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热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98807A43申请公布日20110330CN101998807ACN101998807A21申请号200910305784822申请日20090819H05K7/20200601G06F1/2020060171申请人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地址215316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区富士康路635号申请人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72发明人陈荣安54发明名称散热装置57摘要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鳍片组、一热管及一离心风扇,散热鳍片组由若干散热鳍片堆叠而成,离心风扇设有一出风口,散热鳍片组设置于离心风扇的出风口处,热管与散热鳍片组接触,散热鳍片组中至少部分。
2、散热鳍片的高度沿散热鳍片组的堆叠方向逐渐减小,散热鳍片组的底部于对应减小高度的散热鳍片形成一空缺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的散热鳍片组中至少部分散热鳍片的高度沿散热鳍片组的堆叠方向逐渐减小,使得散热鳍片组于对应减小高度的散热鳍片形成一空缺空间以收容笔记本电脑的其他组件,使得笔记本电脑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2页CN101998813A1/1页21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鳍片组、一热管及一离心风扇,散热鳍片组由若干散热鳍片堆叠而成,离心风扇设有一出风口,散热鳍片组设置于离心风扇的出风口处,热管与散热。
3、鳍片组接触,其特征在于,散热鳍片组中至少部分散热鳍片的高度沿散热鳍片组的堆叠方向逐渐减小,散热鳍片组的底部于对应减小高度的散热鳍片形成一空缺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散热鳍片组分成紧邻设置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各散热鳍片的高度沿堆叠方向逐渐减小,第二部分的各散热鳍片的高度相同,且第一部分的各散热鳍片的高度均不大于第二部分的任意一散热鳍片的高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热管为扁平状,该扁平热管具有一底端平面,散热鳍片组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排成一行并具有一水平的顶面,热管的底端平面贴附于散热鳍片组的顶面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4、散热鳍片组的第一部分具有一倾斜的底面,散热鳍片组的第二部分具有一水平的底面,散热鳍片组的第一部分的底面与散热鳍片组的第二部分的底面连接。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散热鳍片组的第一部分具有与散热鳍片组的第二部分邻接的第一散热鳍片,散热鳍片组的第二部分具有与散热鳍片组的第一部分邻接的第二散热鳍片,第一散热鳍片与第二散热鳍片的高度相同。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热管为扁平状,该扁平热管具有一底端平面,散热鳍片组具有一水平的顶面,热管的底端平面贴附于散热鳍片组的顶面上。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散热鳍片组的所有散热鳍片的高度沿散热鳍片组的堆叠方向逐渐变小。
5、。权利要求书CN101998807ACN101998813A1/2页3散热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涉及电子元件散热的散热装置。背景技术0002散热装置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中,常用的散热装置一般包括吸热板、热管及由散热鳍片堆叠形成的散热鳍片组,该吸热板与一设于电路板上的发热电子元件相贴合,以吸收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并将该热量传递给热管,通过热管传导至散热鳍片组,由散热鳍片组将热量散发出去。笔记本电脑趋向于紧凑结构设计,这就要求散热装置体积更小且具有较佳的散热性能。发明内容0003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体积更小且散热较佳的散热装置。0004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鳍片组。
6、、一热管及一离心风扇,散热鳍片组由若干散热鳍片堆叠而成,离心风扇设有一出风口,散热鳍片组设置于离心风扇的出风口处,热管与散热鳍片组接触,散热鳍片组中至少部分散热鳍片的高度沿散热鳍片组的堆叠方向逐渐减小,散热鳍片组的底部于对应减小高度的散热鳍片形成一空缺空间。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的散热鳍片组中至少部分散热鳍片的高度沿散热鳍片组的堆叠方向逐渐减小,使得散热鳍片组于对应减小高度的散热鳍片形成一空缺空间以收容笔记本电脑的其他组件,使得笔记本电脑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附图说明0006图1为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0007图2为图1中散热鳍片组的主视图。0008图3为。
