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背景
热灯丝化学汽相沉积(HFCVD)早已广泛地被研究者用来在各种基底
上沉积多晶金刚石,在J.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杂志)17,3106(1998)
中,由Matusumoto等人发表的题为“由甲烷—氢气生长金刚石颗粒”
一文中详细描述了用于金刚石HFCVD的技术和典型的反应器设计。自
该技术公开之后,许许多多的研究人员都试图改进HFCVD技术。在J.Am.
Ceram.Soc.72(2)171(1989)中发表的C.E.Spear的题为“未来的金刚石
—陶瓷敷层”的综述中,可以看到这一发展。反应器一般包括一根电阻
式加热灯丝(resistively heated filament)和一个可被加热或被冷却的基底
基座,该基座固定在具有抽吸和压力监控设施的反应室内。灯丝是由高
熔点的耐熔金属制成的,它是用来离解通常含有氢和烃的混合物的供气
中的氢和其它分子。原子氢和其他离解产物随后与供气反应,生成导致
金刚石形成的前体。然后,前体扩散到并冷凝在基底上形成多晶金刚石。
灯丝和基底之间的距离一般为0.5~5cm,以这样小的距离,保证生长
的足够量的前体在再结合成更稳定分子之前扩散到基底上。
相对于金刚石薄膜生长的其他方法,象微波等离子体CVD
(MWCVD)、射频CVD和等离子体射流CVD,金刚石薄膜的HFCVD
的一个主要优点是装备投资费用低,对大面积基底很容易按比例扩大生
产。利用HFCVD,金刚石生长速率通常不超过5μm/hr,典型的是约
1μm/hr(例如,参看PCT国际专利公开WO 91/14798,Garg等人,发
明名称为“一种改进的热灯丝化学汽相沉积反应器”),对于经济上
具有生存力的厚膜生产,这是很不够的。当与其他已知的金刚石生长方
法相比较时,HFCVD的一个主要缺点是它要求对基底表面进行涂擦或
接种金刚石,才能引发金刚石成核。这种预处理导致在基底表面上的浓
度相当不足,因此,通常阻碍了获得金刚石异相外延生长的可能性。这
种预处理又增加了VCD生产金刚石的费用。
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应用物理通讯)58(10),1036-1038(1991)中
刊登的Yugo等人的题为“在等离子体化学汽相沉积中由电场生成金刚
石晶核”一文中,公开了提高获得成核的方法,提议在进行常规的金刚
石CVD生长之前,在硅镜面上先进行金刚石晶核的预沉积。Yugo等人
报道金刚石晶核生长要求在氢中高的甲烷含量,低于5%时,晶核生长
不发生,只有高于10%甲烷时,才出现高密度的晶核。Yugo等人还报
道了相对于CVD等离子体的偏压应当小于200伏,以避免溅射,典型
的偏压为70伏。总共的预处理时间限制在2至15分钟的范围内。
最近,Stoner等人(参见国际专利#93/13242,题为“用于金刚石化
学汽相沉积的成核增强方法”)和Jiang等人(参见“在硅基底上(001)
的外延金刚石薄膜”),Applied Physics Letters(应用物理通讯)62(26),
3438-3440(1993)各自独立地公开了在硅上进行金刚石薄膜的MWCVD
时通过相对于CVD等离子体对基底实施负向偏压来增强金刚石成核。
更为重要的是,两个研究组都显示,由于排出了涂擦/金刚石接种的任
何预处理,所以维持了其结晶性,伴随着成核的增强,使得金刚石(100)
晶核在Si(100)上能形成异相外延生长。在Jiang等人描述的方法中,利
用CH4/H2,金刚石MWCVD的典型制法是,相对于微波等离子体,向
基底施加-100~-300V的偏压。在Stoner等人描述的方法中,要求保
护为提高成核所要求的基底的负偏压不能低于250V。使用改进的
HFCVD-DC等离子体法和装置使金刚石成核和金刚石异相外延成核,
所需要的设备投资远远小于MWCVD法,这是下文所要讨论的本发明
