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996334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1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16376.5

申请日:

2009.11.26

公开号:

CN101727119A

公开日:

2010.06.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G05F 1/46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孵化园7号楼402室变更后: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吉泰路33号A座9楼|||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5F 1/46申请日:20091126|||公开

IPC分类号:

G05F1/46

主分类号:

G05F1/46

申请人:

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黄俊维

地址: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孵化园7号楼402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包括依次连接的差分输入级A1、电压缓冲器BUFFER和功率器件MPPASS,A1的正端连接反馈电压VFB,负端联接与温度、电源电压无关的基准电压VREF,解耦电容CLOAD与负载电阻RLOAD作为负载,电阻RF1和RF2所构成的反馈单元决定输出电压OUT的值;还设置有差分输入级A2,其正端联接VFB,负端联接VREF,其输出通过补偿电容CC与A1的输出相连;本发明的主极点明显减小,并且在负载电阻较小的情况下是传统的结构的1/βgm2R2,而次极点也增加了βgm2R2倍,因而主极点和次极点得到更有效的分离,LDO的稳定性得到增强,同时由于左平面零点的出现,将更有利于相位裕度的提升。

权利要求书

1: 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其特征在于: 包括依次连接的差分输入级A1、电压缓冲器BUFFER和功率器件MPPASS,差分输入级A1的正端连接反馈电压VFB,负端联接与温度、电源电压无关的基准电压VREF,解耦电容CLOAD与负载电阻RLOAD作为负载,电阻RF1和RF2所构成的反馈单元决定输出电压OUT的值; 还设置有一个差分输入级A2,其正端联接反馈电压VFB,负端联接基准电压VREF,其输出通过补偿电容CC与差分输入级A1的输出相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源的输出通过RF1和RF2组成的反馈单元连接到A2正输入端,在A2输出端其小信号电压被放大βg m2 R 2 倍,即CC两极板间的小信号电压差。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差线形电压源的环路增益传递函数为: A VOPEN (s)=βg m1 g mppass R 1 R LOAD (1+R 3 C C s)/[1+(βg m2 g mppass R 1 R LOAD R 2 C C +R LOAD C LOAD )s+R 1 R LOAD C C C LOAD s 2 ](6) 上式中g m1 ,g m2 ,g mppass 是A1、A2和MPPASS的跨导,R 1 、R 2 是A1、A2的输出电阻,由(6)式可得到所述电压源的零极点如下: p main =-1/(R LOAD C LOAD +βg m2 g mppass R 1 R LOAD R 2 C C )   (7) p 2 =-(βg m2 g mppass R 2 )/C LOAD    (8) z=-1/R 3 C C      (9) 对比(3)和(7)式可知主极点p main ,在负载电阻R LOAD 较小时可分别表示为 p main =-1/g mppass R 1 R LOAD C C     (10) p main =-1/βg m2 g mppass R 1 R LOAD R 2 C C   (11)。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分输入级A1由PMOS管MPB1、MP1、MP2、MPB2、MPB3和NMOS管MNC1、MNC2、MN1、MN2组成,具体连接为:MPB1的源端和衬底与VDD相连,栅极与BP相连,漏端与MP1、MP2的源端和衬底相连;MP1栅极与VFB相连,漏端与MN1的漏端、MNC1的源端连接;MP2的栅极与VREF相连,漏端与MN2的漏端、MNC2的源端连接;MN1、MN2的源端和衬底连接地,MN1、MN2的栅极与BN连接;MNC1和MNC2的衬底连接到地,MNC1和MNC2的栅极连接到BNC;MPB2和MPB3的源端和衬底连到VDD,MPB2和MPB3的栅极与MNC1的漏端,MPB2的漏端相连;MPB3的漏端与MNC2的漏端相连; BUFFER由PMOS管MPB4和MPBUF构成,其中MPB4的源端和衬底与VDD相连,栅极与MPB2的栅极相连,漏端与MPBUF的源端和衬底相连;MPBUF的栅极和MNC2的漏端相连,漏端连接到地; 电阻RF1和RF2组成反馈单元以决定输出电压;其中RF1的一端连接到OUT,另一端连接到VFB,RF2的一端连接到地,另一端连接到VFB; 电容CL和电阻RL为负载; PMOS管MPB5、MP3、MP4和NMOS管MN3、MN4、MN5构成了差分输入级A2,其具体连接为:MPB5源端和衬底连接到VDD栅极与BP1相连,而漏端与MP3和MP4的源端和衬底相连;MP3的栅极与VFB相连,漏端与MN3的漏端相连;MP4的栅极连接到VREF,漏端与MN4的漏端相 连;MN3和MN4的源端和衬底与地相连,栅极都连接于MN3的漏端;MN5的漏端和栅极与MN4的漏端相连,源端和衬底与地相连; 补偿电容CC的一端连接到OUT,另一端和MN4的漏端相连。

