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重物.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1029004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7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03957.5

申请日:

2009.03.31

公开号:

CN101555925A

公开日:

2009.10.1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16F 15/32公开日:20091014|||公开

IPC分类号:

F16F15/32

主分类号:

F16F15/32

申请人:

亨尼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罗杰·F·佩尼切; 吉多·布兰特; 凯文·基夫

地址:

美国田纳西州

优先权:

2008.3.31 US 61/041,056; 2008.4.2 US 61/041,807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陈荃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轮重物,具体公开了一种在包括辋圈的车轮上使用的车轮重物段,该重物段包括主体,主体具有顶表面、底表面、第一侧面和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具有顶表面的顶部唇缘部分从主体的第一侧向外延伸,具有底表面的底部唇缘部分从主体的第二侧向外延伸,主体的顶表面和顶部唇缘部分的顶表面处于第一平面内,主体的底表面和底部唇缘部分的底表面处于第二平面内。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与包括辋圈的车轮一起使用的车轮重物,包括:
第一车轮重物段,其包括顶表面、底表面、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该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从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的相对侧向外延伸;和
第二车轮重物段,其包括顶表面、底表面、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该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从所述第二车轮重物段的相对侧向外延伸,
其中,将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二车轮重物段时,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的顶部唇缘部分与所述第二重物段的底部唇缘部分重叠。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重物,其中,还包括具有粘性上表面的胶带,其中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和第二车轮重物段的底表面两者被固定到该胶带的粘性上表面。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重物,其中,所述胶带还包括粘性下表面,该下表面适于固定到车轮辋圈。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轮重物,其中,还包括可去除地固定到所述胶带的粘性下表面的带衬。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轮重物,其中,所述带衬还包括通过切透该带衬形成的耳片,使得该耳片可与胶带的粘性下表面分离,同时所述带衬的剩余部分保持可去除地固定到所述胶带。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轮重物,其中,还包括被形成为与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底表面相对的第一耳片和被形成为与所述第二车轮重物段底表面相对的第二耳片。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轮重物,其中,还包括一系列穿孔,它们被形成为沿横过纵向中心轴线的线延伸并延伸穿过所述胶带和带衬两者。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轮重物,其中,所述一系列穿孔形成于处在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和第二车轮重物段的底表面之间的胶带和带衬的部分中。

9.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重物,其中,还包括具有粘性下表面的上部带,其中,该上部带的粘性下表面可去除地固定到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和第二车轮重物段两者的顶表面。

10.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重物,其中,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和第二车轮重物段两者沿纵向中心线的横截面轮廓为Z形。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重物,其中,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的重物值布置在至少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的顶表面上。

12.
  一种在包括辋圈的车轮上使用的车轮重物段,包括:
主体,其具有顶表面、底表面、第一侧面和处于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
具有顶表面的顶部唇缘部分,该顶部唇缘部分从所述主体的第一侧向外延伸;和
具有底表面的底部唇缘部分,该底部唇缘部分从所述主体的第二侧向外延伸,
其中,所述主体的顶表面和所述顶部唇缘部分的顶表面处于第一平面内,所述主体的底表面和所述底部唇缘部分的底表面处于第二平面内。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轮重物段,其中,所述顶部唇缘部分的高度和所述底部唇缘部分的高度的每一个都低于所述车轮重物段主体的高度。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轮重物段,其中,所述车轮重物段的重物值布置在其顶表面上。

15.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轮重物段,其中,还包括具有粘性上表面的胶带,其中所述车轮重物段主体的底表面和底部唇缘部分两者被固定到该胶带的粘性上表面。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轮重物段,其中,所述胶带还包括适于固定在所述车轮辋圈上的粘性下表面。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轮重物段,其中,还包括具有粘性下表面的上部带,其中所述上部带的粘性下表面可去除地固定到所述车轮重物段和所述顶部唇缘部分的主体两者的顶表面。

18.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轮重物段,其中,还包括可去除地固定到所述胶带的粘性下表面的带衬。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轮重物段,其中,所述带衬还包括通过切透该带衬形成的耳片,致使所述耳片可与所述胶带的粘性下表面分离,同时剩余带衬保持可分离地固定到所述胶带。

