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用方格板 本发明涉及由顶板与底板的周围相接合而成的自由进入地板(freeaccess floor)用的地板用方格板。
能够由地板下经由地板用方格板通线到地板上的地板用方格板,已揭露于日本特开平6-113433号公报中。
该现有技术是在地板用方格板上形成开口部,通线覆盖体能够选择性地与顶面部的顶板呈水平状的安装状态或是倾斜的安装状态加以安装于该开口部,在不必要通线的地方,将通线覆盖体的顶板安装成水平状,而在有必要通线的地方,则将通线覆盖体的顶板安装成倾斜状而沿着倾斜的顶板下方从地板下使电线通过。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为求使通线覆盖体能够选择性地与顶面部地顶板呈水平状的安装状态或是倾斜的安装状态加以安装,故通线覆盖体的安装构造非常复杂,变成通线覆盖体及地板用方格板的通线覆盖体的安装部分可作两种安装的复杂构造,其成本亦会增高。此外,在不必要通线的地方亦要安装上通线覆盖体,该部分的强度会减弱。更会造成在施工时忘了安装通线覆盖体而进行施工,又或者是在施工时通线覆盖体从地板用方格板上脱离造成施工不方便等麻烦发生。此外,因有二种通线覆盖体安装方式可选择,在地板用方格板施工时会有将地板用方格板之通线覆盖体的安装状态以错误的安装状态加以安装的麻烦发生。
另外,在以往的由顶板1与底板2的周围相接合而成的地板用方格板3,其内部虽充填有灰泥40a,但于此地板用方格板中,在充填灰泥40a作为芯材40之际,如图30所示,以底板2的底面为上端的状态下以灰泥40a充填于内部,在此情况下,由于无法完全以灰泥40充填满,灰泥40a与底板2的底面之间会形成间隙S,当此地板用方格板受到由上而来的较大负荷的场合时,因有上述间隙S的关系,而存在有特别是在灰泥40a的中央部分上容易产生裂纹的问题。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如图23b所示的支柱20上部的下承载部承载着地板用方格板3的角落部分的底板2的底面部,在图23所示的承载长度W一定的场合,由支柱20起到下承载部22前端止的长度L1增长时,下承载部22所承受的力矩会增大,下承载部22会有容易产生摇动的问题。
而且,在以往的由顶板1与底板2之周围相接合而成的地板用方格板3中,当金属性的底板2变形时,地板用方格板3本身亦会发生变形,而无法成为正确形状的地板用方格板3。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使地板用方格板在不必要通线的地方不需要另外安装上通线覆盖体,其构造变得简略且施工容易,该构造只要在有必要通线之处将该处切即可简单地通线,且可切断部的切除能够简单又正确地进行,更能将通线所需部分的宽度减至最小既能防止地板用方格板强度的低下又能进行通线,即使在支持较大负荷处的地板用方格板亦不会有所问题,更能以合理的构成提高地板用方格板强度。而且,即使在灰泥并没有充填完全的场合,在中央部处的灰泥与底板的底面间不会发生间隙且中央部受到负荷亦不会使灰泥发生裂痕,并且,设置在支柱上部的下承载部能够安定地支持地板用方格板使其不会摇动。另外,在现场上,能将在通线所必要的位置上预先将可切断部切除,在现场施工时便无须切断工程而进行通线工程。此外,在防止底板变形的同时能提高其强度。
因此,本发明的地板用方格板,是由顶板与底板的周围相接合而成的地板用方格板,上方呈开口状且俯视呈四角形状的薄型箱状的本体部上端的开口缘部处设置朝向外侧的结合片来构成底板;薄型箱状的本体部的直立壁片上,由直立壁片下端向上端形成由外侧向内侧凹陷并且朝通线用的纵方向延伸的凹陷部;在利用顶板将底板的上开口封闭的同时,顶板的外围端部上所设置的结合片与底板的上端外围端部的结合片相结合,并将朝纵方向延伸的凹陷部上端封闭;朝纵方向延伸的凹陷部上端加以封闭的部分为了能形成开口部而作为可切断部。在如此的构成下,在不必要通线的地方,不需要切除可切断部即可如通常的地板用方格板一样地施工,在必要通线的地方,将可切断部切除使凹陷部的上端部开口,通过此上端部已开口的凹陷部能够进行通线作业。
