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128413 上传时间:2018-01-27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937.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10101476.4

申请日:

2007.04.23

公开号:

CN101045237A

公开日:

2007.10.0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09C 1/00申请日:20070423授权公告日:20110119终止日期:20110423|||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09C1/00(2006.01); B09C1/02(2006.01); B09C1/10(2006.01); E02B11/00(2006.01); E02B7/00(2006.01); E02B8/00(2006.01); A01B79/00(2006.01); A01G1/00(2006.01); A01C21/00(2006.01); A01K61/00(2006.01)

主分类号:

B09C1/00

申请人:

薄学锋;

发明人:

薄学锋; 刘金明; 段美平; 赵艳

地址:

257091山东省东营市胶州路101号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

优先权:

2006.12.22 CN 200610166232.X

专利代理机构: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侯华颂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技术方案包括如下内容:通过开挖池塘、挖土筑田,抬高田面,田间设有供、排水沟,台田进行农作物种植,池塘进行水产养殖的盐碱地改造利用方式。并给出了池塘设计标准和养殖技术,以及台田种植技术的配套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渔农结合是一种融水产养殖,蓄水与发展高效农业种植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它有效地解决了滨海中重盐碱地开发存在的土壤耕层含盐量高和淡水缺乏的两大制约因素,克服了盐碱地治理的“旱、涝、盐”三大难题,从而根治了盐碱地,增加有效养殖水面和耕地面积,实现渔农互补,是一种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通过开挖池塘、挖土筑田,抬高田面,田间设有供、排水沟,台田进行农作物种植,池塘进行水产养殖的盐碱地改造利用方式,其特征是:池塘面积5-10亩,长宽比2.0-2.5∶1,池坡1∶2,下挖3.0m以上,池间坝上顶宽5.0-8.0m,池底向排水端呈2/1000比降,进水端应建有泻水坡,台田平地抬高2.0m以上,大小由池塘与渗碱沟土方量决定,台面宽度50-70m,外边坡1∶2,四周留围堰,围堰上顶宽1-2m,高出台面0.6m,并夯实牢固,台田整平且整理成小畦,台田淤土高差0.2m以内,渗碱沟顺台田长向背池塘一侧设置,上口宽10m以上,沟坡1∶2.0-2.5,平地下挖2.0-2.5m,对外排水通畅且不与进水渠相通,区外围设有渗碱沟并与区内渗碱沟连通,池塘与台田、渗碱沟与台田之间视土壤类型留宽3-5m的堰台。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是:台田形成后,先期采取的降盐措施包括:①采取冬耕春灌的办法,通过耕翻,使耕层土壤得到暴晒风化,可利用雨季大水漫灌台面,冲洗时的冲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②降低台田外源水位,池塘水位控制在设计标准以下,渗碱沟尽量保持低水位或无水状态,③台面四周筑大围堰,围堰将雨水及浇灌水留在田内不致外流,④在台田耕作上,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养殖池塘使用时首先洗池,清塘后一次加水到最大水位,即池塘水位不高于设计水位,以后视池塘水质与水位情况注换水,养殖期间注换水2-3次。