的一大优点。
A.Ikegaya和T.Masaaki在JP 713366(1986),JP 75282(1987),和欧
洲专利公开0254312A1中早已提出常规HFCVD的改进,使它与DC等
离子体CVD相结合。在该方法中,使用热灯丝组作热电子发射体,将
栅电极装嵌在热灯丝组和基底之间。为了形成两个DC等离子体区,一
个在灯丝组和栅电极之间,另一个在栅电极和基底之间,所以对灯丝组
和基底均施加相对于栅电极的负偏压。在这两个等离子体区域内,在栅
极—灯丝区域中的等离子体密度要远高于栅极—基底区域内的密度,这
是因为从热灯丝发射出热电子。在栅极—灯丝区域内,离子被抽取
(extracted)出朝向灯丝,即,进一步远离基底。通过汽相碰撞,这种抽
取也将使产生的反应物移动到灯丝附近,而远离基底,而不是向着基底。
Ikegaya等人报导利用氢中含1%甲烷,热灯丝和栅极之间40W/cm2的
功率密度,栅极和基底之间20W/cm2,约2000℃的热灯丝温度,980~
1010℃的基底温度,90乇的压力,在碳化钨基底上的生长速率为
2μm/hr。也报导了使用氢中含2%(CH3)2CN的气体混合物,灯丝和栅极
之间60W/cm2的功率密度,栅极和基底之间40W/cm2的功率密度,生
长速率为12.5μm/hr。Ikegaya等人还报道了,当栅极和基底之间的DC
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大于200W/cm2时,会导致基底遭受溅射腐蚀。Ikegaya
等人报导,这种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在基底上施加了相对于栅极的负偏压
将离子吸引到了基底上。高功率密度的DC等离子体产生高的轰击能量
和高的电流密度,所诱导的能量粒子轰击引起有损害的溅射腐蚀。
排除溅射问题的理论办法是将基底连接到栅极上或者简单地除掉栅
极。通过向灯丝施加相对于基底的负偏压仍能保持DC等离子体。事实
上,A.Ikegaya和N.Fujimori在JP176762和PCT专利公开WO92/01828
中都公开了这样一种结构。然而,这样两种设计的缺点是在成核和生长
时,都不能使任何离子抽取出朝向基底。
因此,仍然存在一种对HFCVD法和设备进行改进的要求,以便提
供一种经济可行的办法去控制能量粒子轰击,来改进金刚石的成核和生
长。
发明概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高密度在基底上使金刚石成核的方法和设备,
而不需要任何涂擦或接种金刚石,并能以高的生长速率有效地使金刚石
敷层生长。该方法和设备的设计要考虑到上述热灯丝DC等离子体装置
和方法的局限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热灯丝放电使金刚石薄膜生长的方法,包括:
将具有沉积表面的基底固定在汽相沉积室中的基底夹持器上,与基底沉
积表面间隔设置一个栅电极,并在该栅电极和该基底沉积表面之间设置
灯丝组电极。该方法包括将包含氢和含碳气体的气体混合物通入到汽相
沉积室内,并以电阻方式(resistively)将灯丝组电极加热到约1800℃~约
2600℃的温度,同时将基底加热到约600℃~约1100℃的温度范围。该
方法包括:通过向灯丝组电极施加偏压是其相对于基底夹持器为正电
压,使基底成核,向栅极施加偏压使其相对于灯丝组电极为正电压。此
后,向栅电极施加偏压使其相对于灯丝组电极为正电压,以使沉积表面
上的金刚石薄膜生长。
在使基底成核的步骤中,基底被偏置为地电位,灯丝组电极被施以
偏压使其相对于基底夹持器形成约20~约300V的电位。对栅极施以偏
压使其相对于灯丝组电极形成约20~约300V的电压。
在成核步骤之后的金刚石薄膜生长步骤中,基底夹持器和灯丝组电
极都被偏置为地电位,对栅电极施以偏压使其相对于灯丝组电极形成约
20-300V的电压。
作为选择,在成核步骤之后的金刚石薄膜生长步骤中,基底夹持器
