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接器、其数据压缩方法与应用其的计算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桥接器及其数据压缩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非失真压缩的功能的桥接器及其数据压缩方法。
背景技术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今时代中,计算机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通过桥接器(Bridge),计算机与储存装置之间可相互传输数据。
然而,当储存装置通过桥接器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的储存装置时,两端(储存装置与计算机)的传输速度可能彼此相差不多(互相匹配)或彼此相差甚多。当两端的传输速度彼此相差不多时,桥接器的内部缓冲存储器的容量大小对于传输性能的影响并不明显。
可是,当两端的传输速度彼此相差甚多且某一端(比如储存装置)需要一段长的准备时间时,桥接器的内部缓冲存储器的容量大小对于传输性能的影响举足轻重。由于某一端需要一段长的准备时间,这导致传输速率的降低。虽然增加桥接器的内部缓冲存储器的容量有助于提升传输速率,但相对地使得桥接器的成本大幅地提升。
因此,如何在不大幅提升成本的情况下又可提升传输速率,实为目前迫切需要的研发的一方向。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桥接器、其数据压缩方法与应用其的计算机系统,对暂存于桥接器内部的数据给予无失真压缩,使得在不大幅提升成本的情况下(亦即不增加桥接器的内部存储器的容量),可提升传输速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桥接器,耦接于外部主机与储存装置之间,桥接器包括第一接口、编码器、存储装置、解码器以及第二接口。第一接口耦接至外部主机,用以接收外部主机所传来的第一数据。编码器耦接至第一接口,利用非失真压缩方式压缩第一数据,以产生第二数据。存储装置耦接至编码器,用以储存由编码器所产生的第二数据。解码器耦接至存储装置,用以将存于存储装置内的第二数据解压缩,以产生第三数据。其中,第三数据与第一数据实质相同。第二接口耦接于解码器与储存装置之间,用以将解码器所传来的第三数据输出至储存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数据压缩方法,用于桥接器。数据压缩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首先,接收第一数据。接着,利用非失真压缩方式压缩第一数据,以产生第二数据。然后,暂存第二数据。更接着,解压缩所暂存的第二数据,以产生第三数据。最后,提供第三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出一种计算机系统,包括:外部主机、储存装置以及桥接器。桥接器耦接于外部主机与储存装置之间。桥接器接收外部主机所传来的第一数据,利用非失真压缩方式压缩第一数据以产生第二数据。桥接器暂存第二数据并将所暂存的第二数据解压缩以产生第三数据,其中第三数据与第一数据实质相同。桥接器将第三数据输出至储存装置。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乃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桥接器的示意图。
图2A绘示已知技术的等待时间的示意图。
图2B绘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等待时间的示意图。
图3绘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桥接器的数据压缩方法的流程图。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10:第一接口
20:外部主机
30:编码器
40:储存装置
50、50A:缓冲存储器
70:解码器
90:第二接口
100:桥接器
t0、t1:时间点
t2:时间差
t3、t4:等待时间
S310~350:步骤
211、212、213、221、222、223:存储单元
D1、D2、D3:数据
CD1、CD2、CD3、CD4、CD5、CD6:压缩后数据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其绘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桥接器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计算机系统包括:外部主机20、储存装置40与桥接器100。桥接器100耦接于外部主机20与储存装置40之间。桥接器100至少包括第一接口10、编码器30、缓冲存储器50、解码器70以及第二接口90。外部主机20比如但不受限于,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型计算机(NB)等。
第一接口10用以接收外部主机20的数据,亦即,桥接器100可通过第一接口10与外部主机20进行连接。又,第一接口10例如是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USB)、串行高技术配置(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Attachment,SATA)以及个人计算机接口(Personal Computer Interface,PCI)等等的至少一者或其任意组合。
编码器30用以压缩由外部主机20所传来的数据。编码器30通过第一接口10取得外部主机20所传来的数据。编码器30的压缩方式是非失真压缩方式,在此并不需对非失真压缩方式特别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非失真压缩”的意思是指,解压缩后的数据与原始数据实质上相同,以确保数据的完整度与准确度。
缓冲存储器50用以储存由编码器30所传来的压缩后数据。当外部主机20通过桥接器100传递数据至储存装置40时,储存装置40需要一段准备时间才能就绪。于这段准备时间中,储存装置40无法接收由外部主机20所传输的数据。所以,此时外部主机20所传来的数据会经过编码器30的压缩后而存放于缓冲存储器50中。当储存装置40准备就绪后,便可将数据传输给储存装置40。当然,当缓冲存储器50已被写满时,外部主机20则暂停传输数据,等到缓冲存储器50有写入空间时,才可继续进行数据传输。
解码器70用以解压缩非失真压缩后的数据。解码器70取得缓冲存储器50内的压缩后数据,将压缩后数据进行解压缩,以获得解压缩后的数据,而此数据虽经过编码器30的压缩以及解码器70的解压缩,然,解压缩后的数据仍然与外部主机20所传来的数据实质上是相同。
第二接口90将解压缩后数据输出至储存装置40。桥接器100可通过第二接口90而连接于储存装置40。储存装置40例如但不受限于,闪存(Flashmemory)、光驱(Optical Disc Driver,ODD)以及硬盘机(Hard Disc Driver,HDD)等等的至少一者或其任意组合。
请参照图2A与图2B,其分别绘示已知技术与本发明实施例的等待时间的示意图。在图2A与图2B中,t0代表外部主机20开始传输数据的时间点,t1代表储存装置开始接收数据的时间点。t0与t1间的时间差t2是代表储存装置40准备就绪所需的时间。
在图2A中,已知桥接器的内部缓冲存储器50A包括存储单元211、存储单元212以及存储单元213。在图2B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缓冲存储器50比如包括存储单元221、存储单元222以及存储单元223,当然,本发明并不受限于此。存储单元211至存储单元213与存储单元221至存储单元223的容量例如是相同。
由于已知桥接器并未对所接收的数据进行无失真压缩,存储单元211~213储存由外部主机20所传来的三笔数据D1~D3。
在本实施例中,编码器30比如是采用压缩比为50%的非失真压缩技术来压缩由外部主机20所传来的6笔数据,以产生压缩后数据CD1~CD6。压缩后数据CD1~CD6存入于存储单元221至存储单元223。由于缓冲存储器50在不增加其容量的情况下能储存更多的数据,以使得本实施例的等待时间t4小于先前技术的等待时间t3,因此增进数据的传输速率。
至于本实施例的桥接器100的操作流程说明如下。请参照图3,其绘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桥接器的数据压缩方法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310中,第一接口10接收原始数据,此原始数据比如是由外部主机20所传来的数据。
接着,在步骤S320中,利用编码器30以非失真压缩方式来压缩数据。
然后,在步骤S330中,将非失真压缩后的数据存于缓冲存储器50。
接着,在步骤S340中,利用解码器70来解压缩非失真压缩后的数据。
最后,在步骤S350中,通过第二接口90,提供解压缩后的数据给储存装置。
本实施例的桥接器具有压缩数据的优点,在不增加缓冲存储器的情况下,可储存更多的数据,因此,在不大幅提升成本下,可有效地提升传输效能。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