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试验平台.pdf

上传人:bo****18 文档编号:9748213 上传时间:2021-05-2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7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便携式试验平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便携式试验平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便携式试验平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便携式试验平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便携式试验平台.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20300715.X (22)申请日 2020.03.12 (66)本国优先权数据 201921885288.X 2019.11.04 CN (73)专利权人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 心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清江东 路39号 专利权人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72)发明人 刘瑞花周雳覃浩杨礼席川 王富春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51220 代理人 刘沙粒 (51)Int.Cl. G01R 27/20(2006.0。

2、1) G01R 1/04(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57)摘要 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包括第一平台和第二 平台, 所述第一平台能够围绕第二平台翻转; 所 述试验平台包括工作状态和收叠状态, 在所述工 作状态下, 第一平台的上表面与第二平台的上表 面构成水平的工作平台; 在所述收叠状态下, 第 一平台的下表面与第二平台的下表面接触, 第一 平台和第二平台之间形成容纳腔。 本实用新型可 以在工作状态和收叠状态之间切换, 在工作状态 时作为一个平行于水平面的工作平面, 便于仪器 精确测量, 同时工作人员也可利用该平面进行休 息; 在收叠状态时作为工具箱, 便于工作。

3、人员携 带测量仪器、 工具、 零部件等物件, 降低了工作强 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4页 CN 211785803 U 2020.10.27 CN 211785803 U 1.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平台(1)和第二平台(2), 所述第一平台 (1)能够围绕第二平台(2)翻转; 所述试验平台包括工作状态和收叠状态, 在所述工作状态下, 第一平台(1)的上表面与 第二平台(2)的上表面构成水平的工作平台; 在所述收叠状态下, 第一平台(1)的下表面与 第二平台(2)的下表面接触, 第一平台(1)和第二平台(2)之间形成容纳。

4、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作状态下, 第一 平台(1)和第二平台(2)的下方可拆卸地设置有支撑柱(3), 所述支撑柱(3)的长度可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柱(3)的底端设 置有短柱(33), 所述短柱(33)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板(34)、 以及位于第一限位板(34)上方的 第二限位板(35), 所述第一限位板(34)和第二限位板(35)之间设置有地爪(4), 所述地爪 (4)上设置有通孔, 所述通孔套设于短柱(33)上, 且通孔的直径大于短柱(33)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试验平。

5、台, 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爪(4)上设置有固 定齿(4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柱(3)包括套筒 (32), 所述套筒(32)用于与第一平台(1)或第二平台(2)连接; 套筒(32)内可滑动地设置有 伸缩柱(31), 所述伸缩柱(31)能够在套筒(32)中的任一位置固定以调节支撑柱(3)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台(1)和/或第 二平台(2)上设置有夹持机构, 所述夹持机构用于夹持试验测量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 第一平台(1。

6、)或第二平台(2)的上表面的滑槽(6)和挡块(14), 所述滑槽(6)内设置有滑块 (5)和弹簧(52), 所述滑块(5)与弹簧(52)连接, 所述滑块(5)能够在弹簧(52)的作用下挤压 挡块(1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 第一平台(1)或第二平台(2)的上表面的滑槽(6)和挡块(14), 所述滑槽(6)内设置有滑块 (5), 所述滑块(5)上设置有延伸板(51), 所述延伸板(51)延伸至滑槽(6)外侧, 滑槽(6)的侧 壁上开设有用于延伸板(51)滑动的滑道, 延伸板(51)上设置有弹簧(52), 所述弹簧(52)位 于工作。

7、台面下方, 弹簧(52)上连接有固定块(53), 所述固定块(53)安装在滑槽(6)的外壁 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 台(1)和/或第二平台(2)内设置有固定槽(8), 所述固定槽(8)用于夹持支撑柱(3)。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 台(1)的侧面上设置有卡槽(11), 还包括L形卡凸(9), 所述卡凸(9)的钩爪部的尺寸与卡槽 (11)相匹配, 卡凸(9)通过紧固件(10)与第二平台(2)紧固连接。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1785803 U 2 一种便携式。

8、试验平台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平台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背景技术 0002 输电线路铁塔接地是利用大地作为接地电流回路, 在塔身与大地之间实现低阻抗 的连接, 让铁塔的电位约等于零电位。 接地的目的一是为输电线路运维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二是防止设备损坏和提高设备工作的稳定性。 0003 一般来说, 输电线路铁塔的接地电阻不能大于20, 这就需要线路作业人员使用 接地电阻测试摇表进行铁塔接地电阻摇测, 以保证接地电阻在规定的值以下。 0004 在摇测过程中, 需要将接地电阻测试摇表水平放置且方便作业人员操作的状态, 否则会影响测试的结果。 然而, 当需要在山。

