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施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施工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953385A43申请公布日20130306CN102953385ACN102953385A21申请号201210529951922申请日20121207E02D17/0220060171申请人天津住宅集团建设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地址300070天津市和平区同安道13同安大厦72发明人李呈蔚刁晓翔王辉郭君刁宁74专利代理机构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代理人王丽英54发明名称一种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施工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施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在坡道异形处外圆周方向打设支护桩,在支护桩内侧连接内撑系统,然后挖基坑;2在基坑内铺设坡。
2、道异形处底板并建造位于坡道异形处底板两侧的内墙和外墙;3在支护桩与外墙之间回填;3将坡道顶板梁的钢筋的两端分别与内墙和外墙上预留的甩筋绑扎连接;4将换撑梁的梁钢筋两端分别与内、外墙连接5浇筑换撑梁混凝土;6拆除内撑系统;7继续完成坡道内、外墙高度方向的钢筋绑扎,然后绑扎坡道顶板的钢筋使坡道顶板的钢筋与坡道顶板梁钢筋以及坡道内、外墙钢筋相连;最后浇筑混凝土;采用本方法使换撑体系受力平衡稳定、具有足够的强度。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页1/1页21一种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
3、骤1在坡道异形处外圆周方向打设支护桩,在支护桩内侧连接内撑系统,然后挖基坑;2在所述的基坑内铺设坡道异形处底板并建造位于坡道异形处底板两侧的坡道内墙和坡道外墙至高于坡道顶板梁的梁底标高位置,同时在坡道内墙和坡道外墙的顶端预留出甩筋;3采用植筋方式将多排彼此之间间隔设置的换撑梁的梁钢筋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坡道内、外墙连接;4浇筑换撑梁混凝土;多排换撑梁的横截面从坡道外墙处开始至坡道内墙呈逐渐缩小;5在支护桩与所述的坡道外墙之间回填第一层回填土,然后在第一层回填土的顶部铺设第一层素混凝土转换板带,在第一层素混凝土转换板带上回填第二层回填土;6待多排换撑梁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所述的的内撑系统;7将。
4、坡道顶板梁的钢筋的两端分别与坡道内墙和坡道外墙上预留的甩筋绑扎连接;8继续完成坡道内、外墙高度方向的钢筋绑扎,然后绑扎坡道顶板的钢筋使坡道顶板的钢筋与坡道顶板梁钢筋以及坡道内、外墙钢筋相连;最后浇筑坡道内、外墙混凝土、坡道顶板梁混凝土以及坡道顶板的混凝土。权利要求书CN102953385A1/4页3一种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施工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基坑换撑施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的施工方法。背景技术0002在高层建筑的深基础施工中,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工期长,造价高,是整个工程的重点阶段。基坑支护的设计形式较多,但受工程所处位置和地质条件的限制,既经济又适用的支护形式往往。
5、不多。目前混凝土内支撑体系因其对周边环境要求低、施工方便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深基坑支护的工程中,但受基坑支撑体系的限制,工程施工到一定部位时内支撑的拆除是一个必然过程。在地下室汽车坡道施工中,坡道处于异形转角处时,受力复杂,就需要对坡道异形转角处进行特殊换撑技术施工,才能进行基坑内撑拆除,继而进行后续坡道施工时才能保证坡道施工安全。0003通过检索得知已授权的专利00041申请号为CN201010570902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基坑围护肋板换撑的方法”,本发明公开一种基坑围护肋板换撑的方法,包括步骤1完成基坑围护墙体的施工;2完成基础底板的施工;3沿围护墙体方向,每隔一段距离制作一道垂直于围。
6、护墙体的梯形肋板,4施工围檩,该围檩将所有肋板连接起来,形成整体,梯形肋板与围护墙体和基础底板间通过预留钢筋或者植筋相连接。00052申请号为CN201010570914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采用环板进行基坑底板换撑的施工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环板进行基坑底板换撑的施工方法,其步骤是1构筑围护结构、支撑,并挖土至基坑底面;2施工浇注环板、环梁混凝土及中心区域钢结构的基础节;3当环板及环梁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底板上方的支撑;4施工浇注中心区域的底板以及安装主体钢结构。该方法利用环板及环梁所形成的稳定的受力结构进行底板的换撑,在中心区域底板尚未完成时即可进行底板的换撑,使中心区域的施工周。
