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11320 上传时间:2018-01-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049321.0

申请日:

2014.02.13

公开号:

CN104782261A

公开日:

2015.07.2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B 79/02申请日:20140213|||公开

IPC分类号:

A01B79/02

主分类号:

A01B79/02

申请人: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发明人:

赵密珍; 钱亚明; 吴伟民; 蔡伟建; 王壮伟; 王庆莲

地址:

211225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基地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大棚草莓进入收获终期后,挖除有病的草莓植株及所有植株的根系,然后将大棚密闭对大棚内环境及土壤进行为期1周的太阳能高温消毒;消毒结束后,撤除大棚膜,将未腐熟的有机质均匀撒施在棚内,然后灌水,水位接近垄面,用拖拉机进行旋耕;旋耕结束后,整平土面,水位高于土表1-2cm,保持约30天;水淹30天后,将棚膜盖上并密封,或待水分蒸发后土表面略干时在地面上覆盖农膜密封,处理约15天,密封处理期间,土表干燥时,要进行补水使土壤湿润;密封处理15天后,拆除大棚膜土壤改良结束。本发明系统性强、操作简便、投入成本低、安全且持续效果好。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大棚草莓进入收获终期后,先挖除有病的草莓植株,后将余下的草莓植株的地上部分茎叶割下均匀放到垄沟内,再挖除植株的根系,然后将大棚密闭对大棚内环境及土壤进行为期1周的太阳能高温消毒;消毒结束后,撤除大棚膜,将未腐熟的有机质均匀撒施在棚内,然后灌水,水位接近垄面,用拖拉机进行旋耕;旋耕结束后,整平土面,水位高于土表1-2cm,保持约30天;水淹30天后,将棚膜盖上并密封,处理约15天,密封处理期间,土表干燥时,要进行补水使土壤湿润;密封处理15天后,拆除大棚膜,土壤改良结束。具体方法是;
第一步:大棚草莓进入收获终期后,先挖除有病的草莓植株,后将余下的草莓植株地上部分茎叶割下均匀放到垄沟内,再挖除植株的根系,然后将大棚密闭对大棚内环境及土壤进行为期1周的太阳能高温消毒;
第二步:1周消毒结束后,将大棚撤除,将未腐熟的有机质均匀撒施在棚内,然后灌水,水位接近垄面,用拖拉机进行旋耕;
第三步:施肥旋耕结束后,整平土面,水位高于土表1-2cm,保持约30天左右;
第四步:水淹30天后,将棚膜盖上并密封,或待水分蒸发后土表面略干时在地面上覆盖农膜密封,处理约15天,密封处理期间,土表干燥时,要进行补水保持土壤湿润;
第五步:密封处理15天后,拆除大棚膜土壤改良结束。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大棚草莓进入收获终期是指大棚草莓鲜果采收基本结束,一般在5月中旬至6上旬。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未腐熟有机质为鸡粪每亩2-3t、菜籽饼(或豆饼)每亩200kg。