被偏置为地电位,对灯丝组电极施以偏压使其相对于基底夹持器为负电
压,其中,相对于基底夹持器,该负电压为约-20~约-300V。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为合成金刚石薄膜的热灯丝DC放
电等离子体设备。该设备包括:具有气体入口的沉积室,反应物气体从
入口流入沉积室内;具有用于夹持基底的表面的导电基底夹持器,以及
用于加热和冷却该基底夹持器的装置。该设备包括与该基底表面间隔的
栅电极;插入该栅电极和该基底夹持器表面之间的一个灯丝组电极,还
包括电阻式加热该灯丝组电极的装置。该设备还包括用以向栅电极、灯
丝组电极和基底夹持器施加偏压以产生热灯丝DC放电等离子体的装
置。施加偏压的装置包括相对于基底夹持器调节栅电极和灯丝组电极的
偏压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偏压的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为合成金刚石薄膜,而提供一种热灯丝DC放
电等离子体设备,包括具有气体入口的沉积室,使反应物气体由入口流
入沉积室;间隔的第一和第二导电基底夹持器,每一个都适合于支承具
有合成金刚石薄膜表面的基底,和用于加热和冷却该第一、第二基底夹
持器的装置。本发明还包括位于该第一和第二基底夹持器之间的栅电
极;插入该第一基底夹持器和该栅电极之间的第一灯丝组电极,和插入
该第二基底夹持器和该栅电极之间之间的第二灯丝组电极。该设备包括
用于电阻式加热该第一和第二灯丝组电极的装置。该设备还装有电源装
置,用以对栅电极、第一和第二灯丝组电极和第一、第二基底夹持器施
加偏压,以产生热灯丝DC放电等离子体,并包括分别相对于第一、第
二基底夹持器,调节施加于该栅电极和该第一、第二灯丝组电极上的偏
压的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用于合成金刚石薄膜的热灯丝放电等
离子体设备,包括:具有气体入口的沉积室,使反应物气体由入口流入
沉积室内;间隔的第一和第二导电基底夹持器,每一个都适合于支承基
底,该基底具有一个要在其上合成金刚石薄膜的表面,以及用于加热和
冷却该第一和第二基底夹持器的装置。该设备包括与第一基持夹持器相
间隔的第一灯丝组电极,和插入该第一灯丝组电极和该第二基底夹持器
之间的第二灯丝组电极,和用于电阻式加热该第一和该第二灯丝组电极
的装置。该设备还包括向该第一和该第二灯丝组电极以及该第一、第二
基底夹持器施加偏压以产生热灯丝放电等离子体的装置,还包括分别相
对于该第一和该第二基底夹持器,调节施加于该第一和该第二灯丝组电
极上的偏压的装置。
尤其是,本发明中,是将热灯丝放置在栅电极和基底之间。该栅极
的平面平行于灯丝的平面。栅极可以是平行的导线,也可以是棒、筛网、
或带孔的平板。栅极可以是被冷却的,也可以是被加热的。栅极元件(线
或棒)的方向可以是垂直的,也可以是平行的,或者是与灯丝的方向呈
一定的角度。热灯丝和基底之间的距离优选小于2cm,并且,热灯丝和
栅极之间的距离优选小于5cm。当热灯丝和栅极间的距离设定为0时,
热灯丝和栅极处于同一平面上。在系统的通常操作中,优选将生长基底
夹持器偏置为地电位。电阻式加热灯丝的功率密度约为20-500W/cm2。
在金刚石成核时,相对于基底夹持器,对灯丝施加20-300V的正偏压,
相对于灯丝组,对栅电极施加20-300V的正偏压。正因为如此,才能
在栅极和灯丝组之间保持DC等离子体。等离子体中的离子被抽取出朝
向基底形成有助于成核的粒子轰击。成核过程一般低于10分钟。在金
刚石成核期间,在灯丝和栅极之间由来自热灯丝阴极的热离子辐射保持
等离子体,以提高等离子体密度。本发明的基底—热灯丝—栅极这一独
特的结构可以使基底保持在甚至比热灯丝阴极更负的电位,可导引有效
离子抽取出超向基底以提高金刚石成核。
在金刚石生长期间,基底夹持器可以被偏置为地电位。灯丝组或者