9、区进行输电线路铁塔接地电阻摇测时, 由于山区 地形不平整, 很难在铁塔附近找到较为平坦的地势进行接地电阻测试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以解决传统的电阻摇测过程 中, 难以选择相对水平的平面, 所导致的电阻结果测量不准确、 工作强度大、 工作效率低的 问题。 0006 在高原、 山地地区进行输配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测试工作时, 工作人员面临着难 选相对水平的地面, 且得蹲地长时间做测试工作, 工作条件恶劣, 且按工作要求使用摇表测 试时两手得戴绝缘手套, 一只手固定仪表, 另一只手摇表, 边摇表边读数, 视野受限, 整体上 降低工作效率, 并影响。

10、最终绝缘电阻测试结果。 0007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其折叠式的箱体结构 使得工作人员能够轻松地将其携带至工作区域, 展开后形成工作平台, 工作平台能够稳固 地安装多种仪器, 避免工作人员手持操作, 不仅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同时提高测量的 准确度。 0008 具体地,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9 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包括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 所述第一平台能够围绕第二平 台翻转; 0010 所述试验平台包括工作状态和收叠状态, 在所述工作状态下, 第一平台的上表面 与第二平台的上表面构成水平的工作平台; 在所述收叠状态下, 第一平台的下。

11、表面与第二 平台的下表面接触, 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之间形成容纳腔。 0011 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通过铰链连接, 所述铰链连接的方式有多种。 在部分实施例 中, 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通过活页连接, 活页分别与第一平台、 第二平台的底面固定, 以使 得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能够相对于活页的销轴转动。 在部分实施例中, 铰链连接的方式也 可以是第一平台的侧面设置销轴, 第二平台的侧面设置与销轴相匹配的销孔, 通过销轴在 销轴中的旋转进而带动第一平台围绕第二平台翻转。 铰链连接的实现方式为现有技术, 此 说明书 1/6 页 3 CN 211785803 U 3 处不再赘述。 0012 通过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

12、的相对翻转, 试验平台能够在工作状态和收叠状态之间 切换。 0013 在工作状态下, 第一平台的上表面和第二平台的上表面共同构成工作平台, 所述 工作平台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近乎水平的平面以放置仪器设备进行电阻摇测。 本领域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工作平台上也可以用于放置其他仪器、 物品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 度。 不仅如此, 工作人员也可以坐在工作平台上休息, 优选地, 所述工作平台上还设置有坐 垫以供工作人员休息。 0014 在收叠状态下, 第一平台的下表面和第二平台的下表面接触。 第一平台和第二平 台均为开口向下箱体结构, 使得两个平台的底面接触后在两个平台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物品 的容纳腔。

13、, 此时, 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构成箱体结构, 便于工作人员携带测量仪器等物品。 优选地, 在第一平台和/或第二平台上还设置有手柄。 0015 使用时, 相对第二平台翻转第一平台形成工作平面, 并将试验平台固定于地面上, 确保工作平面与水平面基本水平, 之后将测量仪器固定于工作平面上并进行调试、 测量。 测 量完毕后, 翻转试验平台, 将工作平面放置于地面上, 之后在第一平台、 第二平台内放入仪 器、 部件等物品, 锁紧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后即可转移至下一个测量区域。 0016 通过上述设置, 试验平台可以在工作状态和收叠状态之间切换, 在工作状态时作 为一个平行于水平面的工作平面, 便于仪器精确。

14、测量, 同时工作人员也可利用该平面进行 休息; 在收叠状态时作为工具箱, 便于工作人员携带测量仪器、 工具、 零部件等物件, 降低了 工作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001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 在所述工作状态下, 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 的下方可拆卸地设置有支撑柱, 所述支撑柱的长度可调。 工作状态下, 在形成工作平面的底 部安装支撑柱以支撑工作平面。 支撑柱与工作平面底部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卡接、 紧固件连 接、 螺纹连接等。 在收叠状态下, 支撑柱从工作平台上取下后可放入容纳腔中, 便于工作人 员携带。 本技术方案中, 各支撑柱的长度均可单独调节, 以适应山区。

