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机和轧制方法 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和摘要在内的2001年7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1-228993和2001年10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1-312176其全文在这里被引用作为参考。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轧机和用于将通过上下轧辊的轧制带材或棒材轧制成预定厚度的轧制方法。背景技术
图10大致地显示出一种普通的四辊横轧机。
如图10中所示,在该普通的四辊横轧机中,上下工作辊轴承座002和003支撑在牌坊001内部。上下工作辊004和005的轴部分分别由上下工作辊轴承座002和003可转动地支撑,并且上工作辊004和下工作辊005设置成彼此相对。上下支承辊轴承座006和007支撑在上下工作辊轴承座002和003的上面和下面。上下支承辊008和009的轴部分分别由上下支承辊轴承座006和007可转动地支撑。上支承辊008和上工作辊004彼此相对,同时下支承辊009和下工作辊005彼此相对。在牌坊001的上面部分中设有用于借助于上支承辊轴承座006和上支承辊008在上工作辊004上施加轧制载荷的压下装置010。
用于水平地支撑上支承辊轴承座006和上工作辊004的上十字头011和012设置在牌坊001的上面部分中并且位于牌坊001的入口侧和输出侧上。上十字头011、012可以由轧辊横移机构013、014水平地移动。水平地支撑下支承辊轴承座007和下工作辊轴承座003的下十字头015和016设在牌坊001的下面部分中并且位于牌坊001的入口侧和输出侧上。下十字头015、016可以由轧辊横移机构017、018水平地移动。
因此,当进行轧制时,带材S从牌坊001的入口侧输入,并且在受到压下装置010施加的预定载荷的上工作辊004和下工作辊005之间通过,由此对带材S进行轧制。经轧制的带材S从输送侧被输出并且被输送到下面的步骤。
轧辊横移机构013、014、017、018在轧制之前或期间被促动,由此上轴承座002、006和下轴承座003、007通过十字头011、012、015、016沿着相互不同的方向移动。因此,上工作辊004和上支承辊008以及下工作辊005和下支承辊009绕着轧辊中心线沿着相反地方向转动,从而它们的转动轴将相互交叉并且它们的交叉轴的角度将被设定在预定角度处。通过这样做,带材的中凸受到控制。
当在普通轧机中压下缸体在上工作辊上施加轧制载荷时,压下缸体的中心最好向下挤压与上支承辊(上工作辊)的轴中心相对应的上支承辊轴承座的正确位置。通过上述普通的横轧机,轧辊横移机构013、014、017、018被促动,由此使得上工作辊004和上支承辊008以及下工作辊005和下支承辊009以预定的角度交叉以便控制带材中凸。但是,通过这样做,压下装置010的中心OA和上支承辊008(上工作辊004)的轴中心OR沿着输送方向在上游或下游处相对于彼此移位(偏移量F)。因此,压下装置010不能挤压与上支承辊008的轴中心OR相对应的上支承辊轴承座006的正确位置。
如果通过压下装置010的作用挤压力作用在偏离上支承辊008的轴中心OR相对应的上支承辊轴承座006的正确位置的位置上的话,则在上支承辊轴承座006中出现倾翻运动。因此,上工作辊004不能将正确的轧制载荷施加在带材S上,从而不能进行稳定的轧制,从而降低轧制的精确度。因为在上支承辊轴承座006中出现倾翻运动,所以在压下装置010和上支承辊轴承座006中间出现单向接触,从而产生局部磨损,因此缩短了压下装置010的寿命。发明概述
本发明已经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轧机和一种轧制方法,该方法在正确地将压下力施加在轧辊上的同时进行稳定轧制,从而提高了轧制精确度并且防止寿命降低。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轧机,包括牌坊、借助于轧辊轴承座由牌坊可转动地支撑的上下轧辊、设置在牌坊的上面部分中并且用来向轧辊施加预定压力的压下装置、用于在水平面中移动轧辊轴承座的移辊装置以及用于在水平面中移动压下装置的压下移动装置。
根据这个方面,即使在轧辊移动时,压下装置也能够恒定地向轧辊的预定位置施加预定的压力。这样,压下力就被正确地施加到轧辊上,并且可以进行稳定的轧制。因此,可以提高轧制精确度,并且可以防止压下装置的寿命减少。
