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一端朝所述加压部件侧突出。 所述空调机还包括可旋转地支撑所述铰链部件的铰链壳体, 所述铰链轴、 所述铰 链部件、 所述凸轮以及所述加压单元安装在所述铰链壳体而作为组装体能够从所述主体拆 卸。
所述主体包括用于容置所述铰链壳体的固定部。
所述铰链壳体包括下部铰链壳体和上部铰链壳体, 所述下部铰链壳体和所述上部 铰链壳体分别具有轴孔和弹簧安装部, 所述铰链部件包括形成于所述铰链部件的一端的铰 链孔, 所述铰链轴贯通所述铰链壳体的轴孔和所述铰链部件的铰链孔而结合于所述铰链壳 体, 所述铰链壳体的每个弹簧安装部分别安装有压缩线圈弹簧, 所述加压部件设置于所述 铰链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压缩线圈弹簧之间, 以对所述凸轮进行加压。
另外,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包括 : 前方具有开口的主体 ; 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前方 而用于开闭所述开口的前面板 ; 设置于所述主体与所述前面板之间而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前 面板的铰链装置。所述铰链装置包括 : 铰链壳体 ; 一端通过铰链轴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铰 链壳体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机门的铰链部件 ; 从所述铰链部件的所述一端突出的凸轮 ; 可 移动地安装于所述铰链壳体且接触于所述凸轮的加压部件 ; 设置为使得所述加压部件朝所 述凸轮侧弹性偏置的至少一个弹性部件。
所述凸轮包括 : 具有与所述加压部件的第一加压部接触的第一接触区的第一凸轮 面, 以用于使得旋转力以第一方向作用于所述铰链部件 ; 具有与所述加压部件的第二加压 部接触的第二接触区的第二凸轮面, 以用于使得旋转力以第二方向作用于所述铰链部件 ; 所述第一接触区与所述第二接触区的分解部。
所述凸轮的所述分界部与所述加压部件接触时, 从所述铰链轴到所述加压部件的 距离最大。
所述主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前面板的后方的内侧面板, 所述内侧面板包含用于容 置所述铰链装置的固定部。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 能够使得机门稳定地维持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 进而, 无需 另外设置固定装置也能够限制机门自由旋转, 因此, 可提高对空调机进行设置、 维修、 清扫 的作业者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 1 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机的立体图 ;
图 2 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机的结构的剖视图 ;
图 3 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机中示出铰链装置的设置结构的立体图 ;
图 4 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机中示出铰链装置的立体图 ;
图 5 为图 4 的铰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
图 6 至图 8 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机中示出铰链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图。
附图主要符号说明 : 1 为空调机, 10 为主体, 12 为开口, 80 为前面板, 100 为铰链装 置, 110 为铰链壳体, 130 为铰链轴, 150 为铰链部件, 170 为凸轮, 172 为第一凸轮面, 176 为 第二凸轮面, 190 为加压部件, 190 为加压单元, 195 为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 1 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机的立体图, 图 2 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机 的结构的剖视图。
如图 1 及图 2 所示, 空调机 1 包括前方具有开口 12 的主体 10 和用于开闭主体 10 的开口 12 而设置在主体 10 的前方的前面板 80。前面板 80 朝第一方向 C 旋转而关闭主体 10, 朝第二方向 D 旋转而打开主体 10。