不被施加偏压,或者相对于基底夹持器被施以负的偏压。在灯丝组上所
施加的负偏压通常为-20至-300V。栅极被施以相对于灯丝组的正偏
压,为20-300V。典型的等离子体能量密度约为1-300W/cm2。当灯
丝不被施以偏压时,DC等离子体主要保持在栅极和灯丝组之间。大的
阴极电压降低至接近于灯丝时,将使一些离子从等离子体拉向灯丝。在
加工压力下,由于碰撞平均自由程很小(在50乇和1500K下约0.01mm),
这样的超向基底的离子抽取将致使离子能量分出一部分形成动能,给碰
撞级(collision cascades)中的中性物质。接着,这些被加速的中性物质向
着基底具有一个净平均速率,并具有一个高于系统中平均热能的平均能
量,因此提高了朝向金刚石生长的反应概率。但是平均能量远远小于几
个电子伏特,这时不足以在基底上导致明显的溅射作用。中性物质超向
基底的运动提高了前体的到达速率,这超出了单一扩散所产生的效果。
因此,可提高金刚石的生长速率。
对灯丝组施加偏压,使其相对于基底夹持器为负电位,也可以在灯
丝组和基底之间维持DC等离子体。然而,在这种操作模式中,高的DC
功率输入可导致基底表面温度升高而超出金刚石生长窗(window),这个
生长窗是其他现有的热灯丝DC等离子体技术所共有的一个极限。因此,
在本发明的通常操作下,栅极和灯丝组之间的等离子体功率输入要高于
灯丝组和基底之间的功率输入。
本发明的详细描述
现有技术
图1示出了在现有技术的金刚石生长方法中所使用的典型HFCVD
反应器的原理图。反应器10包括一个反应室12,内装有电阻式加热的
灯丝14和加热/冷却的基底夹持器16,其上放置有基底17。还包括泵
和压力监控装备(未示出)。反应物气体混合物通过气体扩散单元18
送入反应室内。灯丝14是由耐高熔点金属制成,如钨或钽,将其加热
到1800-2300℃,以离解反应物气体混合物中的氢和其他分子,这种
气体混合物通常含有氢和烃的混合物。原子氢和其他离解产物随即与反
应物气体混合物反应,产生导致金刚石形成前体。然后,该前体扩散到
基底17并在其上冷凝形成多晶金刚石。灯丝和基底之间的间距通常为
0.5~5cm。基底的温度一般保持在700~1000℃。沉积速率和反应效率,
可通过灯丝附近反应物产生速度、反应物向基底的扩散速率和金刚石在
基底上形成概率的综合情况来确定。
图2说明由A.Ikegaya和T.Masaaki在JP 173366(1986),JP 75282
(1987)和欧洲专利0254312 A1中提出的与直流(DC)等离子体CVD相配
合的常规HFCVD的几种改进。参照图2,在该方法中,使用热灯丝20
作为热电子发射体,将栅电极22插入在热灯丝20和基底24之间。为
了在灯丝20和栅极22之间、以及栅极22与基底24之间形成DC等离
子体,利用电源26,对灯丝20和基底24均施加相对于栅电极22的负
偏压。
本发明
图3是按照本发明实施金刚石成核和生长方法的设备40的原理图。
将反应物气体混合物通过气体喷射单元44送入沉积反应室42内。将在
其上要沉积金刚石薄膜的基底46放置在基底夹持器48上,该夹持器48
可通过流经管道50的热交换流体进行加热或冷却。该基底夹持器48安
装有感应基底夹持器温度的热电偶52,并与基底温度控制器54连接,
以控制热交换流体的温度。
灯丝组58安装在导电棒60上,并在基底夹持器48之上与其形成
间隔。栅极64安装在导电棒66上,并在灯丝组58之上与其形成间隔,
这样形成一个顺序的栅极—灯丝—基底组合件。灯丝58与基底46的顶
部间距优选小于2cm。栅电极64与灯丝组58的间距优选小于5cm。在
图3中栅电极64示为导线栅极,但也可以由导线网、金属棒、或能够
承受运行温度的开孔金属板所构成。
灯丝组58包括多个具有高熔点的导电金属灯丝,如Ta和W。灯丝
组58可承受电阻式加热,至2000℃以上的温度,优选是能离解反应物
气体中氢的温度范围。栅电极64和灯丝组58在反应室42内显示基本
上是平行的,但也可以理解到这些组件并不需要相互间平行。
在基底成核和金刚石敷层生长时,利用DC电源72和74来提供所