说明书


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压差线性电压源(LDO)领域,特别是一种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LDO)。

    背景技术

    通常LDO的结构如图1所示,A1作为差分输入级,其正端与反馈电压VFB相连,VFB为输出OUT通过电阻RF1和RF2分压所产生的电压,负端连接与温度和电源电压无关的基准电压VREF,同时A1提供一定的增益,以提高LDO输出OUT的线形调整率和负载调整率。BUFFER的输入连接于A1的输出,其输出与功率管MPPASS的栅极相连,其作用在于以减小A1输出级与MPPASS寄生电容形成的极点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CLOAD是解耦电容,以提高动态特性,同时起到补偿作用,与负载电阻RLOAD一起为LDO提供主极点,并且和ESR(等效串联电阻)提供一个左平面零点以抵消LDO的次极点。RF1和RF2所组成的反馈单元决定了LDO的输出电压VOUT,其关系如下:

    VOUT=(RF1+RF2)*VREF/RF2    (1)

    这种结构的LDO具有以下缺点:在较大负载范围内,稳定LDO需要用到大的CLOAD和ESR,这会增大PCB的面积,同时增大成本,同时由于ESR的作用,该结构的动态性能和噪声性能都较差。为改变这些缺点,利用密勒补偿的LDO,能减小CLOAD,并能够不用到ESR,其结构如图2所示,该结构与图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输出OUT和A1输出之间有一电容CC连接,CC就是密勒电容,该结构的环路增益传递函数如下式:

    AVOPEN(s)=βgm1gmppassR1RLOAD(1-CCs/gmppass)/[1+(gmppassR1RLOADCC+RLOADCLOAD)s+R1RLOAD

    CCCLOADs2]    (2)

    上式中gm1,gmppass是A1和MPPASS的跨导,R1是A1输出电阻。β=RFB2/(RF1+RF2)由(2)式可知LDO的零极点如下所示,

    pmain=-1/(RLOADCLOAD+gmppassR1RLOADCC)    (3)

    p2=-gmppass/CLOAD    (4)

    z=gm3/CC    (5)

    由(3)式可知,在RLOAD较小时,pmain由密勒补偿起主要作用,在RLOAD较大时,密勒补偿和RLOADCLOAD共同决定pmain,由于gmppass随RLOAD变大而减小,因而在RLOAD变大时,p2会变小,甚至及近主极点pmain,这样会恶化LDO的稳定性。因而为了使系统在很宽的负载范围内都能稳定,较大的补偿电容CC被采用,通常达到20pF以上;同时由于密勒补偿的作用,一个右平面的零点会出现,该零点对相位裕度无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结构的缺陷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可以有效的减小补偿电容以减小芯片面积,而且可以提高LDO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其特征在于:

    包括依次连接的差分输入级A1、电压缓冲器BUFFER和功率器件MPPASS,差分输入级A1的正端连接反馈电压VFB,负端联接与温度、电源电压无关的基准电压VREF,解耦电容CLOAD与负载电阻RLOAD作为LDO的负载,电阻RF1和RF2所构成的反馈单元决定输出电压OUT的值;

    还设置有一个差分输入级A2,其正端联接反馈电压VFB,负端联接基准电压VREF,其输出通过补偿电容CC与差分输入级A1的输出相连。

    所述差分输入级A2的补偿原理为:

    A2作为具有一定增益的差分放大器,其具有将补偿电容CC的补偿作用放大的特性。具体过程为,LDO输出通过RF1和RF2组成的反馈单元连接到A2正输入端,在A2输出端其小信号电压被放大了βgm2R2倍,即CC两极板间的小信号电压差,相对于传统结构增加了βgm2R2倍,同样流过CC的小信号电流也增加βgm2R2倍,也就是本结构的补偿电容CC选为传统补偿电容CC的1/βgm2R2同样能够得到和图2补偿一样的效果。

