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974432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96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86421.4

申请日:

2011.06.30

公开号:

CN102338327A

公开日:

2012.02.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1S 8/00申请日:20110630|||公开

IPC分类号:

F21S8/00; F21V29/00; F21V19/00; F21V13/00; G02F1/13357

主分类号:

F21S8/00

申请人: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发明人:

俞东局

地址:

韩国首尔

优先权:

2010.07.09 KR 10-2010-0066206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陆弋;王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该背光单元包括:底盖;第一吸热部,该第一吸热部布置在底盖上;第二吸热部,该第二吸热部相对于第一吸热部向上延伸;以及发光模块,该发光模块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第一吸热部的至少一个孔口或至少一个凹部中,并且该发光模块布置在第二吸热部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背光单元, 包括 : 底盖 ; 第一吸热部, 所述第一吸热部布置在所述底盖上 ; 第二吸热部, 所述第二吸热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吸热部向上延伸 ; 以及 发光模块, 所述发光模块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所述第一吸热部的至少一个凹部或至少 一个孔口中, 并且所述发光模块布置在所述第二吸热部上。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凹部或孔口形成在 所述第一吸热部的与所述第二吸热部相邻的边缘中。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凹部是线状的单个 凹部。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凹部是以规则的间 隔布置的多个凹部。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孔口是线状的单个 孔口。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孔口是以规则的间 隔布置的多个孔口。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单元, 还包括凸起, 所述凸起以与所述第二吸热部间隔开 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一吸热部的与所述第二吸热部邻近的边缘区域处。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凸起为单个, 是沿着在所述第一吸热部和 所述第二吸热部之间的界面且平行于该界面而形成的、 线状的单一体。
9: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凸起为多个, 是沿着在所述第一吸热部和 所述第二吸热部之间的界面且平行于该界面而形成的多个凸起。
10: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二吸热部连接到所述第一吸热部的形 成有所述凹部或孔口的边缘区域, 并且所述第二吸热部以与所述第一吸热部的表面垂直的 方式弯曲。
11: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单元, 其中, 在所述发光模块的一侧, 所述发光模块形成 有至少一个联接突起, 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匹配到所述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凹部或孔 口。
1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单元, 还包括 : 反射片, 所述反射片布置在所述底盖上 ; 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布置在所述反射片上 ; 以及 光学片, 所述光学片布置在所述导光板上, 其中, 所述第一吸热部以与所述导光板的光入射表面垂直的方式位于所述底盖的内侧 并具有至少一个凹部, 所述第二吸热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吸热部并且与所述第一吸热部为一体, 所述发光模块包括 : 电路板, 所述电路板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所述第一吸热部中的至 少一个凹部内 ; 以及光源单元, 所述光源单元布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13: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电路板的一个长边放置在所述至少一 个凹部中, 从而使所述电路板的后表面位于所述第二吸热部上。 2
14: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凹部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吸 热部的侧面敞口。
15: 一种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 底盖 ; 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布置在所述底盖上 ; 第一吸热部, 所述第一吸热部以与所述导光板的光入射表面垂直的方式位于所述底盖 的内侧, 并且所述第一吸热部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凹部 ; 第二吸热部, 所述第二吸热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吸热部并与所述第一吸热部为一体 ; 发光模块, 所述发光模块包括 : 电路板, 所述电路板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所述第一吸热 部中的至少一个凹部内 ; 以及光源单元, 所述光源单元布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 光学片, 所述光学片布置在所述导光板上 ; 以及 显示面板, 所述显示面板布置在所述光学片上。