20.
  一种在包括辋圈的车轮上使用的车轮重物段,包括:
主体,其具有顶表面、底表面、第一侧面和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在所述顶表面和底表面之间延伸;
包括粘性上表面和粘性下表面的胶带,所述车轮重物段主体的底表面被固定到该胶带的粘性上表面;和
可去除地固定到所述胶带的粘性下表面的带衬,其中,该带衬包括通过切透该带衬形成的耳片,致使该耳片可与所述胶带的粘性下表面分离,同时剩余的带衬保持可去除地固定到所述胶带。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轮重物段,其中,所述耳片位于所述带衬的外部边缘内。

22.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轮重物段,其中,所述耳片围绕所述车轮重物段的纵向中心轴线对称,所述主体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横过该纵向中心轴线。

23.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轮重物段,其中,还包括:
带有顶表面的顶部唇缘部分,该顶部唇缘部分从所述主体的第一侧向外延伸;和
带有底表面的底部唇缘部分,该底部唇缘部分从所述主体的第二侧向外延伸,
其中所述主体的顶表面和所述顶部唇缘部分的顶表面位于第一平面内,所述主体的底表面和所述底部唇缘部分的底表面位于第二平面内。

24.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轮重物段,其中,所述耳片呈C形。

25.
  一种利用工具从车轮辋圈上取下车轮重物的方法,包括步骤:
提供第一车轮重物段,该第一车轮重物段包括顶表面、底表面、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所述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从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的相对侧向外延伸,该第一车轮重物段被粘附固定到辋圈,致使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的顶部唇缘部分与辋圈形成凹部;
提供第二车轮重物段,该第二车轮重物段包括顶表面、底表面、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所述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从第二车轮重物段的相对侧向外延伸,该第二车轮重物段被粘附固定在辋圈上,使得所述第二车轮重物段的顶部唇缘部分重叠在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的底部唇缘部分上,
将所述工具的第一部分放置于由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的顶部唇缘部分与辋圈形成的所述凹部中;和
向所述工具的第二部分施加力,使得该工具的第二部分枢转离开所述辋圈并向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的顶部唇缘部分施加升起力。

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施加力的步骤持续到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从所述辋圈上取下为止。

27.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施加力的步骤持续到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的底部唇缘部分向所述第二车轮重物段的顶部唇缘部分施加升起力为止。

28.
  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施加力的步骤持续到所述第一车轮重物段和第二车轮重物段从所述辋圈上取下为止。