在该轧机中,移辊装置和压下移动装置可以用作单个同步移动装置,并且轧辊轴承座和压下装置可以由同步移动装置同步地移动。因此,可以提高这些部件移动位置的精确性,并且可以简化该结构。
在该轧机中,压下装置可以是液压缸,并且这些液压缸可以由牌坊的上面部分悬吊并支撑从而可以在水平面中移动。因此,压下装置可以由简单的结构支撑以便在水平面中移动。
该轧机还包括设在牌坊上用来上推上轧辊轴承座、上轧辊和压下装置以承受它们的重量的平衡液压缸。因此,相应装置的重量可以通过平衡液压缸来抵消,从而可以防止带材的轧制精确度降低。
该轧机还可以包括设在牌坊中用来上推上轧辊轴承座和上轧辊以承受它们的重量的第一平衡液压缸以及设在牌坊中用来悬吊压下装置以承受其重量的第二平衡液压缸。因此,轧辊轴承座和轧辊的重量被第一平衡液压缸抵消,而压下装置的重量由第二平衡液压缸抵消。这样,相应装置的重量可以单独地被抵消,从而可以可靠地防止带材轧制精确度的降低。
该轧机可以是用于沿着带材输送方向向前和向后移动轧辊轴承座的横轧机,这些轧辊轴承座支撑着上下轧辊,从而使得这些轧辊的中心轴相互交叉,并且其中用来移动轧辊轴承座以使上下轧辊交叉的轧辊横移装置包括轧辊移动装置和压下移动装置。因此,即使轧辊进行了交叉运动,压下装置也能够将预定的压力施加到轧辊的轴中心位置上。因此,可以正确地将压下力施加在轧机上,并且可以进行稳定的轧制。
在该轧机中,轧辊横移装置可以是用来支撑轧辊轴承座和压下装置以便可以沿着带材的输送方向移动的十字头。因此,可以通过一种简单的结构来高度精确地设定交叉角。
在该轧机中,轧辊横移装置可以包括设在轧辊轴承座中的带材入口侧和输出侧中的一个之上的机械移动机构以及设在入口侧和输出侧中的另一个之上的液压移动机构。因此,可以通过该机械移动机构来高度精确地设定交叉角,并且由于通过液压移动机构抑制了轧机振动所以可以进行高效轧制。
在该轧机中,轧机可以包括由工作辊轴承座可转动地支撑在牌坊中并且彼此相对的上下工作辊以及由支承辊轴承座可转动地支撑在牌坊中并且与上下工作辊相对并接触的上下支承辊,并且轧辊横移装置可以通过十字头来移动工作辊轴承座和支承辊轴承座。因此,轧辊横移装置通过十字头使压下装置、工作辊轴承座和支承辊轴承座移动,从而可以提高这些部件移动的位置精确度。
轧机可以使一种用于沿着轧辊轴线方向使上下轧辊移位的移位轧机,并且其中轧辊移动装置和压下移动装置可以是用来使轧辊轴承座和压下装置沿着轧辊轴线方向移动的移位液压缸。因此,即使当轧辊进行移位运动时,该压下装置也能够向轧辊的轴中心位置恒定地施加预定的压力。因此,可以正确地将压下力施加在轧辊上,并且可以进行稳定的轧制。
该轧机可以是一种偏置轧机,其中轧辊由借助于工作辊轴承座可转动地支撑在牌坊中并且彼此相对的上下工作辊以及借助于支承辊轴承座可转动地支撑在牌坊中并且与上下工作辊相对和接触的上下支承辊构成;与所述工作辊相对和接触的所述支承辊沿着带材输送方向稍微移位;并且其中轧辊移动装置和压下移动装置可以是用来使轧辊轴承座和压下移动装置沿着带材的输送方向移动的偏置液压缸。因此,即使当轧辊进行偏置运动时,该压下装置也能够向轧辊的轴中心位置恒定地施加预定的压力。因此,可以正确地将压下力施加在轧辊上,并且可以进行稳定的轧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设置在牌坊的上面部分中的压下装置将预定的压力施加到上轧辊上,从而对在上轧辊和下轧辊之间通过的带材进行轧制,该方法还包括在轧辊在带材轧制期间在水平面中移动时,使压下装置与轧辊运动同步地移动。
根据这个方面,压下装置可以将预定的压力施加到轧辊的预定位置上。这样,可以正确地将压下力施加在轧辊上,并且可以进行稳定轧制。因此,可以提高轧制精确度,并且可以防止压下装置的寿命降低。附图的简要说明
从下面给出的详细说明和附图中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本发明,这些附图只是以实施例的方式给出并且因此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并且其中:
图1为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轧机的横轧机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方案的横轧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沿着图2的直线III-III剖开的剖视图;