另外,在朝纵方向延伸的凹陷部上端封闭的接合片处的部位与接合片的部位的任何一方或者是双方均设有穿孔或是薄壁沟等的切断辅助部。在如此的构成下,当切断可切断部之际,切断辅助部处加以切断的方式,能够简单地将可切断部切除使凹陷部的上端部开口。
而且,邻接的地板用方格板的相对方向处设有可切断部,与可切断部的凹陷部凹陷方向相同方向的宽度大约是标准的挠性电线导管直径的二分之一。在如此的构成下,借由切除地板用方格板的可切断部,相邻两地板用方格板的开口部的宽度刚好略等于标准的挠性电线导管直径大小,故能使标准的挠性电线导管通过,由此,与可切断部的凹陷部凹陷方向相同方向的宽度减至最小,能够防止地板用方格板的强度降低。
另外,由底板的薄箱状的本体部的底部起向上方形成多个突出部,顶板与突出部的上端部相结合;多个该结合部,配置成由顶板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同时,配置在顶板的对角线上的结合部数量较配置在呈放射状的其他线上的结合部数量为多。在如此的构成下,在地板用方格板在长度为最长的对角线部分能够更强固地结合顶板与底板。
而且,令底板的中央部向内侧凹陷灌入灰泥之后,至少在该中央部方面为了使灰泥紧密附着而形成中央间隙防止突起部。在如此之构成下,在底板的底面为上端的状态下内部以灰泥充填的状态下的场合中,无法完全以灰泥填满,即使灰泥与底板的底面之间会形成间隙,在底板的底部中央部处灰泥会与中央间隙防止突起部相接触,如此在使用中受到极大负荷的场合时,地板用方格板的中央部处受到中央间隙防止突起部的支持而不会发生裂纹。
另外,使上方呈开口状且俯视呈四角形状的薄型箱状的本体部的四个角隅部向较形成四角形的四边的线更外侧鼓起,形成角隅膨胀部。在如此的构成下,支柱上部的下承载部将底板的角隅膨胀部加以承载,在下承载部处的承载长度为一定的场合下,能够缩短由支柱起到下承载部前端为止的长度,下承载部所承受的力矩会减小,下承载部不会有容易产生摇动的问题。
而且,形成开口部用的多个可切断部中,留下其中一个以上的可切断部而其他可切断部则留下上盖支持部加以切断形成开口部,同时该开口部可用上盖加以封闭。在如此的构成下,能将在通线所必要的位置上预先将可切断部切除,在现场施工时便无须切断工程而进行通线工程,并且,在施工现场若是有需要可切断事先留下未切除的可切断部形成开口部进行通线工程。
另外,宜形成有平行于底板底面的周围四边的细长的凹入或凸起的补强用条部。在如此的构成下,借由平行于底板底面的周围四边的细长的凹入或凸起的补强用条部能防止底板底面的周围四边变形,形成正确形状的地板用方格板,并且,能提高地板用方格板的强度。
以下将根据附图对本发明加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地板用方格板的凹陷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2为同上的地板用方格板的凹陷部的局部剖面图。
图3为在将同上的地板用方格板的可切断部切断形成开口部的状态下的局部立体图。
图4为在将同上的地板用方格板的可切断部切断形成开口部的状态下的局部剖面图。
图5为显示同上的地板用方格板的施工状态的立体图。
图6a-d显示同上所使用的底板,图6a为底视图,图6b为正视图,图6c为侧视图,图6d为图6a的X-X线上的剖面图。
图7a-d为显示同上所使用的底板,图7a为底视图,图7b为正视图,图7c为侧视图,图7d为图7a的Y-Y线上的剖面图。
图8a、8b为显示同上所使用的结合要素与被结合要素的结合例的说明图。
图9a、9b为显示同上所使用的结合要素与被结合要素的其他结合例的说明图。
图10a为显示在地板用方格板的顶面部以及底面部所形成的重叠用嵌入部与重叠用被嵌入部的剖面图,图10b为地板用方格板的突起弯曲部的剖面图,图10c为地板用方格板的结合要素与被结合要素的结合部分的剖面图。
