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基地系统及发送定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基地系统及发送定时控制方法,更确定地说其涉及在移动体通信系统中复数个移动终端装置可路径复用连接的无线基地系统以及用以在此种无线基地系统中使来自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定时适宜化同时在移动终端装置中使来自无线基地系统的接收定时适宜化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
技术背景
近年来,在迅速发展的移动体通信系统(例如PersonalHandyphone System:以下称PHS)中,为了提高电波的频率利用效率,有了可以通过对同一频率的同一时隙进行空间上的分割使复数个用户的移动终端装置与无线基地系统路径复用连接的PDMA(Path DivisionMultiple Access)方式的提案。在该PDMA方式中,通过众知的自适应阵列处理分离抽出来自各用户地移动终端装置的信号。
在依据此种PDMA方式的移动体通信系统中,各移动终端装置所发送的信号抵达无线基站的接收定时(也称同步位置)因终端装置的移动所导致的终端装置-基站的距离变化和电波传输路特性的变动等种种因素而变动。
在PDMA方式的移动体通信系统中当复数个用户的移动终端装置与同一时隙路径复用连接时,来自各个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信号的接收定时将因上述原因变动而互相接近或根据情况而发生时间上先后关系的交差。
接收定时过于靠近,则来自复数个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信号之间的相关值加大,通过自适应阵列处理的各用户信号抽出的精度将恶化。因此,针对各用户的通话特性也将恶化。
另外,在PHS中,来自各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信号按各帧含有由所有用户共同已知的比特列组成的参照信号区间,如果来自复数个用户的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信号的接收定时一致,则接收信号的参照信号区间重叠而不能识别分离各用户并导致引起用户间的混信(所谓的SWAP)。
因此,为使在同一时隙中路径复用连接着的复数个用户的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定时不会接近或交差,有必要对这些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定时进行控制。
作为来自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定时的控制方法,对从无线基地系统向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的控制是有效的。
对可以通过控制各用户的发送定时来控制各用户的接收定时的理由作以说明。
例如在PHS这样的移动体通信系统中,关于无线基地系统与移动终端装置之间的信号收发信的定时,标准中确定在从无线基地系统接收到信号经过规定时间后,移动终端装置向无线基地系统发送信号。
即,在无线基地系统中若按各用户错开发送信号的定时则将按对应的各移动终端装置错开接收信号的定时。因此,从各移动终端装置向无线基地系统发送信号的定时也将按各移动终端装置错开。
其结果,无线基地系统中来自各移动终端装置的信号的接收定时将按各移动终端装置错开。
这样,在无线基地系统中,通过按各移动终端装置控制信号发送的定时可以间接地控制无线基地系统中来自各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定时,进而也能够控制接收定时使各接收定时隔开。
但是,在PDMA方式的移动体通信系统中,若复用连接于各时隙的用户数即路径复用度增大则各时隙内发送定时的间隔必然变狭窄,其结果将导致发生接收定时接近和交差的事态。这种情况下,如上述将产生通话特性恶化或发生用户之间混信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以通过将针对在同一时隙中路径复用连接着的复数个用户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间隔尽量取宽来抑止通话特性的恶化和用户之间的混信的无线基地系统及发送定时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依据本发明,复数个移动终端装置可路径复用连接且在与复数个移动终端装置之间以复数时隙单位进行信号收发信的无线基地系统具备计测部和发送定时控制部。计测部计测分别连接于复数个时隙的移动终端装置数。发送定时控制部关于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数在规定数以上的时隙,其控制对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以在该时隙的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内使对在该时隙中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间隔为最大;关于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数不足所述规定数的时隙,其控制对在该时隙中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以在该时隙的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内确保用以对新的移动终端装置分配发送定时的区间,并将对要求连接的新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分配在所确保的区间。
