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1095525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307529.7

申请日:

2009.09.23

公开号:

CN102025066A

公开日:

2011.04.20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H01R 13/24申请公布日:2011042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R 13/24申请日:20090923|||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3/24

主分类号:

H01R13/24

申请人: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林俊甫; 陈克豪

地址:

215316 江苏省昆山市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北门路99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夹持配合的第二导电端子、以及设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外围的弹性件,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一主体部,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夹持前述主体部的弹性臂。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设有第一阶和第二阶,第一阶的厚度小于第二阶的厚度,当电连接器端子被压缩时,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从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的第一阶移动至第二阶并夹持第二阶。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阶厚度较薄,不会与第二导电端子弹性臂干涉而使弹性臂受到过大应力,而避免造成弹性臂断裂。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及与第一导电端子夹持配合的第二导 电端子,该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一主体部,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夹持所述主体部的一对弹性 臂,其特征在于 :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设有第一阶和第二阶,第一阶厚度小于第二阶 厚度,当第一导电端子向第二导电端子运动时,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从第一导电端子 主体部的第一阶移动至第二阶并夹持第二阶。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第 一阶与第二阶之间的倾斜的导接面。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平 行间隔设置,两弹性臂之间形成供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上下滑动的收容槽。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包 括一上部、自上部延伸的下部、以及设于下部底端且向前述收容槽凸伸的卡勾,上部的 厚度大于下部的厚度。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卡勾设有 倾斜导引面。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的 两侧各对称凸伸设置有一对阻挡部,相对的两阻挡部之间形成有导引槽以导引第二导电 端子的弹性臂上下滑动,且两阻挡部可提供对第二导电端子的限位。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器端子进一步包括 一弹性件,前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可与一印刷电路板相接触的对接部、自对接部向两侧 垂直凸伸设置的第一限位部以及垂直于第一限位部向上延伸设置的主体部,所述第一限 位部用来限定弹性件。
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导接 部,可与一芯片模块导接,且自前述导接部向两侧凸伸设有一对垂直于导接部的第二限 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用来限定弹性件,前述弹性臂自第二限位部下端延伸。