15、高低起伏的地形。 支撑 柱的调节方式有多种。 在部分实施例中, 支撑柱为两段式连杆结构, 其中支撑柱的上段的顶 端安装在工作平台的底面上, 支撑柱的下段插入泥土中, 上段、 下段上均设置有多个销孔, 通过将不同的销孔对对齐, 并利用销轴穿过销孔以固定上段和下段的相对位置, 进而实现 支撑柱长度的调节。 在部分实施例中, 支撑柱也可以是多段折叠式结构, 多段之间采用铰链 连接。 0018 作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柱的优选实施方案, 所述支撑柱包括套筒, 所述套筒用于与 第一平台或第二平台连接; 套筒内可滑动地设置有伸缩柱, 所述伸缩柱能够在套筒中的任 一位置固定以调节支撑柱的长度。 在部分实施例中, 。

16、套筒和伸缩柱上均可开设多个销孔, 并 利用销轴固定两者的相对位置, 进而实现支撑柱的长度调节。 在部分实施例中, 套筒上设置 有紧固件, 通过向套筒内旋进紧固件以夹持伸缩柱, 使得伸缩柱能够在套筒中的任一位置 固定, 但这种支撑方式的承载能力较弱, 仅适用于高精度测量时调节工作平面水平。 0019 作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柱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 所述支撑柱的底端设置有短柱, 所述短柱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板、 以及位于第一限位板上方的第二限位板, 所述第一限位板 和第二限位板之间设置有地爪, 所述地爪上设置有通孔, 所述通孔套设于短柱上, 且通孔的 说明书 2/6 页 4 CN 211785803 U 。

17、4 直径大于短柱的外径。 支撑柱底部在泥地上安装时, 如果工作平台上承载较高容易导致支 撑柱底部下陷。 地爪与泥地接触后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大受力面积, 从而减小压强, 避免支撑 柱下陷。 不仅如此, 该技术方案中, 地爪的通孔直径大于短柱的外径, 使得地爪能够相对于 短柱在第一、 第二限位板之间移动并自适应地调节其角度, 实现与倾斜的泥地表面更好的 贴合, 提高稳定效果。 0020 进一步地, 所述地爪上设置有固定齿。 所述固定齿能够进一步防止地爪相对于泥 地产生移动。 002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案, 所述第一平台和/或第二平台上设置有 夹持机构, 所述夹持机构用于夹持试验测量设。

18、备。 夹持机构固定安装于工作平台上, 通过夹 持机构能够将多种试验测量设备固定于工作平台上。 夹持机构有多种实现方式, 在部分实 施例中, 夹持机构可以包括两个挡板, 其中第一挡板固定安装于工作平台上, 第二挡板在丝 杠、 弹簧等作用下向第一挡板移动, 最终将测量设备夹持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实现 固定。 0022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两种优选的夹持机构实施方式。 0023 其一, 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平台或第二平台的上表面的滑槽和挡块, 所 述滑槽内设置有滑块和弹簧, 所述滑块与弹簧连接, 所述滑块能够在弹簧的作用下挤压挡 块。 弹簧一端与滑槽的内壁连接, 另一端与滑块连接。 初始状态下。

19、, 滑块在弹簧的作用下挤 压挡块。 使用时, 沿远离挡块的方向推动滑块, 再将测量设备放入滑块和挡块之间, 之后移 除对滑块的作用力, 滑块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挤压测量设备, 将测量设备限位于滑块与挡块 之间。 0024 其二, 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平台或第二平台的上表面的滑槽和挡块, 所 述滑槽内设置有滑块, 所述滑块上设置有延伸板, 所述延伸板延伸至滑槽外侧, 滑槽的侧壁 上开设有用于延伸板滑动的滑道, 延伸板上设置有弹簧, 所述弹簧位于工作台面下方, 弹簧 上连接有固定块, 所述固定块安装在滑槽的外壁上。 该结构的夹持原理、 使用方式同第一种 方式相同, 不同点在于弹簧设置在滑槽的外部。

20、。 位于滑槽外部的弹簧一端连接滑槽外壁上 的固定块, 另一端连接滑块延伸至滑槽外侧的延伸板。 通过上述设置, 弹簧被隐藏于工作平 面的下方以及滑槽的外侧, 不易磨损、 损坏, 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0025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平台和/或第二平台内设置有固定槽, 所述固定槽用于夹持支 撑柱。 固定槽对支撑柱形成夹持作用, 避免收叠状态下, 位于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中的支撑 柱在箱体内碰撞、 磨损。 0026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平台的侧面上设置有卡槽, 还包括L形卡凸, 所述卡凸的钩爪 部的尺寸与卡槽相匹配, 卡凸通过紧固件与第二平台紧固连接。 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可采 用现有的卡扣结构实现闭合。