理想的情况是,关于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数不足规定数的时隙,发送定时控制部控制对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以将该时隙的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先头区域经常作为用以对新的移动终端装置分配发送定时的区间。
更理想的是,发送定时控制部在控制发送定时以确保用以分配发送定时的区间的期间若有新的移动终端装置要求连接,其拒绝对该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的分配。
更理想的是,发送定时控制部在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数在所述规定数以上的时隙上当任一移动终端装置的连接被切断时控制残存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以使对路径复用连接着的残存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间隔为最大。
更理想的是,规定数为根据在所述复数个时隙全体中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总数所设定的数。
更理想的是,若规定数变更,则发送定时控制部解除用以确保用来分配发送定时的区间的发送定时的控制。
依据本发明的其他情形,复数个移动终端装置可路径复用连接且在与复数个移动终端装置之间以复数时隙单位进行信号收发信的无线基地系统具备计测部和发送定时控制部。计测部计测分别连接于复数个时隙的移动终端装置数。发送定时控制部在各时隙的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内控制对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以使对在该时隙中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间隔为最大,且在无线基地系统在控制信道与移动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期间中将要求连接的新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分配在该时隙。
理想的情况是,发送定时控制部预先控制对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以在对新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分配之后使对在该时隙中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间隔为最大。
更理想的是,发送定时控制部在该时隙上当任一移动终端装置的连接被切断时控制残存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以使路径复用连接着的残存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间隔为最大。
依据本发明的其他情形,复数个移动终端装置可路径复用连接且在与复数个移动终端装置之间以复数时隙单位进行信号收发信的无线基地系统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具备:对分别连接于复数个时隙的移动终端装置数进行计测的步骤;关于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数在规定数以上的时隙,控制对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以在该时隙的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内使对在该时隙中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间隔为最大,关于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数不足所述规定数的时隙,控制对在该时隙中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以在该时隙的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内确保用以对新的移动终端装置分配发送定时的区间,并将对要求连接的新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分配在所确保的区间的步骤。
理想的情况是,控制发送定时的步骤关于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数不足所述规定数的时隙控制对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以将该时隙的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先头区域经常作为用以对新的移动终端装置分配发送定时的区间。
更理想的是,控制发送定时的步骤在控制发送定时以确保用以分配发送定时的区间的期间若有新的移动终端装置要求连接,则拒绝对该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的分配。
更理想的是,控制发送定时的步骤在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数在规定数以上的时隙上当任一移动终端装置的连接被切断时控制对残存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以使对路径复用连接着的残存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间隔为最大。
更理想的是,规定数为根据连接于复数个时隙全体的移动终端装置的总数所设定的数。