说明书


电连接器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其涉及该电连接器端子的夹持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与本发明相关的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如美国 专利第 7025602 号所揭示,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上导电端子、下导电端子、弹性件和本 体。 本体包覆于上、下导电端子的外围,引导两导电端子的运动。 弹性件置于上、下导 电端子之间,提供上、下导电端子在本体内沿垂直方向运动之弹力。
     上、下导电端子呈杆状结构,本体为管状结构,均由铜合金制造而成,表面镀 金。 上、下导电端子以及弹性件收容于本体中。 本体呈管状结构且两端口较窄,防止 上、下导电端子运动时脱离本体。
     但是,该电连接器端子结构较为复杂,制造困难,且上、下端子配合之镂空区 域会有测试接触之风险,影响电连接器端子正常之电性连接功能。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之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的电连接器端子。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第一 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有第一阶和第二 阶,且第一阶的厚度小于第二阶的厚度。 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夹持所述主体部的一对弹性 臂,当第一导电端子向第二导电端子运动时,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从第一导电端子的 主体部的第一阶移动至第二阶并夹持第二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之电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通过第二导电端子直接夹 持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可避免第二导电端子从第一导电端子上脱落。 另外,因第一 导电端子的第一阶厚度较薄,不会与第二导电端子弹性臂干涉而使弹性臂受到过大应力 而造成弹性臂断裂。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图 2 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压缩后的立体组合图。
     图 3 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的分解图
     图 4 是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位于初始状态的示意图。
     图 5 是第二导电端子夹持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二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 1 至图 5 所示,其所揭示为符合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端子 1,其用于将芯片模块 ( 未图标 ) 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 ( 未图标 )。 该电连接器端子 1 包括第一导电端 子 2、设有弹性臂 33 的第二导电端子 3、以及设置于两导电端子 2、3 外围的弹性件 4。
     第一导电端子 2 包括与印刷电路板 ( 未图标 ) 相连接的对接部 21、位于对接部 21 顶端且向两侧垂直凸伸设置的第一限位部 22 以及垂直于第一限位部 22 向上延伸设置的主 体部 23。 前述第一限位部 22 用来限定弹性件 4。 前述主体部 23 顶端的两侧各对称凸伸 设置有一对阻挡部 24。 两阻挡部 24 之间分别形成有位于前述主体部 23 纵向两侧的导引 槽 25。 前述导引槽 25 既可引导第二导电端子 3 的弹性臂 33 上下滑动,又可提供第二导 电端子 3 的横向限位功能,防止第二导电端子 3 上下滑动时发生横向偏移,使得该电连接 器端子 1 上下沿直线运动,由此实现该电连接器端子 1 的稳定电性连接。 第一导电端子 2 的主体部 23 设有第一阶 231、第二阶 232 以及位于第一阶 231 与第二阶 232 之间的倾斜 的导接面 233,第一阶 231 厚度小于第二阶 232 厚度。 当电连接器端子 1 被压缩时,第二 导电端子 3 的弹性臂 33 从夹持主体部 23 的第一阶 231 移动进而夹持第二阶 232。
     第二导电端子 3 设有可与芯片模块 ( 未图标 ) 连接的导接部 31。 前述导接部 31 底端向两侧凸伸设有一对垂直于导接部 31 的第二限位部 32,用来限定弹性件 4。 前述弹 性臂 33 垂直于第一限位部 32 向下延伸设置,且弹性臂 33 为一对平行对称设置,两弹性 臂 33 之间形成用来收容第一导电端子 2 的收容槽 333。 两弹性臂 33 之底端向内凸伸设有 一对卡勾 334。 该等卡勾 334 设有倾斜的导引面 3341,以便于将第二导电端子 3 导引配 合第一导电端子 2。 第二导电端子 3 的弹性臂 33 包括上部 331、自上部 331 延伸的下部 332,上部 331 之厚度大于下部 332 的厚度。 前述卡勾 334 设于下部 332 底端且向收容槽 333 凸伸。 所述弹性件 4 为弹簧,其位于第一导电端子 2 的主体部 23 和第二导电端子 3 的 弹性臂 33 的外围。 该弹性件 4 的两端通过抵靠于第一导电端子 2 的第一限位部 22 和第 二导电端子 3 的第二限位部 32 之间而固定。 前述弹性件 4 被抵压后发生伸缩变形而上下 运动。
     组装时,先将弹性件 4 套设于第一导电端子 2 的主体部 23 的外围,然后将第二 导电端子 3 插入弹性件 4 内并使第二导电端子 3 的弹性臂 33 收容在第一导电端子 2 的导 引槽 25 中。 此时,第二导电端子 3 的弹性臂 33 与第一导电端子 2 的第一阶 231 轻微接 触或者无接触。 然后将第二导电端子 3 向下移动,此时,所述弹性臂 33 沿导引槽 25 向 下滑动,所述卡勾 234 滑过导接面 233 并最终紧密夹持于第一导电端子 2 的第二阶 232, 从而实现两导电端子之稳定连接。 前述弹性件 4 则被限制在第一导电端子 2 的第一限位 部 22 和第一导电端子 3 的第二限位部 32 之间,用来提供第一导电端子 2 和第二导电端子 3 上下运动的弹力。 电连接器端子 1 组装好后,第一导电端子 2 的对接部 21 可抵接在印 刷电路板 ( 未图标 ) 上,第二导电端子 3 的对接部 31 与芯片模块 ( 未图标 ) 连接,此时 即实现了电连接器端子 1 的电性导通功能。 电连接器端子 1 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导电 端子 2 和第二导电端子 3 呈十字交叉状配合。
     本发明提供之电连接器端子 1 具有以下特点 :第二导电端子 3 直接夹持第一导电 端子 2 的主体部 23 可避免第二导电端子 3 从第一导电端子 2 上脱落。 另外,因第一导电 端子 2 的第一阶 231 厚度较薄,不会与第二导电端子 3 的弹性臂 33 干涉而使弹性臂 33 受 到过大应力,而造成弹性臂 33 断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电连接器端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连接器端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连接器端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连接器端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连接器端子.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25066A43申请公布日20110420CN102025066ACN102025066A21申请号200910307529722申请日20090923H01R13/2420060171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地址215316江苏省昆山市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北门路999号申请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72发明人林俊甫陈克豪54发明名称电连接器端子57摘要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夹持配合的第二导电端子、以及设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外围的弹性件,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一主体部,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夹持前述主体部的弹性臂。。

2、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设有第一阶和第二阶,第一阶的厚度小于第二阶的厚度,当电连接器端子被压缩时,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从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的第一阶移动至第二阶并夹持第二阶。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阶厚度较薄,不会与第二导电端子弹性臂干涉而使弹性臂受到过大应力,而避免造成弹性臂断裂。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3页CN102025080A1/1页21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及与第一导电端子夹持配合的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一主体部,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夹持所述主体部的一对弹性臂,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设有第一阶和第二阶。

3、,第一阶厚度小于第二阶厚度,当第一导电端子向第二导电端子运动时,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从第一导电端子主体部的第一阶移动至第二阶并夹持第二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第一阶与第二阶之间的倾斜的导接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平行间隔设置,两弹性臂之间形成供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上下滑动的收容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包括一上部、自上部延伸的下部、以及设于下部底端且向前述收容槽凸伸的卡勾,上部的厚度大于下部的厚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

4、端子的卡勾设有倾斜导引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的两侧各对称凸伸设置有一对阻挡部,相对的两阻挡部之间形成有导引槽以导引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上下滑动,且两阻挡部可提供对第二导电端子的限位。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进一步包括一弹性件,前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可与一印刷电路板相接触的对接部、自对接部向两侧垂直凸伸设置的第一限位部以及垂直于第一限位部向上延伸设置的主体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来限定弹性件。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导接部,可与一芯片模块导接,且自前述导接部向两侧凸伸设有一对垂。

