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修复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2280 上传时间:2018-01-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9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41102.2

申请日:

2015.01.27

公开号:

CN104746402A

公开日:

2015.07.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1C 7/35申请日:20150127|||公开

IPC分类号:

E01C7/35; E01C11/00; E02D29/14; C04B26/16; C08G18/48

主分类号:

E01C7/35

申请人:

北京艾施姆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畅铭; 姚亮

地址:

100005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北大街5号金成建国5号711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3

代理人:

逯长明; 许伟群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新型修复方法,包括:a.对井盖周边结构已破坏的路面进行破碎形成再生集料;并将再生集料振动至密实稳定状态后进行水分烘干;b.在再生集料区域及再生集料区域与原路面之间的缝隙中浇灌拌合均匀的液体粘结料;c.将预定质量比的液体粘结料与单粒径圆砂拌合成混合料,浇筑于再生集料区域的表面,并用刮刀将混合料抹平形成混合料层,浇筑后的混合料层的高度略低于井盖顶面的高度;d.待混合料层开始固化时,在混合料上表面均匀撒布一层细集料,细集料层的高度与井盖顶面的高度相同;e.细集料撒布完毕,2小时后即可通车。本发明能够有效补强路面结构,且能够在不影响道路运营的情况下实现快速施工。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破损路面区域预处理:对井盖周边结构已破坏的路面进行破碎,形成最大公称粒径为10cm的再生集料;将破碎后的再生集料分布均匀并振动至密实稳定状态,构成再生集料区域;将再生集料区域中再生集料内的水分烘干;
b.在再生集料区域及再生集料区域与原路面之间的缝隙中浇灌拌合均匀的液体粘结料,使再生集料之间及再生集料与原路面粘结成一个整体;
c.将预定质量比的液体粘结料与单粒径圆砂拌合成混合料,浇筑于再生集料区域的表面,并用刮刀将混合料抹平形成混合料层,浇筑后的混合料层的高度略低于井盖顶面的高度;
d.待混合料层开始固化时,在混合料上表面均匀撒布一层细集料,细集料层的高度与井盖顶面的高度相同;
e.细集料撒布完毕,2小时后即可通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粘结料与圆砂的质量配比为:液体粘结料:圆砂=0.5~1。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砂为陶粒砂;所述圆砂的粒径为16目。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粘结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原料组成:
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82~90份;聚氨酯预聚体10~5份;碳酸丙二醇酯8~5份;4450型聚醚多元醇66~80份;500型聚醚多元醇10~7份;二丙二醇二苯甲酸酯10~5份;3-氯-3′-乙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2.5~1份;90#石油沥青5~3份;催化剂1~0.5份;速溶性硅酸钠微粉5~3份;BYK-A535消泡剂0.5份。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集料为玄武岩、钢渣、铝矾土矿渣或金刚砂中的一种;
所述细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为0.6mm,粒径范围为0.01mm~0.6mm,棱角性为50%~70%。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集料的洒布量为0.2~0.5kg/m2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将再生集料内的水分烘 干;其中,所述烘干后的再生集料含水量小于2%。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采用搅拌器将所述液体粘结料拌合均匀;其中,搅拌器的搅拌时间控制在60s以内,将液体粘结料搅拌至颜色均匀。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采用风镐或钩机对井盖周边结构已破坏的路面进行破碎;采用平板夯将破碎后的再生集料振动至密实稳定状态。