7、期从底板的换撑周期中剥离出来,从而提高施工效率。00063申请号为CN201010597363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框架式组合换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框架式组合换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格构柱,支撑,主体结构,换撑,在原有支撑的下方分别设置换撑,形成框架式组合换撑。框架式组合换撑体系是一种新建换撑结合原有部分支撑形成框架式组合支撑共同抵抗结构侧向力的新型换撑体系。其利用了原有部分支撑、既减少了新建支撑施工工作量、又节约了原有支撑拆除施工工期。00074申请号为CN201110321079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深基坑工程中的快速换撑施工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基坑工程中的快速换撑施工。
8、方法,包括步骤1将第一道换撑肋板设置在地下室砼底板与基坑支护结构之间,为间隔设置的多个,每个第一道换撑肋板的外侧与基坑支护结构的内侧相连接,内侧与地下室砼底板相连接;第一道换撑肋板与地下室砼底板同时施工,待地下室砼底板和第一道换撑肋板拆模后,拆除基坑底部最下一道临时支撑,在相邻的第一道换撑肋板之间回填土方并夯实;换撑肋板有两种,第一种为水平砼说明书CN102953385A2/4页4肋板,第二种为T形砼肋板,T形砼肋板的中间立板与基坑支护结构垂直。本发明还公开了另一种采用竖向砼肋板作为换撑肋板的快速换撑方法。00085申请号为CN201210223319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建筑物主体结构。
9、换撑施工的建造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建筑物主体结构换撑施工的建造方法,该基坑支护利用钢支撑构件两端分别支撑在基坑支护桩和建筑物主体结构梁板上,钢支撑构件一端通过钢围檩和钢排桩与结构梁板相连,并采用在后浇带部位,洞口及坡道部位设置钢结构传力构件,从而对基坑起到支护作用,在此支护作用下,施工基坑支护桩与已完结构之间的主体结构。00096申请号为CN201120403151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深基坑的快速换撑结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基坑的快速换撑结构,包括第一道换撑结构,第一道换撑结构包括设置在地下室砼底板与基坑支护结构之间的多个第一道水平换撑砼肋板,多个第一道水平换撑砼肋板间隔设置,。
10、每个第一道水平换撑砼肋板的外侧与基坑支护结构的内侧相相连接,内侧与地下室砼底板相相连接;在相邻的第一道水平换撑砼肋板之间回填有土方。00107申请号为CN201120402327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超深超大基坑施工的快速换撑结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超深超大基坑施工的快速换撑结构,包括设置在地下室墙板与基坑支护结构之间的多个竖向换撑砼肋板,所述竖向换撑砼肋板与基坑支护结构垂直,多个所述竖向换撑砼肋板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竖向换撑砼肋板的外侧与基坑支护结构的内侧相连接,内侧与地下室墙板相连接;在相邻的所述竖向换撑砼肋板之间回填有土方。00118申请号为CN2010205314163的中。
11、国专利公开了“基坑换撑及内支撑拆除施工结构”,一种基坑换撑及内支撑拆除施工结构,基坑内外围为止水粉喷桩,在止水粉喷桩内侧为钻孔灌注桩,在钻孔灌注桩内侧为承桩,承桩上部为承台,承台上部为地下室外墙,承台内侧为地下室底板,所述的钻孔灌注桩上端设有冠梁,冠梁内侧连接有内支撑,该内支撑穿过地下室外墙,地下室层楼板外侧的地下室外墙内设有暗梁,该暗梁外部设有换撑梁,该换撑梁两端分别支撑在钻孔灌注桩和暗梁之间。0012第18项专利虽然有一系列的优点,但是不能解决在地下室汽车坡道施工中,坡道处于异形转角处时,受力复杂时的坡道异形转角处特殊换撑技术施工等一系列问题,从而进行基坑内撑拆除,继而进行后续坡道施工保证。
12、坡道施工安全。发明内容001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受力平衡稳定、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的一种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施工方法。0014本发明的一种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施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00151在坡道异形处外圆周方向打设支护桩,在支护桩内侧连接内撑系统,然后挖基坑;00162在所述的基坑内铺设坡道异形处底板并建造位于坡道异形处底板两侧的坡道内墙和坡道外墙至高于坡道顶板梁的梁底标高位置,同时在坡道内墙和坡道外墙的顶端预留出甩筋;00173采用植筋方式将多排彼此之间间隔设置的换撑梁的梁钢筋两端分别与所述的说明书CN102953385A3/4页5坡道内、外墙连接;00184浇筑换。
