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131251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57185.8

申请日:

2010.11.13

公开号:

CN102031739A

公开日:

2011.04.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E01C 1/04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张光裕变更后权利人:扬中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315040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彩虹北路165弄24号1001室变更后权利人:212211 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江州西路8号登记生效日:20131204|||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1C 1/04申请日:20101113|||公开

IPC分类号:

E01C1/04

主分类号:

E01C1/04

申请人:

张光裕

发明人:

张光裕

地址:

315040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彩虹北路165弄24号1001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它包括地面道路及高架建筑物,其特征是:人行天桥横跨机动车道架设在道路的原人行道上,不同路段人行天桥的高度差通过斜坡道或台阶道来连接;人行天桥在住宅区出口、商业区、医院等公共区、主要路口附近或相隔一段距离上设置楼梯或电梯;人行天桥在相应段上还架设着连接桥;在人行天桥桥下楼梯或电梯的出入口路段设置局部隔离栏,或在人行天桥桥下的一个路段设置连续隔离栏;人行天桥桥下楼梯出入口的外端由护栏封闭,阻止人们下楼梯后突然进入原人行道;同时将原人行道改造成非机动车道,原非机动车道改造成机动车道,实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分离。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 它包括地面道路及高架建筑物, 其特征是 : 人行天桥 (1) 横跨机动车道 (2) 架设在道路的原人行道 (4) 上, 人行天桥 (1) 在机动车道 (2) 上的净 高不低于国家标准机动车通行许可的高度, 人行天桥 (1) 在原人行道 (4) 上的净高不低于 国家标准非机动车通行许可的高度, 人行天桥 (1) 的这一高度差通过斜坡道 (3) 或台阶道 (7) 来连接 ; 人行天桥 (1) 在住宅区出口、 商业区、 医院等公共区、 主要路口附近或相隔一段 距离上设置楼梯 (9) 或电梯, 供人们上、 下人行天桥 (1) 之用 ; 人行天桥 (1) 在相应段上还 架设着连接桥 (12), 供人们跨越道路之用 ; 在人行天桥 (1) 桥下楼梯 (9) 或电梯的出入口 路段设置局部隔离栏 (6), 或在人行天桥 (1) 桥下的一个路段设置连续隔离栏 (10) ; 人行天 桥 (1) 桥下楼梯 (9) 出入口的外端由护栏 (11) 封闭, 阻止人们下楼梯 (9) 后突然进入原人 行道 (4) ; 同时将原人行道 (4) 改造成非机动车道, 原非机动车道改造成机动车道 (2), 实现 机动车道 (2)、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的分离。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 其特征是人行天桥 (1) 也能将在原 人行道 (4) 上的高度与在机动车道 (2) 上的高度相同, 以消除由于高度差而设置的斜坡道 (3) 或台阶道 (7)。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 其特征是在人行天桥 (1) 上能增设 顶蓬 (5)。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 其特征是在人行天桥 (1) 的斜坡道 (3) 上能增设防滑装置 (8)。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 其特征是供人们上、 下人行天桥 (1) 的电梯包括自动扶梯、 垂直升降电梯。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 其特征是支撑人行天桥 (1) 的承重 梁 (13) 能纵向设置, 降低人行天桥 (1) 的高度。