图4为该横轧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轧机的移位轧机的示意图;
图6为沿着图5的直线VI-VI剖开的剖视图;
图7为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案的轧机的横轧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沿着图7的直线VIII-VIII剖开的剖视图;
图9为作为横轧机的局部前剖视图的用于压下装置的平衡液压缸的详细视图;并且
图10为传统的四辊横轧机的示意图。优选实施方案的详细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该说明决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第一实施方案]
现在对作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轧机的四辊横轧机进行简要的说明。如图1中所示,上下工作辊轴承座12和13支撑在牌坊11中。上下工作辊14和15分别由上下工作辊轴承座12和13可转动地支撑,并且上工作辊14和下工作辊15彼此相对。上下支承辊轴承座16和17支撑在上下工作辊轴承座12和13上面和下面。上下支承辊18和19的轴部分分别由上下支承辊轴承座16和17可转动地支撑。上支承辊18和上工作辊14彼此相对,而下支承辊19和下工作辊15彼此相对。在牌坊11的上面部分中设有用于通过上支承辊18在上工作辊14上施加轧制载荷的压下装置20。
用于支撑压下装置20、上工作辊轴承座12和上支承辊轴承座16的上十字头21设置在牌坊11的上面部分中并且单侧地位于牌坊11的输出侧上。上十字头21可以由上轧辊横移机构22水平地移动。用于推动压下装置20、上工作辊轴承座12和上支承辊轴承座16的液压缸机构23、24、25设置在牌坊11的上面部分中并且单侧地位于牌坊11的入口侧上。用于支撑下工作辊轴承座13和下支承辊轴承座17的下十字头26设在牌坊11的下面部分中并且单侧地位于牌坊11的输出侧上。下十字头26可由下轧辊横移机构27水平地移动。用于推动下工作辊轴承座13和下支承辊轴承座17的液压缸机构28、29设在牌坊11的下面部分中并且单侧地位于牌坊11的入口侧上。
因此,当带材S从牌坊11的入口侧被输入并且由压下装置20施加预定的载荷时,带材S当它在上工作辊14和下工作辊15之间通过时受到轧制载荷,由此它被轧制成预定的板厚。这时,液压缸机构23、24、25、26和轧辊横移机构22、27被促动以通过十字头21、26使上轴承座12、16和下轴承座13、17沿着不同的方向移动。因此,上工作辊14和上支承辊18以及下工作辊15和下支承辊19它们的转动轴交叉,并且它们交叉轴的角度被设定在预定的角度处以控制带材中凸。
根据本发明,当通过轧辊横移机构22、27来设定上工作辊14和上支承辊18以及下工作辊15和下支承辊19之间的交叉角时,压下装置20与上轴承座12、16(上工作辊14和上支承辊18)一起沿着相同的方向同步运动。这样,压下装置20挤压与上支承辊18的轴中心相对应的上支承辊轴承座16的正确位置以恒定地进行稳定轧制。
现在对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的四辊横轧机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至4中所示,牌坊11包括一对左右框架11a和11b。左右上工作辊轴承座12a和12b支撑在框架11a和11b的下面部分处,而左右下工作辊轴承座13a和13b支撑在框架11a和11b的下面部分处。上下工作辊14和15的轴部分由上下工作辊轴承座12a、12b、13a和13b可转动地支撑。
左右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16b被支撑在牌坊11的框架11a和11b的上面部分处,并且位于上工作辊轴承座12a和12b的上方。左右下支承辊轴承座17a和17b被支撑在牌坊11的框架11a和11b的下面部分处并且位于下工作辊轴承座13a和13b的下面。上下支承辊18和19的轴部分由上下支承辊轴承座16a、16b、17a和17b可转动地支撑。