21、, 避免携带过程中箱体开启。 本技术方案中, 卡凸为L形结构, L 形结构的两个平面中, 一个平面为钩爪部, 该钩爪部能够插入卡槽中, 避免第一平台相对于 第二平台翻转, L形结构的另一个平面于钩爪部近乎垂直, 该平面上设置有螺孔。 安装时, 利 用紧固件穿过钩爪部、 第二平台上的通孔, 以将卡凸固定于第二平台上, 最终通过L形结构, 避免携带过程中箱体开启。 0027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 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28 1、 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工作状态和收叠状态之间切换, 在工作状态时作为一个平行 说明书 3/6 页 5 CN 211785803 U 5 于水平面的工作平面, 便。

22、于仪器精确测量, 同时工作人员也可利用该平面进行休息; 在收叠 状态时作为工具箱, 便于工作人员携带测量仪器、 工具、 零部件等物件, 降低了工作强度, 提 高了工作效率, 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0029 2、 本实用新型的各支撑柱的长度均可单独调节, 以适应山区高低起伏的地形, 使 工作平台在不平整的地形条件下能够通过调节支撑柱长度保持水平, 显著地提高了仪器测 量的准确度; 0030 3、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柱底部设置有地爪, 地爪与泥地接触后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大 受力面积, 从而减小压强, 避免支撑柱下陷; 另外, 地爪能够相对于短柱在第一、 第二限位板 之间移动并自适应地调节其角度, 实现。

23、与倾斜的泥地表面更好的贴合, 提高稳定效果; 0031 4、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平台上设置有夹持机构, 所述夹持机构能够将多种试验测量 设备固定于工作平台上; 0032 5、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平台和/或第二平台内设置有固定槽, 避免收叠状态下, 位于 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中的支撑柱在箱体内碰撞、 磨损。 附图说明 0033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 构成本申请的一 部分, 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 在附图中: 0034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在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开启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6 图3为本实用。

24、新型具体实施例在收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支撑柱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俯视图。 0039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40 1-第一平台, 2-第二平台, 3-支撑柱, 31-伸缩柱, 32-套筒, 33-短柱, 34-第一限位 板, 35-第二限位板, 4-地爪, 41-固定齿, 5-滑块, 51-延伸板, 52-弹簧, 53-固定块, 6-滑槽, 7-活页, 8-固定槽, 9-卡凸, 10-紧固件, 11-卡槽, 12-手柄, 13-坐垫, 14-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

25、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 实用新型, 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4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 需要理解的是, 术语 “前” 、“后” 、“左” 、“右” 、“上” 、“下” 、 “竖直” 、“水平” 、“高” 、“低”“内” 、“外”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 位置关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 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 围的限制。 0043 实施。

26、例1: 0044 如图1所示的一种便携式试验平台, 包括第一平台1和第二平台2, 所述第一平台1 能够围绕第二平台2翻转; 所述试验平台包括工作状态和收叠状态, 在所述工作状态下, 第 说明书 4/6 页 6 CN 211785803 U 6 一平台1的上表面与第二平台2的上表面构成水平的工作平台; 如图3所示, 在所述收叠状态 下, 第一平台1的下表面与第二平台2的下表面接触, 第一平台1和第二平台2之间形成容纳 腔; 0045 在所述工作状态下, 第一平台1和第二平台2的下方可拆卸地设置有支撑柱3, 所述 支撑柱3的长度可调。 0046 如图2所示, 第一平台1和第二平台2可以通过活页7进。

27、行铰链连接, 工作平台的四 个角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支撑柱3的安装孔; 所述第一平台1和/或第二平台2内设置有固 定槽8, 所述固定槽8用于夹持支撑柱3。 0047 如图3所示, 所述第一平台1的侧面上设置有卡槽11, 还包括L形卡凸9, 所述卡凸9 的钩爪部的尺寸与卡槽11相匹配, 卡凸9通过紧固件10与第二平台2紧固连接。 优选地, 所述 第二平台2上设置有手柄12。 0048 在部分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平台2上还设置有坐垫13。 0049 使用时, 相对于第二平台2翻转第一平台1, 构成工作平台, 之后在工作平台下方安 装支撑柱3, 调整支撑柱3的长度以使得工作面水平放置, 在工作状态下。