说明书


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市区道路高架人行通道。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交通中,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均在一个平面上, 三者相互交叉, 相互干扰, 既不安全又不快捷 ; 同时受路旁建筑物的制约, 城市道路拓宽十分困难, 交通拥 堵现象日益严重。
     公开号为 CN1125282A 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市区交叉路口交通分流桥梁, 其上层环岛虽能解决人车分流问题, 但交叉口机动车仍为灯控路口, 交通能力较低, 人和非 机动车需上下坡行进, 人、 非机动车、 机动车三者均不方便。
     公开号为 CN200610098660.3 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人、 非机动车、 机动车三 者分离的道路系统及其交通方法, 其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两者为架空双层慢行道路, 人行 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双层慢行道路位于地面机动车道路中央的上方, 这样的三层设置, 使引 桥结构十分复杂, 人及非机动车上、 下非常不便, 不适合城市交通的改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在现有城市市区道路上改建的、 能拓宽机动车道的、 能使机动 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分离的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 且取消对行人的红绿灯控制, 以改善城市市区道路阻塞状况。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 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包括地面道路及高架建筑物, 其特 征是 : 人行天桥横跨机动车道架设在道路的原人行道上, 人行天桥在机动车道上的净高不 低于国家标准机动车通行许可的高度, 人行天桥在原人行道上的净高不低于国家标准非机 动车通行许可的高度, 人行天桥的这一高度差通过斜坡道或台阶道来连接 ; 人行天桥在住 宅区出口、 商业区、 医院等公共区、 主要路口附近或相隔一段距离上设置楼梯或电梯, 供人 们上、 下人行天桥之用 ; 人行天桥在相应段上还架设着连接桥, 供人们跨越道路之用 ; 在人 行天桥桥下楼梯或电梯的出入口路段设置局部隔离栏, 或在人行天桥桥下的一个路段设置 连续隔离栏 ; 人行天桥桥下楼梯出入口的外端由护栏封闭, 阻止人们下楼梯后突然进入原 人行道 ; 同时将原人行道改造成非机动车道, 原非机动车道改造成机动车道, 实现机动车 道、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的分离。
     同时, 人行天桥也能将在原人行道上的高度与在机动车道上的高度相同, 以消除 由于高度差而设置的斜坡道或台阶道。
     其次, 在人行天桥上能增设顶蓬 ; 在人行天桥的斜坡道上能增设防滑装置 ; 支撑 人行天桥的承重梁能纵向设置, 降低人行天桥的高度。
     再次, 供人们上、 下人行天桥的电梯包括自动扶梯、 垂直升降电梯。
     本发明的作用是 :
     (1). 不必拆路边建筑物、 能在不封闭道路下施工, 宜在城市市区现有道路上改建。
     (2). 将原人行道改造成非机动车道, 原非机动车道改造成机动车道, 并拆除了原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隔离设施, 使机动车道得以拓宽。
     (3). 实现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及行人道的完全分隔, 且取消了对行人的红绿灯 控制。
     (4). 使行人与机动车、 非机动车完全分离, 消除了现有道路上行人与车辆争夺的 现象, 明显改善了车辆通行安全状况。
     (5). 能消除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雨、 雪天出行拿伞或穿雨衣的不便, 提高行 车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的轴测图。
     图 2 是本发明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 A 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 3 是本发明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连接桥局部视图。
     图中 : 1. 人行天桥, 2. 机动车道, 3. 斜坡道, 4. 原人行道, 5. 顶蓬, 6. 局部隔离栏, 7. 台阶道, 8. 防滑装置, 9. 楼梯, 10. 连续隔离栏, 11. 护栏, 12. 连接桥, 13. 承重梁。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 : 人行天桥 1 横跨机动车道 2 架设在道路的原人行道 4 上, 人行天桥 1 在机动 车道 4 上的净高不低于国家标准机动车通行许可的高度, 一般以不低于 4.5 米为宜, 人行天 桥 1 在原人行道 4 上的净高不低于国家标准非机动车通行许可的高度, 一般以不高于 3.5 米为宜, 人行天桥 1 的这一高度差通过斜坡道 3 或台阶道 7 来连接。同时, 人行天桥 1 在不 同路段的高度也可以相同, 这样能取消斜坡道 3 或台阶道 7, 使人们在人行天桥 1 上行走方 便, 但增加了人们上、 下人行天桥 1 的体力消耗, 具体可根据改建道路的路口数量、 应建的 楼梯 9 数量、 是否能设置电梯等因素来定。
     人行天桥 1 在住宅区出口、 商业区、 医院等公共区、 主要路口附近或相隔一定距离 的路段上设置楼梯 9 或电梯, 供人们上、 下人行天桥 1 之用。同时, 人行天桥 1 也在相隔一 定距离的路段上还架设着连接桥 12, 供人们跨越道路走到对面的人行天桥 1 之用。
     在人行天桥 1 桥下楼梯 9 或电梯的出入口路段设置局部隔离栏 6, 或在人行天桥 1 桥下的一个路段设置连续隔离栏 10, 人行天桥 1 桥下楼梯 9 出入口的外端由护栏 11 封闭, 阻止人们下楼梯 9 后突然进入原人行道 4, 保障非机动车的行车安全。
     将原人行道 4 改造成非机动车道, 原非机动车道改造成机动车道 2, 这样来实现机 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的分离。
     有条件的路段, 在人行天桥 1 上增设顶蓬 5, 供人们遮阳、 挡雨雪之用。同时, 在人 行天桥 1 的斜坡道 3 上能增设防滑装置 8, 防滑装置 8 包括设防滑筋、 嵌防滑条等设施。其 次, 支撑人行天桥 1 的承重梁 13 以纵向设置为宜, 即与道路平行设置, 这样能降低人行天桥 1 的高度, 减少人们上、 下人行天桥 1 的体力消耗。
     供人们上、 下人行天桥 1 的电梯包括自动扶梯、 垂直升降电梯, 在有条件路段以设 置自动扶梯为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十分适宜于市区现有道路的改造, 改造完成后能明显提高城市 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车辆通行安全性能, 也给人们的日常行走带来方便、 安全等诸多好 处。