更理想的是,若规定数变更,则控制发送定时的步骤解除用以确保用来分配发送定时的区间的发送定时的控制。
还依据本发明的其他情形,复数个移动终端装置可路径复用连接且在与复数个移动终端装置之间以复数时隙单位进行信号收发信的无线基地系统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具备:对分别连接于复数个时隙的移动终端装置数进行计测的步骤;在各时隙的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内控制对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以使对在该时隙中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间隔为最大,且在无线基地系统在控制信道与移动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期间中将要求连接的新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分配在该时隙的步骤。
理想的情况是,控制发送定时的步骤预先控制对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以在对新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分配之后使对在该时隙中路径复用连接着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间隔为最大。
更理想的是,控制发送定时的步骤在该时隙上当任一移动终端装置的连接被切断时控制对残存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以使对路径复用连接着的残存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间隔为最大。
因此,依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尽量取宽针对在同一时隙中路径复用连接着的复数个用户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间隔,所以能够抑制通话特性的恶化和用户间的混信。
另外,由于来自无线基地系统的发送定时被适宜化,因此作为结果,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定时也被适宜化,并可在该移动终端装置防止对该用户的发送波与对其他用户的发送波的混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依据本发明的无线基地系统整体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2是表示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的基本处理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图2的步骤S3中所述的参照表一例的附图。
图4A~4D是说明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的基本操作原理的定时图。
图5是表示图4A~4D所示实施方式2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的基本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可达4重复用时的发送定时控制步骤的定时图。
图7A~7D是说明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的基本操作原理的定时图。
图8是表示图7A~7D所示实施方式3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的基本处理的流程图。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另外,对于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代码而不重复其说明。
图1为表示依据本发明的无线基地系统整体结构的功能框图。
参照图1,由无线基地系统的复数根例如4根天线1、2、3、4所接收的来自复数个用户的移动终端装置的信号在对应的收发信电路5、6、7、8的各个RF电路5a、6a、7a、8a被施以接收处理,再由A/D及D/A转换器9、10、11、12转换为数字信号。
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来自各天线的4系统的接收信号通过循环器13被提供给数字信号处理器(DSP)14。以虚线14所表示的DSP的内部为表示在软件上由DSP执行的处理的功能框图。
通过循环器13提供给DSP14的4系统的接收信号被提供给接收处理部15的同步处理部15a。通过众知的同步位置推测方法,同步处理部15a高精度地推测来自路径复用连接于该无线基地系统的复数个用户(本例中为用户1及用户2)的各个接收信号的接收定时。
发送定时控制部15b根据所推测的各用户的接收定时按各用户产生发送定时控制信号,并执行依据本发明的发送定时控制。关于依据本发明的发送定时控制在后文加以详细说明。
其次,由自适应阵列处理部15c对接收信号施以众知的自适应阵列处理,并使用所算出的用户1及2用的加权分离抽出用户1及2的接收信号。
所分离抽出的各用户的信号在检波部15d被解调,并作为用户1及2的解调数据从DSP14输出。
另一方面,用户1及2的将发送数据(语音数据等)被提供给DSP14的发送处理部16的调制处理部16a。由调制处理部16a所调制的用户1及2的数据分别提供给乘法器16b、16c的一侧输入。
另外,由自适应阵列处理部15c算出的用户1及2用的加权被提供给乘法器16b、16c的另侧输入,并决定用户1及2的数据的发送指向性。
乘法器16b、16c的各输出提供给发送定时调整处理部16d。如后述,发送定时调整处理部16d根据由发送定时控制部15b所提供的用户1及2用的发送定时的控制信号调整用户1及2的数据发送的定时。