图11a-d所示为将同上的地板用方格板承载支持于支柱的状态,图11a为立体,图11b平面图,图11c为剖面图,图11d为位于由支柱远离部分处的邻接的地板用方格板的剖面图。
图12a为在将同上的通线盖安装前的状态下立体图,图12b为线盖安装后加以通线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3a、13b、13c所示为说明将可切断部切断形成开口部,在该开口部装设衬套后加以通线的顺序的说明图。
图14为在安装同上的衬套后进行通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a-b所示为设置切断辅助部的实施例,图15a为底视图,图15b为平面图。
图16所示为设置切断辅助部的其他实施例,图16a为底视图,图16b为平面图。
图17所示为在将挠性电线导管穿过形成于同上可切断部的开口部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18a-c所示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图18a为地板用方格板的底视图,图18b为正视图,图18c为侧视图。
图19所示为在可切断部9中留下其中一个以上的可切断部而其他可切断部则加以切断形成开口部仅留下上盖支持部,同时以上盖将该开口部加以封闭的状态的底视图。
图20为同上的充填灰混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21a为同上在以灰泥充填之际,灰泥与底板的底面之间会形成微小间隙的概略说明图,图21b所示为说明地板用方格板的中央部处受到极大负荷的场合的实例。
图22所示为同上的角隅膨胀部的底视图。
图23a为将角隅膨胀部载置于支柱的下承载部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图23b在未设有角隅膨胀部的场合中,将底板的角隅部份载置于支柱的下承载部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
图24为将同上的可切断部切断所形成的开口部与覆盖该开口部的上盖的立体图。
图25为在同上的开口部覆盖有上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a-c所示为留有同上的上盖支持部而予切断后的开口部,图26a为平面图,图26b为底视图,图26c为侧面图。
图27为于同上的地板用方格板朝表面侧形成凸状使顶面部的中央部变高实施的正视图。
图28是为了灰泥的硬化而将同上的地板用方格板上下颠倒加以堆叠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
图29为在地板用方格板的顶面部以及底面部所形成的重叠用嵌入部与重叠用被嵌入部的其他实例的剖面图。
图30为现有技术中在以灰泥充填之际,灰泥与底板的底面之间形成微小间隙的情形的概略说明图。
地板用方格板3是由如铁般的金属制成,由顶板1与底板2的周围相接合而成,两平板的内部是由轻量灰泥或是发泡合成树脂加以充填而形成的芯材40所构成。
底板2是由如图6所示,向上方呈开口状且俯视观之呈四角形状的薄型箱状的本体部上端的开口缘部外侧突出凸缘构成主体,前述凸缘即成为结合片5。薄型箱状的本体部4的直立壁片6上,由直立壁片6下端向上端形成由外侧向内侧凹陷并且朝通线用的纵方向延伸的凹陷部7,该凹陷部7由上述凸缘所形成的结合片5加以封闭。在底板的本体部4的直立壁片6上设置有1到多数个凹陷部7。底板2的底部16起向上方突起弯曲形成突出部14,该突出部14的顶面部设有被结合要素15a。该被结合要素15a如图6a所示由底板2的中心呈放射状地设置有多个,并且,配置在底板2的对角线上的被结合要素15a数量较配置在呈放射状的其他线上的被结合要素15a数量为多。突出部14的顶面部的高度与本体部4的上端部的高度相等。而且,底板2的底部会向上方突起形成有较上述突起部14的高度为低的突起弯曲部17。如以上所述,在底部16的某一部分的多个地方上设置突起部14或是突起弯曲部17,可以使薄型箱状的本体部4的强度提高。在底板2的底部更设置有向下方或是上方突起形成的重叠用被嵌入部45与灰泥注入口47。