需要的DC偏压。尤其是利用电源74来保持灯丝组58和基底46之间
所要求的偏压,利用电源72来提供栅极64和灯丝组58之间的所要求
的偏压。也应理解,要在其上沉积金刚石薄膜的基底,一般是导电的,
这样基底也被施加了与基底夹持器相同电位的偏压。在金刚石沉积期
间,利用电源78、优选是AC电源,使灯丝组58保持在1800~2600℃
的温度范围内。功率密度约为20-500W/cm2。在生长期间,等离子体
功率密度约为1-300W/cm2。在金刚石薄膜沉积期间,栅电极64可以
被加热,也可以被冷却。栅电极64可以被电阻式加热和/或利用等离子
体能量加热。栅极64可以包括空心棒,并且可以通过流经该电极棒中
心的热交换流体进行冷却。
灯丝组58和栅电极64的温度可以由位于沉积室42之外的光学高
测计(未示出)、并且通过真空室的窗70集中在灯丝组58上,进行监
控。利用通常的流量计和控制器、真空泵和计量计(未示出)来控制气
体流量和压力。
反应物气体混合物包括氢、至少一种碳源包括烃类,含氧和/或氮的
烃类,含卤素、碳蒸汽、CO、CO2的烃类,和选择性的其他气体,如
O2,F2,和H2O。反应物气体压力设定为10-500乇。功率密度约为20
-500W/cm2。在生长期间,等离子体功率密度约为1-300W/cm2。
参照图3,在系统的正常运行中,在成核和金刚石生长的步骤中,
都将生长基底46保持在地电位。用于电阻式加热灯丝组58的功率密度
约为20-500W/cm2。在金刚石薄膜成核的步骤中,灯丝组58被施加了
相对于基底的正偏压,优选在相对于基底为正的20-300V的范围内。
应当理解的是,优选将基底保持在地电位,但是,只要使灯丝组58处
于比基底夹持器更高的正电位,也可以保持基底接近于地电位。栅电极
64被施加了相对于灯丝组的正偏压,优选相对于灯丝组58为20-
300V,这样,在成核期间,栅电极64维持在高于灯丝组的正电压。因
此,在金刚石成核期间,维持在灯丝组电极58和栅极64之间的等离子
体,并且,来自被加热灯丝组58的热电子辐射提高了等离子体的密度。
使DC等离子体中的离子被抽取出朝向基底46以形成有助于成核的粒
子轰击。根据本发明方法,这里所公开的有利的成核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少于10分钟。本发明的独特结构允许基底46保持在在比被加热灯丝组
58更负的电位,从而能引起离子抽取并朝向基底46,以获得增强的金
刚石成核。
在金刚石生长步骤中,灯丝组58或者与基底夹持器48导电连接,
或者被施加了相对于基底夹持器48的负偏压,优选为-20~-300V。
栅极64被施加了相对于灯丝组58的正偏压,优选相对于灯丝组58为
20-300V,不管灯丝组是否接地。典型的等离子体能量密度约为1-
300W/cm2。当没有向灯丝组58施加相对于基底夹持器48的偏压时(即
两者处于相同电位),也能在栅电极64和灯丝组58之间维持DC等离
子体。大的阴极电压降低接近灯丝组58时,将使一些离子从等离子体
中抽取出朝向灯丝。在工作压力下,由于碰撞的平均自由程很小(在50
乇和1500K下约0.01mm),这种朝向基底46的离子抽取将导致使离
子能量分出一部分成为碰撞级中的中性物质的动能。接着,这些被加速
的中性物质以一个净平均速度朝向基底46,并具有一个高于系统中平
均热能的平均能量,由此导致反应概率的提高。然而,平均能量将远小
于几个电子伏特,这种能量不能足以导致对基底46产生明显地溅射作
用。中性物质朝向基底46的运动,提高了前体生长的到达速率,这超
出了仅由单一扩散所产生的效果,因此提高了金刚石生长速率。
在可选择的另一种情况下,对灯丝组58施加相对于基底夹持器48
的负电位的偏压,这也可以在灯丝组58和基底46之间保持DC等离子
体。然而,在这种操作模式中,高的DC功率输入可导致基底表面温度
的提高,而超出金刚石生长窗(window),这是现有的热灯丝DC等离子
体生长技术所共有的一种限制。因此,按照本发明的正常操作,在栅电
