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集成拓扑编码法及其输入键盘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数据处理领域,主要涉及一种汉字字型的编码输入方法以及专为该方法而使用的计算机输入键盘。
汉字是一种以形别义的表意性文字,由于它是通过以一定的结构形成来表达其所代表的相应的词或词素之含义的,因而就造成了汉字构成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亦为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设计编码方案提出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在计算机数据处理领域所流行的汉字字型输入法主要是类如“五笔字型”等的拆字编码法,它们一般以单个汉字为研究对象,将汉字一拆再拆,利用汉字的组字字根(部件)和笔画(零件)做为编码单元,组成部件码和零件码(笔画码),这类方案比较多地利用了汉字书写的时间性(笔顺)。零件码输入法的码元一般在5~10个之间,它按照汉字书写地笔顺来编码,输入一个字的码长普遍较长,且重复码也较多。部件码的码元大致在100~150个之间,方案繁多,漫无标准,且码元多,码元键位布置比较复杂,再加上输入规则及其变通和例外,记忆起来相当困难,除了专业打字人员外,一般人不容易接受。
本发明的目的是从汉字的历史演绎角度以及汉字与几何学、拓扑学和文字学等诸多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汉字字型加以综合全面的考察与分析,由此研究开发出一种易于为普通人学习、记忆并掌握的新的汉字编码方案——汉字的集成拓扑编码法,同时也相应设计并开发出一种与该编码方案配合使用的新式计算机输入键盘。
按照普通教科书中的定义,单个汉字均是由笔画和偏旁部首组成的,例如“川”字是由“丿”和“丨”及“丨”组成,“洋”字是由“氵”和“羊”组成,“引”字由“弓”和“丨”组成,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固定的结构形态,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等等。在这里,我们将汉字的固有结构组成称之为汉字的集组性。汉字的集组性反映出单个汉字的形体存在,它保证了单个汉字的局部不出现脱落。
汉文书写中,每一个汉字必须与其四周相承或相邻的其它汉字分开,也就是说,对于单个汉字来说,其边沿是分明的,不会与其相邻或相承的汉字发生粘连。在此我们称汉字的这种边沿分明的性质为汉字的成合性(即相邻分开性)。
汉字的集组性与成合性统称为汉字的集组成合性,简称集成性。
汉字的集组性反映出汉字的结构形态,汉字的成合性反映出汉字的边沿情况,二者的统一结合即可完全反映出汉字字型的本质。本发明设计者正是从对这种汉字字型本质的研究入手,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终于成功地设计出汉字的集成编码法并研制出了相应的计算机输入键盘。
本发明的设计方案是这样的:由集组性入手将汉字字型按其形态结构加以分类,并设置相应的“结构”码元键,简称结构键;由成合性入手对汉字字型的边沿情况做出分类,并设置相应的“边沿”码元键,简称边沿键;将两种类型的码元键科学地安排在计算机输入键盘上,就形成了汉字的集成性输入键盘。
以下对本发明所述的设计方案加以详细说明。
从汉字的集组性角度看,汉字字型的形态结构主要包括连通结构和间断结构两大类。连通结构指构成汉字的所有笔画相互沟通,浑然一体,该结构又可细分为闭合结构(如口、凸、凹等)、放射结构(如十、ㄨ等)、射线结构(如上、下等)、连接结构(如工、王、五等)、贯串结构如(串、丰、册等)、贯通结构(如中、弗、电等)和其它结构。间断结构可再划分的类层很多,它主要可分为中携结构、摞拼结构、架结构和包围结构四种:中携结构汉字是指那些在书写上须按先中间后两边顺序成形的汉字,如小、水、永、承等字;架结构汉字的特征是该结构字型由一个主架以及若干个套装在主架中的笔画或偏旁构成,如巫、平、坐、噩等字;摞拼结构包括摞结构(亦为上下结构)、拼结构(亦为左右结构)和半摞半拼结构三种,其中摞结构又可被进一步细分为上下摞结构(如二、艾、英、吕、等)和上中下摞结构(如三、曼、攀等),拼结构又可被进一步细分为左右拼结构(如明、攻、讲等)和左中右拼结构(如假、浙、诳等),半摞半拼结构即指那些偏旁部首呈斜角结合的汉字,它们按斜角的方向又可被进一步细分为左上右下半摞半拼结构(如寿、羞、差等)和左下右上半摞半拼结构(如题、起、旭等);包围结构又可被进一步细分为全包围结构(如国、圆、囚等)、三包围结构(如同、夙、函、凶等)和二包围结构(如厘、虱、刁等)。