发送信号合成处理部16e合成用户1及2的发送信号并转换为图中一根箭头所示的4系统的发送信号后通过循环器13将其分配给A/D及D/A转换器9、10、11、12。由A/D及D/A转换器9、10、11、12转换为模拟信号的4系统的发送信号由对应的收发信电路5、6、7、8的各个RF电路5a、6a、7a、8a施以发送处理并通过对应的天线1、2、3、4向移动终端装置送出。
[实施方式1]
图2为表示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的基本处理的流程图。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1形成例如在PDMA方式的移动体通信系统中允许针对路径复用度低的时隙的新用户的连接、同时不允许针对路径复用度高的时隙的新用户的连接的结构。
该方法中,在路径复用度低的时隙上,为了能够连接新用户,即为了确保对新用户的发送定时的分配区间,有必要预先在该时隙内拉近已连接用户的发送定时,但因其本来复用度低,可以认为发生上述特性恶化的可能性也低。与此相对,按照特性恶化的观点,对于本来复用度高的时隙再进行新用户的连接是不理想的,所以通过禁止新用户的连接并最大限度取宽对该时隙内已连接的复数个用户的发送定时间隔来避免所述特性恶化。
另外,例如在PDMA方式的移动体通信系统中,上行(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地系统)线路及下行(无线基地系统→移动终端装置)线路分别按时间序列交互以4时隙单位发送数据,上行线路及下行线路二者具有相同格式。
即,在先头的时隙1分配控制信道(Control Channel:以下为CCH)信号。在后续三个时隙2~4分配信息信道(Traffic Channel:以下为TCH)信号。控制信道信号CCH用以起动信息信道TCH并建立信息(通话)信道。
其次,参照图2说明依据实施方式1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的基本操作。图2中,由无线基地系统的DSP(图1的发送定时控制部15b)按发送信号的各帧执行步骤S1~S3的处理。
首先,在步骤S1,在上述信息信道的三个时隙中计测在该当时隙内已连接即已通话的用户数。
其次在步骤S2,DSP计测三个时隙中其他时隙内已连接的用户数。
其次在步骤S3,根据在步骤S1及S2所计测的各时隙的用户数移动该当时隙内已连接用户的发送定时以实现下述参照表所规定的发送定时。
图3所示为图2的步骤S3所述参照表的一个例图。图3中,第一栏表示:在3个时隙内已连接的用户总数不足5人的情况下,在无复用状态(无已连接的用户)的时隙、1重复用状态(已连接的用户为1人)的时隙、2重复用状态(已连接的用户为2人)的时隙、3重复用状态(已连接的用户为3人)的时隙及4重复用状态(已连接的用户为4人)的时隙分别应将对各用户的发送定时配置于哪个定时。在本图3例中,3个时隙最高可达4重复用状态。
另外,图3各栏表示各时隙的长方形框在上下方向为时间轴方向,其表示各时隙内可设定发送定时的区间,上下再分为4栏。即,各时隙的最上栏表示该时隙可设定发送定时的区间的先头区域,最下栏表示可设定发送定时的区间的末尾区域。最上栏与最下栏之间的2栏表示在可设定发送定时的区间内在先头区域与末尾区域之间可连接用户的定时区域。
图3中,第2栏表示在3个时隙内已连接的用户总数为5人以上且不足8人、并在3个时隙内存在空时隙的情况下在无复用状态的时隙、1重复用状态的时隙、2重复用状态的时隙、3重复用状态的时隙及4重复用状态的时隙分别应配置对各用户的发送定时的位置。
图3中,第3栏表示在3个时隙内已连接的用户总数为5人以上且不足8人、并在3个时隙内不存在空时隙的情况下在1重复用状态的时隙、2重复用状态的时隙、3重复用状态的时隙及4重复用状态的时隙分别应配置对各用户的发送定时的位置。
图3中,第4栏表示在3个时隙内已连接的用户总数为8人以上且在3个时隙内存在1重复用以下的复用状态的时隙的情况下在无复用状态的时隙、1重复用状态的时隙、2重复用状态的时隙、3重复用状态的时隙及4重复用状态的时隙分别应配置对各用户的发送定时的位置。
图3中,第5栏表示在3个时隙内已连接的用户总数为8人以上且在3个时隙内不存在1重复用以下的复用状态的时隙的情况下在2重复用状态的时隙、3重复用状态的时隙及4重复用状态的时隙分别应配置对各用户的发送定时的位置。
下面,参照图3的参照表更详细地说明图2的步骤S3中的处理。
在图2的步骤S3,根据在步骤S1及S2所计数的3个时隙的用户总数判定该当于图3的参照表的第1栏至第5栏的哪种情况。在此之上,移动对各时隙上已连接用户的发送定时使其与图3的参照表的该当栏的该当复用度的时隙所规定的发送定时一致。
即,新用户何时要求连接不能预测。因此,若不预先确保对要求连接的新用户分配发送定时的区间而在连接之后进行发送定时的调整则将暂时性发生上述特性恶化。因此,应当事先实现图3的发送定时位置以确保对新用户的发送定时区间。
同时,关于已连接的用户数增大、复用度增高的时隙,则禁止新用户的连接并谋求该时隙内已连接用户间的发送定时间隔的最大化。
图3中,浅背景色的时隙的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先头区域空闲,其为可连接新用户的时隙即有准备接受新用户的时隙。另一方面,深背景色的时隙的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先头区域非空闲,其为不可连接新用户的时隙即未准备接受新用户的时隙。
在此,对新用户的发送定时一般设定于各时隙的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先头区域。
在步骤S3,在1重复用状态的时隙上,对位于该时隙的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先头区域的1位已连接用户的发送定时将被无条件地缓慢地移动至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末尾。据此,将确保对新用户的发送定时分配区间。
另外,在步骤S3的1次(每1帧)处理所移动的发送定时的移动幅度α若过大则有移动终端装置不能跟随的可能性,若过小则移动需要时间,对照种种条件,令其设定为最适当的值。