说明书

车轮重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轮重物(wheel weights),更具体地说,涉及附联于车轮辋圈上的车轮重物。
背景技术
为了减少过度振动,往往通过将重物置于选定部位使车辆的车轮平衡。重物一般包括利用弹簧夹或合适的粘合剂附联到轮辋的质量部分。由于质量大、成本低,这种重物由铅制造。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希望不用铅制造这类重物。传统的附着重物的形状不利于将重物置于如车轮辋圈的内周边之类的弯曲表面上。
另外,附着重物一般具有带衬,带衬附联于重物底表面区域上的胶带上。为使重物贴附于车轮辋圈(rim)上,使用者必须先去除带衬。在某些情况下,对于附着重物的使用者而言,很难从胶带上去除带衬。而且,可能无意中从过多的重物段上去掉带衬,这将浪费附着重物段。
通常将附着重物制造成一些容纳十二或二十四个重物段的条。在一些情况中,将车轮重物条制造成卷状。对于具体应用而言,一旦确定需要多少段重物,可从车轮重物段的条上取下相同数量的重物段。在某些情形下,需要用工具从卷上分离所需数量的重物段。此步骤增加了车轮重物贴附过程的时间和费用。
因此,需要对车轮重物进行设计,以便使用者使用更简便。本发明了解并论述了现有结构和方法中的前述条件和其他方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用于车辆的车轮重物的多种配置。一些优选实施例可使用铁或低碳钢作为块状件(mass)代替以往常规使用的铅件。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那样,也可采用任何合适的材料。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与车轮一起使用的车轮重物,该车轮重物包括具有第一车轮重物段的辋圈,该重物段包括顶表面、底表面、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从第一车轮重物段的相对侧向外延伸,第二车轮重物段包括顶表面、底表面、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从第二车轮重物段的相对侧向外延伸。当第一车轮重物段邻近第二车轮重物段定位时,第一车轮重物段的顶部唇缘部分与第二车轮重物段的底部唇缘部分重叠。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包括辋圈的车轮上使用的车轮重物段,该车轮重物段具有主体,主体包括顶表面、底表面、第一侧面和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带有顶表面的顶部唇缘部分,顶部唇缘部分从主体的第一侧向外延伸、和带有低表面的底部唇缘部分,底部唇缘部分从主体的第二侧向外延伸。主体的顶表面和顶部唇缘部分的顶表面位于第一平面内,主体的底表面和底部唇缘部分的底表面位于第二平面内。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包括辋圈的车轮上使用的车轮重物段,该车轮重物段具有主体,主体包括顶表面、底表面、第一侧面和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在顶表面和底表面之间延伸;胶带,该胶带包括粘性上表面和粘性下表面,车轮重物段主体的底表面被固定到胶带的粘性上表面;带衬,其可去除地固定到胶带的粘性下表面。带衬包括通过切透带衬形成的耳片,因而耳片可从胶带的粘性下表面分离,同时带衬的剩余部分保持可去除地固定在胶带上。
本发明最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工具从车轮辋圈上取下车轮重物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第一车轮重物段,该第一车轮重物段具有顶表面、底表面、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从第一车轮重物段的相对侧向外延伸,第一车轮重物段被粘附固定在辋圈上,致使第一车轮重物段的顶部唇缘部分与辋圈形成凹部;提供第二车轮重物段,该第二车轮重物段包括顶表面、底表面、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顶部唇缘部分和底部唇缘部分从第二车轮重物段的相对侧向外延伸,第二车轮重物段被粘附固定在辋圈上,致使第二车轮重物段的顶部唇缘部分重叠在第一车轮重物段的底部唇缘部分上;将工具的第一部分放置于由第一车轮重物段的顶部唇缘部分和辋圈形成的凹部中;向工具的第二部分施加力,致使工具的第二端枢转离开辋圈;及向第一车轮重物段的顶部唇缘部分施加升起力。
根据这里讨论的一些实施例,车轮重物的多种配置可使车轮重物附联于车辆的车轮辋圈的弯曲表面上。组成车轮重物的粘附的车轮重物段优选在一端具有上部突出唇缘,而在另一端具有下部突出唇缘。将车轮重物段排列成条时,下部突出唇缘形成切口,该切口以互锁形式容纳于相邻车轮重物段的上部唇缘中。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车轮重物可具有粘附在车轮重物段底表面的胶带上的可去除的带衬。为了利于从车轮重物上去除带衬,带衬优选包含形成揭起耳片的一系列锯齿或穿孔。在应用到车辆的轮子上之前从车轮重物上去除带衬时,使用者可抓住耳片。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带衬具有附加的锯齿或穿孔,以利于独立的重物段与车轮重物的剩余部分分离。锯齿或穿孔可以横向于车轮重物条的纵向轴线。在某些实施例中,锯齿或穿孔可与相邻车轮重物段之间的结合部对齐,这样使相邻重物段更容易分离,优选不使用分离工具就可分离。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条状车轮重物段还包括位于与包含胶带的底表面相对的顶表面上的带条。带的这种附加条使车轮重物段条刚性更强,因而,更便于安装。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其他目的、特征和方面。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的下述部分将参考附图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这些内容完整地披露了本发明。附图中:
图1A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构造的车辆车轮重物段的透视图;
图1B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构造的车辆车轮重物段的透视图;
图1C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构造的车辆车轮重物段的透视图;
图1D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构造的车辆车轮重物段的透视图;
图1E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构造的车辆车轮重物段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构造的车辆车轮重物段的侧面正视图;
图3是与图2类似的侧面正视图,其示出了排列成条的一系列车辆车轮重物段;
图4是排列成条的一系列车辆车轮重物段的透视图;
图5示出了位于已弯曲的双面带上的一系列车辆车轮重物段;
图6是附联在车轮表面的本发明的车辆车轮重物段的侧面正视图;
图7A是本发明的带衬的俯视图;
图7B是本发明的包括带衬的车轮重物段条的透视图,其进一步示出了去除带衬的情况;
图8是排列成条的一系列车辆车轮重物段的透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具有上部带的排列成条的一系列车轮重物段的透视图;和
图10是如图9所示的一系列车辆车轮重物段的透视图,其中不带有如图9所示的上部带。
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反复使用的附图标记表示本发明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或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示于附图中的一或多个实例对本发明当前的一些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所提供的每个实例仅用于解释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事实上,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和构思的前提下,对本发明作出一些改型和变换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可将作为一实施例的部分示出或描述的特征用于另外的实施例中以形成更进一步的实施例。因此,本发明力图覆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范围内的那些改型和变换。
图1A到1E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构造的车辆车轮重物段10。如图所示,车轮重物段10优选包括顶部唇缘部分12和底部唇缘部分14。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这些唇缘部分延伸横过车轮重物段的全部宽度,当然这不是必需的。例如,如下文将对此详细说明的那样,唇缘部分不必延伸横过全部宽度,只要它们从车轮重物段10彼此相对地向外延伸即可。车轮重物段10可具有任何需要的质量,例如0.5盎司、0.25盎司等等。在某些实施例中,可将车轮重物段的质量标于车轮重物段上,如图1B、1C、1E所示。还可改变车轮重物段10的宽度。例如,对具有较低矮的侧面轮廓的车轮重物段而言,虽然段的高度减小了,可增加车轮重物段10的宽度以维持该段的重量。图1D示出了低矮轮廓的车轮重物段10的实例。这种配置适用于例如出于美学原因期望车轮重物段高度减小时。如图1A至1E所示,每一车轮重物段10的总宽度、重量和长度都可改变。优选顶部唇缘部分12和底部唇缘部分14具有相同的深度。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这些深度可以不同。
图2为车轮重物段10的侧面正视图,如该图所示,顶部唇缘部分12和底部唇缘部分14分别向外延伸,从而形成略为“Z-形”的轮廓。
习惯上将粘附车轮重物组装成多个车轮重物段10的条或卷。在某些情况中,将十二或二十四个车轮重物段固定成条状。随后使用者从该条上切断、或用别的方法分离所需数量的车轮重物段,并将它们附联到车轮上。当顺序布置成条状时,顶部唇缘部分12和底部唇缘部分14可使相邻的车轮重物段10重叠。如图3和4所示,优选顶部唇缘部分12位于相邻车轮重物段10的底部唇缘部分14的顶部上。
如图5所示,可将胶带18安装在车轮重物段10的一表面上(底表面)。优选胶带18是双面胶带,因而上表面和下表面两面都有粘性。在此优选实施例中,胶带18延伸横过多个车轮重物段1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将胶粘剂或其它合适的粘合剂施加于车轮重物段10的底侧。优选将带衬20粘附在胶带18的与车轮重物段10相对的所述表面上。使用者可去除带衬20以露出胶带18,而将胶带安装在希望的对象上,如安装在车辆的车轮辋圈上。
