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座椅.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227 上传时间:2018-01-11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59908.3

申请日:

2013.11.18

公开号:

CN104781105A

公开日:

2015.07.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N 2/427申请日:20131118|||公开

IPC分类号:

B60N2/427; B60N2/68

主分类号:

B60N2/427

申请人: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伊藤哲平

地址:

日本埼玉县朝霞市荣町3丁目7番27号

优先权:

2012-253641 2012.11.19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0

代理人:

余长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是,在被施加冲击负荷时,使座椅的变形传递方向扩散并提高冲击吸收性。车用座椅(S)具备具有成为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0)的座椅框架(2)。座椅靠背框架(20)具备位于左右侧方的侧部框架(22)、以及连结侧部框架(22)的下方的下部框架(30)。下部框架(30)具备在被施加冲击负荷时变形的脆弱部(40)、以及引导脆弱部(40)的变形方向的变形引导部(50)。脆弱部(40)及变形引导部(50)配置于使下部框架(30)的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向左右延长的区域的中央,并被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用座椅,是具备了座椅靠背框架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备,位于左右侧方的侧部框架、以及连结该侧部框架的下方的 下部框架;
该下部框架具备,施加冲击负荷时变形的脆弱部、以及引导该脆弱部的变形方向的 变形引导部;
所述下部框架的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左右两端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较小地 形成;
所述脆弱部设置于所述下部框架中,使所述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向左右延长的 区域内;
所述变形引导部设置于上下方向中与所述脆弱部对应的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部的上端及下端水平地延伸;
所述左右两端部的上端及下端以从所述中央部的上端及下端连续并分别向上方及 下方扩展的方式延伸;
所述下部框架的上端及下端的一方比另一方,从更靠近所述脆弱部的部分向上方或 下方延伸。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在左右方向上水平地延伸;
所述脆弱部与所述变形引导部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位于左右侧方的衬垫侧部框架的座椅衬垫框架;
所述脆弱部的至少一部分比所述衬垫侧部框架的上端位于更下方,沿着所述衬垫侧 部框架的外缘被设置。

5.
  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衬垫框架具备可旋转地连结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倾斜机构;
该倾斜机构安装于所述衬垫侧部框架,具备将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向立起状态施力的 弹簧部件;
卡止所述弹簧部件的延伸端部的卡止部件固定于所述下部框架;
所述脆弱部比所述卡止部件所固定的部分设置于更下方。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两端部具备由于冲击负荷而从所述脆弱部向所述左右两端部的上端及下 端的至少一方变形的变形区域;
所述下部框架至少具备一个孔部;
该孔部设置于所述变形区域内。

7.
  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两端部的上端及下端中,所述变形区域内形成被切口的切口部;
所述孔部配置于连结所述脆弱部的左右内侧端部与所述切口部的直线上。

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部框架的上端及下端,设置有从该上端及下端向前后方向突出的法兰部; 该法兰部在所述上端及下端中,于所述变形区域被切口。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引导部设置于所述下部框架中的所述左右两端部;
所述下部框架在所述中央部具备突出部;
该突出部在一对所述变形引导部之间向左右方向延伸。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引导部设置于所述下部框架中的所述左右两端部;
所述脆弱部比所述变形引导部更设置于左右外侧;
所述下部框架在所述中央部具备突出部;
该突出部延伸至左右方向中被所述变形引导部以及所述脆弱部夹住的位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设置于所述下部框架中,使所述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向左右延长的 区域的中央。

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设置于所述下部框架中的所述左右两端部;
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水平地延伸的水平部、从该水平部向左右内侧连续并向上方倾 斜地延伸的上方倾斜部、以及从该水平部向左右内侧连续并向下方倾斜地延伸的下 方倾斜部的至少一方的倾斜部。