7、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的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0009图4为图3中散热鳍片组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10如图1及图2所示,散热装置10包括离心风扇11、热管12及散热鳍片组100。离心风扇11的顶端110及底端111设有入风口112,离心风扇11的侧壁113开设一出风口114。热管12为扁平热管,热管12的顶端面121及底端面122为平面,热管12的冷凝段123位于离心风扇11的出风口114的顶端。0011散热鳍片组100堆叠呈直线状并设置在离心风扇11出风口114处,沿堆叠方向该散热鳍片组100分成相互紧邻的第一部分13与第二部分15,第一部分13位于散热鳍片组100的左侧,第二部分15位。
8、于散热鳍片组100的右侧。0012第一部分13由若干第一散热鳍片14堆叠形成,相邻的两个第一散热鳍片14之间形成气流通道17。第一部分13呈梯形状,各第一散热鳍片14的高度沿第一部分13的堆叠说明书CN101998807ACN101998813A2/2页4方向逐渐减少。第一散热鳍片14包括一本体140、上折边141及下折边142,上折边141由本体140的上侧缘一体折弯且沿水平方向延伸而成,下折边142由本体140的下侧缘一体折弯且向上倾斜延伸而成。后一第一散热鳍片14A的上折边141及下折边142分别抵靠于前一第一散热鳍片14B的本体140上,该若干第一散热鳍片14的上折边141在同一水平面。
9、上且共同构成第一部分13的顶面148,该若干第一散热鳍片14的下折边142在同一向上倾斜的平面上且共同构成第一部分13的底面149。该顶面148为水平面,该底面149沿第一部分13的堆叠方向且向上倾斜延伸。0013第二部分15由若干第二散热鳍片16堆叠而成,相邻的两个第二散热鳍片16之间形成气流通道17。第二部分15呈矩形状,各第二散热鳍片16的高度相同。第二散热鳍片16包括一本体160、上折边161及下折边162,上折边161及下折边162分别由本体160的上、下侧缘一体水平延伸而成。后一第二散热鳍片16A的上折边161及下折边162分别抵靠于前一第二散热鳍片16B的本体160上,该若干第二。
10、散热鳍片16的上折边161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共同构成第二部分15的顶面168,该若干第二散热鳍片16的下折边162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共同构成第二部分15的底面169,顶面168与底面169均为平面。0014第一部分13及第二部分15位于离心风扇11的出风口114处,第一部分13与第二部分15排成一行且第一部分13的顶面148与第二部分15的顶面168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一部分13的顶面148与第二部分15的顶面168贴附于热管12的冷凝段123的底端面122上。第一部分13的底面149与第二部分15的底面169连接。0015第一部分13最右端的第一散热鳍片14C与第二部分15最左端的第二散热鳍片16。
11、C相邻。第一散热鳍片14C与第二散热鳍片16C的高度相同,第二散热鳍片16C的上折边161抵靠于第一散热鳍片14C的本体140的上侧缘,第二散热鳍片16C的下折边162抵靠于第一散热鳍片14C的本体140的下侧缘。除了第一散热鳍片14C之外,其余第一散热鳍片14的高度均小于第二散热鳍片16C的高度,且沿着远离第二散热鳍片16C的堆叠方向上,各第一散热鳍片14的高度逐渐较小。0016热量从热管12的冷凝段123传递到散热鳍片组100的第一部分13及第二部分15,离心风扇11产生气流并吹向第一部分13及第二部分15,气流通过第一部分13及第二部分15的气流通道17,并将第一部分13及第二部分15的。
12、热量散发到外界空气中。0017第一部分13的高度沿第一部分13的堆叠方向逐渐减少,从而第一部分13的底部形成一空缺空间200以容纳笔记本电脑的其他组件,防止散热鳍片组100与笔记本电脑的其他组件干涉,以适应笔记本电脑内的复杂空间结构,并使得笔记本电脑内部空间更加紧凑。另,由于第一部分13的底面149为斜面,则在相同规格情况下,底面149为斜面的面积大于底面149为水平面的面积,这可增加第一部分13的散热面积,即第一部分13在减少其体积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佳的散热性能。0018图3及图4示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装置20,与上一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散热鳍片组100A未分成两部分结构,而是散热鳍片组100A的所有散热鳍片24的高度沿散热鳍片组100A的堆叠方向从右向左递减,散热鳍片组100A的顶面248贴附于热管22的冷凝段223的底端面222上。散热鳍片组100A的底面249为斜面,从而形成一空缺空间200A。说明书CN101998807ACN101998813A1/2页5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98807ACN101998813A2/2页6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199880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