顶板1如图7所示,俯视呈四角形状的平板状,其外围端部即成为接合片8。顶板1设有结合要素15b。该结合要素15b如图7a所示,由顶板1的中心呈放射状地设置有多个,并且,配置在顶板1的对角线上的结合要素15b数量较配置在呈放射状的其他线上的结合要素15b数量为多。并且,在顶板1设置有向下方或是上方突起形成的重叠用被嵌入部46。
接着,底板2的上方盖顶板1利用顶板1将底板2的薄箱状本体部4的上开口部封闭,在底板2的外围端部的结合片5与顶板1的外围端部的接合片8重叠的同时,该接合片8的前端部会向结合片5的内侧回夹紧将结合片5与接合片8相结合(请参照图1、图2)。并且,顶板1的结合要素15b会与底板2的被结合要素15a结合。在此,如图8a所示,顶板1的结合要素15b呈底面无孔的的有底筒状,底板2的被结合要素15a亦呈底面无孔的有底筒状,将有底筒状结合要素15b埋入有底筒状的被结合要素15a,如图8b所示的卡入固定方式加以结合,又或者是如图9a所示,顶板1的结合要素15b呈底面无孔的有底筒状,底板2的结合要素15a为孔状,将有底筒状结合要素15b埋入孔状的被结合要素15a,如图9(b)所示的卡入固定方式加以结合。
在此,由结合要素15b与被结合要素15a所结合成的结合部15俯视观之是由顶板1的中心呈放射状地存在着多个,并且配置在顶板1的对角连线上的结合部15数量较配置在呈放射状的其他线上的结合部15数量为多。如此,在顶板1的对角连线上的结合部15数量较配置在呈放射状的其他线上的结合部15数量为多,是由于所形成的地板用方格板3俯视观之呈四角形状,故沿对角线部分的长度为最长,于此距离最长的部分多设置结合部15,可以借由地板用方格板3的俯视观之长度最长的对角线部分以更加强固地使顶板1与底板2结合。
地板用方格板3如上所述般构成。将顶板1的外围端部的接合片8重叠于底板2的外围端部的结合片5,并将该接合片8的前端部朝结合片5的背侧折回夹住而将结合片5与接合片8相结合。如此,在薄型箱状的本体部4的直立壁片6上所设置的朝纵方向延伸的通线用的凹陷部7的上端部,虽借由结合片5与接合片8重叠的部分如图1、2所示予以封闭,但此朝纵方向延伸的凹陷部7的上端部的受到封闭的部分成为可切除为开口的可切断部9。
上述地板用方格板3的角隅部两边和结合片5与接合片8重叠的部分,如图11所示分别切除形成切除部18。
在将前述的结构中的地板用方格板3加以重叠收藏或是搬运的场合时,上下的地板用方格板3的上下面所形成的重叠用嵌入部46与重叠用被嵌入部45会沿纵方向相嵌合而不会向水平方向偏移地加以重叠。接着再运送到现场进行施工,在地板用方格板3的施工上,如图5、图11所示,将地板用方格板3在如同灰泥平板的地板基体19上所设立的支柱20上端部处,经由底板基体16上方的间隙20加以施工而构成地板21。在此,支柱20的上部设有下承载部22,下承载部22的顶面部的中央部处设置有呈十字状上承载部23,而上承载部23上设有隔板用突起24。然后,支柱20的上部承载4枚地板用方格板3的角落部分,在此场合中,如图11所示,地板用方格板3的底部2的底面部承载有下承载部22,且地板用方格板3的角落部分的结合片5与接合片8重叠的部分承载有上承载部23,在此场合中,切除部18会被埋入隔板用突起24内加以定位,在此切除部18埋入隔板用突起24内加以定位的状态中,相邻的地板用方格板3之间会形成1mm以内的小间隙25。为了确保小间隙25而以隔板用突起24加以定位的方式,能防止使用中的地板用方格板3之间移动而过于紧密导致无法拆卸的情况发生。