说明书

车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座椅,特别是涉及一种谋求后面碰撞时的冲击能量吸收效率提 高的车用座椅。
背景技术
一般,当车辆的后方部被追尾或车辆在倒车行驶时受到巨大碰撞等,即后面碰 撞时,存在就座的乘客由于惯性而急速后方移动的同时,乘客的上半身后倾的情况。
各种构成为由于所述乘客的急剧的后方移动,后方负荷施加于座椅靠背框架 时,座椅靠背框架的侧部框架成为弯曲的构成,缓解后方移动时施加于乘客的冲击 负荷的技术被各种提出(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具备位于左右侧方的侧部框架、以 及连结所述侧部框架的下方的下部框架。
所述下部框架,由从中央部朝左右两端部向上下方向扩展的形状构成,在左右 两端部的上方部分,形成弯曲性的收缩部。
所述收缩部从左右两端部的左右外侧的两端向座椅内侧水平地延伸设置,越向 座椅内侧越向上方倾斜,朝左右两端部的上端长尺地延伸设置。
以车辆后面碰撞时等,冲击负荷施加于座椅时,所述收缩部优先变形,从收缩 部向左右两端部的上端传递变形的方式配置。
如此,通过限定座椅靠背框架的变形部位,冲击负荷不会传递至座椅靠背框架 整体,可以稳定地吸收冲击能量。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77764号
发明内容
但是,如专利文献1的车用座椅中,施加冲击负荷时,从收缩部朝左右两端部 的上端向一方向传递变形,因此,不能使弯曲变形的传递方向扩散。为此,期待一 种使座椅的弯曲变形的传递方向扩散并进一步提高冲击吸收性的车用座椅。
还有,如专利文献1的车用座椅中,具备施加冲击负荷时优先弯曲变形的收缩 部,因此,期待一种在通常使用时进一步提高座椅靠背框架的刚性的车用座椅。
还有,专利文献1的车用座椅的收缩部设置于下部框架的左右两端部,从左右 外侧的两端向左右内侧长尺地延伸设置,因此,期待一种形成收缩部的部分被限制 的情况下,即使收缩部的延伸设置方向的长度变短,也可以充分吸收冲击的车用座 椅。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碰撞时,特别是施加后面碰 撞时的冲击负荷时,使座椅的弯曲变形的传递方向扩散并进一步提高冲击吸收性的 车用座椅。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加冲击负荷时,通过座椅弯曲变形而吸收 冲击负荷的车用座椅中,通常使用时使座椅靠背框架的刚性进一步提高的车用座 椅。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加冲击负荷时,充分吸收冲击的同时,具 备小型化地形成的脆弱部的车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是具备了座椅靠背框架 的车用座椅,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备,位于左右侧方的侧部框架、以及连结该侧部 框架的下方的下部框架;该下部框架具备,施加冲击负荷时变形的脆弱部、以及引 导该脆弱部的变形方向的变形引导部;所述下部框架的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 左右两端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较小地形成;所述脆弱部设置于所述下部框架中,使 所述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向左右延长的区域内;所述变形引导部设置于上下方 向中与所述脆弱部对应的位置。
如此,脆弱部设置于下部框架中,使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向左右延长的区 域内,因此,后面碰撞时等的冲击负荷施加于车用座椅时,以脆弱部为起点,弯曲 变形的传递方向容易向脆弱部的上方及下方扩散。因此,可以提供一种进一步提高 冲击吸收性的车用座椅。
还有,变形引导部设置于上下方向中与脆弱部对应的位置,因此,施加冲击负 荷时,以脆弱部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被变形引导部引导,进一步从脆弱部向上 方及下方扩散变得容易。
还有,脆弱部设置于下部框架中、使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向左右延长的区 域内,因此,可以小型化地形成脆弱部。
此时,优选所述中央部的上端及下端水平地延伸;所述左右两端部的上端及下 端以从所述中央部的上端及下端连续并分别向上方及下方扩展的方式延伸;所述下 部框架的上端及下端的一方比另一方,从更靠近所述脆弱部的部分向上方或下方延 伸。
如此,左右两端部的上端及下端以从中央部的上端及下端连续并分别向上方及 下方扩展的方式延伸,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通常使用时座椅靠背框架的刚性。