主体 10 包括 : 前方开放的外壳 20 ; 设置于外壳 20 的前方上侧的内侧面板 30 ; 分 别设置于外壳 20 的前方两侧的侧面板 40。侧面板 40 从主体 10 的上部延伸至下部, 由此形 成空调机 1 的侧面外观。侧面板 40 具有用于盖住内侧面板 30 的两侧前方的一部分的前面 部 42。
前面板 80 形成空调机 1 的前面外观。前面板 80 通过铰链装置 100 可旋转地支撑 于主体 10。在对空调机 1 进行设置、 维修或清扫时, 作业者可通过打开前面板 80 而靠近主 体 10 内部。
主体 10 的内侧下部设有用于循环室内空气的送风装置 50, 主体 10 的内侧上部设 有用于对根据送风装置 50 而循环的室内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的热交换器 60。 送风装置 50 包括风扇 52 和用于驱动风扇 52 的风扇电机 54 以及用于将所输送的 空气引导至热交换器 60 侧的风扇外壳 56。 风扇 52 可以由从前方和后方轴向吸入空气之后 径向排出的双向吸入型离心风扇构成。
主体 10 的下侧后面和侧面形成用于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口 14。 主体 10 的下端部 形成朝后方突出的突出部 16。突出部 16 可使主体 10 稳定地支撑在室内底面上。并且, 突 出部 16 使得形成有吸入口 14 的主体 10 的后面从周围的壁面隔离, 以通过吸入口 14 顺畅 地吸入室内空气。
侧面板 40 形成用于向室内排出空气的排出口 44。排出口 44 从侧面板 40 的上部 延伸至中间部分。排出口 44 设有排出叶片 46, 以用于调节通过排出口 44 排出的空气的风 向。
虽然在附图中没有示出, 但是可以在内侧面板 30 的背面安装用于将流经热交换 器 60 的空气引导至侧面板 40 的排出口 44 侧的引导面板。
图 3 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机中示出铰链装置的设置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 1 及图 3 所示, 铰链装置 100 设置于主体 10 与前面板 80 之间, 以用于相对主 体 10 可旋转地支撑前面板 80。为了稳定地支撑前面板 80, 铰链装置 100 可设置为多个。 在图 1 中虽然示出了三个铰链装置 100 分别安装在前面板 80 的上端、 中央部以及下端的例 子, 但根据需要可以变更铰链装置的数量。
铰链装置 100 包括铰链壳体 110 和铰链部件 150。铰链部件 150 的一侧以铰链轴 130 为中心可旋转地结合于铰链壳体 110, 铰链部件 150 的另一侧连接于前面板 80。
铰链部件 150 可通过固定支架 210 与前面板 80 连接。固定支架 210 具有分别连 接到前面板 80 和铰链部件 150 的连接部 212、 214。固定支架 210 可形成定位销 216。定位 销 216 通过插入到形成于铰链部件 150 的定位孔 152 来确定固定支架 210 的位置, 因此, 使 得将固定支架 210 连接到铰链部件 150 和前面板 80 的装配工艺变得更加容易。
铰链壳体 110 支撑在主体 10 侧。如图 3 所示, 连接于前面板 80 的上侧的铰链装 置 100a 可支撑在内侧面板 30。
内侧面板 30 具有朝前面板 80 开放的固定部 32 和形成于固定部 32 的上部和下部 的支撑壁 34。铰链装置 100 的铰链壳体 110 容置于内侧面板 30 的固定部 32 而被支撑壁 34 支撑。
铰链壳体 110 具有在其前端部朝上部和下部突出的突缘 111。当铰链外壳 110 容 置于固定部时, 突缘 111 盖住支撑壁 34 的前面, 并通过连接部件连接到支撑壁 34。
当侧面板 40 结合到主体 10 时, 侧面板 40 的前面部 42 盖住铰链壳体 110 的突缘 111。侧面板 40 的前面部 42 形成可使铰链部件 150 通过的孔 43。
如此设置铰链装置 100 时, 可使铰链装置 100 稳定地支撑于主体 10。 进而, 可防止 因前面板 80 的重量而使构成铰链装置 100 的部件变形或损伤。并且, 除了铰链部件 150 之 外, 铰链装置 100 不会向内侧面板 30 的外部暴露, 因此, 可提高空调机 1 的美观。
连接于前面板 80 中间的铰链装置 100b 能够以在图 3 中说明的类似的结构支撑在 内侧面板 30。
另外, 如图 1 所示, 连接于前面板 80 下侧的铰链装置 100c 可通过设置于主体 10 下 部的另外的支撑体 18 来支撑。支撑体 18 可具有能够稳定地支撑并容置铰链装置 100c 的 固定部 18a。 图 4 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机中示出铰链装置的立体图, 图 5 为图 4 的铰 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 6 至图 8 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机中示出铰链装置的动作状 态的示意图。其中, 图 6 示出了前面板关闭的状态, 图 7 示出了前面板打开的状态, 图8示 出了处于开闭动作中的状态。