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是:采取加注淡水降低池水盐度的办法,使池水盐度控制在10以下,根据池水盐度及钾离子含量不同,氯化钾施用量为40×10-6-150×10-6,控制钾离子的含量为正常海水的1/3-2/3,养殖前期只添水,不换水,每次添水5--10cm,逐渐加至正常水位,养殖中后期保持最高水位1.5--2.0m,视水质情况适当换水,每次换水量不能超过20%,换水后用生石灰调整酸碱度到正常水平,每池配备增氧机1--2台,在池塘水质老化变坏后,采用生石灰调节水质,每15-20天全池泼洒15×10-6-20×10-6生石灰乳浆一次。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是:改良后的台田以种植棉花为主,技术方案包括:①播种前施足基肥,播前亩施优质土杂肥2000kg,碳酸氢铵50kg,过磷酸钙50kg,尿素12.5kg,硫酸钾10kg,微量元素硼、锌肥各1kg和1.5kg,混匀撒施地面,翻入土中,深耕18-20cm,整平耙细,达到土壤上暄下实,4月下旬播种,采取盖膜保温,每亩株数控制在2800-3300株,株高最终控制在1m左右,②棉花进入开花期采取少量多次分期喷助壮素,当田间50%以上的植株开花时重施花铃肥,于7月上旬用化肥耧浅施4-5cm法亩施尿素15-20kg;池塘养殖品种以南美白对虾和中国对虾为主,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①调节水质,苗种在淡化过程中每天降低盐度2-3‰,直至池水盐度降到5-10‰,方可移入低盐水池塘养殖,虾苗投放量3-5万尾/亩,养殖过程中,保持各种水质指标的相对稳定,pH值保持7.8-9.0,溶解氧达4mg/L以上,氨氮在0.5mg/L以下,水色黄绿色、褐绿色,透明度保持30-60cm,COD不超过3mg/L,池底硫化氢浓度不超过0.1mg/L,前期只添水不换水,每次添水5--10cm,逐渐加至正常水位;中后期保持池塘最大水位,水深要达2.0-2.5m,换水方便的池塘,适当多次少量换水,换水后酸碱度及时调整到正常水平,大雨过后要及时调整水质,酸碱度偏高的池塘泼洒沸石粉,亩用量为20-25kg;酸碱度偏低的池塘泼洒生石灰,亩用量为20kg,增氧机的开动时间每天不低于20小时,②饵料投喂,虾苗投放2天后开始投喂配合饲料,前期日投喂2次,中后期日投喂3-4次,日投饵量按虾体重的5%计算或根据虾摄食情况而定,水温高,虾摄食旺盛,可适当多投,水温低,则少投,水温低于15℃则不投,③病害防治,放苗前彻底清池,平时抓好工具消毒,虾苗进行严格检测,杜绝投喂鲜活饵料,每隔7-10天对池水消毒一次,消毒药物主要有氯制剂、溴制剂、碘制剂,如二氧化氯使用量0.3-0.5g/m3、溴氯海因使用量0.5g/m3、二溴海因使用量0.2g/m3、78强力杀使用量150-200g/亩.米、三代鱼虾安使用量0.27g/m3、季胺盐络合碘使用量0.4g/m3,消毒后3天施用微生态制剂和底质改良剂,微生态制剂主要有光合细菌5-10g/m3使用量、特效护水宝使用量1kg/亩、净水宝使用量500g/亩.米,底质改良剂主要有池底净使用量500g/亩.米、生石灰使用量10-20kg/亩、沸石粉使用量20-30kg/亩、海富底改6+1使用量1kg/亩,④采用含有免疫增强因子的全价优质配合饲料,即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抗生素及免疫增强剂,添加成分及重量百分比分别是:免疫多糖2%、维生素C 1-1.5‰、维生素E 0.5‰、硒20×10-6、大蒜素1%,连续投喂5-7天,每月2-3个疗程。