汉字字型的形态结构如下表所示:
汉字结构
根据以上所述,本发明设计者设定出九个专用的结构键,它们分别是:用符号键“册”代表连通结构;用符号“吕”代表上下摞结构;用符号键“”代表上中下摞结构;用符号键“”代表左右拼结构;用符号键“”代表左中右拼结构和中携结构;用符号键“”代表左上右下半摞半拼结构;用符号键“”代表左下右上半摞半拼结构;用符号键“平”代表架结构;用符号键“□”代表包围结构。
我们再从汉字的成合性角度看,汉字字型的边沿情况基本有十七种,它们分别是:
1.横(亦称横杠):符号为“一”,表示“笔画横”或复合笔画的一部分,如“丽”字的第一笔、“丝”字的末笔、“融”字的左上部、“但”字的右下部、“鸡”字的左上部笔段等。
2.竖(亦称竖杠):符号为“丨”,表示“笔画竖”或复合笔画的一部分,如“上”字的第一笔、“引”字的末笔、“鼎”字的右下部笔段等。
3.撇(亦称撇楔):符号为“丿”,表示“笔画撇”或复合笔画的一部分,如“八”字的第一笔、“偶”字的左上部、“厘”、“展”字的左下部等、“歹”字的下部等。
4.捺(亦称捺楔):符号为“”,表示“笔画捺”或复合笔画的一部分,如“八”字的末笔、“大”字的右下部和“进”字的下部等。
5.提(亦称提楔):符号为“”,表示“笔画提”或复合笔画的一部分,如“刁”字的末笔、“球”字的第四笔、“云”字的左下部。
6.点:符号为“丶”,表示“笔画点”,如“主”、“江”等字的第一笔、“热”字的最后四笔等。
7.十字形:符号为“+”,表示汉字“十”和汉字内形如“十”的部分,如“森”、“啬”等字的上部、“卒”、“卓”、“聿”等字的下部、“协”、“博”等字的左部、“针”字的右部、以及“抬”字的左上部、“斡”字的右下部、“阱”字的右上部和右下部等。
8.左字头:符号为“ナ”,表示“左”、“右”等字的一部分,如“力”、“九”等字的左半部、“差”、“羚”等字的左下部等。
9.式字头:符号为“弋”,表示汉字“弋”或偏旁“弋”或汉字内形如“弋”的部分,如“代”字的右半部、“战”、“哉”等字的右上部等。
10.ㄨ字形:符号为“×”,表示汉字“ㄨ”或汉字内形如“×”的部分,如“义”、“爱”等字的下部、“刈”字的左部、“希”字的上部、“文”字的下部、“狼”、“欷”等字的左上部、“刘”、“好”等字的左下部、“烯”字的右上部和“俊”字的右下部等。
11.丁字形:符号为“丁”,表示汉字“丁”或偏旁“丁”或汉字内形如“丁”的部分,如“盯”的右半部、“手”、“子”的下部、“抬”、“扛”等字的左下部、“街”、“册”等字的右下部等。
12.小字形:符号为“小”,表示汉字“小”或偏旁“小”或汉字内形如“小”的部分,如“尖”、“常”等字的上部、“尔”、“不”、“末”、“来”的下部、“孙”字的右半部、“祖”字的左下部等。
13.二横钩:符号为“”:包括具有横杠下勾(乛)以及横杠上钩()的字型,如“买”、“矛”等字的上部、“欠”、“叔”、“邯”等字的右上部、“儿”、“晓”、“巴”、“旭”等字的右下部等。
14.二竖钩:符号为“”,包括具有竖杠钩()和竖杠提()的字型,如“别”、“荆”等字的右部、“刁”、“奶”、“弓”等字的右下部、“比”、“衣”、“良”等字的左下部等。
15.二弧钩:符号为“”:包括具有飞弧钩()和豸弧钩()的字型,如“虱”、“风”等字的右下部、“豺”字的左下部等。
16.口字折:符号为“”,表示字型中具有直角折的部分,如汉字“口”和“田”等字的四角、“闪”、“向”、“卫”等字的右上部、“已”、“包”、“凶”、“匝”等字的左下部、“函”、“凶”等字的右下部等,另外,口字折还可包括那些由“横”和“撇”笔画交汇而成的左上包角,如“仄”、“厅”等字的左上部等。
17.凸字折:符号为“”,表示字型中具有三段直角弯杠折的部分,如“中”、“申”等字的四角、“凸”、“曲”、“由”等字的左、右上部等;另外,凸字折还包括直线杠(横或竖)与转折相交构成的字型部分,如“毛”、“也”等字的左下部等;同时,凸字折也还包括两段直线杠笔段(横或竖)与楔状笔段(撇或提)相交的字型部分,如“讲”、“畏”、“长”等字的左下部,“破”、“诀”等字的右上部,以及“咸”、“成”、“册”、“丹”等字的左上部等。