如上述对地板用方格板3进行施工,在不必要通线的地方,不需要切除将凹陷部7的上端部封闭的可切断部9,可如图1、图2所示凹陷部7的上端部以结合片5与接合片8重叠的部分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施工。然后,在必要通线的地方,切除将凹陷部7的上端部封闭的可切断部9形成开口部10,在凹陷部7的上端部较开口10部分更为上方处进行开口。接着,将配线在地板基体19上的电线26通过地板用方格板3的侧面部所形成的凹陷部7,由凹陷部7的上端部所形成开口部10向上方导出。
图5所示为在地板基体19上设置电线托盘27,该电线托盘27中通过主电线26’接续到终端接点27a上,将该接续到终端接点27a上的电线26’通过上述凹陷部7由凹陷部7的上端部所形成的开口部10向上方导出。虽然电线26的前端部与插座28相连接,亦可以利用地板基体19上所设置的挠性电线导管13通过上述凹陷部7由凹陷部7的上端部所形成的开口部10向上方导出。图5中的27b为封闭电线托盘27开口用的盖子。
于此,在将封闭凹陷部7的上端部的可切断部9切除以形成开口部10之际,借由切断工具如图12所示将可切断部9切除成为匚字状形成开口部10,又或者是,也可以如图13a→b所示将可切断部9的两侧切断,然后沿着连接切断线的后端部之间的连线如图13b的箭头方向所示将可切断9部向下方弯曲形成开口部10。
而且,在可切断部9上沿着下方的凹陷部7两侧略上方位置以及凹陷部的凹陷处内侧略上方位置形成有呈匚字状的设有穿孔或是薄壁部等的切断辅助部9a,由于沿着可切断部9的凹陷部7两侧略上方位置如图15所示形成有备有穿孔或是薄壁部等的切断辅助部9a,能够简单且正确地沿着此备有穿孔或是薄壁部等的切断辅助部9a以匚字状加以切断形成与凹陷部7相对的口部10,又或者是,将可切断部9的两端如与凹陷部7的相对加以切断,然后沿着连接切断线的后端部之间的连线将可切断9部向下方弯曲形成开口部10。
如以上所述,当在可切断部9形成穿孔或是薄壁部等切断辅助部9a之际,可同时设置于结合片5与接合片8双方上,又或者是可以仅设置于结合片5或接合片8其中一方上。同时设置于结合片5与接合片8双方上的话能够容易地加以切断。设置于结合片5或接合片8其中一方上的话可切断部9的强度较强且只要将两侧切断即可,也可容易地加以切断。
在切断可切断部9形成开口部10的场合,可如图12所示安装通线盖12。通线盖12设置有2个俯视呈匚字状的抽出部11,且通线盖12的外端部设置有沟状的卡合部12a。通线盖12是以卡合部12a嵌入开口部10固定,且将2个抽出部11的任何一个抽出部11以图12a所示的如钳子般的工具加以切除形成切除部31,如图12b所示将通过电线26由切除部31向上方导出。在此,2个抽出部11中一个抽出部11最好为电力线用,另一个最好为情报线用,当欲通线的电线26为电力线的场合时,将电力线用的抽出部11抽出,当欲通线的电线26为情报线的场合时,将情报线用的抽出部11抽出。由于设置有前述的通线盖12,在切断可切断部9形成开口部10的边缘上(切断处边缘)不会有电线26与其碰触而导致破损等的危险发生。
也可以如图13a→b所示将可切断部9切断后向开口部10的边缘嵌入橡胶或是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等挠性材料所组成的匚字状衬套32,然后如图13c将电线26对开口10进行通线。如此在切断可切断部9后形成的开口部10的边缘(切断处边缘)处借由卡合部32a的嵌入将在其端部处形成卡合部32a的衬套32加以固定,在切断可切断部9形成开口部10的边缘上(切断处边缘)不会有电线26与其碰触而导致破损等的危险发生。
但是,在本发明中,可切断部9在使用地板用方格板3相邻接的场合,在相邻接地板用方格板3的相对方向处可切断部9会配合相对方向的位置加以形成。因此,当将相邻接的地板用方格板3的相对方向的可切断部9分别切除或者是加以弯曲形成开口部10的场合,由于两个呈匚字状开口部10互相连通而形成一个俯视呈四角形状的开口33。在此,与可切断部9的凹陷部7凹陷方向相同方向的宽度大约是标准的挠性电线导管13直径的二分之一,因此,借由切除可切断部9后形成的俯视呈四角形状的开口33的宽度刚好略等于标准的挠性电线导管13直径大小,故能使标准的挠性电线导管13通过。