还有,下部框架的上端及下端的一方比另一方,从更靠近所述脆弱部的部分向 上方或下方延伸,因此,在另一方侧,可以确保座椅靠背框架的刚性的同时,在一 方侧,施加冲击负荷时,使以脆弱部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优先变形变得容易。 因此,可以成为考虑到确保刚性的部分以及使变形的传递方向优先的部分的座椅靠 背框架的形状。
此时,优选所述脆弱部在左右方向上水平地延伸;所述脆弱部与所述变形引导 部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
如此,脆弱部与变形引导部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因此,以脆弱部为起点的变 形的传递方向通过变形引导部被更容易地引导,从脆弱部向上方及下方扩散变得容 易。
此时,优选具备,具有位于左右侧方的衬垫侧部框架的座椅衬垫框架;所述脆 弱部的至少一部分比所述衬垫侧部框架的上端位于更下方,沿着所述衬垫侧部框架 的外缘被设置。
如此,由于脆弱部的至少一部分比衬垫侧部框架的上端位于更下方,沿着衬垫 侧部框架的外缘被设置,因此,通过在靠近下部框架中、与衬垫侧部框架连结的部 分配置脆弱部,变得容易接受由于冲击负荷导致的应力集中。因此,可以有效地吸 收冲击负荷。还有,由于沿着衬垫侧部框架的外缘,因此,形成脆弱部时,衬垫侧 部框架不会干涉,操作性提高。
此时,优选在所述座椅衬垫框架具备可旋转地连结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倾斜机 构;该倾斜机构安装于所述衬垫侧部框架,具备将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向立起状态施 力的弹簧部件;卡止所述弹簧部件的延伸端部的卡止部件固定于所述下部框架;所 述脆弱部比所述卡止部件所固定的部分设置于更下方。
如此,由于卡止弹簧部件的延伸端部的卡止部件固定于下部框架,脆弱部比所 述卡止部件所固定的部分设置于更下方,因此,通过在下部框架中,靠近倾斜机构, 特别是具备弹簧部件的部分而配置该脆弱部,变得容易接受由于冲击负荷导致的应 力集中。因此,可以更有效地吸收冲击负荷。
此时,优选所述左右两端部具备由于冲击负荷而从所述脆弱部向所述左右两端 部的上端及下端的至少一方变形的变形区域;所述下部框架至少具备一个孔部;该 孔部设置于所述变形区域内。
如此,由于孔部设置于下部框架的左右两端部中,由于冲击负荷而变形的变形 区域内,因此,施加冲击负荷时,以脆弱部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容易向孔部扩 散。即,通过孔部设置于下部框架,可以以脆弱部为起点引导变形至想要传递的方 向。
此时,优选所述左右两端部的上端及下端中,所述变形区域内形成被切口的切 口部;所述孔部配置于连结所述脆弱部的左右内侧端部与所述切口部的直线上。
由于如此构成,施加冲击负荷时,以脆弱部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可以容易 地向孔部及切口部所形成的部分扩散。
此时,优选在所述下部框架的上端及下端,设置有从该上端及下端向前后方向 突出的法兰部;该法兰部在所述上端及下端中,于所述变形区域被切口。
如此,在下部框架的上端及下端,设置有法兰部,法兰部在上端及下端中,于 所述变形区域被切口,因此,施加冲击负荷时,以脆弱部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 容易向下部框架的上端及下端中,法兰部被切口的部分扩散。即,通过下部框架的 上端及下端中,法兰部设置被切口部分,可以以脆弱部为起点引导变形至想要传递 的方向。
此时,优选所述变形引导部设置于所述下部框架中的所述左右两端部;所述下 部框架在所述中央部具备突出部;该突出部在一对所述变形引导部之间向左右方向 延伸。
如此,下部框架在中央部具备突出部,突出部在一对变形引导部之间向左右方 向延伸,因此,通过设置突出部确保下部框架的刚性的同时,可以使在脆弱部的应 力集中变得容易。
因此,可以使通常使用时座椅靠背框架的刚性提高,施加冲击负荷时,可以使 应力集中于脆弱部,有效吸收冲击负荷。
此时,优选所述变形引导部设置于所述下部框架中的所述左右两端部;所述脆 弱部比所述变形引导部更设置于左右外侧;所述下部框架在所述中央部具备突出 部;该突出部延伸至左右方向中被所述变形引导部以及所述脆弱部夹住的位置。
如此,脆弱部比变形引导部更设置于左右外侧,突出部延伸至左右方向中被变 形引导部以及脆弱部夹住的位置,因此,通过设置突出部可以进一步确保下部框架 的刚性的同时,可以使应力集中于脆弱部变得容易。
此时,优选所述脆弱部设置于所述下部框架中,使所述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宽 度向左右延长的区域的中央。
由于如此构成,以脆弱部为起点,向脆弱部的上方及下方弯曲变形的传递方向 变得更容易扩散。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冲击吸收性。
还有,可以小型化地形成脆弱部。
此时,优选所述脆弱部,设置于所述下部框架中的所述左右两端部;具有,在 左右方向上水平地延伸的水平部、从该水平部向左右内侧连续并向上方倾斜地延伸 的上方倾斜部、以及从该水平部向左右内侧连续并向下方倾斜地延伸的下方倾斜部 的至少一方的倾斜部。