说明书

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的方法,特别是一种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有着广阔的海岸带,海岸带周边有着大量的中重度盐碱地资源,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随着黄河引水量的逐年减少和时间的推移,土地盐碱化将日趋严重,土地盐碱一直是困绕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盐碱土地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广阔的盐碱地蕴藏着发展渔农经济的巨大潜力,若能科学合理利用这一土地资源,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使其持续、协调、高效发展,则可改变生活在盐碱土地上群众的生产方式,改变其经济面貌。目前围绕盐碱地的改良和开发应用,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上农下渔”开发是在地势低洼和地下水位较高的重盐碱地区,通过工程措施,挖池筑田,抬高田面,灌排分设,排出盐碱,改良盐碱地,台田发展种植业,池塘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盐碱地改造利用形式。深沟排碱条田开发是根据盐碱程度和地下水位高低,确定合理的排沟深度和间距,实行灌排分设,排沟逐级加深,末级排水沟连通排河的水利配套措施,通过大水灌溉,达到淋洗盐碱,排出盐碱,降低土壤含盐量,改良盐碱地的目的。暗管排水改良盐碱地技术是在对土壤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暗管排水改碱要求进行设计,利用专业埋管机械将PVC渗管按一定坡降埋入地下,通常埋深在1.5-2.0m,使渗入的地下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到集水井或排入明沟。这些埋入地下有一定间距且相互平行、互相联系的排水暗管,一方面有效调控农田地下水位,使地下盐碱水控制在暗管深度左右,防止土壤发生盐碱化;另一方面,利用灌溉和降雨对暗管上部的含盐土层的盐分进行冲洗脱盐,通过暗管排水系统将碱水排出。以上几种盐碱地改良的方式方法,为盐碱地的前期改良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缺乏具体的技术措施,尤其是对前期改良后的台田和池塘在后期的利用方面缺乏进一步的技术措施,经常出现返盐碱现象,造成农作物耕种和养殖产量低,难以长期推广使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研究滨海盐碱地区盐碱地开发后的水盐运动规律,台田、池塘、渗碱沟的设置方式与方法,台田次生盐渍化防治技术,探讨适于滨海盐碱地区改良盐碱的开发技术规范,为滨海盐碱地区大规模综合开发、根治盐碱土地提供一种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完整技术方案,科学的工程标准和开发技术规范,确保了开发工程的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效益的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内容:
通过开挖池塘、挖土筑田,抬高田面,田间设有供、排水沟,台田进行农作物种植,池塘进行水产养殖的盐碱地改造利用方式,池塘面积5-10亩,长宽比2.0-2.5∶1,池坡1∶2,下挖3.0m以上,池间坝上顶宽5.0-8.0m,池底向排水端呈2/1000比降,进水端应建有泻水坡,台田平地抬高2.0m以上,大小由池塘与渗碱沟土方量决定,台面宽度50-70m,外边坡1∶2,四周留围堰,围堰上顶宽1-2m,高出台面0.6m,并夯实牢固,台田整平且整理成小畦,台田淤土高差0.2m以内,渗碱沟顺台田长向背池塘一侧设置,上口宽10m以上,沟坡1∶2.0-2.5,平地下挖2.0-2.5m,对外排水通畅且不与进水渠相通,区外围设有渗碱沟并与区内渗碱沟连通,池塘与台田、渗碱沟与台田之间视土壤类型留宽3-5m的堰台。