另外,构成压下装置20的左右压下装置20a和20b设在牌坊11的框架11a和11b的上面部分中并且位于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16b上方。在压下液压缸20a和20b中,液压缸箱31a和31b在框架11a和11b的上面部分处由悬吊杆32a和32b悬吊和支撑。活塞33a和33b支撑在液压缸箱31a和31b从而可以上下移动。因此,即使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16b在换辊期间与上工作辊轴承座12a和12b一起被轴向拉出时,压下液压缸20a和20b不会脱离。
平轴承34a和圆锥形滚柱轴承34a介入在框架11a、11b和液压缸箱31a、31b之间,并且液压缸箱31a和31b由连杆35连接在一起。活塞33a和33b的下表面与左右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16b的上表面部分接触。这些部件的位置是这样设定,从而在压下液压缸20a和20b中的活塞33a和33b的中心挤压与上支承辊18的轴中心相对应的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16b的正确位置。
平衡液压缸43安装在框架11a和11b的中间位置上以使得所有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16b能够被上推。在带材S的轧制期间,平衡液压缸43上推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16b以承受上支承辊轴承座16a、16b、上支承辊18和压下液压缸20a、20b的重量,从而抵消了相应装置的重量以便不会影响带材S的轧制精确度。
上十字头21位于牌坊11的框架11a的上面部分中并且设在牌坊11的输出侧上。液压缸机构23、24、25位于牌坊11的框架11a的上面部分中并且设在牌坊11的入口侧上。在这种情况中,在驱动侧上的液压缸箱31b、上支承辊轴承座16b和上工作辊轴承座12b由球轴承36支撑以便可以相对于框架11b绕着垂直轴线转动。在工作侧上的液压缸31a、上工作辊轴承座16a和上工作辊轴承座12a在液压缸机构23、24、25的作用下被朝着上十字头21推动,并且被支撑以便可以通过上轧辊横移机构22借助于上十字头21与框架11a一体地沿着带材S的输送方向移动。
在上轧辊横移机构22中,横移驱动电机37连接在牌坊11的框架11a的上面部分上,并且驱动杆38连接在横移驱动电机37的输出轴上。上下蜗轮减速齿轮39和40安装在框架11a的侧面部分上,并且驱动杆38的下端部驱动地连接在蜗轮减速齿轮39和40上。具有可驱动地连接在蜗轮减速齿轮39和40上的底端部分的驱动杆41和42的前端部分连接在上十字头21上。因此,液压缸箱31a、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上工作辊轴承座12a通过液压缸机构23、24、25被压靠在上十字头21上。还有,上十字头2 1在横移驱动电机37的驱动作用下借助于驱动杆38、蜗轮减速齿轮39、40以及驱动杆41、42沿着带材S的输送方向移动。这样,液压缸箱31a、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上工作辊轴承座12a可以同步移动。
液压缸机构23、24、25还借助于上十字头21沿着带材S的输送方向将液压缸箱31a、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上工作辊轴承座12a压靠在牌坊11上。因此,牌坊11响应于压下载荷的向内收缩变形量δ减小,并且轧机的的水平动态刚度保持较高。因此,可以防止在轧制期间出现轧机振动。液压缸箱31a、31b设有探测传感器44a、44b,这些传感器在通过上轧辊横移机构22和液压缸机构23、24、25设定出交叉角时探测出压下液压缸20a、20b的位移量。
下十字头26位于牌坊11的框架11b的下面部分中并且设置在牌坊11的输出侧上。液压缸机构28、29位于牌坊11的框架11b的下面部分中并且设在牌坊11的入口侧上。在该情况中,在工作侧上的下支承辊轴承座17a和下工作辊轴承座13a由球轴承(未示出)支撑从而可以绕着垂直轴向相对于框架11a转动。在驱动侧上的下支承辊轴承座17b和下工作辊轴承座13b通过液压缸机构28、29被推压在下十字头26上,并且被支撑成可以通过下轧辊横移机构27借助于下十字头26于框架11b一体地沿着带材S的输送方向移动。