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31739A43申请公布日20110427CN102031739ACN102031739A21申请号201010557185822申请日20101113E01C1/0420060171申请人张光裕地址315040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彩虹北路165弄24号1001室72发明人张光裕54发明名称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它包括地面道路及高架建筑物,其特征是人行天桥横跨机动车道架设在道路的原人行道上,不同路段人行天桥的高度差通过斜坡道或台阶道来连接;人行天桥在住宅区出口、商业区、医院等公共区、主要路口附近或相隔一段距离上设置楼梯或电梯;人。

2、行天桥在相应段上还架设着连接桥;在人行天桥桥下楼梯或电梯的出入口路段设置局部隔离栏,或在人行天桥桥下的一个路段设置连续隔离栏;人行天桥桥下楼梯出入口的外端由护栏封闭,阻止人们下楼梯后突然进入原人行道;同时将原人行道改造成非机动车道,原非机动车道改造成机动车道,实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分离。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3页CN102031742A1/1页21一种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它包括地面道路及高架建筑物,其特征是人行天桥1横跨机动车道2架设在道路的原人行道4上,人行天桥1在机动车道2上的净高不低于国家标准机动车通行许可。

3、的高度,人行天桥1在原人行道4上的净高不低于国家标准非机动车通行许可的高度,人行天桥1的这一高度差通过斜坡道3或台阶道7来连接;人行天桥1在住宅区出口、商业区、医院等公共区、主要路口附近或相隔一段距离上设置楼梯9或电梯,供人们上、下人行天桥1之用;人行天桥1在相应段上还架设着连接桥12,供人们跨越道路之用;在人行天桥1桥下楼梯9或电梯的出入口路段设置局部隔离栏6,或在人行天桥1桥下的一个路段设置连续隔离栏10;人行天桥1桥下楼梯9出入口的外端由护栏11封闭,阻止人们下楼梯9后突然进入原人行道4;同时将原人行道4改造成非机动车道,原非机动车道改造成机动车道2,实现机动车道2、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

4、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其特征是人行天桥1也能将在原人行道4上的高度与在机动车道2上的高度相同,以消除由于高度差而设置的斜坡道3或台阶道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其特征是在人行天桥1上能增设顶蓬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其特征是在人行天桥1的斜坡道3上能增设防滑装置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其特征是供人们上、下人行天桥1的电梯包括自动扶梯、垂直升降电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其特征是支撑人行天桥1的承重梁13能纵向设置,降低人行天桥1的高度。权利要求书CN102031739ACN1。

5、02031742A1/3页3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所属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市区道路高架人行通道。背景技术0002目前城市交通中,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均在一个平面上,三者相互交叉,相互干扰,既不安全又不快捷;同时受路旁建筑物的制约,城市道路拓宽十分困难,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0003公开号为CN1125282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市区交叉路口交通分流桥梁,其上层环岛虽能解决人车分流问题,但交叉口机动车仍为灯控路口,交通能力较低,人和非机动车需上下坡行进,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三者均不方便。0004公开号为CN2006100986603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人、非机动车、机。

6、动车三者分离的道路系统及其交通方法,其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两者为架空双层慢行道路,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双层慢行道路位于地面机动车道路中央的上方,这样的三层设置,使引桥结构十分复杂,人及非机动车上、下非常不便,不适合城市交通的改造。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在现有城市市区道路上改建的、能拓宽机动车道的、能使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分离的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且取消对行人的红绿灯控制,以改善城市市区道路阻塞状况。0006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包括地面道路及高架建筑物,其特征是人行天桥横跨机动车道架设在道路的原人行道上,人行天桥在机动车道上的净高不低于国家标准机动车通行许可的。