说明书


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该申请要求在 2010 年 7 月 09 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 No.10-2010-0066206 的优 先权, 上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内容如同在此完全阐述的那样、 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 由于与阴极射线管 CRT 相比具有优异的可视性、 低的平均功耗并且与相同 屏幕尺寸的 CRT 相比具有低的发热, 所以液晶显示装置广泛用作蜂窝电话或计算机的监视 器, 并且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一起用作电视的显示装置, 或者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通过利用光学各向异性和液晶的偏振来驱动液晶显示装置。由于液晶薄而长, 所 以能够对液晶分子进行定向, 从而能够通过向液晶施加电场来人为地控制液晶的分子取 向。
     因此, 如果根据需要来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 则液晶分子的取向发生变化, 从而通 过光学各向异性、 在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上使光折射来显示图像信息。
     然而, 由于液晶显示装置是不能自发光的光接收装置, 所以需要单独的光源, 液晶 显示装置使用背光单元作为光源。
     即, 通过将来自该背光单元的光引导到叠置于其上方的液晶面板并且通过改变液 晶的取向来控制透过所述液晶的光的量, 该液晶显示装置能够显示图像。
     发明内容 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它能够防止其基板由于 热而弯曲。
     在随后的描述中将部分地阐述本公开的其他优点、 目的和特征, 并且对于本领域 技术人员来说, 通过研究以下描述, 这些优点、 目的和特征将部分地变得显而易见或者能从 本发明的实践中得知。通过在书面描述及其权利要求以及附图中特别指出的结构, 可以实 现并获得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它优点。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 如在此体现并广泛地描述 的, 根据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包括 : 底盖 ; 第一吸热部, 该第一吸热部布置在底盖上 ; 第二吸 热部, 该第二吸热部相对于第一吸热部向上延伸 ; 以及发光模块, 该发光模块的至少一部分 放置在第一吸热部的至少一个凹部或至少一个孔口中, 并且该发光模块布置在第二吸热部 上。
     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凹部或孔口能够形成在第一吸热部的与第二吸热部相邻的 边缘中。
     在本示例中, 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凹部可以是线状的单个凹部, 或者是以规则的
     间隔布置的多个凹部。
     此外, 第一吸热部中的孔口可以是线状的单个孔口, 或者是以规则的间隔布置的 多个孔口。
     此外, 该背光单元还可以包括凸起 (knoll), 该凸起以与第二吸热部间隔开的方式 形成在第一吸热部的与第二吸热部邻近的边缘区域处。
     在本示例中, 所述凸起为单个, 是沿着在第一吸热部和第二吸热部之间的界面且 平行于该界面而形成的、 线状的单一体, 或者所述凸起为多个, 是沿着在第一吸热部和第二 吸热部之间的界面且平行于该界面而形成的多个凸起。
     并且, 第二吸热部能够连接到第一吸热部的形成有所述凹部或孔口的边缘区域, 并且该第二吸热部以与第一吸热部的表面垂直的方式弯曲。
     此外, 所述发光模块可以在其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联接突起, 所述至少一个联接 突起匹配到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孔口或凹部。
     根据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包括 : 底盖 ; 导光板, 该导光板布置在底盖上 ; 第一吸热 部, 该第一吸热部以与导光板的光入射表面垂直的方式位于底盖的内侧, 并且该第一吸热 部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凹部 ; 第二吸热部, 该第二吸热部垂直于第一吸热部并且与第一吸热 部为一体 ; 发光模块, 该发光模块包括电路板和光源单元, 该电路板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第 一吸热部中的至少一个凹部内, 该光源单元布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 以及光学片, 该光学片布 置在导光板上。
     根据实施例的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包括 : 底盖 ; 导光板, 该导光板布置在底 盖上 ; 第一吸热部, 该第一吸热部以与导光板的光入射表面垂直的方式位于底盖的内侧, 并 且该第一吸热部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凹部 ; 第二吸热部, 该第二吸热部垂直于第一吸热部并 与第一吸热部为一体 ; 发光模块, 该发光模块包括电路板和光源单元, 该电路板的至少一部 分放置在第一吸热部中的至少一个凹部内, 该光源单元布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 光学片, 该光 学片布置在导光板上 ; 以及显示面板, 该显示面板布置在所述光学片上。
     应当理解, 本发明的前述一般性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 旨 在提供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可以参考以下附图来详细描述布置结构和实施例, 在各个附图中, 相同的附图标 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并且 :
     图 1 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 2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 布置在图 1 中的底盖上的第二吸热构件和 发光模块的透视图。
     图 3 示出了图 2 中的第二吸热构件和发光模块的分解透视图。
     图 4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 布置在图 1 中的底盖上的第二吸热构 件和发光模块的透视图。
     图 5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 布置在图 1 中的底盖上的第二吸热构 件和发光模块的透视图。
     图 6 示出了图 5 中的第二吸热构件和发光模块的分解透视图。
     图 7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 布置在图 1 中的底盖上的第二吸热构 件和发光模块的透视图。
     图 8 示出了图 7 中的第二吸热构件和发光模块的分解透视图。
     图 9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 安装于该背光单元的底盖内侧的发光模块 的透视图。
     图 10 示出了图 1 中的显示装置的沿着线 A-A’ 的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在附图中示出了这些具体实施例的示例。
     图 1 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 100 的分解透视图。参考图 1, 显示装置 100 包 括背光单元 110、 紧固构件 51 至 54、 液晶面板 60、 以及上盖 70。
     背光单元 110 将光供应到液晶面板 60。背光单元 110 包括底盖 10、 发光模块 ( 未 示出 )、 反射片 20、 导光板 30、 以及光学片 40。
     尽管在图 1 中未示出, 但该发光模块设置于底盖 10 的一侧。反射片 20 布置成位 于导光板 30 的后面但在底盖 10 的前面, 以朝着导光板 30 反射来自该发光模块的光, 从而 提高光学效率。反射片 20 能够设置为单独的元件, 如图 1 所示, 或者设置为在底盖 10 的前 表面或导光板 30 的后表面上的、 由高反射率材料构成的涂层。 导光板 30 布置在反射片 20 的前面, 用于将来自发光模块的光引导至液晶面板 60。
     光学片 40 布置在导光板 30 的前面, 用于使来自导光板 30 的光漫射和折射, 从而 提高亮度和光学效率。光学片 40 能够具有一个或多个元件。