台田形成后,先期采取的降盐措施包括:①采取冬耕春灌的办法,通过耕翻,使耕层土壤得到暴晒风化,可利用雨季大水漫灌台面,冲洗时的冲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②降低台田外源水位,池塘水位控制在设计标准以下,渗碱沟尽量保持低水位或无水状态,③台面四周筑大围堰,围堰将雨水及浇灌水留在田内不致外流,④在台田耕作上,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养殖池塘使用时首先洗池,清塘后一次加水到最大水位,即池塘水位不高于设计水位,以后视池塘水质与水位情况注换水,养殖期间注换水2-3次。
采取加注淡水降低池水盐度的办法,使池水盐度控制在10以下,根据池水盐度及钾离子含量不同,氯化钾施用量为40×10-6-150×10-6,控制钾离子的含量为正常海水的1/3-2/3,养殖前期只添水,不换水,每次添水5-10cm,逐渐加至正常水位,养殖中后期保持最高水位1.5-2.0m,视水质情况适当换水,每次换水量不能超过20%,换水后用生石灰调整酸碱度到正常水平,每池配备增氧机1--2台,在池塘水质老化变坏后,采用生石灰调节水质,每15-20天全池泼洒15×10-6-20×10-6生石灰乳浆一次。
改良后的台田以种植棉花为主,技术方案包括:①播种前施足基肥,播前亩施优质土杂肥2000kg,碳酸氢铵50kg,过磷酸钙50kg,尿素12.5kg,硫酸钾10kg,微量元素硼、锌肥各1kg和1.5kg,混匀撒施地面,翻入土中,深耕18-20cm,整平耙细,达到土壤上暄下实,4月下旬播种,采取盖膜保温,每亩株数控制在2800-3300株,株高最终控制在1m左右,②棉花进入开花期采取少量多次分期喷助壮素,当田间50%以上的植株开花时重施花铃肥,于7月上旬用化肥耧浅施4-5cm法亩施尿素15-20kg;池塘养殖品种以南美白对虾和中国对虾为主,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①调节水质,苗种在淡化过程中每天降低盐度2-3‰,直至池水盐度降到5-10‰,方可移入低盐水池塘养殖,虾苗投放量3-5万尾/亩,养殖过程中,保持各种水质指标的相对稳定,pH值保持7.8-9.0,溶解氧达4mg/L以上,氨氮在0.5mg/L以下,水色黄绿色、褐绿色,透明度保持30-60cm,COD不超过3mg/L,池底硫化氢浓度不超过0.1mg/L,前期只添水不换水,每次添水5--10cm,逐渐加至正常水位;中后期保持池塘最大水位,水深要达2.0-2.5m,换水方便的池塘,适当多次少量换水,换水后酸碱度及时调整到正常水平,大雨过后,要及时调整水质,酸碱度偏高的池塘泼洒沸石粉,亩用量为20-25kg;酸碱度偏低的池塘泼洒生石灰,亩用量为20kg,增氧机的开动时间每天不低于20小时,②饵料投喂,虾苗投放2天后开始投喂配合饲料,前期日投喂2次,中后期日投喂3-4次,日投饵量按虾体重的5%计算或根据虾摄食情况而定,水温高,虾摄食旺盛,可适当多投,水温低,则少投,水温低于15℃则不投,③病害防治,放苗前彻底清池,平时抓好工具消毒,虾苗进行严格检测,杜绝投喂鲜活饵料,每隔7-10天对池水消毒一次,消毒药物主要有氯制剂、溴制剂、碘制剂,如二氧化氯使用量0.3-0.5g/m3、溴氯海因使用量0.5g/m3、二溴海因使用量0.2g/m3、78强力杀使用量150-200g/亩.米、三代鱼虾安使用量0.27g/m3、季胺盐络合碘使用量0.4g/m3,消毒后3天施用微生态制剂和底质改良剂,微生态制剂主要有光合细菌5-10g/m3使用量、特效护水宝使用量1kg/亩、净水宝使用量500g/亩.米,底质改良剂主要有池底净使用量500g/亩.米、生石灰使用量10-20kg/亩、沸石粉使用量20-30kg/亩、海富底改6+1使用量1kg/亩,④采用含有免疫增强因子的全价优质配合饲料,即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抗生素及免疫增强剂,添加成分及重量百分比分别是:免疫多糖2%、维生素C 1-1.5‰、维生素E 0.5‰、硒20×10-6、大蒜素1%,连续投喂5-7天,每月2-3个疗程。
本发明的渔农结合是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地的有效途径。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证明,渔农结合是一种融水产养殖,蓄水与发展高效农业种植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它有效地解决了滨海中重盐碱地开发存在的土壤耕层含盐量高和淡水缺乏的两大制约因素,克服了盐碱地治理的“旱、涝、盐”三大难题,从而根治了盐碱地,增加有效养殖水面和耕地面积,实现渔农互补,充分发挥了盐碱地开发的综合效益,是一种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渔农结合具有自我调节的潜在机制,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盐碱土地开发形式。台田地下水位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未开发地,并且变幅线在台面2米以下土层。雨季台田潜水上升,此时正是台面自然脱盐期。春季与秋季虽是土壤返盐期,但此时是池塘养殖休闲期,池塘水位低,台田潜水平稳或下降,难以形成土壤返盐条件。