7、高度,人行天桥在原人行道上的净高不低于国家标准非机动车通行许可的高度,人行天桥的这一高度差通过斜坡道或台阶道来连接;人行天桥在住宅区出口、商业区、医院等公共区、主要路口附近或相隔一段距离上设置楼梯或电梯,供人们上、下人行天桥之用;人行天桥在相应段上还架设着连接桥,供人们跨越道路之用;在人行天桥桥下楼梯或电梯的出入口路段设置局部隔离栏,或在人行天桥桥下的一个路段设置连续隔离栏;人行天桥桥下楼梯出入口的外端由护栏封闭,阻止人们下楼梯后突然进入原人行道;同时将原人行道改造成非机动车道,原非机动车道改造成机动车道,实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分离。0007同时,人行天桥也能将在原人行道上的高度与。

8、在机动车道上的高度相同,以消除由于高度差而设置的斜坡道或台阶道。0008其次,在人行天桥上能增设顶蓬;在人行天桥的斜坡道上能增设防滑装置;支撑人行天桥的承重梁能纵向设置,降低人行天桥的高度。0009再次,供人们上、下人行天桥的电梯包括自动扶梯、垂直升降电梯。0010本发明的作用是00111不必拆路边建筑物、能在不封闭道路下施工,宜在城市市区现有道路上改建。说明书CN102031739ACN102031742A2/3页400122将原人行道改造成非机动车道,原非机动车道改造成机动车道,并拆除了原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隔离设施,使机动车道得以拓宽。00133实现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及行人道的完全分。

9、隔,且取消了对行人的红绿灯控制。00144使行人与机动车、非机动车完全分离,消除了现有道路上行人与车辆争夺的现象,明显改善了车辆通行安全状况。00155能消除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雨、雪天出行拿伞或穿雨衣的不便,提高行车安全。附图说明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0017图1是本发明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的轴测图。0018图2是本发明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A部分局部放大图。0019图3是本发明城市道路高架式人行道连接桥局部视图。0020图中1人行天桥,2机动车道,3斜坡道,4原人行道,5顶蓬,6局部隔离栏,7台阶道,8防滑装置,9楼梯,10连续隔离栏,11护栏,12连接桥,13承。

10、重梁。具体实施方式0021图中人行天桥1横跨机动车道2架设在道路的原人行道4上,人行天桥1在机动车道4上的净高不低于国家标准机动车通行许可的高度,一般以不低于45米为宜,人行天桥1在原人行道4上的净高不低于国家标准非机动车通行许可的高度,一般以不高于35米为宜,人行天桥1的这一高度差通过斜坡道3或台阶道7来连接。同时,人行天桥1在不同路段的高度也可以相同,这样能取消斜坡道3或台阶道7,使人们在人行天桥1上行走方便,但增加了人们上、下人行天桥1的体力消耗,具体可根据改建道路的路口数量、应建的楼梯9数量、是否能设置电梯等因素来定。0022人行天桥1在住宅区出口、商业区、医院等公共区、主要路口附近或。

11、相隔一定距离的路段上设置楼梯9或电梯,供人们上、下人行天桥1之用。同时,人行天桥1也在相隔一定距离的路段上还架设着连接桥12,供人们跨越道路走到对面的人行天桥1之用。0023在人行天桥1桥下楼梯9或电梯的出入口路段设置局部隔离栏6,或在人行天桥1桥下的一个路段设置连续隔离栏10,人行天桥1桥下楼梯9出入口的外端由护栏11封闭,阻止人们下楼梯9后突然进入原人行道4,保障非机动车的行车安全。0024将原人行道4改造成非机动车道,原非机动车道改造成机动车道2,这样来实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分离。0025有条件的路段,在人行天桥1上增设顶蓬5,供人们遮阳、挡雨雪之用。同时,在人行天桥1的斜坡。

12、道3上能增设防滑装置8,防滑装置8包括设防滑筋、嵌防滑条等设施。其次,支撑人行天桥1的承重梁13以纵向设置为宜,即与道路平行设置,这样能降低人行天桥1的高度,减少人们上、下人行天桥1的体力消耗。0026供人们上、下人行天桥1的电梯包括自动扶梯、垂直升降电梯,在有条件路段以设置自动扶梯为佳。说明书CN102031739ACN102031742A3/3页5002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十分适宜于市区现有道路的改造,改造完成后能明显提高城市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车辆通行安全性能,也给人们的日常行走带来方便、安全等诸多好处。说明书CN102031739ACN102031742A1/3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31739ACN102031742A2/3页7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31739ACN102031742A3/3页8图3说明书附图CN102031739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