说明书

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通道路养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在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建设过程中,通常需要预留出不同种类的地下井盖的设置区域。在实际中,大部分地下井盖附近的沥青路面破损严重,产生沉陷、龟裂、坑槽等病害,并引发路面水损坏。分析其原因如下:①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井盖周边的沥青混合料不易压实,压实度不达标,由此导致井盖周边的沥青路面结构强度不足;②地下井一般为混凝土结构,深度由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地下井与沥青路面的工后沉降差距很大,随着路面运营年限的增长,地下井与沥青路面的地面标高差逐渐增大,影响沥青路面的整体平整度,易造成路面产生深陷等病害;③同时地下井盖与沥青路面的模量不同,在承受车辆荷载作用时,难以抵抗车辆频繁加载作用,容易导致沥青路面开裂,进而发生路面龟裂等病害;④雨水或其他水分经井盖附近的裂缝渗入路面结构,降低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这种井盖周边沥青路面的损坏现象既降低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影响道路安全运营,又降低了沥青路面的服务年限,进而缩短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同时这种损坏现象频繁出现,数量巨大,且成因基本一致。因此对井盖周边破损路面进行适时地修复以及修复材料的耐久性对于延长井盖周边路面的使用寿命是极其重要的。
目前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修复方法主要是将井盖附近区域范围的沥青路面挖除开槽成型,然后采用冷拌沥青混合料或者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充井盖周围,再加以施工压实。冷拌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是在常温下,用一定级配的碎石加入乳化沥青以及添加剂进行拌和而成的沥青混合料。采用冷拌料施工,施工效率高,但是冷拌料粘结性差,耐久性不足,难以保证井盖周边路面的持久完整性,路面很容易产生开裂,进而导致水损害。热拌沥青混合料是经人工组配的矿料与沥青在专门设备中加热拌和而成,用保温运输工具运至施工现场,在热态下进行摊铺和压实的混合料。采用热拌料施工,施工成本高,效率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补强井盖周边的路面结构,改善井盖周边沉陷破损路面状况,提高路面质量,且适宜快速施工的修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破损路面区域预处理:对井盖周边结构已破坏的路面进行破碎,形成最大公称粒径为10cm的再生集料;将破碎后的再生集料分布均匀并振动至密实稳定状态,构成再生集料区域;将再生集料区域中再生集料内的水分烘干;
b.在再生集料区域及再生集料区域与原路面之间的缝隙中浇灌拌合均匀的液体粘结料,使再生集料之间及再生集料与原路面粘结成一个整体;
c.将预定质量比的液体粘结料与单粒径圆砂拌合成混合料,浇筑于再生集料区域的表面,并用刮刀将混合料抹平形成混合料层,浇筑后的混合料层的高度略低于井盖顶面的高度;
d.待混合料层开始固化时,在混合料上表面均匀撒布一层细集料,细集料层的高度与井盖顶面的高度相同;
e.细集料撒布完毕,2小时后即可通车。
其中,所述液体粘结料与圆砂的质量配比为:液体粘结料:圆砂=0.5~1。
优选地,所述圆砂为陶粒砂;所述圆砂的粒径为16目。
其中,所述液体粘结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原料组成:
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82~90份;聚氨酯预聚体10~5份;碳酸丙二醇酯8~5份;4450型聚醚多元醇66~80份;500型聚醚多元醇10~7份;二丙二醇二苯甲酸酯10~5份;3-氯-3′-乙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2.5~1份;90#石油沥青5~3份;催化剂1~0.5份;速溶性硅酸钠微粉5~3份;BYK-A535消泡剂0.5份。
优选地,所述细集料为玄武岩、钢渣、铝矾土矿渣或金刚砂中的一种;
所述细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为0.6mm,粒径范围为0.01mm~0.6mm,棱角性为50%~70%。
优选地,所述细集料的洒布量为0.2~0.5kg/m2
优选地,步骤a中将再生集料内的水分烘干;其中,所述烘干后的再生集料含水量小于2%。
步骤b中采用搅拌器将所述液体粘结料拌合均匀;其中,搅拌器的搅拌时间控制在60s以内,将液体粘结料搅拌至颜色均匀。
步骤a中采用风镐或钩机对井盖周边结构已破坏的路面进行破碎;采用平板夯将破碎后的再生集料振动至密实稳定状态。