构筑台田抬高耕层可使地下潜水埋深相对下降。挖池抬田使台面人为提高,有效降低了地下潜水埋深,根据多年的实践和观测,未开发地地下潜水埋深波动很大,基本处于2m以上土层变化,而台田自地平面抬至2m,只有每年7-8月份雨季短时间升至2m上下土层,其余时间均稳定在2m以下土层,与池塘水位呈一致性,在池塘水位上下20cm波动。台田抬高2m,池塘水位线控制在地平线下0.5-0.8m,可以使地下潜水埋深稳定在池塘水位上下,土壤耕层含盐量由原来的0.5-1.2%降至0.05-0.21%。地下潜水埋深的降低,是台面土壤脱盐及预防脱盐后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关键技术及保障措施。
池塘水位控制与水质调节,是渔农结合改碱增效的关键技术。淡水养鱼由于台田盐水淋入池塘,其盐度较高,限制了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造成池塘生产力相对较低。因此,池塘进排水系统一定要分开,经常注水和排水,排出水体下层咸水,施足有机肥,培肥水质,养殖期间池内水位不低于外源水位,防止地下水渗入池中,保证池水理化指标稳定,这都是水质调节的关键。同时,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盐碱池塘易发生的三毛金藻危害的预防也具有显著效果。
添加淡水降低盐度,调节卤、渗水中钾离子浓度,是渗水养虾的又一关键技术。水质化验结果表明,盐碱地池塘渗水的钾离子含量普遍偏低,而其它离子的种类和其浓度间的比值与海水十分相近,池水中只要补充适量的钾离子就可满足海水养殖品种的水质条件。而减少钾离子的添加量,降低调水成本已成为渗水养虾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本发明应用海水常量元素组成恒定性原则,采取放苗前大量加注淡水,降低池水盐度的方法,使钾离子的含量是正常海水的35-67%。同时,我们多次进行虾苗生物验证,在钾离子含量是正常海水量1/3-2/3时虾苗能安全生存,据此,添加化学药品控制离子补充后的含量为常量1/3-2/3。这些方法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药品使用量,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果。
本发明应用于改良盐碱地具有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是滨海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和突破口,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改良前的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试验区内分布的自然土壤均发育于海相沉积物之上。土壤处于幼年阶段,成土年龄较晚,土壤质地以砂壤土为主,主要土壤类型为滨海盐化潮土和滨海潮盐土。盐化潮土是潮土在主导成土过程中附加盐化过程而形成的,是潮土与盐土之间的过渡类型,它与盐土同属盐渍土,有相同的成土条件和成土特征,只是表土层或土体的积盐量不同。一般耕层含盐量在0.1-0.8%。盐化潮土是在高矿化潜水的条件下形成的,盐化潮土分布的地区地面高程都在3-4m左右,地下水位在2-4m之间,有的地区仅有1m。潜水矿化度大部分在10g/L左右,局部地区达20g/L,在蒸发大于降水的气候条件下,通过土壤的毛管作用,把潜水的盐分带到地表,造成上部土体积盐,形成盐渍化土壤,自然植被以芦苇、白茅为主。盐化重的地区有黄须菜、柽柳等盐生植物。滨海氯化物潮盐土主要分布于地面高程3.5m以上地区,已脱离海潮影响。地貌类型大部为微斜平地,自然植被主要有芦苇、马绊草、黄须菜,潜水埋深2-3m,矿化度在10g/L以上,最高可达30g/L。离子组成阳离子以K+、Na+占优势,阴离子以Cl-为主,Cl-和SO42-比值大于4.0。