说明书

一种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管理方法,具体涉及草莓连作土壤的改良方法。 
背景技术
草莓为重要的水果之一,具有果实色泽鲜艳、果肉多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特点,故有“水果皇后”、“水果牛奶”之美誉。一直以来在国际果品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内外均有广泛的经济栽培。 
草莓还具有适合大棚等设施栽培的特点,其见效快、收益高,因而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草莓生产在我国发展十分迅猛,已成为我国草莓产业的主体,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 
由于草莓大棚设施搬动成本较高,年生产使用期长(大棚草莓从定植至采收结束约9个月),再加上耕地有限,难于轮作倒茬,设施连作现象十分普遍,这就造成土壤和棚室中的病原菌、虫卵连年积累,一些土传病虫害如黄萎病、炭疽病连年发生,病情越来越重,此外,土壤盐渍化、酸化、营养失衡相继出现,从而造成草莓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死亡率高达30%,产量下降20%-50%,给草莓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土壤连作问题已直接影响草莓产量和效益,严重威胁了设施草莓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一些地区制约草莓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有效地综合解决土壤盐渍化、酸化、营养缺失与失衡以及病虫害等连作问题,愈显迫切。因此,国内外科技人员开展了解决草莓连作问题的技术研究,据报道,目前,生产上克服草莓连作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轮作、倒茬、换土(客土),大棚草莓可以与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但由于绝大部分蔬菜为旱作,因此,轮作意义不大,不能有效解决连作问题,尽管可以与菱角等水生蔬菜以及水稻等进行轮作,但由于菱角、水稻等作物的生长期与大棚草莓栽植季节不能很好衔接(大棚草莓定植期为8月底-9月上旬,采收结束期为次年的5月中旬至6月上旬),或多或少影响草莓的定植期,从而影响草莓收获期,此外,因草莓设施面积小,不能进行水稻机械化作业,因此水旱轮作应用起来也很困难。草莓专业种植区耕地紧张,基本无地可倒;换土工作量非常大,且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 
2)选用抗性品种,栽培草莓是八倍体的凤梨草莓,多抗性与高品质聚集在一起的品种选育困难重重,目前还没有耐连作的优质草莓品种; 
3)夏季闷棚(太阳能高温消毒),可以杀灭土表层的病原菌和虫卵,但不能杀灭20cm左 右及以下土层中病原菌和虫卵,且单一的夏季闷棚,不能改变因多年连作所造成土壤的盐渍化、酸化、化感自毒等,土壤理化性状得不到改良。 
4)氯化苦、石灰氮、溴甲烷等化学或应用生物制剂进行土壤消毒。氯化苦、石灰氮等化学制剂消毒效果一般,且成本又高;溴甲烷消毒效果好,但毒性极强,易造成人畜伤亡,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自2001年1月1日起国际上已禁止生产和使用;生物制剂受环境气候的影响较大,使用技术高,效果难以控制。仅用化学制剂只起到消毒作用,也不能改良土壤理化性质。 
有鉴于以上各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以草莓持续发展为宗旨、操作简单、投入成本低、安全且效果好的草莓连作土壤改良技术以达到草莓丰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各种解决草莓连作问题的方法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引起连作问题的成因着手,通过降低病原菌基数、增施有机质平衡养分和调节土壤理化性状,从而系统地解决因连作造成的土壤诸多问题,实现大棚等设施草莓连作后土壤的全面改良以利于草莓丰产、稳产的目的。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大棚草莓进入收获终期后,先挖除有病的草莓植株,后将余下的草莓植株的地上部分茎叶割下均匀放到垄沟内,再挖除植株的根系,然后将大棚密闭对大棚内环境及土壤进行为期1周的太阳能高温消毒;消毒结束后,撤除大棚膜,将未腐熟的有机质均匀撒施在棚内,然后灌水,水位接近垄面,用拖拉机进行旋耕;旋耕结束后,整平土面,水位高于土表1-2cm,保持约30天;水淹30天后,将棚膜盖上并密封,处理约15天,密封处理期间,土表干燥时,要进行补水使土壤湿润;密封处理15天后,拆除大棚膜土壤改良结束;具体方法是: 
第一步:大棚草莓进入收获终期后,先挖除有病的草莓植株,后将余下的草莓植株的地上部分茎叶割下均匀放到垄沟内,再挖除植株的根系,然后将大棚密闭对大棚内环境及土壤进行为期1周的太阳能高温消毒; 
