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法.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1151657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62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1100532.7

申请日:

2001.01.11

公开号:

CN1365137A

公开日:

2002.08.2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公开|||实质审查的生效申请日:2001.1.11

IPC分类号:

H01L21/28; H01L21/302; H01L21/321; H01L21/336

主分类号:

H01L21/28; H01L21/302; H01L21/321; H01L21/336

申请人:

世界先进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曾鸿辉

地址: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隆天国际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潘培坤;陈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形成在栅极结构边缘的复合间隙壁,复合间隙壁包含一个底层氮化硅间隙壁以及一个上层未掺杂硅间隙壁。未掺杂硅间隙壁的未掺杂硅填充底层氮化硅间隙壁中可能的缺陷与针孔,因而消除因导电性的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经过氮化硅间隙壁中的缺陷或针孔直接与导电性的栅极区域接触可能发生的短路或漏电的现象。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法,所说方
法包含的步骤有:
在基底的底层栅极绝缘层上形成一个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
在未被栅极结构覆盖的半导体基底的区域形成轻微掺杂的源极/漏极
区域;
在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的边缘形成复合间隙壁,其中各复合间隙
壁包含有一个底层氮化硅间隙壁以及一个上层未掺杂硅间隙壁;
在未为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及复合间隙壁所覆盖的半导体基底区
域中形成重掺杂源极/漏极区域;
淀积一氧化硅层;
在氧化硅层中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其中自行对准接的触窗口露
出重掺杂源极/漏极区域;以及
在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中形成一个自行对准的接触结构,其中自行对
准的接触结构将完全置于底层的重掺杂源极/漏极区域上,并与位于氮化
硅覆盖的栅极结构边缘上的所述复合间隙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
法,其特征在于栅极绝缘层为二氧化硅层,二氧化硅层以热生长方式形
成,其厚度在50至100埃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
法,其特征在于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由厚度1000至3000埃的掺杂多晶
硅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
法,其特征在于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是可由厚度1000至3000埃的多晶
硅化金属组成,其中多晶硅化金属由一个上层金属硅化物层以及一个底层
掺杂多晶硅层组成,且金属硅化层物可为硅化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
法,其特征在于覆盖氮化硅层是经过低压化学气相淀积或等离子体增强化
学气淀积其中的一种方式形成的,厚度为300至1500埃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
法,其特征在于在轻微掺杂源极/漏极区域之间的沟道长度低于0.10微
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
法,其特征在于复合间隙壁的氮化硅间隙壁是经过低压化学气相淀积或等
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其中的一种方式形成的,厚度为50至500埃之
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
法,其特征在于复合间隙壁的未掺杂硅间隙壁由未掺杂多晶硅经低压化学
气相淀积形成,厚度在50至200埃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
法,其特征在于复合间隙壁的未掺杂硅间隙壁由非晶硅经过低压化学气相
淀积形成,厚度在50至200埃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
方法,其特征在于复合间隙壁是经过非各向同性活性离子蚀刻过程形成,
其中使用Cl2或SF6作为未掺杂多晶硅的蚀刻剂,并使用CF4或CHF3作为氮化
硅层的蚀刻剂。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
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重掺杂源极/漏极区域是经过植入砷或磷离子形成,
其能量在40至80KeV之间,剂量在1E14至1E15个原子/cm2之间,植入角度
在0至7度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
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包含有复合间隙壁的被氮化硅覆盖的并列的栅极结构
之间的间隔在0.01至0.10微米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
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氧化硅层中的自行对准接触窗的直径在0.01至0.1微
米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
方法,其特征在于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是由掺杂多晶硅、硅化钨或钨其
中之一组成。
15、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的氧化硅层中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的