表层质地以轻砂壤为主,绝大部分为砂、轻、中壤,土体含盐量在0.8-2.22%之间,由于含盐量高,作物不能生长,现大部分为盐荒地。滨海滩地潮盐土主要分布于地面高程3.5m以下地区,受海潮的影响较大,土体中含盐量高,而且上下层变化不大。植被稀疏,大部分为光板滩地,只在低洼处散生有黄须菜等盐生植物,是由黄河泥沙淤积后,又经海潮多次浸渍而成的一种土壤。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为主,主要是氯化物滨海盐化潮土,滨海氯化物潮盐土和滨海滩地盐土,受海相沉积,海水侧渗或海潮淹灌后形成的。其特点是:①土壤上下含盐量都很高;②所含盐分主要是氯化钠;③地下水位高,矿化度高;④盐土成大片分布,与海岸线呈带状延伸。试验区盐碱地地势平坦,地形自南向北流向比降为1/8000,地面高程在5.6-7.0m。在长期的自然淋盐作用下,区内土壤表层逐渐脱盐。但由于本区其地下水埋深较浅,潜水矿化度较高,土壤质地较轻,毛管作用强烈,极易造成土地返盐。土壤含盐量一般为0.3-1.0%不等,春秋季节部分地块高达1.5%。由于试验区近靠渤海,地下水矿化度较高,一般在7.5g/L,高者达36.6g/L。地下水的化学组成:阴离子以氯根(Cl-)为主,其次为硫酸根(SO42-)和重碳酸根(HCO3-)等;阳离子以钠(Na+)为主,其次有镁(Mg2+)、钙(Ca2+)、钾(K+)等。形成潜水中矿化物以氯化钠为主。
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在上述试验区的具体实施措施
本发明技术概况,就是在地势低洼和地下水位较高的重盐碱地区,通过工程措施,挖池筑田,抬高田面,灌排分设,排出盐碱,改良盐碱地,台田发展种植业,池塘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盐碱地改造利用形式。
试验区主要有三种组合形式,一种是三元“3710”形式,即每20亩为一开发单元,由池塘、台田和稻田三元组成,形成3亩稻田、7亩池塘、10亩台田;一种是三元“6543”形式,即每18亩为一开发单元,由池塘、台田、稻田三元组成,形成6亩台田、5亩池塘、4亩稻田、3亩沟渠路占地;一种是二元“442”形式,即每10亩为一开发单元,由池塘和台田二元组成,形成4亩池塘、4亩台田、2亩沟渠路占地。
设计标准:
1、池塘:面积5-10亩,东西长向,长宽比2.0-2.5∶1,池坡1∶2,下挖3.0m以上,池间坝上顶宽5.0-8.0m,池底向排水端呈2/1000比降,进水端应建有泻水坡。
2台田:平地抬高2.0m以上,大小由池塘与渗碱沟土方量决定,但台面宽度50-70m。外边坡1∶2,四周留围堰,围堰上顶宽1-2m,高出台面0.6m,并夯实牢固,台田整平且整理成小畦。台田淤土高差0.2m以内。
3、渗碱沟:顺台田长向背池塘一侧设置,上口宽10m以上,沟坡1∶2.0-2.5,平地下挖2.0-2.5m,对外排水通畅且不与进水渠相通,试验区外围设有渗碱沟并与区内渗碱沟连通。
4、堰台:池塘与台田、渗碱沟与台田之间视土壤类型留宽3-5m。
5、整体布局:科学合理确定池塘、台田等的结构组合及各组合的排列方式。要有独立进排水系统。试验区内要做到沟渠路桥涵等基础设施配套。
进排水系统:试验区大型水利框架合理方便。
1、观测井、点布局
(1)观测井:在试验区打地下水观测井8口,用于观测台田及未开发地的潜水位与矿化度变化情况。
(2)观测点:在试验区设观测点7个,主要测定台田与未开发地的土壤含盐量、台田土壤PH值、有机值、孔隙度及池水理化指标等。
2、养殖试验
(1)鱼类养殖
鱼种与放养:主要养殖品种为罗非鱼、淡水白鲳、革胡子鲶、银鲫、湘云鲫、丰泽鲫、黄金鲫、漠斑牙鲆、大西洋牙鲆、半滑舌鳎、淡化鲈鱼与梭鱼等名优品种,同时搭配混养少量草鱼、鲢鱼、鲤鱼、乌鳢等常规鱼种。
饲料投喂:除革胡子鲶外,全部投喂配合饲料,实行“五定五看”驯化投饵技术,日投饵量占鱼体重3-5%,每10天调整一次,日投喂次数2-4次。革胡子鲶主要投喂动物内脏等。
水质管理:开发池塘较深,地下水位因台田影响偏高,池外高盐水易渗入池内。淡水养鱼池塘使用时首先洗池,以排出池中的高盐水。清塘后一次加水到最大水位,防止池外潜水再度渗入池中,但池水位不得高于设计水位(以防台田潜水位上升)。以后视池塘水质与水位情况注换水,一般养殖期间注换水2-3次。淡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部分池塘水质易老化变坏,采取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每15-20天全池泼洒15×10-6-20×10-6生石灰乳浆一次,以改善水质,渡过枯水期。自7月份高产塘配备增氧机,每天开机3-5小时,使池水基本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
