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720111719.8
2007.07.06
CN201050377Y
2008.04.23
终止
无权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21D 17/01申请日:20070706授权公告日:20080423终止日期:20100706|||授权
E21D17/01(2006.01)
E21D17/01
张宏建
310012浙江省杭州市武林门新村13号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中基坑围护设计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支撑。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撑,包括支撑体和受力梁I,支撑体与受力梁I固定连接,还包括至少一个斜撑体和对应的受力梁II,斜撑体与支撑体固定连接,斜撑体与受力梁II固定连接。可以将支撑结构道数减少,节约工程造价,减少设置多道支撑所需的养护时间,受力及变形满足基坑的规范和要求。
1. 一种支撑,包括支撑体(3)和受力梁I(2),支撑体(3)与受力梁I(2)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斜撑体(4)和对应的受力梁II(5),斜撑体(4)与支撑体(3)固定连接,斜撑体(4)与受力梁II(5)固定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体(4)在支撑体(3)的周边是对称的。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3)的上下等间距处设置两个斜撑体(4)和对应的受力梁II(5)。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体(4)与支撑体(3)的连接方式为高强度焊接或混凝土有效连接。
一种新型支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中基坑围护设计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支撑。 背景技术 目前基坑围护设计中设置的支撑主要采用在同一平面设置的钢支撑或钢筋混凝土支撑。根据目前相关规范内支撑的布设一般宜在同一平面内布设,单个支撑的形状也在同一水平。这样的单个支撑的作用范围较小,对于二层以上的地下室的基坑,就需要设置多道支撑。使用多道支撑的方案尽管在安全性上得到较大的保障,但工期较长、造价较高,整个基坑围护需要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支撑的作用范围较小,使用多道支撑工期较长和造价较高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工期较快、造价相对较低的新型支撑。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支撑,包括支撑体和受力梁I,支撑体与受力梁I固定连接,还包括至少一个斜撑体和对应的受力梁II,斜撑体与支撑体固定连接,斜撑体与受力梁II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斜撑体在支撑体的周边是对称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支撑体的上下等间距处设置两个斜撑体和对应的受力梁II。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斜撑体与支撑体的连接方式为高强度焊接或混凝土有效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将支撑结构道数减少,节约工程造价,减少设置多道支撑所需的养护时间,受力及变形满足基坑的规范和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目前常用的两层支撑的使用状态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支撑,包括支撑体3、受力梁I2,支撑体3与受力梁I2混凝土有效连接,还包括两个斜撑体4和对应的受力梁II5,斜撑体4与支撑体3混凝土有效连接,斜撑体4与受力梁II5高强度焊接。支撑体3的上下等间距处设置两个斜撑体4。其中斜撑体4的材料为传力构件,如钢管、型钢、钢筋混凝土梁等材料。 使用状态时,在如图1所示在处理需要设置二层支撑的基坑时,使用本实用新型,如图2所示。在基坑内部将支撑尽量向下设置,在支撑体3的上下等间距设置斜撑体4撑至此层支撑上,将斜撑体4上的轴力传到支撑体3上。支撑体3和斜撑体4与围护侧面1之间分别设置受力梁I 2和受力梁II 5来传力。 同样对于需要更多支撑的基坑时,可以增加本实用新型所述斜撑体的数量或间距,也可以设置多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也可以与目前的支撑同时使用。对于不同的需要也可以在支撑体的不同方向设置斜撑体。 以上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说明,本领域研发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任何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新型支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支撑.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中基坑围护设计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支撑。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撑,包括支撑体和受力梁I,支撑体与受力梁I固定连接,还包括至少一个斜撑体和对应的受力梁II,斜撑体与支撑体固定连接,斜撑体与受力梁II固定连接。可以将支撑结构道数减少,节约工程造价,减少设置多道支撑所需的养护时间,受力及变形满足基坑的规范和要求。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