下轧辊横移机构27实际上具有与上述上轧辊横移机构22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其说明被省略掉)。因此,下十字头26在下轧辊横移机构27和液压缸机构28的作用下沿着带材S的输送方向移动,并且下支承辊轴承座17b和下工作辊轴承座13b可以同步移动。而且,液压缸机构28、29借助于下十字头26沿着带材S的输送方向将下支承辊轴承座17b和下工作辊轴承座13b压在牌坊11上。因此,可以防止在轧制期间出现轧机振动。
在上述当前实施方案的横轧机中设定交叉角中,上轧辊横移机构22被促动从而移动上十字头21。该运动导致压下液压缸20a、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上工作辊轴承座12a的运动,这些装置已经在液压缸机构23、24、25的作用下压在上十字头21上。下轧辊横移机构27也被促动从而使下十字头26移动,从而使已经在液压缸机构28、29的作用下压在下十字头26上的下支承辊轴承座17b和下工作辊轴承座13b移动。因此,上工作辊14和上支承辊18以及下工作辊15和下支承辊19它们的转动轴交叉,并且该交叉角可以设定为预定角度。
当在设定好的交叉角下进行轧制时,压下装置20被促动用于带材S,该带材从牌坊11的入口侧输入并且在上工作辊14和下工作辊15之间通过。因此,压下装置20的挤压力作为预定的载荷借助于上支承辊轴承座16a、16b、上支承辊18和上工作辊14被施加在带材S上,从而将带材S轧制成预定的板厚。在该情况中,压下液压缸20a、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上工作辊轴承座12a在设定好交叉角的时候由上轧辊横移机构22和液压缸机构23、24、25借助于上十字头21同步移动。因此,保持一种位置设定状态,其中在压下液压缸20a、20b中的活塞33a、33b的中心与上支承辊18(上工作辊14)的轴中心对准。因此,压下液压缸20a、20b挤压着上支承辊轴承座16a、16b的正确位置,从而防止在上支承辊轴承座16a、16b中出现倾倒运动。因此,将预定的轧制载荷正确地施加在带材S上,并且进行稳定的轧制,由此可以对带材S进行高精确度轧制。
由于在上支承辊轴承座16a、16b中不会出现任何倾倒运动,所以单面接触不会在压下液压缸20a、20b和上支承辊轴承座16a、16b之间出现,并且可以防止压下装置20的寿命由于局部磨损而减小。
即使轧辊交叉角在带材S轧制期间被改变,该压下液压缸20a、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上工作辊轴承座12a通过上轧辊横移机构22和液压缸机构23、24、25借助于上十字头21通过移动。因此,压下液压缸20a、20b以和上述相同的方式稳定地挤压上支承辊轴承座16a、16b的正确位置,从而可以对带材S进行稳定的轧制。
如上所述,通过该实施方案的横轧机,压下装置20(压下液压缸20a、20b)通过上轧辊横移机构22的促动以及压下液压缸20a、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上工作辊轴承座12a通过液压缸机构23、24、25推压在上十字头21借助于上十字头21与上轴承座12a、16a(上轧辊)一起沿着相同方向同步移动。因此,压下装置20挤压与上支承辊18的轴中心相对应的上支承辊轴承座16的正确位置,并且保持压下装置20和上轧辊14、18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进行稳定的轧制,从而可以改进带材S的轧制精确度,并且可以防止压下装置20的寿命由于局部磨损而减小。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上轧辊横移机构22由横移驱动电机37、蜗轮减速齿轮39、40等构成。但是,该结构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可以使用横移驱动电机和螺杆轴,或者可以使用液压缸。液压缸机构23、24、25可以是其它机械移动机构。而且,可以通过上轧辊横移机构22和液压缸机构23、24、25来实施本发明的轧辊移动装置和压下移动装置。而且,轧辊移动装置可以是上轧辊横移机构22和液压缸机构24、25,而压下移动装置可以是其它机械移动机构或液压移动机构。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轧机被描述成一种单向横移型四辊横轧机。而且,所发明的轧机可以是双向横移型的横轧机,它具有用于左右轧辊轴承座的十字头和轧辊横移机构。该轧机的类型并不限于横轧机,本发明可以应用于移位轧机或偏置轧机。[第二实施方案]