鱼病防治:放水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鱼种放养时严把鱼体消毒关,养殖期间定期进行细菌性和寄生虫类病害的防治。一般使用灭虫王及二氧化氯等类药物,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类和细菌性鱼病。
(2)对虾养殖
池水盐度与离子调节:池水化验结果表明,盐碱地池塘渗水中常量元素的组成与含量比值与海水有所不同,采取加注淡水降低池水盐度的办法,使池水盐度掌握在10,并进行离子调节。
苗种淡化与放养:苗种在淡化过程中每天降低盐度2-3‰,直至池水盐度降到5-10‰,方可移入低盐水池塘养殖。虾苗投放量3-5万尾/亩。养殖过程中,保持各种水质指标的相对稳定,pH值保持7.8-9.0,溶解氧达4mg/L以上,氨氮在0.5mg/L以下,水色黄绿色、褐绿色,透明度保持30-60cm,COD不超过3mg/L,池底硫化氢浓度不超过0.1mg/L。前期只添水不换水,每次添水5-10cm,逐渐加至正常水位;中后期保持池塘最大水位,水深要达2.0-2.5m,换水方便的池塘,适当多次少量换水,换水后酸碱度及时调整到正常水平。大雨过后,要及时调整水质,酸碱度偏高的池塘泼洒沸石粉,亩用量为20-25kg;酸碱度偏低的池塘泼洒生石灰,亩用量为20kg。增氧是增强对虾体质、预防疾病发生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增氧机的开动时间每天不低于20小时,特别是凌晨和中午更应注意增氧。
饵料投喂:虾苗投放2天后开始投喂专用配合饲料,前期日投喂2次,中后期日投喂3-4次,日投饵量按虾体重的5%计算或根据虾摄食情况而定。水温高,虾摄食旺盛,可适当多投,水温低,则少投,水温低于15℃则不投。
病害防治:对于虾病的预防应采取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放苗前彻底清池,平时抓好工具消毒,虾苗进行严格检测,杜绝投喂鲜活饵料。每隔7-10天对池水消毒一次,消毒药物主要有氯制剂、溴制剂、碘制剂等,如二氧化氯(0.3-0.5g/m3)、溴氯海因(0.5g/m3)、二溴海因(0.2g/m3)、78强力杀(150-200g/亩.米)、三代鱼虾安(0.27g/m3)、季胺盐络合碘(0.4g/m3)等。消毒后3天施用微生态制剂和底质改良剂,微生态制剂主要有光合细菌(5-10g/m3)、特效护水宝(1kg/亩)、净水宝(500g/亩.米)等;底质改良剂主要有池底净(500g/亩.米)、生石灰(10-20kg/亩)、沸石粉(20-30kg/亩)、海富底改6+1(1kg/亩)等。
采用含有免疫增强因子的全价优质配合饲料,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抗生素及免疫增强剂,如:免疫多糖2%、维生素C 1-1.5‰、维生素E 0.5‰、硒20×10-6、大蒜素1%等,连续投喂5-7天,每月2-3个疗程。
对盐碱地低盐水虾塘内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盐碱地虾池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在26.85-201.96mg/L之间,平均约等于73.59mg/L,浮游动物生物量在3.127-26.2091mg/L之间,平均约等于1.654mg/L。浮游生物量较高,促进了虾池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利于对虾生长的浮游生物(一些单细胞金藻、螺旋藻、小环藻、角毛藻等营养较高的藻类)经常形成优势种群。较高密度的浮游植物,使光合作用的产氧量增加,生物生长加快。
3、种植试验示范
台田条件:高度2.0m以上,泥浆泵淤积台田需经过一年以上翻耕风化期,挖筑式台田可实现当年开发,当年种植,台田平整且整成畦田。
种植品种:包括粮食(小麦、玉米、水稻)、油料(花生、大豆),林果(冬枣、葡萄)、瓜菜(西红柿、韭菜、豆角及瓜类)。
栽培要点: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进行配方施肥;深翻、整平、耙细土地,达到上松下实;选用高产优良品种,间作套种田更注重品种选择,使茬口安排合理;春种瓜菜及花生全部实行地膜覆盖;加强田间管理,在追肥、浇水、划锄及防治病虫害方面同大田常规管理;雨季特别注意围堰加固和台坡防护,将雨水留在台田上,利于保墒和脱盐;干旱时据池水状况抽取部分用于台田浇灌。