    所述低压差线形电压源的环路增益传递函数为:

    AVOPEN(s)=βgm1gmppassR1RLOAD(1+R3CCs)/[1+(βgm2gmppassR1RLOADR2CC+RLOADCLOAD)s+R1RLOADCCCLOADs2]  (6)

    上式中gm1,gm2,gmppass是A1、A2和MPPASS的跨导,R1、R2是A1、A2输出电阻,由(6)式可得到LDO的零极点如下:

    pmain=-1/(RLOADCLOAD+βgm2gmppassR1RLOADR2CC)  (7)

    p2=-(βgm2gmppassR2)/CLOAD  (8)

    z=-1/R3CC    (9)

    对比(3)和(7)式可知主极点pmain,在负载电阻RLOAD较小时可分别表示为

    pmain=-1/gmppassR1RLOADCC  (10)

    pmain=-1/βgm2gmppassR1RLOADR2CC  (11)

    (11)式明显比(10)式向低频推进了βgm2R2倍;对于在负载电阻较大时,同样有(7)式所示主极点小于(3)式所示主极点。而对于次极点p2,(8)式所示极点比(4)式所示极点向高频推进了βgm2R2倍,因而主次极点可以得到有效分离;同时由于引入了左平面零点,对于稳定性有进一步的提高。

    所述差分输入级A1由PMOS管MPB1、MP1、MP2、MPB2、MPB3和NMOS管MNC1、MNC2、MN1、MN2组成,具体连接为:MPB1的源端和衬底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栅极与偏置电压BP相连,漏端与MP1、MP2的源端和衬底相连;MP1栅极与反馈电压VFB相连,漏端与MN1的漏端、MNC1的源端连接;MP2的栅极与基准电压VREF相连,漏端与MN2的漏端、MNC2地源端连接;MN1、MN2的源端和衬底连接地,MN1、MN2的栅极与偏置电压BN连接;MNC1和MNC2的衬底连接到地,MNC1和MNC2的栅极连接到偏置电压BNC;MPB2和MPB3的源端和衬底连到VDD,MPB2和MPB3栅极与MNC1的漏端,MPB2的漏端相连;MPB3的漏端与MNC2的漏端相连;

    BUFFER由PMOS管MPB4和MPBUF构成,其中MPB4的源端和衬底与VDD相连,栅极与MPB2的栅极相连,漏端与MPBUF的源端和衬底相连;MPBUF的栅极和MNC2的漏端相连,漏端连接到地;

    电阻RF1和RF2组成反馈单元以决定输出电压;其中RF1的一端连接到OUT,另一端连接到反馈电压VFB,RF2的一端连接到地,另一端连接到反馈电压VFB;

    电容CL和电阻RL为负载;

    PMOS管MPB5、MP3、MP4和NMOS管MN3、MN4、MN5构成了差分输入级A2,其具体连接为:MPB5源端和衬底连接到VDD栅极与BP1相连,而漏端与MP3和MP4的源端和衬底相连;MP3的栅极与VFB相连,漏端与MN3的漏端相连;MP4的栅极连接到VREF,漏端与MN4的漏端相连;MN3和MN4的源端和衬底与地相连,栅极都连接于MN3的漏端;MN5的漏端和栅极与MN4的漏端相连,源端和衬底与地相连;

    补偿电容CC的一端连接到OUT,另一端和MN4的漏端相连。

    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本发明的主极点明显减小,并且在负载电阻较小的情况下是传统的结构的1/βgm2R2,而次极点也增加了βgm2R2倍,因而主极点和次极点得到更有效的分离,LDO的稳定性得到增强,同时由于左平面零点的出现,将更有利于相位裕度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LDO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LDO改进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包括依次连接的差分输入级A1、电压缓冲器BUFFER和功率器件MPPASS,差分输入级A1的正端连接反馈电压VFB,负端联接与温度、电源电压无关的基准电压VREF,解耦电容CLOAD与负载电阻RLOAD作为LDO的负载,电阻RF1和RF2所构成的反馈单元决定输出电压OUT的值;

    还设置有一个差分输入级A2,其正端联接反馈电压VFB,负端联接基准电压VREF,其输出通过补偿电容CC与差分输入级A1的输出相连。

    所述差分输入级A2的补偿原理为:

    A2作为具有一定增益的差分放大器,其具有将补偿电容CC的补偿作用放大的特性。具体过程为,LDO输出通过RF1和RF2组成的反馈单元连接到A2正输入端,在A2输出端其小信号电压被放大了βgm2R2倍,即CC两极板间的小信号电压差,相对于图2所示结构增加了βgm2R2倍,同样流过CC的小信号电流也增加βgm2R2倍,也就是对于图3中的补偿电容选为图2中CC的1/βgm2R2能够得到和图2补偿一样的效果。

    所述低压差线形电压源的环路增益传递函数为:

    AVOPEN(s)=βgm1gmppassR1RLOAD(1+R3CCs)/[1+(βgm2gmppassR1RLOADR2CC+RLOADCLOAD)s+R1RLOADCCCLOADs2]  (6)

    上式中gm1,gm2,gmppass是A1、A2和MPPASS的跨导,R1、R2是A1、A2输出电阻,由(6)式可得到LDO的零极点如下:

    pmain=-1/(RLOADCLOAD+βgm2gmppassR1RLOADR2CC)  (7)

    p2=-(βgm2gmppassR2)/CLOAD  (8)

    z=-1/R3CC    (9)

    对比(3)和(7)式可知主极点pmain,在负载电阻RLOAD较小时可分别表示为

    pmain=-1/gmppassR1RLOADCC  (10)

    pmain=-1/βgm2gmppassR1RLOADR2CC  (11)

    (11)式明显比(10)式向低频推进了βgm2R2倍;对于在负载电阻较大时,同样有(7)式所示主极点小于(3)式所示主极点。而对于次极点p2,(8)式所示极点比(4)式所示极点向高频推进了βgm2R2倍,因而图3所示结构的主次极点得到有效分离;同时由于引入了左平面零点,对于稳定性有进一步的提高。

    图4为图3结构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VDD为电源电压,而BP,BP1,BN,BNC为电路提供偏置,VREF为与温度和电源电压无关的基准电压,而OUT为LDO的输出。

    所述差分输入级A1由PMOS管MPB1、MP1、MP2、MPB2、MPB3和NMOS管MNC1、MNC2、MN1、MN2组成,具体连接为:MPB1的源端和衬底与VDD相连,栅极与BP相连,漏端与MP1、MP2的源端和衬底相连;MP1栅极与VFB相连,漏端与MN1的漏端、MNC1的源端连接;MP2的栅极与VREF相连,漏端与MN2的漏端、MNC2的源端连接;MN1、MN2的源端和衬底连接地,MN1、MN2的栅极与BN连接;MNC1和MNC2的衬底连接到地,MNC1和MNC2栅极连接到BNC;MPB2和MPB3的源端和衬底连到VDD,MPB2和MPB3的栅极与MNC1的漏端,MPB2的漏端相连;MPB3的漏端与MNC2的漏端相连;

    BUFFER由PMOS管MPB4和MPBUF构成,其中MPB4的源端和衬底与VDD相连,栅极与MPB2的栅极相连,漏端与MPBUF的源端和衬底相连;MPBUF的栅极和MNC2的漏端相连,漏端连接到地;

    电阻RF1和RF2组成反馈单元以决定输出电压;其中RF1的一端连接到OUT,另一端连接到VFB,RF2的一端连接到地,另一端连接到VFB;

    电容CL和电阻RL为负载;

    PMOS管MPB5、MP3、MP4和NMOS管MN3、MN4、MN5构成了差分输入级A2,其具体连接为:MPB5源端和衬底连接到VDD栅极与BP1相连,而漏端与MP3和MP4的源端和衬底相连;MP3的栅极与VFB相连,漏端与MN3的漏端相连;MP4的栅极连接到VREF,漏端与MN4的漏端相连;MN3和MN4的源端和衬底与地相连,栅极都连接于MN3的漏端;MN5的漏端和栅极与MN4的漏端相连,源端和衬底与地相连;

    补偿电容CC的一端连接到OUT,另一端和MN4的漏端相连。

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有效补偿的低压差线性电压源,包括依次连接的差分输入级A1、电压缓冲器BUFFER和功率器件MPPASS,A1的正端连接反馈电压VFB,负端联接与温度、电源电压无关的基准电压VREF,解耦电容CLOAD与负载电阻RLOAD作为负载,电阻RF1和RF2所构成的反馈单元决定输出电压OUT的值;还设置有差分输入级A2,其正端联接VFB,负端联接VREF,其输出通过补偿电容CC与A1的输出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控制;调节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