如此,在与可切断部9的凹陷部7凹陷方向相同方向的宽度大约是标准的挠性电线导管13直径的二分之一而能使标准的挠性电线导管13通过的方面上,与可切断部9的凹陷部7凹陷方向相同方向的宽度减至最小,能够防止地板用方格板3的强度降低。而且,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沿着可切断部9的地板用方格板3的侧端缘方向的长度(亦即是沿着顶板1的侧端缘方向的长度)大约是标准的挠性电线导管13直径的二倍,成为可让两条挠性电线导管13通过的长度,一个挠性电线导管13是让由电力线所构成的电线通过,另一个挠性电线导管13是让由情报线所构成的电线通过。并且,在图17的实施例中,由于将衬套32嵌入开口部10将开口部10的边缘保持住,把由衬套32开口部10的边缘起向内侧突出部分考虑进去,在与可切断部9的凹陷部7凹陷方向相同方向的宽度会较标准的挠性电线导管13直径二分之一稍长,且沿着可切断部9的地板用方格板3的侧端缘方向的长度亦比标准的挠性电线导管13直径的二倍稍长。在此,标准的挠性电线导管13的直径为25mm,而本实施例中,例如在与可切断部9的凹陷部7凹陷方向相同方向的宽度为15mm,沿着可切断部9的地板用方格板3的侧端缘方向的长度为60mm,其尺寸不需要相当严密。
图18至图29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的基本构造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故省略重复的说明,仅针对相异点加以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将底板2的中央部向内侧凹陷而形成中央间隙防止突起部50。也就是说,在由顶板1与底板2的周围相接合而成的地板用方格板3方面,当在其内部充填有芯材40最好为灰泥40a的场合时,如图21a所示,底板2的底部会再成为上端的状态下由灰泥注入孔47向内侧充填灰泥40a,在此场合中,无法完全以灰泥40填满,灰泥40a与底板2的底面之间会形成间隙S,即使如此在底板2的底部中央部之处灰泥40a会与中央间隙防止突起部50相接触,在如图21b所示受到极大负荷的场合时,地板用方格板3的中央部处受到中央间隙防止突起部50加以支持而不会发生裂纹。在此,中央间隙防止突起部50的凹陷深度大约为3mm左右。
又如图18所示,灰泥注入孔47设置于底板2的底部的四个角落的其中一个角落附近,在此设置有灰泥注入孔47的角落的对角线上的另一角落附近设置有在充填灰泥时排出空气的排气孔55。如此将灰泥注入孔47与排气孔55分别设置在对角线上的角落附近是因为考虑强度会减低,故最好设置在上述角落附近而不设置在对角线上。并且,由于灰泥注入孔47设置于底板2的底部,故其孔径变大也不会有问题,直径50mm程度的大小可使充填灰泥的速度加快,亦能够防止充填时的阻塞(也就是说,在底板的侧面设置灰泥注入孔47的场合时,只能有直径20mm程度的孔径)。排气孔55的大小可与灰泥注入孔47相同或是较其为小,由于设置于底板2的底部,当由灰泥注入孔47注入的灰泥40a从排气孔55流出时代表内部以完全填满灰泥,可作为作业者的指示。
在本实施例中,使上方呈开口状且俯视呈四角形状的薄型箱状的本体部4的四个角隅部向较形成四角形的四边的线更外侧鼓起,形成角隅膨胀部51(参照图18、图22)。在如此的构成下所形成的角隅膨胀部51上,会如图23a所示,支柱20上部之下承载部22将作为地板用方格板3的角落部分的前述底板2的角隅膨胀部51加以承载,地板用方格板3的角落部分的结合片的重复部分会由支柱20上部之上承载部23加以承载。如此在底板2的角落部设置向外侧鼓起的角隅膨胀部51,由支柱20上部的下承载部22加以承载的方式,在下承载部22处的承载长度W一定的场合,能够缩短由支柱20起到下承载部22前端为止的长度L2(也就是较图23b所示的现有技术中支柱20起到下承载部22前端为止的长度L1短),结果,下承载部22所承受的力矩会减小,下承载部22不会有容易产生摇动的问题。