由于如此构成,以脆弱部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容易朝着上方倾斜部及下方 倾斜部的至少一方的倾斜部延伸的方向扩散。
根据本发明,由于设置于下部框架中,使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向左右延长 的区域内,后面碰撞时等的冲击负荷施加于车用座椅时,以脆弱部为起点,弯曲变 形的传递方向容易向脆弱部的上方及下方扩散。因此,可以提供一种进一步提高冲 击吸收性的车用座椅。
还有,变形引导部设置于上下方向中与脆弱部对应的位置,因此,施加冲击负 荷时,以脆弱部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被变形引导部引导,进一步从脆弱部向上 方及下方扩散变得容易。
还有,脆弱部设置于下部框架中,使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向左右延长的区 域内,因此,可以小型化地形成脆弱部。
根据本发明,左右两端部的上端及下端以从中央部的上端及下端连续并分别向 上方及下方扩展的方式延伸,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通常使用时座椅靠背框架的刚 性。
还有,下部框架的上端及下端的一方比另一方,从更靠近所述脆弱部的部分向 上方或下方延伸,因此,在另一方侧,可以确保座椅靠背框架的刚性的同时,在一 方侧,施加冲击负荷时,使以脆弱部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优先变形变得容易。 因此,可以成为考虑到确保刚性的部分以及使变形的传递方向优先的部分的座椅靠 背框架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脆弱部与变形引导部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因此,以脆弱部为起 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通过变形引导部被更容易地引导,从脆弱部向上方及下方扩散 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脆弱部的至少一部分比衬垫侧部框架的上端位于更下方,沿着衬 垫侧部框架的外缘被设置,因此,脆弱部靠近下部框架中,与衬垫侧部框架连结的 部分而被配置,容易接受由于冲击负荷导致的应力集中。因此,可以有效地吸收冲 击负荷。还有,由于沿着衬垫侧部框架的外缘,形成脆弱部时,衬垫侧部框架不会 干涉,操作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由于卡止弹簧部件的延伸端部的卡止部件固定于下部框架,脆弱 部比所述卡止部件所固定的部分设置于更下方,因此,通过在下部框架中,靠近倾 斜机构,特别是具备弹簧部件的部分而配置该脆弱部,变得容易接受由于冲击负荷 导致的应力集中。因此,可以更有效地吸收冲击负荷。
根据本发明,由于孔部设置于下部框架的左右两端部中,由于冲击负荷而变形 的变形区域内,因此,施加冲击负荷时,以脆弱部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容易向 孔部扩散。即,通过孔部设置于下部框架,可以以脆弱部为起点引导变形至想要传 递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施加冲击负荷时,以脆弱部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可以容易地 向孔部及切口部所形成的部分扩散。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下部框架的上端及下端,设置有法兰部,法兰部在上端及 下端中,于所述变形区域被切口,因此,施加冲击负荷时,以脆弱部为起点的变形 的传递方向容易向下部框架的上端及下端中,法兰部被切口的部分扩散。即,通过 下部框架的上端及下端中,法兰部设置被切口部分,可以以脆弱部为起点引导变形 至想要传递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下部框架在中央部具备突出部,突出部在一对变形引导部之间向 左右方向延伸,因此,通过设置突出部确保下部框架的刚性的同时,可以使在脆弱 部的应力集中变得容易。
因此,可以使通常使用时座椅靠背框架的刚性提高,施加冲击负荷时,可以应 力集中于脆弱部,有效吸收冲击负荷。
根据本发明,脆弱部比变形引导部更设置于左右外侧,突出部延伸至左右方向 中被变形引导部以及脆弱部夹住的位置,因此,通过设置突出部可以进一步确保下 部框架的刚性的同时,可以使应力集中于脆弱部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以脆弱部为起点,向脆弱部的上方及下方弯曲变形的传递方向变 得更容易扩散。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冲击吸收性。还有,可以小型化地形成脆弱 部。