     例如, 光学片 40 能够具有第一漫射片 41、 棱镜片 42 以及第二漫射片 43, 或者能够 是具有漫射片和棱镜片这两种功能的单个光学片。能够根据亮度特性来改变光学片 40 的 数目和种类。
     在本例子中, 漫射片 41 和 43 使来自导光板 30 的光变成具有更均匀亮度的表面 光, 而棱镜片 42 使侧面光变成正面光并使辐射的光汇聚以使该光的亮度更高。
     液晶面板 60 布置在光学片 40 的前面, 并且上盖 70 设置在液晶面板 60 的前面。 液晶面板 60 具有位于玻璃基板之间的液晶以及放置在所述玻璃基板上的偏振板以利用光 的偏振。 在本例子中, 液晶具有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中间特性, 其中作为具有像液体一样 的流动性的有机分子的液晶像晶体一样有规则地布置。 通过利用液晶的如下特性来显示图 像: 即, 液晶分子的取向会随着外部电场而变化。
     紧固构件 51 至 54 布置在底盖 10 和上盖 70 之间, 以将底盖 10 和上盖 70 紧固在 一起。
     图 2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 布置在图 1 中的底盖 10 上的第二吸热构件 212 和发光模块 280 的透视图。
     参考图 2, 底盖 10 可以包括 : 第一成形部 210, 该第一成形部 210 由具有横向延伸 的向前突出的金属板构成, 以增强其强度 ; 以及第二成形部 220, 这些第二成形部 220 分别 形成为垂直于第一成形部并向前突出。可以通过压机对底盖 10 进行压制加工来形成该第 一成形部 210 和第二成形部 220。
     在相邻的第二成形部 220 之间, 能够安装具有吸热构件形状的第一吸热构件 230。
     多个第一吸热构件 230 能够设置成相互间隔开。
     底盖 10 可以具有从其边缘向上弯曲的边缘壁 240, 以防止反射片 20、 导光板 30 或 光学片 40 落到底盖 10 的外部。为了增强该底盖 10, 可以在底盖 10 的后表面处安装 H 梁。
     图 2 示出了图 1 未示出的发光模块 280。发光模块 280 安装于底盖 10 的下部。第 二吸热构件 212 安装在发光模块 280 和底盖 10 之间。
     发光模块 280 接触第二吸热构件 212 的一侧, 并且联接并固定到第二吸热构件 212。第二吸热构件 212 能够安装到与第一吸热构件 230 接触的底盖 10。
     详细地, 第二吸热构件 212 能够安装在底盖 10 的内侧, 从而接触第一吸热构件 230 并接触底盖 10 的一侧处的边缘壁 245。
     例如, 第二吸热构件 212 可以具有 “L” 形的托架。在本例子中, 第二吸热构件 212 能够形成为包括第一吸热部 212a 和第二吸热部 212b, 该第一吸热部 212a 和第二吸热部 212b 形成为单个单元。
     第一吸热部 212a 与第一吸热构件 230 处于面接触, 并且与导光板 30 的光入射表 面垂直地接触底盖 10 的内侧。第二吸热部 212b 垂直于第一吸热部 212a 并且能够与发光 模块 280 处于面接触。 详细地, 第一吸热部 212a 垂直于导光板 30 的光入射表面 120 地接触底盖 10。第 二吸热部 212b 能够垂直于第一吸热部 212a 并且横向于光入射表面 120。第二吸热部 212b 能够固定到位于底盖 10 的一侧处的边缘壁 245, 并且第二吸热部 212b 的后侧能够接触位于 底盖 I0 的一侧处的边缘壁 245。
     发光模块 280 包括电路板 282 和布置在盖电路板 282 上的光源单元 281。发光模 块 280 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联接并紧固到第二吸热构件 212。光源单元 281 可以是 LED( 发光 器件 ) 或 LED 封装, 但光源单元 281 不限于此。
     图 3 示出了图 2 中的第二吸热构件 212 和发光模块 280 的分解透视图。
     参考图 3, 第二吸热构件 212 具有线状的单个联接凹部 310, 该联接凹部 310 形成 在第一吸热部 212a 的与第二吸热部 212b 相邻的一个区域中。联接凹部 310 与第二吸热部 212b 接触。即, 线状的联接凹部 310 形成在第一吸热部 212a 中并邻近于第一吸热部 212a 和第二吸热部 212b 彼此接触处的界面。联接凹部 310 也可以形成为使得第一吸热部 212a 的侧面 320 敞口。线状的联接凹部 310 能够横向于第一吸热部 212a。
     发光模块 280 具有电路板 282 和多个 LED 封装 281 : 310-1 至 310-N( 其中 N 是大 于 1 的自然数 ), 这些 LED 封装 281 在电路板 282 的一侧布置在一条直线上。电路板 282 可 以是长方形条。电路板 282 的具有较长长度的一边将被称为 “长边” , 而电路板 282 的具有 较短长度的一边将被称为 “短边” 。而且, 电路板 282 的安装有多个 LED 封装 281 的表面将 被称为电路板 282 的 “前表面” , 与该前表面相反的表面将被称为 “后表面” 。
     多个 LED 封装 281 安装成横向于电路板 282 的第一长边 340。在本例子中, 多个 LED 封装 281 可以安装成与第二长边 350 相比更靠近第一长边 340。
     联接凹部 310 和电路板 282 的第二长边 350 可以分别具有线状。电路板 282 的第 二长边 350 放置在联接凹部 310 中, 从而电路板 282 的后表面接触第二吸热部 212b。当第 二长边 350 放置在第二吸热构件 212 中的联接凹部 310 内时, 电路板 282 固定到第二吸热 构件 212。
     联接凹部 310 的深度 K1 可以随着电路板 282 的尺寸而变化。例如, 为了使电路 板 282 的第二长边 350 联接到联接凹部 310 以便将电路板 282 稳固地紧固到第二吸热构件 212, 联接凹部 310 的深度 K1 可以大于第二吸热部 212b 的厚度 m 的 1/2。
     而且, 为了使电路板 282 的第二长边 350 稳固地联接并紧固到联接凹部 310, 可以 考虑到电路板 282 的第二长边 350 的宽度来确定联接凹部 310 的宽度 K2。例如, 联接凹部 310 的宽度 K2 能够与第二长边 350 的宽度相同。
     在现有技术的背光单元中, 电路板利用双面胶带附接到底盖或吸热构件。 由于 LED 封装是发出大量热的热源, 所以, 安装有 LED 封装的电路板容易因为来自这些 LED 封装的热 而弯曲, 并且, 如果弯曲的程度大, 该背光单元的光学特性可能变差。
     即使由来自 LED 封装 330-1 至 330-N 的热引起的拉伸力作用在电路板 282 上, 本 实施例也能够减少由于电路板 282 放置在第二吸热构件 212 中的联接凹部 310 内的结构而 引起的、 电路板 282 的弯曲变形。
     图 4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 布置在图 1 中的底盖上的第二吸热构 件和发光模块的透视图。与第二吸热构件 212 相比可以发现, 图 4 中的第二吸热构件 412 除了其联接凹部 425 贯穿第一吸热部 412a 之外, 其余部分均与第二吸热构件 212 相同。当 电路板 282 的第二长边 350 放置在联接凹部 425 中时, 发光模块 280 能够固定到第二吸热 构件 412。 图 5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 布置在图 1 中的底盖 10 上的第二吸热 构件 512 和发光模块 580 的透视图, 而图 6 示出了图 5 中的第二吸热构件 512 和发光模块 580 的分解透视图。
     参考图 5, 发光模块 580 接触第二吸热构件 512 的一侧并且联接并紧固到第二吸热 构件 512。第二吸热构件 512 能够安装到与第一吸热构件 230 接触的底盖 10。
     第二吸热构件 512 可以是 “L” 形的, 并且可以包括一体形成的第一吸热部 512b 和 第二吸热部 512b。
     第一吸热部 512a 与第一吸热构件 230 处于面接触, 而第二吸热部 512b 能够与发 光模块 580 处于面接触。第一吸热部 512a 和第二吸热部 512b 能够布置成弯曲的形状。
     详细地, 第一吸热部 512a 与导光板 30 的光入射表面 120 垂直地接触该底盖 10, 而 第二吸热部 512b 的后表面能够接触底盖 10 的边缘壁 245 的一侧。
     在第一吸热部 512a 的与第二吸热部 512b 相邻的一个区域中, 形成有相互间隔开 的多个联接凹部 601-1 ~ 610-M( 例如, M = 5)。在本例子中, 联接凹部 610-1 ~ 610-M 接 触第二吸热部 512b, 并且这些联接凹部 610-1 ~ 610-M 可以贯穿或可以不贯穿该第一吸热 部 512a。
     即, 联接凹部 610-1 ~ 610-M 形成在第一吸热部 512a 中并与第一吸热部 512a 和 第二吸热部 512b 之间的界面接触。
     发光模块 580 具有长方形的电路板 582 以及多个 LED 封装 581 : 601-1 至 601-N( 其 中 N 是大于 1 的自然数 ), 所述多个 LED 封装 581 横向于电路板 282 的第一长边 630 布置在 一条直线上。
     电路板 582 具有联接突起 620-1 ~ 620-M( 例如, M = 5), 这些联接突起 620-1 ~ 620-M 形成在长边 640 上, 以匹配第一吸热部 512a 中的联接凹部 610-1 ~ 610-5。在本例