方法,其中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露出,置于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边
缘上的复合间隙壁,且其中的复合间隙壁包含一个底层氮化硅间隙壁与一
个上层未掺杂硅间隙壁,所说的方法包含的步骤有:
在底层二氧化硅栅极绝缘层上形成一个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
在未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覆盖的半导体基底区域中形成轻微掺杂
源极/漏极区域;
淀积氮化硅层;
淀积未掺杂硅层;
进行非各向同性干式蚀刻,在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边缘上形成所
述复合间隙壁,其中复合间隙壁包含上层未掺杂硅间隙壁以及底层氮化硅
间隙壁;
在未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或在未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上的
复合间隙壁覆盖的半导体基底区域形成重掺杂源极/漏极区域;
淀积所述氧化硅层;
将氧化硅层平坦化;
在氧化硅层中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其中在被氮化硅覆盖的栅
极结构处暴露出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且包含复合间隙壁的间隔中的重
掺杂源极/漏极区域,并暴露出复合间隙壁;
淀积一导电层,填满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以及
从该氧化层的顶端表面去除部分导电层,在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中形
成一个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其中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将完全置于被
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间的这部分重掺杂源极/漏极区域上,且其中自行
对准的接触窗与复合间隙壁边缘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在半导体基底上的氧化硅层中形成自行对准
的接触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二氧化硅栅极绝缘层以热生长方式形成,其
厚度在50至100埃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形成自行对准接触窗于一半导体基底上的氧
化硅层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的栅极结构由厚度
1000至3000埃的掺杂多晶硅组成。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形成自行对准接触窗于一半导体基底上的氧
化硅层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轻微掺杂源极/漏极区域是经过植入砷或磷
离子形成的,其能量在30至70KeV之间,剂量在1E13至1E14个原子/cm2
间。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形成自行对准接触窗于一半导体基底上的氧
化硅层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轻微掺杂源极/漏极区域之间的沟道长度
低于0.10微米。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形成自行对准接触窗于一半导体基底上的氧
化硅层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复合间隙壁的氮化硅间隙壁是经过低压化学
气相淀积或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其中的一种方式形成,其厚度在50
至500埃之间。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形成自行对准接触窗于一半导体基底上的氧
化硅层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复合间隙壁的未掺杂硅间隙壁经过低压化学
气相淀积形成,其厚度在50至200埃厚度之间。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形成自行对准接触窗于一半导体基底上的氧
化硅层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复合间隙壁的未掺杂硅间隙壁是经过低压化
学气相淀积形成,其厚度在50至200埃之间。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形成自行对准接触窗于一半导体基底上的氧
化硅层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重掺杂源极/漏极区域是经过植入砷或磷离
子形成的,其能量在40至80KeV之间,剂量在1E14至1E15个原子/cm2
间,植入角度在0至7度之间。
24、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形成自行对准接触窗于一半导体基底上的氧
化硅层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包含复合间隙壁的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
构的间隔在0.01至0.10微米之间。
25、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形成自行对准接触窗于一半导体基底上的氧
化硅层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氧化硅层是经过低压化学气相学积或等离子
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其中之一的方式形成,其厚度在3000至12000埃之
间。
2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形成自行对准接触窗于一半导体基底上的氧
化硅层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氧化硅层中的自行对准接触窗的直径在
0.01至0.1微米之间。
2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形成自行对准接触窗于一半导体基底上的氧
化硅层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自行对准接触结构由掺杂多晶硅、硅化钨、
或钨其中之一组成。

