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简易帐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到一种自行车简易帐篷。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的结构形态日新月异,人们所需求的生活品质相对提高,对事物的要求也从“能用就好”的老旧思维,变得相当细腻,唯有不断进步或创新的构想,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随着现代人越来越重视休闲生活,许许多多与房车或自行车所结合的产品也相对增加,以自行车文化来说,因为开始风行了骑自行车环台,所以相对地有越来越多的自行车爱好者组成车队,而为了追求更加崇尚自然的本质,或是节省行程的经费,大多数车队皆选择直接在野外扎营,而帐篷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备,但是目前已知的帐篷,其并无法与该自行车结合为一体,因此不仅造成了帐篷本身尚需增加骨架的重量,且自行车必须另外锁上,或寻找不易失窃的地方停放,这对于想好好享受自然原始风味的自行车骑士来说,的确相当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以与自行车结合的自行车简易帐篷,其不仅具有较为简易的架设方式,还可将自行车收藏于帐篷内部,且帐篷不仅在收折时体积较小,其重量也较轻,便于骑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一种自行车简易帐篷,该自行车简易帐篷包括帐篷和一结合座,帐篷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帐篷的第一端与其中一可自由装卸的的轮体结合,帐篷的第二端与自行车上结合座地一端连接。
所述帐篷的结合座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结合座第一端两侧分别设有卡部。
结合座第一端更轴向穿设有孔,该孔内穿设有一快拆装置。
结合座第二端的二侧,分别设有结合部,二结合部皆设有穿孔,而该帐篷的第二端相对也设有穿孔,其中的帐篷与结合座通过二营钉钉入结合部及帐篷的穿孔相连接。
自行车的轮体与地面通过“ㄇ”型固定桩加以固定连接。
帐篷第一端为一近半圆弧状的结合面,且该结合面上设有一近似轮体形状而用来容置该轮体的容置部。
容置部上设有拉链结构。
帐篷第一端一体延伸设有拉撑结构,该拉撑结构可通过一绳体向外拉撑,且该绳体接近地面处可再与一营钉结合钉入地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就以上所述系可归纳出本发明具有以下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简易帐篷,其中,该自行车前轮及车架前端部分,可分别将帐篷的二端撑起一适当高度,并再借帐篷二端分别拉出的绳体及固定营钉,而得将该帐篷搭设完成,借以省略已知帐篷所必备的骨架,如此一来,该帐篷不仅在收折时体积较小,且重量也较轻,对于常以自行车旅行的人来说,实在是极为便利。
2.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简易帐篷,其中,通过自行车其中一轮体撑起该帐篷的一端,且将该帐篷二端再分别向外拉撑,以及将帐篷二侧各打入数个固定营钉,如此即可将该帐篷架设完成,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不仅具有较为简易的架设方式,且可将自行车收藏于帐篷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与自行车结合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是组件分解示意图;
图3是侧视示意图;
图4是前视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6是组件分解示意图;
图7是侧视示意图。
图例说明
10帐篷 11营钉 12绳体
13结合面 131容置部 132拉链结构
14拉撑结构 15穿孔 16穿孔
17固定桩 18拉撑结构 19拉撑结构
20结合座 21卡部 22孔
23结合部 24穿孔
30自行车 31把手 32前叉
33快拆装置 34前轮 35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帐篷10和一结合座20,该帐篷10可借数个营钉11固定于地面,且该帐篷10的一端可与该结合座20的一端结合,并该结合座20的另一端更可与自行车30结合,而使该帐篷10得以与自行车30结合为一体。
如图2所示,该帐篷10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该第一端可供自行车前轮34设置以支撑,而第二端则可利用自行车30以支撑,并该帐篷10二端都可再借绳体12及营钉11以朝外固定至地面,而将该帐篷10拉撑至可使用状态。
该帐篷10第一端的端面(参见图4),为一近半圆弧状的结合面13,且其最外缘的二侧,可分别打入营钉11以固定帐篷10的位置,而该结合面13弧顶位置外罩有拉撑结构14,其材质也与帐篷10材质相同,且该拉撑结构14可通过该绳体12拉撑,并该绳体12接近地面处可另通过营钉11结合以固定于地面,并因此使得该帐篷10第一端得被拉撑;
该结合面13更具有一近似轮子形状的容置部131,且该容置部131上设有一圆弧走向的拉链结构132;
该帐篷10第二端底部的二侧,都勾设有营钉11以固定于地面,且中段处另设有二穿孔15,其可利用营钉11与结合座20结合;
该帐篷10第二端顶部也设有二穿孔16,该二穿孔16可分别供绳体12(参阅图1)的一端绕设,且该二绳体12可贴抵于自行车30的把手31,而再由二营钉11以固定至地面,以将该帐篷10的第二端朝外拉撑;
该帐篷10二侧的中段处,更分别勾设有营钉11,以使该帐篷10的二侧得以固定于地面;
该结合座20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该结合座20第一端的二侧分别设有卡部21,且该结合座20第一端轴向穿设有孔22,该结合座20可利用该二卡部21以嵌合承载自行车30的前叉32,且通过一快拆装置33穿设于该孔22,而能将该结合座20的第一端固定于自行车30的前叉32;
该结合座20第二端的二侧分别设有结合部23,且该二结合部23都设有穿孔24,该二穿孔24可分别通过二营钉11的勾设,而将该二结合部23固定贴抵于地面;
另外,该自行车30的前轮34可自前叉32拆卸下,而竖立于帐篷10第一端的容置部131内,并该自行车30的前轮34及后轮35皆可利用一“ㄇ”型固定桩17以固定于地面。
如图3和图4所示,该帐篷10的第一端可利用自行车30的前轮34撑起,且帐篷10的第二端可利用自行车30的把手31及前叉32撑起,并该帐篷10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顶部,再通过绳体12及营钉11向外拉撑固定(如图3),而可使该帐篷10搭设呈一拉张状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帐篷10可完全省略已知帐篷必需通过骨架组设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收折时的体积较小,重量也较轻,对时常在外旅行的自行车爱好者而言,实可谓一极具便利性的设计。
实施例2: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处,是在于本实施例的帐篷10,其拉撑状态是概呈三角柱状,在此,先定义该三角柱的顶点处为帐篷10的第二端,而三角柱的底面则为帐篷10的第一端;
该帐篷10的第一端除拉撑结构18造型与前述实施例略有不同外,其余结构及功效皆相同,故在此不另作赘述;
该帐篷10的第二端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处,主要是在于本实施帐篷10的第二端,其更一体延伸设有一拉撑结构19,该拉撑结构19材质与帐篷10材质可为相同,而于本实施例中,该拉撑结构19为一长方形布体,且该拉撑结构19的二侧也可打入营钉11,以使该帐篷10第二端可朝外拉撑。
如图7所示,该帐篷10因第一端和第二端都利用拉撑结构18、19向外拉撑,且营钉11及绳体12以固定该二拉撑结构18、19,并更藉由数个打入帐篷10二侧的营钉11,因而使得该帐篷10可被固定及拉撑起来,尤其重要的是,当轮体(前轮34及后轮35皆可)置入于该容置部131时,更可借该轮体的支撑,而使帐篷10第二端撑起有一适当高度,并可使该帐篷10架起呈三角柱状(参见图5),而人员即可于帐篷10内部休息,或也可将自行车收藏于内,以避免受潮或遭窃。