28、进行测量; 测量完成 后, 相对于第二平台2翻转第一平台1, 将各物品放入第一平台1和第二平台2之间, 最后利用 卡凸9、 紧固件10锁紧第一平台1和第二平台2, 将试验平台携带至下一个测量区域。 0050 本技术方案可以在工作状态和收叠状态之间切换, 在工作状态时作为一个平行于 水平面的工作平面, 便于仪器精确测量, 同时工作人员也可利用该平面进行休息; 在收叠状 态时作为工具箱, 便于工作人员携带测量仪器、 工具、 零部件等物件, 降低了工作强度, 提高 了工作效率, 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0051 实施例2: 0052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 如图4所示, 所述支撑柱3的底端设置有短柱3。

29、3, 所述短柱 33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板34、 以及位于第一限位板34上方的第二限位板35, 所述第一限位板 34和第二限位板35之间设置有地爪4, 所述地爪4上设置有通孔, 所述通孔套设于短柱33上, 且通孔的直径大于短柱33的外径; 所述地爪4上设置有固定齿41。 0053 地爪与泥地接触后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大受力面积, 从而减小压强, 避免支撑柱下 陷; 另外, 地爪能够相对于短柱在第一、 第二限位板之间移动并自适应地调节其角度, 实现 与倾斜的泥地表面更好的贴合, 提高稳定效果。 0054 实施例3: 0055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 所述支撑柱3包括套筒32, 所述套筒32用于与第一平台。

30、1 或第二平台2连接; 套筒32内可滑动地设置有伸缩柱31, 所述伸缩柱31能够在套筒32中的任 一位置固定以调节支撑柱3的长度。 0056 在部分实施例中, 套筒和伸缩柱上均可开设多个销孔, 并利用销轴固定两者的相 对位置, 进而实现支撑柱的长度调节。 0057 在部分实施例中, 套筒上设置有紧固件, 通过向套筒内旋进紧固件以夹持伸缩柱, 使得伸缩柱能够在套筒中的任一位置固定, 但这种支撑方式的承载能力较弱, 仅适用于高 精度测量时调节工作平面水平。 0058 实施例4: 0059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 所述第一平台1和/或第二平台2上设置有夹持机构, 所述 说明书 5/6 页 7 CN 。

31、211785803 U 7 夹持机构用于夹持试验测量设备。 0060 在部分实施例中, 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平台1或第二平台2的上表面的滑 槽6和挡块14, 所述滑槽6内设置有滑块5和弹簧52, 所述滑块5与弹簧52连接, 所述滑块5能 够在弹簧52的作用下挤压挡块14。 0061 在部分实施例中, 如图5所示, 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平台1或第二平台2的 上表面的滑槽6和挡块14, 所述滑槽6内设置有滑块5, 所述滑块5上设置有延伸板51, 所述延 伸板51延伸至滑槽6外侧, 滑槽6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延伸板51滑动的滑道, 延伸板51上设 置有弹簧52, 所述弹簧52位于工作台面下。

32、方, 弹簧52上连接有固定块53, 所述固定块53安装 在滑槽6的外壁上。 0062 初始状态下, 滑块在弹簧的作用下挤压挡块。 使用时, 沿远离挡块的方向推动滑 块, 再将测量设备放入滑块和挡块之间, 之后移除对滑块的作用力, 滑块在弹簧力的作用下 挤压测量设备, 将测量设备限位于滑块与挡块之间。 0063 本文中所使用的 “第一” 、“第二” 等(例如第一平台、 第二平台, 第一限位板、 第二限 位板等)只是为了描述清楚起见而对相应部件进行区别, 不旨在限制任何次序或者强调重 要性等。 此外, 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 “连接” 在不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 可以是直接相连, 也可以使经由其他部件。

33、间接相连。 0064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 一步详细说明, 所应理解的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 并不用于限 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做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 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 6/6 页 8 CN 211785803 U 8 图1 说明书附图 1/4 页 9 CN 211785803 U 9 图2 图3 说明书附图 2/4 页 10 CN 211785803 U 10 图4 说明书附图 3/4 页 11 CN 211785803 U 11 图5 说明书附图 4/4 页 12 CN 211785803 U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测量;测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