说明书

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在栅极结构之
间形成一个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以暴露出半导体基底中的导电区的方
法。

目前,通过以增加装置性能的半导体产业的目标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
了。然而,相较于使用较大线宽尺寸制造的组件而言,缩减半导体最小线
宽尺寸将产生较小的导电区域,并且降低了寄生接触电容值,而且具有较
低的使性能变坏的阻容值(RC值)。经过若干个半导体制造步骤(诸如光
学微观摄影及干式蚀刻)可以完成较小尺寸的组件。更复杂的曝光照相机
的使用以及更敏感的光致抗蚀剂层的使用已经允许小于四分之一微米的线
宽可在光致抗蚀剂层中实现。此外,更先进的干式蚀刻设备及制造方法的
开发已经允许光致抗蚀剂层中小于四分之一微米的线宽可放在半导体装置
制造中使用的其他材料。然而,除了制造范围的进展外,结构上的创新也
已允许小于四分之一微米的线宽得以实现。例如自行对准接触(开口与结
构,形成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MOSFET)装置的栅极结构之
间)已经允许栅极结构之间的间隔缩减。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完全允许
所安置的接触窗结构形成在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中,与栅极结构之间的
底层导电区域(位于间隔中,宽度较自行对准接触窗的直径小)接触。而
在未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的情况下,则必须在栅极结构之间使用较
大的导电区域,以确保能完全设置其上层结构。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的
完成是在栅极结构的窄间隔中形成一个导电区域(诸如MOSFET的源极/漏
极区),接着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较栅极结构之间的间隔为
大),从而暴露出位于栅极结构之间的导电区。接着,将随后形成的自行
对准的接触窗结构(形成在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中)完全设置在底层导
电区域上。如此新颖的方法无需较大的区域,以确保能完全安置结构的接
触窗开口。然而,为了使自行对准的接触的观念能够成功,必须在栅极结
构的边缘形成无针孔现象的绝缘体间隙壁,以避免自行对准接触结构(位
于自行对准接触窗中)与栅极结构之间产生漏电流与短路现象。

为此,本发明将公开一种用于在栅极结构边缘形成复合间隙壁的新颖
制造方法,其中在复合间隙壁的底层组件中,可能出现的缺陷或针孔可由
非导电性的复合间隙壁的下层组件所覆盖,因而避免基底(自行对准的接
触窗结构下的导电区域)发生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与栅极短路(由自行
对准接触窗结构引起)的风险。诸如美国专利第6,033,962号(Jeng等
人)的公知技术说明了一种在栅极结构边缘上形成绝缘体间隙壁的用于自
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法,然而该公知技术并未说明本发明中所述的用
于形成复合间隙壁的方法,复合间隙壁的特征在于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
使用的非导电性的上层间隙壁组件。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
窗结构的方法,使MOSFET装置能用于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以及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
触窗结构的方法,特别是在MOSFET装置的栅极结构边缘上形成复合间隙
壁。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
窗结构的方法,所形成的复合间隙壁包含一个底层氮化硅以及一个上层未
掺杂或非晶相的硅化合物。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
窗结构的方法,在栅极结构之间的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中形成导电的自
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其中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与复合间隙壁的未掺杂
或非晶硅间隙壁化合物连接。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
接触窗结构的方法,尤其是一种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以及位于
MOSFET装置之栅极结构之间的自行对准接触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复
合间隙壁位于栅极结构边缘,并包含一未掺杂或非晶硅上层间隙壁化合
物。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轻掺杂源极/漏极区域之后,接着形成被氮化硅
覆盖的栅极结构。在淀积一氮化硅层以及一个上层未掺杂或非晶硅层后,
利用非各向同性干式蚀刻过程,在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边缘上形成复
合间隙壁。其特征在于,上层未掺杂或非晶硅间隙壁化合物将填入底层氮
化物间隙壁化合物中的缺陷或针孔。接着在未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
或者在未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上的复合间隙壁所覆盖的半导体基底的
区域形成重掺杂源极/漏极区域之后,淀积氧化硅。接着在氧化硅层中形
成一个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其中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将暴露出一个
宽度,这个宽度位于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间的重掺杂源极/漏极区
域,并且暴露出位于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边缘上的复合间隙壁。接着
淀积导电材料,如掺杂多晶硅、钨,并进行化学机械研磨(CMP),因而
在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中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或导电的自行对准
接触插塞。其中该自行对准的接触结构将完全置于底层的重掺杂源极/漏
极区域上,并与位于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边缘上的复合间隙壁连接。