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轧机是一种移位轧机,其中上下工作辊可以沿着轧辊轴线方向移位。如图5和6中所示,在该移位轧机中,上工作辊53可转动地由牌坊51(框架51a、51b)借助于左右上工作辊轴承座52a和52b支撑。上支承辊55可转动地由牌坊51借助于左右上支承辊轴承座54a和54b支撑,并且于上工作辊52相对并接触。左右上支承辊轴承座54a和54b由连杆56连接。
另外,构成压下装置57的压下液压缸57a、57b设置在牌坊51的上面部分中并且位于上支承辊轴承座54a、54b的上方。在压下液压缸57a、57b中,液压缸箱58a、58b在牌坊51的上面部分处由悬吊杆59a、59b支撑,而活塞60a、60b被支撑为可向上和向下移动。平支座61a、61b介入在牌坊51和液压缸箱58a、58b之间,并且液压缸箱58a和58b由连接部件62连接在一起。活塞60a、60b的下表面与左右上支承辊轴承座54a和54b的上表面部分接触。这些部件的位置如此设定,从而压下液压缸57a和57b沿着轴向方向相对于上支承辊55(上工作辊53)对称地设置,并且以横向平衡的方式借助于上支承辊轴承座54a、54b挤压上支承辊55(上工作辊53)。
压下液压缸57a、57b、上支承辊轴承座54a、54b(上支承辊55)以及上工作辊轴承座52a、52b(上工作辊53)可以通过上移位液压缸63(压下移动装置)和64、65(轧辊移动装置)沿着轧辊轴线方向移动。下面将对移位液压缸63、64、65进行说明,但是由于它们实际上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只对移位液压缸63进行说明
通过安装托架71a和71b将构成上移位液压缸63并且相对于彼此对称的一对液压缸72a和72b安装在牌坊51的框架51b的入口侧和输出侧上。可转动操纵杆73a和73b的端部连接在液压缸72a和72b上。连接凸缘74a、74b连接在压下液压缸57b的液压缸箱58b上,并且连接凸缘74a、74b的端部与操纵杆73a、73b的其它端部接合。因此,当液压缸72a、72b被同时促动以使操纵杆73a、73ab沿着相对的方向转动时,压下液压缸57a、57b可以借助于连接凸缘74a、74b沿着轧辊轴线方向移动。
在移位轧机中,只对设在牌坊5 1的上面部分中上工作辊53、上支承辊55和压下装置57进行了说明。下工作辊75和下支承辊(未示出)设置成与上工作辊53和上支承辊55相对。下工作辊75和下支承辊可以通过设置在框架51a上的下移位液压缸(未示出)沿着轧辊轴线方向移动。
当通过本发明的上述移位轧机来设定上下工作辊53和75的移位位置时,上移位液压缸63、64、65被同时促动以使压下液压缸57a、57b、上支承辊轴承座54a、54b和上工作辊轴承座52a、52b沿着一个轧辊轴线方向移动。然而,下移位液压缸被同时以使下支承辊轴承座和下工作辊轴承座沿着另一个轧辊轴线方向移动。通过这样做,从而可以将上下工作辊53和75的移位位置设定在预定的位置处。
在这个时候,压下液压缸57a、57b、上支承辊轴承座54a、54b和上工作辊轴承座52a、52b通过上移位液压缸63、64、65沿着轧辊轴线方向同步移动。因此,压下液压缸57a、57b可以以稳定平衡的方式挤压上支承辊轴承座54a、54b的正确位置。因而,在带材S的轧制期间,预定的轧制载荷正确地作用在带材S上,从而确保稳定的轧制。因此,可以高精确度地对带材S进行轧制。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上移位液压缸63设置作为本发明的压下移动装置,并且上移位液压缸64、65设置作为轧辊移动装置。但是,一个移位液压缸可以用来使压下液压缸57a、57b、上支承辊轴承座54a、54b和上工作辊轴承座52a、52b同时沿着轧辊轴线方向移动。
当本发明的轧机应用在偏置轧机上时,轧辊移动装置和压下移动装置可以是偏置液压缸,用来使轧辊轴承座和压下装置沿着带材的输送方向移动。[第三实施方案]
在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四辊横轧机中,设在牌坊11的中间部分处的第一平衡液压缸上推上支承辊轴承座16a、16b和上支承辊18以承受它们的重量。而设在牌坊11的上面部分处的第二平衡液压缸悬吊着构成压下装置20的压下液压缸20a、20b,从而承受它们的重量。