根据上述,本发明设计者同样为汉字的边沿情况设置了相应的边沿符号键,其设计方案是:将“捺”和“点”合设一键,用符号“”表示;将左字头和式字头合设一键,用符号“”表示;其余的十三个符号各设一键。共计十五个键,称之为边沿键。
边沿码的平面取码规则有两种,即天地取码法和偏旁部首取码法。
1、天地取码法:它包括简单天地取码法和层层式天地取码法。
1.1简单天地取码法:汉字的边沿码的取得以天地为主,即从汉字的上部取得上边沿码(简称上码),从汉字的下部取得下边沿码(简称下码)。如汉字“王”字的上码为“一”,下码为“一”;“乏”字的上码为“丿”,下码为“”;“手”字的上码为“丿”,下码为“丁”;“承”字的上码为“乛(码符号为,以下相同)”,下码为“丁”。如果汉字的上部和下部难以用一个边沿码清楚地表示,则可以增加码元个数,其取码原则是:①对于一般非左右结构的汉字,由左上码和右上码组成上码,左下码和右下码组成下码,四角码元的读取以及输入按“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线条化规则进行,如汉字“里”的上部由左上码“()”和右上码“()”构成,下码为“一”;又如汉字“由”的上部由左上码“()”和右上码“()”构成,下部由左下码“()”和右下码“()”构成;同理,汉字“丹”的四角线条性取码应该分别为“()”、“()”、“ナ”和“丁”;②对于一般左右结构的汉字,由左上码和右上码组成上码,左下码和右下码组成下码,四角码元的读取写的汉字,由左上码和左下码组成左码,右上码和右下码组成右码,四角码元的读取以及输入按“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线条性规则进行,如汉字“柠”的四角线条化取码分别为“+”、“小”、“丶”和“丁”。倘若一个汉字的边沿码只是一个码,如汉字“一”、“十”以及“弋”、“ㄨ”等字,则即以一个边沿码表示该字。
1.2层层式天地取码法:对于一些诸如连通结构和包围结构的汉字(如工、王、曰、园等),由于仅取其边沿码可能出现的重码较多,因此可采用先两头(或四角)后中部的层层取码方式,即先对汉字的边沿取码,再对该汉字中间的部分取码。如汉字“工”的上码和下码均为“一”,中间部分取码是“丨”,则其边沿码形顺序为“一”“一”“丨”;汉字“日”的四角取码均是“”,中间部分取码“一”,则其边沿码形顺序为“”“”“”“”“一”;同理,汉字“王”的边沿码取码顺序为“一”“一”“+”;“园”的取码顺序为“”“”“”“”“一”“丿”“”
2、偏旁部首取码法:这种取码法的规则是先对汉字的偏旁部首取码,再对其它部分取码。如汉字“宁”是由字首“宀”和“丁”字组成,采用偏旁部首取码法,先对“宀”取码为“丶”“丶”“乛”,再对其它部分取码为“丁”,取码顺序即“丶”“丶”“”“丁”;汉字“江”是由偏旁“氵”和“工”字组成,则偏旁部分取码为“丶”“丶”“丶”,其它部分取码为“一”“一”,取码顺序即为“丶”“丶”“丶”“一”“一”。这种输码法较前述的输码法更具体更细致,码的长度要长一些,但在实际操作中重码很少。
在对以上内容做出定义后,将所定义出的各个字键加以合理安排并组合,便可设计出汉字的集成性输入键盘。具体实施中,围绕着汉字“集成性”的基本定义与原则,可以有多种编码方案,以下将结合附图择要加以叙述。一、简单完全式形码集成键盘:
这种键盘的盘面设置规则如图1所示,在该键盘上共设置27个集成码元键,包括9个结构键和18个边沿键(其中有3个边沿键是重复设置),其码元键的键位布局为:
通用键盘的十个上排字母键(Q、W、E、R、T、Y、U、I、O、P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左上右下半摞半拼结构键(图中用符号()表示,下同”、“左中右结构键()”、“包围结构键(□)”“凸字折边沿键()”、“ㄨ字形边沿键(×)”、“连通结构键(册)”“口字折边沿键()”、“架结构键(平)”、“上中下结构键()”“左下右上半摞半拚结构键()”;
