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洗涤领域洗衣机中排水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使洗衣机的摆放位置不受到室内地面上排水口位置的影响而可自由摆放,同时还可对设置的多个导出口进行控制,使得不使用的导出口始终处于闭合状态,从而更加适于实用的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Drain part structure ofwashing machine)。
背景技术
简单的说,洗衣机是利用化学分解作用和机械冲击作用自动去除洗涤物中的污垢的机器。
请参阅图1所示,是现有传统的洗衣机结构立体示意图。现有的洗衣机,其是由主体1、设置于主体1内部中由减震器所支撑的外桶2、设置于该外桶2内部可以旋转的用于投放洗涤物的圆筒状的内桶3、与该内桶3的轴相连接并驱动内桶3旋转的电动机等部件所构成。
当洗衣机使用者将需要洗涤的物品放入内桶3中,并将洗涤剂放入洗涤剂桶之后,在控制面板中选择洗涤模式,则内桶3即开始旋转,并依次以洗涤--漂洗--脱水等流程洗涤衣物。
首先来分析基于上述现有传统技术的现有地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现有传统技术的洗衣机排水系统是被安装设置在上述外桶2的下方,其是由可以将洗涤水排放到外部的排水管4和将该排水管4导出到主体1外部的一个导出口1a所构成。
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洗衣机存在有下述问题:因为导出口1a只设有一个,所以主体1的摆放位置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若导出口1a设于主体1的左侧,而室内地面上的排水口位于右侧,则必须要使主体1的左侧面对着室内地面的右侧,只有这样才可以顺利地将水排出到地面的排水口中。如此,则存在给使用者在使用上造成使用上相当大麻烦的缺陷。
如果不考虑上述问题,而使主体1的左侧面对着室内地面的左侧,则排水管4必须绕过主体1才能够连接到地面的排水口中,这样将使得室内的整洁受到破坏。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仍存在有诸多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是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其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的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能够改进一般市面上现有常规的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的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特殊的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使洗衣机的摆放位置不受室内地面上的排水口位置的影响,而具有更加适于实用的功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使其可对多个导出口进行控制,而使得不使用的导出口始终处于闭合状态,而可更加满足使用需求。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其由以下部分组成:安装设置在其主体内部包含外桶和内桶的洗衣机中的上述外桶的下方,将该外桶中的洗涤水导出到外部的排水管;可向指定方向排水而设置的围绕上述主体的多个导出口;设于上述导出口中用于防止外来物(如老鼠等)进入以及污水排放的盖子等部分。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其中所述的盖子在圆周方向以一定间隔在其外周面添加设有最少二个以上的连接凸起部,使其与上述排水口的内周面呈紧密结合,而使该盖子在排水管导出时的压力作用下而可轻松的开启。
前述的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其中所述的连接凸起部中添加设有切开槽,而能够使排水管在导出时可与该连接凸起部轻松的断开。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主要包括:本体被安装在具有内桶和外桶的洗衣机中的外桶下方,提供将外桶中的洗涤水导出到外部的排水管;为了可以向指定方向排水而设计的围绕本体的多个导出口;设于导出口中用于防止外来物体(如老鼠等)进入以及污水排放的盖子等部分所构成。
其中,上面所述的盖子,可根据排水管导出时的压力而轻松的开启,其在圆周方向以一定的间距在外周面设有二个以上的连接凸起部,使得其与上述排水口的内周面紧密结合。
借由上述结构,利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排水系统结构,可以利用上述的多个导出口来控制排水的位置,从而使得洗衣机的排放不再受到室内地面排水口位置的影响。同时,因为不在使用的排水口是处于闭合状态,所以可以有效地避免老鼠等杂物的进入,同时还可以提高其美观性。此外,因为可以通过排水管的加压而轻松地打开导出口,所以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
利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可以达到以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利用本发明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可以使洗衣机的排放不再受到室内地面排水口位置的影响,而可自由摆放,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2、因为本发明中设有多个导出口,并可以利用盖子对其闭合状态进行控制,所以可以有效地避免老鼠等动物或昆虫等的进入,同时还可以提高其外观结构的美观性。
3、因为本发明中设置的盖子可以根据排水管的加压而轻松开启,所以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综上所述,本发明特殊的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使洗衣机的摆放位置不受室内地面上的排水口位置的影响,而具有更加适于实用的功效;同时其可对多个导出口进行控制,而使得不使用的导出口始终处于闭合状态,而能够更加满足使用需求。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且其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而确实具有增进的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传统的洗衣机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的凹陷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凹陷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中I-I剖面的局部剖视图。
1.......主体 1a.......导出口
2......外桶 3......内桶
4......排水管 10......主体
10a......导出口 20......盖子
21......连接凸起部 21a......切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2、图3、图4所示,图2是本发明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的凹陷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凹陷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3中I-I剖面的局部剖视图。
因为在前面已经对现有传统技术的洗衣机排水系统进行过简单的分析,所以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与现有的洗衣机排水系统的相同结构部分也将使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表示。
请参阅图2,并结合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其由以下部分所组成:安装设置在主体10内部包含外桶2(如图1所示)和内桶3(如图1所示)的洗衣机中的上述外桶2下方,提供将该外桶2中的洗涤水导出到外部的排水管4;为了可以向指定方向排水而设置的围绕主体10的多个导出10a;设于上述导出10a中用于防止外来物(如老鼠等)进入以及污水排放的盖子20等部分。
其中,如图2所示,上述的导出10a,为了其美观性,应该分别设置于除主体10正面以外的两个侧面以及背面上,而该背面和左、右侧面中只需要各设置有一个导出口10a即可。
因为上述的排水管4只需要使用上述多个导出口10a中的某一个导出口10a即可,所以需要对其它不在使用的导出口10a进行有效的控制。如果不对不在使用中的导出口10a进行控制,则如老鼠、蟑螂等动物和昆虫就有可能进入该导出口10a的内部,同时还会降低其美观性。
所以在生产洗衣机时,应该为上述主体10中所有的导出口10a安装设置一个盖子20,而使得多个导出口10a可以根据其使用状态自动处于开启或关闭状态。
请参阅图3所示,是本发明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的凹陷部的放大示意图,为了使上述盖子20可根据排水管4导出时的压力而轻松的开启,该盖子20在圆周方向以一定的间距在其外周面设有二个以上的连接凸起部21,使得与其上述排水导出口10a的内周面呈紧密结合。
请参阅图4所示,是图3中本发明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的凹陷部I-I剖面的局部剖视图,为了使上述排水管4在到处均可以轻松的与上述连接凸起部21断开,可以在上述的连接凸起部21添加设有切开槽21a,而为了使盖子20不会完全从主体10中脱离,应当对部分的连接凸起部21添加切开槽21a。
本发明所提供的排水系统结构,可以利用多个导出口10a来控制排水位置,从而可使得洗衣机的排放不再受到室内地面排水口位置的影响。同时,因为不在使用的排水口是处于闭合状态,所以可以有效地避免老鼠等杂物的进入,同时还可以提高其美观性。此外,由于可以通过排水管的加压而轻松地打开导出口,所以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
以上所述是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可以具体实施的实施例,但是,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内,只要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均可以对本发明的其它可实施的实施例进行改进。
上述如此结构构成的本发明洗衣机排水系统结构的技术创新,对于现今同行业的技术人员来说均具有许多可取之处,而确实具有技术进步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