根据本发明,以脆弱部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容易朝着上方倾斜部及下方倾 斜部的至少一方的倾斜部延伸的方向扩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车用座椅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框架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框架的下部框架的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涉及的下部框架的后视图,即要部扩大后的图。
图5是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框架的右视图,即要部扩大后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下部框架的后视图,即要部扩大后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下部框架的后视图,即要部扩大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部件、配置等, 并非限制本发明,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宗旨进行各种改变。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车用座椅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框架的 概略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框架的下部框架的后视图。图4是本发明涉 及的下部框架的后视图,即要部扩大后的图。图5是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框架的右视 图,即要部扩大后的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下部框架的后视图,即 要部扩大后的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下部框架的后视图,即要部扩 大后的图。
本实施例是涉及具有以下特征的车用座椅的发明。分别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下部 框架的左右两端部设置脆弱部与变形引导部,脆弱部与变形引导部配置于使下部框 架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向左右延长的区域的中央。
本实施例的车用座椅S如图1所示,主要由座椅衬垫1、配置于座椅衬垫1的 上面侧的座椅靠背2、配置于座椅靠背2的上面侧的头枕3构成,具备图2所示的 成为骨架的座椅框架Sa。
此外,相对车用座椅S的座椅靠背2,乘客就座一侧为前方侧。
座椅衬垫1是从下方支持乘客的就座部,缓冲垫1a載置于图2所示的成为骨 架的衬垫框架10,从缓冲垫的上方被表皮1b覆盖而构成。
座椅靠背2是从后方支持乘客的背部的靠背部,缓冲垫2a載置于图2所示的 成为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0,被表皮2b覆盖而构成。
头枕3是从后方支持乘客的头的头部,在成为芯材料的未图示的支柱上載置缓 冲垫3a,被表皮3b覆盖而构成。
衬垫框架10由成为座椅衬垫1的骨架的大致矩形状的框体构成,如图2所示, 具备,配置于左右侧方的衬垫侧部框架11、作为架设于各衬垫侧部框架11的前方 侧的上面的板状框架的盘式框架12、作为架设于各衬垫侧部框架11的后方侧端部 的附近的连结部件的框架连结管13、以及连结各衬垫侧部框架11的前后方向的大 致中央的弹性弹簧14。
衬垫侧部框架11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金部件构成,左侧的衬垫侧部框架 11与右侧的衬垫侧部框架11以相互平行的状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
在衬垫侧部框架11与座椅靠背框架20之间,如图2所示,设置有相对座椅衬 垫1可旋转地连结座椅靠背2的倾斜机构15。
倾斜机构15由公知的机构构成,具备,成为倾斜机构15的旋转轴的连结轴16、 将座椅靠背框架20向立起状态施力的螺旋弹簧17、以及卡止螺旋弹簧17的延伸卡 止端部的弹簧卡止部件18。
连结轴16由连结衬垫侧部框架11及座椅靠背框架20的左右两端部的剖面大 致圆形状的管部件构成。
连结轴16嵌通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20的左右两端侧的下方端部的未图示的轴 贯通孔、以及设置于衬垫侧部框架11的左右两端侧的后方端部的未图示的轴插通 孔而被连结。