互锁的车轮重物段10可用于被弯曲的条状车轮重物段10,以适合车轮辋圈的各种不同的弯曲表面。如图5所示,条状车轮重物段10呈柔性,以遵从车轮辋圈的轮廓。这种柔性有利于使用者将条状车轮重物段10安装到车轮辋圈上。顶部唇缘部分12和底部唇缘部分14互锁的性能还利于汽车车轮正常高速旋转期间保持车轮重物段10固定在车轮的辋圈上。
图6示出了从如车轮辋圈24之类的表面取下多个车轮重物段10的优选过程(虽然在该例子中车轮辋圈24显示为直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辋圈24实际是弯曲的)。如图所示,将车轮重物段安装在车轮的辋圈24上时,顶部唇缘部分12在唇缘和车轮辋圈24之间形成空腔。可将工具22置于该空腔中以向顶部唇缘部分12施加撬起力。工具22可以是螺丝刀或能执行撬起功能的任何其他工具。若施加了足够的力,就可克服胶带18的粘附力,使车轮重物段10与车轮辋圈24分离。此外,由于车轮重物段的互锁性能,被工具22从车轮辋圈24撬起的“领头”的车轮重物段10还能将“尾随”的车轮重物段10从车轮辋圈24上拉起。明确地说,从车轮辋圈24撬起第一车轮重物段10或领头的段时,该车轮重物段10的底部唇缘部分14将向该条中相邻的车轮重物段10的顶部唇缘部分12施加力,使其升起离开车轮辋圈24。因而,取下本发明的整条互锁车轮重物段10与取下常规的非互锁的车轮重物段不同,在非互锁的车轮重物段的情况中,必须分别撬起每个车轮重物段使之离开车轮辋圈。
图7A和7B进一步示出了带衬20的一些优选实施例。如图所示,带衬20包含优选切进衬中的耳片26。耳片26优选与带衬20齐平,但在安装过程中可被使用者提离胶带18。一旦从带衬20提起耳片26,使用者可继续拉耳片26以从车轮重物段10上去除衬的剩余部分。例如,若使用者希望在车辆的车轮上安装四段车轮重物段10,使用者只需提起一个耳片26就能去除所有四段车轮重物段上的衬。
如图所示,可使耳片26与每一独立的车轮重物段10对应。在某些实施例中,车轮重物段10与耳片的数量比可大于1比1。反之,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耳片与车轮重物段的数量比可大于1比1。在某些实施例中,耳片26可大体呈“C-形”,如图7A和7B所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耳片26可形成为弧形、三角形、或其他任何可接收的形状。此外,可将耳片26安置成折合地(hinge)横向于纵向轴线A、或任何合适的配置,如与纵向轴线A平行(图7B),或与纵向轴线A倾斜配置(未示出)。
在某些实施例中,带衬20和胶带18还包括穿孔28(图7A),其横向于纵向轴线A延伸横过带衬20。优选使穿孔28位于相邻车轮重物段10的每一结合部30(图8)上。穿孔28允许使用者从较长的条状车轮重物段10上分离需要数量的车轮重物段10。优选不需要使用额外的工具就可实现这种分离。在某些实施例中,穿孔28可以是切透带衬20延伸的一条划线或多条划线(如图7A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穿孔28可以是一系列孔或孔和划线的组合。穿孔28可以仅切入带衬20中,但优选还切入胶带18中。据此,可方便地从相邻车轮重物段的结合部30附近分离胶带18。
如图9所示,某些实施例可利用上部带32。上部带32优选是一侧有粘合剂的细长带条。优选将粘性的一侧附联到车轮重物段10的顶表面。一旦附联,上部带32保持相邻重物10呈半刚性状态,致使它们更容易安装。如图10所示,不使用上部带32,相邻车轮重物段10可具有围绕胶带18折合的趋势。通过使用上部带32,相邻车轮重物段10保持一定程度的刚性,致使它们可被弯曲成与车轮辋圈的内周边配合。施加后可从车轮重物段10上去除上部带32,或者可以留下粘贴于车轮重物段10上。
虽然上文描述了本发明一或多个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和构思的前提下,可以作出各种改型和变换。本发明力图覆盖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范围内的那些改型和变换。
优先权要求
本申请请求享有于2008年3月31日提交的流水号为61/041,056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以及2008年4月2日提交的流水号为61/041,807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它们的全部内容作为参考引入本申请中。

车轮重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车轮重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车轮重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轮重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轮重物.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轮重物,具体公开了一种在包括辋圈的车轮上使用的车轮重物段,该重物段包括主体,主体具有顶表面、底表面、第一侧面和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具有顶表面的顶部唇缘部分从主体的第一侧向外延伸,具有底表面的底部唇缘部分从主体的第二侧向外延伸,主体的顶表面和顶部唇缘部分的顶表面处于第一平面内,主体的底表面和底部唇缘部分的底表面处于第二平面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