极64和灯丝组58之间的等离子体功率输入要高于灯丝组和基底46之
间的功率输入。
图4显示基底—热相丝—栅极—热灯丝—基底的结构90,用于在两
片基底46′上沉积金刚石敷层,两片基底固定在相对的基底夹持器48中。
灯丝组90可以如图所示垂直地安装在真空室42内,或者将整个组合件
在该室内旋转90°,呈水平位置。两个热灯丝组92和94可以使用单
独的DC电源加热,也可以使用AC电源加热,或者共享一个共同的DC
或AC电源加热(未示出)。两个灯丝组92和94,每一个都装有DC
电源,对灯丝组施加相对于地电势(未示出)的偏压。栅电极96位于
灯丝组92和94之间,并利用DC电源(未示出)提供偏压,所施加的
偏压使其相对于灯丝组92和94为正电位,优选为20~300V。在成核
步骤中,灯丝组92和94被施加了相对于相邻的伴随基底46′以正电位
的偏压。在成核步骤之后的金刚石生长期间,灯丝组92和94或者完全
不被施加偏压,或者相对于伴随基底46′被施加负偏压,这类似于以上
图3设备的描述方法。运行范围与图3有关讨论相同。
图5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使金刚石敷层生长的结构100。利
用单独的AC或DC电源(未示出),电阻式加热两个灯丝组102和104。
两组热灯丝组102和104都可起到栅电极的作用,这样,在操作中,两
个灯丝组都采用或者AC或者DC电源、优选使用AC电源(未示出),
被施以适当的偏压,以保持在两个灯丝组之间的等离了体放电。
以下利用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光滑镜面石英上的成核
利用图3的设备装置,采用对灯丝组58以89V施加偏压,并将其
加热到约2160℃的温度,并且,对栅极64施加200V偏压,甚至可在
光滑镜面石英上实现金刚石成核。反应物气体混合物是甲烷/H2的混合
物,各自的流速为甲烷每分钟6.5标准立方厘米(sccm),氢300sccm,
总压力为30乇。成核过程持续约10分钟。然而关掉在灯丝组58上的
偏压,将对栅电极64所施加的偏压调到120V,使金刚石生长。获得相
干性(coherent)和均匀性良好的小面状金刚石薄膜。在相同的生长条件
下,但没有成核步骤,在光滑镜面石英上只形成厚度不均的碎片状金刚
石。后来的试验表明成核时间可以在2-5分钟的范围内。
实施例2
在硅上的金刚石异相外延生长(参看图6)
利用图3的方法和设备,在用HF溶液预先净化的硅的Si(100)上使
定向结晶的金刚石生长,用约2200℃的灯丝温度,219V的栅极偏压和
130V的灯丝偏压,进行成核。反应物气体混合物是甲烷/H2的混合物,
各自的流速为甲烷6sccm,氢300sccm,总压力为50乇。成核时间约
10分钟。然后对灯丝组施以OV的偏压,使金刚石生长。在此过程中,
将栅极偏压变成112V。图6a清楚地显示金刚石(100)立方晶体,其(100)
面与Si(100)对准,金刚石方位面[110]与Si[110]的方位面对准。当金刚
石以高成核密度生长时,将形成具有金刚石(100)//Si(100),和金刚石
[110]//Si[110]的相干膜(coherent film),如图6b所示。
实施例3
金刚石薄膜的快速沉积
利用图3的装置,使金刚石敷层生长160小时,达到2.5mm厚,和
2″直径。金刚石生长的压力为30乇,对栅电极施加的偏压相对于灯丝
组为45V。灯丝功率密度约为170W/cm2,等离子体功率密度为40W/cm2。
生长速率为16μm/hr。拉曼和X射线光电子谱都表明样品是纯金刚石,
没有杂质(数据未列出)。
实施例4
金刚石薄膜的更快速沉积
利用图3的装置,使金刚石敷层在基底上生长44小时,达到0.93mm
厚、2″直径。金刚石生长的压力为30乇,对栅电极施加的偏压相对于
灯丝组为50V。生长速率为21μm/hr。拉曼和X射线光电子谱都表明样
品是纯金刚石,没有杂质(未列出数据)。灯丝功率密度约为170W/cm2,