螺旋弹簧17由螺旋形状的线状部件构成,设置于衬垫侧部框架11的左右外侧 面的后方端部。
螺旋弹簧17的一端部通过被弹簧卡止部件18挂住,而被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 20的左右外侧的下方端部,螺旋弹簧17的另一端部,被设置于衬垫侧部框架11的 左右外侧面的未图示的弹簧卡止部挂住而被固定。
弹簧卡止部件18由弯折板金部件的大致L字形状构成,弹簧卡止部件18的上 方端部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20,在下方端部,设置有向左右外侧弯折的弯折部18a, 螺旋弹簧17的一端被弯折部18a钩挂住而构成。
此外,未图示的操作杆安装于衬垫侧部框架11的外侧,通过操作所述操作杆, 连结轴16回转,成为座椅靠背2相对座椅衬垫1旋转的机构。
座椅靠背框架20,如图2所示,由大致矩形状的框体构成,具备,在上侧大致 逆U字形状形成的中空圆筒体的上部框架21、在左右侧方与上部框架21连结而被 配设的左右的侧部框架22、架设于各侧部框架22内侧面的大致中央的弹性弹簧23、 以及架设于各侧部框架22内侧面的下端部的下部框架30。
此外,也可为侧部框架22与下部框架30作为一体构成。
左右的侧部框架22由将板金部件向左右内侧弯折的大致コ字形状构成,向上 下方向延伸,以相互平行的状态在左右方向间隔。
左右的侧部框架22由从上侧到下侧连续并向前方渐渐胀出的形状形成,具备 从前方端部向左右内侧弯折的前方弯折部22a、以及从后方端部向左右内侧弯折的 后方弯折部22b。
在左右的侧部框架22的左右内侧面,设置有向左右内侧凹陷的凹部22c,在凹 部22c,形成有向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弹性弹簧23通过左右两端部插入并挂住凹部22c的贯通孔,与左右的侧部框 架22连结。
下部框架30由将板金部件向前方侧弯折的大致コ字形状构成,如图2所示, 由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框架主体部31、弯折左右两端而形成的框架弯折部32构成。
框架弯折部32以与侧部框架22的内侧面抵接的方式被配置,框架弯折部32 的上方端部与侧部框架22的下方端部被焊接固定。
在框架弯折部32,设置有向左右方向贯通的未图示的轴贯通孔,连结轴16嵌 通轴贯通孔而被连结。
弹簧卡止部件18通过紧固螺栓38被固定于框架弯折部32的外侧面。
框架主体部31如图2所示,具备向前方侧突出的上端法兰部33a及下端法兰 部33b。
上端法兰部33a及下端法兰部33b分别设置于框架主体部31的上端部及下端 部,向左右方向延伸。
框架主体部31如图3所示,由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状的框架中央部34、 以及设置于框架中央部34的左右外侧,比框架中央部34的宽度更向上下方向扩展 而延伸的框架左右两端部35构成。
框架中央部34具备,在下方端部向前方突出的筋形状的突出部36、在上面向 下方凹陷的一对凹部37。
突出部36以在设置于左右侧方的变形引导部50之间,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 形成,提高下部框架30的下方端部的刚性。
框架中央部34的上端及下端向左右外侧大致水平地延伸。框架左右两端部35 的上端及下端以从框架中央部34的上端及下端连续的方式向左右外侧延伸,向上 方及下方分别倾斜伸展而形成。
此时,框架左右两端部35如图3所示,上端的向上方倾斜的开始位置比下端 的向下方倾斜的开始位置更成为左右内侧而形成。
换言之,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上端及下端,分别由上方倾斜及下方倾斜的边 构成,上端的上方倾斜的边的内侧端部比下端的下方倾斜的边的内侧端部形成于左 右更内侧。
在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上端及下端,设置有向后述的脆弱部40切口的切口部 39a及切口部39b。
为此,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上端及下端中,具备切口部39a及切口部39b的 部分分别作为刚性较低的部分构成。
框架左右两端部35如图4所示,具备,具有在施加后面碰撞时的冲击负荷时 变形的弯曲性的脆弱部40、引导以脆弱部40的变形为起点的变形传递方向的变形 引导部50、以及由大致圆形状构成的孔部51。
脆弱部40是向前方侧凹陷的凹部,向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形成为纵截面弓 状或纵截面半圆弧状。
此外,本实施例的脆弱部40作为向前方侧凹陷的凹部形成,但并不仅限于此, 可以进行适当变更。例如,作为将下部框架30向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而形成也 可以。
脆弱部40如图4所示,配置于框架左右两端部35中,使框架中央部34的上 下方向的宽度向左右延长的区域的大致中央,且配置于左右方向中左右的侧部框架 侧的端部。