     子中, 可以改变这些联接凹部以及与它们匹配的联接突起的数目和形状。
     联接突起 620-1 ~ 620-5 放置在与它们分别匹配的所述联接凹部中, 从而电路板 582 的后表面 650 接触第二吸热部 512b, 且电路板 582 的第二长边 640 接触第一吸热部 512a 的上表面。当联接突起 620-1 ~ 620-5 放置在第二吸热构件 512 中的联接凹部 610-1 ~ 610-5 中时, 电路板 582 被紧固到第二吸热构件 512。
     为了将电路板 582 稳固地联接并紧固到第二吸热 512, 可以先确定这些联接凹部 620-1 ~ 620-M 的深度、 联接突起 620-1 ~ 620-M 的长度、 以及它们的数目。例如, 联接凹部 610-1 ~ 610-M 的深度 K1、 联接突起 620-1 ~ 620-M 的长度可以分别大于第一吸热部 512a 的厚度 m 的 1/2。
     图 7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 布置在图 1 中的底盖 10 上的第二吸热 构件和发光模块的透视图, 而图 8 示出了图 7 中的第二吸热构件 712 和发光模块 280 的分 解透视图。图 7 中的发光模块 280 与参考图 3 描述的发光模块相同。
     参考图 7 和图 8, 发光模块 280 接触第二吸热构件 712 的一侧并且联接并紧固到该 第二吸热构件 712。第二吸热构件 712 能够安装到与第一吸热构件 230 接触的底盖 10。
     第二吸热构件 712 可以是 “L” 形的托架, 包括一体形成的第一吸热部 712a 和第二 吸热部 712b。
     第一吸热部 712a 与第一吸热构件 230 处于面接触, 并且第二吸热部 712b 能够与 发光模块 280 处于面接触。
     详细地, 第一吸热部 712a 与导光板 30 的光入射表面 120 垂直地接触该底盖 10, 并 且第二吸热部 712b 的后表面能够接触底盖 10 的一侧的边缘壁 245。
     在第一吸热部 712a 的与第二吸热部 712b 间隔开距离 K3 的一个区域上形成有线 状的凸起 714。该线状的凸起 714 横向于第二吸热部 712b。尽管图 8 中的凸起 714 具有单 条形形状, 但凸起 714 的形状不限于此, 而是, 凸起 714 可以是相互间隔开的多个被分开的 凸起的形状。
     第二长边 350 放置在第二吸热部 712b 和凸起 714 之间的空间 810 中, 从而电路板 282 的后表面接触第二吸热部 712b 并且电路板 282 的第二长边 350 接触第一吸热部 712a。 当第二长边 350 放置在第二吸热部 712b 和凸起 714 之间的空间 810 中时, 电路板 282 能够 紧固到第二吸热构件 712。
     可以考虑到第二长边 350 的宽度 K2 来确定凸起 714 离第二吸热部 712b 的距离 K3。即, 距离 K3 能够与第二长边 350 的宽度 K2 相同。而且, 可以考虑到电路板 282 与第二 吸热构件 712 的稳固联接和紧固来确定该凸起的高度 D。
     图 9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 安装到该背光单元的底盖 10 内侧的发光模 块 280 的透视图。如图 9 所示, 在底盖 10 的前侧布置有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吸热构件 230, 并 且在第一吸热构件 230 的下侧布置有第二吸热构件 212。
     第一吸热构件 230 布置在底盖 10 的第一方向上, 例如布置在上下方向上, 而第二 吸热构件 212 布置在底盖 10 的第二方向上, 例如布置在水平方向上。
     第二吸热构件 212 包括 : 第一吸热部 212a, 该第一吸热部 212a 与第一吸热构件 230 接触 ; 和第二吸热部 212b, 该第二吸热部 212b 垂直于第一吸热部 212a, 该第二吸热部 212b 上安装有发光模块 280。发光模块 280 安装于第二吸热部 212b 的一侧, 并且发光模块 280 包括 : 沿着第二 吸热部 212b 延伸的电路板 282、 相互间隔开地安装在电路板 282 上的多个发光器件 281、 以 及设置在电路板 282 处的连接器 283, 该连接器 283 用于将电路板 282 连接到外部电源或印 刷电路板。
     尽管图 9 示出了 LED 型的发光器件 281, 但发光器件 281 不限于此, 而是可以是如 CCFL 的灯, 或者是如 OLED 的有机冷光器件。发光器件 281 能够构造为所谓的 “1 边缘” 型 发光器件, 其中 : 发光器件 281 仅布置在底盖 10 和显示面板 60 的上侧或下侧。
     发光器件 281 的数目能够随着显示面板的尺寸 ( 即, 显示面板的英寸数 ) 而变化。 发光器件 281 能够布置成使得其数目是显示面板的英寸数的 2.5 ~ 3.5 倍。
     图 10 示出了图 1 中的显示装置的、 沿着线 A-A’ 的剖面。如图 10 所示, 第二吸热 构件 212 具有 “L” 形状, 其中第一吸热部 212a 接触第一吸热构件 230 的下侧。
     第二吸热部 212b 以与第一吸热部 212a 垂直或者以近似垂直的角度与第一吸热部 212a 形成为单个单元, 并且发光模块 280 布置到第二吸热部 212b, 其中, 电路板 282 安装到 第二吸热部 212b, 并且发光器件 281 布置在电路板 282 上。
     电路板 282 以参考图 2 至图 8 描述的联接方式联接到第二吸热构件 212, 从而紧 固到第二吸热构件 212。这种联接能够防止电路板 282 由于来自发光器件 281 的热而变形 ( 例如, 弯曲 )。 在将电力施加到电路板 282 以使发光器件 281 发光的情况下, 会因此产生热, 该热 经由第二吸热构件 212 传递到与第二吸热构件 212 接触的第一吸热构件 230, 并且从第一吸 热构件 230 散发到该背光单元的外部。
     在第二吸热构件 212 和第一吸热构件 230 的前面布置有反射片 20, 并且在反射片 20 的前面布置有导光板 30。由于导光板 30 的侧面 ( 光入射表面 ) 布置成与发光器件 281 邻近, 所以光从发光器件 281 进入导光板 30 中。
     因此, 进入导光板 30 中的光的大部分在该导光板内反射、 全反射和折射的同时被 向前引导。然而, 向后行进的光在反射片 20 处被反射, 从而再次返回到导光板 30 中。
     在导光板 30 的前面设置有用于引起光的光学现象的光学片 40, 并且在光学片 40 的前面布置有显示面板 60。柔性电路板 61 连接到液晶面板 60, 越过第一紧固构件 51 延伸 到该背光单元的下侧, 并且连接到布置于底盖 10 下部的印刷电路板 62。
     上盖 70 与包括印刷电路板 62、 柔性印刷电路板 61 以及底盖 10 的该背光单元的上 侧边缘、 下侧边缘、 左侧边缘及右侧边缘一起包围液晶面板 60 的上侧边缘、 下侧边缘、 左侧 边缘以及右侧边缘, 以将该背光单元和液晶面板 60 联接在一起。
     在如此构造的实施例中, 第一吸热部 212a 中可以形成有至少一个孔口或凹部, 并 且发光模块 280 能够布置成使得 : 发光模块 280 插入并紧固到在第一吸热部 212a 中形成 的、 与第二吸热部 212a 接触的至少一个孔口或凹部中。
     第一吸热部 212a 中的凹部或孔口能够形成在第一吸热部 212a 的与第二吸热部 212b 相邻的边缘中。
     在本例子中, 第一吸热部 212a 中的凹部或孔口可以是单个凹部或者是以规则的 间隔布置的多个凹部。
     或者, 第一吸热部 212a 中的凹部或孔口可以是单个线状的孔口或者是以规则的
     间隔布置的多个孔口。
     在第一吸热部 212a 的与第二吸热部 212b 邻近的边缘区域处, 能够形成有与第二 吸热部 212b 间隔开的至少一个凸起 714。
     在本例子中, 凸起 714 能够由沿着在第一吸热部 212a 和第二吸热部 212b 之间的 界面且平行于该界面而形成的、 线状的单一体构成, 或者能够由以规则的间隔、 沿着在第一 吸热部 212a 和第二吸热部 212b 之间的界面且平行于该界面而形成的多个凸起构成。
     而且, 第二吸热部 212b 能够连接到第一吸热部 212a 的其中形成有所述孔口或凹 部的边缘区域, 并且第二吸热部 212b 以与第一吸热部 212a 的表面垂直的方式弯曲。
     而且, 发光模块 280 能够在其一侧处具有至少一个联接突起 620, 该联接突起 620 匹配到第一吸热部 212a 中的所述孔口或凹部, 从而能够将发光模块 280 放置在第一吸热部 212a 中的孔口或凹部内并联接到该孔口或凹部。
     如此构造的实施例能够防止所述基板由于来自 LED 封装的热而弯曲。
     虽然已经参照其多个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 但应该理解, 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可以想到将落入本公开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多个其它修改和实施例。更具体地, 在本 公开、 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主题组合布置结构的组成部件和 / 或布置结构方面 的各种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 除了组成部件和 / 或布置结 构方面的变化和修改之外, 替代用途也将是显而易见的。

