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级硅单晶混合掺杂配料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掺硼掺磷的太阳能级硅单晶混合掺杂配料方法,属于太阳能级CZ单晶硅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太阳能级CZ硅单晶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的物料往往比较复杂,常引起在配料的过程中电阻率和硅料补偿度失控的情况,严重影响到单晶硅片的效率和衰减,同时硅材料的电阻率也会出现超出预期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专利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通过计算公式或开发出全自动运算表格,经方便地按序进行计算即可轻易掌握配料技术,以便控制硅棒质量的太阳能级硅单晶混合掺杂配料方法。该方法是:首先将投入的硅料根据电阻率和极性计算成对应的浓度,将所述浓度代入P型或N型的电阻率计算公式,得出对应硅料的电阻率数值;再根据不同的元素分凝系数不同,计算出各元素在硅棒不同长度上的浓度,综合后推算出硅棒不同长度的电阻率。
所述的投入的硅料根据电阻率和极性计算成对应的浓度,其计算公式是:
计算P型掺杂剂浓度
N(p)=1.33X1016ρ+1.082X1017ρ[1+(54.56ρ)1.105]]]>式(1),
式中:ρ-----电阻率Ω·cm;N----掺杂剂浓度cm-3;
或计算N型掺杂剂浓度
N=6.242×1018ρ×10Z]]>式(2)
Z=A0+A1x+A2x2+A3x31+B1x+B2x2+B3x3]]>
式中:x=log10ρ
A0=-3.1083;
A1=-3.2626;
A2=-1.2196;
A3=-0.13923;
B1=1.0265;
B2=0.38755;
B3=0.041833。
所述的投入的硅料根据电阻率和极性计算成对应的浓度后,再将所述浓度代入P型或N型的电阻率计算公式,得出对应硅料的电阻率数值,其采用如下的计算公式(3)或(4):
计算P型电阻率
式(3)
或计算N型电阻率
ρ=6.242×1018N×10Z]]>式(4)
Z′=A′0+A′1y+A′2y2+A′3y31+B′1y+B′2y2+B′3y3]]>
式中:y=(log10N)-16;
A′0=-3.0769;
A′1=2.2108;
A′2=-0.62272;
A′3=0.057501;
B′1=-0.68157;
B′2=0.19833;
B′3=-0.018376。
所述的根据不同的元素分凝系数不同,计算出各元素在硅棒不同长度上的浓度,其所依据的计算公式是:
σL(z′)=σL(1-z′L)k0-1]]>式(5)
其中σL(z′)是晶体生长到Z’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σL是晶体开始生长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L是晶体生长最大长度;
K0是溶质在溶液中,在相同生长条件下的等效分凝系数。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方法简单,可靠,产品性能稳定,能够符合实际生产需要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掺硼后晶棒电阻率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的介绍:本发明所述的太阳能级硅单晶混合掺杂配料方法,该方法是:首先将投入的硅料根据电阻率和极性计算成对应的浓度,将所述浓度代入P型或N型的电阻率计算公式,得出对应硅料的电阻率数值;再根据不同的元素分凝系数不同,计算出各元素在硅棒不同长度上的浓度,综合后推算出硅棒不同长度的电阻率。
本专利以GB-T 13389-1992掺硼掺磷硅单晶电阻率与掺杂剂浓度换算规程为应用基础;所述的投入的硅料根据电阻率和极性计算成对应的浓度,其计算公式是:
计算P型掺杂剂浓度
N(p)=1.33X1016ρ+1.082X1017ρ[1+(54.56ρ)1.105]]]>式(1),
式中:ρ-----电阻率Ω·cm;N----掺杂剂浓度cm-3;
或计算N型掺杂剂浓度
N=6.242×1018ρ×10Z]]>式(2)
Z=A0+A1x+A2x2+A3x31+B1x+B2x2+B3x3]]>
式中:x=log10ρ;
A0=-3.1083;
A1=-3.2626;
A2=-1.2196;
A3=-0.13923;
B1=1.0265;
B2=0.38755;
B3=0.041833。
所述的投入的硅料根据电阻率和极性计算成对应的浓度后,再将所述浓度代入P型或N型的电阻率计算公式,得出对应硅料的电阻率数值,其采用如下的计算公式(3)或(4):
计算P型电阻率
式(3)
或计算N型电阻率
ρ=6.242×1018N×10Z]]>式(4)
Z′=A′0+A′1y+A′2y2+A′3y31+B′1y+B′2y2+B′3y3]]>
式中:y=(log10N)-16;
A′0=-3.0769;
A′1=2.2108;
A′2=-0.62272;
A′3=0.057501;
B′1=-0.68157;
B′2=0.19833;
B′3=-0.018376。
所述的根据不同的元素分凝系数不同,计算出各元素在硅棒不同长度上的浓度,其所依据的计算公式是:
σL(z′)=σL(1-z′L)k0-1]]>式(5)
其中σL(z′)是晶体生长到Z’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σL是晶体开始生长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L是晶体生长最大长度;
K0是溶质在溶液中,在相同生长条件下的等效分凝系数。
本发明通过上述公式的计算制成如下表1,使用者只要将单晶的投料量、投料的电阻率、极性输入到表格中,就可以计算出将要生产的单晶硅棒的不同长度的电阻率。
本表格首先将输入地硅料根据电阻率和极性计算成对应的浓度,对于硼、磷补偿的情况,则先进行补偿,之后哪个元素的原子多,就已那个进行计算。
将最后计算剩余的杂质浓度代入P型或N型的电阻率计算公式,就能得出对应硅料的电阻率数值了。
同时根据硅晶体生长的分凝原理,公式如下:
σL(z′)=σL(1-z′L)k0-1]]>式(5)
其中σL(z′)是晶体生长到Z’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σL是晶体开始生长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L是晶体生长最大长度;
K0是溶质在溶液中,在相同生长条件下的等效分凝系数。
根据不同的元素分凝系数不同,计算出各元素在硅棒不同长度上的浓度,综合后推算出硅棒不同长度的电阻率。
通过EXCEL完成公式的计算。
实施例1
首先将投料的电阻率、极性、重量、投炉重量、目标电阻率、晶棒直径等输入到自动表格1中(表格中的黄色部分是可以更改数据的。)。
比如:现有N型硅料35kg,电阻率为20Ω·CM,P型硅料30kg,电阻率为2Ω·CM,硅棒的头部目标电阻率为2Ω·CM,P型。硅棒直径为156mm,投料量为65kg。则结果见附图1所示。其中会有4%的计算偏差。
根据这一计算值,对生产进行指导,避免出现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