此外,脆弱部40只要是配置于使框架中央部34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向左右延长 的区域内的话,并不限定为中央也可以。
脆弱部40的下端40b如图5所示,配置于上下方向中比设置于衬垫侧部框架 11的后方的连结轴固定部11a的上面的更下方,以沿着连结轴固定部11a的圆弧状 的外缘11b的方式接近而形成。
还有,脆弱部40在上下方向中,比下部框架30中弹簧卡止部件18通过紧固 螺栓38固定的部分更接近下方而被配置。
由于配置有脆弱部40的部分是框架中央部34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的大致中央, 还有,是弹簧卡止部件18所固定的部分的下方,且位于连结轴16所连结的部分的 上方,因此成为刚性较高的部分。
为此,在车用座椅S的通常使用时,可以较高地保持座椅靠背框架20的刚性。
脆弱部40,在后面碰撞时的冲击负荷施加于座椅靠背框架20时,向上下方向 崩溃,下部框架30的上方侧及侧部框架22向后方侧弯曲。
此时,图5所示的脆弱部40的上端40a及下端40b限制脆弱部40的崩溃量、 即侧部框架22的后倾角度不超过一定值。
即,脆弱部40向上下方向较大崩溃时,脆弱部40的上端40a及下端40b抵接, 成为下端40b阻止上端40a的状态。
为此,通过适当变更脆弱部40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及前后方向的宽度,可以调 整脆弱部40的崩溃量,即侧部框架22的后倾角度。
变形引导部50如图4所示,是向后方侧突出的凸部,向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 形成为纵截面三角形状。详细说明的话,变形引导部50从上端及下端分别向中央 倾斜,向脆弱部40的相反侧突出。
变形引导部50在框架左右两端部35中,以与脆弱部40为同一水平面上的方 式接近而被配置,且配置于左右方向中左右内侧,也就是说框架中央部34侧。
如此,变形引导部50向脆弱部40的相反侧突出,以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方式 接近而被配置,因此,可以提高下部框架30的刚性。
此外,变形引导部50的形状并未特别限定而可以适当变更。变形引导部50向 脆弱部40的相反侧突出,但向脆弱部40的同一侧突出也可以。与脆弱部40配置 于同一水平面上,但配置于上下方向中略上方或下方也可以。
在变形引导部50的下端侧的倾斜面,形成有大致圆形状的孔部50a。
孔部50a作为用于安装安全带等其他部件的孔而形成。
下面,参照图4对后面碰撞时的冲击负荷施加于车用座椅S时产生的以脆弱部 40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进行说明。
冲击负荷施加于座椅靠背框架20的话,脆弱部40向上下方向弯曲变形,进一 步向下部框架30的左右内侧传递弯曲变形,下部框架30及侧部框架22向后方弯 曲。
此时,在下部框架30中,左右的脆弱部40的左右内侧,向脆弱部40的相反 侧突出的变形引导部50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因此,弯曲变形的传递方向如图4 所示的箭头方向,避开变形引导部50,以向上方及下方倾斜的方式扩散。
以脆弱部40为起点的向上方倾斜的变形传递方向,朝着设置于框架左右两端 部35的上端的切口部39a,向下方倾斜的变形传递方向朝着设置于框架左右两端部 35的下端的切口部39b。
如此,冲击负荷施加于车用座椅S时,可以以脆弱部为起点,使弯曲变形传递 至脆弱部的上方及下方的两方向,因此,与弯曲变形传递至一方向的情况相比,可 以进一步提高冲击吸收性。
还有,通过设置变形引导部50,可以使以脆弱部40为起点的变形传递方向引 导至事先设定的方向。
本实施例中,连结脆弱部40与设置于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上端的切口部39a 的部分,以及连结脆弱部40与切口部39b的部分,成为由于冲击负荷导致的变形 区域。
本实施例的下部框架30如图4所示,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下端的下方倾斜的 开始位置比上端的上方倾斜的开始位置,更接近脆弱部40而形成。也就是说,框 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下方侧以比上方侧刚性低的方式构成。
因此,在施加冲击负荷时,以脆弱部40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是以在下方 侧优先被引导的方式构成。
此外,相反地,框架左右两端部35的上端的上方倾斜的开始位置比下端的下 方倾斜的开始位置,更靠近脆弱部40而形成的话也可以。这种情况下,以脆弱部 40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优先被引导至上方侧。