如图 4 至图 8 所示, 铰链装置 100 包括铰链壳体 110、 铰链轴 130、 铰链部件 150、 凸 轮 170 和加压单元 190。
凸轮 170 设置成开闭前面板 80 时与铰链部件 150 一起旋转, 加压单元 190 设置成 对凸轮 170 进行加压。
加压单元 190 根据前面板 80 的位置, 即铰链部件 150 的旋转位置对凸轮 170 进行 加压, 以使相互不同方向的旋转力作用于铰链部件 150。例如, 如图 6 所示, 前面板 80 处于 关闭状态时, 加压单元 190 对凸轮 170 加压, 以使旋转力朝第一方向 C 作用于前面板 80。并 且, 如图 7 所示, 前面板 80 处于打开状态时, 加压单元 190 对凸轮 170 加压, 以使旋转力朝 第二方向 D 作用于前面板 80。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 可使前面板 80 稳定地维持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进而, 可 以无需另外设置用于稳定地维持前面板 80 的关闭状态的固定装置, 还可防止因前面板 80 打开状态下自由旋转而给作业者带来不便。
如图 4 及图 5 所示, 铰链壳体 110 可由以上下方向结合的下部铰链壳体 112 和上 部铰链壳体 113 构成。下部铰链壳体 112 具有朝上部突出的挂钩 114, 上部铰链壳体 113 具 有对应于挂钩 114 的挂接孔 115。通过将下部铰链壳体 112 的挂钩 114 挂接到上部铰链壳 体 113 的挂接孔 115 中, 可容易地结合两个铰链壳体 112、 113。两个铰链壳体 112、 113 可通 过连接部件 116 而牢固地结合。
下部铰链壳体 112 与上部铰链壳体 113 之间形成容置部 117。铰链部件 150 可旋
转地设置于容置部 117。为了在铰链部件 150 旋转时铰链部件 150 不受铰链壳体 110 的干 扰, 容置部 117 的一侧和前方被开放。
下部铰链壳体 112 和上部铰链壳体 113 分别具有轴孔 118, 铰链部件 150 具有对应 于铰链壳体 110 的轴孔 118 而形成于铰链部件 150 的一端 150a 的铰链孔 154。
铰链轴 130 贯通铰链壳体 110 的轴孔 118 和铰链部件 150 的铰链孔 154 而结合 到铰链壳体 110。铰链轴 130 具有支撑于上部铰链壳体 113 的头部 132 和朝下部铰链壳体 112 的下部暴露的槽部 134。铰链轴 130 的下端部在贯通下部铰链壳体 112 的状态下固定 环 136 结合到槽部 134, 由此铰链轴 130 固定在铰链壳体 110。
铰链部件 150 具有从其一端 150a 延伸的第一臂 156 和从第一臂 156 弯折而延伸 的第二臂 158。第一臂 156 平行于前面板 80 而延伸, 第二臂 158 从第一臂 156 大体垂直弯 折而连接到前面板 80。
铰链壳体 110 的另一侧, 即铰链壳体 110 的开放的一侧的相反侧形成止动部 119。止 动部 119 的一部分从下部铰链壳体 112 朝上方突出, 止动部 119 的另一部分从上部铰链壳体 113 朝下方突出。止动部 119 通过限制铰链部件 150 的旋转来防止前面板 80 旋转预定角度以上。
形成容置部 117 的下部铰链壳体 112 的底面形成引导槽 120, 而铰链部件 150 的下 面形成用于结合到引导槽 120 的引导凸起 160( 参照图 6)。引导槽 120 形成为弧形 (arc), 以引导铰链部件 150 的旋转。 凸轮 170 连接于铰链部件 150 而与铰链部件 150 一起旋转。凸轮 170 可一体形成 于铰链部件 150。但是作为另一个实施例, 将凸轮设置为从铰链部件分离的状态下能够旋 转, 并利用连杆或齿轮等动力传递装置, 使凸轮与铰链部件联动。
凸轮 170 可邻接于铰链轴 130 而从铰链部件 150 的一端 150a 突出。凸轮 170 被 加压单元 190 加压而使得旋转力作用于铰链部件 150。
加压单元 190 包括邻接于凸轮 170 而设置的加压部件 180 和用于将加压部件 180 朝凸轮 170 侧弹性偏置的至少一个弹性部件 195。
加压部件 180 具有与凸轮 170 接触的加压面 181, 以用于对凸轮 170 加压。加压部 件 180 中加压面 181 的相反面被弹性部件 195 弹性支撑。如图 5 所示, 至少一个弹性部件 195 可由两个压缩线圈弹簧 195a、 195b 构成。
压缩线圈弹簧 195a 安装于下部铰链壳体 112。 下部铰链壳体 112 具有用于容置压 缩线圈弹簧 195a 的弹簧安装部 121。压缩线圈弹簧 195a 的后端支撑于下部铰链壳体 112 的后壁 112a, 压缩线圈弹簧 195a 的前端位于能够对加压部件 180 进行加压的位置。