但是,在图18中,为了开口部10而设置有多个可切断部9,此多个切断部9中留下其中一个以上的可切断部9而其他可切断部9则留下上盖支持部52加以切断形成开口部,同时该开口部可用上盖53加以封闭而上盖53以上盖支持部52加以支持。图18中设置有4个可切断部9,如图19所示将4个可切断部9中左右各一个合计2个的可切断部9事先在工厂加以切断开成开口部10用上盖53加以覆盖,而其他左右各一个合计2个的可切断部9事先不切断加以保留。
在工厂利用冲压去除等方式将可刀断部9事先切断的场合,如图26所示将由开口部10的两侧元的中央部起向内侧突出的突起片所组成的上盖支持部52加以保留地进行切断,该上盖支持部52如图24所示呈载上盖53并加以支持(图25所示为上盖53安装后的状态),上盖53上设置呈く字状弯曲且具有弹性的卡合脚片53a会弹入由突起片所组成的上盖支持部52与开口部10内缘之间的间隙中,卡合脚片53a会对开口部10的侧缘具有弹性地加以卡合。此外,上盖53上设有令螺丝起子等工具插入的孔53b,可利用螺丝起子工具插入的孔53b将上盖53卸下。
如此,由于将形成开口部用的多个可切断部9中,留下其中一个以上的可切断部9而其他可切断部9则留下上盖支持部52加以切断形成开口部,同时该开口部可用上盖53加以封闭,故能将在通线的最低必要的位置上,在现场施工时便无须切断工程而进行通线工程,并且,在施工现场若是有需要可切断事先留下未切除的可切断部9形成开口部进行通线工程。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8、图20所示,平行于底板2底面的周围四边的细长的凹入或凸起的补强用条部54。如前述,在底板2底面的周围四边的细长的凹入或凸起的补强用条部54,借由平行于底面的周围四边的细长的凹入或凸起的补强用条部54能防止底板2的变形,形成正确形状的地板用方格板3,并且,能提高地板用方格板3的强度。此外,细长的凹入或凸起的补强用条部54会在地板用格板3之侧端部处通份填入灰泥的程度时从地板用方格板3的边缘向内侧某些程度地靠近。
又如图27所示,地板用方格板3的表面会在表面侧上形成中央部高而外围端部较低状的凸起形状(例如在图27中所示为外围端与中央部的层面高度差H为0.5mm的凸起形状)。如此将地板用方格板3的表面会在表面侧上形成中央部高而外围端部较低状的凸起形状则是在铺设地板用方格板3后再叠上地毯的场合,地板用方格板3的端部的痕迹不会有线状出现之故。但是,在叠上多个会在表面侧上形成中央部高而外围端部较低状的凸起形状的地板用的方格板3的场合,其叠放会呈现不稳定,故地板用的方格板3的底面部,也就是除了底板2底部的外围部以外的部分会更为低下。也就是说,在前述H为0.5mm的场合,图20中受到底板2底部的外围部2a包围的中央部2b较其外围部2a低了1mm。如此的话,叠上多个地板用的方格板3的场合,其叠放不会不稳定。
当充填完灰泥之后重叠放置加以保存时,在地板用方格板3的表面侧形成有5mm的突起的场合时,重叠放置的地板用方格板3的背面若为平板状便无法做出地板用方格板3的表面侧所形成的5mm突起。但是,由于如前述般受到底板2底部的外围部2a包围的中央部2b较其外围部2a低了1mm,故在重叠放置之际会如图28所示,在地板用方格板3的表面与背面之间会形成空间以确保凸起形状形成。此外,由于使中央部凹陷1mm,故即使因灰泥本身重量使地板用方格板3表面鼓起,因鼓起尺寸不致超过1mm的大小,就平坦性而言能够确保其良好。