其次,在2重复用状态的时隙上,在图3第1栏及第2栏的条件下即使有新用户的连接要求也不许可3重复用。因此,在第1栏及第2栏的2重复用状态的时隙上对第2重复用用户的发送定时固定于先头区域不动。
另一方面,在图3第3栏至第5栏的条件下,在2重复用状态的时隙上将做准备以允许新用户的第3重复用。其方法为,将在2重复用状态的时隙上已连接的用户中对发送定时固定于先头区域的用户的发送定时缓慢错开并移至发送定时可设定区域的先头与末尾的中央位置。另外,在图3中MAX表示发送定时间隔的最大值即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先头位置与末尾位置的间隔。
其结果,当新用户欲作为第3重复用连接时,可将对该用户的发送定时分配给2重复用状态的时隙的先头区域而允许3重复用状态。
另外,即便作了3重复用状态的准备,若未满足图3第3栏至第5栏的条件则3重复用的准备将无必要。即,由于出现了1重复用以下复用状态的时隙,所以可将新用户连接于这种时隙。这时,在2重复用状态的时隙上将执行令对如上述一旦移动至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中央的第2重复用用户的发送定时返回先头位置的控制。
其次,在3重复用状态的时隙上,在图3第1栏至第4栏的条件下即使有新用户的连接要求也不许可4重复用。因此,在第1栏至第4栏的3重复用状态的时隙上对第3重复用用户的发送定时固定于先头区域不动。
另一方面,在图3第5栏的条件下,在3重复用状态的时隙上将做准备以允许新用户的第4重复用。其方法为,将在3重复用状态的时隙上已连接的3个用户中对发送定时固定于先头及中央的2个用户的发送定时缓慢错开并移至对3个用户的发送定时间隔相等的位置。具体为,从2个用户中发送定时迟后一方的用户开始1位1位缓慢错开。
其结果,当新用户欲作为第4重复用连接时,可将对该用户的发送定时分配给3重复用状态的时隙的先头区域而允许4重复用状态。
另外,即便作了4重复用状态的准备,若未满足图3的栏的条件则4重复用的准备将无必要。即,由于出现了1重复用以下复用状态的时隙,所以可将新用户连接于这种时隙。这时,在3重复用状态的时隙上将执行令对如上述一旦移动使发送定时间隔相等的2个用户的发送定时分别返回原来位置的控制。具体为,从2个用户中发送定时早前一方的用户开始1位1位缓慢错开。
另外,在步骤S3的处理中,在如上述准备新用户的连接时即进行依照图3表中已连接用户的发送定时移动处理时若有新用户的连接要求,在该情况下进行控制以拒绝发送定时的分配。
如上述,在图2及图3所示实施方式1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中通过在复用度低的时隙上缩紧对已连接用户的发送定时进行新用户的复用准备。另一方面,在复用度高的时隙上通过最大限度保持对已连接用户的发送定时间隔而不进行新用户的复用准备。其结果,可以尽量取宽发送定时,同时设置新用户用的准备时隙。
另外,如所述,由于预先规定了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定时与发送定时之间的时间关系,这样,通过谋求无线基地系统对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的适宜化,结果将得以谋求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定时的适宜化。
另外,图3表中第1栏至第5栏分别规定的针对时隙数的用户数的条件应根据欲取宽发送定时的要求与欲增加新用户的准备时隙的要求的平衡而恰当决定。
[实施方式2]
图4A~4D为说明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的基本操作原理的定时图。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例如在2重复用状态完成对新用户的准备的时隙上将使用户间的发送定时间隔变窄。
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2形成例如在PDMA方式的移动体通信系统中可通过无线基地系统在控制信道与移动终端装置通信期间进行对新用户的发送定时的移动来最大限度拓宽对在信息(通话)信道时已连接用户的发送定时间隔的结构。
参照图4A,首先,在该时隙的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先头位置分配发送定时的第1重复用的用户在通话信道期间被移动至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末尾。
其次,参照图4B,对第2重复用用户的发送定时在通话信道期间被分配在该时隙的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先头位置。据此,可以最大限度取宽2重复用状态的发送定时间隔。
在此,关于希望新连接的第3重复用用户,则在无线基地系统与移动终端装置在控制信道交换信号的期间执行发送定时控制以移动发送定时(参照图4C)使其在通话信道建立的时点来到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中央(参照图4D)。
其结果,在可以最大限度扩张通话信道时的发送定时间隔的同时,在新用户的连接时也能在控制信道期间中结束并建立通话信道的时点从最初实现最佳的发送定时。
图5为表示图4A~图4D所示实施方式2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的基本处理的流程图。图5所示处理表示在各时隙允许达3重复用的情况,其由无线基地系统的DSP(图1的发送定时控制部15b)按发送信号的各帧执行。
首先,在步骤S11发生新用户的连接要求,则在步骤S12由DSP计测该时隙内的已连接用户数。
在步骤S12若已连接用户数为0,则在步骤S13许可新用户(第1重复用)对该时隙的连接并在过渡到通话信道(TCH)后按各帧将发送定时延迟规定的移动幅度α。该处理如图4A所示将进行至发送定时到达末尾。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若判断已连接用户数非0,则在步骤S14判断已连接用户数是否为1。若已连接用户数为1,则在步骤S15许可新用户(第2重复用)对该时隙的连接并如图4B所示在过渡到通话信道后将对新用户的发送定时分配给先头配置。
