与纵向钢筋 1 进行点焊连接, 形成下半部分钢筋笼, 第二半 环箍筋的间距也为 L3 = 200mm ;
A3, 在肋梁模板的位置处, 安装上半部分钢筋笼和下半部分钢筋笼, 采用第一半环 箍筋和第二半环箍筋间隔设置的方法, 并保证上、 下半环箍筋在箍筋面投影所重叠的侧边 长度为 3/5 倍的肋梁截面高度, 即 L1 = 60mm。 进一步, 在肋梁的端部、 中间沿四分点的位置 设置定位闭合箍筋 4 ;
A4, 对所设置的定位闭合箍筋 4 采用现场人工绑扎的方式与纵向箍筋 1 进行固定 连接, 完成整个肋梁钢筋笼的施工, 最终形成的钢筋笼的结构可参见图 1。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 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 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密肋复合墙的钢筋笼和钢筋笼的安装方法, 进行 了详细介绍,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 以上实施例 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 ; 同时, 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 依据本发明的思想, 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 综上所述, 本说明书内 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