通用键盘的九个中排字母键(A、S、D、F、G、H、J、K、L键)以及分号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凸字折边沿键(,此键为重复设置)”、“捺+点边沿键()”、“左字头+式字头边沿键()”、“撇边沿键(丿)”、“竖边沿键(丨)”、“十字形边沿键(+)”、“丁字形边沿键(丁)”、“小字形边沿键(小)”、“二横钩边沿键()”、“口字折边沿键(,重复设置)”;通用键盘的七个下排字母键(Z、X、C、V、B、N、M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左右结构键()”、“上下结构键(吕)”“提边沿键()”、“横边沿键(一)”、“ㄨ字形边沿键(×,重复设置)”“二竖钩边沿键()”、“二弧钩边沿键()”。
利用简单完全式集成键盘对汉字进行计算机输入的方式是这样的:首先根据所输入汉字的边沿情况按动相应的边沿键,然后再根据所输入汉字的结构分类揿按相应的结构键。如欲输入汉字“王”,其边沿键分别为“一”“一”(文中取码一般都采用天地取码方式,偏旁部首取码法可依此类推),结构键为连通结构“册”,则输码排序表为:次序1 2 3码形一 一册又如汉字“曼”的边沿取键是“”“”“×”,结构键取为上中下结构,则输码排序表为:依此类推,汉字“园”的(层层式天地输码法)输码排序表为:二、简单不完全式形码集成键盘
这种键盘的盘面设置规则如图2所示,在该键盘上共设置18个集成码元键,全部是边沿键(其中有3个边沿键是重复设置),不设结构键,其码元键的键位布局为:
通用键盘的上排R、T和U三个字母键依次被设置成“凸字折边沿键()”、“ㄨ字形边沿键(×)”和“口字折边沿键()”;
通用键盘的九个中排字母键(A、S、D、F、G、H、J、K、L键)以及分号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凸字折边沿键(,此键为重复设置)”、“捺+点边沿键()”、“左字头+式字头边沿键()”、“撇边沿键(丿)”、“竖边沿键(丨)”、“十字形边沿键(+)”、“丁字形边沿键(丁)”、“小字形边沿键(小)”、“二横钩边沿键()”、“口字折边沿键(,重复设置)”;通用键盘的下排C、V、B、N和M五个字母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提边沿键()”、“横边沿键(一)”、“ㄨ字形边沿键(×,重复设置)”“二竖钩边沿键()”和“二弧钩边沿键()”。
利用这种键盘只能对汉字的边沿情况做输入,一般重码较多,可通过层层式天地取码法或偏旁部首取码法抑或利用号码键来解决。如欲输入汉字“王”,其边沿键分别为“一”“一”,则输码排序表为:次序1 2码形一一此后计算机屏幕下方会出现汉字“二、三、五、工、王、玉、巫……”等,于是可进一步通过键盘号码(翻页)键或层层式天地取码法或偏旁部首取码法来输入欲取的汉字“王”。三、对称完全式形码集成键盘
这种键盘的盘面设置规则如图3所示,在该键盘上共设置43个集成码元键,包括7个结构键、6个号码选择键和两组对称设置的计30个边沿键(15×2),其码元键的键位布局为:
通用键盘的十个数字键(1、2、3、4、5、6、7、8、9、0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左中右结构键()”、“包围结构键(□)”、“重码选择键1(1)”、“重码选择键2(2)”、“重码选择键3(3)”、“重码选择键4(4)”、“重码选择键5(5)”、“重码选择键6(6)”、“架结构键(平)”、“上中下结构键()”;
通用键盘的十个上排字母键(Q、W、E、R、T、Y、U、I、O、P键)以及两个括号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凸字折边沿键()”、“捺+点边沿键()”、“左字头+式字头边沿键()”、“撇边沿键(丿)“、“竖边沿键(丨)”、“竖边沿键(丨)”“撇边沿键(丿)”、“左字头+式字头边沿键()”、“捺+点边沿键()”、“凸字折边沿键()”、“上下结构键(吕)”、“半摞半拼结构键()”;
通用键盘的九个中排字母键(A、S、D、F、G、H、J、K、L键)以及分号键(“;”键)、单引号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口字折边沿键()”、“二横钩边沿键()”、“小字形边沿键(小)”、“丁字形边沿键(丁)”、“十字形边沿键(+)”、“十字形边沿键(+)”、“丁字形边沿键(丁)”、“小字形边沿键(小)”“二横钩边沿键()”、“口字折边沿键()”、“连通结构键(册)”;