另一方面,在步骤S14若判断已连接用户数非1,则在步骤S16判断已连接用户数是否为2。若已连接用户数为2,则在步骤S17许可新用户(第3重复用)对该时隙的连接并如图4C所示在控制信道(CCH)将其发送定时移动至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中央,并在移动结束后建立通话信道(TCH)(图4D)。
另一方面,在步骤S16若判断已连接用户数非2,则意味着已有3重复用以上的存在。由于在本例中只允许达3重复用,所以在步骤S18不许可对该时隙的连接。
另外,因为控制信道的期间较短,有必要较大设定各帧的移动幅度α。
图4A~4D及图5所示为允许达3重复用的情况,图6为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可达4重复用时的发送定时控制步骤的定时图。
参照图6,当允许达4重复用时,预先延迟第3重复用用户3的发送定时以准备第4位用户4的连接,并在控制信道期间中将用户4的发送定时移动至用户2及3之间的位置。然后在通话信道建立时4重复用用户从最初便具有最佳的发送定时间隔。
如上述,在图4A至图6所示实施方式2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中,可以通过在通话信道最大限度保持对已连接用户的发送定时间隔来防止特性恶化,进而通过在控制信道期间中进行对新用户的发送定时的分配而在通话信道建立时实现最佳的发送定时间隔。
另外,与所述实施方式1同样,通过谋求无线基地系统对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的适宜化,结果得以谋求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定时的适宜化。
[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2二者都存在因干扰起动或异常切断等原因导致路径复用连接于特定时隙的用户数减少的情况。本发明实施方式3在实施方式1或2中发生这种事态时,重新进行发送定时的移动并扩张发送定时。
图7A~7D为说明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的基本操作原理的定时图。
参照图7A,在用户1~4进行4重复用时,假设因某种原因导致用户1的连接被切断。这时,进行发送定时的移动以扩张残存用户间的发送定时间隔。
具体为,首先将对发送定时靠近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末尾的用户即用户2的发送定时移动至末尾(参照图7B)。
由于用户4已达先头位置所以不使其移动(参照图7C),而将对用户3的发送定时移动至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中央(参照图7D)。据此可以最大限度扩张残存用户间的发送定时间隔。
图8为表示图7A~7D所示实施方式3的发送定时控制方法的基本处理的流程图。图7A~7D的处理由无线基地系统的DSP按发送信号的各帧执行。
在任一用户的连接被切断时,在步骤S21,将对该时隙内发送定时最迟后的用户的发送定时移动至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末尾(图7B)。另外,在以下各步骤中令各帧的移动幅度设定为移动终端装置可跟随范围的值α。
其次,在步骤S22,将对该时隙内发送定时最早的其他用户的发送定时移动至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先头(图7C)。另外,当应用于实施方式1时,将其移动至参照表(图3)所规定的先头发送定时。
最后,在步骤S23,将对该时隙内残存的其他用户的发送定时移动至发送定时可设定区间的中央(图7D)。另外,当应用于实施方式1时,将其移动至参照表所规定的发送定时。
如上述,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3,既使在复用用户减少时也可以通过对发送定时的再调整来时常最大限度扩张发送定时间隔。
另外,与所述实施方式1及2同样,通过谋求无线基地系统对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的适宜化,结果得以谋求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定时的适宜化。
如上述,依据本发明,在复用度低的时隙上通过缩紧已连接用户的发送定时进行新用户用的复用准备;另一方面,在复用度高的时隙上通过最大限度保持对已连接用户的发送定时间隔而不进行新用户用的复用准备。其结果,得以在尽量取宽发送定时的同时设置新用户用的准备时隙。
另外,依据本发明,由于使无线基地系统对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适宜化,结果移动终端装置的接收定时也被适宜化,并可在该移动终端装置防止对该用户的发送波与对其他用户的发送波混同。
再依据本发明,可以通过在通话信道最大限度保持已连接用户的发送定时间隔防止特性恶化,并进而通过在控制信道期间中进行对新用户的发送定时的移动在通话信道建立时实现最佳的发送定时间隔。
另外,即使在复用用户减少时也可以通过对发送定时的再调整来时常最大限度扩张发送定时间隔。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述,依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基地系统及发送定时控制方法,因为可以通过尽量取宽对在同一时隙中路径复用连接着的复数个用户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定时间隔来防止通话特性的恶化和用户间的混信,所以有益于改善移动体通信系统的通话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