等离子体功率密度约为50W/cm2。
本发明方法的优点超过了EP0254560中公开的金刚石薄膜生长方法
的优点,这是因为在后者中有助于金刚石成核步骤的离子抽取无法进
行,其原因是这样一个事实,即热灯丝是有效的电子发射体,因而可最
有效地用作DC等离子体构造中的阴极。在EP0254560中,基底只能被
有效地用作阳极,等离子体中的离子被吸引到阴极上,而不是到阳极上。
本发明方法的优点超过了EP0254312中公开的金刚石薄膜生长方法
的优点。因为在EP0254312中,栅电极位于灯丝和基底之间,总是对灯
丝施加正偏压来保持DC等离子体。在栅极和灯丝之间离子从等离子体
中抽取出朝向阴极热灯丝,将降低离子—中性物质碰撞级中的中性物质
的净流量,而远离基底。正因为如此,在热灯丝附近和其上所产生的许
多生长反应物,和等离子体中产生的那些反应物,都不能得到有利的使
用,因此被浪费掉。尽管当基底被施加了相对于栅极的负偏压,来自等
离子体的一些离子可以被抽取出而朝向基底,但是,这些离子是从灯丝
和栅极之间DC等离子体的阳极(栅极)抽取出来的。因此,这种抽取
是无效的,这是与本申请中所公开的技术相比较而言的。
虽然利用基底作阴极和栅极作阳极,事实上可以保持DC等离子体,
在典型的金刚石生长压力50乇下,从两个相隔1cm的平行电极产生的
DC灼热放电将要求DC电压远远高于图3所示的装置,才能在基底上
获得相同的离子流密度。这是因为在二个冷电极之间保持的DC等离子
体取决于第二个电子辐射。因此阴极的离子轰击和更高阴极电压会产生
更高的电子辐射,而利用热电子辐射,它与阴极电压没有直接关系,但
有利于用热灯丝作阴极来保持DC等离子体。而且,热灯丝CVD系统
中,灯丝和被涂敷基底顶部之间的典型距离为约0.5-1cm。因此,为
均匀沉积将栅极插入到这样一个空间内,从技术角度考虑是困难的。灯
丝和基底间距的增加会降低热灯丝金刚石CVD的效率。
在WO92/01828中描述的金刚石生长方法中,介绍了一种电阻式加
热位于两个生长基底间的灯丝组的灯丝架,这样可引发在灯丝组和基底
之间进行DC放电。这样一种安排非常类似于EP254560中描述的技术。
这种方案和本文公开技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该方案缺乏灵活性,并且它
不能进行离子抽取,和导致金刚石成核和生长的粒子轰击。进而,对于
EP254560和WO92/01828两篇文献中公开的技术而言,DC等离子体流
是直接从基底抽取的。所以,问题是基底温度限制了最大功率密度,该
温度是不可能高于金刚石的生长温度范围的。在本专利所公开的技术
中,在超出灯丝—基底区域以外也能保持DC等离子体,这样,直接沉
积在基底表面上的总能量密度将不会过高,而且仍能产生被激活的反应
物,并输送到基底上。
结论是,这里所公开的金刚石生长新方法,由于将DC等离子体结
合到具有电极结构的金刚石的热灯丝CVD中(基底—热灯丝—栅极)
而得以提供增强的成核密度和生长速率,这种结构在金刚石成核和生长
期间,能有效地将抽取的离子和生长的前体输送到基底上,这是与灯丝
—栅极—基底结构和基底—灯丝—基底结构相比较而言的。此外,本发
明方法,为减小基底过热,在保持DC等离子体远离基底表面这个方面,
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机动性。
以上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的描述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的,而
不是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特定实施方案。应当指出,本发明的范围
可由以下权利要求中包含的所有方案和它们的同等方案来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