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38327A43申请公布日20120201CN102338327ACN102338327A21申请号201110186421422申请日20110630102010006620620100709KRF21S8/00200601F21V29/00200601F21V19/00200601F21V13/00200601G02F1/1335720060171申请人LG伊诺特有限公司地址韩国首尔72发明人俞东局74专利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代理人陆弋王伟54发明名称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

2、置。该背光单元包括底盖;第一吸热部,该第一吸热部布置在底盖上;第二吸热部,该第二吸热部相对于第一吸热部向上延伸;以及发光模块,该发光模块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第一吸热部的至少一个孔口或至少一个凹部中,并且该发光模块布置在第二吸热部上。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8页附图10页CN102338340A1/2页21一种背光单元,包括底盖;第一吸热部,所述第一吸热部布置在所述底盖上;第二吸热部,所述第二吸热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吸热部向上延伸;以及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所述第一吸热部的至少一个凹部或至少一个孔口中,并且所述发。

3、光模块布置在所述第二吸热部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凹部或孔口形成在所述第一吸热部的与所述第二吸热部相邻的边缘中。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凹部是线状的单个凹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凹部是以规则的间隔布置的多个凹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孔口是线状的单个孔口。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孔口是以规则的间隔布置的多个孔口。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还包括凸起,所述凸起以与所述第二吸热部间隔开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一吸热部的与所。

4、述第二吸热部邻近的边缘区域处。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凸起为单个,是沿着在所述第一吸热部和所述第二吸热部之间的界面且平行于该界面而形成的、线状的单一体。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凸起为多个,是沿着在所述第一吸热部和所述第二吸热部之间的界面且平行于该界面而形成的多个凸起。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吸热部连接到所述第一吸热部的形成有所述凹部或孔口的边缘区域,并且所述第二吸热部以与所述第一吸热部的表面垂直的方式弯曲。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在所述发光模块的一侧,所述发光模块形成有至少一个联接突起,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匹配到所述第一吸热部。

5、中的所述凹部或孔口。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布置在所述底盖上;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布置在所述反射片上;以及光学片,所述光学片布置在所述导光板上,其中,所述第一吸热部以与所述导光板的光入射表面垂直的方式位于所述底盖的内侧并具有至少一个凹部,所述第二吸热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吸热部并且与所述第一吸热部为一体,所述发光模块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所述第一吸热部中的至少一个凹部内;以及光源单元,所述光源单元布置在所述电路板上。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电路板的一个长边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凹部中,从而使所述电路板的后表面位于所述第二吸热部上。权利要。

6、求书CN102338327ACN102338340A2/2页3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凹部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吸热部的侧面敞口。15一种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底盖;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布置在所述底盖上;第一吸热部,所述第一吸热部以与所述导光板的光入射表面垂直的方式位于所述底盖的内侧,并且所述第一吸热部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凹部;第二吸热部,所述第二吸热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吸热部并与所述第一吸热部为一体;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所述第一吸热部中的至少一个凹部内;以及光源单元,所述光源单元布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光学片,所述光学片布。

7、置在所述导光板上;以及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布置在所述光学片上。权利要求书CN102338327ACN102338340A1/8页4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0002该申请要求在2010年7月09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00066206的优先权,上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内容如同在此完全阐述的那样、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技术领域0003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背景技术0004通常,由于与阴极射线管CRT相比具有优异的可视性、低的平均功耗并且与相同屏幕尺寸的CRT相比具有低的发热,所以液晶显示装置广泛用作蜂窝电话或计算机的监视器,并且与。

8、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一起用作电视的显示装置,或者电致发光显示装置。0005通过利用光学各向异性和液晶的偏振来驱动液晶显示装置。由于液晶薄而长,所以能够对液晶分子进行定向,从而能够通过向液晶施加电场来人为地控制液晶的分子取向。0006因此,如果根据需要来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则液晶分子的取向发生变化,从而通过光学各向异性、在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上使光折射来显示图像信息。0007然而,由于液晶显示装置是不能自发光的光接收装置,所以需要单独的光源,液晶显示装置使用背光单元作为光源。0008即,通过将来自该背光单元的光引导到叠置于其上方的液晶面板并且通过改变液晶的取向来控制透过所述液晶的光的量,该液晶显示装置。

9、能够显示图像。发明内容0009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它能够防止其基板由于热而弯曲。0010在随后的描述中将部分地阐述本公开的其他优点、目的和特征,并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通过研究以下描述,这些优点、目的和特征将部分地变得显而易见或者能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知。通过在书面描述及其权利要求以及附图中特别指出的结构,可以实现并获得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它优点。0011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在此体现并广泛地描述的,根据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包括底盖;第一吸热部,该第一吸热部布置在底盖上;第二吸热部,该第二吸热部相对于第一吸热部向上延伸;以及发光模块,该发。

