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放骨灰盒用的墓陵的配置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放骨灰盒用的墓陵的配置方法。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真正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只有14亿亩左右,分在十几亿人的每一个人的头上只有一亩地左右。可以说我国的土地资源是相当馈乏的,其耕地面积已经到了警戒线。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数千年的影响,人去世后地殡葬均埋入墓穴中,而占用大量耕地。国家从大局、整体利益出发已经不允许因为殡葬而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同时也严格控制殡葬用地。
近三十年来提倡火葬,用骨灰盒的方式存放在骨灰堂中,比起墓穴的土葬,的确大大减少了占地面积。骨灰堂为平房式建筑也占用较大量的土地面积。由于骨灰堂占地面积较大,大多数骨灰堂规定存放几年后就得移出,不能永久或长期保存。而一般群众对骨灰的存放有着很慎重的考虑。还有,由于现有的骨灰堂为平房式建筑,一到清明等悼念亡者的节目时,死者的亲朋好友一拥而至,使骨灰堂拥挤,甚至会造成事故。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安慰亡者亲属的心情,解决骨灰长期或永久存放问题,而研究设计出一种安放骨灰盒用的墓陵的配置方法,使骨灰盒的存放向高处发展,例如将骨灰盒存放在高层建筑物中。这样存放大大地减少存放骨灰盒所占地的面积,尤其是耕地的面积;又将悼念亡者的活动地点与存放骨灰盒处分开,一来避免了拥挤,二来又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本发明是一种安放骨灰盒用的墓陵的配置方法,将墓陵分为墓陵前区和墓陵后区,墓陵前区依次设有大门(8)、殿堂(4)、仪堂(3);墓陵后区设有存放骨灰盒的高层建筑物群区(1),在高层建筑物群区(1)中建有存放骨灰盒的高层建筑物群;大门(8)、殿堂(4)、仪堂(3)、存放骨灰盒的高层建筑物群区(1)均在一条中轴线上,上述的大门(8)、殿堂(4)、仪堂(3)、存放骨灰盒的高层建筑物群区(1)均以此中轴线为对称轴对称建成。
墓陵前区和墓陵后区以正方形、长方形其中的一种为佳。
在墓陵前区和墓陵后区之间以有墙相隔为宜,在该墙的中轴线上设有一个出口(14),在以中轴线上的出口(14)为对称中心的两侧设有二个出口(14)在大门(8)、殿堂(4)之间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建有佛堂(5)为好,在佛堂(5)、殿堂(4)、仪堂(3)的两侧对称地设有后勤建筑区(6)、接待建筑区(7)。在山门(9)、大门(8)之间靠近大门(8)处设有转盘(12),在后勤建筑区(6)和接待建筑区(7)中分别各设有2个通道(18),在转盘(12)的两侧各对称地设置停车场入口(16)和停车场出口(17),在墓陵前区的后勤建筑区(6)或接待建筑区(7)与墓陵前区院墙之间的停车场(10)靠近墙处设有绿化区(椭圆形阴影区,下同)。在佛堂(5)、殿堂(4)、仪堂(3)与后勤建筑区(6)或接待建筑区(7)之间也有绿化区,在大门前的两侧也设有绿化区。在二个牌楼(13)与墓陵前区前院墙之间及墓陵前区的前院墙附近设有绿化区,所有的绿化区均以轴对称的方式设置为好。
在墓陵后区的高层建筑物群区(1)中的高层建筑物群中每一个高层建筑物以塔形为佳,形成塔林。塔林建于高台之上,台高1~2米,高台又以园形为最佳,墓陵后区以正方形为最好,这样充分体现“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所说的塔林中的每一个塔的塔基以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其中的一种为好。每一个塔的层数以十三层为宜,它象征着高贵吉利。塔的顶层面积与底层面积的比为1∶1~4。每一个塔的各层的底面积采用由下而上的渐收式为好。在墓陵后区的四角上各设置一个守护庙(2),墓陵后区的两侧面墙设有对称的二对出入口(15)。在墓陵后区的后墙的中轴线上设有出入口(15)墓陵后区的广场(11)中设有绿化区,也以对称形设置为好(圆形、椭圆形阴影区均为绿化区)。
在每一个塔中的上面十二层存放骨灰盒作为灵塔存放堂,电梯和楼梯设置于塔中央,在塔的顶层有一个防火蓄水箱。
在骨灰盒到墓陵后,可以有三种方式安放:普通安放、佛事安放、佛典安放。普通安放是指由死者的家属亲朋将骨灰盒送至后,做一些简单的悼念活动后,便将骨灰盒放入塔中;佛事安放是指在安放过程中将殿堂(4)提供给死者的家属亲朋,让死者家属亲朋为死者做一些佛式祭奠,再放入塔中;佛典安放是不仅将殿堂(4)提供给死者家属亲朋,还有由高僧为死者做佛事。仪堂(3)可作为祭拜仪式中使用,佛堂(5)可供奉佛像,守护庙(2)可设守护神,可住人担任守护工作。