上部铰链壳体 113 与下部铰链壳体 112 类似地具有弹簧安装部 122。压缩线圈弹 簧 195b 设置于上部铰链壳体 113 的弹簧安装部 122。
加压部件 180 可直线移动地设置于铰链壳体 110。下部铰链壳体 112 和上部铰链 壳体 113 形成有引导长孔 123。
加压部件 180 的上面与下面分别设有弹性片 182。弹性片 182 的一端固定于加压 部件 180, 其周围被切开, 从而弹性片 182 具有弹性恢复力。
弹性片 182 突出形成有结合突起 183, 而结合突起 183 分别结合到形成于两个铰链 壳体 112、 113 的引导长孔 123。引导长孔 123 与结合突起 183 结合而防止加压部件 180 脱 离, 同时引导加压部件 180 的直线运动。
在弹性片 182 变形的状态下, 若将加压部件 180 推入到下部铰链壳体 112 与上部 铰链壳体 113 之间, 则即使两个铰链壳体 112、 113 在相互结合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将加 压部件 180 装配到铰链壳体 110。
如图 6 及图 7 所示, 当开闭前面板 80 时, 加压部件 180 在不同的位置对凸轮 170 进行加压。如图 6 所示, 当前面板 80 处于关闭状态时, 加压部件 180 在第一位置 P 对凸轮 170 进行加压, 而如图 7 所示, 当前面板 80 处于打开状态时, 加压部件 180 在第二位置 Q 对 凸轮 170 进行加压。
加压部件 180 根据铰链部件 150 的旋转位置在不同的部位对凸轮 170 进行加压。 加压部件 180 的第一加压部 184 对凸轮 170 加压为使得朝关闭前面板 80 的方向, 即第一方 向 C 的旋转力作用于铰链部件 150。加压部件 180 的第二加压部 185 对凸轮 170 加压为使 得朝打开前面板 80 的方向, 即第二方向 D 的旋转力作用于铰链部件 150。
凸轮 170 包括第一凸轮面 172、 第二凸轮面 176 以及两个凸轮面 172、 176 之间的分 界部 175。第一凸轮面 172 具有与加压部件 180 的第一加压部 184 接触的第一接触区 174, 第二凸轮面 176 具有与加压部件 180 的第二加压部 185 接触的第二接触区 178。 分界部 175 位于第一接触区 174 与第二接触区 178 之间。
在前面板 80 关闭状态下作用于铰链部件 150 的旋转力可设计为大于在前面板 80 打开状态下作用于铰链部件 150 的旋转力。
压缩线圈弹簧 195a、 195b 的压缩程度越大, 作用于铰链部件 150 的弹性力越大, 因 此, 从铰链轴 130 到位于第一位置 P 的加压部件 180 的距离 d1 可设计为大于从铰链轴 130 到位于第二位置 Q 的加压部件 180 的距离 d2。
并且, 作用于凸轮 170 的力的作用点离铰链轴 130 越远, 作用于铰链部件 150 的力 越大, 因此, 从铰链轴 130 到加压部件 180 的第一加压部 183 的距离 r1 可设计为大于从加 压部件 180 到第二加压部 185 的距离 r2。
根据这种结构, 由于处于关闭状态的前面板 80 相对受到较大的力, 因此, 无需另 外设置固定装置也能够稳定地维持前面板 80 关闭状态。并且, 由于处于打开状态的前面板 80 相对受到较小的力, 因此, 作业者不使用较大的力量也能够关闭前面板 80。
如图 8 所示, 从铰链轴 130 到加压部件 180 的距离在凸轮 170 的分界部 175 与加 压部件 180 接触的时候最大。因此, 凸轮 170 的分界部 175 与加压部件 180 接触的时候压 缩线圈弹簧 195a、 195b 的弹性力最大, 而且, 前面板 80 在其开闭动作中的任意位置中根据 压缩线圈弹簧 195a、 195b 的弹性力而自动旋转为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
另外, 如图 6 及图 7 所示, 对于凸轮 170 而言, 沿着第一凸轮面 172 的第一接触区 174 的长度 s1 可形成为小于沿着第二凸轮面 176 的第二接触区 178 的长度 s2。根据这种 结构, 作业者仅稍微打开处于关闭状态的前面板 80, 也能够通过作用于铰链部件 150 的力 ( 第二方向的力 ) 完全打开前面板 80。并且, 当关闭前面板 80 时, 在前面板 80 几乎关闭的 状态下, 第一方向的力作用于前面板 80, 因此, 可预防用较强的力关闭前面板 80 时有可能 发生的安全事故。
以上, 将可旋转地支撑前面板的铰链装置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 本发明的思 想并不限定于此。即, 本发明的思想可使用于为了开闭形成于空调机的主体的开口而设置 的各种形态的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