以种植棉花为例,播前亩施优质土杂肥2000kg,碳酸氢铵50kg,过磷酸钙50kg,尿素12.5kg,硫酸钾10kg,微量元素硼、锌肥各1kg和1.5kg,混匀撒施地面,翻入土中,深耕18-20cm,整平耙细,达到土壤上暄下实,为一播全苗打下基础。重施花铃肥,由于是台田植棉,肥水淋失较快,加之此期是棉花一生的需肥高峰期,因此,当田间50%以上的植株开花时重施花铃肥,于7月上旬亩施尿素15-20kg,其方法是用化肥耧浅施4-5cm,深者伤根死苗。
适宜密度:根据鑫秋22、鲁棉17、鲁棉20号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要求,鑫秋22、鲁棉17、鲁棉20号均在4月下旬播种,采取盖膜保温、抑盐等措施,每亩株数控制在2800-3300株,株高最终控制在1m左右,达到群体合理,通风透光良好,减少脱落和烂铃。
化学调控:棉花进入6月下旬至7月上旬以来,由现蕾向开花期过渡,此期,正是降雨量逐渐增多,温度较高,光照充足,肥水条件适宜,造成棉株旺长,分别于6月29日、7月6日、7月14日喷助壮素各1.5g、2g、2g,兑水25-30kg均匀喷雾。采取少量多次,效果颇佳。
打顶尖:打顶尖是棉花整枝工作中最主要的环节。适时打顶尖是充分利用有限生长期,使果枝上的蕾铃得到更多的养分,改善田间光照条件,是增蕾保铃的有效措施,因此,于7月下旬全部进行了打顶尖,有利于增蕾保桃,减少霜后花率,提高产量和品质。
科学采收:对于鑫秋22、鲁棉17、鲁棉20号的良繁棉田,吐絮后要及时采摘和凉晒。采摘的棉花以吐絮约7天为宜,收摘充分开裂、铃壳较干燥的棉铃,采摘时间截止到10月20日前,单独凉晒和保存,10月20日后采摘的棉花可做为商品棉。
降盐措施:台田形成后,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高,不能直接耕种,必须采取措施逐渐降低台面土壤含盐量。主要措施:①耕翻后洗盐。一般采取冬耕春灌的办法,通过耕翻,使耕层土壤得到暴晒风化,同时也降低了地下高矿化度潜水的上升强度,减少盐分表聚,加快土壤脱水。洗盐时可利用雨季大水漫灌台面,冲洗土壤盐分,冲洗时的冲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视情况进行1-2次冲洗或持续一段时间冲洗,使盐分随水下淋。②降低台田外源水位。池塘水位控制在设计标准以下,渗碱沟尽量保持低水位或无水状态,避免因其水位上升引起台田潜水升高而造成台面返盐。③台面四周筑大围堰。围堰将雨水及浇灌水留在田内不致外流,起到留水洗盐压盐的作用。④在台田耕作上,加大有机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土壤肥力,推行平整台面、条畦种植、农膜覆盖、适当晚播等有利台田改良的农业技术及措施。
土壤盐分测定:在试验区的7个观测点对于不同季节土壤盐分状况进行测定,土壤含盐量都显著下降。2006年9月24日验收测定各点耕层平均含盐量0.083%,大大低于0.2%要求指标。5个未开发地耕层含盐量升降不定,未见下降趋势,验收测定耕层平均含盐量为0.81%。
种养试验结果
对虾平均亩产243.7kg;商品鱼平均亩产557.6kg;棉花平均亩产255.95kg;小麦平均亩产350kg,玉米平均亩产425kg,水稻平均亩产525kg,大豆平均亩产180kg,花生平均亩产300kg,葡萄平均亩产3000kg,油桃平均亩产2500kg,蔬菜平均亩产3000kg,西瓜平均亩产3000kg。

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技术方案包括如下内容:通过开挖池塘、挖土筑田,抬高田面,田间设有供、排水沟,台田进行农作物种植,池塘进行水产养殖的盐碱地改造利用方式。并给出了池塘设计标准和养殖技术,以及台田种植技术的配套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渔农结合是一种融水产养殖,蓄水与发展高效农业种植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它有效地解决了滨海中重盐碱地开发存在的土壤耕层含盐量高和淡水缺乏的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固体废物的处理;被污染土壤的再生〔3,6〕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