13、撑梁混凝土;多排换撑梁的横截面从坡道外墙处开始至坡道内墙呈逐渐缩小;00195在支护桩与所述的坡道外墙之间回填第一层回填土,然后在第一层回填土的顶部铺设第一层素混凝土转换板带,在第一层素混凝土转换板带上回填第二层回填土;00206待多排换撑梁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所述的的内撑系统;00217将坡道顶板梁的钢筋的两端分别与坡道内墙和坡道外墙上预留的甩筋绑扎连接;00228继续完成坡道内、外墙高度方向的钢筋绑扎,然后绑扎坡道顶板的钢筋使坡道顶板的钢筋与坡道顶板梁钢筋以及坡道内、外墙钢筋相连;最后浇筑坡道内、外墙混凝土、坡道顶板梁混凝土以及坡道顶板的混凝土。0023采用本发明方法的有益效果是在地。
14、下室汽车坡道异形转角处施工时,此处坡道受力复杂,需要对坡道异形转角处进行特殊换撑技术施工,才能将基坑内撑拆除,继而进行后续坡道施工时才能保证坡道施工安全。为了实现整个坡道施工安全及力的转换,换撑梁钢筋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坡道内、外墙连接。构成了稳定的换撑体系。另外所述的换撑梁的横截面从坡道外墙处开始至坡道内墙呈逐渐缩小,换撑梁受力是以轴向受压为主,这样就把换撑梁所受的力均衡稳定的传给坡道内墙,继而传给主体结构的梁板柱。加上换撑梁的结构是钢筋混凝土,具有刚度大和变形小的受力特性,它能确保坡道施工以及周边邻近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另外在支护桩与所述的坡道外墙之间回填第一层回填土,然后。
15、在第一层回填土的顶部铺设第一层素混凝土转换板,在第一层素混凝土转换板带上回填第二层回填土。这样整个构成了以换撑梁、回填土、素混凝土转换板带为主的稳定换撑体系。所以采用本方法使换撑体系受力平衡稳定、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确保地下室汽车坡道异形转角处的换撑施工的均衡传力和刚度稳定安全性。附图说明0024图1为采用本发明的一种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施工方法的安装示意图;0025图2为采用本发明的一种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施工方法的安装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以详细描述。0027如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一种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的施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在坡道异形处外圆周方。
16、向打设支护桩6,在支护桩6内侧连接内撑系统5,然后挖基坑;2在所述的基坑内铺设坡道异形处底板1并建造位于坡道异形处底板两侧的坡道内墙22和坡道外墙21至高于坡道顶板梁4的梁底标高位置,同时在坡道内墙22和坡道外墙21的顶端预留出甩筋;3采用植筋方式将多排彼此之间间隔设置的换撑梁3的梁钢筋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坡道内、外墙连接;4浇筑换撑梁3混凝土;多排换撑梁3的横截面从坡道外墙21处开始至坡道内墙22呈逐渐缩小;5在支护桩6与所述的坡道外墙21之间回填第一层回填土,然后在第一层回填土的顶部铺设第一层素混凝土转换板带,在第一层素混凝土转换板带上回填第二层回填土,一般到达自然地面即可。6待换撑梁3混凝土。
17、说明书CN102953385A4/4页6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坡道异形处的内撑系统5;7将坡道顶板梁4的钢筋的两端分别与坡道内墙22和坡道外墙21上预留的甩筋绑扎连接;8继续完成坡道内、外墙高度方向的钢筋绑扎,然后绑扎坡道顶板的钢筋使坡道顶板的钢筋与坡道顶板梁钢筋以及坡道内、外墙钢筋相连;最后浇筑坡道内、外墙混凝土、坡道顶板梁混凝土以及坡道顶板的混凝土。0028实施例100291在坡道异形处外圆周方向打设支护桩6,在支护桩6内侧连接内撑系统5,然后挖基坑;2在所述的基坑内铺设坡道异形处底板1并建造位于坡道异形处底板两侧的坡道内墙22和坡道外墙21至高于坡道顶板梁4的梁底标高位置,同时在坡道内墙2。
18、2和坡道外墙21的顶端预留出甩筋;3采用植筋方式将多排彼此之间间隔设置的换撑梁3的梁钢筋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坡道内、外墙连接;4浇筑换撑梁3混凝土;多排换撑梁3的横截面从坡道外墙21处开始至坡道内墙22呈逐渐缩小5在支护桩6与所述的坡道外墙21之间回填第一层回填土,然后在第一层回填土的顶部铺设第一层素混凝土转换板带,在第一层素混凝土转换板带上回填第二层回填土,一般到达自然地面即可。6待换撑梁3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坡道异形处的内撑系统5;7将坡道顶板梁4的钢筋的两端分别与坡道内墙22和坡道外墙21上预留的甩筋绑扎连接;8继续完成坡道内、外墙高度方向的钢筋绑扎,然后绑扎坡道顶板的钢筋使坡道顶板的钢筋与坡道顶板梁钢筋以及坡道内、外墙钢筋相连;最后浇筑坡道内、外墙混凝土、坡道顶板梁混凝土以及坡道顶板的混凝土;0030经现场使用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施工体系受力平衡稳定、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说明书CN102953385A1/1页7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95338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