由以上方案可知,本发明中对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修复方法操作简单,施工快捷,能够有效补强路面结构,解决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沉陷和龟裂等病害,且能够在不影响道路运营的情况下实现快速施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周边存在破损路面的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对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破损路面区域预处理:对井盖周边结构已破坏的路面进行破碎,形成最大公称粒径为10cm的再生集料;将破碎后的再生集料分布均匀并振动至密实稳定状态,构成再生集料区域;将再生集料区域中再生集料内的水分烘干。
优选地,井盖周边结构已破坏的路面破碎形成最大公称粒径为10cm的再生集料,其原因在于:破碎后的再生集料粒径过大,灌入液体粘结料后,其粘结料所在部位易发生应力集中,造成二次路面结构破坏,最大公称粒径太小,再生集料易发生移动,改变原路面的级配,降低原路面的结构强度。再生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为10cm时,不会造成路面的二次破坏,能够维持原路面的结构强度。
b.在再生集料区域及再生集料区域与原路面之间的缝隙中浇灌拌合均匀的液体粘结料,使再生集料之间及再生集料与原路面粘结成一个整体。
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液体粘结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原料组成: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82~90份;聚氨酯预聚体10~5份;碳酸丙二醇酯8~5份;4450型聚醚多元醇66~80份;500型聚醚多元醇10~7份;二丙二醇二苯甲酸酯10~5份;3-氯-3′-乙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2.5~1份;90#石油沥青5~3份;催化剂1~0.5份;速溶 性硅酸钠微粉5~3份;BYK-A535消泡剂0.5份。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采用搅拌器将液体粘结料拌合均匀,搅拌器的搅拌时间控制在60s以内,将液体粘结料搅拌至颜色均匀。搅拌器的搅拌时间控制在60s以下,若搅拌时间过短,则不能将粘结料充分混合,搅拌时间过长,则间接减少粘结料的渗透时间。
本申请中的液体粘结料固化前流动性较好,能够渗入再生集料内部进行完全密封,固化后性质极其稳定,粘结性强,能够有效补强路面结构。
c.将预定质量比的液体粘结料与单粒径圆砂拌合成混合料,浇筑于再生集料区域的表面,并用刮刀将混合料抹平形成混合料层,浇筑后的混合料层的高度略低于井盖顶面的高度。
优选地,液体粘结料与圆砂的质量配比为:液体粘结料:圆砂=0.5~1。
作为各实施例中的优选实施例,本申请中的圆砂优选陶粒砂,圆砂的公称粒径为16目。
d.待混合料层开始固化时,在混合料上表面均匀撒布一层细集料,细集料层的高度与井盖顶面的高度相同。
作为各实施例中的优选实施例,本步骤中的细集料优选玄武岩、钢渣、铝矾土矿渣或金刚砂中的一种。其中,细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为0.6mm,粒径范围为0.01mm~0.6mm,棱角性为50%~70%。细集料的洒布量为0.2~0.5kg/m2
作为各实施例中的优选实施例,细集料的洒布量优选0.3kg/m2。根据细集料的粒径范围,确定本实施例中细集料的洒布量为0.3kg/m2,,因为细集料的洒布量为0.3kg/m2时,细集料恰好将抹平后的混合料层全部覆盖,并能够较好地粘结在混合料层的表面。若细集料的洒布量低于0.3kg/m2,则细集料不能全部覆盖混合料层,若细集料的洒布量高于0.3kg/m2,则不能保证细集料全部粘结,细集料剥离较多。
e.细集料撒布完毕,2小时后即可通车。
在实施上述修复步骤之前,还可采用活动板将所需处理的井盖破损路面周边1.5m2的区域隔开,不需封闭交通,从而不会影响道路运营。
由以上方案可知,本发明中对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修复方法操作简单,施工快捷,能够有效补强路面结构,解决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沉陷和龟裂等病害,且能够在不影响道路运营的情况下实现快速施工。

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修复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修复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修复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修复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修复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井盖周边破损路面的新型修复方法,包括:a.对井盖周边结构已破坏的路面进行破碎形成再生集料;并将再生集料振动至密实稳定状态后进行水分烘干;b.在再生集料区域及再生集料区域与原路面之间的缝隙中浇灌拌合均匀的液体粘结料;c.将预定质量比的液体粘结料与单粒径圆砂拌合成混合料,浇筑于再生集料区域的表面,并用刮刀将混合料抹平形成混合料层,浇筑后的混合料层的高度略低于井盖顶面的高度;d.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