10、光模块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第一吸热部的至少一个凹部或至少一个孔口中,并且该发光模块布置在第二吸热部上。0012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凹部或孔口能够形成在第一吸热部的与第二吸热部相邻的边缘中。0013在本示例中,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凹部可以是线状的单个凹部,或者是以规则的说明书CN102338327ACN102338340A2/8页5间隔布置的多个凹部。0014此外,第一吸热部中的孔口可以是线状的单个孔口,或者是以规则的间隔布置的多个孔口。0015此外,该背光单元还可以包括凸起KNOLL,该凸起以与第二吸热部间隔开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吸热部的与第二吸热部邻近的边缘区域处。0016在本示例中,所述凸起为单个,。

11、是沿着在第一吸热部和第二吸热部之间的界面且平行于该界面而形成的、线状的单一体,或者所述凸起为多个,是沿着在第一吸热部和第二吸热部之间的界面且平行于该界面而形成的多个凸起。0017并且,第二吸热部能够连接到第一吸热部的形成有所述凹部或孔口的边缘区域,并且该第二吸热部以与第一吸热部的表面垂直的方式弯曲。0018此外,所述发光模块可以在其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联接突起,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起匹配到第一吸热部中的所述孔口或凹部。0019根据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包括底盖;导光板,该导光板布置在底盖上;第一吸热部,该第一吸热部以与导光板的光入射表面垂直的方式位于底盖的内侧,并且该第一吸热部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凹部;第二。

12、吸热部,该第二吸热部垂直于第一吸热部并且与第一吸热部为一体;发光模块,该发光模块包括电路板和光源单元,该电路板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第一吸热部中的至少一个凹部内,该光源单元布置在所述电路板上;以及光学片,该光学片布置在导光板上。0020根据实施例的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包括底盖;导光板,该导光板布置在底盖上;第一吸热部,该第一吸热部以与导光板的光入射表面垂直的方式位于底盖的内侧,并且该第一吸热部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凹部;第二吸热部,该第二吸热部垂直于第一吸热部并与第一吸热部为一体;发光模块,该发光模块包括电路板和光源单元,该电路板的至少一部分放置在第一吸热部中的至少一个凹部内,该光源单元布置在所述电路。

13、板上;光学片,该光学片布置在导光板上;以及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布置在所述光学片上。0021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前述一般性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旨在提供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0022可以参考以下附图来详细描述布置结构和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0023图1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0024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布置在图1中的底盖上的第二吸热构件和发光模块的透视图。0025图3示出了图2中的第二吸热构件和发光模块的分解透视图。0026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布置在图1中的底盖上的第二吸热构件和发。

14、光模块的透视图。0027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布置在图1中的底盖上的第二吸热构件和发光模块的透视图。0028图6示出了图5中的第二吸热构件和发光模块的分解透视图。说明书CN102338327ACN102338340A3/8页60029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布置在图1中的底盖上的第二吸热构件和发光模块的透视图。0030图8示出了图7中的第二吸热构件和发光模块的分解透视图。0031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安装于该背光单元的底盖内侧的发光模块的透视图。0032图10示出了图1中的显示装置的沿着线AA的剖面。具体实施方式0033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15、,在附图中示出了这些具体实施例的示例。0034图1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的分解透视图。参考图1,显示装置100包括背光单元110、紧固构件51至54、液晶面板60、以及上盖70。0035背光单元110将光供应到液晶面板60。背光单元110包括底盖10、发光模块未示出、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光学片40。0036尽管在图1中未示出,但该发光模块设置于底盖10的一侧。反射片20布置成位于导光板30的后面但在底盖10的前面,以朝着导光板30反射来自该发光模块的光,从而提高光学效率。反射片20能够设置为单独的元件,如图1所示,或者设置为在底盖10的前表面或导光板30的后表面上的、由高反射。

16、率材料构成的涂层。0037导光板30布置在反射片20的前面,用于将来自发光模块的光引导至液晶面板60。0038光学片40布置在导光板30的前面,用于使来自导光板30的光漫射和折射,从而提高亮度和光学效率。光学片40能够具有一个或多个元件。0039例如,光学片40能够具有第一漫射片41、棱镜片42以及第二漫射片43,或者能够是具有漫射片和棱镜片这两种功能的单个光学片。能够根据亮度特性来改变光学片40的数目和种类。0040在本例子中,漫射片41和43使来自导光板30的光变成具有更均匀亮度的表面光,而棱镜片42使侧面光变成正面光并使辐射的光汇聚以使该光的亮度更高。0041液晶面板60布置在光学片40。

17、的前面,并且上盖70设置在液晶面板60的前面。液晶面板60具有位于玻璃基板之间的液晶以及放置在所述玻璃基板上的偏振板以利用光的偏振。在本例子中,液晶具有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中间特性,其中作为具有像液体一样的流动性的有机分子的液晶像晶体一样有规则地布置。通过利用液晶的如下特性来显示图像即,液晶分子的取向会随着外部电场而变化。0042紧固构件51至54布置在底盖10和上盖70之间,以将底盖10和上盖70紧固在一起。0043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布置在图1中的底盖10上的第二吸热构件212和发光模块280的透视图。0044参考图2,底盖10可以包括第一成形部210,该第一成形部210由具。

18、有横向延伸的向前突出的金属板构成,以增强其强度;以及第二成形部220,这些第二成形部220分别形成为垂直于第一成形部并向前突出。可以通过压机对底盖10进行压制加工来形成该第一成形部210和第二成形部220。0045在相邻的第二成形部220之间,能够安装具有吸热构件形状的第一吸热构件230。说明书CN102338327ACN102338340A4/8页7多个第一吸热构件230能够设置成相互间隔开。0046底盖10可以具有从其边缘向上弯曲的边缘壁240,以防止反射片20、导光板30或光学片40落到底盖10的外部。为了增强该底盖10,可以在底盖10的后表面处安装H梁。0047图2示出了图1未示出的发。

19、光模块280。发光模块280安装于底盖10的下部。第二吸热构件212安装在发光模块280和底盖10之间。0048发光模块280接触第二吸热构件212的一侧,并且联接并固定到第二吸热构件212。第二吸热构件212能够安装到与第一吸热构件230接触的底盖10。0049详细地,第二吸热构件212能够安装在底盖10的内侧,从而接触第一吸热构件230并接触底盖10的一侧处的边缘壁245。0050例如,第二吸热构件212可以具有“L”形的托架。在本例子中,第二吸热构件212能够形成为包括第一吸热部212A和第二吸热部212B,该第一吸热部212A和第二吸热部212B形成为单个单元。0051第一吸热部212。

20、A与第一吸热构件230处于面接触,并且与导光板30的光入射表面垂直地接触底盖10的内侧。第二吸热部212B垂直于第一吸热部212A并且能够与发光模块280处于面接触。0052详细地,第一吸热部212A垂直于导光板30的光入射表面120地接触底盖10。第二吸热部212B能够垂直于第一吸热部212A并且横向于光入射表面120。第二吸热部212B能够固定到位于底盖10的一侧处的边缘壁245,并且第二吸热部212B的后侧能够接触位于底盖I0的一侧处的边缘壁245。0053发光模块280包括电路板282和布置在盖电路板282上的光源单元281。发光模块28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联接并紧固到第二吸热构件212。