将骨灰盒放入塔中后,亲明再来进行悼念活动时,亲朋一般不准进入塔中,而由墓陵的工作人员将骨灰盒请出或者不请出,来进行各种形式的祭拜活动。普通祭拜又可分为露天祭拜和殿堂祭拜,是指死者的家属亲朋在不将死者的骨灰盒从塔中取出的情况下在露天或殿堂中进行祭拜;佛事祭拜是将骨灰盒从塔中请出,死者的亲朋家属在仪堂(3)中进行祭拜;佛典祭拜是将骨灰盒从塔中请出,在仪堂中由高僧主持进行祭拜活动
本发明的安放骨灰盒用的墓陵的配置方法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配置方法若能够顺利地实施,50~100亩的土地就能安放25万位死者的骨灰盒,20万~40万亩土地可以安放10亿位死者的骨灰盒,就基本上解决了骨灰盒长期或永久安放的问题。更重要地是可利用非耕地。大大地减少了存放骨灰盒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又满足了人民大众对生死大事的慎重需求,并能给予死者家属极大的安慰与解脱,安稳了民心。总之,本发明的配置方法的实施可节省耕地,安稳民心,便于管理
2.由于本发明的配置方法的实施使得存放骨灰的地点与悼念活动地点分开,避免了拥挤,尽可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3.由于本发明的配置方法在全国每一个城市得到实施后,使每一个城市有一个集中的殡葬区,可以做到集中管理。在民众心目中树立起一种全新的殡葬观念、同时将会增强民众的凝聚力。
4.由于墓陵前区和墓陵后区设有多个出口(14)和出入口(15)、通道(18),使人们便于疏散,避免了拥挤,有大面积的空地广场(11)便于人群的转移。
图1安放骨灰盒用墓陵整体的配置平面示意图。
图中,(1)为高层建筑物群区,(2)为守护庙,(3)为仪堂,(4)为殿堂,(5)佛堂,(6)为后勤建筑区,(7)为接待建筑区,(8)为大门,(9)山门,(10)为停车场,(11)为广场,(12)为转盘,(13)为牌楼,(14)为出口,(15)为出入口,(16)为停车场入口,(17)停车场出口,(18)为通道,在山门(9)与牌楼(13)之间的椭圆形阴影区为绿化区,长方形阴影区为塔基。
图2安放骨灰盒用墓陵前区的配置平面示意图。
图中,(3)为仪堂,(4)为殿堂,(5)为佛堂,(6)为后勤建筑区,(7)为接待建筑区,(8)为大门,(9)为山门,(10)为停车场,(12)为转盘,(13)为牌楼,(14)为出口,(16)为停车场入口,(17)为停车场出口,(18)为通道。椭圆形阴影区为绿化区。
图3安放骨灰盒用墓陵后区配置的示意图。
图中,(1)为高层建筑物群区,(2)为守护庙,(11)为广场,(14)为出口,(15)为出入口。圆形和椭圆形的阴影区为绿化区
图4存放骨灰盒的塔的塔基图。
图中,(28)为正方形塔基,(29)为圆形塔基,(30)为正六边形塔基,(31)为正八边形塔基。
图5存放骨灰盒的塔的剖面图
用下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一种安放骨灰盒用的墓陵的配置方法作进一步的说明,将有助于对本发明及其优点的进一步的理解,而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来决定。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墓陵的配置方法是将墓陵分为墓陵前区(为长方形)和墓陵后区(为长方形),前区和后区之间设有墙。墓陵前区依次设有大门(8)、佛堂(5)、殿堂(4)、仪堂(3)、出口(14);墓陵后区设有存放骨灰盒的高层建筑物群(1),出入口(15)。在高层建筑物群区(1)中建有九座存放骨灰盒的塔,形成塔林。在大门(8)前设有转盘(12),在转盘(12)前设有山门(9)。山门(9)、转盘(12)、大门(8)、佛堂(5)、殿堂(4)、仪堂(3)、高层建筑物群区(1)、其中一个出入口(15)均在一条中轴线上,均以此中轴线对称建成。在山门(9)的两侧对称设有牌楼(13)。在转盘(12)的二侧对称设有停车场入口(16)、停车场出口(17)。在佛堂(5)、殿堂(4)、仪堂(3)的两侧对称设有后勤建筑区(6)、接待建筑区(7)。在后勤建筑区(6)、接待建筑区(7)中各设有二个通道(18)。在佛堂(5)、殿堂(4)、仪堂(3)的各自的前、后门设有台阶(用长方形表示)。在墓陵前区的区停车场(10)等地均对称设有绿化区(椭圆形阴影处)。
在墓陵后区的两侧院墙处对称设有出入口(15)。在墓陵后区的四角处设有守护庙(2)在广场(11)上对称设有绿化区(圆形、椭圆形阴影处)。在高层建筑物群区(1)建有1.5米高的高台,在高台上建有安放骨灰盒的塔,九座塔在高台上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对称排列建成。在高台的前后各设有一个台阶(用长方形表示)。每一个塔的塔基为长方形,每一个塔为十三层,每塔的每层面积采用由下而上的渐收式,比例为顶层面积是底层面积的1/4。塔的第一层为供奉堂,上面十二层存放骨灰盒,塔每层高3米。电梯和楼梯设于塔中央,在塔顶层设有一个防火蓄水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