第二步:1周消毒结束后,撤除大棚膜,将未腐熟的有机质均匀撒施在棚内,然后将棚内灌水,水位接近垄面,用拖拉机进行旋耕; 
第三步:施肥旋耕结束后,整平土面,水位高于土表1-2cm,保持约30天; 
第四步:水淹30天后,将棚膜盖上并密封,或待水分增发后土表面略干时在地面上覆盖农膜密封,处理约15天,密封处理期间,土表干燥时,要进行补水使土壤湿润; 
第五步:密封处理15天后,拆除大棚膜土壤改良结束。 
本发明所述的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大棚草莓进入收获终期是指大棚草莓鲜果采收基本结束,一般在5月中旬至6上旬。 
本发明中所述的未腐熟有机质为鸡粪每亩2-3t、菜籽饼(或豆饼)每亩200kg。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土壤改良的方法中基于:病原菌、虫卵等生物有一定的致死温度原理(即病原菌在遭遇一定温度一定时间会被杀死,如炭疽菌、枯萎病菌在55℃经数小时就被杀死,而在夏季的晴天,密封大棚的地表温度可达70℃,此温度足以杀死地表病原菌),淹水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原理(大棚内连年栽种草莓,引起土壤盐渍化、酸化以及草莓根系分泌的一些毒素的增加,通过淹水起到淋洗的作用,将一些毒素、盐分淋洗掉,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堆肥发酵原理(即未腐熟的鸡粪、草莓健康茎叶等有机质撒在土壤中,在一定的水分、氧气、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发酵,生成大量可被草莓吸收的氮、磷、钾等化合物,且又合成土壤肥力重要活性物质腐殖质,弥补因连作造成土壤养分缺失或失衡。同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热增加土温,有利于进一步杀灭病原菌、虫卵、杂草种子等。),从而达到连作土壤的改善。 
本发明基于以上原理及实施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主要表现在:①系统性,采取降低病原菌基数、增施有机质、降低化感自毒及调节土壤理化性状等措施综合应用,来系统地解决因连作造成的土壤诸多问题;②科学性,本发明的方法所涉及的技术原理科学,如:将健康的草莓茎叶还原于土壤中,并利用鸡粪、豆饼等有机质,这补充了因连作引起土壤草莓生长所需的中、微量元素的缺失;撒施有机质结合灌水后,再进行旋耕,这一方法将有机质与土壤充分粘合在一起,养分不易流失;挖除病植株及地下根系,这就可以减少病原菌基数以及化感自毒物质;③操作性,本发明中每一步操作具体明确,易于实施,且安全、简便。 
具体实施方式
自2010年以来,连续四年,固定选择2个大棚,棚长50米,宽6.4米,棚内栽有6垄草莓,每垄种植2行,株距20cm,品种为宁玉。种植后的管理按常规进行。每年的5月底草莓收获结束,其中一个大棚作为对照组,另一个棚作为实验组。 
每年的5月底草莓收获结束,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直至8月20左右进行施肥(施肥量与实验组一致)翻地做垄,等待种植草莓(种植时间与实验组一致)。对照组的栽后植株死亡率年平均为10.6%,产量年平均1503kg/亩。 
试验组在每年的5月底至8月15日左右,采取特殊的技术措施:a)采收结束后先挖除病植株,后割下健康植株地上部分的茎叶置于垄沟中,后挖除根系;b)密封大棚约1周,进行 太阳能高温灭菌;c)拆除棚膜,均匀撒施有机肥,向棚内灌水,进行旋耕;d)旋耕后整平土面,水位高于土表1-2cm,持续30天;e)淹水结束后,覆上棚膜密封15天,撤除棚膜,处理结束。待做垄栽植。栽植后的管理同对照组。实验组的栽后植株死亡率年平均为0.3%,产量年平均2050kg/亩。 
实践证明,同样的品种,在同样的设施栽培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进行土壤管理,可以降低植株死亡率,提高产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栽培的宁玉草莓,植株死亡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比采用传统闲置方法高36.4%。 
以上实例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具体实施时,只要土壤处理方法是基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结合本领域的一般常识,改善了草莓连作土壤利于草莓生产,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改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大棚草莓进入收获终期后,挖除有病的草莓植株及所有植株的根系,然后将大棚密闭对大棚内环境及土壤进行为期1周的太阳能高温消毒;消毒结束后,撤除大棚膜,将未腐熟的有机质均匀撒施在棚内,然后灌水,水位接近垄面,用拖拉机进行旋耕;旋耕结束后,整平土面,水位高于土表1-2cm,保持约30天;水淹30天后,将棚膜盖上并密封,或待水分蒸发后土表面略干时在地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