5、直于导接部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用来限定弹性件,前述弹性臂自第二限位部下端延伸。权利要求书CN102025066ACN102025080A1/3页3电连接器端子【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其涉及该电连接器端子的夹持配合结构。【背景技术】0002与本发明相关的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如美国专利第7025602号所揭示,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上导电端子、下导电端子、弹性件和本体。本体包覆于上、下导电端子的外围,引导两导电端子的运动。弹性件置于上、下导电端子之间,提供上、下导电端子在本体内沿垂直方向运动之弹力。0003上、下导电端子呈杆状结构,本体为管。

6、状结构,均由铜合金制造而成,表面镀金。上、下导电端子以及弹性件收容于本体中。本体呈管状结构且两端口较窄,防止上、下导电端子运动时脱离本体。0004但是,该电连接器端子结构较为复杂,制造困难,且上、下端子配合之镂空区域会有测试接触之风险,影响电连接器端子正常之电性连接功能。0005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之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发明内容】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的电连接器端子。0007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有第一阶和第二阶,且第一阶的厚度小于第二阶的厚度。第二导电端。

7、子设有夹持所述主体部的一对弹性臂,当第一导电端子向第二导电端子运动时,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从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的第一阶移动至第二阶并夹持第二阶。0008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之电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通过第二导电端子直接夹持第一导电端子的主体部,可避免第二导电端子从第一导电端子上脱落。另外,因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阶厚度较薄,不会与第二导电端子弹性臂干涉而使弹性臂受到过大应力而造成弹性臂断裂。【附图说明】0009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组合图。0010图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压缩后的立体组合图。0011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的分解图0012图4是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位于初始状态的示意。

8、图。0013图5是第二导电端子夹持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二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4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其所揭示为符合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端子1,其用于将芯说明书CN102025066ACN102025080A2/3页4片模块未图标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未图标。该电连接器端子1包括第一导电端子2、设有弹性臂33的第二导电端子3、以及设置于两导电端子2、3外围的弹性件4。0015第一导电端子2包括与印刷电路板未图标相连接的对接部21、位于对接部21顶端且向两侧垂直凸伸设置的第一限位部22以及垂直于第一限位部22向上延伸设置的主体部23。前述第一限位部22用来限定弹性件4。前述主体部23顶端的两侧。

9、各对称凸伸设置有一对阻挡部24。两阻挡部24之间分别形成有位于前述主体部23纵向两侧的导引槽25。前述导引槽25既可引导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上下滑动,又可提供第二导电端子3的横向限位功能,防止第二导电端子3上下滑动时发生横向偏移,使得该电连接器端子1上下沿直线运动,由此实现该电连接器端子1的稳定电性连接。第一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设有第一阶231、第二阶232以及位于第一阶231与第二阶232之间的倾斜的导接面233,第一阶231厚度小于第二阶232厚度。当电连接器端子1被压缩时,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从夹持主体部23的第一阶231移动进而夹持第二阶232。0016第二导电端子3设有。

10、可与芯片模块未图标连接的导接部31。前述导接部31底端向两侧凸伸设有一对垂直于导接部31的第二限位部32,用来限定弹性件4。前述弹性臂33垂直于第一限位部32向下延伸设置,且弹性臂33为一对平行对称设置,两弹性臂33之间形成用来收容第一导电端子2的收容槽333。两弹性臂33之底端向内凸伸设有一对卡勾334。该等卡勾334设有倾斜的导引面3341,以便于将第二导电端子3导引配合第一导电端子2。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包括上部331、自上部331延伸的下部332,上部331之厚度大于下部332的厚度。前述卡勾334设于下部332底端且向收容槽333凸伸。0017所述弹性件4为弹簧,其位于第一导电。

11、端子2的主体部23和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的外围。该弹性件4的两端通过抵靠于第一导电端子2的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导电端子3的第二限位部32之间而固定。前述弹性件4被抵压后发生伸缩变形而上下运动。0018组装时,先将弹性件4套设于第一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的外围,然后将第二导电端子3插入弹性件4内并使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收容在第一导电端子2的导引槽25中。此时,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与第一导电端子2的第一阶231轻微接触或者无接触。然后将第二导电端子3向下移动,此时,所述弹性臂33沿导引槽25向下滑动,所述卡勾234滑过导接面233并最终紧密夹持于第一导电端子2的第二阶232,从而。

12、实现两导电端子之稳定连接。前述弹性件4则被限制在第一导电端子2的第一限位部22和第一导电端子3的第二限位部32之间,用来提供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上下运动的弹力。电连接器端子1组装好后,第一导电端子2的对接部21可抵接在印刷电路板未图标上,第二导电端子3的对接部31与芯片模块未图标连接,此时即实现了电连接器端子1的电性导通功能。电连接器端子1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呈十字交叉状配合。0019本发明提供之电连接器端子1具有以下特点第二导电端子3直接夹持第一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可避免第二导电端子3从第一导电端子2上脱落。另外,因第一导电端子2的第一阶231厚度较薄,不会与第二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干涉而使弹性臂33受到过大应力,而造成弹性臂33断裂。说明书CN102025066ACN102025080A3/3页5002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说明书CN102025066ACN102025080A1/3页6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25066ACN102025080A2/3页7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25066ACN102025080A3/3页8图5说明书附图CN102025066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