21、。光源单元281可以是LED发光器件或LED封装,但光源单元281不限于此。0054图3示出了图2中的第二吸热构件212和发光模块280的分解透视图。0055参考图3,第二吸热构件212具有线状的单个联接凹部310,该联接凹部310形成在第一吸热部212A的与第二吸热部212B相邻的一个区域中。联接凹部310与第二吸热部212B接触。即,线状的联接凹部310形成在第一吸热部212A中并邻近于第一吸热部212A和第二吸热部212B彼此接触处的界面。联接凹部310也可以形成为使得第一吸热部212A的侧面320敞口。线状的联接凹部310能够横向于第一吸热部212A。0056发光模块280具有电路板2。

22、82和多个LED封装2813101至310N其中N是大于1的自然数,这些LED封装281在电路板282的一侧布置在一条直线上。电路板282可以是长方形条。电路板282的具有较长长度的一边将被称为“长边”,而电路板282的具有较短长度的一边将被称为“短边”。而且,电路板282的安装有多个LED封装281的表面将被称为电路板282的“前表面”,与该前表面相反的表面将被称为“后表面”。0057多个LED封装281安装成横向于电路板282的第一长边340。在本例子中,多个LED封装281可以安装成与第二长边350相比更靠近第一长边340。0058联接凹部310和电路板282的第二长边350可以分别具有。

23、线状。电路板282的第二长边350放置在联接凹部310中,从而电路板282的后表面接触第二吸热部212B。当第二长边350放置在第二吸热构件212中的联接凹部310内时,电路板282固定到第二吸热构件212。说明书CN102338327ACN102338340A5/8页80059联接凹部310的深度K1可以随着电路板282的尺寸而变化。例如,为了使电路板282的第二长边350联接到联接凹部310以便将电路板282稳固地紧固到第二吸热构件212,联接凹部310的深度K1可以大于第二吸热部212B的厚度M的1/2。0060而且,为了使电路板282的第二长边350稳固地联接并紧固到联接凹部310,可。

24、以考虑到电路板282的第二长边350的宽度来确定联接凹部310的宽度K2。例如,联接凹部310的宽度K2能够与第二长边350的宽度相同。0061在现有技术的背光单元中,电路板利用双面胶带附接到底盖或吸热构件。由于LED封装是发出大量热的热源,所以,安装有LED封装的电路板容易因为来自这些LED封装的热而弯曲,并且,如果弯曲的程度大,该背光单元的光学特性可能变差。0062即使由来自LED封装3301至330N的热引起的拉伸力作用在电路板282上,本实施例也能够减少由于电路板282放置在第二吸热构件212中的联接凹部310内的结构而引起的、电路板282的弯曲变形。0063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优。

25、选实施例的、布置在图1中的底盖上的第二吸热构件和发光模块的透视图。与第二吸热构件212相比可以发现,图4中的第二吸热构件412除了其联接凹部425贯穿第一吸热部412A之外,其余部分均与第二吸热构件212相同。当电路板282的第二长边350放置在联接凹部425中时,发光模块280能够固定到第二吸热构件412。0064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布置在图1中的底盖10上的第二吸热构件512和发光模块580的透视图,而图6示出了图5中的第二吸热构件512和发光模块580的分解透视图。0065参考图5,发光模块580接触第二吸热构件512的一侧并且联接并紧固到第二吸热构件512。第二吸热构。

26、件512能够安装到与第一吸热构件230接触的底盖10。0066第二吸热构件512可以是“L”形的,并且可以包括一体形成的第一吸热部512B和第二吸热部512B。0067第一吸热部512A与第一吸热构件230处于面接触,而第二吸热部512B能够与发光模块580处于面接触。第一吸热部512A和第二吸热部512B能够布置成弯曲的形状。0068详细地,第一吸热部512A与导光板30的光入射表面120垂直地接触该底盖10,而第二吸热部512B的后表面能够接触底盖10的边缘壁245的一侧。0069在第一吸热部512A的与第二吸热部512B相邻的一个区域中,形成有相互间隔开的多个联接凹部6011610M例如。

27、,M5。在本例子中,联接凹部6101610M接触第二吸热部512B,并且这些联接凹部6101610M可以贯穿或可以不贯穿该第一吸热部512A。0070即,联接凹部6101610M形成在第一吸热部512A中并与第一吸热部512A和第二吸热部512B之间的界面接触。0071发光模块580具有长方形的电路板582以及多个LED封装5816011至601N其中N是大于1的自然数,所述多个LED封装581横向于电路板282的第一长边630布置在一条直线上。0072电路板582具有联接突起6201620M例如,M5,这些联接突起6201620M形成在长边640上,以匹配第一吸热部512A中的联接凹部610。

28、16105。在本例说明书CN102338327ACN102338340A6/8页9子中,可以改变这些联接凹部以及与它们匹配的联接突起的数目和形状。0073联接突起62016205放置在与它们分别匹配的所述联接凹部中,从而电路板582的后表面650接触第二吸热部512B,且电路板582的第二长边640接触第一吸热部512A的上表面。当联接突起62016205放置在第二吸热构件512中的联接凹部61016105中时,电路板582被紧固到第二吸热构件512。0074为了将电路板582稳固地联接并紧固到第二吸热512,可以先确定这些联接凹部6201620M的深度、联接突起6201620M的长度、以及它。

29、们的数目。例如,联接凹部6101610M的深度K1、联接突起6201620M的长度可以分别大于第一吸热部512A的厚度M的1/2。0075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布置在图1中的底盖10上的第二吸热构件和发光模块的透视图,而图8示出了图7中的第二吸热构件712和发光模块280的分解透视图。图7中的发光模块280与参考图3描述的发光模块相同。0076参考图7和图8,发光模块280接触第二吸热构件712的一侧并且联接并紧固到该第二吸热构件712。第二吸热构件712能够安装到与第一吸热构件230接触的底盖10。0077第二吸热构件712可以是“L”形的托架,包括一体形成的第一吸热部712。

30、A和第二吸热部712B。0078第一吸热部712A与第一吸热构件230处于面接触,并且第二吸热部712B能够与发光模块280处于面接触。0079详细地,第一吸热部712A与导光板30的光入射表面120垂直地接触该底盖10,并且第二吸热部712B的后表面能够接触底盖10的一侧的边缘壁245。0080在第一吸热部712A的与第二吸热部712B间隔开距离K3的一个区域上形成有线状的凸起714。该线状的凸起714横向于第二吸热部712B。尽管图8中的凸起714具有单条形形状,但凸起714的形状不限于此,而是,凸起714可以是相互间隔开的多个被分开的凸起的形状。0081第二长边350放置在第二吸热部71。