还有,孔部50a形成于变形引导部50的下端侧,以变形引导部50的下方侧的 刚性变低的方式构成。为此,施加冲击负荷时,以脆弱部40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 方向更容易被优先引导至下方侧。
孔部51作为用于安装安全带等其他部件的孔而形成,分别设置于连结脆弱部 40与切口部39a的部分、以及连结脆弱部40与切口部39b的部分。换言之,孔部 51分别设置于左右方向中脆弱部40与变形引导部50之间,上下方向中脆弱部40 与切口部39a、39b之间。
如此,作为第2脆弱部设置孔部51,使刚性变低的部分设置于变形区域内,因 此,施加冲击负荷时,以脆弱部40为起点的变形的传递方向可以更容易地向切口 部39a、39b引导。
此外,孔部51除贯通孔外,作为凹陷的凹部或薄板部形成也可以。
下面,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涉及的下部框架60进行说明。
下部框架60具备在下方端部向前方突出的筋形状的突出部61、以及作为向前 方侧凹陷的凹部而形成的脆弱部62。
突出部61向左右方向延伸而使得左右端部位于变形引导部50与脆弱部62之 间,提高下部框架30的下方端部的刚性。
脆弱部62形成为纵截面弓状或纵截面半圆弧状,并向左右方向延伸。
脆弱部62由水平延伸的水平部62a、从水平部62a向左右内侧连续并上方倾斜 而延伸的上方倾斜部62b、以及下方倾斜而延伸的下方倾斜部62c构成。
上方倾斜部62b及下方倾斜部62c分别向设置于下部框架60的上端及下端的 切口部39a及切口部39b延伸。
脆弱部62具备上方倾斜部62b及下方倾斜部62c,因此,冲击负荷施加于车用 座椅S时,以脆弱部62为起点的弯曲变形的传递方向可以容易地分别向切口部39a 及切口部39b两方向扩散。
下面,参照图7脆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涉及的下部框架70进行说明。
下部框架70具备,设置于下方端部的切口部39b的狭缝71、作为向前方侧凹 陷的凹部而形成的脆弱部72。
狭缝71向脆弱部72被切口为大致V字形状而形成,具备狭缝72的部分的刚 性变低。
脆弱部72形成为纵截面弓状或纵截面半圆弧状,向左右方向延伸。
脆弱部72由水平延伸的水平部72a、从水平部72a向左右内侧连续并下方倾斜 而延伸的下方倾斜部72c构成。
下方倾斜部72c向设置于下部框架60的下端的切口部39b延伸。
冲击负荷施加于车用座椅S时,以脆弱部72为起点的弯曲变形的传递方向分 别向切口部39a及切口部39b两方向扩散。
此时,脆弱部72具备下方倾斜部72c,因此,以脆弱部72为起点的弯曲变形 的传递方向可以被优先引导至切口39b侧。
还有,下部框架70具备狭缝71,因此,以脆弱部72为起点弯曲变形的传递方 向可以被进一步优先引导至切口部39b侧。
此外,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具体例说明了汽车的前排座椅,但并不仅限于此, 毋庸置疑也适用于汽车的中排座椅、后排座椅。
符号说明
S 车用座椅
Sa 座椅框架
1 座椅衬垫
1a,2a,3a 缓冲垫
1b,2b,3b 表皮
2 座椅靠背
3 头枕
10 衬垫框架
11 衬垫侧部框架
11a 连结轴固定部
11b 外缘
12 盘式框架
13 框架连结管
14 弹性弹簧
15 倾斜机构
16 连结轴
17 螺旋弹簧
18 弹簧卡止部件
18a 弯折部
20 座椅靠背框架
21 上部框架
22 侧部框架
22a 前方弯折部
22b 后方弯折部
22c 凹部
23 弹性弹簧
30、60、70 下部框架
31 框架主体部
32 框架弯折部
33a 上端法兰部
33b 下端法兰部
34 框架中央部
35 框架左右两端部
36、61 突出部
37 凹部
38 紧固螺栓
39a、39b 切口部
40 脆弱部
40a 上端
40b 下端
50 变形引导部
50a、51 孔部
62、72 脆弱部
62a、72a 水平部
62b 上方倾斜部
62c、72c 下方倾斜部
71 狭缝

车用座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车用座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车用座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用座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用座椅.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是,在被施加冲击负荷时,使座椅的变形传递方向扩散并提高冲击吸收性。车用座椅(S)具备具有成为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0)的座椅框架(2)。座椅靠背框架(20)具备位于左右侧方的侧部框架(22)、以及连结侧部框架(22)的下方的下部框架(30)。下部框架(30)具备在被施加冲击负荷时变形的脆弱部(40)、以及引导脆弱部(40)的变形方向的变形引导部(50)。脆弱部(40)及变形引导部(50)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