图29所示为在地板用方格板3的底面部所形成的重叠用被嵌入部45与地板用方格板3的顶面部所形成的重叠用嵌入部46的其他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在地板用方格板3的底面部形成向上方凹陷的凹陷处45,此凹陷处45a的中央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重叠用被嵌入部45,在将地板用方格板3上下重叠之际,重叠用嵌入部46与重叠用被嵌入部45会沿纵方向相嵌合而不会向水平方向偏移地加以重叠,在此,可根据需要在凹陷处45a处贴上止滑用橡胶,如此可防止地板用方格板3滑动。
根据本发明,由顶板与底板的周围相接合而成的地板用方格板,其上方呈开口状且俯视呈四角形状的薄型箱状的本体部上端的开口缘部处设置朝向外侧的结合片来构成底板;薄型箱状的本体部的直立壁片上,由直立壁片下端向上端形成由外侧向内侧凹陷并且朝通线用的纵方向延伸的凹陷部;在利用顶板将底板之上开口封闭的同时,顶板之外围端部上所设置的结合片与底板之上端外围端部之结合片相结合,并将朝纵方向延伸的凹陷部上端封闭;朝纵方向延伸的凹陷部上端加以封闭的部分为了能形成开口部而作为可切断部。在不必要通线的地方不需要如以往般另外安装上通线覆盖体,通线覆盖体不会在施工时脱落且不会在施工时忘记安装通线覆盖体,其构造变得简略且施工容易,由于在不必要通线的地方不需要如以往般另外安装上通线覆盖体,固不会造成强度减低,并且在必要通线的地方,只要将朝纵方向延伸的凹陷部上端部的可切断部切除形成开口部,即可通过凹陷部由开口部向上方将电线导出,形成能够简单地通线构造。
根据本发明,在朝纵方向延伸的凹陷部上端封闭的接合片处的部位与另一接合片的部位的任何一方或者是双方均设有穿孔或是薄壁沟等的切断辅助部,当切断可切断部之际,切断辅助部处加以切断的方式,能够简单地将可切断部切除使凹陷部的上端部开口。
根据本发明,在和邻接的地板用方格板对向处设有可切断部,与可切断部的凹陷部凹陷方向相同方向的宽度大约是标准的挠性电线导管直径的二分之一,故能将一片地板用方格板的通线所需部分的宽度减至最小,结果,既能防止地板用方格板强度的低下又能进行通线,即使在支持较大负荷处的地板用方格纸也不会有问题发生。
根据本发明,由底部的薄箱状的本体部的底部起向上方形成多个突出部,顶板与突出部的上端部相结合,多个该结合部,配置成由顶板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同时,配置在顶板的对角线上的结合部数量较配置在呈放射状的其他线上的结合部数量为多,因此在长度为最长的对角线部分能够更强固地结合,从而以合理的构成提高地板用方格板强度。
根据本发明,令底板的中央部向内侧凹陷灌入灰泥之后,至少在该中央部方面为了使灰泥紧密附着而形成中央间隙防止突起部,在底板的底面为上端的状态下内部以灰泥充填的状态下的场合中,因无法完全以灰泥填满,故即使灰泥与底板的底面之间会形成微小间隙,在底板的底部中央部处灰泥会与中央间隙防止突起部相接触,如此,在使用中受到极大负荷的场合时,地板用方格板的中央部处受到中央间隙防止突起部加以支持而不会发生裂纹,能提供高强度的地板用方格板。
根据本发明,使上方呈开口状且俯视呈四角形状的薄型箱状的本体部的四个角隅部向较形成四角形的四边的线更外侧处鼓起,形成角隅膨胀部,故支柱上部的下承载部将底板的角隅膨胀部加以承载,在下承载部处的承载长度为一定的场合下,能够缩短由支柱起到下承载部前端为止的长度,下承载部所承受的力矩会减小,下承载部不会有容易产生摇动的问题,能够提供稳定承载的地板用方格板。
根据本发明,形成开口部用的多个可切断部中,留下其中一个以上的可切断部而其他可切断部则留下上盖支持部加以切断形成开口部,同时该开口部可用上盖加以封闭,故能将在通线所必要的位置上预先将可切断部切除,在现场施工若是有需要可切断事先留下未切除的可切断部形成开口部进行通线工程。
根据本发明,形成有平行于底板底面的周围四边的细长的凹入或凸起的补强用条部,借由平行于底板底面的周围四边的细长的凹入或凸起的补强用条部能防止底板的变形。其结果,能提供正确形状且高强度的地板用方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