31、2B和凸起714之间的空间810中,从而电路板282的后表面接触第二吸热部712B并且电路板282的第二长边350接触第一吸热部712A。当第二长边350放置在第二吸热部712B和凸起714之间的空间810中时,电路板282能够紧固到第二吸热构件712。0082可以考虑到第二长边350的宽度K2来确定凸起714离第二吸热部712B的距离K3。即,距离K3能够与第二长边350的宽度K2相同。而且,可以考虑到电路板282与第二吸热构件712的稳固联接和紧固来确定该凸起的高度D。0083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安装到该背光单元的底盖10内侧的发光模块280的透视图。如图9所示,在底盖10的。

32、前侧布置有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吸热构件230,并且在第一吸热构件230的下侧布置有第二吸热构件212。0084第一吸热构件230布置在底盖10的第一方向上,例如布置在上下方向上,而第二吸热构件212布置在底盖10的第二方向上,例如布置在水平方向上。0085第二吸热构件212包括第一吸热部212A,该第一吸热部212A与第一吸热构件230接触;和第二吸热部212B,该第二吸热部212B垂直于第一吸热部212A,该第二吸热部212B上安装有发光模块280。说明书CN102338327ACN102338340A7/8页100086发光模块280安装于第二吸热部212B的一侧,并且发光模块280包括沿着第。

33、二吸热部212B延伸的电路板282、相互间隔开地安装在电路板282上的多个发光器件281、以及设置在电路板282处的连接器283,该连接器283用于将电路板282连接到外部电源或印刷电路板。0087尽管图9示出了LED型的发光器件281,但发光器件281不限于此,而是可以是如CCFL的灯,或者是如OLED的有机冷光器件。发光器件281能够构造为所谓的“1边缘”型发光器件,其中发光器件281仅布置在底盖10和显示面板60的上侧或下侧。0088发光器件281的数目能够随着显示面板的尺寸即,显示面板的英寸数而变化。发光器件281能够布置成使得其数目是显示面板的英寸数的2535倍。0089图10示出了。

34、图1中的显示装置的、沿着线AA的剖面。如图10所示,第二吸热构件212具有“L”形状,其中第一吸热部212A接触第一吸热构件230的下侧。0090第二吸热部212B以与第一吸热部212A垂直或者以近似垂直的角度与第一吸热部212A形成为单个单元,并且发光模块280布置到第二吸热部212B,其中,电路板282安装到第二吸热部212B,并且发光器件281布置在电路板282上。0091电路板282以参考图2至图8描述的联接方式联接到第二吸热构件212,从而紧固到第二吸热构件212。这种联接能够防止电路板282由于来自发光器件281的热而变形例如,弯曲。0092在将电力施加到电路板282以使发光器件2。

35、81发光的情况下,会因此产生热,该热经由第二吸热构件212传递到与第二吸热构件212接触的第一吸热构件230,并且从第一吸热构件230散发到该背光单元的外部。0093在第二吸热构件212和第一吸热构件230的前面布置有反射片20,并且在反射片20的前面布置有导光板30。由于导光板30的侧面光入射表面布置成与发光器件281邻近,所以光从发光器件281进入导光板30中。0094因此,进入导光板30中的光的大部分在该导光板内反射、全反射和折射的同时被向前引导。然而,向后行进的光在反射片20处被反射,从而再次返回到导光板30中。0095在导光板30的前面设置有用于引起光的光学现象的光学片40,并且在光。

36、学片40的前面布置有显示面板60。柔性电路板61连接到液晶面板60,越过第一紧固构件51延伸到该背光单元的下侧,并且连接到布置于底盖10下部的印刷电路板62。0096上盖70与包括印刷电路板62、柔性印刷电路板61以及底盖10的该背光单元的上侧边缘、下侧边缘、左侧边缘及右侧边缘一起包围液晶面板60的上侧边缘、下侧边缘、左侧边缘以及右侧边缘,以将该背光单元和液晶面板60联接在一起。0097在如此构造的实施例中,第一吸热部212A中可以形成有至少一个孔口或凹部,并且发光模块280能够布置成使得发光模块280插入并紧固到在第一吸热部212A中形成的、与第二吸热部212A接触的至少一个孔口或凹部中。0。

37、098第一吸热部212A中的凹部或孔口能够形成在第一吸热部212A的与第二吸热部212B相邻的边缘中。0099在本例子中,第一吸热部212A中的凹部或孔口可以是单个凹部或者是以规则的间隔布置的多个凹部。0100或者,第一吸热部212A中的凹部或孔口可以是单个线状的孔口或者是以规则的说明书CN102338327ACN102338340A8/8页11间隔布置的多个孔口。0101在第一吸热部212A的与第二吸热部212B邻近的边缘区域处,能够形成有与第二吸热部212B间隔开的至少一个凸起714。0102在本例子中,凸起714能够由沿着在第一吸热部212A和第二吸热部212B之间的界面且平行于该界面而。

38、形成的、线状的单一体构成,或者能够由以规则的间隔、沿着在第一吸热部212A和第二吸热部212B之间的界面且平行于该界面而形成的多个凸起构成。0103而且,第二吸热部212B能够连接到第一吸热部212A的其中形成有所述孔口或凹部的边缘区域,并且第二吸热部212B以与第一吸热部212A的表面垂直的方式弯曲。0104而且,发光模块280能够在其一侧处具有至少一个联接突起620,该联接突起620匹配到第一吸热部212A中的所述孔口或凹部,从而能够将发光模块280放置在第一吸热部212A中的孔口或凹部内并联接到该孔口或凹部。0105如此构造的实施例能够防止所述基板由于来自LED封装的热而弯曲。0106虽。

39、然已经参照其多个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应该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将落入本公开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多个其它修改和实施例。更具体地,在本公开、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主题组合布置结构的组成部件和/或布置结构方面的各种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除了组成部件和/或布置结构方面的变化和修改之外,替代用途也将是显而易见的。说明书CN102338327ACN102338340A1/10页12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38327ACN102338340A2/10页13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38327ACN102338340A3/10页14图3说明书附图CN102338327ACN102338340A4/10页15图4说明书附图CN102338327ACN102338340A5/10页16图5说明书附图CN102338327ACN102338340A6/10页17图6说明书附图CN102338327ACN102338340A7/10页18图7说明书附图CN102338327ACN102338340A8/10页19图8说明书附图CN102338327ACN102338340A9/10页20图9说明书附图CN102338327ACN102338340A10/10页21图10说明书附图CN102338327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照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