将参考附图在优选实施例中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目的及其他优点,这些
附图是:

图1~5为本发明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法的
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说明在栅极结构间的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中形成
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主要过程,其中栅极结构包含复合间隙壁,其特
征在于一个上层未掺杂或非晶硅间隙壁。

本发明主要是在栅极结构间的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开口中形成自行对准
的接触窗结构的方法。其中栅极结构包含复合间隙壁,特征在于上层间隙
壁由未掺杂或非晶硅组成。本发明是以N沟道的MOSFET元件说明,但也可
应用于P沟道的MOSFET元件。本发明中所说明的复合间隙壁可应用于所
有的MOSFET元件,诸如DRAM、SRAM、或其他类型的逻辑或存储单元的
MOSFET装置。

图1为一个P型半导体基底1,该P形半导体基底1由具有<100>结晶
方向的单晶硅组成;首先形成用绝缘物填充的隔离区20,如浅沟道隔离
(STI)或热生长场氧化层(FOX),在氧气气氛中热生长形成一个栅氧
化层2,其厚度在50至100埃之间。接着在栅氧化层2上形成一氮化硅覆盖
的栅极结构5。这个步骤可借助于低压化学气相淀积(LPCVD)形成一个
多晶硅层或金属硅化物层3,如硅化钨,其厚度在1000至3000埃之间。然
而,如果是金属硅化物层3,可由下层多晶硅与上层金属硅化层组成;而
多晶硅层3可通过添加砷或磷至硅烷气氛中在淀积期间动态地掺杂,或者
首先淀积多晶硅层3,然后通过砷或磷离子的植入进行掺杂。在多晶硅层
或金属硅化物层3淀积后,经过低压化学气相淀积或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
相淀积(PECVD)淀积一个氮化硅层4,其厚度在300至1500埃之间。

接着以一光致抗蚀剂(图中未表示)为蚀刻的掩模,经过非各向同性
的活性离子蚀刻(RIE)方法形成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5,其中非各向
同性活性离子蚀刻使用CF4或CHF3作为氮化硅层4的蚀刻剂,使用CL2或SF6
作为多晶硅层或金属硅化物层3的蚀刻剂。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5的宽
度在0.15至0.20微米之间,这将造成在源极/漏极区域形成后,被氮化硅
覆盖的栅极结构5下方的沟道长度低于0.10微米。通过等离子体氧气灰化
及湿式清洗去除用于确定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5的光致抗蚀剂;而且
通过湿式清洗过程的缓冲氢氟酸循环,将未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5所
覆盖的二氧化硅栅极绝缘层2部分去除。接着形成轻掺杂的源极/漏极区域
30(用于诸如SRAM的特定单元中的元件),在未被氮化硅覆盖层栅极结
构5覆盖的半导体基底1的区域中,是通过能量约30至70KeV间的砷或磷的
植入,植入剂量在1E13至1E14个原子/cm2之间。

下面,说明在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5边缘上形成间隙壁。因为一
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在随后产生的选择性地形成在一氧化硅层中、从将位
于栅极结构之间的导电性的源极/漏极区域暴露出,所以间隙壁必须由氧
化硅以外的材料形成,以确保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过程的选择性。如前所
述,公知技术使用氮化硅作为间隙壁材料,以允许一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
形成在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之间的氧化硅层中,关键在于栅极结构边缘
上的氮化硅间隙壁。然而,诸如针孔等在氮化硅间隙壁中的缺陷将使位于
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中的随后产生的导电性自行对准的接触结构与栅极结
构接触,从而造成不希望的栅极至基底的漏电流或短路。因此,本发明的
特征在于一种复合间隙壁,这种复合间隙壁由一个底层氮化硅层以及一个
非导电性的未掺杂多晶硅或非晶硅上层间隙壁组成。因此,若针孔现象确
实存在于底层氮化硅间隙壁组件中,则上层间隙壁的未掺杂硅将作为非导
电性材料填充缺陷或针孔,因而降低栅极至基底的漏电流或短路的风险。
因此,首先经过低压化学气相淀积或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过程淀积
一个氮化硅层6a,使氮化硅层6a的厚度达约50至500埃之间,接着经过低
压化学气相淀积过程淀积一个未掺杂多晶硅或非晶体硅层7a达约50至200
埃之间的厚度,如图2所示。