也就是说,如图7和8中所示,安装托架81a、81b连接在牌坊11的框架11a、11b的上面部分上。第二平衡液压缸82a、82b通过球面轴瓦83a、83b悬挂并连接在安装托架81a、81b上。连杆86a、86b通过球面轴瓦85a、85b连接在第二平衡液压缸82a、82b的驱动杆84a、84b上,而连接杆86a、86b连接在液压缸箱31a、31b上。在带材S的轧制期间,第二平衡液压缸82a、82b上推压下液压缸20a、20b以承受压下液压缸20a、20b的重量,从而抵消这些重量以便不会影响带材S的轧制精确度。
平支座34a和锥形滚柱轴承34b介入在框架11a、11b和液压缸箱31a、31b之间,并且液压缸箱31a和31b由连杆35连接在一起。活塞33a和33b的下表面与左右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16b的上表面部分接触。
第一平衡液压缸43(参见图2)安装在框架11a和11b的中间部分上以使得左右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16b能够被上推。在带材S的轧制期间,平衡液压缸43上推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16b以承受上支承辊轴承座16a、16b以及上支承辊18的重量,从而抵消相应装置的重量以便不会影响带材S的轧制精确度。
和上述第一实施方案一样,该实施方案的四辊横轧机还装配有相同的轧辊横移机构22、27以及液压缸机构23、24、25、28、29,但是这些机构没有被显示出。由于它们的结构和作用在实际上是相同的,所以省略了它们的重复说明。
在上述当前实施方案的轧机中设定交叉角时,上轧辊横移机构22和液压缸机构23、24、25被促动,并且下轧辊横移机构27和液压缸机构28、29也被促动。因此,上工作辊14和上支承辊18以及下工作辊15和下支承辊19它们的转动轴交叉,并且该交叉角可以被设定在预定的角度上。
这时,压下液压缸20a、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上工作辊轴承座12a通过上轧辊横移机构22和液压缸机构23、24、25借助于上十字头21被同时移动。因此,可以保持一种位置设定状态,其中在压下液压缸20a、20b中的活塞33a、33b的中心与上支承辊18(上工作辊14)的轴中心对准。因此,压下液压缸20a、20b挤压上支承辊轴承座16a、16b的正确位置,因此防止了在上支承辊轴承座16a、16b中出现倾倒运动。还有在带材S上适当地施加预定的轧制载荷,并且进行稳定的轧制,从而可以对带材进行高精确度轧制。
当设定好轧辊交叉角时,压下液压缸20a、20b与上支承辊轴承座16a、16b和上工作辊轴承座12a、12b一起移动。压下液压缸20a、20b通过框架11a、11b借助于第二平衡液压缸82a、82b和球面轴瓦83a、83b、85a、85b悬吊和支撑。因此,压下液压缸20a、20b相对于框架11a、11b的水平运动量被球面轴瓦83a、83b、85a、85b吸收。
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横轧机,当设定好交叉角时,压下液压缸20a、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上工作辊轴承座12a沿着相同的方向同步移动。因此,压下装置20挤压着正确的位置,而不会损坏其与上轧辊14、18的位置关系。结果,连续地进行稳定轧制,从而可以提高带材S的轧制精确度,并且可以防止压下装置20的寿命由于局部磨损而见效。
这时,压下液压缸20a、20b相对于框架11a、11b的水平运动量被球面轴瓦83a、83b、85a、85b吸收。因此,可以提高压下液压缸20a伴随着上支承辊轴承座16a和上工作辊轴承座12a的性能。当轧制带材S时,第二平衡液压缸82a、82b工作,从而抬升压下装置20(压下液压缸20a、20b)并且承受其重量。因此,压下装置20的重量不会对带材S的轧制精确度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已经以上面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而是可以以许多其它方式进行变化。这些变型不会被认为脱离了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所有对于本领于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改进都将包含在附属权利要求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