通用键盘的七个下排字母键(Z、X、C、V、B、N、M键)以及逗号键(“,”键)、句号键(“。”键)和斜杠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提边沿键()”、“横边沿键(一)”、“二弧钩键()”、“二竖钩键()”、“ㄨ字形边沿键(×)”、“ㄨ字形边沿键(×)”、“二竖钩键()”、“二弧钩键()”、“横边沿键(一)”、“提边沿键()”。
在这种集成键盘的盘面上未设置左右结构键(),操作中逢左右形结构的汉字是通过左右对称设置的边沿键加以解决的,即以左区边沿键负责左右结构汉字的左半部,右区负责该字的右半部。除左右结构汉字输入外,利用此键盘对其它结构汉字的输入方式与前述键盘一的输入方式基本相同,边沿码一律在右区输入。四、对称不完全式形码集成键盘
这种键盘的盘面设置规则如图4所示,在该键盘上共设置30个集成码元键,全部为左右对称设置的边沿键(15×2),其码元键的键位布局为:
通用键盘的十个上排字母键(Q、W、E、R、T、Y、U、I、O、P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凸字折边沿键()”、“捺+点边沿键()”、“左字头+式字头边沿键()”、“撇边沿键(丿)”、“竖边沿键(丨)”、“竖边沿键(丨)”、“撇边沿键(丿)”、“左字头+式字头边沿键()”、“捺+点边沿键()”以及“凸字折边沿键()”;
通用键盘的九个中排字母键(A、S、D、F、G、H、J、K、L键)以及分号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口字折边沿键()”、“二横钩边沿键()”、“小字形边沿键(小)”、“丁字形边沿键(丁)”、“十字形边沿键(+)”、“十字形边沿键(+)”、“丁字形边沿键(丁)”、“小字形边沿键(小)”、“二横钩边沿键()”、“口字折边沿键()”
通用键盘的七个下排字母键(Z、X、C、V、B、N、M键)以及逗号键(“,”键)、句号键(“。”键)和斜杠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提边沿键()”、“横边沿键(一)”、“二弧钩键()”、“二竖钩键()”、“ㄨ字形边沿键(×)”、“ㄨ字形边沿键(×)”、“二竖钩键()”、“二弧钩键()”、“横边沿键(一)”、“提边沿键()”。
利用此键盘对一般汉字的输入方式与前述键盘二的输入方式基本相同,在此不做赘述。五、中间式形码集成键盘
这种键盘的盘面设置规则介于键盘三和键盘四之间,其盘面如图5所示,在该键盘上共设置40个集成码元键,包括4个结构键、6个号码选择键和两组对称设置的计30个边沿键(15×2),其码元键的键位布局为:
通用键盘的十个数字键(1、2、3、4、5、6、7、8、9、0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左中右结构键()”、“包围结构键(□)”、“重码选择键1(1)”、“重码选择键2(2)”、“重码选择键3(3)”、“重码选择键4(4)”、“重码选择键5(5)”、“重码选择键6(6)”、“架结构键(平)”、“上中下结构键()”;
通用键盘的十个上排字母键(Q、W、E、R、T、Y、U、I、O、P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凸字折边沿键()”、“捺+点边沿键()”、“左字头+式字头边沿键()”、“撇边沿键(丿)”、“竖边沿键(丨)”、“竖边沿键(丨)”、“撇边沿键(丿)”、“左字头+式字头边沿键()”、“捺+点边沿键()”以及“凸字折边沿键()”;
通用键盘的九个中排字母键(A、S、D、F、G、H、J、K、L键)以及分号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口字折边沿键()”、“二横钩边沿键()”、“小字形边沿键(小)”、“丁字形边沿键(丁)”、“十字形边沿键(+)”、“十字形边沿键(+)”、“丁字形边沿键(丁)”、“小字形边沿键(小)”、“二横钩边沿键()”、“口字折边沿键()”;