接着进行非各向同性的活性离子蚀刻,即,使用Cl2或SF6作为未
掺杂多晶硅或非晶硅层7a的蚀刻剂,使用CF4或CHF3作为氮化硅层6a的蚀
刻剂,产生位于氮化硅覆盖层的栅极结构5边缘的复合间隙壁。复合间隙
壁由上层的未掺杂多晶硅或非晶硅间隙壁7b以及底层的氮化硅间隙壁6b组
成。这种情况示意地表示在图3中。重掺杂源极/漏极区域8接着形成在未
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5,或未放在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5上的复合
间隙壁覆盖的半导体基底1的区域中。重掺杂源极/漏极区域8是经过植入
砷或磷离子形成的,其能量在约40至80KeV之间,剂量在约1E14至1E15个
原子/cm2之间,植入角度在约0至70度之间。低植入角度很重要,可以限
制离子不会损伤未掺杂多晶硅或非晶硅间隙壁7b的本身。

接着以低压化学气相淀积或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一氧化硅层
9,其厚度约为3000至12000埃之间,使用四乙烷硅甲烷(TEOS)作为淀
积源。接着进行化学机械研磨(CMP),产生平坦表面的氧化硅层9。使用
光致抗蚀剂(图中未示出)作为蚀刻掩模,并使用CHF3作为氮化硅的蚀刻
剂,选择性地在氧化硅层9中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10。相对于未掺杂
多晶硅或氮化硅的较低蚀刻速率,氧化硅的较高蚀刻速率将选择性地形成
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10。在被氮化硅覆盖层的栅极结构5(包含复合间隙
壁)之间的间隔约在0.01至0.10微米之间,而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10的
直径约为0.01至0.1微米之间。接着利用氧气灰化以及式清洗去除用于形
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10的掩模的光致抗蚀剂,如图4所示。

接着在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10中形成图5中示意表示的自行对准的接
触结构11。经过低压化学气相淀积过程淀积一个诸如钨、硅化钨、或掺杂
多晶硅的导电层,达到约为1000至5000埃之间的厚度,从而将自行对准
的接触窗口10完全填充。接着经过化学机械研磨、或经过选择性的活性离
子蚀刻制程(使用Cl2或SF6作为导电层的蚀刻剂)从氧化硅层9的顶端表
面去除部分导电层,因而在自行对准的接触窗口10中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
结构11。自行对准接触结构11完全置于重掺杂源极/漏极区域8上,并与
未掺杂多晶硅或非晶体硅间隙壁组件7b连接。用未掺杂多晶硅或非晶硅氮
化硅填充或密封间隙壁组件6b中的缺陷或针孔的能力将消除导电性的自行
对准的接触结构11连接至被氮化硅覆盖的栅极结构5的导电区域的风险,
因而避免栅极至基底的短路或漏电流。

以上针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的详细叙述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
围,而且对于本领域的普遍技术人员而言,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的情
况下进行适当而细微的改变与调整,但这些改变与调整都是本发明的进一
步实施结果。

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法.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的方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形成在栅极结构边缘的复合间隙壁,复合间隙壁包含一个底层氮化硅间隙壁以及一个上层未掺杂硅间隙壁。未掺杂硅间隙壁的未掺杂硅填充底层氮化硅间隙壁中可能的缺陷与针孔,因而消除因导电性的自行对准的接触窗结构经过氮化硅间隙壁中的缺陷或针孔直接与导电性的栅极区域接触可能发生的短路或漏电的现象。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