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煤矿井下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支架及设备拆除时巷道的支护方法。 在综采工作面设备拆除的巷道支护中,通常采用棚式支护,尤其以木棚为主。其支护方法是:当工作面离停采线10~15m距离时,开始逐渐降低采高开采至距工作面停采线2.5m处,此时采用分段炮采并扶木棚支护顶板。在支架拆除过程中,用长工字钢作梁,架棚交替前移,逐架拆除。这种方法由于木材难以回收,材料浪费多,成本高;且由于木棚支护需降低采高,影响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特别是在回收工作面设备时,由于木棚支护的有效空间小,木棚易被撞倒,对安全生产不利,且施工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强度大,设备的拆移效率低。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这种巷道提供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增大有效空间的支护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
一种用于回收工作面支架及设备的巷道支护方法,包括:
a、在距工作面停采线10~15m时于支架顶梁上铺设金属网;
b、当离停采线2~3m时,支架停止前移,以逐段打眼放炮的方式将煤采下并及时对顶板进行临时支护;
c、逐段出煤并自上至下依次对顶板、侧帮进行组合锚杆支护。
所述的对顶板进行组合锚杆支护是采用与支架上的金属网搭接继续铺设金属顶网,并配以钢带用金属锚杆、卷式锚固剂和金属托板通过螺母固定支护的。
所述地对侧帮的支护是将金属网、钢带由木锚杆、水泥托板和楔块固定为一体的。
上述锚杆的间排距为0.6~1.0m。上述钢带是在两根相互平行的主钢筋上依锚杆间距焊接小横筋而成,以两个紧邻的小横筋为一个锚固点。
在Ⅰ-Ⅱ类围岩条件下,钢带采用梁状布置方式固定。
在Ⅲ-Ⅳ类围岩条件下,钢带采用网状布置方式固定。
金属锚杆长1.8~2.0m,直径为16~20mm。木锚杆长1.6~1.8m,直径为36~38mm。
采用上述方法支护矿井综采设备回收巷道,其优点是很明显的。
首先,由于取消了支撑木柱,使巷道全断面有效空间增大,极大地方便了综采设备的拆移,避免了木棚撞倒事故的发生;另外,在支护工序减少的情况下,支护区顶板不易发生冒落,为工作面拆除时的通风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都为井下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提供了可靠保证。
由于采用锚杆支护方法节省了大量的支护材料,既降低了支护成本,又使得掘进时减少了运料、扶棚、放炮崩倒棚现象,而且不存在经常维护顶板和工作后回柱工作,也减少了交替扶长工字钢架棚工序,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改善了安全状况和工作环境,同时也加快了施工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由于综采设备的投资很高,设备的利用率则直接关系到煤炭生产的总成本。采用本方法支护综采设备拆除巷道,有效地降低了工作面设备的拆迁时间,加快了拆迁速度,为实现高产、高效提供了条件。
由于采用本发明支护综采设备拆除巷道,无需使支架降低采高开采,从而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
另外,本发明还可充分利用综采工作面原有运输系统出煤,减少了掘进机械设备的占用;本方法支护效果好,工艺简单,作业人员可相对减少而工效提高等等优点,易于推广应用并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图1为本发明支护方法的示意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我矿在属Ⅱ-Ⅳ类围岩条件下的十多个综采工作面实施了本方法支护回收设备巷道。具体作法是:在离工作面停采线10m时于液压支架1顶梁上铺设金属网2。当支架推至距停采线2.5m时,支架停止前移,对整个工作面逐段进行炮采并打点柱支护。采下的煤利用运输机运出,再修整出回收工作面设备的巷道空间。顶板铺设金属网并与支架上金属网搭接将钢带5梁状布置压于网上用金属锚杆3、托板6固定。所用金属锚杆长1.8m,间排距0.6~0.8m。煤帮仍采用钢带压住金属网、木锚杆4配以水泥托板7及楔块固定护帮。木锚杆的间排距为0.8~1.0m,木锚杆长1.6m,从顶板向下0.4m开始设置。
实施上述方法与架棚支护回收设备巷道比较,效果是明显的。首先是巷道的有效断面利用率提高了17%,不再出现拆移设备时撞倒支柱现象,改善了工作面设备的拆除运输作业环境;由于利用组合锚杆实现了整体化支护,支护效果好,取消了交替扶长工字钢梁的工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拆除工效高,比以住拆移一个工作面少用20天,拆迁速度提高一倍多;采用本发明支护后,设备拆除区顶板不易冒落,有利于工作面拆除时的通风需求;由于支护材料消耗减少,既节省了支护费用,又减少了材料运输量,劳动强度小。其综合经济效益为一个工作面节省10多万元。另外,本发明工艺简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回收煤炭资源,降低原煤生产总成本,是一种安全、经济、易于推广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