通用键盘的七个下排字母键(Z、X、C、V、B、N、M键)以及逗号键(“,”键)、句号键(“。”键)和斜杠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提边沿键()”、“横边沿键(一)”、“二弧钩键()”、“二竖钩键()”、“ㄨ字形边沿键(×)”、“ㄨ字形边沿键(×)”、“二竖钩键()”、“二弧钩键()”、“横边沿键(一)”、“提边沿键()”。
利用这种键盘输入汉字的规则是:①对于具有左中右结构、架结构以及上中下结构的汉字,输入时应先键按该字的边沿键,再键按相应的结构键;属于包围结构的汉字,输入时先键按被包围部分的边沿键,再按包围结构键(□);②对于具有左右结构的汉字,输入时以左区边沿键负责该字的左半部,右区负责该字的右半部;③除具有①和②所述结构的汉字外,利用此键盘对其它结构汉字的输入方式均为仅键按边沿键。
以上所述的各键盘均为形码集成键盘,实践中,为了使汉字的集成拓扑编码法更趋实用,输入更为便捷,本发明设计者通过将该编码法及其键盘与一般计算机所通用的汉字的“双拼双音编码法”及其键盘有机结合,进而研制出了四种汉字的音形集成键盘。这类键盘设置的基本原则:是将汉字的各个集成码元键(主要是边沿键)对应地设置在一些相应的“双拼双音”码元键上,如将集成码元键“丿”设置在“双拼双音”码元键的“an”键上(亦即普通键盘的F键上,下同),将集成码元键“丨”设置在“双拼双音”码元键的“ang”(G键)上,等等。也就是说,通过音形集成键盘的设置,设计者对一个码元键至少同时赋予了两种含义,音读含义和形读含义。使用中,根据音读和形读两种含义结合输入,则可能极大程度地减少重码,缩短码长,进而获得较高的输入速度。
采用音形集成键盘的取码规则是:对于所有汉字的输入均可用四键取码,即就输入的键次而言,第一键码为声母(或零声母,零声母用字母键E或O表示)码,第二键码为韵母码,第三键码为汉字字型的首位边沿码,第四键码为汉字字型的末位边沿码。如汉字“巫”的声母是“w”,韵母是“u”,上部边沿码为“一”,下部边沿码为“一”,则其音形集成键盘的取码顺序是“w”“u”“一”“一”,则“巫”字的输码排序表为:次序1 2 3 4码形w u 一 一同理,汉字“载”的取码顺序应是“z”“ai”“+”“弋”……,由于在音形集成键盘的取码方法中每个汉字的输入均只有四键,因此这种输码方法也可以被称为“等长码输入法”或“四码音形输入法”。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根据音形集成编码设置的键盘布局加以描述。在下述的各码元键(引号内键)中,每个码元键可能包含1~3个取码含义,当一个码元键中包含三个取码含义时(即引号内键符为3时),则引号内第一键符为边沿码(如丨)或结构码(如平)、第二键符为声母码(如T)、第三键符为韵母码(eng)。六、对称式音形集成键盘
这种键盘的盘面设置规则如图6所示,在该键盘上共设置30个音形码元键,其码元键的键位布局为:
通用键盘的十个上排字母键(Q、W、E、R、T、Y、U、I、O、P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Q、er”“、W、ei”“、E、e”“丿、R、en”“丨、T、eng”“丨、Y、ong(iong)”“丿、U(ch)、u”“、I(sh)、i”“、O、uo(o)”“、P、ou”;
通用键盘的九个中排字母键(A、S、D、F、G、H、J、K、L键)以及分号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A(zh)、a”“、S、ai”“小、D、ao”“丁、F、an”“+、G、ang”“+、H、uang(iang)”“丁、J、ian”“小、K、iao”“、L、in”和“、ing”;
通用键盘的七个下排字母键(Z、X、C、V、B、N、M键)以及逗号键(“,”键)、句号键(“。”键)和斜杠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Z、un(ün)”“一、X、ü(uai)”“、C、uan”“、V(zh)、ui(üe)”“×、B、ia(ua)”“×、N、iu”“、M、ie”“”“一”和“”。七、中间式音形集成键盘
这种键盘的盘面设置规则如图7所示,在该键盘上共设置40个音形码元键,其码元键的键位布局为:
通用键盘的十个数字键(1、2、3、4、5、6、7、8、9、0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左中右结构键(000)”、“包围结构键(□)”、“重码选择键1(1)”、“重码选择键2(2)”、“重码选择键3(3)”、“重码选择键4(4)”、“重码选择键5(5)”、“重码选择键6(6)”、“架结构键(平)”、“上中下结构键()”;通用键盘的十个上排字母键(Q、W、E、R、T、Y、U、I、O、P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Q、er”“、W、ei”“、E、e”“丿、R、en”“丨、T、eng”“丨、Y、ong(iong)”“丿、U(ch)、u”“、I(sh)、i”“、O、uo(o)”“、P、ou”;
通用键盘的九个中排字母键(A、S、D、F、G、H、J、K、L键)以及分号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A(zh)、a”“、S、ai”“小、D、ao”“丁、F、an”“+、G、ang”“+、H、uang(iang)”“丁、J、ian”“小、K、iao”“、L、in”和“、ing”;
通用键盘的七个下排字母键(Z、X、C、V、B、N、M键)以及逗号键(“,”键)、句号键(“。”键)和斜杠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Z、un(ün)”“—、X、ü(uai)”“、C、uan”“、V(zh)、ui(üe)”“×、B、ia(ua)”“×、N、iu”“、M、ie”“”“一”和“”。八、盘内式音形集成键盘
这种键盘的盘面设置规则如图8所示,在该键盘上共设置27个音形码元键,其码元键的键位布局为:
通用键盘的十个上排字母键(Q、W、E、R、T、Y、U、I、O、P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成“Q、er”“W、ei”“E、e”“、R、en”“×、T、eng”“Y、ong(iong)”“、U(ch)、 u”“I(sh)、i”“O、uo(o)”“P、ou”;
通用键盘的九个中排字母键(A、S、D、F、G、H、J、K、L键)以及分号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A(zh)、a”“、S、ai”“、D、ao”“丿、F、an”“丨、G、ang”“+、H、uang(iang)”“丁、J、ian”“小、K、iao”“、L、in”和“、ing”;
通用键盘的七个下排字母键(Z、X、C、V、B、N、M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Z、un(ün)”“X、ü(uai)”“、C、uan”“V(zh)、ui(üe)”“×、B、ia(ua)”“、N、iu”“、M、ie”。九、旁接式音形集成键盘
这种键盘的盘面设置规则如图9所示,在该键盘上共设置41个音形码元键,在此键盘中集成形码键与音码键是分立设置的,其码元键的键位布局为:
通用键盘的十个数字键(1、2、3、4、5、6、7、8、9、0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丿”“丨”“+”“丁”“小”“”“”;
通用键盘的十个上排字母键(Q、W、E、R、T、Y、U、I、O、P键)以及两个括号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Q、er”“W、ei”“E、e”“R、en”“T、eng”“Y、ong(iong)”“U(ch)、u”“I(sh)、i”“O、uo(o)”“P、ou”“/”“一”;通用键盘的九个中排字母键(A、S、D、F、G、H、J、K、L键)以及分号键(“;”键)、单引号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置成“A(zh)、a”“S、ai”“D、ao”“F、an”“G、ang”“H、uang(iang)”“J、ian”“K、iao”“L、in”“ing”“×”“”;
通用键盘的七个下排字母键(Z、X、C、V、B、N、M键)和逗号键(“;”键)自左至右依次被设成“Z、un(ün)”“X、ü(uai)”“C、uan”“V(zh)、ui(üe)”“B、ia(ua)”“N、iu”“M、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